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是生命的根基点评修改稿
爱是生命的根基
——读《海蒂》后感
这是一本厚厚的书,来自于作者约翰那.施皮里的一本非常感人,生动的故事书。
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是爷爷的家乡,在那里海蒂和爷爷相处的日子中,认识了瞎眼的奶奶和小山羊。她们之间的爱非常浓,非常深,一点也不虚伪,是坦诚的爱,是真实的爱。
海蒂给瞎眼的奶奶带来了很多快乐,给奶奶打开了心灵的天窗,通向光明之路。就连被别人认为特别顽固的牧场大叔,也就是她爷爷,也舍不得海蒂走。她爷爷为了海蒂付出了很多。大冬天里自己穿的不多,却为海蒂披上棉被。海蒂每天都去看小山羊,和小山羊玩耍嬉戏,甚至把小羊当做会倾听的朋友和它们讲话。
当海蒂被强迫去了法兰克林,陪一个生病的女孩,老奶奶禁不住痛哭流涕。海蒂因为太思念家乡,每天闷闷不乐,最后导致得了夜游症,才获得回家乡的机会。
回家之后,她用学习度过了剩下的时光,用朗读使老奶奶获得了新的快乐,就像自由翱翔蓝天的快乐。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爱是一种能把无爱的人变为有爱的人。爱是一种呵护,也能让小动物感受到。
爱是一种良药,千金不换。
爱是生命的根基。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东西,让我不禁热泪盈眶。提交人:山东闻闻
班级:三年级
【总评&得分】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刚接触写作,能写出近五百字的文章,是非常难得的。这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小作者将感受点定为“爱”,题目定为“爱是生命的根基”,简练而富含深意。
小作者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爱是一种呵护,爱是一种良药,爱是生命的根基,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东西。”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年级孩子的水平。
但是,读后感重在“感”,叙述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小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叙述故事,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了。这也是初写读后感这类作文时的通病。另外,小作者的思维跳跃性强,语言还不够流畅,这些我们具体来讲:
首先来看副标题,——读《海蒂》后感,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是:《海蒂》读后感,或者是读《海蒂》有感,一般不把读后感分开来说,修改为——读《海蒂》有感。
【原文】
这是一本厚厚的书,来自于作者约翰那·施皮里的一本非常感人,生动的故事书。
【解析】
之前,赵老师曾经告诉大家写开头的妙招,要“扣题、定位、表观点”,但是,本文中,通篇没有出现书的名字,仅仅是副标题中出现,我觉得还不够。另外,这是一个长句子,读起来的感觉不顺,“来自于”运用的不恰当,“来自于”一般多与地方连用,用在这里显得生硬不自然。
【改文】
瑞士女作家约翰那·施皮里创作的《海蒂》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原文】
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是爷爷的家乡,在那里海蒂和爷爷相处的日子中,认识了
瞎眼的奶奶和小山羊。她们之间的爱非常浓,非常深,一点也不虚伪,是坦诚的爱,是真实的爱。
海蒂给瞎眼的奶奶带来了很多快乐,给奶奶打开了心灵的天窗,通向光明之路。就连被别人认为特别顽固的牧场大叔,也就是她爷爷,也舍不得海蒂走。她爷爷为了海蒂付出了很多。大冬天里自己穿的不多,却为海蒂披上棉被。海蒂每天都去看小山羊,和小山羊玩耍嬉戏,甚至把小羊当做会倾听的朋友和它们讲话。
当海蒂被强迫去了法兰克林,陪一个生病的女孩,老奶奶禁不住痛哭流涕。海蒂因为太思念家乡,每天闷闷不乐,最后导致得了夜游症,才获得回家乡的机会。
回家之后,她用学习度过了剩下的时光,用朗读使老奶奶获得了新的快乐,就像自由翱翔蓝天的快乐。
【解析】
这一部分应该是描述故事内容,在读后感的写作中,描述故事要“简练”,叙述原文不要过多,句子要简短、流畅,前后衔接要自然。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自己很明白,但是读者读来,却是思维跳跃极强。
如:海蒂给瞎眼的奶奶带来了很多快乐,给奶奶打开了心灵的天窗,通向光明之路。就连被别人认为特别顽固的牧场大叔,也就是她爷爷,也舍不得海蒂走。她爷爷为了海蒂付出了很多。大冬天里自己穿的不多,却为海蒂披上棉被。海蒂每天都去看小山羊,和小山羊玩耍嬉戏,甚至把小羊当做会倾听的朋友和它们讲话。
从“奶奶”,到“爷爷”,到“小山羊”,跨度很大,极富跳跃性。
今天我也粗略地阅读了一下这本书。有个观点不太认同。小作者说:就连被别人认为特别顽固的牧场大叔,也就是她爷爷,也舍不得海蒂走。她爷爷为了海蒂付出了很多。大冬天里自己穿的不多,却为海蒂披上棉被。要表达的意思是“爷爷很关心海蒂”,但从我的浏览阅读来看,作者更想表达的是海蒂用自己的纯真、善良温暖了外表冷漠但内心善良的爷爷,她陪瞎眼的奶奶说话、聊天,让什么都看不见的瞎奶奶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乐趣,使奶奶不再孤单。她帮助了瘫痪姑娘克拉拉,在海蒂和阿尔姆大叔的激励下,克拉拉用自己的力量学会了走路。还有在海蒂的影响下,牧羊倌彼得也逐渐开始学习,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是海蒂的善良、纯真感染了所有人。
因此,写读后感一定要注意:
一定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改文】
文章的主人公海蒂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孩子,她用朗读使瞎眼的奶奶获得了新的快乐,那种快乐就像是鸟儿自由翱翔蓝天一样;她让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她陪伴生病的女孩克拉拉,让她战胜了疾病,重新站了起来。她爱周围的人,也赢得了他们的爱,他们之间的爱非常浓,非常深,一点也不虚伪,是坦诚的爱,是真实的爱。
【原文】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爱是一种能把无爱的人变为有爱的人。爱是一种呵护,也能让小动物感受到。
爱是一种良药,千金不换。
爱是生命的根基。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东西,让我不禁热泪盈眶。
【解析】
这应该是小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表达了自己读这本书的所思所悟,读起来一样令人感动。这一定是个情感细腻的孩子,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是一个像海蒂一样纯真善良的孩子。只是,有着如此细腻感情的孩子,你的语言不够流畅,“爱是一种能把无爱的人变为有爱的人。”这个句子是不通的,把这个句子拆分开,变成:爱是一种力量,能把无爱的人变为有爱的人。这样更通顺一些。另外,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建议你将感想再充实一下,我相信这篇读后感会更感染人,更打动人。
【改文】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
爱是一种力量,能把无爱的人变为有爱的人。
爱是一种呵护,能够让小动物们感受得到。
爱是一种良药,千金不换。
爱是生命的根基,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东西,这让我不禁热泪盈眶。
修改后完整文章
爱是生命的根基
——读《海蒂》有感
瑞士女作家约翰那·施皮里创作的《海蒂》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文章的主人公海蒂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孩子,她用朗读使瞎眼的奶奶获得了新的快乐,那种快乐就像是鸟儿自由翱翔蓝天一样;她让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她陪伴生病的女孩克拉拉,让她战胜了疾病,重新站了起来。她爱周围的人,也赢得了他们的爱,他们之间的爱非常浓,非常深,一点也不虚伪,是坦诚的爱,是真实的爱。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
爱是一种力量,能把无爱的人变为有爱的人。
爱是一种呵护,能够让小动物们感受得到。
爱是一种良药,千金不换。
爱是生命的根基,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东西,这让我不禁热泪盈眶。
第二篇:爱是生命的火焰
用音符谱写的辉煌
学校: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班级:初三九班姓名:陈鑫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污浊。古老的欧洲在沉重、污浊的氛围中已变得麻木迟钝。猥亵的物质主义压抑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政府和个人的行动。人们在卑劣和谨小慎微的自私自利中憋闷至死。人们已经呼吸困难。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的引言中如是说。因此,为了人类在如此平凡而平庸的年代里能够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作者为我们谱写了三位英雄:一位是音乐家,一位是雕塑家,一位是文学家。
在这三位伟人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是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波恩的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贝多芬出身平庸,甚至是贫寒。他的爸爸是个既有才华又嗜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则是一个女佣。自他出生以来,命运好像迎接他的就是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贝多芬的童年是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一切一切的不幸全都降临在了贝多芬头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卑,也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激励着他为音乐而努力。
正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时,不幸又再次降临,他失聪了。失聪对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来说是多么的痛苦啊!音乐家最重要最需要的器官失灵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然而,耳聋时的一次演出几乎毁了他。但这次,他依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借助木棍继续从事音乐事业。
他的执着精神令我感动,让我敬佩。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我们却缺乏拼搏的精神。我们总想一蹴而就地取得成功,或是在取得微薄的成绩之后就停滞不前。贝多芬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他照出了我们内心的那份卑微与渺小,给我们的心灵以良好的启迪。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英雄,他让我们呼吸到了强烈的‚英雄气息‛。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被命运捉弄的音乐家,就是这样一个
用痛苦换来成功的英雄。这个表面如此狂傲的人,在世时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也没有几个,他最爱的侄子也抛弃了他。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并努力地做着抗争。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人活着,不但为自己,还要为着人类,为着‘可
怜的人类’。‛多么铿锵有力地一句话呀!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在苦难面前,我们也会绝望,会颓废,但只要我们能够勇敢地去面对,那我们就是最勇敢,最伟大的。
贝多芬,你创造了欢乐来赠予世界。你是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人类灵魂的工
程师!
从贝多芬不屈地与命运抗争的角度行文,赞扬了这位英雄执着的精神,以激励自己在困
难面前学会面对,学会长大,有感悟。——高群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读《名人传》有感
学校: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班级:初三十班姓名:杨茹涵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题记‚身上的痛,让我难以入睡;脚下的路,还有更多的累;追逐梦想,总是百转千回;无怨无悔,让我们从容面对……‛这首名为《铿锵玫瑰》的歌曲让我不禁想到了文学名著《名人传》里的故事,血泪书写的故事顿时令人对书中的主人公肃然起敬,他们不屈不挠,勇敢地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名人传》刻画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着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着实令人赞叹。当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时,满腔倾慕之情油然而生。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音乐有火一般热情的音乐奇才——贝多芬。
他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然而,他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不幸的是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这使他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时,他没有低头,而是顽强地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
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想到这,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涌进我的心头。多少次,我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开始退缩;多少次,我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开始放弃;多少次,我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开始一蹶不振……
我打小就开始弹古筝,一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可我总是不好好练琴,由于
偷懒,每次都要妈妈喊着要我练琴,把它当成任务,敷衍对待,手指发疯地乱弹,而脑子里还想着刚才的动画片。妈妈听到我在乱弹,一边做自己的事一边在指导着我弹琴的要领,我却充耳不闻,手指还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在琴键上飞奔。屋子里不时传出‚叮当‛的噪声,我渐渐厌恶弹琴,也懒于练琴,就这样一眨眼,一周就过去了,我只好‚连滚带爬‛地去琴行上课,每次上完课,都要面对老师的严厉批评,每次都是灰溜溜的走出教室,我灰心急了,总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赋……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学琴,用心练琴,就让我‚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吧!
我明白了:我们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
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去努力。只要我们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我们会见到风雨之后的彩虹!
题记以孟子的话引入,对人物的精神实质有了把握。贝多芬在作者眼中的形象映衬着
《铿锵玫瑰》中歌词所唱的。作者由此领悟挫折对人的教育意义,想到了自己学琴,对自己有着社科的启迪。——高群
谆谆人生语,悠悠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学校:荣成第二实验中学班级:初三九班姓名:孙竹墨
在如今这样的信息化时代,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方便快捷的网络使人们不用再握笔书写,在键盘上动动手指就可以代替。随着人们亲自拿起笔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也越来越远,书信里一笔一划的浓浓真情慢慢烟消云散。拜读了《傅雷家书》之后,我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拳拳爱子之情深深地感动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对思乡情结的刻画,在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对这句诗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一生坎坷。他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为人处事的态度,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有些家书简短,有些家书洋洋洒洒上万字,但是无一不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鼓励、表扬、建议、关心和爱。通过书信,傅雷先生能对儿子倾吐自己对他的思念,也能细心地指导儿子在音乐上的进步,还能与儿子畅谈自己的经历,一字一句都饱含着对儿子的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从中看出傅聪对儿子的爱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深沉的爱,甚至有些小心翼翼怕惹儿子厌烦。
父爱就像一封家书,一字一句都值得用心品味。
因为信仰
—— 读《名人传》有感
学校: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班级:初三十班姓名:周丹
过去我常想:信仰是什么?信仰究竟有多大力量?现在我明白了,信仰是一个人对梦想不懈的追求,是一个有志者的精神支柱。
与其说苦难成就了贝多芬,不如说是贝多芬不曾迷失的信仰造就了他的惊世才情。贝多芬是伟大的,可他又是无奈的,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与病魔相斗,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受损,他无法交流,无法沟通,一个人独自承受着外界的误解和内心的孤独,他也曾绝望过,放弃过,他甚至亲手写下了海林根施塔特遗嘱,然而正是这份遗嘱激发了他尚未开发的潜能,唤醒了他曾经的信仰与追求,我不知道我用什么文字表达对他的敬意,一个身有残疾的伟大音乐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经历了命运的种种捉弄之后,仍然高声歌颂快乐。
我是钟爱贝多芬的,我喜欢他的音乐,他的顽强,但我更喜欢他的狂傲与不羁,正是这种性格才能使他在音乐领域如此豪迈,我很幸运能够在罗曼.罗兰的字里行间与这位有名人携手睥睨天下。一滴热泪触不及防的从眼眶中掉下,氤氲了还残留着墨香的字迹,我为米开朗琪罗对雕塑的无比热爱而落泪;我为米开朗琪罗的自我折磨而落泪;我为米开朗琪罗的痛苦而落泪,他对自己的行为极端的厌恶,可他还是不断地工作、不断地雕刻,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放到无限的工作中,我想如果不是对艺术的热爱和不可磨灭的信仰,任何东西都将无法使米开朗琪罗存活于世上。于他而然,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他无时不承受着自己内心的谴责和病痛的折磨,而信仰就是米开朗琪罗同自己内心而战的刀,同命运而战的矛,他注定是这场战役的王者,因为信仰足够坚定。
在十三亿中国人的心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他视财富、荣誉与地位如过眼云烟的。他为自己的信仰抛弃家庭,抛弃世俗的欢乐,也正是因为如此,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象深入中国读者的心,追求自己信仰的人或许是孤独的,但托尔斯泰一定不是孤独的,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他的身后必将有千千万万的追随者,如果说信仰是托尔斯泰飞翔的一个翅膀,那么另一只翅膀一定是‚理智‛。托尔斯泰从来不曾迷失自己,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战斗原则和崇高的人格。
‚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的存在。‛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中传播着爱的种子,用他的大爱温暖着人间,温暖着被战火击碎的灵魂,乃当之不愧的英雄。
因为有信仰,雏鹰才会在经历一百次失败后第一百零一次飞翔;因为有信仰,红花才会在经历一百次风雨后第一百零一次的绽放;因为有信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才能在饱受苦难之后依旧乐观。苦难可以抵毁他们的肉体,却抵毁不了他们的信念,抵毁不了他们的梦想,抵不垮他们的追求;因为有信仰,所有的苦难才显得微不足道……
第三篇:励志演讲稿:生命的根基
励志演讲稿:生命的根基
安稳而非焦虑,将生命建立在不会流失毁坏的根基上。
我们可以把“安稳”当作是生命根基所赋予我们最美好的礼物。要想得到安稳生活的同时,我们最先要知道的是焦虑的原因。
因为现今的文化,现今的人总会有一种“鸵鸟式”的生活。当他们违背道德做了一些事时,他们总会说:“没事的,反正没人知道,我这样做影响又不大。”往往就因为这一时的疏忽和放纵就会给他的未来建立一个极坏的根基。那么种什么因必要收什么果,他所谓的“无人知晓”将成为他后悔终身的根据。历史上此类的事情并不少,“掩耳盗铃”岂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要有一个安稳的根基,“预备”也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观察周边的动物时,我们也可以得到诸多的智慧。蚂蚁在夏天就为冬天预备粮食,冬天来临时,它们就可以安稳地享受它们的食物,也就不用为之忧虑了。联系我们现今的生活也正是如此,虽然未来的事我们并不知晓,但我们并不能 “坐享其成”,我们要学会“未雨绸缪”,只有这样的生命根基才是稳固的。虽然这样的人他的人生并非是一帆风顺,但他的人生会是乘风破浪,没有惧怕和忧虑的。
生命的根基唯有建立在真理的磐石上才是稳妥的,无论风吹雨淋,它也不至于倒塌。
演讲者:2-3班 张琳琳
主持人:2-4班 马兴杰
第四篇:励志演讲稿:生命的根基
安稳而非焦虑,将生命建立在不会流失毁坏的根基上。
我们可以把“安稳”当作是生命根基所赋予我们最美好的礼物。要想得到安稳生活的同时,我们最先要知道的是焦虑的原因。
因为现今的文化,现今的人总会有一种“鸵鸟式”的生活。当他们违背道德做了一些事时,他们总会说:“没事的,反正没人知道,我这样做影响又不大。”往往就因为这一时的疏忽和放纵就会给他的未来建立一个极坏的根基。那么种什么因必要收什么果,他所谓的“无人知晓”将成为他后悔终身的根据。历史上此类的事情并不少,“掩耳盗铃”岂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要有一个安稳的根基,“预备”也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观察周边的动物时,我们也可以得到诸多的智慧。蚂蚁在夏天就为冬天预备粮食,冬天来临时,它们就可以安稳地享受它们的食物,也就不用为之忧虑了。联系我们现今的生活也正是如此,虽然未来的事我们并不知晓,但我们并不能 “坐享其成”,我们要学会“未雨绸缪”,只有这样的生命根基才是稳固的。虽然这样的人他的人生并非是一帆风顺,但他的人生会是乘风破浪,没有惧怕和忧虑的。
生命的根基唯有建立在真理的磐石上才是稳妥的,无论风吹雨淋,它也不至于倒塌。
演讲者:2-3班 张琳琳主持人:2-4班 马兴杰第五篇: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孝道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根基
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一、敬老、养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大家知道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记录和反映了3000多年前商朝(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的政治和经济情况。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诗经》里有还有一篇《 蓼莪》做过生动的描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著我。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样的浩瀚无边!
2.在三千年前的西周王朝(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正式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每一位帝王的在位、驾崩时间,全部有了明确记,这也是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周朝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举行乡饮酒礼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受到晚辈的伺候,还依年龄而别,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丰富。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周代朝廷对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实行优惠政策。《礼记·王制篇》规定,老人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朝廷还根据户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这是说,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岁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二、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孔子说“孝为仁之本”。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主导性文化,而儒家思想是以“仁”为中心的,“仁”又是以“孝”为本的,所以孝、孝道、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是一切传统道德的规范的核心,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的根本。中国人几千年来重视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1.儒家思想以孝道为根基 儒家思想发端于商周,理论化于孔子,发扬于曾子、孟子,体系化于宋代的朱熹。
孔子。孔子的儒家思想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到了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又把孝作为是仁的基础。他教育三千弟子把孝放在教学首位,作为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曾子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在曾子那里,孝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曾子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他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曾子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本身就力行孝道。《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件事: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从吴国觅来的瓜种,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训我,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曾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父打死,死得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大不孝!”这显然是对“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不攻之击。可见,古时把孝当成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也是对孔孟观点的曲解。
孟子:孔门以曾子最能传孝道,而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就学于子思的门人,加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对孝更加重视程度。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世俗所谓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他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朱熹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敬》的出现。世界文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孝经》大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孝经》是中国传统的十三经之一,是十三经中最短的经文。只有1799个字,但它却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唐玄宗)注释的书。此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人的必读之书,是小孩的蒙学读物。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孝经》思想的主题或最大特点是孝的泛化、政治化,《孝经》将以孝治天下描绘成一副诱人的图景,“先王又治理德之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开宗明义》.指出,假若能够以孝治天下,便会得到“万国之欢心”、“百姓之欢心”、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地步。一部《孝经》,不足两千字,却多次讲到“治”、“顺”,行孝道,就能“治天下”“顺天下”。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十分明确地将行孝与“事君”结合在一起,把“事亲”与“事君”混同起来,“事君”成了孝道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是孝进一步政治化的表现。《孝经》把孝分为“五等之孝”,“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分五章讨论,体现了孝道的不同层次。《孝经》还有一些独特的内容,用刑罚来维护孝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五刑》认为不孝之人与要挟君主者和非议圣人者一样,都是大乱的祸根。《孝经》作为儒家专论孝道的一部经典,以其孝道理论的全面性、浓厚的政治化色彩,使儒家的孝道理论创造达到了顶峰。
2.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以孝道为基础
孝是道德的根本。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的即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又说:“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就是说人们的善心、善德、善举可以通过众多的方面来表现,可以通过多种途经来修炼,可以达到不同境界,但是归根结蒂还是从孝的这种血缘亲情中萌芽、发端而来的。一个人能对父母尽孝,才有可能孝父母心、孝父母志,作出一番事业。我们知道《史记》是由司马迁写的,由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朝。《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开始至王莽篡位的这一段两百二十九年的历史。《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两代三个人完成的。班固的父亲叫班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读了《史记》很赞叹太史公司马迁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使中国的历史得以流传。可惜《史记》只记到汉武帝时期,于是班彪下决心要把历史继续写下去。他开始收集有关资料,经过相当的努力,终于开始写作了。可惜他的寿命不长,只活到五十二岁,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儿子班固,从小受父亲熏陶,学识也很渊博,父亲去世后,他整理父亲的遗物,发心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汉书》写完,完成父亲的事业。班固虽经历种种挫折,仍不放弃这个志愿,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诬陷,而被判坐牢。在监狱里,他还坚持整理写书,以后被皇帝释放回家,继续写作。后来班固去世了,《汉书》还有少部分未写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女子,又继续哥哥的事业,最后完成《汉书》。再看当今中国社会的那些贪官蛀虫,很多就是不孝之子。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仅索贿就能“日进万金”,但就是这样一个腰缠数百万的“富翁”,却连每月给八旬老母的100元赡养费也难以按时支付。连云港市原副市长鹿崇友为洗黑钱开办“黑金公司”,居然把年近八旬的父母请出,以老迈之躯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不知情的父母不仅成为其傀儡,而且陪同贪儿子一起受惩处。
德是孝的外化。一是孝忠相通,孝始忠结。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孟子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儒家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对国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是相辅相承的,孝与忠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两位一体”。小家与大家本质相通。由孝而忠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例如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是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且接了回来。他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母亲为勉励岳飞英勇抗金,在他背上刺 “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抛弃一切享乐和安逸,毕生抗击金国侵略。名将吴玠一向敬仰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打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能是臣子贪图享乐之时?”岳飞没有接受,将美女送回。吴玠就更加的敬仰岳飞了。岳飞嗜酒,皇帝告诫他:“你等到了河朔,才可以这样酗酒。”于是从此不再饮酒。皇帝曾经想要给岳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为什么要安家呢?”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被奸臣秦桧陷害后,秦桧夫妇被后人铁铸跪像留下千古骂名。宋代杨家将满门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正是由于佘老太君夫妇的谆谆教诲与榜样示范。汉代的司马迁为了了却父母的宿愿,宁可承受着沉重的打击而隐忍苟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记》。朱德总司令在《母亲的回忆》一文中说,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英才,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创造的业绩。
二是推恩敬老。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意思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尊老敬老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公共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有隆重的老年仪式礼。在民间60岁的老人可以接受儿孙的祝寿;在宫廷中,则有皇帝亲自主持尊老的礼仪。东汉时期,皇帝带头倡导养老敬老之礼。清朝年间还举行过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动-----千寿宴。康熙61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康熙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2006年11月20日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彭宇案”为何在全社会造成了那么大的负面影响和争议?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尊老爱老的传统(案件具体情况可百度)。
三是由孝而悌、而信、而大爱、而仁。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印光大师所推荐的《感应篇汇编》中有一个例子。古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崔沔(mian),他母亲双目失明,他到处为母亲求医治疗,不惜倾家荡产。他事奉母亲三十年,总是那么恭敬真诚。晚上,不脱帽子和外衣,以便听到母亲召唤就马上提供服务。每当过年过节,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时,崔沔一定扶著母亲赴宴,让母亲开心,和大家有说有笑,让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母亲过世了,崔沔非常伤心,祭祀母亲,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丰厚,慷慨地帮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说:”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挂念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这几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里已兼有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私人企业,号称为第一财主的,是山东牟氏庄园。这个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延续至今,发达了四百多年,比王朝的历史还长。它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记录,传了十代。这个家族曾经拥有超过十八万亩的土地,富可敌国。这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这个家族自创业以来,就乐善好施。那时候人都穷,很多吃不上饭,他们就布施粮食,一天三顿饭供给穷人。若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粮食一共超过一亿斤。这个庄园没有围墙,也不用保卫,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么大的庄园,这么有钱,不要保卫吗?他们不需要,当地的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都知道这家是好人,这家人富裕我们都沾光,我们都得福,我们要保护他。所以当地的强盗都不会抢他的,甚至都保护他。这个家族家教非常的严格,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教育子孙,特别要子孙勤俭持家,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败家之相。这就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3.佛家和道家也倡导孝道。佛家的孝道。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为人演说孝道,成佛以后,亲自为父母讲经说法,告诉他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启发他们的智慧而彻底离苦得乐。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守在他父亲身边,安慰他,开导他,让父亲放下一切忧虑烦恼,念阿弥陀佛,往生一个美好的世界--极乐世界去。给予父亲临终的关怀。父亲过世后,佛亲自抬棺材,安葬父亲。释迦牟尼佛在另一部著名的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成佛的正因之一。成就佛道,就是成就了最圆满的智慧,而这种最圆满智慧的基础,第一步就是孝养父母。
在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父母恩重难报经》里,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道:“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这些话主要的精神是告诫我们只有宣扬孝道,实践孝道,才能谈得上报恩。
南北朝时的南齐,有一位很有修行的高僧──道纪法师。他常常在邻城东边讲经,来去之间都扛着一个扁担,扁担上有两个担子,一个担子里坐着他的母亲,一个担子则摆满了佛经佛像。日常生活中,不论穿衣、吃饭、大小方便,都是由道纪法师亲自为母亲料理,如果有人要来帮忙,他一定会拒绝,并且说:“这是我的母亲,不是你的母亲!你应对你的母亲也这样做!”道纪法师时常告诫人说:“自己的母亲一定要亲自供养,供养母亲的福德与供养登地菩萨的功德一样大。”很多人被道纪法师的行为感动纷纷效法他的孝心孝行。明朝时大学者杨黼曾告别亲人去四川找无际大师学佛。半路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说见无际大师不如见佛。老杨十分高兴,忙问佛他老人家在哪?和尚说,你原路返回,看到披着被子倒穿拖鞋的就是佛啦。老杨见他一本正经像个高僧模样,值得信赖,便掉头回去,一路上轻易都不敢眨眼,生怕与佛错过。结果这天深夜走到家门口也没见到佛,心中遂大呼上当。想想也是,哪有佛披着被子倒穿拖鞋的,难道是济公**?边想边叫门,里面的老娘早已睡下,突然听见儿子叫门的声音,连忙出来开门。家门一开,杨黼呆住了,眼前急急忙忙来开门的母亲正披着被子倒穿拖鞋。原来找了一路的佛正在家里。
现在有的佛教法师也在讲孝。例如慧天法师讲述,陈聪德居士整理的《净话》中就有《孝亲颂》的内容,其中提到“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恩赐。”“孝心是宇宙人间,永恒的真理。”有居士印《孝学颂》,其中“青少年福智十善法”,第一法就是“孝顺父母”。
道家的孝道。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又称太上老君。老子与孔子都是周朝时代的人。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道德的本源”及礼乐制度。孔子对这位太上老君是十分尊敬的。这位太上老君有一篇教人改恶行善的《太上感应篇》。文章中说道:”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里指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福和祸都是自己造作,自己招来的。因此他教导人要”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太上老君还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意思是说,行善之人起码是忠孝友悌都做到(能忠效国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样的人,人人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福禄不求自来,凶事会远避他,神灵会卫护他,他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吕祖(即吕洞宾)在著名的”劝孝文”中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意思是说,我能孝顺,给孩子做好榜样,自然没有不孝的儿子,儿子能孝顺,自然没有不孝的孙子。一代传一代,这是最大的善事。这是最丰厚的利益了。
在东晋时,道教认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宋元时甚至还出现了以“忠孝”命名的道教派别“净明忠孝道”。佛教本来认为,“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生死变易,三界孰辨怨亲?”但中国化的佛教却提出“儒佛皆宗之,其唯孝道矣”,甚至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提出“孝也者,大戒之所先”的观点。重视孝道、突出孝道成为中国佛教伦理的一大特色。
4.孝道的政治化和风尚化
自秦代以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从汉朝开始,提倡“以孝治天下”,孝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特别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正统思想,孝也成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概念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两汉时代,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 孝” 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表明了朝廷的政治追求和对“孝”的尊崇。提倡孝道,褒奖孝悌,是汉以孝治天下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据《汉书》与《后汉书》帝王纪中记载,自西汉惠帝至东汉顺帝,全国性对孝悌褒奖、赐爵达 32次,地方性的褒奖则更多。皇帝幸巡各地,常有褒奖孝悌的事。有时一地出现祥瑞,则认为是弘扬孝道所致,也要褒奖孝悌。对于著名的孝子,皇帝更加重视,把其作为弘扬孝道的榜样,精心扶植。如有一陈姓寡妇,养婆母 28 年,汉文帝感其孝行,给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
在政治制度上鼓励孝道,重视养老,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兴“举孝廉”,察举善事父母、做事廉正的人做官。元光元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元朔元年,武帝又下诏,凡两千石以上官吏必须察举孝廉,否则按不敬和不胜任论处。以孝为本就成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汉武帝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多为孝廉出身,被视为仕宦之正途。隋唐也是一个以孝治国的时代。唐玄宗亲自为《孝经》写序、注释,并下诏颁行天下。天宝年间免征居父母之丧者的劳役赋税,称为“孝假”。武则天时,元让以孝著称,诏拜太子司议郎。唐代社会出现了一些“以孝闻于世”的孝子贤孙,其尽孝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善事父母,养老送终”等方面。对于尽孝道的典型,朝廷也给以褒奖和宣扬,或由地方官府表彰,或由地方举荐,上奏朝廷,授官、赐物,甚至载入史册,传之后世。隋唐后的刑律皆将不孝列入等同谋反不予宽赦的“十大恶”之中。杀父母者历代皆凌迟处死。明律中,凡不顺从父母致使父母生气的事皆视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间流传的“打爹骂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为世人所不齿,天地所不容。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把孝看作是“风化之本”,“古今之通义”,“帝王之先务”,认定“垂训立教,大要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君能敬天,臣能忠君,子能孝亲,则人道立矣。”朱元璋当政时期,荐举讲孝,科举讲孝,选官员亦讲孝。经由荐举途径 “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明朝还以养老之政教民孝,对老人赐以布帛,授以爵位,还让他们议政,御政,评论官员,理民诉讼,宣教民众,以发挥他们的作用。明文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由官府养。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整个明代都非常重视孝道。明12代皇帝统治的277 年中,皇帝的庙号、谥号或陵名,孝字很多。如“孝陵”、“孝宗”、“孝康”,尊谥中的“至孝”、“达孝”、“纯孝”、“广孝”等。
清朝也重视以孝道治天下。顺治皇帝曾经注过《孝经》。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在宫内开设“千叟宴”。康熙还曾颁发“圣谕”,提倡孝道,敕令全国广为宣讲。他认为,帝王治天下要“首崇孝治”,“ 孝为万事之纲,五常百行皆本诸此。”清代法律规定,对于不孝甚至残害父母的,予以严惩。另一方面则是旌表孝子。雍正时曾规定,犯死罪但因为是独子,必须赡养父母的,予以宽刑。清代封赠臣子的父母、祖父母及其配偶,也是一种提倡孝敬的措施,具有弘扬孝道,倡导敬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