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行为财务的有限理性投资决策的研究
基于行为财务的有限理性投资决策的研究
2009-9-30 11:5 姬海华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 要】本文从决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出发,分析了有限理性产生的根源,总结出在有限理性下投资者的决策特征,旨在说明财务决策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性不完备和认知偏差,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策略。
【关键词】有限理性;决策特征;投资决策
一、前言
在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决策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传统财务学认为: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决策者在完全理性、信息完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假设前提下,找到所有备选方案并对其筛选,选出最优决策方案。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决策是基于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的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风险偏好等不确定条件的存在,投资者的决策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因此,只有运用行为财务理论才能有效地解释投资者在财务决策中的有限理性行为,分析财务活动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并为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有限理性的产生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最初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是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人在决策时所获得的信息不完全,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蒙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论证了人类行为的理性是在给定环境限度内的理性,有限理性是由人的心理机制决定的。他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而是满意的标准。它纠正了传统决策理论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众多研究表明,投资者在决定时往往受到信息、时间、技术等外部因素及其自身的认知、人格、态度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合理筹划和充分利用资本,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心理预期倾向。决策者感知和记忆能力的有限性、注意资源的限制、思维的偏误、情绪等造成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使决策者的财务决策变得非理性化,增加了不确定性。
三、有限理性下投资者的决策表现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由于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和动态性、投资者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等因素,使其决策行为的有限理性特征更明显。具体表现有:
(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就是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研究者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人们过高估计高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过低估计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第二,人们用于估计数值的置信区间过于狭窄。第三,人们不切实际地积极自我评价。多数人认为,他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比普通人及别人要好。他们对自己能力和前途的评价比同辈人要高。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的。过度自信在投资活动中的表现有:一是如果投资者过度自信,就会过分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市场上不断更新的信息,即投资者常使用过时的信息
作出判断。二是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过滤和加工各种信息时,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伤害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当个人面对不确定性时,无法作出适当的权衡,便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当投资者投资后,通常只关注相关的利好消息,而忽视有关的不利消息,并且当投资者被套牢时,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因为一旦卖出的话就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会伤害自己的自信心。当然,投资者并不是财务市场中唯一受过度自信影响的人群,专业人士和机构投资者也同样无法避免。
(二)心理账户
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个体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参考点可以是特定时间的组合市值、单个证券的购买价格或者是托付给基金管理人的金钱数。在参考点附近,人们的态度最有可能发生变化。投资者对不同的账户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于避免损失的账户,他们表现为高风险厌恶;对于追求潜在收益的账户又表现为高风险寻求。例如人们对作为现金的一块钱和作为资本进行股票投资的一块钱的感觉是不同的。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所有的资金都是等价的,但是现实中,人们眼中的资金通常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心理账户可以很好地解释股市上投资者具有偏好系统易变性的非理性行为。
(三)风险相同时追求更高收益
研究表明,在面对潜在的获利时,投资者是回避风险的,但是一旦涉及到亏损时,投资者往往会倾向于追求风险,他们往往会有赌一次的想法,因为赌博有可能使他们的亏损减少到最低的限度。例如,假设一个投资者面临在可以肯定拿到7万元的情况或是有70%的机会得到10万元但有3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之间作出选择,大多数人会选择肯定得到的收益。虽然从期望收益的角度看,两者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此时人们都是风险回避型的。但是,把情况掉转过来看,若假设一个投资者现在是在肯定亏损7万元的情况或是有70%的机会亏10万元和30%的机会什么也不亏之间作出选择,虽然两者的期望收益还是相同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亏损更多的概率很大,较少亏损的机会还是比肯定亏损更可取。这时,因为赌博的性质改变了,人们会选择赌一把,变得追求风险了。
(四)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往往更注重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而不是把收益和损失赋予同等的权重来考察,不按照实际收益和损失来采取行动。有关研究表明,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因此,投资者在经济活动中对利害关系的选择应该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利益。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到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到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五)避免后悔
避免后悔是指当人们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时,会对自己的决策感到痛苦。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后果,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使得投资者的后悔心理相对于其他决策方式来说要轻一些,那么这种决策方式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为避免后悔,投资者以强烈的从众心理,常常作出一些与理性决策背道而驰的非理性行为。如投资者经常仿效多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投资,倾向于购买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后悔的情绪反应或感觉会有所降低。其他类似的非理性行为有委托他人代为进行投资决策、“随大流”、“羊群效应”等。
四、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策略
行为财务更多的是从投资者的心理和期望等方面来诠释投资者的行为。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解释,针对证券市场的非理性表现,为解决投资决策过程中所存在的认识与行为偏差,投资者应采取以下投资策略。
(一)动量投资策略
股票的历史回报率对未来表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是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续原来的运动方向的趋势,即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仍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基于股票动量效应,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过去收益率高的股票、卖出过去收益率低的股票获利,这种利用股价动量效应构造的投资策略称为动量投资策略。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
证券市场中“反应不足”的股票所进行的短期投资。在反应不足,股价自开始上涨直至达到顶部通常有持续几天的过程,动量投资者如果在股价出现上涨趋势时购入,虽然价位较高,但是今后几天内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仍然可以获利。(二)反向投资策略
与动量效应相对的是反转效应(Contrarian effect),指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将会低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反向投资策略是指买进过去表现差、近期亏损的股票,或卖出过去表现好、近期盈利的股票,以期在未来价格发生逆转时平仓盈利的投资方法。该投资策略是针对证券市场所存在的反应过度和羊群效应等现象所实施的一项长期策略。对此,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在实际投资决策中,由于投资者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的表现,大多数人通过简单外推的方法对上市公司的未来进行预测,对公司近期的业绩情况作出持续过度反应,从而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所以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找到了套利机会。
(三)小盘股投资策略
小盘股是流通规模较小的股票。小盘股投资策略是指在同等条件下买入小公司的股票,比买入大公司的股票将获得更高股票收益的策略。股票收益率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也就是说无论是总收益还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都与公司大小呈负相关关系。同时,小盘股由于易受庄家控制而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因此小盘股投资策略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
(四)平均成本投资策略
平均成本策略与投资者的后悔厌恶和心理账户有关。平均成本策略是指投资者对一个确定的投资对象持续地、分批地投资相同的金额,每次投资的时间间隔相等,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证券市场中“后悔厌恶”所进行的长期投资。对于刚步入证券市场的新投资者,只需定期投资而不必考虑投资时间的确定问题。
(五)时间分散化投资策略
时间分散化投资策略也与投资者的后悔厌恶和心理账户有关。时间分散化投资策略指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可能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
五、总结
投资者进行决策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性不完备和认知偏差,本文在分析有限理性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总结出有限理性下投资者的决策特征,有助于投资者进一步了解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化走势及其特征,为合理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思路。同时,针对有限理性下投资者的决策特征,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策略,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邵春燕.行为财务理论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8).[2] 张功富,蒋基路.经理人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7(1).[3] Robert J.Shiller.From Efficient Markets Theory to Behavioral Fin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3(11):83-104.[4] Harrison Hong.Behavioural Finance:Introduction[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7(13):389-393.悄然兴起的企业行为财务学
摘要: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以理性预期、风险规避、效用函数最大化和不断改进决策方法为前提的。可是,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市场交易和企业经营中,人们经常发生缺少理性、冒险、只满足情感需要而不考虑效用和效益的行为。于是,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开始被财务学所吸收,行为财务理论逐渐成为人们解决和解释复杂经济现象的重要依据之一。
关键词:传统财务管理,理性预期,非理性假设,行为财务学
一、引言
与我国资本市场的情况相反,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美国的股市出现了空前繁荣。但是,如同我国股市的长期低迷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问题一样,美国的这种股市繁荣也并不体现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投资资本的增值幅度。当然,很多人还是很喜欢这种繁荣现象的,哪怕它是虚假的繁荣!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J·希勒(Robert J·Shiller)出版了《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2000)一书。本书序言中提出,“鉴于目前对股市的看法有着根本性的分歧,并且这些分歧广泛存在,因而出版此类书籍显得十分迫切。”该书认为,人们在市场繁荣真假问题上的意见相左,在于人们只掌握了市场的局部情况。要解决和解释当前市场的空前繁荣现象,需要我们从许多不同的方面甚至是与市场关系甚远的领域搜集大量信息,再据此做出判断。“这些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除了较传统的财务分析方式外,我们还获得了一些对当今问题的深刻有效的认识,其中许多事例是从新兴的行为财务学中获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财务学似乎再也不是财务学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分支,而渐渐成为严肃财务理论的中心支柱。”
该书的出版,立即引起了中外经济学界的关注,2001年4月其中译本出版。2002年7月,希勒教授应我国吴敬琏、谢平等专家和政府官员的邀请,出席在中国举行的资本市场行为论坛。从此,企业行为财务学在我国实业界和学界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上述的希勒和其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Debondt和Tha-ler(1985)、Statman(1995)、Bemstein(1996),在20年前就开辟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认为“企业行为财务学”取代主流的“企业数理财务学”的时代已经到来。那么,究竟行为财务学是怎样的一种财务理论?它与现在占主流地位的企业数理财务学有何不同呢?
二、企业数理财务学
目前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主要以财务预测、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方法,进行筹集资金、投资、成本管理、资本回收、资本分配和规划等工作。其中,企业筹集资本的财务工作是通过预测资本成本、制定资本结构后完成的。企业投资是通过分析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风险,进而制定和实施投资决策完成的。财务上的资本耗费称为成本,企业对成本的补偿和管理是通过制定各项财务计划实现的。销售收入、资本流入和回收,也是在财务预算的计划管理和财务分析之后来完成的。资本分配和规划经常是根据投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通过财务增长模型(所有者权益增长模型)的计算来实现的。这些财务管理工作的共同假设是,(1)财务活动的各种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的基础之上的,(2)投资者都倾向于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3)财务管理的总目标是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以及(4)财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决策知识。传统财务管理的四个假设,都可以采用财务数学模型进行表述。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由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反映。一切靠数据说话。因此,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可称为数理财务学。
三、企业行为财务学的形成及其假设
Sharpe(1964)、Lintner(1965)等构建了一个著名的财务统计检验模型,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一模型表示,企业收益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投资者应注意的风险决定因素。1970年,Fama在《财务杂志》发表《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回顾和经验工作》一文,重新定义他在早期关于有效资本市场的论述,使其有效市场假说与CAPM在概念上达到了一致。
但是,后来的很多研究发现,当相关信息没有完全在市场价格中得到反映时,CAPM是不能够解释有效市场的假说或者说与有效市场假说是不一致的。这些研究如小企业效应(Banz,1981;ReinganUm,1981;LamoUreUX,Sanger,1989)、“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规模效应(BasU,1983)、“反向投资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等,都对有效市场假说和CAPM的结合产生怀疑。大量心理学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不会都是理性的。其实际决策往往偏离现代主流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资本资产价格的影响不会因经过统计平均后消除。于是,一些学者意识到,需要以某种新的方法或理论来解释和预测投资者决策过程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财务理论从而诞生了。
Kahneman和Tvensky发表《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1970),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行为的模型,并得出结论:(1)个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的,而不是传统理论认为的是以期末财富为依据的。(2)模型的价值函数是S型的。模型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相对利得减少来说,个人更厌恶损失。(4)个人对极端的且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易忽略在常规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件。
1980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参考点”概念。1992年,他们针对概率转换问题又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对期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与此同时,财务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人们面临不确定条件的投资存在下列决策特征:(1)损失回避
(lossaversion)。人们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利得的2.5倍。(2)意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对不同的股票,人们会以自身的情感账户记录作出投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分自信。(4)确认偏差的倾向(pronetoconfirmation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仅重视直观现象,而忽视先验概率(以往已经存在的知识)。这些研究成果解释了主流财务理论所不能解释或解释不好的大量企业财务异常现象,推动了行为财务学的发展。
第二篇: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RA)与计划行为理论(TPB)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TRA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 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
X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由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Ajzen& Fishbein,1980;Fishbein & Ajzen,1975)所结合发展出来的,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的发生,皆能够由个人的意志所控制;可是实际的情况下,个人对行为意志控制往往受到许多其它的因素所干扰,而大大的降低了理性行为理论中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力。因此,Ajzen(1985,1991)便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期望能够对个人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更具适当性。[编辑] 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的五要素 计划行为理论的几个因素
(一)行为意图
Fishbein和Ajzen(1980)认为行为意图(behavior intention),就是个人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为之行动倾向,也就是指行为选择之决定过程下,所引导而产生是否要采取此行为的某种程度表达,因此行为意图是任何行为表现的必需过程,为行为显现前的决定,Peter和Olson(1987)提出对行为意图的测量,可用来预测实际行为的产生,可应用于营销市场对消费者行为作预测。
(二)行为态度
行为意图第一个决定因素:实行某项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对于态度的说法,并不一致。根据期望─价值理论﹙Fishbein& Ajzen,1975﹚指出态度乃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反应出来一种持续性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预设立场,也可说是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的正向或负向的评价,他们认为态度的形成可从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结果的重要信念(salient beliefs)和对结果的评价(outcome evaluations)两个层面解释。即
Ab= BBiOEi
Ab=执行某项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
BBi=行为信念(Behavior Beliefs)
OEi=结果评价(Outcome Evaluations)
i=显著信念的个数
(三)主观规范
行为意图第二个决定因素: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它是由个人在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可以说是个人知觉重要的他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认为他应不应实行某一特定行为的压力。所以主观规范是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和依从此普遍性社会压力的依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的积和。即
SN= NBjMCj
SN=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NBj=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
MCj=依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
j=规范信念的个数
(四)知觉行为控制
行为意图第三个决定因素: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亦即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的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或掌握)的程度。因此,可能促进或阻碍行为表现的因素之个人能力评估(Control Belief)和这些因素重要性考虑的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的积和。即
PBC= CBkPFk
PBC=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CBk=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
CFk=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
k=控制信念的个数
知觉行为控制常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或二手信息或预期的阻碍。Ajzen和Madden的知觉行为控制(1986)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1986)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Triandis的便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概念类似。基本上,知觉行为控制(PBC〉是包括了内在控制因素,如个人的缺点、技术、能力或情绪等,以及外在控制因素,如信息、机会、对他人的依赖性或障碍等(Notani,1998)。
第三篇: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财务分析_解析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在传统会计框架中,没有“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财务报表也没有将其纳入进行披露,学者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也比较片面。经济学家在分析近几十年来各国经济增长因素时发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不能简单地用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追加来解释。那么这部分用传统理论解释不了的经济增长是怎么形成的呢?只能归功于技术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结果。如今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组织的发展更是不可能离开人力资本及其投资问题,一个组织工作成效的好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力的有效投资和管理,特别是工商型和服务类组织。随着人力资本日趋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实质,人力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竞争中变得越来越突出。2007年是我国加入WTO 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国内、国外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价值,一场人才争夺战随之悄然进行。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增值最本质的源泉,自然成为了企业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及企业对不可复制竞争优势的追求,使占有人力资本比占有自然资源更为有意义。人们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的净收益将大大超过对自然资源投资获取的收益。随着企业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到以人力资本为主这一投资形态的重大转变,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财务研究,便成为目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倍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它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而其特殊性质又决定了投资结果比其他资本更具有不确定性,它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还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和短期规划、市场形象、核心竞争力。所以面对其复杂的高收益、高风险特性,设计一套相互补充、相互钩稽、科学、全面的人力资本
投资决策评价体系,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现有文献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的经济收益和人力资本风险计量上,多站在战术角度就事论事,分析问题缺乏竞争意识、整体观念和战略眼光。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市场竞争加速的情况下,面向市场、着眼未来、重视动态和整体的管理方式,使得传统的人力资本管理会计难以适应决策的需要。不少学者提出,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应该是朝着战略管理会计的方向发展,那么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评价也应该建立在战略观基础上。从相关文献来看,现行体系只重视知己不重视知彼,只强调经济收益不强调综合效用,这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为企业一项战略性资源的作用严重脱节。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不把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目标定在影响企业长期利益的问题上,其作用和效果是难以充分体现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大多数关于人力资本成本收益的研究是基于现有的会计体系,取得的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又是不完全、可操纵的,如果仅有货币性、财务性分析,只看短期不看长期,往往使得以单向视角做出的投资决策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跳出会计投资主体范围的限制,放眼于影响市场的环境,着眼于投资客体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和规划,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这样不仅能增强投资决策的可靠性,还能协助企业进行组织结构优化、流程再造,有利于日趋流行的企业合并、重组的顺利进行。
三、战略管理会计下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特点
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最本质的源泉,是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它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投资,其决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决策外向性
人力资本战略投资分析就是要跳出单个企业这一会计主体,从竞争对手、相关利益者等方面入手,根据内、外部价值链做出财务决策。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财务分析应包括怎样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所在,员工的需求是什么。同时它强调各类相对指标的计算分析,如相对成本-收益、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投资结构。
2、决策前瞻性
人力资本战略投资分析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适应战略调整服务的,所以应从企业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动态地把握人力资本投资的未来发展方向,实行全局性规划。对外部人力资本信息的变化不仅要能做出迅速反应,更重要的是能对人力资本的这种变化信息进行预测,体现现实决策的未来适应性。
3、决策双面性
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评价的实践中,只有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经济和非经济分析一起进行,才能正确地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判断,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这些定性的信息囊括人力资本基本资料;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的状态、员工的满意度,开发和创新的成果,管理部门对投资后的综合业绩评价等。定量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经济收益,回收年限,投资回报率,人力资本价值及各种经营财务指标。
4、决策综合性
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性特点还在于决策既要关注主要价值活动,又要反映辅助活动的绩效;既要计算直接成本又要揭示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既以价值增值为根本原则,又要尽量回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人力资本的特点决定了其投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全面地进行各个价值作业的分析,正确地定义成本收益,恰当地运用风险调整至关重要,任何单一的指标或方法都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败。只有把个人效益和组织效益、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弥补单纯以成本收益来评价投资效果的局限性。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本文设计思路
一、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舒尔茨和贝克尔。雅各布·明塞尔在1958年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文中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分析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之后,在他的另一篇论文《在职培训: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中,根据对劳动者个人收益率差别的研究,估算出美国对在职培
第四篇:财务管理学习题(对内长期投资决策)
《财务管理》习题(对内长期投资决策)
1、ZX公司准备购入一设备以扩充生产能力。现有甲乙两个方案可供选择:(1)甲方案需投资20 000元,使用寿命5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5年后设备无残值。5年中每年销售收入为12 000元,每年的付现成本为4 000元。(2)乙方案需投资24 0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使用寿命也是5年,5年后有残值收入4 000元。5年中每年的销售收入为16 000元,付现成本第1年为6 000元,以后随着设备陈旧,逐年将增加修理费800元,另需垫支营运资金6 000元。ZX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40%。资本成本为10%。
要求:分别计算两个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现值指数和内部报酬率。
2、A航运公司现有一艘旧货船,如现在大修,需要支付大修成本20 000元,并预计在第5年末还需大修一次,预计大修成本8 000元,如第5年末按时大修,该货船可以继续使用5年,期满残值有5 000元,另外该船每年的营运(付现)成本18 000元。现在公司拟出售旧货船,可得价款7 000元,购买新船需要支付购入成本60 000元,新船使用寿命10年,预计在第5年末大修一次,大修成本2 500元,10年期满有残值5 000。新船的年营运成本为10 000元,该公司资本成本为18%。
要求:确定A公司是否购置新船。
3、B公司于两年前购置设备一台,购价为24 000元,估计使用寿命为12年,期满无残值,折旧采用直线法,目前设备账面价值20 000元。现有更先进的设备可供公司使用,购价39 000元,可使用10年,期满无残值。使用新设备后每年可增加收入3 500元,降低变动成本2 500元。旧设备若立即出售可得价款16 000元。所得税率为33%,企业要求的最低报酬率为12%。
要求:确定B公司是否更新此设备。(非会计专业学生可不此题)
4、CH公司目前正在使用的机器A的现时价值为8 000元,尚可使用5年,5年末的残值为零,年使用成本为6 000元。现有一较为先进的设备B,价值为15 000元,可使用10年,期满无残值,年使用成本为5 000元。该公司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为8%。要求:确定CH公司是否以B机器取代A机器。
第五篇:非理性投资决策的行为分析
非理性投资决策的行为分析研究概况
传统决策理论的理性实际上是将人的真实决策过程的简单化处理,对于一些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被认为“非理性”而被忽略。
越来越多与理性假设决策分析不符的事实从而重视对“非理性”决策的研究。该研究是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投资者的决策问题,充分考虑了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及投资心理尚未形成成熟的风格,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很普遍,影响投资决策者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变革、心理、舆论等传统经济学不考虑方面都可能严重影响投资决策者的决策,因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加强对投资决策者的行为分析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研究提出 “非理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应该 A,但人们并不选 A,这种“非理性”不在于人们不懂这种决策理论,而在于传统理论中的理性假设忽略了许多因素,所谓理性的选择并不代表真实的满意效用, “非理性”可能是理性的;另一种“非理性”是指人们无论懂不懂传统的决策理论,在实际选择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影响,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做出不利的选择。该研究应用了行为经济学的理念以找出投资者决策过程中一些“非理性”规律及特点以增加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使决策分析更加贴近真实。该文重点研究人们做出决策的根本动机和内在因素,并且关注人们并非按照传统经济学所说的理性决策的真实决策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学实验。对于有影响决策的多个因素的情况,做了必要的数理检验。研究重视实验的可重复性,但是与物理和化学实验不同,每次行为实验,都是投资者客观决策行为的反映,有时候并不需要和可能设置大量相同的决策的背景,但只要加以合理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行为规律。通过一系列管理学实验与分析,表明传统投资决策理论缺乏对现实中人的心理特点、社会影响等内在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投资决策的“非理性”的分析,笼统地将这些普遍影响真实决策的因素进行排除和省略,造成不能解释决策者真实的决策过程,同时又给决策者利用这些决策理论进行决策带来较大的偏差。
研究表明:1)投资者并不是严格按照期望值最大理论进行决策,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以及决策结果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即面临“获得”,人们倾向规避风险;面临“损失”,人们倾向追求风险;获得与损失是相对于心理“参照点”即心理预期值而言。2)投资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决策认知偏向。包括对先验概率不敏感;对特征描述过于敏感;决策过程受到信息的易得性偏向的影响;锚定心理使得投资者II容易将决策锚定在一个缺乏必然联系的参照物上,失去理性的分析;心理帐户问题造成投资者决策时不按照整体价值最大化进行决策;投资者如果面临多方案的共同判断时,受较难衡量的特性影响较大,而面临单方案的单独判断时,则更易受较易衡量的特性的影响;集体决策中,当意见相近时,最终决策结果将更加极端。3)非快乐决策导致投资决策者往往过度关心投资收益率等直接体现短期投资成果的指标,而容易忽视经济效率等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因素,将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降低。4)投资者存在明知整体和长期利益优于局部和短期利益下而不能进行自我约束,选择短期和局部利益的倾向。由于“自我约束”问题,投资者会偏爱短期项目,而忽视长远利益。对此政府应当建立鼓励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对冲机制,如对于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在税收、融资方面实行优惠。5)心理认知失调是投资决策不可避免的结果。认知失调会使决策者产生减少失调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决策者的决策和行动。6)决策者在决策后根据决策环境的变化采取合法合规的手段调整策略而给他方带来风险,称之为行为风险,它是一种决策后发生的风险。投资者必须重视决策后由于决策本身的影响会带动态来行为风险。7)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缺乏人本的因素是非理性的,不利于建立一个充满人性和有助于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投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