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工作成为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5 14:0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教学工作成为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教学工作成为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篇:让教学工作成为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让教学工作成为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教学工作总结 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的原则,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现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要求教师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老师们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们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2.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背好古诗,学习名言警句,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学习赶来时才不致于茫然失措。

3.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4.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5.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我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大成绩!

第二篇:让读书成为教育的活水之源

让读书成为教育的活水之源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后有感

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周娟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让自己的“水”变成有用的“水”。自从事教师工作以来,“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都听过好多遍,他教育名言也听过许多,但终没有认真去看过他的著作。那天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教育》的读后感,里面谈论的问题都是我困惑已久的问题,看后我不禁心头一亮:我一定要找这本书来看看。

书买来后,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爱。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虽然苏式教育离我们很远,但很多问题还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在学校常听老师们(其中包括我)发牢骚:“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聪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习怎么越来越不行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困惑。而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做同样的一件事,他形象的用7岁儿童提水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说的“因材施教”。但我发现周围的老师在分层教育上都缺少激情,只是偶尔用用,只求做过,不求坚持。所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后进生”。我们老师的牢骚也就是没有因材施教而产生的结果。苏式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反思自己,我又何尝不是有着“揠苗助长”的心理,总是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我的学生。黑板上的题目,我总是希望我的所有学生都会,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各别能力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课堂上不能获得学习成就,而后便开始讨厌上课的后果。

记得那次上课,我让九年级一班学生早读集体背诵2首古诗,下节课检查背诵效果。很多男生便坐在那里玩,根本没有再背书。我很生气,叫那些不读书的男生都站在教室后面去背书。最终他们还是没有背出我要求的两首诗。后来小晚修前,我便逐个叫这些没有背完诗的学生到教室走廊上背诵。我给他们20分钟,只要求背一首就行。他们在我的陪同下,在我要求的时间内基本上都完成了背诵任务。

从这件事,我想到,要是我每次都能这样各别对待,那样课堂效果不是很好吗?但是我又哪来那么时间去个别对待他们呢?

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就“各别”对待,让学生在课堂都有学习成就,在课外又何须额外的“补习”。

在《建议》中第二条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里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位老师的课好的让听课的人都忘了记笔记。但大家问这位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师说只用了18分钟,大家都惊呆了。我们如果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至少要准备几天,累的大家都不喜欢上这种课。

苏式教育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1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 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在《建议》中第五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我特别认同。《建议》中说“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这里提到了“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这句话其实就是说在学生要学习某方面的难理解的知识时,给他们多提供关于这方面知识有趣的课外书,在理解的基础上授教,这样课堂效率则会大大提高。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难度很大,学生都喜欢老师直接“喂”,不喜欢自己去吃,成效很慢。

以前总认为,学生不懂自己学,那就让他们死记硬背也好,至少这样他们能记住一些东西。但看到书中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对这些儿童(指后进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种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这句话时,我吓了一跳。原来,我自己之前做的并不是在让学生学知识,而是在让学生变笨。心中顿时生出惭愧之意,自己的无知残害了多少学生。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当然,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兴趣的秘密何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等等。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光发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给教师的建议》中方法非常多,非常的实用,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教师阅读的书籍。

2013-12-15

第三篇: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可想而知生活的重要性如何。传统的为教而教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美术课堂。教师要主动将生活元素注入美术教学中,寻找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助力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去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毫无气息,毫无魅力,因为只有生活才是美术教学的“活水源头”。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运用生硬的灌输教学模式,并且将美术课堂简单归类为绘画课,因而只注重绘画知识和技巧的渗透,学生感觉不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引进生活化教学模式,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有效实施教学,让美术课堂因生活而更精彩,因生活而更有活力。

一、设计生活问题,点燃学习兴趣

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为此,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如果直接引出问题,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可能不够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作为过渡铺垫,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机器人》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问题激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的相关信息,并学会画机器人或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机器人在我国餐厅的使用情况,让学生通过视频直接了解,获取直观认知,从而燃起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引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为什么叫机器人?你还知道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其他运用吗?它是使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如果让你设计机器人,你希望它能够做什么?由此,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美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学生说:“机器人还用在工厂中,代替了很多人工。”有学生说:“我见过扫地机器人。”有学生说:“它是不是铁制作而成的?”有学生说:“我想设计可以帮我写作业,可以陪我玩耍的机器人。”……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由此可见,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瞬间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作为教师,则需要紧密结合美术教学内容,优化设计,让生活为课堂引路,走向高效。

二、引导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美需要人们用肉眼去观察,用心去发现和体会,而美往往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去感受发现,从而创作出具有灵性的美术作品。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束缚学生,忽略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因而学生上交的美术作品没有特点,缺乏灵性,而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中,观察生活是必须的。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中的《植物写生》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从而进行绘画创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校园中有很多植物,因此,结合这一课的主题,教师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一起探访观察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植物。这些植物高矮不一,疏密程度不一,千姿百态。为了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进行提问互动:同学们,你是否认识这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先观察,再表达,如枝干有什么特点、叶片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特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效,学生既可以近距离观察植物,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到更多的创作思路,并发现和感受植物之美。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植物写生的作品,提供更广的思路,也让学生学习创作手法,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线描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植物,完成写生作品。

通过观察进行写生创作,能够促进学生创作出不同的美术作品,并且每幅作品都赋予了不同的生命,因为它真真切切地来源于生活。可见,观察在美术学习中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与启发。

三、注重实践生活,激发学生创作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经过美术加工与创造,设计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设计不同的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作。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中的《会变的盒子》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生活中有很多盒子,如烟盒、牙膏盒、饼干盒、鞋盒等等,这些盒子经过制作、组合,可以变成工艺品,以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先向学生展示由不同盒子制作而成的工艺品,让学生惊叹于“变”之美。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内容后,教师再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将课前拿来的不同的盒子放在N,准备进行“超级变变变”活动。在制作活动开始前,小组学生需要探讨交流将这些盒子变成什么,即思考这些盒子可以做些什么,然后再投入盒子的制作、组合过程。经过加工,盒子已经完成“大变身”,教师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经过加工组合形成工艺品。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创作的乐趣,也重新认识了美术课程。

总之,生活是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教师不能脱离生活进行美术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探寻更多的将生活与美术结合的教学途径,让美术教学充满“生活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魅力,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学习。

第四篇:让数学教学成为

让数学教学成为“授之于渔”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学会“渔”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耐心、细心、爱心地做好“授之于渔”这项工作,使学生用更多的数学来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五篇:让错题成为教学

让错题成为教学“亮点

一、缘起

学生数学错题天天有,如何减少错题、预防错题的发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难点。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打上红红的叉,再附上“订正”。长此以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又慑于老师的权威,只好抄袭,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到了期末,积压的东西渐渐多了,更是无所适从。长此下去,产生习得性无助,学习困难的自我暗示随之而至。

其实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不能无奈地、被动地采取“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而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成为教学的“亮点”。

二、探索

(一):课前——预设生成“亮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改正,预先实行控制。那么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

有教师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时,想到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往往辨析不清,便在进行相应的知识铺垫后,预设了一组概念辨析题。

例如: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得数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因为 6/7 和 7/6 乘积是 1,所以 6/7 是倒数,7/6 也是倒数;

3、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 1。

辨析片段

生 1:我认为第 1 题是对的,应打√;比如 6/7 ×7/6 得数是 1,所以 6/7 和 7/6 互为倒数;

生 2:第 1 题是错的,应打×;因为,乘积得 1 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

生 1:我还是认为第 1 题可以打√,因为得数也包含乘出来的得数;

生3:我赞成生 2 的意见,只有乘积的 1 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加、减或除出来的得数是 1 的两个数,不能算是互为倒数。例如刚才复习题中 6/7 +1/7 =1,6/7 和 1/7 是互为倒数吗?当然不是!

生 1:哦,我懂了。1 题应打×。2 题也应该打×,6/7 ×7/6 乘积是 1,所以只能说 6/7 和 7/6 这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不能孤立的说 6/7 是倒数,7/6 是倒数。

师:这样理解对吗?,生齐:对!

生 4:第 3 题是对的,如 9/8 的倒数是 8/9 ,17/12 的倒数 12/17 ,8/9 与 12/17 都小于 1;

生5:第 3 题是错的,7/7、9/9、12/12 都是假分数;它们的倒数仍然是 7/7、9/9、12/12 , 它们的倒数分明等于 1,而不是小于 1;所以这句话应改为 “大于 1 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 1” 才对。

点评:

教师预设的 3 个判断题,均是学生过去易混淆的“错点”;让学生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比较、探讨,最后弄清楚“倒数”概念的准确内涵,起先出错的同学自己找到了错因,纠正了原先错误的判断。“错点”变“亮点”的辨析过程,多么精彩啊!

(二):课中——疏导生成“亮点”。

课堂预设是在课堂教学之前考虑的,但众所周知,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同样,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即使上同样的教学内容,课堂也往往不会一样,因为,生成的课堂难免出现“不可预约的错误”。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尤其当“错点”呈现之时,教师要学会延迟评判,进行巧妙疏导,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讨论“错点”,析“错因”,找对策,将它转化、生出新“亮点”,进而自主掌握知识。

有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时,让学生计算:38.2÷2.7,并要求进行验算。大部分学生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该教师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4与除数2.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

(3)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紧接着,教师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数点不能忘记,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4缩小10倍,得0.4。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三):作业——比较生成“亮点”。

一直以来,对于错题,我的做法一贯都是一讲到底。讲完后,心里感到很踏实、很满足。因为觉得自己讲的那么认真,那么细致,那么卖力,学生一定都听明白了。可是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一些讲过多遍的类型题或原题,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照旧做错。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怪现象,使我陷入了烦躁、不安和痛苦之中,并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呢?用个什么法子才能让学生真正牢固地掌握住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不断地调查思考、请教前辈,最后终于明白:是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钻研、讨论和思考。学生就好比一个容器,只是被动地接受,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并没有在大脑这台机器中进行深加工,因此过一段时间后,就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终于找出了解决错题的一个方法,那就是“自查自纠——讨论提高——总结深化”三步教学法。

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做法简单的作个介绍,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步:自查自纠。把批改过的作业本、练习题或试卷下发后,首先让学生将出现的典型性错误抄下来,再布置学生对着答案钻研自己做错的题。要求他们通过再次钻研,能够查找出自己做错的原因,是审不清题意?是粗心大意?还是定义、定理、概念不清?教育他们争取在自查中独立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和步骤。当然,这一步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在教室里不断巡回,一边鼓励学生大胆钻研,一边个别启发点拨。在自查中,学生表现的很积极,我看到他们一会儿翻书,一会儿验算,一会儿苦苦思索,一会儿在纠错本上记录。实践证明,在老师的鼓励和个别指导下,绝大多数的错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同时,还有利于克服其在平日里学习做题中粗心大意、断章取义、审题不清等不良习惯。应该说,这是体现学为主体、解决错题的最基础一步。

第二步:讨论提高。对于一些自查自纠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解决。我把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6—7名同学,每小组的组长一般都是本学科比较突出的学生,由他(她)组织和主持本小组的讨论。在讨论前,我一般都先教育学生:一定要珍惜讨论的机会,假如你有疑问就主动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假如你会解答,那么你就毫无保留地把思路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因此,每当讨论时,各个小组都很热烈。而此时的我,也忙前跑后,一会儿加入这个小组讨论,一会儿又加入那个小组讨论。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使我不仅了解到了他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且还能不失时机地给予讲的好的同学以表扬和鼓励。实践证明,学生很乐意讨论,讨论的也很有成效,不少的疑难问题就在讨论中解决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我,获得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另外,学生在讨论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增进友谊,这就更加激发了他对合作探究的热情,和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应该说,这是体现学为主体、解决错题的最重要的一步。

第三步:总结深化。通过课前的批改和课堂上前二步的教学活动,老师已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思维的障碍及其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走上讲台,整体上给学生来一个画龙点睛,突破重、难点。例如学生在讨论:“男生比女生多4/5,那么女生比男生少多少?”这道题仍不明白时,我就重点强调到:“解这类题,关键是要抓住谁做单位„1‟,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数量关系式。”通过观察确定未知量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若在右边则只需列乘法便可解决;若在左边则可以考虑采用列方程或除法的方法加以解决。同学们听后都豁然开朗,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老师还要简明扼要地归纳出典型错题的原因及一些解此类题型的规律、方法。当学生恍然大悟后,老师再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典型错题再练题,以求深化巩固。应该说,这是体现教为主导、巩固错题的最关键一步。

三、感悟

1、数学错题是小学生作业练习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小学生做数学练习,无论是课堂、家庭,笔头、口头或其它类型的题目,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小学生。由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完善,数学做错题应属于正常现象。教育家说过,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同理,做错题也可算是小学生的权利。我们应有正确的错题观,允许学生出错,宽容错题,延迟评判;着力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点,分析错因,及时订正。

2、数学错题是教师开发课堂教学新资源的宝贵探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错题正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带有童气的、十分宝贵的一种“利教研学”资源。善抓“错题点”,可以归类追因,找出对策;可以研错纠错,反败为胜;也可正误对比,探悟真知;还可以反思教法,改进教学……找出教师误导的源头,关注学生出错过程的体验,讨论纠错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点石成金巧让错题“坏事变好事” ……总之,数学错题完全可以成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宝贵探点。

3、智导“错点”变“亮点”是促进学生砺志成长的重要举措。

“错题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善待错题”也是促进学生“立志”向、扬志气、强意志”的重要举措之一。“错题”作为一个载体,解剖它、研究它、转化它, 其研究过程师生、家长均可从不同的视角参与,既可出智慧,也能常砺志,还能大辐射(指带动各学科错题的减少与师生家长成长中错误的预防等等。

下载让教学工作成为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教学工作成为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课堂让语文教学活动化成为常态

    生态课堂让语文教学活动化成为常态 新课程的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语文,已经成为新课程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主要方法。语文学习的生......

    让绘本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助手

    让绘本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助手 绘本也称作图画书,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日本称“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是一种以简炼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

    《让生命之源长流不息》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 “和谐德育” 《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及目标研究》 ——“好习惯伴我成长” 主题班会活动课教案 活动主题:《让生命之源长流不息》 参加班级......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让“错误”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亮点 1 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原本在脑海中早已准备好的......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应当关注的事业,更是学校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方面。在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中,教学是其基本形式。为了更自觉地发挥教学......

    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包头市一机二中 白茹 内容摘要: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它需......

    让新课改的“蛛丝马迹”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活水

    让新课改的“蛛丝马迹”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活水 【中文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正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多种观照之中的细腻触摸,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教学教学工作目标

    语文教学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素质要求,致力于加强小学语文的基本能力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