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学校事业改革与发展回顾
2012年学校事业改革与发展回顾
十二五”规划扎实推进 内涵建设实现跨越提升
2012年是我校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攻坚之年。一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建设文化强国的良好机遇,牢牢把握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这条主线,紧紧围绕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坚持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加快推进内涵提升、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三大战略,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以优异的办学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学校积极筹划、广泛发动,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以干事创业优异成绩迎接十八大的召开,并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方式开展党史教育专题活动,营造了热烈的氛围。12月8日上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总支、各单位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实时收听收看了大会开幕盛况。11月28日下午,学校召开大会,专题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12月3日,下发《中共曲阜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要求把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此后,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总支理论学习组带头学习,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迅速行动,积极响应,掀起学习高潮。
学校以加速推进“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主线,积极谋划,全面部署,创新工作。2月25日召开了党委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8月26日召开了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党委书记荆兆勋作了工作报告;5月18日至19日,召开了九届三次教代会暨八届三次工代会,校长傅永聚作了工作报告。大会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查找不足、部署工作,强调要坚持内涵建设不动摇,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目标。
3月份开始,积极组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5月16日,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推进会,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做出具体安排。组织基层党支部进行分类定级、对标整改活动,开展党支部创新活动方案立项活动。启动基层组织书记轮训工作,开展新任职党组织书记培训。6月29日,隆重举行庆祝建党91周年暨创先争优专项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3个、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3名;济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优秀共产党员2名;校级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10个、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20名。
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4月中旬,对部分处级干部进行了调整和选拔任用;5月中旬,举办了新提任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启用“曲阜师范大学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整合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为干部学习提供了新平台;顺利完成了处、科级干部届满(届中)考核工作。加强了思想宣传工作,校报成功扩版彩印,升级上线新版数字报,支持手机读报,加入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展示学校形象。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学校成就和形象,在《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媒体发表外宣作品(不包括转载)超过100篇。制作发行新版学校宣传画册,并启动了学校宣传片拍摄工作。
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3月21日上午,2012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暨纪委全委会召开,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部署,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教育行风建设,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6月18日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下发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方案》。
12月5日至7日,召开全校党建工作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总
结交流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推动学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通过考察调研和召开研讨会,就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教工党员队伍的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全力推进“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4月3日,举行“第一书记”赴任欢送仪式,5名处科级干部赴泗水县泗张镇东焦坡村、梅鹿庄村、罗庄村、方家庄村、大厂村担任“第一书记”。学校成立“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小组,多次召开调度会、扶贫支持项目立项论证会,以及现场工作推进会,深入推进“第一书记”工作的有效开展。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启动扶贫开发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引智入村、科技扶贫、文化惠农活动,受到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撑起“顶天立地”格局
入选首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行列,是我校强化内涵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充分显示了我校雄厚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突出的教育质量,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齐鲁学刊》顺利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第二批资助学术期刊目录,成为山东省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期刊,其“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专栏还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并在同时入选的21家学报21个栏目中名列第一。
获批“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机构资质,这是我校又一次承担国家级水平的教师教育与培训工作。11月21日,“国培计划(2012)”初中体育与健康班、初中英语班和高中数学班开班,来自1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0为学员参加了培训。
在山东省高校学科专业评估中,我校有8个学科专业类(涵盖21个本科专业)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占我校总专业数的近30%,总成绩位居省属院校前列。
承办各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5月21日至23日,成功承办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9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莅临发表演讲并与现场师生展开交流与对话。10月20日,成功举办体育人文社会学“泰山学术论坛”,海内外专家聚首曲园围绕“健康·人文·科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10月26日至27日,与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流动站联合举办全国第二届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会议,来自全国10多所高校的50余位博士后围绕“经典与传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版权所有 曲阜师范大学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三、推进“人才立校工程”建设 倾力夯实发展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立校、人才兴校”的理念,将人才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4月20日隆重举行了2012年人才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人才工作的经验和成绩,就2012年的人才引进工作提出要求,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意见,校长傅永聚代表学校与11个教学单位签署了2012年人才工作任务书;6月8日召开了2012年人才工作推进会议,听取各学院责任目标落实情况,部署推进下一阶段人才工作;11月30日,召开专题会议总结2012年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梳理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投入人才引进经费超过1000万元,引进博士研究生67人(含海外高层次人才6人),其中1人被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5名,顺利完成了年度招聘工作。
推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提高高水平人才占有量,成功申报泰山学者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教授)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顺利完成对首批上岗“161”人才的考核,扩大选才用才视野,启动新的“1361”人才工程,打破身份限制,扩大了覆盖面,首批选聘人才125人。
加强师资培养,激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
建设的意见》、《优秀青年教师学术资助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全面提升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我校的“创新引领机制,贯通优秀青年人才成长道路”入选“山东省高校人才工作十佳创新案例”,受到教育厅的表彰。中青年教师中有19人进入重点高校、研究院所博士后流动站,36人考取统招博士研究生,6人成功申报教育厅资助的国内访学,3人成功申报教育厅资助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全校上下形成爱才、惜才、重才、用好才的良好氛围,打造了一支结构趋于合理的中青年人才队伍,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基础。
四、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开展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8月24日至25日,学校隆重召开了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系统总结“十一五”以来我校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全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目标和思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作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的主题报告,校长傅永聚作作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报告,讨论制定了《曲阜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台《“杏坛学堂”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意见》,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首先在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9个学院的19个专业中展开试点,组建“卓越班”,积极探索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努力提高实践、实验教学质量。成功申报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将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新建校内外实习基地9个,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012年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共立项129项,推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7项,创业训练项目8项。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40项和优秀组织工作奖。
研究生教育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第九届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校选派的参赛队伍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2012年度我校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6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获批14项。
五、协同创新搭平台 科研强校促发展
制度创新,管理工作规范化。进一步制订或修订了《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曲阜师范大学科研经费(横向)管理办法》、《曲阜师范大学科研经费(纵向)管理办法》等文件,逐步建立了激励与支持兼顾,导向化与人性化并举的科学研究管理服务体系。
科研立项、科研获奖创新高。获得国家级科研立项45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31项,社会科学基金14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20余项。在第26次山东省社科评奖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获第五届泰山文艺奖2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社科联、山东省教育厅、济宁市社科联、日照市社科联等厅级科研奖励70余项。两个团队入选山东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是全省仅有的5所高校之一;获评全省第六次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1人。
整合提升,科研平台优势升级。7月13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公布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的通知》,我校组织申报的两个创新团队全部入选,成为全省有两个团队入选的5所高校之一。
协同创新,科技服务深入开展。学校积极探索基于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与地
方科技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机制,在激光偏光、自动控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土地保护、旅游规划相关领域,签订横向课题55项,使我校应用性成果尽快实现转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力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我校今年本科招生计划为8100人,实际录取8312人,且全部第一志愿录取,新生质量较往年有明显的提升。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招生工作持续发展,我校获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省级学习服务中心”称号。
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调度全校就业工作,强化院系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推动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整体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强化教育,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制定了《曲阜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国家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高校。举办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举办了SYB创业培训班、创业知识普训周、大学生创业项目推介洽谈会、大学生创业事迹和创业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2012年7月,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清大华创(日照)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实践有了国家级科技孵化平台。在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喜获佳绩,一件作品获国家银奖及“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三等奖,综合成绩排在山东各高校前列。在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两个参赛项目分获创意团队一等奖和创业项目三等奖,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稳步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组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件和教案开发团队,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校本教材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姜美颖老师在“安博杯”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总决赛中获三等奖,我校获“优秀组织高校奖”。在山东省首届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论坛中,我校获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努力开拓就业市场。组织了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类就业市场招聘会、山东省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光辉人力春季校园综合类招聘会等大型校园就业供需见面会,累计提供岗位近3万个。组织院系副书记参加全国2012年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安置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考察拓展省内外就业市场。
七、深入推进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进程
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改革。10月11日校党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随后出台《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曲阜师范大学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实施学院管理改革,推进管理中心下移,激发基层办学活力;落实“教授治校”,建立教授委员会,更好地发挥教授在民主管理、教授治学、学术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11与19日,召开会议部署公用房屋管理工作,以公用房屋管理和办公用房核查清理的相关政策为指导,对办公用房展开核查清理工作,使办公用房的分配使用更加合理。
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大力化解财务风险。截至第三季度,已全部还清银行债务,摆脱了长期以来沉重的外债利息的负担,成为山东省高校中第二家成功化解外债的学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财务管理规范工作,努力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5月31日,召开全校档案工作会议,对全面提高我校档案管理规范化提出了具体要求,表彰了先进单位和个人,并下达了“关于60年校庆校史资料征集的通知”,为60周年校庆作准备。
八、对外交流进一步拓展 开放办学层次不断提高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持续推进,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首届外国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1月9日举行了学位授予仪式,11位留学生获得硕士学位,顺利毕业。
9月20日,我校独立承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孔子学院成立,校长傅永聚率团出席成立仪式并代表学校致辞,这是我校参与创办的第二所孔子学院,是我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学校考察团应邀出访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莫斯科大学、列宾美术学院等,通过考察交流,加深了解,寻找合作契合点,协商友好合作事宜,尤其是与肯尼亚肯雅塔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我校第一所非洲友好关系学校。韩国圆光大学、清州大学、加拿大皇家大学、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客人等先后来访,相互了解,并就有关合作细节进行了磋商,达成了一定共识。
九、实施民生工程 建设美丽曲园
学校在各个方面积极改善民生,努力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成绩突出。实施“宜居计划”,提高教职工生活水平。曲阜校区教职工高层公寓于11月26日正式破土动工,一期工程建设公寓楼4栋,规划总建筑面积37106.14平方米,将极大的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全方位改善校园环境。利用暑期,整修和翻新校园部分主干道路,改造和拓展停车位,改善校内交通秩序;精修学生活动中心、书法学院等多个广场和休读点,为师生提供休闲读书场所;对教学科研、生活用房进行统一粉刷修缮,美化、净化校园。12月14日,学校召开会议,听取关于校园环境改造项目规划方案的专题汇报,学校领导提出了具体意见,要求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建设一个规划合理、设施功能齐全、自然与人文科技相交融的富有现代气息的美丽曲园,以崭新面貌迎接建校60周年,展示高水平大学应有的形象。
多举措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4月13日,召开会议部署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统一了认识,切实抓好落实。11月16日,召开校园综合治理委员会工作会议,部署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建立了校园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在各重点部门、主要路口、围墙、每幢生活区住宅楼设立高清摄像头,启用机动车门禁管理系统,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师生安全;拆除危旧水塔,改用变频设备进行自备井供水,消除安全隐患;实施节能改造工程,更换路灯、景观灯,节能省电,提高亮度;对开水房实施电化改造,根除污染源;实施“绿色食品”工程,推进绿色食用油、放心面粉工程,加强食堂规范管理,为师生提供质优物美价廉的餐饮服务,获得“山东省高校餐饮服务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第二篇:30年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在开拓中前进 在创新中发展
——30年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翻天覆地大变化的30年,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大发展的30年。30年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指引下,伴随中国改革发展的雄劲步伐,在开拓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政协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政协事业呈现出新辉
煌。
一、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政协是继其初创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一辉煌灿烂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有许多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
1、人民政协理论新成果。一个制度的创立和完善,一项事业的开拓与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支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创立,是建立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长久以来,学界、政界大多认为统一战线理论就是人民政协理论,政协没有独自理论,她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一个部分。这样认定虽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客观性,但是,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民主政治制度,仅只统一战线理论难以提供全面科学的理论支撑与指导。因此,30年来,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最为活跃,其成果有创造性发展,集中体现为贾庆林在全国政协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贾庆林从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依据,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作用,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的任务,关于人民政协的职能,关于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关于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原则和作风等八个方面,对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阐述,并且对邓小平之后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了理论概括。贾庆林讲话回答了人民政协有没有理论和有什么理论的问题,且初步构架了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中共中央《意见》,是党关于人民政协理论和方针政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其重大成果之一是提出了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人民民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政协理论源于三者,但又不是三者的简单拼图,而是在从属与拓展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意见》还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两种重要形式。这是又一创造性的重大理论概括。理论的价值和作用是全面的综合的长期的。这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成果,既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又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指导意义。
2、人民政协性质新定位。30年来,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重大体现是关于人民政协性质的定位。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全国人民民主的统一战线组织”。1954年通过的第一部政协章程采用同样表述。1978年的章程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的统一战线组织”。1982年通过的章程认定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1994年通过的章程修正案,修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2004年章程修正案进一步修正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意见》对政协性质的定位与2004年章程修正案一致。
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对政协工作的开展和政协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3句话的定位赋予人民政协新的历史使命和政治功能,既是30年政协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又是推进政协事业新的强大动力。虽然对人民政协性质的认识仍有差异,有学者提出,一个组织的性质只有一个,不可能既是这个,又是那个。笔者认为,3句话的性质统一人民政协,既生动地体现了人民政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制度独创性,又科学的概括了政协组织的历史特色和政治功能,对人民政协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3、人民政协地位新提升。人民政协诞生即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位十分重要和清晰。但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后,人民政协地位逐渐模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渐淡化。改革开放30年是人民政协地位重塑和提升的30年。一是由统一战线组织形式上升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后,政协何去何从?当时就颇有争议。虽然毛泽东明确提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1954年宪法 并未赋予政协地位,甚至没有提到人民政协。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
第三篇: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最后,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宏观调控框架,明确了当时国家计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各自功能,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加快转向间接调控。
亚洲金融**期间:整顿与应对冲击
泰国在1997年上半年就开始出现问题,到下半年金融危机迹象就比较明显了。亚洲金融**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持续了4~5年的时间。亚洲金融**期间,中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金融整顿。当时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早期,金融领域有很多混乱的情况。特别是,由于会计标准没有建立,商业银行贷款分类方法不科学,财务纪律不规范,资本金也不充足,使得在亚洲金融**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经营不下去,甚至关闭破产,广国投事件是最重要的案例。
另外,为应对亚洲金融**冲击,我国调整了金融体系的结构。就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需要在适当分权的基础上,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合理关系,但是在金融调控方面,还是需要进行垂直管理。因此,199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做了调整。再有,金融业配合国家对亚洲金融**造成的重大冲击进行恢复。为应对危机冲击,当时推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财政和金融部门都要配合这方面工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国有企业脱困。受亚洲金融**影响,国有企业困难比较明显,因此国家推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计划。其实,当时银行业也相当困难,不良资产大概在25%~45%,损失也很大。但国有企业涉及更多人就业,问题更加紧迫。因此,国家通过债转股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大型银行不良资产,帮助国有企业休养生息,走出亚洲金融**带来的大量下岗和效益下滑的困境。这些措施实际上是由金融系统先承担更大的损失,等国有企业状况好转后,金融业还得回头再来收拾遗留下来的财务问题。
2002~2008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从2002年下半年左右、走出亚洲金融**影响开始,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个人认为,这个阶段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关于健康化和规范化。很多改革既是健康化,同时也是规范化。在亚洲金融**影响下,银行体系积累了很多问题,不良资产很多,资本金严重不足。证券市场起伏不定,总体来看上市公司质量比较差,发行和交易秩序也比较混乱。保险公司主要是寿险公司处于大面积利差损,即当通货膨胀高、利率高的时候,保险产品参考银行利率承诺的固化收益率很高,而当通货膨胀降低、利率下调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实际收益率较低,就会出现巨大的利差损。因此,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也非常不健康。
亚洲金融**之后,就需要对金融机构特别是有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财务重组,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要进行财务重组,就需要弄清资产质量,其中首要的是改革会计准则。银行财务状况对会计制度非常敏感,资产负债表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会计制度。之前虽然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会计制度有所改动,但是不够彻底。当时资产损失不能减计和计提,比如库存损失了或者某个投资项目损失了,都不能计提。这样,银行对企业贷款质量衡量和对不良资产的计算就是不真实的。上市公司也是如此。上市公司会公告盈利状况,但因为损失没有充分计提,数据是不真实的,对资本市场也会造成不良影响。2001年、2002年前后,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改进。这是非常实质性、基础性的工作。
对银行来说,过去贷款分类很不合理,大量不良资产被掩盖,通过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就可以弄清楚银行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做到摸清家底。在弄清不良贷款的基础上,就可以明确哪些不良资产需要剥离,银行需要补充多少新的资本。然后,国家就要想办法注资。当年的做法是财政和金融体系拿出一部分资源进行注资,包括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来改进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本状况,随后也改进了一部分证券公司的资本状况,使这些金融机构基本合格。
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基本合格后,要想跟上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不断增强资本。因此,大多数效益比较好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逐步发行上市,变成上市公司。上市除了可以筹集资本外,更重要的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同时提升透明度,金融机构要受到来自广大投资者特别是股票市场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的压力和监督约束,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加强财务和风险管理。
在此期间,另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资产大概占到了金融系统总量的10%左右,当时不良资产占比在50%左右,也非常高。农村信用社改革采用了与前述大型国有银行类似的办法。同时,农村信用社比较分散,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当时改革设计了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做得好的,约束做得差的。
在抓好大型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运用同样的思路,但以财务损失自担为原则推进中等金融机构,包括中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改革之后,相当一部分好的金融机构也都成为上市公司。
这个阶段,股票市场也大力推进了规范化。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存在股权分置,上市国企的股票分国有股和流通股,国有股有一部分叫法人股,法人股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双轨制。股权分置是改革转轨期间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很不规范,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和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2005年,国家下决心推动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这一不规范问题。由此可见,这个过程覆盖了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以及大型、中型和小型等不同层次。同样的改革逻辑关系和原则,使得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金融机构的改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些改革为我国金融体系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打下了基础。关于专业化。专业化主要是指金融业更深入地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作,同时金融监管也进一步走向专业化。2003年中国银监会从人民银行分设,明确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家专业性监管机构的目标责任,理清了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责任关系。同时,金融监管部门集中了人才,监管工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跟上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步伐
上述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阶段还没有完全走完,随着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金融领域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特别是配合2008年11月份推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这在宏观政策和一些结构性的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均有体现。
这段时期国际金融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给宏观调控和金融体系提出的重大挑战,在金融领域作出大量纠正和显著改进。主要包括:对于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问题,比如资本不充足、杠杆率过高、衍生产品市场混乱(危机前,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过于复杂庞大,很多情况美国监管当局都搞不清楚)等加以纠正,对相关市场进行改造,特别是加强了对金融体系中交易部门杠杆率的监管,增加金融稳定措施,对清算系统采取交易对手方集中清算。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体系存在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即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好,评级评得好,股票价格高,借贷杠杆率也高;一旦出现危机,上述各环节就都会出现收紧,“落井下石”。顺周期因素加大了经济金融的波动性和危机程度。为此,需要在金融系统中引进一些逆周期的因素,经济好的时候让它冷一冷,差的时候能够扶一扶。这些措施在大的概念上被命名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该提法在国际上被写入了G20文件,在国内被写进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也连续几年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总之,国际金融领域推出了很多改革,这些改革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是对于国际上出现的经验教训,有些我们也是深有体会的。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经济金融领域存在很多问题,2008年底、2009年初经济同样出现急剧下滑,只是我们的问题没有美国、欧洲那么大,所以下滑得没那么狠。二是有些属于发达金融市场的问题我们还没有遇到,但是我们通过学习和反思,未雨绸缪,可以把国际上反思经验教训所建立的新规则、秩序、标准、监管学过来。这对我们防止今后犯同样的错误是有好处的。
当前阶段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
全球金融危机后期,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
市场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学术语中的资源是指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此外,有时也可以扩大到能源品等。总之,所谓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生产要素的配置。显然,资金包括外汇资金如何配置,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实现资金价格即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这是市场化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
关于利率市场化。实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之前已经完成了一些步骤。2004年开始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当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有一个总体思路,即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后来,沿此思路迈出了若干步改革,随后就碰到了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工作的主要精力暂不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了。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开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这几年的改革,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金融市场上的其他利率,如债券、拆借和票据的利率,以前都已完全放开,目前只对存款利率保持50%的浮动上限管理。很多人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其实,这最后一步我们是分若干小步迈出来的,在过去的两年中,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先从10%提高到20%,然后再提高到30%和现在的50%,已经走了四步。我估计50%之后,步伐可以加大,加快实现市场化。
关于汇率市场化。我国汇率市场化也走过了较长阶段。早在1993年底,我们就进行了双轨合一的外汇体制改革,1996年中国宣布经常项目可兑换,并开始酝酿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当时条件还不成熟,随后就遇到了亚洲金融**,汇率体制改革一度放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按照这一要求,2005年推进了汇率体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过2007年、2012年和2014年三次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每天浮动幅度由3‰逐步扩大至2%,同时人民银行逐步退出常态化的外汇干预。新的汇率体制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充分地反映经济基本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反映国际经常项目收支的平衡情况,即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经常项目收支共有四项构成,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大项,以及投资收入和转移款项两个小项。
国际化 在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基础上,金融改革和发展就可以加大国际化的步伐,以前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最近几年,国际化进展较快。一个重要工作是在2014年推出了沪港通,实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互联互通。国际化的另一重要领域是人民币国际化势头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得到加强以及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包括当前已经运行的丝路基金和正在筹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包括正在热议中的人民币能否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从而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等热点议题。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说,人民币国际化起步比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包括外汇局设想得要早,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欢迎程度也超过我们当时的预期。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比较顺利,主要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一度非常疲弱,加之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不稳定,市场上缺乏美元,且对美元信心不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振荡也较大,日本经济也不太好,也影响了日元。总之,全球金融危机对主要国际货币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人民币就受到了欢迎。首先是韩国出于稳定需要,主动要求和中国开展货币互换,随后陆续有二十多个发展中国家提出货币互换,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也加入进来,从2014年开始,中国分别与欧央行及英国、瑞士等国央行做了货币互换安排。因此,可以说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多少有点儿意外地把人民币推向国际社会了。
我们对待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首先是顺水推舟,顺应市场需求。既然国际社会欢迎人民币,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中国也是有巨大好处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实力,顺应实体经济需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次,要真想做强人民币,使其符合市场预期站到那个位置的话,我们就要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继续推进经济金融改革、改变相关规则,不断采取措施,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目前,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协议,在双边贸易投资中使用本币。比如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往来可以使用人民币,也可以使用卢布。
二是双边央行之间开展本币互换。比如说,如果俄罗斯缺少人民币,或者中国缺少卢布,两国央行可以居中进行货币互换,由此人民币就出去了。
三是指定人民币清算行。双边都使用人民币的时候,境外市场上人民币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多的时候应该可以回流到境内,少的时候可以调剂出去,这个机制就需要由清算行来完成。理论上,也可以在中国设立卢布的清算行,但由于人民币更受欢迎,所以很多国家希望设立人民币清算行。同时,不仅是邻国或发展中国家,近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英国开始一些西方国家也要求设立人民币清算行。
四是有些国家开始主动宣布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一部分。
五是双边本币直接挂牌交易。人民币最早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开展直接交易。在此之前,人民币与林吉特之间的交易一般是通过美元套算,人民币先换成美元,美元再换林吉特。这种套算方式有时受美元不稳定影响较大,同时差价也大,成本较高。通过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直接交易,双边货币就可以形成汇率,不经过其他货币套算,便利化程度更高。关于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国内金融改革发展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人民币可以加快走向资本项目可兑换。早在1996年,我国就宣布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在资本项目方面,过去只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可兑换,很多其他项目尚不可兑换,比如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项下的可兑换程度还不高。另外一个特点是,事前审批多。其实,很多资本项下也不是完全不可兑换,只是需要事前管理和审批,市场主体多数都能绕道而行。现在,很多事前管理的项目逐步放开了。但资本管制逐步放开不意味着放手不管,事中事后还是要管的,特别是有几项的管理还要加强,包括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过度利用“避税天堂”偷逃税等。此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可以采取一些防止短期资本过度投机的措施。如果是中长期投资,我们是欢迎的,但对于短期炒作资金,国际上允许设置一些管制措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对于在国际金融方面给予国内企业“走出去”更多支持,使其在海外更好发展,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简单来说,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个篮子,目前这个篮子里包括美元、日元、欧元、英镑四种国际货币。国际货币基金每五年审议一次特别提款权。2015年是审查年,大家希望人民币可以加入这个货币篮子。这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一个议题。人民币国际化近年的势头很好,国际货币基金正在认真考虑此事。
多元化
在转轨的早期,由于没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组织架构,没有有效的宏观调控框架,金融体系必然是不健康的,没有实现规范化,也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能力。只有完成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改造以后,转轨经济的金融体系才有条件更大程度地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也才有胆量、有魄力、有底气实现多元化。设想一下,当金融体系很不健康的情况下,是不敢发展一些复杂衍生产品的。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亦是如此。发展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带来一些风险,如果金融体系基础不好,就难以承受这些风险,但如果基础打好了,就可以发展。最近一段时间,从国务院到中央都在研究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框架。与此相关的议题都反映了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所处阶段的多元化特点。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以上回顾不难看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有着很强逻辑性:在转轨的早期,需要通过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等一系列深刻有力的调整,才能逐步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的阶段。
转轨经济必然面临类似的改革困难
我们不妨比较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转轨国家,即从过去集中型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其基本特点都是在转轨的过程中必然有巨大的财务窟窿。首先,转轨开始后,过去由中央计划集中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失误必然要表现出来,或者表现为财政上有巨大的债务负担,或者表现为银行体系有巨额的不良资产。其次,在转轨的早期,由于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不健全,监管经验不足,监管人才缺乏,因此也必然有大量的损失,必然有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不开,导致金融体系损失增加。中国在改革早期,有的企业发不出工资了,就连过年包饺子的钱也要银行先垫付,叫包饺子贷款。可以想象,饺子吃完了,什么都没剩下,拿什么去还呢?因此,金融体系的质量必然非常糟糕。
中国当年的窟窿很大。1997年亚洲金融**爆发时,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率最少的估计是25%,多的估计是45%,具体数值取决于采用何种会计标准和贷款分类标准。如果是45%,银行业不良资产则将近当时GDP的一半,其中有相当部分体现为金融系统的损失。不光是中国,前苏联、东欧和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非常严重的财务困难,有的体现在财政,有的体现在金融体系。1998年,俄罗斯的大银行基本上都挺不住了,连国债都违约了,导致本来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在1998年8月底就传到了俄罗斯和巴西,随后就引起LTCM的倒闭。
在国际比较时会发现,转轨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改革发展都必然面临几大难关。如果没有强有力措施,不下大的决心,不清理财务不健康问题,不引入市场经济规律,银行体系将很难存续。其结果是,大多数前苏联、东欧国家、巴尔干国家的银行体系都挺不过去了,或几乎全部业务让给西方国家的银行进来做。可以看到,不少东欧国家的外资银行份额占到90%以上。中国目前外资银行在银行业总资产中占2%左右。由此可见,如果中国不经过一系列的财务重组,推进市场化、健康化、规范化,很可能本国银行体系也站不住。
金融改革和发展要及时补课
今天我们虽然有条件推动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改革,但在此过程中,也有个别需要补课的内容。因为有些改革过去曾经打算做,但由于遇到危机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耽搁了下来。
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初步框架。
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已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体系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既然允许大家办银行,现在又提出允许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改善对社区、农村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就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置银行倒闭问题。按道理,存款保险制度早就应该建立,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成,现在补上。
二是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当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从而使大型银行可以转变为商业银行。但到了今天,政策性银行应该怎么往下改呢?对此,国际上的认识也是有反复的。在里根、撒切尔时代,国际上主张公营机构私有化,也确实有很多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得不好,造成了损失,1998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倒闭,造成很大的**,因此普遍建议改掉这些机构。后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国际社会发现,很多事情商业性金融机构还真做不了或不愿意做,需要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做补充。同时,政策性机构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是一定就亏损、向国家要补贴。有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服务国家战略导向的同时,实现了财务上可持续,也注重提升效益。此外,全球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通过改革变成可收费项目,比如说公路,这样政策性银行可以做成开发性金融。当然,这要做很多探索并及时总结、评估。
总之,在当前阶段,我们需要补充做好一些改革工作。与此同时,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工作安排,迎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继续做好以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此文系2015年5月27日周小川行长在在京全国政协委员学习报告会暨政协机关干部系列学习讲座上的讲话内容,发表于《中国金融》2015年第19期,原标题为《周小川: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第四篇: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富县实验中学——王艳玲
1.研究目的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形式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当前作为中学体育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取而代之的《课程标准》应用而生,体育教学走进了一个新的理念,“健康第一”这是一个实质的飞跃,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在当今社会不完全适应。《课程标准》它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改变了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对“课改”进行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性。2.研究方法 2.1课堂实验法:
根据课堂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一定的课堂设计来实施计划。并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性格张扬的程度以及运动后的享受程度来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2.2调查法:
通过问卷、座谈、课内外师生交流以及建立学生“快乐体育”的发展的档案等方式来获取课堂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设计,积累课堂经验,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体育的快乐。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改革后教师课堂行为的分析 3.2教师在教室中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如可教会学生摆在教室面前的主要问题。体育课传统组织教学普遍存在教法枯燥呆板缺乏新意,一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没有完全被打破,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课堂组织最求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而新的课程改革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平等,更加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进行独立创造的余地,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互帮互助、边想边练,这种主题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主流。课改前后,在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中,教师组织课堂仍占选项中最高的,但与课改前相比,却降低15%除学生协助教师组织课堂“没有变化外”“教师指导学生组织课堂和学生自主组织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为2.5%和12.5%。在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上,虽然以“教师组织课堂”的形势仍被多数教师所采用,但已有明显好转,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与积极学习的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正被更多的教师采用,这种主体学生精神一旦被发掘出来,将是我们的教学具有无限生机。
3.3教师教学形势与手段的转变
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促使教师形式与手段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要有学生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学习。3.4教师安排教学活动内容要灵活
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教学大纲对我们的约束,教师年复一年地教授同样的内容,一块秒表,一个篮球陪伴着我们走过了整个人生。《课堂改革》为我们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发展的水平,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扭转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3.5教师课堂多形势,多手段引导学生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动,但当今不少学生对学校的体育课并不太感兴趣,这是由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无论是组织安排,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太或与成人化,太注意传授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造成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演习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定情境当中,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和情绪体验,提高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建力的目的。3.6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观念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学生学的情况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而不是教师讲解的情况和示范动作做的如何?当然,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组织教学。俗话说:“口动百遍,不如手动一遍”。体育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认真的练习,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目的。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在教法上,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的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动作掌握好的同学为大家做示范,同时给大家讲讲自己在掌握动作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既给了一些同学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也让他们有了竞争感,只要有了竞争感,学生们才能做的更好。
3.7教法要灵活多样,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练习时,有的学生部太认真,就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对症下药。变换练习的方式和方法。讲解动作技术要领,要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做示范动作时要正确、优美;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善于发现学生做的好的一面,给予表扬鼓励,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要多用美的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师生默契配合,共同进去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课堂教学时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教材,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了七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因此,课堂教学的开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进行。由此可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七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制定学年教学目标,再按学年教学目标来制定目标,依次类推,最后到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的制定。教学目标应主要设计的具体性,科学性和可测性,课堂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4.1课前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达标
教师应在每堂课的开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目标,然后 围绕目标展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4.2精心设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主动、探究、合作、最新的学习方式的三大特征,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体现,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尝试。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注意好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探究尝试,在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3采用游戏、比赛、情境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占优势,兴奋抑制转换快,好奇心重,上进 心强,故适度变换教学手段会取得表较好的课堂效果。4.4加强理论指导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必要的理论、体育 常识的知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学生探究尝试后,教师应及时指导鼓励,对错误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并尽可能地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实践提高。4.5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蕴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有稳定而 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方式。现阶段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应大胆借鉴、创新和发展。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性质、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本开发的教学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项建初.中学体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尹
贞.中国学校体育;1983年06期
第五篇: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我校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学校成功更名为大学,标志着我校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是值得庆贺的大事。学校党委要求全校教职工开展“新起点,新机遇,新跨越”的大讨论,我已退休多年对学校近年来的发展了解有限,只是与职教学院机电系接触较多。本着“知无不言”和“实话实说”的态度,提几点建议仅供领导参考。
近年来,学校重点放在本科专业建设上,从全局看这无疑是必要的,正确的。对职教学院关注相对少些,因而教学质量没有明显变化,甚至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一直是按高职层次招生,录取分数一般是二百多分,新生文化素质不高,课程安排基本上还是沿袭高专时的教学计划,大致是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的压缩版,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手段很少,不少学生反映课程难度大,上课听不懂,习题不会做,一般课堂出勤率只有50~60%,学习积极性很差。由于我国是产品制造大国,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招工难”,但职教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于文科专业还是不错的。我估计这样的毕业生只能从事技术简单的工作,只有少数有希望成为相应专业的技术骨干。
从4月22日报上看到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摘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保持稳定,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由此看来,我校职教学院在相当长的时间要继续办下去,因此我建议今后学校要对职教学院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投入。例如机电系可以寻求OMRON公司、西门子公司等支持建设“PLC应用”、“变频总应用”、“机床数控”培训中心,使之成为电气自动化、机电工程、模具、机械加工等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通过三年培养,拥有一技之长,既受用人单位欢迎,又形成了机电系的特色。
与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还要改变课程设置和教材,删去某些理论课程。德国对职业教育最为重视,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批高级技工、技师,保证了德国的制造工艺严谨。德国产品质量稳定,这是举世公认的,当前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最稳定,这与它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
我还注意到机电系电气自动化班有些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难度大,适应不了,于是自学教育学、会计学、管理学、外语等课程,准备毕业后从事教育、会计、经营管理等,这是很好的选择。目前学生要中途转系很难,是否可以从第二学年起(第一学年新生对大学阶段有一个适应过程,对专业也有一个了解过程)每学期用20%左右的课时由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既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又支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对他们就业会有很大帮助。
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教育部赋予的办学自主权,支持院系根据国内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创办新专业,鼓励教师开新课,开选修课,这是院系形成各自特色的重要举措。
弱化论文在教师职称晋升上的作用,目前高校“论文”泛滥,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对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作用不大。应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提倡教学上、学术上的竞争,例如承担某门课程的教师有几位,如果能让学生选教师(象医院,病人可以选医生)这样就客观上形成竞争态势。
最后,我从报上看到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在五年之内完成,有预测说会出现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潮”,这个变革对高校有多大影响,相信领导同志们会密切关注,采取对策,保证我校各项建设顺利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