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课中的嘈杂声来自哪里2
科学课堂的嘈杂声来自哪里
论文作者:邓世泽
工作单位:忠信小学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忠信小学
***2012年4月3日1
科学课堂的嘈杂声来自哪里
道真县忠信小学邓世泽
【摘要】每次外出培训,培训教师几乎都要强调或提到,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堂中“活”起来,的确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课堂,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发挥学生才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小学科学有教学场所不在原来的教室,动手操作多,易发生意外等特殊性,有些小学科学课中的“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嘈杂声充斥着课堂,影响了正常的科学课教学。笔者以还一个“动静有序”的科学课堂为出发点,寻找了给科学课堂带来嘈杂声的来源,以期给小学科学任课老师作些提示,解决一些科学课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堂嘈杂声来源建议
在科学课堂中,提倡学生自由表达,师生、生生之间作更广泛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感悟方法,学习知识,打开探究科学的大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我对很多科学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异常“活跃”,显得无序,也无效,成了嘈杂的课堂。嘈杂声从哪里来呢?
一、学生分组实验中要求不严,带来的嘈杂声
在“不一样的电路”(科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中,为了节约上课的时间,任课老师用下课十分钟将实验所需的仪器,如开关、电珠、电池、导线等摆放在实验桌上,等待学生来上课。上课预备铃响后,学生从教室三三两来到实验室,先来的学生发现桌上的仪器,不由自主地动起手来,有的摆弄开关,有的在连接导线,学生异常高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尽管有老师的严厉制止,仍然不能马上停下来。正式上课铃声响后约两分钟,学生到齐,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师生互相问候之后,老师进入了上课,很快到了新授环节,老师刚讲到:“这节课我们要进行电路组装”,话音刚落,教室里学生有了一丝躁动,老师似乎并没有注意学生的变化,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又动起手来,有的窃窃私语,接下来老师讲的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实验要求很多不自觉的同学都没有听清楚。学生开始正式实验操作了,教室里很吵,老师在课间巡视,时间过去了很久,老师发现学生并没有按“两节电池的不同连接方法”,“两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式”的要求。很多同学都因自己的电珠亮了而高兴,并跟同学炫耀,离老师的要求差得很远。于是学生边做实验老师边强调,学生还是没有认真听老师的提示,学生各自做自己的实验。这时,有的开始的捣蛋起来,有的偷偷地打跳,有的在吹牛,精力逐渐从实验中转移,眼看下课时间要到,老师只好匆匆小结,课堂虽然热闹,过多的嘈杂声覆盖了有效的声音。
二、小组合作中,分工不明带来的嘈杂声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科教版三年级下册)分组实验,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同样讲解了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但忽视了提示学生小组内作适当的分工,如谁负责实验设计,谁负责填写猜测结果,谁负责数据记录,谁负责组织分析和填写实验结果,谁负责小组发言等。实验开始了,学生对桌上的磁铁、回形针、木块等物
品非常感兴趣,忘记了猜测结果,同学们直接进入了实验操作,争着设计实验,有的小组意见也不统一,课堂显得凌乱,没有组织性,个别小组还忘记了作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说出实验猜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时,只有少数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说清楚。实验操作时学生的那些声音多数是无效的嘈杂声。
三、实验课中的意外处理不当,带来的嘈杂声
科学课上,四年级学生正在做“食盐分离”实验(科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在课堂巡视,实然咣当一声,一只量杯掉到地上,打破了教室的平静。老师走了过去,也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同组的学生谁也肯承认是自己弄下去的,老师也没有很快制止争论。有的说是有人把桌子动了才掉下去的,有的说是后面有人碰到了前面同学才弄下去的,争论不休。见谁也不承认,老师也有些生气,只好叫一个同学将碎玻璃清除,老师并没有注意学生用手捡碎玻璃,不料学生将碎玻璃丢进垃圾箱时,不小心,右手食指划了一道口,血流不止。这时,课堂像蜂箱一样,翁翁翁响个不停,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讲话声,立即去找餐巾纸,给学生的手指包上,也耽误了很多上课时间。,课堂显得混乱,嘈杂声占据着大半个课堂。
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很多,学生对实验仪器及将做的实验充满了好奇,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中常常表现得十分兴奋、活跃,不由自主地动起手来,说个不停,常忽视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操作、发言显得无效、无序,教师可作些适当的非常具体的常规纪律要求,长期坚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学生小组
合作完成的实验,教师可引导学生作些明确的分工,让学生学会真正的合作,还一个清新的课堂。实验课中,实验操作时才发现还差实验仪器,水龙头实然坏了,电路不通电,把水洒在了实验桌上等意外情况很多,需要教师的机智,尽可能缩短处理意外事件的时间,降低意外事件带来的嘈声给课堂造成的影响,还一个高效,真正活跃的课堂。科学课堂的嘈杂声太多,给科学课堂进行必要的静音,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奇妙的科学世界里翱翔。
第二篇:教师的幸福来自哪里
教师的幸福来自哪里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读后感
县骨干教师预备会上推荐了一本好书《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我一看书名就有些不屑,这肯定是哪个无病呻吟的作家瞎编的,教师如此苦、烦、累的生活,还能谈何诗意?可当我静下心品读书中的内容时,我却被肖川博士通俗而深刻的观点、精辟而简洁的语言深深吸引。
尤其是第三章第九节的《给老师的建议》部分,对我很有启发。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养,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不断追求幸福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加强学习,提高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因为只有丰富了文化底蕴,才能提高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课程开发的能力,也才能创造真诚、深刻和丰富课堂,从而带给学生更广博的文化浸染,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正如“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 另外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工作,如果专业素养很高,就会举重若轻;反之专业素养差,就会感到非常吃力,别人干的很愉快的事情,自己则感到很吃力。而且如果你专业素养很高,你就更能够得到领导的信任,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正如肖教授说的那样“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诗意生的营造可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好循环。一个能够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教师也更有可能以更积极和光明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快乐地工作。
态度决定成败,心情决定幸福。书中说:“人生就是一项自己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就决定了明天事业的成败。”如果我们每天都心存报怨,心怀厌烦,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的眼睛里都会看不顺眼,一切工作都会显得了无生趣、索然无味;那样的人生注定是黯淡无光的;反之,如果我们时时刻刻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经常对自己说:“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那你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充满自信!这样一来,在教学工作中,即使疲惫写在脸上,我们也会感觉到幸福如午后的阳光懒散而宁静。只要带着爱心走进课堂,那么再调皮的学生也会是可爱的;只要带着快乐走进课堂,那么再枯燥的课堂也会变得快乐。
三、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真诚的鼓励。一个喜欢观察并擅长发现学生闪光点,给予更多真诚鼓励的老师是快乐的,而他的学生也必定是幸福的。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第四辑第三节中的一段话。读着这一节,使我想起了我班一名女生的转变过程。
我班的一名女生张芳,我刚上教上她时,上课老是走神。做作业时容易做的习题她马马虎虎地做,难一点的习题她不愿动脑筋思考,又不敢问老师和同学。当老师发现她遇到难题问她,她就怯生生地说:“我不会做。”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她竟然蹲在地上,背对着我趴在椅子上做作业。我走过去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还是怯生生地说:““我不会做。”我把她扶起来,叫她转过身趴在课桌上,耐心地一题一题辅导她。课后我又找她谈话,告诉她要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要害怕,要大胆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老师和同学不会笑话她或责怪她的。和她谈话以后,她的胆子大一些了,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也敢问同学了,可上课时还是不敢举手发言回答问题,更别说主动和老师交流沟通了。
不过,后来她在一节音乐课上的表现令我对她刮目相看。那节音乐课上教了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学生们学会读歌词后我播放了歌曲录音,没有想到她居然非常投入地跟着音乐哼唱起来,很快她就学会了这首歌。而且更出乎意料的是她还自告奋勇上台唱给大家听。当她唱完后,同学们都很惊讶:这个平时胆小,其它学科学得不咋样的女同学,歌学得这么快,唱得这么好!我当众表扬了她,还带头为她鼓掌。她大受鼓舞,笑嘻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接下来的舞蹈学习过程中她显得非常自信,每一个动作都轻松地学会了。下课以后我拉着她的手鼓励她以后上其他课也要像上音乐课这样自信,她笑着点头应允。
后来,她真的能自信地对待其它学科,上课认真多了,不再避开老师的目光,也敢举手发言了,上下学能主动和我以及任课老师打招呼了。现在她读六年级了,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上学期末,语文考到了A。不仅如此,她还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的舞蹈兴趣小组、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并连续两届获得女子200米跑第二名。
从张芳的转变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和家长如果缺乏耐心,对待后进生持冷淡的态度,甚至经常呵斥他们,将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信心,没有目标,也没有能力,只能垂头丧气或破罐子破摔,消极地对待学习。
有时候我倒是从心底里佩服一些后进生,他们常常因为学习差而要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严厉批评,甚至是被一些同学瞧不起,但他们还是每天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按时上学。每天上好多课,尽管听不懂,他们还是一节课一节课地坚持下来。试想,哪位成年人如果常挨批评,或是被别人瞧不起的话,是否能受得了呢?是否还能每天都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呢?是否还能自信地工作呢?
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会换位思考,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着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宽松、和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正确地引导他们,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耐心地辅导他们完成各科作业,使后进生逐步树立自信。要把对后进生的自信心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总之,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就要加强学习,提高素养,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快乐地工作。在工作中,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真诚的鼓励,不断追求师生共同的幸福人生。
第三篇:班主任的智慧来自哪里
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来自哪里?
——读《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有感
近来,我认真阅读了《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一书,读后感触很深。99个班主任精英用大爱和大智教育学生的生动感人的故事,如为学生保留自由发展的空间;心理“补钙”使孩子获得独立;宽容对待学生“可爱的缺点”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其中部分案例反复学习并反思总结,在感动、感慨之余是认同和佩服,他们的教育艺术是何等高超,他们的胸襟是何等宽广,他们的教育是高瞻远瞩、春风化雨。在感动敬佩之余,我陷入了沉思: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来自哪里?
来自对教育的倾心付出而无怨无悔。关爱学生,深入浅出。只有真挚的爱,真诚的心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理解学生的体验,宽容学生的差错,担当起学生的教诲之责,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用博大的胸怀温暖学生的心灵。
来自持续不断的静心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学习的班主任才能与时俱进,永远站在教育发展的最前沿,把握着教育改革的脉搏。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教育理念,不断完善个人修养和品行。善于学习也包括善于反思总结实践中的问题,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用心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来自对教育实践的潜心研究。班主任只有立足教育实践,亲近学生,不断探索,才能迸发思想火花,拓展教育境界。班主任工作是门艺术,我们应当不断探索,降低班主任工作的“随意性”,弱化“经验性”,减少“盲目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智慧性。努力实现由单纯的班级管理者向主要的精神关怀者、人生引领者、潜能发掘者、智慧拓展者转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材的肯定,成人的激励,成长的鞭策。
第四篇:满满的自信来自哪里
满满的自信来自哪里
又是一个新的年头。金蛇回朝复命,御马登临人间。
与马相连,多是好意。因为马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就与神相连,好马不是有神驹之称吗?!因为马总是有着吉祥如意的感觉,不是常讲马到成功吗?!我们甚至一下子找不到一个与马相连的寓意不好的词来。即使是《黔之驴》的故事都没有将之写成马。
这样一个好的年头,马的自信来自哪里?应该是力量和速度。包括现在的奥运会比赛,马术都还是唯一的动物参加的比赛。足以见世人对马的崇敬和依赖。因为马可以驮着一个骑士优雅地穿越种种障碍,把肌肉的力量和运动的美感充分结合,那种飞一样的线条,就是一种征服的自信!
人是需要自信的!因为人都有一种天性叫征服。征服是对别人的,征服很多时候不愿意是自己。被征服往往是一种耻辱。要想征服别人,需要比别人更强大的力量。只有力量足够才能保证速度足够。
一年前,陪着儿子去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那是一个下了雪的地方,寒冷让我们体会到了严冬的开始。以他平时的成绩是不足以征服这次考试的,但唯一的动力就是不愿放弃机会的愿望。然而事实终究证明,这样的一所驰名高等学府聚集了全国的优秀分子,是不容许带着机会主义自信的人来碰运气的。每一场考试下来,儿子的回答都一再的让我心碎,虽然鼓励一句一句从口而出,但是内心的虚弱还是无法让我感到实在。当然,结果可想而知。由是在那一年的结尾,我想通了一个道理:自信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结果上。嘴上的自信往往是一种吹嘘。那一次经历让我体会到:自信是幸福的基石和源泉。不论什么事,缺乏成熟的自信都可能走向盲目和误区。事业有成,除机遇因素,培养和锻造一种什么样的自信,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的幸福指数。不过这一次的打击似乎给了他一点点的动力,他在年终的考试中考得了他高中以来的最好成绩。当第二次参加另一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我就放松了要求,带着试试看的心理。然而可能是他提前有所准备的缘故,这一次很特殊的考试方式,居然通过了。不知道是他适合这样的考试方式,还是运气。当我把通过的消息告诉他时,他也很高兴。但谁又能想到,一个已经装到口袋里的通知书,竟然以高考成绩一分之差而莫名飞走!痛苦当然不可名状。反思仍在缺乏自信。
真正的自信应该是保证目标实现万无一失。真正的自信应该是饱满的,而不是有缝隙的。针眼大的缝隙都可能进来斗大的风!
满满的自信来自哪里?答案其实很简单,来自平时的用功。业精于勤荒于嬉。古人的教诲从来都是在为子孙负责。而我们有多少人在接受教诲的同时在用行动作出诠释。然而那些经常说得少而行得多的人,都收获了自信,都在真正的自信中享受了幸福!
过去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刻在心里的是什么?新的一年又开始,马上的日子如何飞起来,除了抓紧缰绳,踹稳脚蹬,更应该掌握的是与速度需要的那种力量!
第五篇:最幸福国家芬兰的幸福来自哪里
最幸福国家芬兰的幸福来自哪里
http://.cn 2011年03月16日 09:26 国际先驱导报
芬兰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度,为何这里的人们却有世界上最高的“幸福感”?“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体制,不仅为所有公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也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长春发自赫尔辛基
芬兰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度,为何这里的人们却有世界上最高的“幸福感”?据记者在芬兰工作多年的了解和体会,除了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为所有公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较大满足外,心态平和的芬兰人的幸福感,更多地来源于对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知足常乐。
稳定的橄榄形社会
芬兰是典型的北欧福利国家,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相对完善。新生儿从出生直到年满17岁,每月可领取儿童补贴;所有公民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国家对药品实行补贴;残疾人也受到很好照顾,年满16岁的残疾人享受抚恤金和家庭服务;年满65岁的公民都可领取养老金,没有退休金收入的老人可领取国家提供的最低养老金——国民养老金;社会福利部门向在家中安享晚年的老人提供各种上门家庭服务和卫生保健服务。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体制不仅为所有公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也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芬兰也是目前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芬兰实行高收入者高税收政策,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趋于合理均衡。政府利用征收个人税收的方法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使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在强有力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下,芬兰形成了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财富趋向平均化。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统计,芬兰是全球中产阶级比例最高的国家,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形成了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结构。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学领域公认的较为稳定的社会模式,从而促进社会平等、和谐与稳定。
知足长乐的生活态度
富足而安宁的生活是芬兰中产阶级的人生目标。他们在勤奋工作的同时,注重个人修养,尽情休闲,享受生活。他们非常看重生活的本质,心态平和,知足安稳。每年夏季的六、七月间,多数芬兰人都计划安排休假,尽情享受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但别以为他们因为追求休闲和适意而出手阔绰,在消费方面,他们相当理性。大多数人注重收支平衡,量入而出,且不追求超前消费。可以说,一方面讲究生活品位,另一方面则蔑视奢侈和挥霍。
富裕而安稳的生活造就了芬兰中产阶级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知足常乐”是他们心态的真实写照,而这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恬淡知足的生活态度,使他们乐于用生活之余的钱财来帮助弱势群体。当世界任何地区发生灾难时,芬兰中产阶级通常都友善地伸出援助之手。优美的自然环境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曾评选出全球十大最适宜居住的绿色环保国家,其中芬兰名列前茅,其原因是由于空气和水源质量好。的确,位于北欧的“千湖之国”芬兰,同时也享有“绿色金库”的美誉。这个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被郁郁葱葱森林所覆盖的国家,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从空中俯瞰,不论是在蜿蜒的海滨和湖畔,还是在起伏的丘陵和星罗密布的岛屿上,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在英国《经济学家》2010年世界最宜居城市调查中,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排名第六。除了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等因素外,这座海滨城市又以融入自然的花园城市著称。没有围墙和栅栏的公园与周围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常年对公众免费开放。位于海滨的卡伊沃公园大树参天,绿
草茵茵,空气清新,成为市民进行户外运动和休闲散步的理想之地。一位老年妇女告诉记者:“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有空就到这里来散步。”即使是在市中心主要大街旁的德勒湾公园,每天从早到晚也有许多人进行健身锻炼或放松休息。人们在无障碍道路上骑车、跑步、遛狗;也有人喜欢在草坪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读书,或邀朋友一起聚会野餐。
赫尔辛基还有一条从北到南贯穿整个市区的“绿色森林长廊”,长达11公里的森林一直延伸到市中心。这里保留着大森林的原有自然风貌,居住在闹市区的人们可以十分方便地来到大自然中,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各种各样的休闲健身活动。
别墅村里享受人生
夏季,到别墅度假是绝大部分芬兰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已成为芬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独特的别墅休闲文化。在仅有530万人口的芬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别墅超过48万个,其中三分之二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边、湖边或河边。几乎所有别墅都有桑拿浴房,80%的别墅还有游艇或小船。
大多数芬兰人通常在家乡或湖边修建简单朴素的木制别墅。普通百姓也可以在市政修建的别墅村度假。为了使赫尔辛基的普通市民,特别使产业工人以及多子女的家庭能拥有一个小型别墅度假和消夏,赫尔辛基市政府上世纪20年代先后专门在市区周围划出一些地段,修建了别墅村。
距离赫尔辛基市中心仅5公里的黑尔托涅米别墅村是其中之一。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往返于市区和别墅村。这座依林傍水绿荫环抱的别墅村共有182个带花园的小别墅。别墅村不远处便是森林和海湾,是个颇为理想的度假和消夏的好地方。
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小别墅里,记者看到一家三口人一起采摘草莓和鲜花。女主人说:“我们在别墅里过得很愉快。每天收拾花园,在院中烧烤,玩游戏,晚上看电视,睡眠也非常好。”在阳光明媚的夏日,除了别墅中的园艺劳动外,人们喜欢驾驶游艇在水中游弋,或在岸边垂钓。夏末,人们还可以到附近的森林中采摘浆果和蘑菇。忙碌一天之后,人们痛痛快快洗个桑拿浴,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烧烤和别墅里自产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全球“最幸福国家”排行榜
“幸福国家”意味着什么?按照美国《新闻周刊》的解释,它是能为你提供诸如健康、安全、合理财富以及美好生活的最好机会。
去年,《新闻周刊》历时数月调查,在请教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多位学者后,推出了全球100个国家“幸福排行榜”。榜单对各国在教育、健康、生活质量、经济竞争力和政治环境等五个方面的综合幸福感进行打分排名。结果芬兰、瑞士、瑞典分列前3名,美国排名第11位,中国位列第59位。
“最幸福国家”前10位
排名 国家 总得分芬兰 89.40瑞士 89.31瑞典 88.93澳大利亚 87.94卢森堡 87.45挪威 87.35加拿大 87.29荷兰 86.1日本 85.99丹麦 85.89
“最幸福国家”后10位
排名 国家 总得分
塞内加尔 46.15
也门 44.17
坦桑尼亚 43.6
埃塞俄比亚 41.61
莫桑比克 40.77、96 乌干达 40.67、97 赞比亚 40.50
喀麦隆 38.63
尼日利亚 38.26
布基纳法索 33.59
网友幸福造句
幸福不是GDP,而是CPI;幸福不是表面的歌舞升平,而是居者有其屋里的酒足饭饱。(打着伞晒太阳)
幸福不是赚了很多钱但是不快乐,而是快乐但不一定要有很多钱。(繁祁)
幸福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当你开心或不开心时,转过头,爸爸妈妈就在那里。(独小誓)幸福不是做了好事而受表扬,而是做了好人才知道自己还有良心。(新浪手机网友)
幸福不是什么都据为己有,而是只要一想起某些事还是会有酸有甜的滋味。(新浪手机网友)
幸福不是很渴时喝到甘泉,而是不怎么渴时看到满满冰箱的各式饮料。(方太初)
幸福不是眼睁睁地看着各种会的举办,而是在我们遥望的那片土地,有我们安居的那几十个平米。(Aska_鱿鱼)
幸福不仅仅是物欲的满足,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及不断提升的空间。(骆冬宾)
根本就没有幸福这样东西,有的话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高健)
谁动了我们的幸福?
【作者】叶海林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如何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如何解决从薪金、住房、教育、医疗到社会保障的民生问题,显然是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
可以预料,两会之后,民生和幸福感这两个概念出现在政府文件中的频率还将出现一轮从省部到县乡的提升,“幸福感”已经成为了各级政府考察政绩的重要参数之一,可以说已经和GDP一样成为了具有“政治正确性”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合理的幸福指数衡量标准?
GDP的提升往往可以被直观感知。人们可以从商场是门庭冷落还是人头攒动直观体会到当地经济的活跃程度,无需事先阅读政府工作报告。而幸福指数的衡量就完全不同了,“直观感受”之类的衡量标准完全不靠谱——一位老人或者一名儿童的笑脸可以很灿烂,可以很有象征意义,但如果说用这种以及类似画面来形成代表性甚至作为幸福指数提高的证据,就太缺乏科学精神了。可是,问题在于“幸福指数”恰恰就是要反映出一个社会单位内有多少人会面露笑容有多少笑容是发自内心的。
幸福指数衡量标准的制定,应该尽量减少主观调查,增大可计量可核查的客观统计参数。如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税赋负担、人均医疗支出、人均教育成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倘若一定要将主观参数纳入统计的话,更应该问的是“您对官员的廉洁程度是否满意”、“您对政府的办事效率是否满意”等等,而不是“您的精神状况如何如何”、“您的人际关系怎样怎样”!
当然,和设计一份具有科学性的幸福指数衡量标准比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找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的大多数成员幸福感差强人意,是什么约束了我们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首先,也是现阶段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应该是政策约束,也就是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的政策导向抑制了民生,限制了幸福感提升的空间。比如说将住房、医疗、教育等涉及民众基本福祉的项目交给远远谈不上规范的市场,逃避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主要提供方的责任;比如说让少数几家巨无霸公司把持水电煤气油讯等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给,和政府共享定价权以及由此衍生出巨大利润。这些政策以及政策匮乏导致的约束不破除,民众的幸福感根本无从谈起。其次,老百姓要安享幸福,先决条件是需要由政府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空间。对比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或许不富足但大多数人感觉很满足;为什么现在腰包鼓了却有人反觉得不那么幸福?有观点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今天的财富是三个“高度集中”:向中央财政集中,向大城市集中,向有钱人手上集中。这个说法或许有点偏激,但现实是,公平和正义的缺失的确带来了幸福感的缺憾。有“背景”的人巧取豪夺轻易敛财;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力遭到侵害却投诉无门——分配不公、司法不公等等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即使物质生活再优裕,也在幸福感上大打折扣。
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确,只有当公平和正义的阳光具有晒透官员的家产、照进弱势群体的心灵、普照无论贫者和富者的能力,人们才会感到由衷的幸福。
最后,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归纳的人的五大需求中,安全感仅次于人的本能生理需求,成为幸福的基本元素。中国人如今的安全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吃饱饭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还尤其体现在和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旅游出行等“公共安全”方面。饮食没有安全感,看病没有安全感,劳动环境没有安全感,小上不起学老则无所依,这一切都很难令人感到幸福。而这些公共安全的有无和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能。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成为人民安全感的保障者、和谐安定环境的塑造者,成为幸福基本元素的提供者。而如果说,政策导向、公平正义是政府为民众幸福提供的大环境、体现政府的执政方针;那么确保社会的安全感更考验政府在具体政策执行落实的细节上为民众幸福做出的点点滴滴、更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公民幸福既是政府责无旁代的职责所在,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追求和预期。说到底,影响幸福感的参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欲望(预期),另一个则是效用(实际所得),预期可以是无限的,但实际所得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最大值的限制。
我们不能追求GDP跃进,我们也不应该任由着一些地方搞幸福感跃进。我们要享有幸福,但不要搞幸福感跃进——这种跃进也是一种不应被提倡的“政绩工程”,最终肯定是要以多数民众的不幸福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