思想品德学科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几点体会88

时间:2019-05-15 14:4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品德学科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几点体会8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品德学科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几点体会88》。

第一篇:思想品德学科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几点体会88

思品学科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几点体会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学生常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学生兴趣不高。网络教学,虽然较好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课堂教学的绩效性、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出现了它的不足。如能把这两种教学模式优化互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健全学生人格。关键字: 模式互补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学生常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加之思品教学,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即便中考所占分数甚小等境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力不从心。网络教学,虽然较好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课堂教学的绩效性、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出现了它的不足。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如何扬长避短,优化思品教学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自主学习与被动灌输取长补短,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长此以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自主学习能力降低。网络教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模式。就拿导课来说,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影象、动画、声音展示给学生,能够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如讲“灿烂的中华文化”,导入时给学生播放故宫、长城、京剧、等一些影音资料,这不比看教材,教师徒口说强得多?讲我国面临严峻环境形势,通过工业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因饮被污染的水导致身体畸形,牙齿变黑甚至脱落等剪辑,岂不更能震撼人心,发人深思。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了,学习不就主动了吗?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灌输的缺陷,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

二、知识的丰富性与教材内容的单一性博采众长,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传统教学信息主要来自于教材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网络课堂教学,有广阔的信息来源空间,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获取信息。如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上网查寻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的资料,了解有关少数名族的服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居住区域等信息这不比课本上精彩得多?由于信息的多样性且又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无疑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维护民族团结呢?这更容易引导学生对已获信息的反思和下一步成因的分析。这样从事物的特征出发,再引导到原因分析的学习过程,其教学成效大大优于从原因到特征的教学过程。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怎能不增强呢?从而真正达到“我要学”到“我会学”。

三、传授知识的生动性与理论性相互融合,有利于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新教材是我们从事实际教学的“引子”,给了我们结论与方向。而大量鲜活的事例要靠我们在生活中挖掘,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讲解、补充、印证理论知识无疑优于传统教学。例如,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科技改变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在传统教学中很重要、又难讲明白的道理,就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查找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进步作用相关网页,通过世界范围的三次科技革命及当代的纳米、科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事例,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观点。还可以播放“神六”飞天的时事影片,增加课堂吸引力。这样理解起来不容易多了。

四、认知主体与教师主导相互补充,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健全学生人格

传统思品教学中,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指导下,学生可以获得较完整地知识体系,不容易出现知识的断层与真空,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教师的讲授下上复习课、练习课,其教学效果要比网络教学好得多。更为重要的,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激励,更是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上进的催化剂,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造就学生的坚

毅人格和良好的心态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是单纯的网络教学渴望不可及的。

总之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思品教学便于教师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不足是忽视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以“学”为中心的网络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其不足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而它们的优势则正好互补。如果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对接,就有可能以彼之长,克己之短,实现优势互补。这样的思品教学实效性将会大大增强。

第二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反思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反思

新课程已推行推行多年,而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我们常常发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心情很愉快,视觉很享受,但思维却很肤浅,没有动脑分析问题和升华情感;一种是课堂上教师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活动如密集的手榴弹一般丢向学生,搞得学生措手不及甚至晕头转向,造成学生在跟进的过程中不断受挫最后只好选择放弃,于是老师的智慧也成了无效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不言而语。

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如何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持续吸引力?如何通过有限时间内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最终促成学生的知识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无论在教育理论的层面上,还是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许多问题亟待探讨、争鸣。

一、课前的准备——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1、教师备课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不应想当然、瞎举例

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解,灵机一动提问,隔靴搔痒分析问题,信口开河举例论证,这样往往不能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反而起到哗众取宠、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在生活中备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与教学相关的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东西,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上收集教学素材,使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件紧密相连,教会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2、要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

首先,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学。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用各种形式(漫画、诗歌、小品等)来自学,并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其次,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开展小组合作,实现互帮互助。“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现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何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中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备好教法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出更多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时,可把讨论、谈话等等方法融入课堂,应备好讨论的主题,事先设想讨论、谈话中会出现的诸多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要设计出让学生参与的各种教学形式,这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难做到,作为成年人,本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较强,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如模仿电视栏目《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人生AB剧》,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把活动备课贯穿到教学备课中去,准备最优的教学形式,大胆设计可操作性强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案。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的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试想,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照本宣科、僵化保守的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1、尊重学生

教师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必须在课堂中贯穿民主教学的思想风格,即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的见解要耐心听取,积极引导并吸收学生的合理建议,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倾注着爱和尊重,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以教师的乐教促学生的乐学。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3、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

一节课内,讲授要有紧有松,紧松适当;内容要有难有易,难易交替;语言要有快有慢,快慢合拍。这一方面可以照顾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使之能跟上老师讲的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疲劳有节奏的得到恢复,使学生听起来有愉快的节奏感,让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体验更多的情感,学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过程的智慧——始终关注

课堂教学是一个灵动的过程,生成是大智慧,要求教师要有教育灵感与智慧。

1、关注学生的学习

首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关注差异,要关注传统教学中的弱势学生,如“基础差的”、“成绩差的”、“纪律不太好的”,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处,学生的未来是不可以估量的,只要不是品质上的缺陷,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一堂好课至少要让80%的学生达到80%的具体目。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像演员那样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学习的内容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要由学生亲自去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最后,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如果能够有效运用和激活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合作、对话、全员参与的积极评价等教学方式,就可以使学生处

于自然的学习情境之中,沟通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交融。

2、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建构起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因此,对教师来说,要将有效学习的起点定位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并视其为课堂教学第一位的教学资源,以求学习结果能够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以便他们获得更大的拓展、迁移和有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采取这样几种方法:创建生活化的或基于学生常识性经验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形成自然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赋予学生自由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沟通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加学习的生活意蕴。

3、关注师生交往与沟通

课堂教学效益观非常强调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目中无学生”与“目中只学生”都是不恰当的,我们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

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问题涉及课前的准备、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过程的智慧等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当操作”都会导致教学效益的损耗。所以我们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艺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张奎(***)2011年3月15日

第三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

研 究 方 案

蒲江县实验外国语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认知途径,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和开放性的创造空间。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首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灵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学内容呈现多层次与多样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并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再次,提供大量教学资源,动静结合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信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信息情景,并且还能从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

正因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过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传统教学渐渐被人们淡化,甚至被否定。事实上,传统教学仍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传统教学的优势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所难以替代的。再加上大面积学校不具备网络教学的条件,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课程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然而,不少教师面对呈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要么一味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声、光、电的刺激和热闹的课堂;要么过分地依赖传统教学的经验;要么虽然意识到两种教学优势互补的必要性,可苦于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

因此,研究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不例外,它们既具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陈至立部长也多次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手段。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明确地指出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统教学论、学科教学法理论以及现代教学理论等。

我校是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成都市信息技术基础条件达标学校,远程教育信源基地,学校多次被评为“成都市先进教科室”。学校承担了成都市“十五”期间重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其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已圆满结题,研究成果评为成都市第十一届优秀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研究经验在成都市交流。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目前,学校具有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占80%,取得专科以上学历达100%,所有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全部取得合格证书,取得计算机合格证书的教师达95%。

近几年来,我校建起了校园网,教师备课室、网络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语音室、信源基地等。校园网有外部接口并接入电信宽带,有教学资源库和管理系统等;建成的18间网络教室,每间教室都配有电脑、DVD、实物投影仪、电视机等;多媒体阶梯教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100″以上电动银幕、音响等设备;教师备课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8台,扫描仪、刻录机、打印机等设备;远程教育信源基地提供的网络环境,能帮助教师在网络条件下收集教育教学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为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1、传统教学,是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形成的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为教师主要凭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教学先后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冲击与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渗入,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介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使传统教学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及其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占着主导地位。

2、信息技术,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它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资源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3、信息技术环境,本课题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包括远程教育资源。

4、优势互补,本课题主要是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合典型课例的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CAI课件建设。

(二)研究内容

1、分析、总结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分析、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3、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1)研究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2)研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3)研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4)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 学的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5)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教学的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6)研究在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教学的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7)研究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8)研究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4、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

五、实施的对象和方法

(一)实施的对象:实验外国语小学2011届2班、2010届3班、2010届4班,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选择课例,设计课案,上课听课,观察评议,反思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每一阶段,不断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研究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总结提炼。

调查法,在课题的准备、实施和结题阶段,对实施对象(包括教师)进行单项或综合的问卷调查。

六、研究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从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半年的准备阶段,两年的实施阶段,半年的总结结题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7月)

1、根据省“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指南,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和学校实际选定课题,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收集课题相关资料。

2、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进一步学习相关资料,修改课题方案;聘请专家论证本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

5、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并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6年8月—2008年8月)

1、查找资料,分析总结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2、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做法和看法,分析现状,总结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没有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因,形成前期调查报告。

3、进一步查找和收集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何在。探索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4、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5、在前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课案,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6、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7、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教研工作结合进行。

8、课题组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三)总结结题阶段(2008年8月—2009年1月)

1、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

2、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七、课题检测项目及方法

(一)检测项目

1、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形成的新型教学结构 或教学模式。

2、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意义。

3、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效果。

(二)检测方法

问卷、书面考核、课堂调查、实践操作考核、个案分析、课堂观察等 八、课题研究机构和研究措施

(一)研究机构

1、课题负责人:学校校长黄建均,小学高级教师。

2、课题参加人员: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有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课题协研人员是学校各级名师、各学科骨干教师。

3、课题顾问:四川省电教馆研究室专家李剑侠、袁红,成都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研究室专家朱华瑞,蒲江县教仪电教站李义和苗维波,蒲江县小学教研室杨雪芬、陆文清、赵继华、赵琼,蒲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周开文、王华荣。

(二)研究措施

1、学校进一步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研究机构,形成由“教育科研专家、学校领导、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教研网络。

2、进一步完善科研设备设施,落实科研经费。

3、把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把开展教育科研与教师工作业绩、职称、晋级、评优挂钩,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4、教科室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题研究工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当中,确保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5、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6、研究教师做到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按时完成各种研究资料,包括研究计划、调查报告、典型课例、研究随笔、阶段研究报告、经验论文等。课题组及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为提炼课题成果作准备。

九、预期成果与形式

调查报告(文本),研究报告(文本和音像),论文集(教育叙事、日志、个案分析),典型课例(文本和音像)、CAI课件及专题学习网站、相关评价量表。

第四篇: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摘 要: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新时代下,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关键词:传统教学;网络教学;比较研究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实际上,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并不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它们在教学实践中是相辅相成的。针对二者的优劣势进行有效分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因此,笔者针对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比较研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希望通过文中的分析,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模式选择上提供借鉴。

一、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概述

1.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是远程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主体即网络教师、教学客体即网络受教者、教学媒介即互联网与教学资源即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带给受教者全新的思维感受,同时能够打破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显限制,使教学的持续性更强。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实现现代教育追求的校园数字化、教材科学化、学生主体化、素质综合化、学校开放化。

2.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是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总体目标,按照教学时间的要求实施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通过口头表述和板书辅助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虽然在教学工具上相对落后,但是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而且面对面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从而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二、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思路。网络教学的教育理念是根据建构主义升华而来的,主张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认知、自我整合进行知识建构。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2.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指教学时间活动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网络教学主要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内容传输,受教者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在网络上寻求相应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一般采用分班级授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展开,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获取知识。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考评的过程。网络教学现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动态评价和适时评价,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网络通信(如MSN、QQ群组、讨论平台等)的方式获得信息反馈。传统教学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考试、考核、论文写作等作为考核方式。

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联系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发现,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各有利弊,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选择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是网络教学的前提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把握,将适合网络教学的部分制作成网络课程,而对于基础知识类的课程,依然需要进行传统教学。虽然网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学生限于年龄,它们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要将传统教学作为网络教学的前提。

2.网络教学是传统教学的补充

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步骤、讲策略地将网络教学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树立自我学习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沉淀,网络教学是经过科学技术整合的创新产物,二者具有不同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酌情选择。希望本文阐述能够引发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模式选择的思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受教者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做到“因才选教”、“因材施教”,使二者相辅相成,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固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滨.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3):237-238.[2]朱小康,伍叶,章志红,等.网络教学融合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研究―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5(4):399-402.[3]封玮,崔旭,姗姗.档案学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研究[J].陕西档案,2015,5(1):26-27.

第五篇:浅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势互补

密 封 线

浅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势互补

提要 在整个学科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代表性强、影响大的两类课程, 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同时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要在保证学科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 适当吸收活动课的长处, 并积极进行研究探索, 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使两种课程反映出教学方法的融合和互补的一种课程体系。二者的优势互补是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优势互补 融合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势与弊端

在整个学科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代表性强、影响大的两类课程, 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同时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1、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从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这三种学科课程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科课程的三个优点:(1)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科课程难免会暴露出本身的弊端。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学科课程把儿童的有机整体分解成“数学部分”、“化学部分”、“语文部分”

密 封 线

等,这就是儿童的整体生活分解(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其他的课程体系(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一的教学组织和单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4)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忽视了其他课程方法的实施。(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2、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从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意经验课程论、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这三种经验课程理论形式可以分析出活动课程的优点(1)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课程材料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动机(2)活动课程强调材料的心里组织,儿童在与文化、学科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3)活动课程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社会现实进行改造。但不容否认,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限制(1)活动课程容易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主义”(2)活动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3)活动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教师很难适应这种教育方式。(钟启泉,现代教学论,1989)自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以来,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一起成为课程结构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我国现状而言,活动课程任然没有受到重视。究其原因,一是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的的教学主要是为应试服务的,考试内容来源于教材,密 封 线

活动课程常常被忽视。二是人们对活动课程的功能作用认识不清乃至产生很多误解,认为活动课程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而对它不能真正重视起来。三是根本认识不到活动课程对掌握学科课程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认为活动课程会冲击学科课程。这些观点往往使课堂上片面地导入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所以,我们要重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优势互补,把二者联系起来,这是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任何一类课程功能发挥得好,都有利于学校课程整体的提高,同时也会促进另一个课程功能的发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课程的目标既体现了课程所规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发展要求。作为学校课程的两个主要部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根本任务,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活动课程侧重于通过课程活动树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两类课程从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具有互补性

密 封 线

学习活动方式是指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经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认识能力的教学。学科课程的接受学习方式适合于学生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的活动提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从做中学”的方式中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也有助于学科教学的学习。

3、两类课程在评价上具有配合性

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环节。学科课程注重结构性评价,其评价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评价标准是统一的,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活动课程侧重过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变化,评价标准不是统一的,从个体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两种课程相互配合,就能对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

两类课程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的功能,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实践中优势互补

在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体系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使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优势互补。结合国内外课程改革和我国不少地区实施新课程计划的经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优势互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学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

密 封 线

程目标的一致性。在总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 学科课程侧重于让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活动课程侧重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二者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 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以学科课程为主, 活动课程为辅, 不重视活动课程, 甚至占用活动课程的时间来上学科课程的做法,或过分强调活动课程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2、构建合理的活动课程结构, 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内容上优势互补。我国学科课程有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活动课程则处于开发阶段, 活动课程的开设应利用其优势, 使其贴近社会和儿童的需求与发展, 并注意与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开设活动课程能增强学生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 发展学生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等。通过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优势互补, 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 知行统一, 成为社会所需合格人才。

3、抓好两类课程实施中教学活动方式的相互渗透, 优势互补。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 只有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地结合,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学科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 师生共同参与,以克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活动课程的实施中, 常需要学生将综合性、多类别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学生“在做中学” , 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 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 使学生避免走弯路, 更好地发挥活动课程的功能。

四、结束语

密 封 线

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竞争性加剧, 信息大量增加, 人际关系日益多元化, 旨在教给学生片面、局限的以应付考试要求的知识, 并通过选拔少数淘汰多数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社会严重不适,所以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 在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前提下, 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素质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体系。所以, 学校中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统筹安排, 所占比例的适度也是使两类课程达到优势互补必须探讨的实践问题, 应予以应有的重视.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3]杜 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1992年版

下载思想品德学科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几点体会8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品德学科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几点体会8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研究阶段计划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研究》 宝应县泰山小学实验课题组 阶段性研究计划 一、实验研究时间: 2006年2月——2009年4月 二、具体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优势互补研究(精选5篇)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优势互补研究 [摘 要]机械制图课程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专业......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观摩体会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观摩体会“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能动,而不能说话,三不能露出大门牙。”寒假的小学教室在此想起学生做游戏的声音。这不是在补课,而是为“国培计划”小学思想品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几点体会吴英华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结合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我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更有利于结......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体会在现阶段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无可比拟。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为课堂创设更为生动的情境,既从外部刺激了学生学习动机,又很好的优化了课堂......

    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新生物,其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进步性与优越性无可置疑,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传......

    思想品德教学课后反思的体会

    思想品德教学课后反思的体会 麻栗坡县八布中学罗治发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激—导—析—练”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互补[五篇模版]

    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 优势互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写景状物类型的文章,我们既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所能给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