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真谛——廖武.doc潘
学习廖武的讲座有感
文华中学潘姣兰
学习廖老师的讲课稿,使我进一步懂得了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教育艺术。廖老师说,教育需要真爱,他说教育的真爱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的、不求回报的、无功利心的爱。真爱是不求回报的,教师和学生,不是渔夫和海鸥,教师教育学生,不是追求多拿奖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无私的奉献,就像春蚕,就是像蜡烛那样,燃尽自己,照亮他人。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用真爱塑造,就像我们教育界的先贤那样,做到使魏巍梦回学校,使大使鞠躬,季羡林看行李,有爱屋及乌效应。
教师要学会宽容,廖老师说,宽容比惩罚更有威力。因为教师有宽容学生的责任,无论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的角色关系;师生的智能差异;师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教师都要毫无条件的宽容学生的一切,包括学习和他这个人。
其次,教育讲究艺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廖老师说教育是最高境界的艺术。
廖老师从以下几个问题,对教育的艺术问题进行了讲术:
1明晰问题与差异和善用学生的长处,学生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或是长期的: 学生多元智能;学生的问题是有阶段性的2.问题处理的原则——“三解”、“三通”
三解:了解问题的原因,理解问题的后果,谅解当事人的行为。
三通:沟通——通过与当事人的交谈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及当事人的思想状况。改变自己
开通——设身处地体验并理解当事人的角色行为。
魏书生的宽容
变通——用灵活有效的、有利于当事人的方式处理问题。
陶行知的四颗糖果
错误也是教育资源
处理问题忌体罚,更忌心罚。心罚:白眼、冷漠、挖苦、嘲笑、讽刺
3.肯定与鼓励具有神奇的威力
①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好人是夸出来的;
②让学生多体验自豪感与成功感:负责助威和轮流当班干
③多些正面暗示:如皮格马利翁效应和巴尔扎克的尴尬
4.批评与惩罚要讲艺术
①批评学生:对事不对人,不要点名;批评后要多接近受批评的学生 ②少“请”(或访)家长
③给学生的目标要适度
④以退为进:学习王金战的策略:⑤留意学生的进步,多纵比少横比:学习华盛顿的故事,爱因斯坦的板凳的故事
总之,从廖老师的讲稿中,我学到很多实在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真爱和人格魅力努力让学生和学生的家长变得善良和有责任感,讲究表扬和批评学生的艺术,教育学生努力做到三通、三变,讲术究课堂语言艺术和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艺术,努力使自己更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位,更好地为学生和家长服务。
第二篇: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 By Flora Lan • Jan 5th, 2011 • Category: 教育与成长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父辈、父辈是如何学习的?他们去学校!因为那儿有书本、有老师,它们就是知识的源头。但时代变了,互联网的兴起导致信息海量增长,只需要几个键就可以查阅一个图书馆容量的信息。网络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学校的地位。那么这时就要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何在,学校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Diana Laufenberg在TEDxMidAtlantic讲坛上就引出了这样的思考。Diana出身是“贫下中农”,但在公共学校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历,她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用创新的方法为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甚至是人生体验。现在,她在费城的SLA学校任教历史。
她说,第一年在勘萨斯州当老师时,教的是“美国政府”,这种课对高中生来说简直是无聊得要命;于是第二年转变教学思路,不再直接喂学生们答案,而是用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进行社区选举。学生们忙开了:他们制作散发传单,联络选举办公室,安排选举日程,设计选举手册,穿得有模有样地召开晚间选举座谈会……可以看到,孩子们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得更积极,印象也更深刻。
几年后,调到亚利桑纳州的一所公立学校任教地理。其间,电影“卢安达饭店”里的那位主人翁受邀到隔壁的中学演讲,Diana带着自己班级的学生们去聆听、讨论“种族”“文化”“平等尊重”等话题,讨论作为一个平凡人又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做些积极的事情。她鼓励学生们研究自己身边的例子,把这些例子拍成视频,用镜头去诠释思想,用声音去叙述去抗争。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做一些积极的、能改变世界的事情时,他们身上爆发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
再后来,Diana来到了费城的SLA学校。在这里,人人带着笔记本电脑来上课,毕竟,那里的知识最丰富也最完备,但学生们得学会如何进行信息的过滤与筛选,搜集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在这里,失败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学习的途径,人生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选择题,选错了你就完了,而是从失败中汲取养分,做到“不二过”就行。在这里,教学总是以问题开始,问题既是好奇心的表现,也是寻找答案的起点,从而在问题中发现、比较、学习。在这里,很多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可不是么,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混沌”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只有一次比一次更好,一天比一天更优秀。
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就像DVD碟本身也是无用的但把它放在DVD里放映出来的电影让人心醉一样,当把知识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时,它才散发出了它的光彩。所以,既然学校的某些功能已经退化,那就发挥它最最核心的价值——做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们去体验,去感受,学会分辨,学会仁爱,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第三篇:教育的真谛心得体会
深秋的北京,最迷人的季节,在xx市教育局精心组织下,我们带着学校的期望,怀揣着同事们的关爱,心存着无以言表的感激,迈入了让人心驰神往的首都师范大学校门,在首都北京参加了为期近一个月湖北省xx市“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近一个月的学习,聆听了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专题讲座,现场感受了北京十八中站在时代前沿课堂教学变革,也领略了北京延庆县第一职业学校现代化的实习实训场地、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严谨的管理、高效的课堂、海纳百川的气度。感想颇多、收获满满。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漫谈如下,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一、感受首师 10月11日xx中职绝大部分学员乘坐火车到达北京西站。下车走出站台的第一见到标志是首都师大欢迎学员来京学习的醒目标志,我们在班主任林老师带领下很快登上来了去往首师大xx学院的班车,到达学院门口,学院张书记等领导亲自把我们领到宿舍,直到所有学员安排妥帖并吃罢晚饭方才离去。10月13日,学校举行了浓重的开班仪式,北京市教委、xx市教育局、首都师大领导,对培训做出了周密安排,对学员学习生活提出了殷切希望。一个多月培训进程中,首都师大安排学员们在其最突出的学院或附属中学(xx学员、校本部、研究生学院、北京第十八中学、北京延庆县第一职业学校)分别感受了中职学大师教诲、名师风采和名校风采。
二、感悟大师
说真的,如果你愿意把积累知识当成一种快乐的话,那么端坐在首师的课堂上聆听专家教诲,感悟大师风采绝对是一种享受。这次培训有阳光心态、行政管理、领导智慧、信息技术、职教形势等十多个专题讲座,大师们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向我们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传送经验、互动交流,我不仅是收获了知识,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心灵的洗礼、能力的提升。“阳光心态”让我领悟到教师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感恩达观、自信而又谦和,缔造内心、家庭、团队的和谐; “领导智慧”让我们学到了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团队里的协调、沟通技巧;“信息技术”让我们了解到教育教学只有利用现代技术才会会更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职教形势”让我们感觉到形势逼人,只有乘势而上,才会蒸蒸日上。傅树京教授用一个个真实生活故事把高深的管理理论诠释的浅显易懂,引起了大家强烈共鸣;俞劼教授用一个个心灵游戏让大家心海回归宁静;朱xx等老师用他们专业和专注感染着培训的每一个学员。大师们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是思想,是智慧和人品。
三、心灵启迪
初入师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门前校训“为学为师,求实求新”八个大字,见识之处并不给人什么新奇之处,但通过首都师范大学校区文化、师长、学生以及首师大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理念才真正体会到这八个字的真谛。首师大这个集体正是用校训为标准,才让每一个集体熠熠生辉,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首师大开水房前有无数个开水瓶在那儿列阵,但从没一个学子拿错,首师大附属的系列学校学生见到不管认不认识的同学或客人都会主动礼让并自然而然高呼老师好场景让人震撼。一节课用显微镜似的科学评价体系逐步剖解评价,从而促进老师授课艺术提升方式令人震惊。首师大的师长们为给学员上好课,不舍昼夜,准备课件,钻研中职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学员特点,课堂中闪
现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这所有的不就是“为学为师,求实求新”的体现么?
四、工作启示 1.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首都师大这些天,不管是从师大老师、学子、校园文化;还是从首都师大附属中学及附属职业学校实际。让我们感觉到一所学校只有遵循正确的办学理念、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并通过坚忍不拔的实干。才会形成自己良好的教风学风,才会让课间成为一道风景,让升旗成为一种庄严,让课外成为一种和谐。最终体现出中职校强大的吸引力,为社会所承认并不断回馈社会。2.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学习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生活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促成终身发展。人生每一个成功阶梯的递进,无不是学习与发展“牵手的产物”,诸多事实告诉我们,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对于生活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的人们来说,确立自身的发展规划,将个人的发展与团队的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彼此建立共同的愿景,借助于团队共同愿景的实现,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以求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完善,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带动身边的同事不断学习,才能构建一个勤于学习,不断进取的团队。团队整体的素质提高以后,对工作的态度和对上级精神的领会将会极大提高,个人愿景和团队愿景就能得到和谐和统一,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实现团队目标。3.拥有团队精神就拥有未来。任何一人只有依附集体的力量才会成功,任何一个教师只有融于集体的智慧才可能发展。把自己和集体割裂的人只是孤芳自赏,注定不会有大的发展。个人能力只有依附于团队才会飞的更高。延庆一附中特级教师赵xx用他的成长给我们诠释了个人和集体关系。在当下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让大家优势互补,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要主动融于社会方方面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才会更好造就职业教育未来。5.行胜于言而言要会表达。在大师们沟通的时候,觉得说话是艺术。“少说批评的话,批评只是一种阻力;少说抱怨的话,抱怨只会带来记恨;少说拒绝的话,拒绝只会形成陌路;少说讽刺的话,讽刺显得轻视卑微;少说命令的话,命令只是强行接受”以及“多说鼓励的话,鼓励才是基本动力;多说宽容的话,宽容才会增加了解;多说关怀的话,关怀才能获得友谊;多说尊重的话,尊重才能激起同心;多说商量的话,商量才是质优领导”能扩大自身的内涵,提高管理亲和力。首师大之行给了我太多的感悟,让我体会到做人的内涵。将成为我生命旅程一个永恒而又美丽的回忆,也将成为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我的心灵将在回味首师大、感悟首师大中得到升华。
首师大的学习经历,将激励我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努力工作。篇二:教育的真谛.学习心得1 教育的真谛(读书心得)
读了这本书,再结合我校近几年来所走的课改探索之路,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走课改之路是大势所趋,是众望所归,开辟素质教育的途径已经成为了时代的需要,更是千万家长和学生的呼声,将学生从闭塞、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打破传统课堂中的陈规陋习,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开放、民主、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堂秩序,让这样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而学生在这样的的课堂中才会成为快乐的主人,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他们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掘自己的灵性。这样的课堂让他们重拾到自信及成功的归宿感。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愿意互动起来,愿意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一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根本宗旨。
相信学生,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的教育教学方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应变能力。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生命的自然,也真正地呈现了现代教育的真谛。
有效性课堂教学学习心得 边俊华
这段时间我通过学习《有效教学》,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
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最关键是要讲究“三实”。
一、语文课堂要真实。很多教师喜欢把语文课堂搞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明白,我们也就是要从学生出错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语文课就是要真“刀”真“枪”,要有真实感才行。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真实地展现在别人面前呢,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无人”。“目中有人”是指眼中有学生,“目中无人”指眼中不能有听课的老师,你的课是在给学生上,不是给老师或观赏者上,你是文本与学生的纽带,而不是台上的表演的演员。
二、语文课堂要朴实。语文蕴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要求一位教师什么方面的知识都具有,那也不太实际,所以人类拥有了高科技的东西,并将这些先进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充实了学生的头脑,现在绝大多数语文课都会使用课件,在感情升华处还付以音乐、影像的辅助,好像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教改”的特征。然而,铺天盖地的课件是否能够替代学生对文本的品味、咀嚼,是否用在了帮助学生去理解、感受、欣赏、评价语言之处,是否真正为语文学习服务,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服务,为语文学习的目的服务,很多时候都是值得商榷的。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必将为我们的语文课增光添彩。但不管怎样,这些都只是手段,都只是外在的,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脱离文本、脱离语言文字来进行。
三、语文课堂要扎实。语文课要折射出“语文味,必须实实在在的从语言文字入手,切不可丢掉本体,忽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对于文本中咀嚼的地方要慢品细嚼。语文课就是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认知、理解、体会、赏析,就是让学生着眼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汇、一个个句子的感悟,给孩子开始构件或更新广阔的语言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 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实效性的最佳策略。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朗读,尤其是放声朗读,因为默读,小声读都无法将课文蕴含的感情读出来。而放声朗读才能让人从读中去品味,有所感悟,所以扎扎实实地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学无痕,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呼唤回归,要朴实、真实,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让语文回归传统,回归常态,还语文一个“本我”!篇三:2014-2015继续教育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2014-2015继续教育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
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我们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新益小学
黄金科
2015年1月篇四: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陈先合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2.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臵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8.海纳百川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
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篇五:读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有感 —— 张晓璐 陶行知是一位勤于实践的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在实践中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实践与理论主张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为师者的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读完集结陶行知教育思想精华的《教育的真谛》一书,有几点感想,作如下小结。
第一,让学生动起来。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论,从陶行知(原名文浚)改名可见王阳明“知行”论对其的影响。但是与王阳明观点不同的是,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即行在头,知在后。陶行知1927年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一篇演讲词中援引了《墨辩》提出的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其中重点阐述了“亲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2,“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3。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对于亲知的重视正处于长期努力中。这最大的原因便是教育成本的投入。将学生们集中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进行知识的传达与教授,显而易见成本最小。但是在仍未解放的年代,陶行知便提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4,处于教学条件优良的当代的我们更加应当充分考虑让学生们从行动中去获得知识。
教育的真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6 3 教育的真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7 与粘贴方法。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让学生们自己动起来,当然这个“动”是在教学目标能有效实施的前提下,且适当让学生体验失败,让学生摔摔跟头,从自己的失败中归纳原因与解决方法。
第二,对学生的爱有很多种。提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陶行知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需要商榷的是到底如何去爱。作为新教师的我常常有此疑惑:顺着学生一些是否能够与学生走得更近,是否能让学生更加接受我?之后的相处发现单纯顺着学生并不助益教学,学生的道德水平与自控力还未成熟,对于原则的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一味对其顺从,很容易导致学生问题的出现。
爱的教育可以有很多种。尊重信任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赞扬褒奖是爱,批评处分也是爱。
第三,every child is special。这是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英译名。电影讲述小男孩伊夏有阅读障碍症,然而在讲究统一讲究规矩的校园内,老师们在他的本子上打红叉,让他站到教室外,一味批评和责骂,他成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甚至被家长强行带去了另一个学校进行“改变”。他们给他安上“懒惰”“作怪”的毛病,却不愿承认孩子身上有与其它人不同的方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男孩的老师与家长们害怕孩子所体现出来的差异,他们对差异没有正视的勇气与引导的耐心。
陶行知在讲述教学实践时,许多事例都体现了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他提到两种心理有害儿童,“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5,这两种心理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重视“every child is special”——没有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电影里尼克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伊夏的处境,他的引导并不复杂,他让伊夏发挥自己的兴趣与才能,让这个“坏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与快乐。
第四,“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6关于美术,许多人如此理解:画画,手工,通过美术课,掌握绘画,诸如水彩、水墨、铅笔作画的方法,或者能用一张纸折出一朵花一只青蛙。这是对美术技能上的一些要求,除此之外,美术还要教5 教育的真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244 人审美。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熔炉里,学生通过网络能接触美好的事物,同样也能接触丑恶,因而对丑的辨别、对美的坚持尤为重要。但是毋庸说网络的复杂,我们的教材也同样复杂,传统审美观和现代后现代审美观的强烈碰撞在薄薄几十页纸上展示得分外精彩。陶行知的这句“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让美术又有了新的解释。烧饭烧得好,吃饭的人吃得舒心愉快,这种简单的众乐乐也是一种美术。所以学习美术的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画画手工欣赏,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细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自己和别人创造快乐。陶行知的理论主张常读常新,除了常读理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将其精华教育思想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成长为一名爱学生爱岗位的优秀教师。
第四篇: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历时九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心中: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带着这个问题,想从名师和专家的教育论著找到答案;在《教育的真谛》一文中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教育的真谛。
我理解教育的真谛是“爱”,也就是说要在教育中灌注“爱”,具体展开,应该有三个层次:浅层次的“爱”:要教师爱学生;中层次的“爱”:使学生爱教师;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并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基本美德。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对学生要“仁爱”,做到“诲人不倦”。瑞士著名的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提倡教师对学生有“母亲般的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做是一个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们都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爱生的重要性,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师劳动不可缺少的道德要求。但是,我们常发现:如果我们教师爱学生,不注意方式,不注意艺术,是生硬的“爱”,是一厢情愿的“爱”,这样的“爱”,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因爱而生恨,屡见不鲜!这方面的教训也太多,它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因此,我们必须上升到使学生爱老师,经常听到一些经验人士说,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如何如何爱护自己的学生。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平时说话不多的老师说道:与其千辛万苦绞尽脑汁想办法如何去做到爱护学生,不如多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你。当学生喜欢你,他才会愿意听你的课,才会学得踏实,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产生反感,他就会厌学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对该学科失去信心,严重的可能会放弃该学科,严重影响总体成绩,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如果学生热爱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克服厌学情绪,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会进步
教师要以正直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端庄亲切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眼中仿佛是美的化身,知识的信使,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并以其优美、生动、独具风格的表达,赢得学生的钦慕、爱戴。这种形象不是教师哗众取宠的花样表演,更不是矫揉做作的临场发挥,而是教师内在气质的自然外化。内荣外华,慧于内而秀于外,它有赖于教师长年不懈地积累、磨练、凝聚、升华。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畏之感,使关系融洽。
学生与其说是喜欢教师所授学科,不如说是喜欢教师本人。许多学生都是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这门学科。他们喜欢这个人,喜欢听他讲话,听着他娓娓道来„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
然而,当这个学生离开了的他所心爱的教师,又遇上他不爱的教师,那么又怎么办呢?
因此,教育中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
很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角色的意义,做一个合格的学生,进而学会做人。自尊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们的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信心,热爱自己!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谓“长善”,就是鼓励学生发扬其优点,从而激发他内在的发展潜能。赏识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成长过程中的细微进步,让他不断有快乐的体验,从而获得成功,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将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获得对生活的满意和幸福感,那么他也就会越来越热爱自己,从而越来越要求上进!
海伦·凯勤说得好:“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是绝不应该爬行的!”张海迪也鼓舞人们:“只要你抬起头来,新的生活就在前头!”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相信并开发自己的巨大潜能,就会具有超群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不要依靠别人,因为一个总是靠别人扶持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让学生清楚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自己。一个人如果要成功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什么呢?只能靠重新认识自我,热爱自己,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只能靠认定自己就是一座金矿,认定自己是一个可以挖掘出无价之宝的宝藏。那么最后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自信意识、成功心理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自己!就象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也不会有人端着大盘子把幸运和成功送给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人生交给我们一道难题要求解答,那么它也会同时交给我们解决这道难题的智慧和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总是潜藏在我们的生命里,只有当我们自信加奋斗,自己救自己,它们才会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即便某个学生自身条件多么不好,身世多么不幸,但只要他有积极的心理态度,他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和有用的人,他就能交上好运获得成功!
生命的茁壮,属于学无止境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等于给了他们生命的茁壮和饱满。
2012-08-09
第五篇:感悟教育的真谛
感悟教育的真谛
最近,在《青年教师》中我有幸阅读到了《像鲁迅那样教育孩子》。我非常好奇这么伟大的的学者,在教育子女上又是怎样的见解呢?怀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也怀着一种好奇,我仔细详读了这篇云南的李晓萍写的文章。文章中这样说道,“鲁迅认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基于打骂,使他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鲁迅对于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态度非常不赞成。前者,教育方式骄纵为主,后者是禁锢孩子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要不然怎么会出现“我爸是局长,我爸是李刚。”这样嚣张跋扈的孩子呢?在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们背后,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变成这样,家长要反思、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呢?我们总是对那些轻而易举选择轻生的孩子感到叹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些脆弱的“乖孩子们”内心为什么如此脆弱,那么伤不起!我感慨今天的教育真的出现了问题。面对多元的社会,面对个性鲜明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不能够再单一,一把尺子很难衡量不同的孩子。
作为母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我们在学校里对于孩子来说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最重要。知识、能力、做人!三者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我们第一要任。前几天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周老师,请您帮忙给孩子换个座”。问明原因,原来是同学间的小矛盾。就因为这等“大事”就让我大动干戈?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会用他的翅膀保护好孩子不要受到伤害,可是,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呢?还能继续保护吗?所以我建议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变得更强大,变得能够自己保护自己。我感慨“教育真是一门艺术呀!”我很庆幸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感受教育的艺术,很庆幸能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很庆幸能够分享孩子们的快乐与悲伤。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让与鲁迅先生有着相同教育观的我,再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能受各种“率”的干扰,不能把学生从不同的个体,训练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人。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保护好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乐。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育人为本,特色发展”。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在费县举行的临沂市第二届“走近小语名师,感悟教育真谛”青年教师读书会。聆听了专家们对近代小语名师王菘舟、孙双金、窦桂梅、杨屹四位名师的成长里程的报告,观摩了优秀教师还原或模仿的他们的课,了解了我市优秀的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领略了小语名师的教学风格,目睹了优秀教师和学生的风采。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收益颇大!
首先是每位名师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王菘舟老师一直以来都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他致力于“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的人,这才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也是诗意语文追求的最高境界”。像这次读书会上所观摩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先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在引导想象对话中,体会到圆明园的确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是不可估量的。学生惊叹于它的不可估量、为有这样的一座园林而自豪时。在音乐声中,王老师用低沉的声音告诉大家: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灰烬了。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音乐声说:烧掉一幅名画也许需要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平湖秋月也许用几小时,可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都烧掉了什么?„„鲁迅说过:“将一件珍贵的东西摔碎是一个悲剧”。这节课中,我始终在和学生一样惊叹于圆明园的不可估量,为圆明园的毁灭而痛惜,心中有股浓浓的情与痛。
对窦桂梅老师的认识,我仅仅从听过她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朋友》两课。她那激情地语言,信手拈来的诗句,敏捷的思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报告会,让我对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欣赏窦桂梅,就如同欣赏玫瑰绽放的美丽。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窦桂梅对待生活和教育事业的那颗心。用她的话说那时一种“热爱”。是的,因为“热爱”而放弃许多,因为“热爱”而愿意为学生,为教育付出。
孙双金老师,在此之前我并不熟悉。这次,他的情智教学同样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过,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这如同孙老师所教的《二泉映月》。孙老师将阿炳的人生极度浓缩,引导学生聚焦“坎坷”二字,使得原本很离散的文本介绍一下子有了一个中心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点”让学生进行读文,进行提炼。如果仅仅阅读文本来感受人物那是“纸上谈人”,显得苍白无力,留于表象。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走入一个生活中的阿炳,使得阿炳的人生经历在孩子脑中真正走入“坎坷”境地。以此为契机,在孩子的心中真正埋入感情的种子,动笔使得“坎坷”流于笔端。在“深刻”与“真诚”的“品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生活变得充满憧憬与向往。
由于今年暑假后,我要接低年级,因此,我想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是我此时最需要的学习的。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主要是运用大量的课件、教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的课堂充满情、溢满趣。现在,我在所教的一年级中逐渐使用,效果不错。
第二,聆听这几场报告中,我发现,名师们的成长历程是有共性的。那便是:爱、勤、恒、新、和。这“爱”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它包括爱孩子、爱语文教学、爱教育。是啊,只有爱了,我才能真正地走入语文教学,才会从内心迸发出热情。“勤”是基础,“恒”是持之以恒,是关键;“新”是动力;“和”是教师成功的土壤。从他们身上,我感悟到要想成为一名小语名师,这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努力。要在不断的追求创新中不断地超越自己,进而超越他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由此对照,便可看出我与名师之间的差距,我也与他们年轻时一样,经历了同样的历程,然而,他们身上的所具备的这些共性,我总是每次都缺少一点,久而久之,差距便越来越大。我想此时此刻,我应该将冰心的这句话作为今后的座右铭: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第三,出课的教师,虽然是还原的名师的课堂,但从这些授课教师身上,我也学到了一些,如教师的语言素养,这些教师不仅他们的课堂上语言非常简练,但不失准确,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还时时规范和矫正学生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深入地去读教材、去研究名师的设计理念,融会贯通名师的教学艺术,将名师的课上出了名师的风采。此外,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的教态也值得我去学习。
第四、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是我市年轻却非常优秀的教师刘立平、杜玉花老师做了关于她们的成长报告和读书过程。在听她们的报告中,我思绪万千,她们不比我大几岁,但他们却已是荣誉满堂,成绩斐然,她们的努力,她们的付出,这都让我为自己而感到羞愧,听了她们的报告,我,似乎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名师及优秀教师的报告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陈中杰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十条建议》则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这些建议是:
1、永远保持一份热情。
2、淡泊名利,远离浮躁。
3、不断地充实自己。
4、勤于反思。
5、博采众家之长。
6、勤于动笔。
7、合作共进。
8、尝试形成自己的风格。
9、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
10、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针对这些建议,我发现自己此时最缺少的是自身内涵。而这需要读书。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使我想起了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的梅花扑鼻香!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水经过城市变得深邃,我在名师的思想里泛舟一圈,思考很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在让孩子们飞的更高的同时,也让自己翱翔于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