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经费管理与改革三十年回顾(定稿)

时间:2019-05-14 21:0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经费管理与改革三十年回顾(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经费管理与改革三十年回顾(定稿)》。

第一篇:行政经费管理与改革三十年回顾(定稿)

行政经费管理与改革三十年回顾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行政经费投入增加,支出管理加强,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政权建设和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适应公共财政要求,适时调整行政经费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经费政策经理了从压缩、控制到基本保障和加强管理并行的一个转变过程。

计划经济时期,在几种资金搞经济建设兼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方针下,对行政经费从严控制,重点是压缩公用经费。改革开放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行政经费的管理仍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

1990年10月,财政部召开了部分地区行政财务工作研讨会,对改革开放以后的行政单位财务工作进行了总结,会议认为,在坚持从紧控制行政经费的同事,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政法机关、行政经费在国家事务、财政支出中的地位、只能和作用,才能科学合理安排行政经费支出,保证政法机关工作任务的完成。不考虑行政经费需求的合理因素,单纯对行政经费从紧控制,预算压得过低,产生了一系列问题。1992年,财政部指定了《关于实行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行政经费定额考核(试行)办法的通知》,并制定了行政经费定额考核奖惩规定,开始对行政经费执行情况实行开合办法,通过奖惩手段来控制行政经费指出增长幅度。从1992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1995年起对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行政经费进行考核。1997年起“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将考核范围扩大到全国各级行政单位。

当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调整。1998年12月,财政部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改革目标,标志着我国理财概念的重大转变,由过去的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过度。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机关的支出是典型的、纯粹的公共需要,在财政指出的序列中应属首先予以保障的。适应公共财政要求,2001年财政部提出转变长期以来单纯压缩、控制行政经费的政策,逐步提高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程度,确保行政单位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同事要加强管理,控制恶化消减不合理的支出。在新的理财观念的指导下,各级财政改变了对行政经费的管理办法,提高了保障程度,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政权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以支持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为宗旨,推进行政单位经

费保障工作的制度化

(一)做好各级人大政协经费保障工作。为了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和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中央财政增加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视察经费、调研活动经费、各项立法经费、学习培训经费以及外事经费。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较好的保障了各级人大和政协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做好民主党派经费保障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发展建设,财政部制定了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对个民主党派省级机构的有关公用经费安排要不低于一般政府部门的经费标准,并按职责分工,改善民主党派机关的办公条件。2006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地方民主党派组织培训工作专项经费。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加大了对民主党派经费的保障力度。

(三)做好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单位的经费保障工作。199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财政经费保障若干意见》,对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财政经费保障作出了具体规定,政法加官的公用经费按照高于当地一般行政机关一倍以上的标准予以安排,业务(办案)经费、装备经费等根据工作任务、工作需要和财力可能予以安排。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工商行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后经费保障意见的通知》,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财政部、人事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对两部门编制内人员的工资、津贴等人员经费要及时足额保证,对实行医疗保险、住房制度改革后的经费要妥善给予安排;对公用经费要按照高于当地一般行政机关的标准予以安排;对打假办案、执法检查等经费要给予重点保障;对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本地区的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同意规划和管理,对提高两部门的经费保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解决贫困地区基层政法机关的经费困难问题,从1999年起,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对地方政法机关的专项补助资金,重点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政法机关的装备、办案、基础设施维修、监狱劳教场所改造。2004年至2006年,财政部分别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县级公安机关、县级人民法院机关、县级人民检察院机关和县级司法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对各部门标准制定的原则、开支范围、制定方法和工作要求进行了规定,推动了政法机关经费保障的法制化。

(四)对税务、海关和质检部门实行预算制。长期以来,税务、海关部门的经费供给一直采取收入提成加财政拨款相结合的方式,质检部门的经费供给采取预算外收入加中央财政拨款的方式。由于提成存在与部门收入挂钩的现象,不便于财政管理和监督。按照“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要求,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实行预算制,其支出按履行只能的需要由财政予以核定。

(五)做好外交经费保障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为积极配合我国外交工作的开展,财政部门不断深化外交支出改革:一是支持驻外机构馆舍构建修缮。为解决驻外使领馆办公住宿混杂、馆舍陈旧等问题,从1995年起,驻外机构馆舍建设和修缮工作全面展开,中央财政加大了驻外使领馆构建修缮的投入力度,使近百个驻外使领馆的馆舍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二是改革驻外人员工资生活待遇制度,从1985年的供给制到2004年的国外职务工资制,不断晚上工资结构和内容,适时提高工资标准,调动了驻外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积极支持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认缴的联合国会费、国际组织会费及联合国维和摊款等也在逐年增加,促进了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四是合理安排对外援助资金,增强了同第三世界的团体与合作。

三、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中心,不断强化行政经费管理

(一)改革行政单位预算管理体制。我国行政单位预算管理主要经历了统收统支、预算包干、收支统管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与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也实行统收统支,即国家核定预算、年终结余收回财政的办法。这种办法的主要缺点是财政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不利于发挥单位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同意产生年中突击花钱的现象,造成资金浪费。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实行了“分灶吃饭”的新体制,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统收统支”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单位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从1980年起,行政单位开始实行“预算包干”,即按国家核定的当年预算包干使用,年终结余全部留归单位支配,超支不补,并可以增收节支中提取职工福利和奖金。预算包干扩大了行政单位的财权,加重了单位财务管理的责任,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解决了年终突击花钱的问题。

但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包而不干,包干预算下达后,执行中追加预算较多;二是形成虚假结余,有些单位为了保证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的提取,有意压缩一些经常性必不可少的开支,或是假借维修、购置的名义,千方百计申请专项经费,解决一些本应由正常经费安排的支出。此外,长期以来,各级行政单位普遍存在着组织收入的行为,有履行行政职能所收取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也有从事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等,还有一些纯商业性经营创收。单位组织的收入安排支出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一部分用于弥补经费不足,也有相当部分用于集体福利和滥发奖金、津贴补贴等,扰乱了国家收入分配秩序。针对上述情况,从1998年开始对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向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简称“收支统管”,要求行政单位将各项收入与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

(二)建立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体系,全面规范行政单位财务行为。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这是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一次重要改革。在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向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预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改革了行政单位收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财政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财政核准留给单位使用的预算外资金以及其他收入,行政单位各项收入的取得,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即使入账,并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填报;规范了行政单位支出管理,将行政单位的支出按资金管理要求划分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和自筹基本建设支出三类,明确对不同的支出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对行政单位各项应缴财政收入提出了严格要求,按规定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要即使足额上缴国库,应当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即使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能直接计入行政单位的收入中,更不能坐收坐支。《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发布,标志着独立的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初步确立,为全面规范行政单位财务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创新支出管理方法,不断加大支出管理力度。加强支出管理是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财政部门结合行政经费的特点并针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更新理财观念,探索与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支出管理办法。

一是加强人员经费管理。各地普遍实行了经费、编制双向控制办法,单位增加工作人员必须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未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擅自增加的人员一律不予安排经费,较好的控制了人员经费的过快增长。

二是加强公务用车支出管理。为控制公务用车支出的不合理增长,各级财政部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办法:强化编制管理,坚持按单位编制内实有车辆核拨经费,对超编车辆一律不予安排经费;强化车辆日常运行管理,实行乘凉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统一保险制度;加强车辆更新、报废和处置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审批各部门报废车辆申请,对经批准报废的车辆实行公开拍卖,所得收入上缴国库;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实行了公务用车货币话改革试点,取消了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补贴等。

三是加强差旅费管理。缩小执行范围。1988年以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家企业执行统一的差旅费制度。从1988年开始,差旅费制度执行范围权限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再包括企业。下放制定权限。从1992年开始,差旅费制度分两级制定,财政部负责中央级差旅费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符合财政部差旅费制度的总原则和总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的差旅费制度。实行定点住宿。从2007年开始,党政机关人员出差实行定点住宿,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定点饭店。实行定点管理以后,有关开支按照定点饭店的收费价格报销,解决了开支标准低于实际开支水平的问题,防止向下级单位转嫁差旅费负担。

四是加强会议费管理。各级财政部门不断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议费管理办法,对会议费实行了计划管理、总额包干、严格审批的办法;普遍实行了定点办会制度,通过公开

招标,确定办会地点,并对办会地点实行动态管理,所需费用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定点饭店,积极推行电视电话会议,试行无住宿会议,等等。

五是加强接待费管理。针对公务接待费管理中存在的接待范围不规范、接待标准普遍较高以及转嫁接待费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接待费管理的财务规章制度。1997年,财政部将“业务招待费”在预算科目中单独反应,并规定各部门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公用经费的1%--2%.一些地方不断创新公务接待费管理办法,对公务接待实行“实名登记、四单合一(报销时必须审批单、就餐单、菜单和发票同时具备,否则不予报销)、定点就餐、单独列支、定期公布”的办法;一些地方将公务接待费纳入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范围,试行了货币化改革。

六是加强因公出国经费管理。从1997年起,按照中共关于从严控制党政干部出国的精神,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因公出国经费预算,在预算中明确各部门出国经费额度,除特殊增支因素外,基本保持了出国费零增长;制定和调整因公出国经费开支标准,对临时出国、出国培训、出国参展等开支标准作出具体规定,并严格执行;1998年开始,对因公出国机票实行定点购买,航空公司对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实行统一的优惠票价;为防止党政机关向下属单位、企业和地方摊派、转嫁出国费用,2008年3月,又明确规定因公出国人员报销时,应提供出国任务批件和护照等证件复印件及费用明细单据。

七是加强移动通信费管理。1998年,财政部按照中央纪委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央国家机关无线移动电话管理暂行办法》,对移动电话实行了总量控制、集中管理、费用限额报销的管理办法,对规范移动通信工具的配备和使用、控制和节约邮电费支出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针对移动通信工具管理出现的新问题,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央和国家机关移动通讯补贴管理办法》,停止用公款为机关工作人员购置或配备无线移动电话和寻呼机,按职级和工作需要发放移动通信补贴。此后,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也陆续实行了移动通信补贴制度。

(四)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象征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并未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进行管理,而是作为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财政部门同意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由财政部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专职进行相应的工作,并由财政部归口管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会同财政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确立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组织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清查登记,规范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加强资产处置、资产评估等的管理,积极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撤销,拟定政府公共财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职能由财政部直接行使。2006年财政部公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并确立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根据单位资产存量情况、配置标准、行业平均占有水平和资产的共享共用情况,对新增资产配置进行专项审核,初步形成了资产管理部门与预算管理部门协调配合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还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员办开展专项审计,确保工作质量。据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总值达2.05万亿元,净值达1.41万亿元。通过资产清查,摸清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家底,为加强行政资产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的历程。在这短暂的30年中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这30年里,沧桑巨变、光彩辉煌,圆了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百年梦想,让文明古国得以重新崛起,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为我国经济组成部分的烟草行业更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下面我就简以河南省**市城区烟草的巨变来以小见大地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巨变。

一是机构的简化,理念的及时更新,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做为城区烟草管理、生产及经营的**市城区烟草专卖局是2005在**市源汇区烟草专卖局和郾城区烟草专卖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辖区面积为1020平方公里,社会人口共129.4万,人口密度为1269人/km2,共有商户3500多个。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城区烟草专卖局组建以来,及时更新理念,使城区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财政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大力发展烟叶生产,不断提高服务烟农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维护消费者利益为中心,积极组织有效货源,加快现代卷烟流通网络建设;以巩固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狠抓烟草市场整顿为使命,规范烟草专卖执法,强力推进卷烟打假和市场监管;以创建精神文明、严格企业管理为保证,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强化行业自身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单位”、“依法治区先进单位”等。

同时注意及时更新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软、硬件设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各任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很早就尝试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各部门及时配备了电脑,建立了网络系统,实现了电话访销和网上销售及网络配货;在基层建立了标准化烟站和标准化专卖所,并安装先进的计算机,实现网络化办公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是烟叶管理体制及生产技术巨大进步。近几十年来,辖区烟叶先后尝试了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叶农场、烟农协会、户籍化管理、片区化生产管理,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及gap等多种烟叶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在结合当地烟区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探索行业内先进的组织管理形式,改变了千家万户种植烟叶的小农生产方式,走上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从而实现对烟叶生产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在烟叶种植技术更是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尝试和改进许多先进种植技术。1.全面实施平衡施肥。一是取土化验,提供施肥依据;二是共同讨论生产方案,明确施肥方案;三是在专家的指导下适时调整生产技术措施,落实以水调肥,叶面喷施等措施保证田间长势。

2.大力推广商品化大棚育苗。大棚烟苗的苗壮、根系发达,抗病性强,大棚集约化商品育苗是烟叶生产的发展方向。为大力发展大棚育苗,为烟叶高质高量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严格推行成熟采收技术。为落实以成熟度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措施,一是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对成熟度与成熟采收的认识;二是强制停炕,在下部叶采收后,由技术员整体把握开炕时间;三是对上部叶长势较旺且分层落黄不明显的烟叶,喷雾磷酸二氢钾进行生理调节,提高成熟采收水平;四是对集中片区由技术员确定成熟采收时间并安排烘烤。

在烟叶收购方面全面推行和落实合同制和预检制。每当在组织烟叶种植时就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严格遵守和落实,并依法承担各自责任;同时全面落实预检制,提高入户预检效果:收购现场设立预检员岗位,由预检员进行现场预检,达到预检等级纯度要求的开具预检单。

三是营销和配送手段的巨大变化。营销部门由原来的坐着等待商户登门定购变为主动地通过电话订购、网上订购和主动到商户家询问销售情况并办理定购事宜,在商户定款到账之后就连夜打码第二天通过配送中心及时送货到家。

四是专卖管理体制的巨大进步。全体专卖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法实施条例》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和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实现检查权和处罚权的分离。严格按照“流程化、痕迹化、精细化”的要求,不断加强对“两烟”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有力地提升了城区烟草生产经营的规范水平。

回首过去,在中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和保障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城区烟草各位职工不断的开拓进取下,这30年来,城区烟草的各项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经营及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展望未来,我们依旧踌躇满志,信

心百倍,精神抖擞,我们坚信在中央各项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城区烟草各位职工继续的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下,城区烟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第三篇: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班主任之友》2009001期 作者/王立华 本文总字数:6549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王立华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改革既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不断向纵深发展,改革模式、改革行为日趋科学、合理,迄今已基本确立起符合教育发展、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性架构。

一、制度构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稳定下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拨乱反正”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运行路径。(1)资格取得制度的初步建立。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规定:“小学各班采取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中学以班为教学单位„„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在各班教员中选聘。”不仅明确了班主任的合法地位,更规定了班主任队伍的来源。自此,班主任工作制在中小学普遍施行,尽管“文革”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1978年后此制度基本延续下来。(2)物质肯定制度的初步建立。考虑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国家从1978年起正式实行了班主任津贴制度。1979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1980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在中等专业学校、盲聋哑学校班主任中试行津贴的通知》。1981年,国家劳动总局颁发了《关于技工学校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至此,班主任津贴制度得以在中小学全面建立。(3)精神鼓励制度的初步建立。党和国家对班主任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优秀班主任的评价体系。1984年,国家专门召开了全国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有2914名优秀班主任受到表彰。

在前期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稳定下来并走向完善。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中小学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职责、方法、任免的条件、待遇与奖励、管理等内容,这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完善。自此,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走上了健全完善的发展道路。随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完善的步伐愈加紧密,突出体现在2006年。在这一年的6月和8月,教育部接连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意见》规定“每个班必须配备班主任”。《通知》规定:“从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相比以往的各种规定,该《通知》对班主任的资格取得做了更明确、更专业的要求,赋予“班主任”这一岗位以专业形象,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度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后基本完善起来了。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强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度的建构力度,一些地方性的规定、措施相应出台,如2007年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规程》《上海市普陀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从中观层面上完善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度。从微观上看,各学校都制定了切合本校实

际的操作性强的、更细致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度,一些学校还设立了班主任节,如山东临淄实验中学、上海七宝中学、河北唐山七中等。

二、理论探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建构进入专业自主时期

1.“创建——本土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1978年后的教育拨乱反正。这时候,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探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像《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许多教育刊物都辟有“德育”“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等类似主题的专栏;教育学领域之外的理论刊物几乎都刊载过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基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术文章;后来,出现了专门的研究刊物,以湖北教育学院1984年创办的《班主任之友》和北京教科院于1985年创办的《班主任》为突出代表。

在这一时期,一些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探讨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不断召开,这些辅导性和普及性的学术会议,对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建构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不少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反映了研究者们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的不同建构取向,但理论探讨勾勒出来的基本框架没有性质上的差异,都从元认知的立场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思考与阐释。

2.“规范——中国化”发展时期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撑。于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建构也相应地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研究队伍日渐壮大,研究人群的来源与分布也变得更多元化,尤其是一大批中小学班主任也加入到了理论研究的队伍中来。随着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更有效的研究方式与方法被逐步应用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探讨中。在探讨中,随着基本问题的解决,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除了从班主任主体论的视角进行研究外,还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对象、过程等客体论、介体论的视角加大了研究,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框架。此外,这一时期开始运用除教育学外的多学科(如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研究,不仅深化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内涵,也拓展了其外延。由于研究效能的快速提升,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在这一时期的探讨中,有三支力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优秀班主任。他们纷纷将工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或成熟的操作规程体系。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任小艾的《我的班主任工作》等。这些著作在基层学校引发了阅读风暴,有的一版再版,对当时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探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一些教育类刊物的编辑。他们在编发刊物的同时,也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并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如《班主任》杂志的原主编王宝祥主编的《班主任工作全书》等。三是一些高校的教师。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如钟启泉的《班级管理论》、唐迅的《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范畴的陈述方式,还是从概念、命题的陈述方式上分析,这一时期的理论探讨带有明显的“中国化”内涵: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的探讨是中国

独一无二的特色,是中国独有的。

3.“自主——专业化”发展时期

“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是在2002年10月天津市大港区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由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提炼后确定的,并在柳州市首先进行了实践。笔者认为,从此,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探讨进入了“自主——专业化”时期。

2003年10月,柳州市教育局出版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集中总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柳州市对班主任专业化的研究成果。2003年11月,全国第十二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柳州举行,“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成了会议的主题,柳州市的“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由此以民间学术影响的方式推向全国,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民间研究意义上的“班主任专业化”理论探讨。2004年,《人民教育》在第15和16期推出了《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专辑,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明确地提出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班华教授等专家、教师在《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等文中对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厘定、制度建构、操作规程的形成等进行了概略式的论述。在这之后,各种有关班主任专业化的学术研讨活动不断出现。2005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了第一期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班,开创了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先河。2005年4月16日,《人民教育》编辑部在浙江省桐乡市举行了全国班主任工作与班主任专业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名中小学班主任参加。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表明,班主任专业化的探讨出现了方兴未艾的良好局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有关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性文字不断涌现,并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成果,在《班主任之友》《天津教育》《班主任》等报刊上相继发表。一些理论成果因其独到性,还被国内学术权威机构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编辑的《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引起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领域的震动,而一些相对成熟的书籍面世后也受到了广大班主任的热烈欢迎,如黄正平主编的《专业化视野中的小学班主任》等。

综观这一发展时期,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建设成绩斐然,有几个特点是其他几个时期所没有的:从服务对象来看,他们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负责,说真知灼见;从理论内容来看,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许多新的教育观念都被吸收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中来;从研究方法上看,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研究实现了互补,逐步落实到研究过程中。

三、实践架构:范式构建到范式转型

1.前范式时期(1978年——1988年)

在这一时期,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政策法规在有关教育政策法规中有所涉及,但没有专门的行文规定,中小学班主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必须共同遵守的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价值观念和具体要求;又由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与实践范式。所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研究处于价值定位有失偏颇、实践徘徊不定的不良状态,存在深层次的范式危机。不少专家、学者意识到了必须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范式拯救。这种范式意识的自觉

是一门学科或一个岗位走向成熟、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方法论标志,因此,把这一时期界定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前范式时期。

2.范式初建时期(1988年——2006年)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中小学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职责、方法、任免的条件、待遇与奖励、管理等内容,标志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范式初步建立。这期间,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文件规定,使中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有了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和具体的操作要求,中小学班主任已初步具有了正规意义上的工作范式。

3.范式转型时期(2006年至今)

2006年,教育部接连出台了两份规定,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很多问题重新进行了界定,由此,班主任的当前地位逐渐高于以往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不专业和半专业,接近专业成熟。因此,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资格“业余”、职能履行随意、无群体效益的教育范式,而2006年以后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则是一种价值追求定位明晰、学科专业自主、实践岗位专业化的新的教育范式。因此,从“业余班主任工作”走向“班主任专业化”,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范式的转型。但在当前,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成熟毕竟是处于一种发展的中间状态,要完成班主任工作的范式转型,需要借助很多力量,而“班主任专业化”就成了推动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范式转型的基本力量。

四、未来展望:“班主任专业化”成为推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范式转型的基本力量

1.改革走势: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创新

班级与班主任存在的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可,班级设置的基本要求日趋生态化。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负担重,现在尚未找到一种能够取代班级授课制的更好的教育形式,因此,班级、班主任还将在基础教育阶段长期存在。尽管同龄原则仍将是班级设置首先关注的生理学、心理学依据,但班级设置更要考虑卫生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使教室空间与学生人数有一个符合生态学要求的比例,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影响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质量。

在固定的班级开展教育活动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有本质变化,但班级教育的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随着教育个性化时代的到来,班级教育的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这些组织形式有:学校将更多地考虑按学生的兴趣、现有能力编班;固定的班级可能会改为富有弹性的学级班;班级编制将趋于小型化;走班制、分层制等更加开放的教育组织形式也将日渐增多。

班主任素养提升的要求是群体性称职,但班主任的个体水平要求日趋专业化。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机会的增多,加之接受能力在一些领域比成年人快,很多学生掌握的某些领域的信息将比班主任更系统、更丰富,对班主任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由于办学格局越来越向社会开放,社会阴暗面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随之涌来,教育难点与热点层出不穷,对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巨大挑战。这些都要求班主任的素养进入专业化的轨道。

日常工作的落实仍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但其工作内容日趋多元化。很多

来自社会、家庭的工作事务将更多地出现在当代班主任的工作范围中。另外,学生受教育的时空不再局限于学校、社区,走进社会受教育的机会将不断增多。

常规方式仍是班主任完成工作任务的首选,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日趋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家校通”“班级博客”“电子信箱”等信息化特点明显的工作方式将被班主任熟练使用。由于这些工作方式方便、快捷、易操作,原有的谈话、书信、家访等工作方式将受到很大的冲击,有些甚至会被淡化。

2.发展建议:“班主任专业化”成为推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范式转型的基本力量

从“业余班主任工作”走向“班主任专业化”,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范式的转型。推动班主任专业化,实现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范式的转型,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切入:

第一,运用系统观点,重新认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作用。系统论认为,从学校内部结构体系的层面分析,班主任处于联系学校管理者和各科任教师的枢纽地位;从学校与社会结构体系的层面分析,班主任处于联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枢纽地位;从学生成长的层面分析,不管是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内容的选择,还是再培养工作的实施,班主任还是处于枢纽地位。尤其是我们当前往往把德育当工作来开展,忘却了德育在传统教育价值观里原本是当作教育目的来追求的。这种认识模糊直接导致了实践偏差:德育成了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因此,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生态圈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加强学科建设,重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21世纪的教育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中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性质与地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传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的变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到底向哪里发展等带有逻辑起点性质的原理,都需要从全新的视野进行深入探讨。如果不加强学科建设,许多实践中的盲点、困惑都会存在一个理论原点模糊、价值本体混乱的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实践的摇摆不定。

第三,赋予专业形象,中小学班主任走专业化发展的成长之路。班主任应立足岗位发展,在实践中赋予自己以专业形象。在专业道德上,完成从教育事业的奉献者到教师生命的提升者的转型;在专业知识上,完成从知识体系的完善者到知识体系的拓宽者的转型;在专业能力上,完成从教育研究的跟随者到教育研究的先行者的转型;在专业文化上,完成从教育理论的消费者到教育理论的创造者的转型;在专业智慧上,完成从教育智慧的守望者到教育智慧的生发者的转型。而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应该从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丰富、教育原则的确定与坚守、教育内容的开发、教育策略的选取、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等五个维度来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赋予自己专业形象。第四,打造科学机制,确保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长效推进。从2002年开始的班主任专业化讨论所形成的一些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但这些理念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者、校长、教师的行为之间尚存在不小的差距,行为转型落后于理念转型,而机制转型又落后于行为转型与理念转型。当前,就全国范围内的班主任专业化研究而言,由于存在机制缺陷,期望它在短时间内成为一种全新的班主任成长范式是不明智的。没有一个长效的激励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机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只能是以往各种教师

成长范式的翻版。要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转换和行为转换的制度化是有效途径。这种机制的建构应该是从上到下的统一行动,并形成框架完善的机制体系。

第四篇: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

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

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的历程。在这短暂的30年中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这30年里,沧桑巨变、光彩辉煌,圆了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百年梦想,让文明古国得以重新崛起,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为我国经济组成部分的烟草行业更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下面我就简以河南省市城区烟草的巨变来以小见大地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巨变。

一是机构的简化,理念的及时更新,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做为城区烟草管理、生产及经营的市城区烟草专卖

局是在市源汇区烟草专卖局和郾城区烟草专卖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辖区面积为1020平方公里,社会人口共万,人口密度为1269人/km2,共有商户3500多个。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城区烟草专卖局组建以来,及时更新理念,使城区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财政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大力发展烟叶生产,不断提高服务烟农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维护消费者利益为中心,积极组织有效货源,加快现代卷烟流通网络建设;以巩固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狠抓烟草市场整顿为使命,规范烟草专卖执法,强力推进卷烟打假和市场监管;以创建精神文明、严格企业管理为保证,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强化行业自身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市

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单位”、“依法治区先进单位”等。

同时注意及时更新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软、硬件设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各任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很早就尝试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各部门及时配备了电脑,建立了网络系统,实现了电话访销和网上销售及网络配货;在基层建立了标准化烟站和标准化专卖所,并安装先进的计算机,实现网络化办公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是烟叶管理体制及生产技术巨大进步。近几十年来,辖区烟叶先后尝试了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叶农场、烟农协会、户籍化管理、片区化生产管理,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及gap等多种烟叶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在结合当地烟区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探索行业内先进的组织管理形式,改变了千

家万户种植烟叶的小农生产方式,走上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从而实现对烟叶生产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在烟叶种植技术更是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尝试和改进许多先进种植技术。1.全面实施平衡施肥。一是取土化验,提供施肥依据;二是共同讨论生产方案,明确施肥方案;三是在专家的指导下适时调整生产技术措施,落实以水调肥,叶面喷施等措施保证田间长势。

2.大力推广商品化大棚育苗。大棚烟苗的苗壮、根系发达,抗病性强,大棚集约化商品育苗是烟叶生产的发展方向。为大力发展大棚育苗,为烟叶高质高量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严格推行成熟采收技术。为落实以成熟度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措施,一是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对成熟度与成熟采收的认识;二是强制停炕,在下部叶采收后,由技术员整体把握开炕时间;三是对上部叶长势较旺且分层落黄不明显 的烟叶,喷雾磷酸二氢钾进行生理调节,提高成熟采收水平;四是对集中片区由技术员确定成熟采收时间并安排烘烤。

在烟叶收购方面全面推行和落实合同制和预检制。每当在组织烟叶种植时就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严格遵守和落实,并依法承担各自责任;同时全面落实预检制,提高入户预检效果:收购现场设立预检员岗位,由预检员进行现场预检,达到预检等级纯度要求的开具预检单。

三是营销和配送手段的巨大变化。营销部门由原来的坐着等待商户登门定购变为主动地通过电话订购、网上订购和主动到商户家询问销售情况并办理定购事宜,在商户定款到账之后就连夜打码第二天通过配送中心及时送货到家。

四是专卖管理体制的巨大进步。全体专卖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法实施条例》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和上级制定 的规章制度,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实现检查权和处罚权的分离。严格按照“流程化、痕迹化、精细化”的要求,不断加强对“两烟”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有力地提升了城区烟草生产经营的规范水平。

回首过去,在中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和保障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城区烟草各位职工不断的开拓进取下,这30年来,城区烟草的各项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经营及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展望未来,我们依旧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精神抖擞,我们坚信在中央各项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城区烟草各位职工继续的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下,城区烟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第五篇:--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

**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2010-06-27 23:06:0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2)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的历程。在这短暂的30年中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这30年里,沧桑巨变、光彩辉煌,圆了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百年梦想,让文明古国得以重新崛起,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为我国经济组成部分的烟草行业更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下面我就简以河南省**市城区烟草的巨变来以小见大地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巨

变。

一是机构的简化,理念的及时更新,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做为城区烟草管理、生产及经营的**市城区烟草专卖局是2005在**市源汇区烟草专卖局和郾城区烟草专卖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辖区面积为1020平方公里,社会人口共万,人口密度为1269人/km2,共有商户3500多个。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城区烟草专卖局组建以来,及时更新理念,使城区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财政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大力发展烟叶生产,不断提高服务烟农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维护消费者利益为中心,积极组织有效货源,加快现代卷烟流通网络建设;以巩固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狠抓烟草市场整顿为使命,规范烟草专卖执法,强力推进卷烟打假和市场监管;

以创建精神文明、严格企业管理为保证,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强化行业自身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单位”、“依法治区先进单位”等。

同时注意及时更新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软、硬件设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各任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很早就尝试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各部门及时配备了电脑,建立了网络系统,实现了电话访销和网上销售及网络配货;在基层建立了标准化烟站和标准化专卖所,并安装先进的计算机,实现网络化办公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是烟叶管理体制及生产技术巨大进步。近几十年来,辖区烟叶先后尝试了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叶农场、烟农协会、户籍化管理、片区化生产管理,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及gap等多种烟叶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在结合当地烟区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探索行业内先进的组织管理形式,改变了千家万户种植烟叶的小农生产方式,走上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从而实现对烟叶生产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在烟叶种植技术更是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尝试和改进许多先进种植技术。1.全面实施平衡施肥。一是取土化验,提供施肥依据;二是共同讨论生产方案,明确施肥方案;三是在专家的指导下适时调整生产技术措施,落实以水调肥,叶面喷施等措施保证田间长势。

2.大力推广商品化大棚育苗。大棚烟苗的苗壮、根系发达,抗病性强,大棚集约化商品育苗是烟叶生产的发展方向。为大力发展大棚育苗,为烟叶高质高量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严格推行成熟采收技术。为落实以成熟度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措施,一

是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对成熟度与成熟采收的认识;二是强制停炕,在下部叶采收后,由技术员整体把握开炕时间;三是对上部叶长势较旺且分层落黄不明显的烟叶,喷雾磷酸二氢钾进行生理调节,提高成熟采收水平;四是对集中片区由技术员确定成熟采收时间并安排烘烤。

在烟叶收购方面全面推行和落实合同制和预检制。每当在组织烟叶种植时就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严格遵守和落实,并依法承担各自责任;同时全面落实预检制,提高入户预检效果:收购现场设立预检员岗位,由预检员进行现场预检,达到预检等级纯度要求的开具预检单。

三是营销和配送手段的巨大变化。营销部门由原来的坐着等待商户登门定购变为主动地通过电话订购、网上订购和主动到商户家询问销售情况并办理定购事宜,在商户定款到账之后就连夜打码第二天通过配送中心及时送货到家。

四是专卖管理体制的巨大进步。全体专卖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法实施条例》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和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实现检查权和处罚权的分离。严格按照“流程化、痕迹化、精细化”的要求,不断加强对“两烟”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有力地提升了城区烟草生产经营的规范水平。

回首过去,在中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和保障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城区烟草各位职工不断的开拓进取下,这30年来,城区烟草的各项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经营及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展望未来,我们依旧踌躇满志,信

下载行政经费管理与改革三十年回顾(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经费管理与改革三十年回顾(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经费管理控制程序

    行政经费管理控制一、目的 1 加强公司费用管理,控制不合理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2 试用范围:公司所有行政经费管理工作 3 管理内容 3.1采用预算管理和额度管理相结合的费用项......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纵观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已走过30年,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当......

    爷爷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

    爷爷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 引子:爷爷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伍老兵,一九七八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绵阳一个工厂从事人事工作,现已经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他是绵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见证......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十一) 贵阳市乌当中学 高力超 别了,亲人,别了,祖国! 我开始了我去保加利亚的旅程。 在飞机上我与一个前往英国的年轻中国朋友聊了起来。他家是广西的,可能......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 2011年07月04日 15:01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7 企业研究所“中国企业改革30年研究”课题组 内容摘要:国有企业改革3......

    春晚小品近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春晚小品30年回顾1983年,小品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至今仍是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或许是有意,或许是巧合。小品成也春晚,败也春晚小品能够走出象牙塔,从最初的戏......

    春晚小品近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春晚小品近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每年的固定项目,好像没看年就过得不完整。于是,近三十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