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5 14:3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初中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有了较大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特点。这些特点对语文教学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组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风貌是极有必要的。

初中生过渡性的心理特点,表现在他们从半幼稚、半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独立。“少年期过程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此时,他们己具有成人感,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成为社会的一员。同时,由于认识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他们又担心得不到社会的好评。表现在语文学习上,他们既想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教师、同伴等的肯定、夸奖,有时又担心学不好而畏首畏尾。初中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显著,开始出现对教师、家长、以及书本现成结论的怀疑,不肯轻易相信。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所以思维易产生片面性。这些情况导致了初中生内心的矛盾。

初中生心理闭锁性这一特点,表现为他们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太轻易暴露内心活动,不再轻易吐露心声。自我意识的出现与强化,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产生强烈的独立感而自我封闭。表现在学习上,有不愿发表意见、不愿提问题、或不愿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等。

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初中生闭锁心理会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从课堂发言可以看出来。例如,初一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很踊跃,他们对有机会发言感到兴奋。到了初二,回答问题特别是主动回答的,多半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初三年级,学生不再轻易发表不成熟的意见,非得教师不断暗示或点名。即使考虑成熟了,回答也是极其谨慎的。

初中生心理的社会性,体现在初中生特别是初三年级学生对个人前途、升学、未来职业的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学习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如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获得优秀成绩,对将来升学有利。或认为学语文不如背政治划算,不如学习数、理、化,进而产生“重理轻文”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性心理特点的不良产物。

初中生心理的动荡性,正是他们由半成熟走向成熟前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开放,极少保守。他们有热情、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对语文教学很有利。但他们也容易走极端,在认识上易犯错误,思想片面,易动摇,对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虽然初中生心理不够稳定,但可塑性强,语文教学应注意这一点。

从以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语文教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怎样把其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的途径来进行。

一、端正学习思想,重视语文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语文是百科之本,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要把这些学科的各种知识准确、周密地表述出来,同样离不开语文。学好

语文对于审好题,透彻地理解概念、公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不仅是学习各门知识的基础,也是生活、工作所必须的。我们从哑哑学语开始,就接触学习语言。

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所以,学习语文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会讲话、讲好话,而且要会写文章。但是,由于学生学语文的心态不同,就需要教师细致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看日记(周记),个别谈心,有针对性的举行讨论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并给他们帮助和指导。这对端正初中生不愿学习语文、“重理轻文”、或认为学好语文是为了追求名次、为了升学等不良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生活中到处是语文,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讨论,听广播、看电视电影、读书读报、与亲友的通讯等,都蕴藏着语文的因素。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编写板报、手抄报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和魅力。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的情况。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对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不应主宰课堂,独“霸”讲堂,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冲破闭锁心理的束缚。

1.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可以使学生尊师、亲师、信师,很自然地产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感情,乐于接受教导。反之,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处处以命令口吻要求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压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创见,自然不会表露出来。所以,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宜多用商讨、肯定、赞扬的口吻,不用命令、否定、贬低的口气讥讽、嘲笑学生。比如,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举手回答问题,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即使他回答很小声,也要抓住这个契机肯定他的进步。这样,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大胆,勇于表现了。教师还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拥有的公平地位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2.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表现。师生在课堂的情感状态、教学态度是从课堂气氛中体现出来的。课堂气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初中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更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教学时教师不要把不利于教学的情绪带进课堂。当心情不愉快时,在进教室前应迅速调整好情绪。教师轻松自然的表情,充沛的教学激情,丰富活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适当的体态语言,如鼓励的眼神,有激励作用的手势等,会使学生消除压抑感,思维的闸门得以开放,从而乐于公开自己的发现、见解,乐于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

3.广开渠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一位伟人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那么,也可以说,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把才华展现。因此,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首先,机会应该均等。有些教师喜欢培养一些“带头羊”,回答问题是他们,上台表演还是他们,其他同学成了看热闹的,甚至可有可无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使它们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如有的学生口才好,有的字写得好,有的爱朗读,有的善表演……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使他们把才华展现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课堂上给学生在几分钟,进行“每日一说”,“每日一句”,或向同学推荐喜爱的文章,或讲故事,或介绍名言佳句等等。学生课内的表现毕竟有限,而课外的表现却是无限的,语文的外延应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拓展渠道,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会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如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健康的书报,摘记优美词句,积累知识;或者广开视听,让学生多接触广播、电视(每日以半小时为宜),了解国事、天下事,丰富感性经验。或者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语文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讨论课、语文知识抢答赛等。

4.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学困生也不例外。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之从自己的劳动收获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能学好语文的信心。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就要考虑怎样帮助程度不同的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并强化学习动机。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进步的关键是纵向比较,如书写比原来的工整了,发言比原来大胆了,都是进步。适当的表扬是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其次,对学困生要重点扶持,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针对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在教学中为他们铺垫台阶,使他们顺利地一级级登上,摘到胜利的果实。此外,展示初中生的劳动成果,也会使他们在成功中继续奋进。如每次做作文后,对优秀者或宣读讲评,或收入班级优秀作文选中;传阅工整的作业练习;粘贴书法佳作等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

三、重视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中阶段,思维的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同时思维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也比较突出,这是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特征分不开的。在这一阶段,重视对初中生思维的训练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值得注意的。

1.多说多写,训练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两者的关系比较密切。一般说来,一个人能用语言把思维的内容表达得越完善周密,思维本身就会越清晰,越合乎逻辑。反之,一个人思维越深刻,他的语言表达就越明确,越有条理。所以,训练初中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是训练他们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说、写等形式进行。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并且“多说”。

如回答提问,就是把思考的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此外复述课文、讨论问题、争辩疑难……当学生把观点、思路表现出来的时候,思维同时就得到了训练。组织适当的讨论、辩论等,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如果说“说”具有随意性的话,让学生多写则更能训练思维的深刻、周密。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日记、作文等。做笔记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写日记作文等则可以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观察所得用语言组织起来,训练思维的缜密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说、写的机会,提高能力,发展思维。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置疑,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

学中,根据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一定的疑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起着“窗口”的作用,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是语言训练的要素之一。在这些关键词句处设置疑问,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无限趣味”从何而来?若能引导学生从这一点思考,认真阅读下文,便能体会出其中“趣味”来。再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故乡》中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些含义深刻而学生又难于理解之处置疑,会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在题目上做文章,设置疑问和悬念,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学习。于漪老师在教学《七根火柴》时,是这样开课的:“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你们将会看到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火柴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开场白,扣住文章标题和线索,根据疑难设置悬念,使学生思维迅速进入兴奋状态,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

抓住内容相矛盾之处设置疑问,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有些句子中出现的词语,从词义来看是相互矛盾的,在这些矛盾之处置疑,作为思维材料,可以训练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进行辩析,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七根火柴》中写无名战士牺牲后,卢进勇的感受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本是一对反义词,为什么在卢进勇模糊的眼泪中,却能看到“那只手是清晰的”呢?学生的思维在冲突,继而深刻地领悟到“模糊”写出了一种悲痛的心情,而“清晰”则是烈士的遗嘱激发了他神圣的使命感。

再如《孔乙己》的文末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这里,表示猜测的“大约”和表示肯定的“的确”同时出现,构成矛盾。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这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材料,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

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切实做好这一点,能促使初中生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要使初中生心理特点中的不利因素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有利因素,需要语文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表现的机会和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在积极的思维中不断提高语文的各方面能力。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97页。[2] 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3] 引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二篇:中职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中职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王建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都非常强调和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制约,职业教育对缓解教育危机和降低失业的功能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从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看,随着大学、普高的逐年扩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日益萎缩,初中阶段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主要生源。可以说,中职生中的大多数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与其他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还具有以下几个独特的心理特点。

一、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一)社会价值观问题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中职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认识、辨别事物规律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全面,长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进行有效的甄别和抵制,加上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并由此形成偏激的甚至错误的社会价值观。

(二)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父母关系不和,个别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或双亡,孩子从幼小就缺少温暖和关爱,使学生的心理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导致性格扭曲,个性偏激,家庭教育方法、经济状况差异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一是有的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的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过去过于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 理素质。三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心理和行为得不到和谐发展。

(三)学习心理问题

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学习心理心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等现象比较普遍。

(四)情感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情感问题主要为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五)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人际交往萎缩,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七)性心理问题

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征体相的烦恼。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性心理反应过敏。有些职校生对性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

(八)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表现为择业依赖退缩心理,择业紧张焦虑心理,择业思维定势心理。

现代多数职业学校内分为多个专业,又有升学班和就业班,就业班读毕业面向社会就业,升学班的学生毕业可通过单招或全国统考考上高一级的专科或本科继续学习,因此在职高,专业不同、升学班、就业班在语文课的课程设置上都是不同的。

根据各方面情况,中职生语文教学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职语文教学

(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是基础学科,中职学校就业班虽然在课表中安排了语文,但是学生往往不拿它“当回事”,在一些教师眼中语文课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只是简单地采取普通中学教学的那一套教法,学生学起来自然觉得没劲。要改变这种现象,最主要的还是要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入手,努力教出语文的职教“味”。

1.就业班的语文教学

首先,以切合学生学情为起点。大多数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基本素养都比较差,不能正确读出字音、写错别字、朗读课文结结巴巴的现象十分普遍。以中职学 生这个学情状态为出发点,需要设计出符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夯实他们的基础。比如课文教学,从字词句入手,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陌生或易读错写错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给这些词语注上拼音,并抄写到课堂笔记本上,同时将词语的意义写在词语旁边,完成后可安排词语听写。多认字,读准字音,写对字形,这是提高中职学生语文能力最基础的环节。

第二,以促进专业学习为基点。语文对促进中职学生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生产工序、产品性质、技术要领的说明,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职业学校有比较统一的语文教材,内容也很丰富,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照着课本一课一课往后上,教学形式基本上跟普通中学一样,那么就很难把这些在初中就或多或少厌学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应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适当精选,编选一些学生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欣赏。多开展一些有益的语文活动,如朗诵、讲故事、表演、报告、答辩、即兴演讲等,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以兼顾不同专业为落点。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不应以统一的模式进行,应当各有偏重。偏重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向专业“倾斜”。比如数控专业的,可适当增选一些数控方面的知识性文章,包括数控技术的发展沿革、革新创造和发展前景等,结合学生学到的说明方法,让他们选择一种产品写一个产品说明书;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尝试让学生练习在电脑上写作文,结合文档编辑,用邮件形式提交作文,还可以通过博客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表评论;旅游专业的,可以增加一些古今著名的游记散文欣赏,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多开展诸如讲故事、即兴演讲、答辩等活动。

第四,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支点。注重学以致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和用只有相得益彰,才能提升中职学生未来职业的竞争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把语文知识活学活用。比如调查实践活动,从选题到调查,从目的明确到方法的运用,从资料的收集到整理,从观点的提炼到问题的提出,从问题的解决到报告的结构,从数据的统计、核实到报告的形成,可以安排较长时间,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职学校就业班的语文教学只有针对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不同专业特点来开展教学,才能达到促进专业学习、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

2.升学班的语文教学.升学班的语文是学生高考必考的科目,总分150分,是非常重要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端正学习思想,重视语文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语文是百科之本,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对于审好题,透彻地理解概念、公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不仅是学习各门知识的基础,也是生活、工作所必须的。我们从哑哑学语开始,就接触学习语言。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会讲话、讲好话,而且要会写文章。生活中到处是语文,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讨论,听广播、看电视电影、读书读报、与亲友的通讯等,都蕴藏着语文的因素。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编写板报、手抄报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和魅力。

第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主宰课堂,独“霸”讲堂,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冲破闭锁心理的束缚。1.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可以使学生尊师、亲师、信师,很自然地产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感情,乐于接受教导。反之,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处处以命令口吻要求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压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创见,自然不会表露出来。教师还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拥有的公平地位和展现自我的机会。2.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表现。师生在课堂的情感状态、教学态度是从课堂气氛中体现出来的。课堂气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轻松自然的表情,充沛的教学激情,丰富活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适当的体态语言,如鼓励的眼神,有激励作用的手势等,会 使学生消除压抑感,思维的闸门得以开放,从而乐于公开自己的发现、见解,乐于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3.广开渠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首先,机会应该均等。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使它们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再次,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学困生也不例外。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之从自己的劳动收获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能学好语文的信心。

第三、重视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1.多说多写,训练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两者的关系比较密切。一般说来,一个人能用语言把思维的内容表达得越完善周密,思维本身就会越清晰,越合乎逻辑。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说、写的机会,提高能力,发展思维。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置疑,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课堂为主体

(1)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中职生对教师有敌意或惧怕心理,所以首先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每一位学生,接纳并正确认识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就是这样的,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要意识到职校教师的成就不只在学生的成绩而在重塑人的心灵,这样教师心理才能健康,情绪才能稳定,在教学中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抓住学生特性,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恶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要采用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要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以形式活跃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黄山记》一文时,可抓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教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黄山的特点。

(3)充分挖掘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有志者事竟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强意志的支持,才能成功。意志的培养,除在生活实践中锻炼之外,还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培养。比 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之时,教师要自觉地将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取得成功的信念传达给学生。

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是一门有人文情感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学习屈原、杜甫、范仲淹,一定要理解他们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受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以校本教材为引导

现在的中职生喜欢的读物以娱乐、鬼怪故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为主,更有一些学生以读黄色、恐怖小说来寻求刺激,基本上不去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语文教师可以编写并利用校本教材,让学生在校本教材的引导下,遨游于古今中外的文学海洋,接受一次次心灵的洗礼。

(1)设定目标。

将校本教材的使用目标设定为:①让阅读优秀课外读物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②抵制不良杂志等对中学生的精神侵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创造能力。

(2)营造氛围。

设立班级读书角,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每周两次早读课、一次午休课作为集中阅读时间,采用师生共读、课内集中、课外分散的方法,以学校职业文化节为平台来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3)开展活动。模仿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的形式,开展“我爱记古诗”的竞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自豪,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织学生观看中外优秀影片,利用优秀影片独特的魅力,引起学生思考、共鸣。比如,观看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和魏敏芝他们一起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欣赏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在小贵和小坚的冲突中看到自己的冲动和迷茫,正确认识自己;观赏影片《母亲的眼睛》,体会三种不同的母爱,在催人泪下的故事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探讨“大家”与“小家”的不同之处等。

3.以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为载体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再加上中职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因此传统的课堂式和说教式教育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收效不大。针对学生喜欢新奇,喜欢活动的天性,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别于其他知识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知识,更要让他们把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从而改变自己的观念、看法。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去体验、去感受,让他们的内心在活动中受到触动。基于这点,为了更好地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必须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1)“感恩”、“自信”、“诚信”教育。

手抄小报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意识到感恩、自信、诚信的重要,从而学会感谢同学、感谢父母、感谢社会、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学会诚实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等。同时在活动中也能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

(2)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开展各类活动。

展开“男女同学该如何交往”的专题讨论,进行“我的明天,我做主”的演讲比赛,举办复述令人感动的故事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意识到怎样的交往才是男女同学交往的正确方式,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意识到自己的明天该由自己掌握,意识到人类有许多珍贵的情感,应该好好珍惜这些情感。

(3)运用写作这一平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普遍讨厌写作,最主要是无话可写,所以教师必须联系学生实际来确定写作的题目,不必强求字数、文体,只要能书写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即可。渐渐让学生的文章内容丰富起来,慢慢地让学生喜欢写作。比如,让学生制定题目为“我将来准备做什么”、“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和我现在能做什么”、“如何做栋梁之才”等人生规划,帮助学生展望未来,珍惜现在;要求学生给自己写一封信,唤醒自己的生命意识;以“我是怎样长大的”为话题,来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帮助学生看清,在自己的成长路上家长、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使他们懂得感恩父母,回报他人、社会。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还是在语文课堂的活动中,要时刻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因为语文教学中无时无刻不蕴含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特点1

第一章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生活、学习、情感(认知、情感、意志)

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或者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生理发育前提:

人类生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有三大巨变,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与机体的成熟;性的成熟

中学生的特点:

一、认识能力方面

(一)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他们已能根据教学要求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并能稳定地长时间地去进行有目的的面容。在一般的学习活动中,集中注意的观察时间随年级的升高而有延长的趋势。

初二以后,学生已能按思维的概括去观察事物,如按一定的规律去填补图形的缺损处。由于观察的精确性、概括性有所提高,他们在观察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和忏悔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并能把个别事物同一般的原理、规则联系。

(二)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初一年级以上的学生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并通过理解来掌握教材内容和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

初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归纳或演绎。有的学生还能够不受事物的具体情节的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有的还能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作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优秀的初中学生也能有近似科学的预见或理论的创新。

二、情绪和情感方面

(一)情感内容与日渐丰富,但较肤浅

初中生已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如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同志友谊感、理智感和美感。但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波动较大。这反映了初中生的社会性情感还不够深刻。有的学生甚至分不清是非、辨别不了美丑,出现哥们义气等不正确的情感。

(二)情绪表现较全面

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掩饰不了自己内心世界,而是极力使自己的情绪不外露。但是,由于它们的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发展得不够稳定,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较差,遇到一点事情时往往表现出或者振奋、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气、怄气,甚至打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耐受挫折的能力不强。

三、意志行动方面

(一)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模仿是对榜样行为的一种效法。简单模仿是一种本能倾向,复杂的模仿则是一种意识活动。初中学生喜欢模仿与他们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尚未成熟,易受暗示有关,也与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品质较差,容易接受生动、形象化的教育的年龄特征有关。

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首先自己要做到,同时应在同年龄团体中经常树立内容不同的、良好的榜样供学生模仿。另外,树立和发展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二)动机的多变性

在一项活动的进程中,有个人动机坚定不移,并为之不惜付出一切意志努力;有的人却大多是变换动机,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不是作为意志努力,而是变换动机,逃避困难。初中生动机的多变性是比较突出的,他们常常很容易被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这与他们的思维缺乏周密的推理和稳定性有关,也与他们兴趣缺乏稳定性有关。动机多变性反映了初中生的意志行动欠成熟。

四、自我意识方面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且也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例如,对自己的感知动作、行为方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显现,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它主要表现在评价别人与评价自己的能力、独立性与自制力,以及对劳动与集体的态度等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人能够认识自己,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婴儿在出生后的头一年还没有自我感觉,甚至连自己身体的存在都不知道。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成人感

初中生由于自己的身体迅速长高,力气增强,精力旺盛,耐力增加,能够参加一些比较繁重的体力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家庭中的地位也有所改变,往往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希望象成人那样干出一番事业来,并极力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宁愿承受艰巨的任务,也不愿意受到特殊的照顾,在某些情况下往往表现出不畏风险、不怕困难、敢想敢干、见义勇为的品质。

(二)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

初中学生评价别人和自己的标准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已开始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原则性,不再以外部行为或效果作为唯一的标准。初中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已能一分为二地指出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能注意到较全面地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到行动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然后灵活地运用一般的道德准则来进行评价。

(三)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自我意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体不仅能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接受纪律的约束。

初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得并不完善,其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很强。但是,他们对勇敢、刚毅、顽强、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重视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具体表现在努力参加体育运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自觉地完成学校和班级所交给他们的任务,并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等方面。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

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强烈的独立意识

反抗的表现: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对待;反抗的迁移性

1、初中生心理特点:

⑴认知发展 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①促进其学业进步。②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③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

⑵性意识的觉醒 随着生理发展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心理开始萌动,在与异性同伴相处中,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开始产生神秘的骚动,使他们感到好奇、渴望,有时又是迷惑和害怕。

⑶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

⑷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初中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初二年级是明显的分化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

⑸同一性问题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在寻求“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在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⑴不平衡性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两者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⑵动荡性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⑶自主性高中生在观念上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

⑷进取性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⑸闭锁性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他们非希望有单独的空间,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秘密。

⑹社会性` 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很多规范都很感兴趣,对新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校生活中,自治、自理、自立的要求强烈。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日趋增强。他们开始以从未有过的认真与严肃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活与职业前途。

初一年级

学生特点:怀念往日的学校与班集体,面对新环境有一种陌生感和孤独感,很想尽快熟悉新环境和认识新朋友。大部分学生无法较快较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部分同学感到在班中的地位(包括成绩和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如以前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感。生理发育进入突飞猛进期,而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控能力较差,有时做事不太考虑后果。

心理教育要求: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中学学习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初二年级

学生特点:学生心理处于敏感、动态时期。丰富多采的中学生活,人际交往面的扩大,学习内容的增多加深,又使得许多学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迷惘。一方面身体、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学生也常以大人自居;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知识、阅历、独生环境的影响,他们看问题尚有很多局限,片面、偏激,容易冲动。男女生交往也会出现一些偏差。学生的“成人感”开始出现,渴望得到别人尊重。不大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父母的教育他们往往比较反感,认为多余。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会更进一步拉大,初一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到了初二可能继续落后,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学习上的落后又可能影响行为习惯,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教育要求: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青春期发育问题,学会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和亲子交往问题。通过自我意识辅导使学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进行情绪调控教育,增强学生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积极情感。进行智力训练,发展学生智力。

初三年级

学生特点:年龄告别童年,身心不断走向成熟,对初中生活已经适应,学生间的差距已基本定局,部分学生因此丧失信心,缺乏学习动力,个别的还会成为问题生。中考的来临使绝大部分学生面临其人生的巨大挑战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起来,部分学生在付出了努力却收不到学习成效后变得急躁、失望和傍惶。越临近中考学生的紧张焦虑心理就越加重,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考虑择业问题。

心理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耐受挫折能力,树立强烈的进取心,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考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高一年级

学生特点: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期,“成人感”突出。面对新的环境有陌生感和孤独感,强烈希望尽快结交多些新朋友。与初三比较,学科科目大大增加,学科知识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加大,很多学生的学习出现不适应现象,部分学生会感到学习方法不对头,学习压力过大,甚至出现学习焦虑。有些同学成绩不如以前“辉煌”,或从“班干部”变成了“平民百姓”,自身无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部分择校生会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部分学生经历了紧张的升中考试后会产生歇一歇的思想,会把自己的课余时间过多地分配在娱乐上如打球、听歌、玩计算机游戏、上网聊天等。

心理教育要求:使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加强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加强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性格教育,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

高二年级

学生特点:属于青年初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形成的时期,他们开始关心政治问题,探索人生真谛,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特别强烈。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时常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并开始培养积极求索真理的精神。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友谊与爱情开始萌芽。

心理教育要求:强化自我意识辅导和耐挫折能力教育,使学生人格更趋完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爱情观,形成社会责任感。

高三年级

学生特点:1、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情感丰富,易被复杂、新奇事物吸引;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质疑,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巨大的潜能。有的同学在总复习过程中会出现“高原”现象。勇于表现自己,好尝试,追求高远目标。另外学生已步入成人阶段,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尤其关注自身的发展,考虑升学择业和人生理想问题。同时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情绪波动较大,容易陷入精神不振,郁闷生气和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之中。

心理教育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升学观和择业观,正确对待高考,掌握科学合理的系统复习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控制焦虑情绪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篇: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学生处于个体发展的青春初期。青春初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护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为了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坚强与行动的自觉性有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基本形成阶段。他们已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和内涵的意义,他们初步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有鉴于此,为了促进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化,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具体经验的支持,把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同化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当前一个阶段逐渐变得巩固以后,渐渐地摆脱具体经验的支持,就能促进具体运算到抽象的形式运算过渡。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即个体组织自我地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他们根本无法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当个体通过对各种现实选择的考虑,已采取决定并追求目标的完成时,就获得成功的自我同一性。中学生很少能达到这个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要持续几年以后才能作出选择。他们中有些人往往认同于他人(通常是父母)的目标、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他们缺乏反思和主见,过分尊重“权威”,对传统价值观感兴趣。他们广泛尝试各种价值观念、人生取向与职业选择,而把自我确定的生活方式的思考与选择推迟一段时期。这种同一性延迟现象在当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同时中学生的个体自我意识(主体的自我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它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成分)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正处于心理自我阶段。他们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时一个对自己充满着迷和无法解答的世界,他们为了避免成人干扰自己发现这个新的世界,尽可能采取保密的态度,悄悄地探索。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这一特点使他们产生独立的愿望,努力争取自身的解放,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形成面向未来的新态度,因而,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趋于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理想,追求有意义的价值和目标。

因为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控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也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充分张扬学生的自我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信、乐于探索、善于交往和自我调控的品格。

基于上述认识,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正适应了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其必要性。我们应当不断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以适应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第五篇: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

青春健康优秀教案征集

课题名称: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特点教育 教育对象:糜杆桥镇中学七、八、九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1、明确什么是青春期

2、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

3、为顺利度过青春期打好基础

4.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学会自爱、自立、自强。活动时间:60分钟 活动流程:

一、小组讨论:我对身体变化的认识。

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大家的实际经历讨论列出青春期男孩、女孩所经历的变化(包括身体、心理),学生交流,自己现在和小时侯的身体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了解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通常把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统称为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的高峰。这一期间,不论男孩或是女孩,在身体内外都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因此,掌握和了解这一时期身体内的变化,对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男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个性性发育成熟,已经可以生育。由此可以看出,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叠。在人体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

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而青年期除了包括青春期外,还将延续至25-30岁。由于男性的性成熟比女性晚一年左右,所以可以把男性的青春期年龄范围确定为14-18岁。偏早或偏晚1~2年,都属正常现象。人们通常把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称为少男,而同样年龄阶段的女性称为少女。在青春期不仅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学生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

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形成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特征: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

(1、)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原因: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故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2、)心输出量、肺活量、脑容量增大。(3、)性器官迅速发育:女:月经;男:遗精。

(4、)第二性征出现。它的出现是靠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男生喉结突起,嗓音变粗,发音低气,固声带长而宽,出现小胡须,阴毛、腋毛相继出现。

女生嗓音高而尖,声带比男孩长,乳腺发育,骨盆宽大,臂部增宽变圆。

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 : 性(心理)意识朦胧阶段,此时是一种本能感觉,开始注意男女之间的差异,两小无猜的单纯消失了,与同性伙伴来往多起来,对异性则采取疏远的态度,出现“三八线”出现男女阵营,男孩成高傲的小公鸡,女孩表现为羞涩,他们对异性有一种神秘的新奇感,表面疏远,心中不断比较,评估差异性,滋长对异性的好感。

第二阶段:牛犊的意识阶段,更加注意两性之间的特殊感情和关系,尤其是对成年异性产生朦胧的爱恋,女意父,男意母(好奇心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主动接近异性阶段(青春期)(性心理大门终于开启)身心逐步走向成熟,年轻人对异性的追求也由内心的向往逐渐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常以各种方式主动接近异性,并希望得到对方积极的反应。表现:注意自身在异性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打扮仪表体型美,爱照镜子,为缺魅力而苦恼,羡慕成年男女,嫉妒周围的青年,男女的交往对所喜欢的异性开始留意观察,积极交往。

第四阶段:心理成熟阶段。随着知识增多,青年男女逐步形成自己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开始思考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2.如何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男性从儿童的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因此,青春期是一个既可以预测、又不可预测的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变化,顺利度过青春期非常重要。

活动总结 同学们,青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全过程的一个阶段,即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和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决定人一生体格、体质、性格和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是人的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决定人的体格、素质、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因此,切实做好青春期卫生,保证身心正常发育才能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身体迅速生长,新陈代谢旺盛,因此精力旺盛,爱动不爱静,在一些竞赛活动中,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烈的自尊心,往往不愿服输。二是性意识的萌芽,开始对性知识发生兴趣,对两性关系也有朦胧意识,但又不十分清楚,并逐渐由对同性好感转向对异性好感。这是一个正常的转变。由于青少年心理特点既有童年时期旧有的痕迹,又出现某些成人心理特征的萌芽,因此身心发育充满着矛盾。了解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特点,做好自我心理卫生工作,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的几个主要心理特点分析

    中学生的几个主要心理特点分析 摘要:中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学生的情绪、交往、性格等等都会发生微妙的或是急剧的变化. 教育 工作者必须认真......

    语文教学中学生

    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3、制定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对策; 3、全面......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提要:本章讨论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

    如何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历史教学,请用案例说明

    如何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历史教学,请用案例说明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所以教学必须具有强烈的形象性,以便更好的......

    初中毕业生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

    初中毕业生心理特点分析与教育 初中毕业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每个学生都面临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分析毕业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就......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它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再造性、新颖性、独特性的思考和处理,以形成某种新形式的思......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策略

    题 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主要是: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