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推进普法进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履行决定、监督、任免等职权,充分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普法形象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切实担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责任,保障普法工作的顺利实施,常委会把加强自身建设摆到重要位置,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强化思想、制度、作风和纪律建设,使常委会组成人员始终保持了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为依法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四个五年普法工作过程中,常委会都及时通过《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的决议》和《××县依法治县规划的决定》,明确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求各级迅速掀起普法教育活动的高潮。与此同时,常委会加强了自身建设,要求带头学法用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狠抓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法律和业务素质。普法活动开展以来,常委会组成人员先后对《宪法》、《代表法》、《村民组织法》、《公务员法》以及《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余部法律法规和人大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增强了依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推动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强化作风建设,人大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健全完善了常委会议事规则等近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人大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促进了人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强化廉政建设,廉政纪律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坚决执行上级关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廉政纪律,谨小慎微,从严要求,以实际行动为普法工作树立起了权力机关清正廉洁、依法办事的社会形象。
加强法律监督促进普法建设
常委会把改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在法制宣传教育、执法监督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致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
多年来,常委会坚持抓重点、抓关键、抓实效,认真开展法律监督,积极推进依法治理,促进了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在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深入贯彻实施。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以普法为总抓手,充分发挥常委会的主导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和各项监督检查,督促和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二是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推动依法行政。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突出法律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系列法律监督活动。听取并审议了《劳动法》、《银行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计划生育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对交通、工商、计生、环保、土地等行政执法部门进行了重点执法检查,及时指出了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法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学习贯彻力度、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等意见,保障和促进了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提高了部门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水平,为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执法服务环境。三是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常委会坚持把监督、服务与支持融为一体,加强了对司法部门日常工作的监督。普法活动开展以来,听取并审议了县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贯彻实施情况汇报,对干警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推动了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较好地树立了司法机关的执法形象。在检查公安干警执法过程中,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质量、努力打造“平安××”、全面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等建议,促进了公安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强化了对被任命干部的监督。常委会正确处理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的关系,坚持任命与监督相结合。普法工作开展以来,依法任免了名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并对任命干部进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同时,常委会还依法多次开展了对县教育局、经济贸易局、公安局等余个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述职评议工作,认真检查和审议了任职过程中依法行政和履行职责情况。通过广泛调查和认真评议,进一步增强了被任命干部接受监督、依法行政、廉洁勤政和履行好职责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政府两院”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以人为本,以普法促和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基础、政治保证和法治保障。
普法过程中,常委会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第二篇:(四五普法征文) 充分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推进普法进程
充分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推进普法进程***县人大常委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履行决定、监督、任免等职权,充分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普法形象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切实担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责任,保障普法工作的顺利实施,常委会把加强自身建设摆到重要位置,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强化思想、制度、作风和纪律建设,使常委会组成人员始终保持了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为依法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四个五年普法工作过程中,常委会都及时通过《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的决议》和《***县依法治县规划的决定》,明确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求各级迅速掀起普法教育活动的高潮。与此同时,常委会加强了自身建设,要求带头学法用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狠抓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法律和业务素质。普法活动开展以来,常委会组成人员先后对《宪法》、《代表法》、《村民组织法》、《公务员法》以及《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120余部法律法规和人大专业知识进行了系本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统地学习,增强了依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推动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强化作风建设,人大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健全完善了常委会议事规则等近20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人大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促进了人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强化廉政建设,廉政纪律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坚决执行上级关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廉政纪律,谨小慎微,从严要求,以实际行动为普法工作树立起了权力机关清正廉洁、依法办事的社会形象。加强法律监督促进普法建设常委会把改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在法制宣传教育、执法监督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致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多年来,常委会坚持抓重点、抓关键、抓实效,认真开展法律监督,积极推进依法治理,促进了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在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深入贯彻实施。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以普法为总抓手,充分发挥常委会的主导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和各项监督检查,督促和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二是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推动依法行政。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突出法律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系列法律监督活动。听取并审议了《劳动法》、《银行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计划生育法》等90多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对交通、工商、计生、环保、土地等行政执法部门进行了重点执法检查,及时指出了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法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学习贯彻力度、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等意见,保障和促进了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提高了部门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水平,为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执法服务环境。三是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常委会坚持把监督、服务与支持融为一体,加强了对司法部门日常工作的监督。普法活动开展以来,听取并审议了县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贯彻实施情况汇报,对干警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推动了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较好地树立了司法机关的执法形象。在检查公安干警执法过程中,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质量、努力打造“平安***”、全面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等建议,促进了公安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强化了对被任命干部的监督。常委会正确处理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的关系,坚持任命与监督相结合。普法工作开展以来,依法任免了1679名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并对任命干部进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同时,常委会还依法多次开展了对县教育局、经济贸易局、公安局等20余个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述职评议工作,认真检查和审议了任职过程中依法行政和履行职责情况。通过广泛调查和认真评议,进一步增强了被任命干部接受监督、依法行政、廉洁勤政和履行好职责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政府两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普法促和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
径和最好形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基础、政治保证和法治保障。普法过程中,常委会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疾苦,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为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人大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细心的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生活,体察群众情绪,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通过多种监督手段,使劳动力市场就业、养老保险金缴纳、城区综合治理、水资源管理、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等这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解决,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权力机关的权威和作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为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打造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常委会还坚持把做好人大信访工作作为听取社会意见、解决群众困难的窗口,认真受理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全力抓好转办和督办。普法以来,共接收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600余件次,都区别不同情况转交有关部门进行了办理,较好地解决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和困难,维护了法律尊严,促进了社会稳定,也有力地巩固了普法成果。发挥代表作用营造普法氛围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基础,也是常委会工作的主体和重要支柱。代表法律素质的高低,对普法的认识和态度对全县开展普法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常委会十分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把加强人大代表特别是领导干部代表的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普法以来,常委会采取以会代训和委托乡镇人大以会代学等方式,开展普法学习活动110余次,提高了代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群众学法守法的自觉性。通过20年的普法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办事逐步成为自觉行动。但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有坚持不懈地依法治国,国家才能昌盛,只有坚持不懈地依法治县,民主与法制建设才能不断推进。作为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关,人大常委会将一如既往抓紧抓好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为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在我县的全面贯彻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行政履行法定职责
行政履行法定职责
1.负责公司智能工厂行政管理工作,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有时效性的行政服务体系;
2.制定和优化行政相关的制度和工作流程,追踪执行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质量;
3.领导部门进行日常工作,包括物业管理、资产管理、行政采购、日常行政事务管理等;
4.编辑行政预算,并负责合作供应商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定期评估工作,指导相关人员进行物品采购,5.负责持续改善行政服务平台、办公秩序及办公环境,包括办公区域装修、公司迁移等;
6.负责制定各类行政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行政履行法定职责2
1.协助总经理组织起草重要文件,制度,做好行政制度的建设,执行,检查和修订。
2.负责协调内部各部门的工作关系。
___组织做好客户接待安排,订货会等重要会议的组织协调和配合工作。
4.全面负责公司行政管理事务,日常办公设施的管理,IT管理,各类资质专利申报。
5.全面负责公司后勤管理事务,包括食堂,保安,保洁,绿化,车辆管理,机物料采购。
6.协调与企业有关的政府部门关系
7.负责一线工人的招聘,入职,入住。
8.完成总经理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行政履行法定职责31、负责公司各项办公室制度制定及修订、标准建立、流程规范、内部行政发文、行政单据审批;
2、负责知识产权申请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专利申请、资质证照、商标和版权的登记审核、验证、更换等管理工作,以及各类知识产权政府补助的申请、数据整理等工作;
3、负责完成办公用品、下午茶等采购,相关行政费用的报销等工作;
4.、负责策划、组织、协调执行公司的团建活动及文化娱乐活动;员工福利管理(下午茶、节日福利等);
5、负责行政后勤相关对外关系处理及内外协调工作;
6、负责重要行政指令的督察督办工作,确保行政事务渠道畅通,建立良好办公环境;
7、上级领导交代的其他事宜。
行政履行法定职责4
1.负责公司节日活动、员工福利活动、餐饮活动等的策划与运营统筹,包括活动前期筹备对接,活动保障方案策划、创意和成本控制,活动具体设计和落地实施;
2.负责行政体系制度建设,结合组织发展与文化的业务策略,设计具有组织特色的文化方案,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传递组织声音,促进企业文化在内部的影响力及心智塑造;
3.负责组织氛围营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强感知,能够与业务部门保持紧密关联和有效沟通,对组织温度有体感,感知员工状态,发掘员工需求,做好行政bp工作,设计文化活动,并且统筹落地;
4.统筹部门日常行政事务:办公用品、固定资产采购与管理,预算及费用管理,空间管理,供应商管理,差旅报销管理,5.制定和优化职责内的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目标,追踪过程、监督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团队工作质量,通过专业的行政敏感度为业务赋能,为业务服务。
行政履行法定职责5
1.接待来访的日常客户;
___起草日常公文、报告等相关文书资料;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促进相关工作的推进等;
3.负责会务的组织安排,___的编写,并对决议事项进行催办、查办和落实;
___对办公室的环境卫生监督、固定资产维护管理等;
5.负责公司重大活动的策划安排及协调工作;
6.负责领导交办事宜的处理落实及跟进。
行政履行法定职责61、负责制定行政部工作发展规划、计划与预算方案;
2、负责制定公司的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并执行与监督,使公司的管理工作规范化;
3、组织好日常事务,来客接待,做好重要会议的组织、会务工作和相关的外联工作;
4、负责车辆调度、保养的管理,使车辆能够安全、高效的利用;
5、负责公司后勤管理,宿舍管理,保安管理,清洁卫生管理;
6、负责办公用品的采购、登记和发放管理,并根据预算,严格控制行政开支;
7、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行政履行法定职责71、全面负责工厂管理,包括人员、设备、生产、培训等管理;
2、对生产的产能、质量、成本、效力、安全负责;
3、制定5S现场管理流程,并落实执行;
4、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落实执行;
5、制定考核机制,并落实执行;
第四篇:充分履行职能 积极服务发展
充分履行职能 积极服务发展
东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嵇红梅
------------------
纪检监察机关要创建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必须深入解放思想,把服务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在思路谋划、工作部署、任务落实上更加贴近经济建设中心,自觉融入发展,主动服务发展,为在苏北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一、强化教育惩处,发挥保障作用
教育、惩处和保护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坚持把服务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惩处、保护的全过程,通过教育聚焦发展,通过惩处维护发展,通过保护支持发展。对广大党员干部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让他们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谋划发展、服务发展上。对极少数为所欲为、腐化堕落的腐败分子要坚决严惩、决不姑息,让影响干扰发展的人和事无处藏身,形不成气候。对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工作的党员干部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调动他们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据社会环境、工作条件和干部思想状况的变化,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宗旨教育,坚定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加强法纪教育,使领导干部知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道德教育,使领导干部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坚持良好的个人操守。要加强正面典型教育,使廉洁的干部受人尊敬,广大干部见贤思齐,自守不严的干部问心有愧。要加强反面警示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用已发生的腐败案件警醒自己,防微杜渐,抵制诱惑。通过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保持案件查处惩治的严肃性。近年来,我市查处的党政纪案件虽然总量呈平稳趋势,但大要案件仍然居高不下。一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影响了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这充分说明为经济发展护航,严惩腐败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方面,我们要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严肃查处发生在基层的以权谋私的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阻碍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等重大决策措施落实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快查快结、公开曝光。通过严厉惩处,来净化一方经济发展环境,为又好又快发展扫清障碍。
形成有效保护干部的导向性。惩处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服务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始终坚持惩处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确立查处腐败分子是成绩,保护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教育、挽救犯了错误的干部,同样也是成绩的理念。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误,让处于改革发展一线的同志专心工作、放手实干。对工作踏踏实实、勇于探索创新的同志,只要是对全市发展有贡献的,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全民创业、优化环境中由于经验不足,工作出现失误的,可以通过组织教育和自我反省的形式从轻处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烈氛围.二、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保证政令畅通,是《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充分发挥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通过监督检查来推动工作落实,保证令行禁止,维护群众利益。
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围绕节能减排、市场价格、房地产调控等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等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决策、重要决定执行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严明纪律要求。对违背科学发展观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和事,对违反纪律规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人和事,对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不力、不服从全市大局、部门利益至上的人和事,对各自为政、我行我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和事,坚决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加强对重要工作部位、重点工程建设和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重点部位派驻制。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和招投标管理中心派驻人员,加强协调服务,强化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运行。实行重点工程巡查制。对全市国有资金投资建设的10大重点工程,实行全程纪检监察巡查,保证廉政施工、按时优质完成目标任务。实行惠民实事项目挂牌监察制。主动牵头挂牌监察,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做到实事办实、实事办好。
加强对各种补偿资金和社保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拆迁补偿资金、扶贫解困资金、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和四项社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规范,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大局的稳定。要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这些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规行为,有效防止挤占挪用、移作他用、乱支滥用、擅自借用等问题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对严重违纪违规问题严肃查处。
三、强化效能监察,优化发展环境
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机关服务第一要务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我们要紧扣“打造苏北最佳投资环境”目标,积极创新举措,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
以服务承诺、行政审批、政务公开为重点,促进部门提速。全面梳理修订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承诺,并通过《东台日报》、东台电视台、东台新闻网等进行公示,加大对践诺守诺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审批项目清理到位,办事流程简化到位,服务时限压缩到位,收费标准降低到位;大力推行部门领导窗口坐班,外商投资全程代办,重大项目“绿色通道”,重点工程联合审批等制度,试行“网上审批”,加强镇村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下大力气解决投资者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问题。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行行政效能建设“整改销号制”,优化政务环境,促进提速增效。
以涉企检查、涉企收费、涉企服务为抓手,促进企业发展。围绕“收费最低、办事最快、服务最优”的要求,重点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优化环境各项制度规定。突出抓好三项制度落实:检查实行准入制,避免各种重复检查、交叉检查、多头检查,给企业以安宁的生产环境;收费实行扎口制,防止多头收费和乱收费,有效控减企业负担;处罚实行申报制,着力规范自由裁量权,改变对企业轻管理重处罚的现象。坚决查纠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梗阻现象。开展行政效能监测活动。针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以及容易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设立监测点,聘请联络员,加强对涉企收费、涉企检查、涉企服务三个方面的监测,规范行政收费、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行为,促进发展环境优化。
以明查暗访、公开评议、责任追究为手段,促进作风转变。进一步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全年对每个部门明查暗访不少于8次,对具有经济综合、审批执法职能且企业和群众投诉相对集中的重点部门和重点科室,加大明查暗访的密度和频率,对严重违纪违规的行为,坚决严肃处理并公开曝光。精心组织公开评议。按照“服务谁、谁评议”的原则,每季度对优化发展环境重点部门和重点科室进行专项评议,公开评选优化发展环境先进单位和优化发展环境十佳新事。对在评议中名列后5位的部门、科室,进行“勤廉”点述,作出服务承诺。对社会反响强烈、投诉举报较多、明查暗访暴露问题突出的部门,实行点题回报,限期整改到位。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机关行政效能低下,以及行政纠错和行政败诉案件,按照《关于实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次投诉查实待岗制的暂行办法》和有关规定,重点实施责任追究,确保切实履行职能,不断提高效能。
第五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精神实质,需要更加注重构建城镇化战略布局,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注重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机制的形成。
一、我国城镇化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有设市城市655个,其中特大城市122个(人口超过400万的超大城市13个)、大城市118个、中等城市151个、小城市264个;建制镇19234个。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47.5%,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长期存在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开始扭转。
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打破了城镇化水平长期徘徊乃至逆向发展的坚冰。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依托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吸纳农民工流动就业,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城镇化率年
均提高1.25个百分点,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快、转移农村人口最多的时期。三是自“十二五”规划起的未来20年。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将出现新趋势,城市群、城市圈和小城镇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重要两极。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一些具有区位和产业优势的地区,已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城市群、城市圈,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8%的人口,实现了全国40%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些地区以及其他大城市群周边地区,将是今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地区,城镇化水平将有一个量和质的同步提高。另一极是小城镇。目前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45%以上,小城镇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全国地方税收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口、产业和财政聚集效应正在逐步显现,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小城镇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极。
上述三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约30年时间,主要是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工业化提供廉价劳动力,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正在进行中的第三个阶段,约20年时间,则是要通过城镇化解决农村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可以说,前两个阶段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第三个阶段,则是转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第三阶段是攻坚阶段,涉及的多是体制、机制问题,比前两个阶段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但如果政策对头,效果会更加明显。我国用50多年时间,走过国外需要百年才能完成的城镇化历程,将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彪炳青史的一页。
二、“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超出预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
擎,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存在。
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一线和中心城市的宜居、生态功能退化。由于人口规模快速膨胀,人口聚集过于集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增长不同步,交通、住房、公共服务不堪重负。有些城市的水、电、气、热、煤等供应常年紧张运行,资源承载能力逼近极限,城市的生态功能弱化。二是城市建设规划稳定性差。一些城市功能定位不清,同构性竞争导致重复建设。一些城市规划修编占地过多,用地扩张和耗费资源过度,集约化程度低。三是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不少农村人口进城后的居住、生活条件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这部分人群基本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出现缺口,一部分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四是社会管理滞后。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十二五”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要认真总结过去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大城市规模扩张与提高增长质量的关系,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我国的一线城市和中心城市,要坚决遏制城市发展中的“马太效应”,不能再走“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和人口无序增长的发展道路,而要重视内涵式增长,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提高城市化质量上狠下功夫。大城市发展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要着力提高单位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及集约化水平。二是处理好大城市发展与中小城市、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更加注重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联结农村和大城市的桥梁纽带,在城镇化
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担负着双重职责。大城市应加快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把高新科技、优质高等教育、先进文化、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其他产业则可有步骤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科学、均衡布局并聚集产业,构建发展平台。三是处理好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更加注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机制的形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新型城乡关系,使广大人民共享城镇化成果。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提升城镇和乡村现代化水平。防止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忽视新农村建设,使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不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推动城镇化。
三、“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要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城镇化过程既要遵循规律,顺应发展,又要统筹协调,量力而行,在财力可承受、群众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要警惕形式上的“城镇化”,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或县改市、市改区,在产业未发展,农村人口住所、职业、社会保障等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将农民统计为市民,单纯追求所谓的“高城镇化率”,这种不反映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真实水平的城镇化,没有实际意义;要警惕用高负债支撑城镇化,防止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急于求成;要警惕“贪大求洋”式的城镇化,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多搞实惠有用、群众欢迎的东西,少搞哗众取宠的东西。
二是规划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应按照城乡统筹、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原则,编制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的总体规划,同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规划向农村延伸,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应维护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调整,就是对经过中期评估或经济社会状况发生重大变化而确需调整规划的,也必须符合法定程序,维护规划的稳定性。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包括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三是户籍制度问题。城镇化意味着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相应社会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进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相应的户籍、住房、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就需要跟进。“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出台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逐步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入条件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籍划分,只是打破二元户籍制度的第一步,关键是要把户籍制度与相关福利制度逐步分离,逐步弱化或取消依附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差异。这种分离,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迈的步子可以大一些,在特大城市,由于城市容量等因素制约,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
倾向。
四是小城镇管理体制问题。对于人口多、经济总量大的重点镇,要研究解决其“责大权小”的问题,积极探索“强镇扩权”,理顺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可考虑向重点镇下放行政执法权限,把公安、交管、环保等部门行政执法权及必要的行政许可权下放,提高其社会管理的控制力和执行力;推进镇级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按实际人口规模确定财政分配关系,减轻重点镇在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上的财政压力;根据城镇集中居住的常住人口及财政收入规模,解决其机构设臵、公共服务队伍人员编制等问题。
五是资金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需要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还要加大对进城人口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的支出,资金需求量大,这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为突出。“十二五”时期,要认真研究解决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在继续调整公共财政分配格局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探索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体制改革,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要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债务负担问题,发展目标要明确,速度要适度,步伐要稳妥,使城镇化走上持续、健康、协调、均衡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