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文本有效教学》读后感(谢宪光)
《解读文本有效教学》读后感谢宪光近读叶宇琨老师的文章《解读文本有效教学》,对解读文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解读文本有效教学》读后感(谢宪光)。叶老师告诉我们,可从三个角度去解读文本:一是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去读,二是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去读,三是从所教班级学生的角度去解读。如何“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去读”文本?叶老师说一要读懂文本的主旨,二要读懂文本的结构,三要读懂文本的语言,四要读懂作者的意图。文中提到:“在阅读时,文本的主题思想是灵魂,在教学时,文本的主题思想是航标。教学上何轻何重,何取何舍,从哪个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最后落脚点在哪里,教学是深厚还是浅薄,完全取决于这一步解读。”这应该就是叶老师所说的“读懂文本的主旨”最重要的原因吧。一篇文章,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服务于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依托于内容。文章的内容看似较为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一篇文章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每一段都交代了什么内容,这在多元理解下会繁衍出不同的结果。抓住主要内容来设计教学、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才会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概念。若抛开文本主要内容这条主线来实施教学,从方式上带来的只有肢解教材,在教学策略上只能是“师生问答”,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丢掉阅读教学的本。每一篇文章都通过主要内容叙述展现其独特的主旨,文章的主旨均反映某一时段、某一时代、某一特定时刻或者是某一特定事件的思想情感,列入教材的每一篇文本都有其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学生心灵洗涤、陶冶、人格建立以致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上都有其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较好的把握文本的思想和价值观取向,不能偏离正确的轨道。叶老师接下去说解读文本要“读懂文本的结构”“读懂文本的语言”,我想,这就是关注服务于文章主旨的“文本的形式”了。文本的结构就是一篇文章叙述的先后顺序、脉络,这是每一篇文本呈现给我们的外在形式,因为题材、体裁的差异而有着各自的特点。记人、记事、写活动的文章一般较时间顺序、事件发生发展顺序为多;科普、说明的文章一般以性质、特点等为抓手,各部分之间的顺序多为并列出现;童话、寓言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一般是按故事发展顺序来记述。每篇文本又因文而存在差异。教学时,在抓住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文本特有的文脉实施教学,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写法上的熏陶,实现读写隐形结合。文本的语言各有特点,每篇文章因受体裁、题材的限制,语言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分并结合语言特点而渗透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与巧妙,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言文字特有的表情达意的功效,明白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等。如教学《桥》这一课,就要体会文章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气氛的语言特点。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以下是我们本学期对《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文本解读:四下27课《鱼游到了纸上》文本解读(一)文本分析:段落层次↓主要内容↓表达方法↓结构关系↓第1-4自然段呆呆地观鱼静静地比喻、铺垫外貌描写按事情发展顺序第5-8自然段工笔细描画鱼挥笔速写比喻、细节描写第9-14自然段与青年交谈鱼先游到“我”心里叙述(二)特点概括:
1、文本特点: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读后感《《解读文本有效教学》读后感(谢宪光)》。
2、结构特点: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按“观鱼--画鱼--谈画鱼”的顺序记叙。
2、语言运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
3、表达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4、文本中心:本文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年轻的残疾人由衷的赞美与敬佩之情。由此可见,我们本学期的文本分析是基本上符合叶老师所说的“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去读”的要求的。如何“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去读”文本?叶老师说一要明确教学目标,二要理清知识体系,三要把握文本线索,四重在咬文嚼字,五要兼顾各种因素。什么叫做“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去读”文本呢?文中说:“老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进行二度开发,发现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以及可迁移,可过概括内化的语言现象,以学段目标为导引,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取舍,挖掘出可供学生开展阅读实践的内容。”我觉得这是解读文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以学段目标为导引,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取舍,挖掘出可供学生开展阅读实践的内容”这一点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语文课上“学什么”的本质问题。现今课堂上,我们看到的许多现象就像文中温儒敏教授所说的“一切瞄准考试,都很功利,很焦躁,都是搞提前量,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一级一级都是超负荷和提前量,太不正常了!”我们现在所需花大力气的就是要“理清知识体系”“明确学段目标”,使学生不至于在知识体系的链条上脱“链子”,以至于学习语文无所适从,梦里来雾里去,越学越不知所云,越学越味如嚼蜡。“咬文嚼字”也非常重要,也关系到学生语文课上“学什么”的本质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有“咬文嚼字”,多读深思,才能感悟语言美,才能激发学习语文的乐趣。远一点上讲,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审美情趣。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里写道:“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有这么几句话:“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朱光潜先生的“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和叶圣陶先生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话,说的不正是“咬文嚼字”对文本解读和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吗?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也曾咬文嚼字。文中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曾经看到多么美丽的东西”,会是什么东西呢?联系前文,知道这些东西是指小女孩幻想到的事物。“她曾经多么幸福”这个“幸福”啊,原来是她幻想到美丽的东西才得到的幸福,是靠幻想得来的幸福。而“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的“幸福”又是怎样的幸福呢?联系前文,知道新年时小女孩冻死了。既然冻死了怎么会有幸福呢?再读第11自然段,原来“小女孩跟着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不是很幸福吗?可是,对小女孩来说,这种“幸福”生活中没有,只有死了才有。这就是小女孩的“幸福”,现实不存在的“幸福”!两个“幸福”多么深刻地诉说着穷人的悲苦,人世间的惨淡。这么“咬文嚼字”地一读,不禁替小女孩难过啊!如何“从所教班级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叶老师说一要选准重难点,二要确定好语言训练点,三要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从所教班级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我想,应该是在“理清知识体系”,“明确学段目标”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学生发展。解读文本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处于何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把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要学习知识的体系、学段目标的结合起来,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提升线路,促进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
第二篇:《有效教学》读后反思
《有效教学》读后反思
兰溪市实验小学滨江分校
方川贞
捧起《有效教学》这本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崔允漷主编”这5个字,“漷”字我不认识,我不是那么喜欢读书,但一旦捧起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会去查字典,这是我的读书习惯,读完整本书翻了许多次字典,认识了一些之前不认识的字,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长处。崔老师扉页上的一句话富有哲理:“相信好教师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教或评出来的。” 我忽然联想到学生学知识靠的不是老师的灌输,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有如下三点: 首先,我认识了好多有名的人物。我孤陋寡闻,教了二十几年书,对外界接触的很少,深感惭愧。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理论的是德国教育学家拉特克。夸美纽斯是17 世纪杰克的教育学家,他进一步发展了拉特克的观点,夸美纽斯对现代教育发展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倡导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他提出,一切公立学校每年秋季招生一次,同时开学,同时放假。赫尔巴特(德国1776-1841)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标志着独立的“教学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后的教学理论发展遵循哲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两条线索前进。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又分为行为主义、认知心理 学、情感心理学等不同流派,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纳认知结构、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分别代表了上述三种教学理论流派。198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针对传统的智力概念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皮格马利翁效应师范里学过,渥比岗湖效应耳目一新。
其次,关于“教育评价”的思考。现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有时候我会觉得非常残忍。好多孩子因为分数考得差,抬不起头来,老师的一句话足以让他们下地狱,孩子没信心了,害怕学习,如此恶性循环,一生给毁了。对于老师,领导的推门听课,我不明白其用意是什么,我个人的体会是很寒心,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不管是何种评价,都应该对被评价者起到引领的作用,指明努力的方向。一个人经常在评价中经历失败,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评价者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能信口开河,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应该对被评价者抱着帮助、友善的态度。
再次,研究是一种态度。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我相信每一个教师都在教学中研究过,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不过有些研究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消极的研究阻碍教师的发展,流于形式主义。读完本书,摆在眼前最需研究的是课堂管理。教师会“教”就行吗?答案是“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时普遍感到为难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管理课堂,毕竟课堂是许多人在一起学习,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的一个场所。几乎所有关于教师效能的研究指出,课堂管理技能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一个缺乏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显然不会在教学上取得像样的成就。当然,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而是教师用来 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动。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于教学的时间大约仅占一半,另一半时间用在课堂管理上,而后者中大部分时间又是被处理纪律问题消耗掉的。可想而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用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总结,如何干预和预防课堂问题行为,创造有益的学习环境。
本书讲述了我们老师的故事,引领我们不断地尝试着“像专家一样思考”。
2014年2月
第三篇:2018修宪解读
宪法增删改各条内容的原因解读
(一)主要考虑是: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宪法中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有利于从宪法上确认这一重要理论成果,更好发挥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我 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二)主要考虑是: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作这样的修改,在表述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一致,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而不懈奋斗。
(三)主要考虑是: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于 2015 年7月1日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作了修订,将宪法宣誓制度在宪法中确认下来,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
(四)作这些修改,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五)主要考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奋斗。只有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实现中国梦才能获得强大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持。
(六)主要考虑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七)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为我国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八)主要考虑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宪法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九)主要考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这样的修改,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十)主要考虑是:这次征求意见和在基层调研过程中,许多地区、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呼吁修改宪法中国家主席任职期限的有关规定。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与会委员代表在这方面的呼声也很强烈。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党章对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都没有作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宪法对国家主席的相关规定也采取上述做法,有利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
(十一)增加这一规定,有利于设区的市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制定体现本行政区域实际的地方性法规,更为有效地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规范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行为。
(十二)作上述修改,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贯彻了党的十九大关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部署,也反映了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权的新变化以及 工作的新要求。
第四篇:深入解读文本 提升有效教学
深入解读文本
提升有效教学
金山学校
康凡
经常外出听课,我觉得坐在名师的课堂上,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的课堂极具人文情怀,富有生活情趣与气息。那些极具个性的教学风格,睿智风趣、激情昂扬的教学语言,不仅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听课老师。名师的课让我们叹为观止,名师的教学艺术也让我们惊叹不已。惊叹之余,我也常常思考:是什么使他们的课堂如此的大气,显现出如此的深度与广度呢?我想,除了他们丰厚的教学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教学艺术外,还应该有他们对文本精准与独特的解读。深入与细致的解读使得他们的课充满与众不同之处,也处处充满了智慧和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学的起跑线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高效课堂,深入解读文本无疑成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之根本。
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我以前肤浅的认为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熟知对教参的查看。但是通过自我的实践,查阅资料,我才真正理解了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课标、文本以及与文本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通过深入解读,可以为更好地整合文本、取舍内容、创造性使用文本。这也就出现我们经常所说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何解读文本呢?接下来我结合这堂课以及我平时的课堂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读熟文本,让文本具有温度。
在听教育名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他对学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读书是要思考的,是要想象的,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把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而且还要反复的练,一遍两遍是不行的。我在备课的时候反复读了七八遍,但是我还不能说我体会的很好。”我想他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学法的指导,也应该是于老师自己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吧。“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备课时的主要手段。
备课时我把重点没有放在查阅教参上,而是把课文前前后后读了许多遍,直至我合上书我的眼前还出现课文的文字,这些文字最终化成了化成了令我感动的画面。我想:诵读就是解读的有效途径吧,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而用心诵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备课。我想:今天我的范读让学对受难的普罗米修斯一定印象深刻,也一定呼唤了他们那颗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让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在这样的倾听中陡增了许多吧。这样的范读,可以让我少启发讲解半天功夫。当我们读得喉头酸涩的时候,当学生听得落泪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告诉学生,“我”的心情吗?还需要告诉学生,英雄的精神是什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读这段文字是轻松愉快的语气,那么后面就是做再细致的讲解分析,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所受的痛苦,感悟到英雄的本色。
所以朗读是钻研文本最重要的一环,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意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朗读好了,钻研文本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我认为我们只有通过备课时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充分感受到文本所具有的温度,读到自己入情入境,继而才能去感染学生,才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产生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读入文本,让文本流露情感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与转化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当文本读通读顺之后,我们要读入文本,深入文本细致揣摩,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
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读入文本,就是进入语言的设身处地,就是透过语言的身临其境,就是内化语言的情境再现。只有我们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了,才有创造性地解读和处理文本的可能。
在教学“走进英雄,感受苦难”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抓住那些刺痛他眼睛,心灵的字眼细细品读。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寻觅对话中,最后聚焦到“锁”和“啄”这两个字上,因为这两字是整个语段的向心力,整个语段的支撑点,两个字凝聚了这两个语段的全部精神内涵。但作者却没有用过多的语言文字去描述,仅仅两句话“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概述他受罚的过程。我想这就是编者的智慧,好的作品就是给人无限的遐想,此处的漏白不就给了孩子们用心品悟,揣摩文字,展开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吗? 因此,我设计以下课堂想象写话环节:
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他受尽折磨,痛不欲生。
场景一:烈日炎炎,高加索山被晒得像一座火山似的,——————。
场景二:电闪雷鸣,大雨如注,——————————。
场景三: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场景四:鹫鹰又飞来了,它的嘴巴尖细,—————— 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情景,诵读文字,学生便能立体丰满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遭受到的巨大痛苦,从而升华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课堂教学是备课经历的再现,只有备课时的细读文本,才能准确把脉编者的意图,找准课堂的切入点。一个“锁”字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铁链不仅锁住了他的身体,还锁住了他的自由,伴随他的是无尽的寂寞孤独、黑暗痛苦;一个“啄”自我们眼前展现的是鲜血淋淋,痛不欲生的画面。英雄在哪里?我想此刻他就藏在这两个字眼里。
由此我想到:要想引导学生读入文本,我们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文字的情感,“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只有在备课时对文本有了深入的解读,让文本感动了自己,我们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解读课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三、读厚文本,让文本显现内涵。
“要给学生一滴水,我们必须有一口井,甚至是源头活水”。在读通、读懂文本后,我们一定还要查阅一些有关文本的资料,把文本读厚。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而是语文内涵的“丰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风景、更能看到文本背后的绚丽,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走到学生的前面,走到学生无法抵达的地方,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有困难时、没注意体会时,知识匮乏时,站在阅读的高处随时随地拉他们一把。
1、读“厚”是知识的拓展。
本课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它浓缩了希腊被誉为“悲剧之父”的埃斯库罗斯原创《普罗米修斯》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主要情节。对于四年级孩子,这些知识储备孩子肯定力所不及的,在课堂拓展环节我就出示了雪莱的诗,让学生在课堂能受到文学的感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孔子游春》时,品悟“论水”这一教学时,当孩子说道:“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 师: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要交流分享吗? 生:不吭声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懂了什么? 生:还是不吭声
师:“或方或长”的“或”字什么意思? 生:有的,有的 生:有时候。有时候---
师:你能用“或---或---”描写水的特点吗?
生: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师:关于这些特点,古人有很多诗句:
课件出示: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读“厚”是语言的玩味。、、、、、、这种读“厚”应该是教师的文化积淀、课堂积累等综合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教时游刃有余,让学生受益匪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
第五篇: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谢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2012年2月9日,我院党组站在文化育检的高局,向全院每位干警发放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细节决定成败》是胡宝林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有效促进班级文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再上新台阶的法宝。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世间上不论什么事,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都是由一些细节构成的,在今天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的管理与生活时代已经到来。真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一心渴望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具体到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是整个检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也是其他法律监督的重要支撑。做好反渎职侵权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检察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创新思想观念,坚定信心,增强广大干警的科学发展意识,破除影响和制约反渎工作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机制,最大限度地在获取案源、固定证据、突破案件、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性进展,使反渎职侵权工作在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发展中做出贡献。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服务大局”是检察机关的重要工作方针之一,是反渎职侵权工作服从党委、政府工作全局的具体体现。要实现“一创双优”,就要求每一名干警打破惯性思维,学会讲政治、顾大局。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就是要把反渎查案工作置于清丰发展的大局中去定位,以敏锐的洞察力准确把握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中心和重点,跳出反渎查案看全局,从维护大局的框架中谋划工作、寻求发展、实现突破。体现在查案实践上,就是在处理罪与非罪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就事论事,要进行深入分析,密切关注案件背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造成的后果,针对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切实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二是强化服务意识。突出对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提高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能力。抓住促进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行政审批、国有资金使用和管理、重大项目投资、新农村建设中的动拆迁、土地补偿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探究成因,寻求对策,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要本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民众解难”的原则,主动地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经济中心开展工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本好转为重点,正确处理好反渎查案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卓有成效地开展好打击与保护,为清丰经济健康发展搭建平台。
三是强化民本意识。坚持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反渎查案工作实践,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反渎工作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反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点摸排中央各种惠民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各项资金管理、分配、使用情况,促进专项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对于检察机关反渎查案来说,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都要树立“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的道理,学会做好每一件小事,想好每一个细节,办好每一个案件。同时,注重细节的连贯性,把细节做好,这决定了查案是否能成功的关键。
对于我们多数的同行来讲,细节是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的。工作要细,吃透各各环节,做好计划和突发情况的处理,才能合理布置。安全上注重从他人所忽略的小问题上去堵塞。“千里之堤,溃已蚁穴”也说明了安全工作无小事,但往往是小事不注意,酿成大祸。“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从小事做好、做细,就可以预防安全上的大事。
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不能只看到人家成功的辉煌,而很少去关注他们工作中对细节的用心。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因此,要积极倡导: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细。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
小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当我们学习时,学习别人的专业,要注意多多观察其中的细节;当我们集中精力,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让我们做事都“烧好每一个平凡的1℃”,最终达到成功的目的!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使我感触颇深。书中精辟地讲述了一个人不论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做好日常工作,只要做好每一个细节,就能获得成功。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从始至终贯穿一宗旨——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