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时间:2019-05-15 16: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增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增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第一篇:浅谈如何增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增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摘要: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各项能力不可或缺的形式。要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整合,安全第一,以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进行指导,以增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要加强引导,选择合适主题;要创新形式,促进和谐发展,要科学评价,增强参与欲望。要牢牢把握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和“教育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开展,就会促使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学科渗透确定主题创新形式增强欲望科学评价和谐发展

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各项能力不可或缺的形式。小学生认识的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都源于社会,只有让学生走出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深入地观察、认识和了解社会,也只有让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增强实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实践活动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促使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整合,安全第一,以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进行指导,以增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文明健康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体验并享受成功,理解和思考人生,进而迸发智慧、净化心灵,升腾理想、完善人格,促使他们学会关爱、学会进取、学会公平、学会正义、学会诚实、学会宽恕、学会守信、学会同情、学会礼貌、学会创新。宁陕县华严小学雷仕瑛

一、加强引导,选择合适主题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在初次接触这门课程时,根本不知道如何选题,应该选什么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精心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找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觉得没有研究的问题或没有自己想参与的活动主题,这是很正常的,但又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这就像学科教学时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一样,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己所处的村落、社会和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细心辨析,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可以通过开设有关活动选题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与学生家长讨论、启发学生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和寻找活动主题。如《科学》、《健康教育》等教材中涉及与实践活动有联系的内容;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内容;学校、村落、家庭生活中人们已习以为常而不易被学生发现的生活问题。

让学生通过收集家乡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经济特色、当地名人等资料,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由于学生参与实践调查的对象就是自己生活成长的场景,涉及到的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学生身临其境,有真情实感,就能很认真地选择活动主题。

2.引导学生精心呵护灵感。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异想天开,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老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发奇想,哪怕它是幼稚可笑的,也要精心呵护。如“交通安全伴我行”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提出许多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如有的想去认识交通标志,有的要创作交通童谣,有的要到马路上当一天“小交警”,对于当交通警察这个大胆的想法老师首先给予了“敢于走出校园,进行自主尝试”的肯定,引导孩子们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孩子们明白要去当一日交通警察要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才能使体验更具实效。

二、创新形式,促进和谐发展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自然资源的教育

功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大环境去关注社会生活、生产和大自然,通过参观、考察、实践、采访、调查、搜集资料、制作标本等形式,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而建立起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1.发挥个性特点,深化活动主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而且还要有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个性,满足每一名学生探究、获得认可和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等。如在开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家乡水资源污染探源》调查活动中,我给学生定了多个活动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也可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自定活动目标,既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也可以通过调查的深入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使学生的兴趣不断高涨。随后,让学生自由分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目标、内容去自由组合,协同完成调查任务。

2.结合身心特点,丰富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根据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如游戏、表演、采集,以及设计、制作、竞赛、交流等活动方式,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且乐意参与的。这些活动形式,能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使他们良好思想品德在活动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3.拓展社会功能,服务县域经济。结合“营养计划”工程,利用校园内外闲置土地,组织学生开展蔬菜种植劳动,既解决了学生吃菜难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营养计划”标准,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建立小组试验田,积极组织开展“小种植”活动,如种植玉米、大豆、向日葵、白菜等,通过让学生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激发了他们“服务三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察、实践能力。

4.围绕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养。结合五保户集中供养点和敬老院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敬老院、五保户集中供养点参加劳动,奉献爱心和孝心;结合学生的情感教育,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谢老师”,通过开展“为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件事”、“当一次老师”等活动,点燃同学们心中的激情,促使众多的学生加入到道德长跑的队伍中去;结合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

明旅游、文明观察等知识,引导学生寻找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文明陋习或自己身上不文明习惯,纠正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文明礼貌素养。

三、科学评价,增强参与欲望

社会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上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主动参与的热情、自醒自悟的感想和独特的见解,在实践操作中,在设计、制作、表演、展示时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以及在劳动中付出的辛苦,都应该得到鼓励、肯定和认可。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爱的星星、笑脸、小红花,水果、动物剪纸等评价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增强他们的创造欲望。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小组实践、展示交流等阶段,还要采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交互式评议,教师适时点评等多元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取长补短,不断修正自己的参与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形成他们的社会意识,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念,熏陶他们的思想情感,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其掌握必要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能力。

毋庸置疑,加强社会实践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牢牢把握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和“教育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开展,就会促使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第二篇: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路径分析

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大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高校加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等方面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是很明显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确立专业思想、巩固专业知识、适应社会需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素质,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热爱祖国,献身社会,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充分接触市场、了解社会,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质。也将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二)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有利于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课堂学习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而且,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的技能才能解决。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使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阅历,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

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各种社会关系的要求,逐步从“学生角色”变为“社会角色”,初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这是大学生就业和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充分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拓展综合素质,增加社会阅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主要问题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在高校普遍实行以来,经过20 多年不断探索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制约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主要表现在:

(一)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不到位

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和前些年相比, 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还存在不足, 有相当部分高校认为社会实践是一项“ 软任务”,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补充, 意识上没有真正重视, 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表现在: 一是缺乏组织制度, 对全年的社会实践工作汁划性不强, 重点只抓暑期“ 三下乡” 活动, 对学生单独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指导和管理; 二是缺乏专项经费, 组织实践活动之前临时申请, 经费也极其有限;三是缺乏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没有硬性的指标, 对于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现实表现、取得成果也没能进行科学的质与量的分析考评, 这样就很难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二)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不到位

社会实践的直接参加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 同时, 社会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但是现阶段, 社会各方面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认为大学生在校光学了点皮毛, 年轻经验不足,对其能不能成事抱怀疑态度, 再加上学生下去实践时间短, 持续性和长久性不足, 也容易给大家造成“走形式、走过场” 的误会。一些地方或单位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 而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三)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程度不到位

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社会实践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即便参与也是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另有一些大学生涉世不深、阅历尚浅,面对活动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准备不足,容易打退堂鼓,忘记了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提高的初衷;有时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对学生的吸引力亦不足。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会活动实效性影响因素的存在,制约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用的发挥,现阶段,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需要从以下路径去分析解决。

首先,建立组织机制。学校各级领导要加强重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健全机制,保证经费,对大学生社会活动有长期性、可行性的规划和计划,并且要身先士卒,大力支持社会实践活动,动员教师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其次,要明确目标,确定主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实践上来。再次,要做到点面结合。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相当数量的学生必须回到当地参加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一是要有过程管理,有组织保障和机制来鼓励和约束他们。

其次,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好的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量化考核,建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评优体系,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作为每年对该生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并加大权重,将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作为其职务晋升、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切实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以督促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良好的学风。对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团队,社会实践组织部门通过举办社会实践表彰大会及实践成果展等予以重点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对照、效仿、学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差的要进行具体指导对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

第三,加强基地建设,寻求就业机会。建立和巩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长期开展的坚实基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争取社会认同和支持,进一步挖掘整合社会资源以及创造良好实践环境与寻求就业机会的有效措施。因此,高校应注重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本着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服务社会的原则,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要加强高校与基地的合作,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拓展合作内涵,以此为载体,组织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和科研调研,实现第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和良性循环。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社会实践新内容,不断探索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律的新形式,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新手段,不断探索灵活、有效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境界。

机电工程学院

机自08-1班:段双利2010年5月18号

第三篇:浅析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浅析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中学生主体地位地发挥

德育不是一个被动的育人行为,而是学生个体自觉追求德育目标的过程。在社会实践中体现为,学生个体内在地把各种德性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并通过德育活动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社会实践中德育的本体价值的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德育与个人成才是内在统一的,其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

一、中学生主体地位及其特点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成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德育工作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德育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体验。告诉学生一个结论是容易的,但真正能够在一个人的头脑里扎下根并影响其一生的人生轨迹,必须通过自己努力探究并获得真实体验才有可能。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又在很大程度上教育了别人,相互影响提高,形成广泛的教育群体。因此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制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几方面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学生被动参与,甚至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宁可整日去游戏厅打游戏,上网也不愿意去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学生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绪障碍,甚至会出现认识接受而情绪上抵制的现象,这已成了制约德育的瓶颈”在这种状况下,学校德育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和灌输上,忽视对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做法,很难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可尝试通过课题形式,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寻求破解问题的方法,逐步加以控制”德育工作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就要不段研究和创新德育工作”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德育实践研究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和调整,通过德育实践,反思总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德育实践计划”一手抓创新和发展,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提出新思路,与大专院校的德育研究机构或课题组进行联合,共同开展课题,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提高,推进德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2、学校因素。学校怕出问题,3、社会因素。当然这跟我们现实的教育状况也有很大的联系,一是怕出安全问题,没人愿意去承担这么大的社会风险。

三、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中学生主体作用

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德育功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1、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为了更好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活动的目的性。通过各种手段,如校报、校园广播、橱窗、海报、演讲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表扬优秀团队和个人,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让全校师生感受、分享他们的实践成果”。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

让学生明白,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取知识,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体验创新,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发展。认识自我,追求学生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激发学生积极表现自我、批判自我、展示自我,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充分发展。在认识自我中,不断丰富自己”人”的内涵,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都从社会实践当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收益。正是社会实践四方的人生经历,磨炼了许多杰出人士的意志,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锻炼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实际。社会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多思好问敢于尝试的年龄,他们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对众多的社会问题密切注,对最新的社会变化倍加留意,他们急切地想参与社会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清况反映出,中学生在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消费结构、扶贫帮困、党风廉政等社会热点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适时地抓住学生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然后通过一定形式组织他们到社会实践中,自己去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会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实际,要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需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切合中学生的成长特点,结合校情。社会实践活动有许多好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探访福利院,走进农村、工厂、部队等活动,一些活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群体差异,要不断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避免那种年年人不同、岁岁花相似的情况”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贴近学生”。

3、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认识到中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并且授以学生正确的方法来处理获得的信息,在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不失时机地在调查方向把握、主题的确立、资料的积募祠泊分析、调查方法的运用等加以引导,使学生克服在选题方向上的盲目性,主题确立的偏差,资料运用的随意性和调查方法不恰当性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碰到了困难,教师就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启发学生,并在情感意志上鼓励学生;一旦学生的观点发生偏颇,教师也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找到答案有些教师说:”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被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巨大潜能迸发出来了。

第四篇: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容提要:指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高耗低效。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工作中的具体操作:

一、在具体实施德育工作时要构建目标系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注重从基础性、可操作性两个方面论述初中阶段德育要达到的目标;

二、选择务实、有效的德育方法。通过学科育人、情感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集体育人等方面的阐述,使德育工作全面开展,多方渗透;

三、建立管理体制。正确的评价导向是如何开展德育工作的动力,建立管理体制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保证。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工作、目标、体制

学校德育工作高耗低效。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德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工作难度加大了;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在德育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机制的运行等方面还很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近年来,我校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把德育工作建设成为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可以调控和评估的一项工作,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一、构建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系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打好基础为着眼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摆到中心位置上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方向一致、层次清楚、上下衔接、明确具体的目标系统,并把目标按照层次和序列进行划分,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依据明确的目标运行。在制定目标时,注重体现以下原则。

1、注重体现基础性

初中阶段都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 要着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目标定位在“社会要求每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做到的”层面上,这并不是降低德育要求,恰恰是激励学生经过追求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剖析以往养成教育的众多误区:教师将养成教育仅仅看成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只看到训练之前的学生行为和训练后的学生行为,他们关心的是“外化”部分。更多的是认为养成教育是要求学生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只要学生学会“这么说”、“这么做”就行了,至于学生愿不愿意这么说,这么做,在什么时间、地点会这么说、这么做或不会这么说、这么做,说与做的质量高不高、能力强不强,有没有形成习惯则少有人过问。这种不管学生意愿,不解决学生外在行为规范与学生认识差异之间的矛盾,只抓表,不治本,只追求一时一地某一方面达到硬性规定的要求,不考虑科学训练,养成良好习惯的做法,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道德形式主义”,即使部分学生于外在约束下遵守道德规范,由于没有成为自己真正的内在需要,一旦脱离实际,就会离开正确的道德轨道。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保证《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位,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为目标,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几个方面制定适合我校学生的德育目标序列,并力求突出其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采取低起点、小步子,抓早、抓实、抓小的方法,找准突破口,每个时期突出一个重点,逐个突破。

在抓爱国主义教育的养成训练中,我们首先从继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入手,使学生知道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的文明礼仪有哪些,具体实施《礼仪常规三十条》,让学生从爱老师、爱学校、爱父母、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等一步步做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注重体现可操作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走科学化之路,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于笼统、求全。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循序渐进。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

首先,目标要适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分层次”、“弥性目标”。在具体班级操作时,要求教师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共同要求;又不忘对个别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并适时给“差生”“吃小灶”。在制定适度目标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降低或抬高要求;二是要全面兼顾,防止偏废。

其次,要眼中有学生。就是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宿,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个别差异,调动主体积极性,从而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

第三,方法要科学。注意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的学生、课型、时间、地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二、选择务实、有效的德育方法

当前,德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呆板陈旧。不考虑学生实际,只凭主观愿望,使学生处于“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被动地位;二是华而不实。采用突击搞活动、办展览、造声势的办法,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改革德育方法必须从摒弃形式主义和成人化入手。在德育工作中,辩证地处理好强化与淡化的关系。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要淡化教育的痕迹,淡化教育者的教育形象,让学生感到教育可信、可接受。在选择教育方法时,我们首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德育民主,听取学生意见,根据学生的现状选择德育方法,增强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和对德育方法的认同感,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是坚持正面说理教育,发挥榜样作用。在说理时做到观点鲜明,事实充分,有吸引力、感染力,并允许和提倡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即使是不正确的,要求教师仍采取平等的方式循循善诱,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在榜样的选择上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典型,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起来更容易。第三,在整体性要求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教育多种途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既注意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又能使其产生互补作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科育人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应高奏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同时,要求文科抓结合,理科抓渗透,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德育学科分计划。教学教研时,把学和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渗透德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评价上,把能否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融于一炉,作为备课、听课、评课的重要内容。在评选表彰优秀教师、职称评价时,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作为必要条件。

2、情感育人

在德育实践中,只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动机,重视道德观念的内化,就能取得德育的整体效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的爱国行为。要求师生在交往中,教师要时时处处关怀学生,让学生感受真情,在感受爱中培养爱。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视、教育影片,欣赏爱国主义歌曲等。

3、活动育人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育人。成立校园之声有线广播电台,播送校园新闻,表彰好人好事,充当德育的“喉舌”;设置宣传橱窗,展示学生的文笔和丰采,讴歌时代精神。开展“告别不良行为,争做文明学生”大型系列活动;各班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礼仪常规》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4、环境育人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学校对校舍的绿化、美化都做好规划。从校门口的题词到教学楼顶上的校训,教学大楼内更是一本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每间教室内都有国旗、班训、名人名言、爱国人士的头像,教学楼的外墙上有“三个面向”、伟人像等。学生们处身于此,极易产生强烈的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和欲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此外,校园里近二百米的围墙上,精心地绘制了艺术体操、体育项目的图案,宛如一条“艺术长廊”,意在引导学生们强身、健美、热爱生活。校园的绿化采用“园林式”结构,占可绿化面积的95%,让鲜花和绿色布满校园。每到春、夏,燕子归来,蝴蝶翻飞,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鸟儿都来“光临”校园,与师生们共享美好的生活,校园便是学生们美丽的家园、生活的乐园,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这无声的教育,感受美的熏陶。

5、集体育人

构建网络,形成合力,由单渠道平面式教育转化为多渠道立体式教育是我们的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沟通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育人作用。由此,我们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开办“流动家长学校”,每年的三月、九月,由学校组织教师送教到学生家庭,宣传德育重要意义,取得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三、建立规范有序的德育管理体制

首先,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提高对德育意义的认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并定期对德育过程和成果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在评价时,主要采取:

一、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平时表现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三、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家庭评价相结合;

四、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其次,明确领导的职责和分工,设置合理的德育机构,把德育工作的成效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进、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成立政教处,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班主任的选择上,注意选择责任心强,有德育经验的老师,把基层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在教师的评价上,实行德育一票否决权,德育工作不过关的年末不评优、不评先,取消效益奖金。第三,促进良好的校风建设,优化社会育人环境,针对学校独生子女多的特点,我们从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生活能力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精神入手,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抓好这方面的工作。针对家长怕麻烦,怕耽误时间,我们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17条》、《中学生礼仪常规》印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有明确的检查尺度。通过这些方法,促进了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克服了懒惰、依赖思想,并从学校生活中理解了父母,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促进了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和良好校风的形成。

由于我校不断转变德育观、人才观,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硬任务来抓,构建了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选择了务实有效的德育方法和建立规范有序的德育管理机制,故而切实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第五篇:关于新形势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关于新形势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给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方面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的效力和效用。另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由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有着不可取代的效力和效用,它始终贯穿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它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

因此笔者认为,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首先是要科学地评析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克服两种截然不同的偏向:一种是思想政治工作“万能论”。另一种偏向是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因此,“无能为力”、“无所作为”。随之带来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削弱,使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了人们健康的肌体,造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几度泛滥,社会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危害了社会安定团结,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以上两种偏向都被实践证明是片面的、错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关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充

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实效。

二、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

证。是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的。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这四要素,必须在新形势下强化这四要素。

(一)、提高主体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如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也反复证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程度就高,反之就低,甚至出现负效应。因此,在新形势下,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1.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2.思想上的忠于职守和创新求实。

3.人格上的坚韧不拔和谦虚豁达。

4.能力素质与工作艺术的提高。

(二)重视客体的主体性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客体,这是一个特殊的客体,他们的特殊性在于他本身是一个有意识、有意志并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着客观世界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是主体,只是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受教育者是一个客体。正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是活生生的、有思维、有感情的人,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引起重视的一

个问题。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尊重人、研究人、认识人。重视客体的主体性,就是要科学分析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思想特点,才能有效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使客体充分发挥在改造世界中的积极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了解、尊重客体需要,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2.激励动机,促进客体需要的升华,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

实效的关键。

(三)探索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和方法的新路子

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用以影响并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此只有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形势需要的新路子,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取得实效。新路子就在于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坚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2.坚持为群众办实事。

3.建章立制、完善管理。

4.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四)、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本矛盾运动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展开的。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等等。这个广义的社会大环境是思想政治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外部条件。如果把思想

政治工作比作“表演”,那么社会大环境就是“表演”的舞台。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发生着不同的影响。要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笔者认为,首先要适应和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要改善和优化教育小环境。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环境这四大环节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我们必须重视这四个环节,强化这四个环节,才能在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姓名:陈静宇

单位:下仓镇草场中小

职务:

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下仓镇草场中小(301905)

下载浅谈如何增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增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党的17大报告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

    如何增强中职德育教育实效性

    如何增强中职德育教育实效性 摘 要:中职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德育教育对中职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它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艰辛付出和坚定......

    谈如何增强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谈如何增强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品德教材枯燥、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

    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发表时间:2008-4-1 8:47:01内容提要:实效性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生命。如何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就建立分层递进的道德目标,注意德育对......

    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方针与原则,乃至主要内容及途径,党和国家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可以说在理论或指导思想上对......

    如何增强煤矿安全培训实效性[5篇]

    如何增强煤矿安全培训实效性 安全是煤矿生产发展的前提,培训工作是煤矿安全的基础。除人力不可抗拒因素之外,煤矿安全是由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状态所决定的。但物的安全状......

    浅谈如何增强“四五”普法实效性

    全民普法教育自1986年启动,历经三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尤其是经过第三个五年普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普法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公民、公务员以及领导干部的法律素......

    如何增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前言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电信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职工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移动分营、流程重组特别是用人、用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