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支持服务哈尔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支持服务哈尔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调查报告
2009年12月29日来源:哈尔滨市工商局
为切实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哈尔滨市工商局由主要领导牵头,抽调相关部门的骨干力量,组成调研组,就支持服务哈尔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哈尔滨市工商局主要领导和调研组成员,先后深入到南岗分局、直属五分局等分局、相关工商所,以及辖区企业、市场、个体经营者中,以召开座谈会、现场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认真了解促进发展情况,悉心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查民情、体民意,摆问题、找差距,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并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和差距的主客观原因,针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现状和优势特点,研究支持服务哈尔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思路打算和对策措施,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们哈尔滨市局按照省工商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改进服务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加大服务企业群众的力度,同时全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拓宽了监管领域,提升了执法层次,净化了市场环境,促进了公平竞争,有效改善了全市经济发展环境,受到各级领导、企业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服务经济发展和强化监管执法职能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发现,还有个别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理解领会的还不够准、不够深、不够透,还不能自觉地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对“四个统一”要求和“服务是宗旨,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创新理念,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服务、管理、发展三者关系认识不清,把管理与服务对立起来,讲管理就放弃服务,讲服务就放松管理,以及重处罚、轻规范,不能将促进发展寓于管理之中等;个别干部精神状态不佳,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工作消极被动,凡事考虑困难多,强调客观原因多,缺乏干事创业和支持服务发展的勇气和魄力;还有的干部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对工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认识不清、把握不够,工作视野、思路不开阔,不能创造性地解决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服务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在服务作风上还存在,有的单位和个人服务意识不强、促进发展的措施不实、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干部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抓服务发展工作不扎实深入,习惯于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重形式、轻实际,重部署、轻落实;个别窗口部门为企业和群众的服务工作抓得不够实,工作主动性不够;在受理服务中个别干部业务能力不强、服务态度不端正、工作效率较低,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满足前来办事人员的要求;在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手段上,有的部门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延时服务等坚持的不够好,不能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在支持国企改革、推进招商引资、发展个私经济、服务“三农”等方面的力度不够,甚至个别还有作风拖沓、生冷硬横、刁难勒卡等现象。
(三)监管执法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面对停征“两费”和国家工商总局新的“三定方案”,工商部门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任务,在市场监管执法上还存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职责划分不清,存在监管执法工作运转衔接不畅、职权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的问题;有的单位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不大,市场监管执法的视野不宽、领域狭窄、层次较低、手段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违法行为还大量存在,个别辖区无照经营、超便民经营、不亮照经营违法行为较多,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还没有完全实现“两个百分之百”的要求等。以上这些问题不仅极大地制约了监管执法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工商职能作用的发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
(四)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总的看,干部队伍是好的,是积极进取、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但是还存在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还不高,在学习意识、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管理能力、信息化手段应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还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对监管执法工作的新要求;尤其在工商所,过去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在监管中仅限于“问问费、看看照”,难以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也办不了,而真正达到“会登记、会电脑、会检查、会办案、会调解”的干部还不多;在推进依法行政上还存在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廉洁以及越权执法、执法不到位、不按程序执法等个别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主观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受收费体制的影响。“两费”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产物已经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征收“两费”在解决集贸市场建设资金不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弥补工商部门监管经费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两费”的征收,也同样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阻碍和制约了工商事业的发展。过去“以收定支”的财政体制导致工商部门被征收工商管理费所累所困,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都把精力用在了收费上,“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相当普遍,造就了一批单纯的“收费型”干部,使监管执法和服务发展上投入的力量不够,导致了一些干部只会收费、不懂监管、不会服务,收费体制成为了队伍素质的瓶颈。
(二)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和过去收费体制的影响,一些班子和干部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还存在一些固有的传统思维定势,不能把思想观念从不合时宜的、旧有的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不能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开阔的视野来分析判断形势,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大胆试、大胆闯的劲头不足,把握形势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推进工作的创造性和科学性欠缺。由于思想不够解放,在制定优惠政策、创新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以及监管执法的改革创新上就显得力度不大、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
(三)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当前,无论在促进发展上,还是市场监管执法上,都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在促进发展上,窗口服务、注册登记的制度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推进品牌战略、加强招商引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的政策支持机制和高效服务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监管执法上,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还不完善,还在延用运动式、突击式、战役式的监管方式,监管执法的效率不高,而成本过高,同时,制度创新不够,信用分类监管的推进力度还不大,在互联网商品交易和有关服务行为的监管上,还基本是个盲区等等。
(四)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市工商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强化监管执法职能的需要。自1998以来,我局己10年没有招录大学生,至使干部队伍年龄老化严重,全系统在职干部职工3826人,平均年龄41.4岁。在知识结构上,虽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7.9%,但法律、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同时由于年龄老化,干部在学习意识和劲头,接受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上都不够强,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比较缓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有的单位在对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上还存在时松时紧问题,在窗口服务、工作作风和执行纪律规定的检查约束上还不严格,执法执纪稽查有时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起到督查作用;缺乏绩效考核的有效机制,工作抓落实不够,服务发展、市场监管执法等工作管理考核的制度不健全,有时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没能真正奖勤罚懒,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上存在偏差,有时出于保护干部的考虑,对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惩处力度不够,警示作用不明显,导致有的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依法行政的“高压线”认识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当前,面对停征“两费”的新形势,以及国家工商总局新的“三定”方案的新任务,要求工商部门必须积极迎接挑战和考验,着力解决工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支持服务经济发展和实现工商职能到位的对策措施。
(一)以创新理念为先导,明确支持服务经济发展的原则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总局“四个统一”要求和省工商局推进创新型工商建设的部署,以“服务是宗旨,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创新理念为思想先导,积极构建“大服务、大监管、大发展”的工作格局。树立“大服务”的思想观念。“大服务”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服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的服务,是建立在发展大市场、促进大流通基础上的服务,是基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上的服务。工商部门必须依法履行职责,有效发挥监管执法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好转,这就是最大的服务,是从根本利益上的服务,是更高层次上的服务。形成“大监管”的工作格局。“大监管”是全方位的监管,要把监管的主体扩大为,面向国际市场,面对国内市场,既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也包括抽象市场和具体市场,使监管范围覆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所有领域。“大监管”是全过程的监管,必须从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出发,对市场主体准入、退出、交易和竞争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进行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监管,确保和实现多元化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和退出市场,公平竞争和开展交换活动。抓住“大发展”的目标要求。“大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工商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所在,积极运用自身职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全力服务改革发展大局,找准抓住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围绕大局去思考、设计、实施工商工作,加强政策扶持,搞好登记服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积极营造“更加开放、更加和谐、活而有序、好中求快”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二)积极应对形势任务的挑战,努力推进监管执法职能到位。只有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才能有效发挥工商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面对停征“两费”和国家工商总局新的“三定”方案,要求我们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更加充分地发挥职能优势,统筹兼顾,系统配套,形成合力,提高效能。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按照“科学设置机构、适当调整职能,整合执法资源,提升整体效能”的原则,对领导决策层、战线执行层、岗位操作层的机构整合、体制调整、职责定位等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调整和划分市局、分局和县(市)局、基层工商所三级的职责权限,实行级别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工作体制。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工商所的综合监管,大力推进经济户口和网格化监管,形成任务明确、权责清晰、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工作格局。要以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执法水平,不断完善商品市场准入制度、信用分类管理制度,继续加强12315综合执法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符合地域情况的长效监管机制,对各类市场主体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动态化、长效化管理,着力推动监管领域层次化、监管方式精细化、监管手段现代化。要努力拓宽执领域,提升执法层次,着重解决行业和领域中的深层次问题,将执法的重点由简单案件逐步转移到对大要案的查处上来,抓住破坏发展环境、侵害群众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针对监管执法中遇到的“有职能、无职权”,“有责任、无手段”等问题,积极推行行政执导,在准入登记、规范经营、消费维权等方面,利用职能加强有效指导和引导,不断增强工商部门的“软实力”,以此树立起工商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改善全市经济发展环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科学发展观有效运用到工商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坚持依靠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工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不断促进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要以强化责任意识为重点,进一步改进服务作风,加强企业登记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树立全员是窗口、人人是环境、事事讲服务、处处为发展的思想,把支持经济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满腔热忱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服务,积极营造宾至如归、温馨和谐的服务氛围和办事环境。要以创新服务方式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能力。加强改革创新是提高企业登记水平、增强服务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推进注册登记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在简化办照手续、减少办事环节、提高登记效率、拓宽服务领域等方面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实行并联审批、一审一核、办照提速以及全程服务、一站式服务、现场办公、特事特办等措施。要结合形势任务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打破常规,以办事办照程序最便捷、时限最短、效率最高、投资者最为满意为标准,在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吸引投资主体、支持国企改制等方面,探索出更加方便、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登记工作的效率。要以落实政策措施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成效。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省、市省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我市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品牌兴市战略以及振兴老工业基地、支持国企改革、推进招商引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等重大问题,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坚持创造性开展工作,提高灵活变通运用政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给企业以优惠,给群众以实惠,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成效。
(四)以提升整体素质为重点,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工商干部队伍。干部队伍是推进工商事业创新发展、支持服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切实增强紧迫感,把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干部队伍作为当前的迫切需要,不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坚定政治方向,更新思想观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要从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全面加强对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宗旨任务教育,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把握党执政兴国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着力培养干部形成对发展大局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工商事业创新发展负责的使命意识,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要本着“干
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工商业务为重点,按照不同岗位职责的要求,进行全员的业务技能强化,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要在制度上保证学习培训的科学性、实效性、长久性,认真制定学习培训规划,区分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确定学习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分门别类地加以提升,不断培养业务领军型人才、机关专业型人才、基层综合型人才,逐步打造一支具有综合协调能力、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和全面业务能力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要结合工商工作特点,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防止粗暴管理、野蛮执法行为的发生,切实纠正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进干部队伍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为政府分忧、为企业和经营者解难,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使干部职工自觉做到为民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廉洁行政,不断加快推进依法行政进程。
支持服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工商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检验自身工作,深入查找在履行监管执法职能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和偏差,并在克服不足和纠正偏差中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从而不断推进工商事业的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篇: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刘宗林
“郡县稳则天下安,郡县丰则天下富”。加快实施“四化两型”、“两个率先”战略,发展县域经济是基础、是支撑。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组织协调和管理指导的职能部门,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不断增强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参谋服务水平,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注重转型升级,在引导构建发展平台上下功夫
县域经济要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将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产业。为此,我们将着力引导构建“三个平台”,促进“四个提升”。引导构建“三个平台”:一是引导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资源要素、龙头企业、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的要求,推动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资源集聚的“洼地”效应,把园区建设成为县域生态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聚集区、转变发展方式试验区。二是引导加快发展城镇经济。积极支持县城和中心镇提质扩容。扶持打造一批品质高、综合承载能力强、有特色的精品小城镇。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城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抓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促进产业、资本与人口向中心城镇聚集,居住向社区集中,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三是引导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按照面向市场、因地制宜、优势优先、集约集聚、创新引领、错位发展的原则,支持发展一村(几村)一品,一乡(几乡)一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镇,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一批技术集约、装备集成、效益集聚的县域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有湖湘特色的地方品牌,形成县域特色支柱产业。
促进“四个提升”:一是促进提升发展的科技含量。着重推进省县、院(校)县、企县科技合作和结对帮扶。继续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紧密结合的发
展模式,鼓励科技人员到县域开展科技推广。大力发展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扶持鼓励各类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加快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和推广运用,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二是促进提升发展的文化内涵。挖掘弘扬县域特色文化资源,倡导发展产品产业文化,推动硬产品的“软”包装,着力品牌塑造,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硬效益,用厚重的湖湘文化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形象。三是促进提升发展的环境质量。强化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意识,倡导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四是促进提升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人本发展,推进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将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坚持深化改革,在引导创新发展机制上下功夫
发展县域经济重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们一方面将继续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家庭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合理引导农村土地逐步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每年重点抓好100个以上省级示范社建设。抓好沅陵县“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验区”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水利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省财政直管县改革等重大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督查,狠抓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和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严格农民负担管理,用政策调动农民发展农业、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突出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支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形成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的格局。优化服务,推动在财政支持、投资立项、税收优惠、用地用电、银行信贷等方面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减少民营经济的运营成本。加强民间投资产业指导和创业辅导,提高民营经济管理者的经营能力,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升级。
三、突破瓶颈制约,在引导激活发展要素上下功夫
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最难的是缺钱办事,缺人干事。钱从哪里来?我们认为,根本的出路在于盘活县域资源和资产,变资源资产优势为资本优势。为此,我们将在三个方面加强引导:一是引导市场盘活。把县域最优质的资源和中小企业推向资本市场,通过上市融资,筹措发展资金。二是引导开放搞活。支持和鼓励国内外优势企业和集团、股份资本和个人资本到县域投资兴业。三是引导基金激活。鼓励建立公募私募基金到县域搞科技创新孵化,培育县域支柱产业。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难题,关键是要完善促进人才引导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优秀人才投入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创新创业。省市为县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创造条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县市区应努力营造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既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又重视人才引进,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舞台、有作为。
四、加强科学管理,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一是抓政策研究。好的政策是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最大引擎。我们正在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着手研究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政策,力争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前出台。二是抓科学规划。根据省“十二五”规划和《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参与指导编制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谋划,科学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通盘考虑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使城乡规划在县域空间实现无缝对接。认真组织实施“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指导全盘,努力提高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三是抓评价导向。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核激励机制。改进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实施分类评价。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幸福指数的权重。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定量考核和群众评价意见,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四是抓舆论宣传。广泛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县域经济发展,为县
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总结推介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典型,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对县域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举措,努力营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来源:湖南农村网
第三篇:实现四个转变推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推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15:21 作者:陈照煌
通州市位于江苏北部,是全国经济百强县。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通州市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人居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等。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县域经济要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
一、由单纯注重GDP增长向注重绿色GDP转变,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近年来,我们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推行绿色GDP核算,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低产出、高污染的投资项目,优先保障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税收贡献大的项目,积极鼓励集约型、组团式、规模化开发,确保优质资源向优质载体集聚。二是在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提高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比,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以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体系为切入点,开展清洁生产,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转变,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废气、废渣、废水及生产垃圾的综合开发利用。同时,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2004年,我们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285人次,检查企业1580厂次,对1998年以来的111个建设项目执行严格的专项检查,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对两家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严肃查处非法排污企业,关闭了一家电镀厂,吊销了一家油墨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
我们还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实施了城市内河治理,实现了内河水清、岸洁、有绿,恢复了生态和景观功能。实施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重点解决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建筑扬尘问题。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开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工程建设,启动并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先后投入2.5亿元,实施了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水环境综合治理、长江引水工程和城市绿化等五大工程。目前,通州申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已经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级调研的程序。
二、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招商引资对促进通州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初始招商阶段的粗放招商、盲目招商等行为,造成了土地紧张、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后续健康发展。我们转变观念,积极调整思路,在不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变“拣到篮里就是菜”的“招商引资”为“比武招亲”式的“招商选资”,按照产业发展定位,开展定向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低端技术和污染企业的进入,注重引入项目的质量。优先引进能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型企业;对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严格按照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和审批,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和“新五小”项目一律不办。对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严格要求同步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环保部门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才允许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三、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引导好产业集聚与资源集约的关系
产业集聚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行业越是相对集中,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我们把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按照节约、集约的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减少零星工业用地供给等措施,大力引导有产业、有技术、有规模、有税源、无污染的项目进园区发展。对一些既符合入园标准又有入园发展意愿的现有企业,给予积极支持。通过集中发展,逐步形成以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市开发区、镇工业园区等为配套的产业布局架构。目前已有1000家企业入驻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积极引导工业园区向产业园区转型,加快各级工业园区的转型步伐,围绕产业链做强做大,使之与全市产业集聚的发展规划相衔接。
做大做精五大产业集聚地。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船舶及钢结构、食品加工五大产业板块。其中家用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已经比较成熟,有近2000家企业,销售收入达460亿元。在继续抓好这两大基地的同时,我们加大了其他三大基地建设的力度。积极鼓励平潮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综艺数码城、东源电器工业园扩大开发,依托企业运作,把本地的实业做大,把在外的项目迁回,着力打造电子电器产业基地。通过大力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万吨级以上轮船的批量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功能型船只的生产,以及海洋石油平台、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等研发生产,打造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业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引,以资源转化为着力点,加快建设食品加工业基地。依托重点企业的带动孵化,壮大粮油食品加工业的实力;在东部和北部地区规划建设海产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转化特色资源。
四、由“工业兴市”向“统筹城乡”转变,协调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实现“两个率先”,必须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但如果忽视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停滞不前,就会制约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们注重打破经济建设与农村发展脱节的倾向,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推进农民增收工程,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做强专业合作组织。坚持多种方式引导、多元主体参加、多种模式发展,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重点培育了9家上规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推进项目农业建设。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重点确立了一批与农民增收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项目。2004年实施5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177个,投资总额5.02亿元。三是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强化农业招商举措。做活土地流转文章,盘活各类闲置资产,引导农村能人和经营大户反哺农业,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兴办农业项目。2004年,我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440元,增长12.5%,增速为近6年之最。
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要求,促进城镇规划向农村延伸,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布局规划,引导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对城乡各类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规划,大力实施城乡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逐步实现城乡规划共绘、基础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城乡互动、工农互促,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立内容更全、覆盖面更广的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基金,切实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子女就学、因病因灾致贫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创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提升镇村综合服务功能。
(作者:中共江苏省通州市委书记)
第四篇: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重庆日报讯(记者 商宇)日前,市委就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巴山春早,重庆花开。3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给重庆直辖10周年带来了最好的“礼包”。总书记指出了重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三大定位和一大目标:“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通知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就重庆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过去一年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发展的“三大定位”,科学确立了重庆发展的“一大目标”,明确提出了新阶段重庆需完成好的“四大任务”,并语重心长地强调了领导干部要增强“三种意识”的工作要求,为重庆新阶段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兴直辖市的高度重视和对重庆人民的亲切关怀,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旗帜和纲领,是推动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在前十年“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基础上奋力开创“求突破、大发展、上台阶”的新局面,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讲话》精神领会好、把握好、运用好,切实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下功夫,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讲话》精神实质,特别要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的总体部署和对领导干部增强“三种意识”的要求,力求学懂弄通、学深学透。要在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紧紧围绕“314”的总体部署,按照“率先”和“加快”要求,坚持把各地各部门的各项工作置于“314”的总体部署下来谋划、来推进,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具体措施,使科学思路和各项措施真正起到推动工作、寻求突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实在效果。
胡锦涛总书记为新时期重庆勾画了一幅发展蓝图,提出了“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的发展方向。三大定位,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还要求重庆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率先改革创新。同时,还要求所有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大兴创业兴业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大兴探索创新之风,抓住机遇,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干工作。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更多就业政策,帮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再就业。完善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关注弱势群体,抓好民心工程,将帮扶政策落到实处。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使我县干部群众感到压力大、责任重,我们必须坚定信心,自强自立,加快发展,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要借助重庆是西部和长江上游的“窗口”、“龙头”地位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巫溪发展。同时,要正视差距,真抓实干,一心一意谋发展,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培育山区支柱产业,为共同建设和谐富裕巫溪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 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6月14日至15日,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张家口市蔚县召开。会上,4个设区市和10个县(市、区)就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作了汇报发言。今天,本报选取部分发言,摘要刊发。
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石家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孙万勇
近年来,石家庄市制定实施了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实施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加强机制建设,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强大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直21个相关部门一把手共同组成了高规格的领导机构。二是建立项目跟踪督导机制,有力保障了项目落地。三是建立项目招商机制,一方面利用国际化平台宣传推介我市的项目,同时,自2006年以来,连续6年每年举办以文企联姻为主要形式的文化项目招商活动。四是建立考核机制,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各县(市、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内容。
二、以动漫和现代传媒为引领,带动六大产业板块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市培育并形成了“现代传媒、印刷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民俗产品、文化市场”等六大文化产业板块,并把现代传媒和动漫游戏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成效显著。目前,我市现代传媒产业总收入和动漫业年产值均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稳居第一方阵。
三、打造孵化培育平台,助推文化企业快速壮大
结合省会高校资源多、智力密集的优势,努力打造“创产学研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搭建文化要素聚集平台,着力孵化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有效解决了文化企业在发展初期资金短缺、规模较小、硬件薄弱、布局分散等瓶颈问题。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最优环境
瞄准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目标,研究出台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转制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从资金、土地、技术、人才、项目、管理、运营等诸多方面,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
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占华
张家口市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一、顶层设计、扎实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按照全市确定的滑雪温泉、草原风情、葡萄(酒)品游、民俗精品、历史文化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我们精心谋划了153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1041亿元。其中,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7个,实施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65个。
二、特点鲜明、氛围浓厚,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形成大势
一是政策激励,龙头带动。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等8个文件,各县区也相继制定了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对接北京,优势凸显。连续在北京举办了重点招商项目发布会、与中央直属企业战略合作对接恳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今年,继“大好河山张家口、欢乐迎春嘉年华”之后,又隆重推出“大好河山张家口、欢乐消夏嘉年华”。三是健全机构,强化领导。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兼任,确定了市级领导“一对一”分包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市级财政每年拨付5000万元文化旅游项目专项资金、1000万元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50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传承项
目扶持资金和艺术创作生产基金。四是氛围浓厚,投资多元。市委、市政府做强硬环境、做优软环境,强势推进文化发展。年初,召开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千人表彰大会”,158个先进集体和68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目前,在市、县(区)积极谋划、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央企、国企、合资企业主动投资文化产业,大量私企也纷纷加入到文化产业发展大军中。
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承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险峰
近年来,承德市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总目标,围绕山庄外庙、坝上森林草原、金山岭长城三大精品板块,努力推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一、精心谋划,全力推动
我们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工业、农业、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对接,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休闲健身和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目前,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大型多媒体风情歌舞诗《帝苑梦华》、丰宁大汗行宫等8个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并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准确定位,多措并举
一是找准城市发展新定位,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互动。市委、市政府把以文化为支撑的旅游服务业作为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主导产业,大力推动和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市文化旅游服务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二是全力保护文化根脉,擦亮承德旅游“金字招牌”。我们按照国家确定的实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要求,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物本体保护列为“一号工程”,还原古城风貌,恢复历史风韵,提升城市价值。三是强化党委政府主导,形成推动产业发展强大合力。市委、市政府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工程,由四大班子领导分包落实,建立起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主管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项目推动机制。四是以项目建设年为抓手,大力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各县区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形成了重大项目策划
实施“文化立市”战略
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于山
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工业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抓特色,明确一个好思路。坚持一地一品,大力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突出、特色产业和县域文化产业逐步兴起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促融合,选准一条好路径。促进文化与第一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了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和休闲功能;促进文化与第二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文化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活力。
三、重引导,搭建一个好平台。扶持民营文化经济,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组织项目推介招商,通过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和参加深圳文博会等不断加大推介招商力度。推动银企对接合作,分别与中国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签署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四、强筋骨,推出一批好项目。目前,我市储备文化产业项目143个,计划总投资1748.43亿元。一批落地项目已取得良好效益,并将在今年继续谋划启动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巩固提升一批。
五、塑环境,健全一套好机制。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文化立市”领导小组和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二是加大投入,从2008年起每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200万元,各县(市)区也根据财政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三是政策支持,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
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四是量化考核,已连续两年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县级党政班子实绩考核目标。
打文化牌 走特色路
蔚县县委书记 王志军
蔚县提出并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整合文化资源,确立主攻方向,主打剪纸、民俗、古建、生态“四张牌”,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引领转型发展之路。
一是打剪纸牌,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搭建平台,使蔚县成为世界剪纸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推进创新,通过内容、技术、业态创新,使剪纸种类增多、样式革新、功能延伸、市场拓展。二是打民俗牌,以专业化的途径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组织化的方式培强民俗产业,以规模化的效应提升年节文化,变“无形文化”为“有形产业”。三是打古建牌,通过实施工程推动、申报冠名牵动、打造基地带动,变“文化包袱”为“文化财富”。四是打生态牌,增加景区内涵,编制精品线路,提升景区档次,变“自然资源”为“文化产品”。
发挥资源优势 强化品牌打造
迁西县县委书记 白春明
近年来,我县将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一是抓定位,强化思路引领。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三次产业发展之中,构建产品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要素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二是抓特色,强化品牌打造。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灵山、秀水、长城、栗香”的资源优势,打造板栗文化品牌、长城文化品牌、水韵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三是抓关键,强化项目带动。把项目作为文化产业的硬支撑,以重大项目的突破带动文化产业整体提升。四是抓推进,强化工作举措。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发挥人才作用,狠抓宣传推介等。
一是“创意+品牌”,提升特色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另一方面,借脑引智,与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16所高校合作,推动产业发展。二是“项目+市场”,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坚持用推动项目形式推动文化产业,用市场运作的形式来运作文化产业,引导建立了一批大型雕塑集团和文化产业聚集区。三是“宣传+效益”,县域文化产业凸显倍增效应。我县通过举办雕刻艺术节、旅游文化周、元宵文化周、古北岳祭祀大典等系列文化活动,广邀媒体,全方位宣传曲阳文化产业。
近年来,新乐市委、市政府坚持文化兴市战略,深入推进“经济强市、魅力新城、文化胜地、和谐家园”建设,着力打造“文明之源”、“创意之城”、“旅游新区”三张文化名片,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是坚持文化与历史引领,倾力塑造“文明之源”。通过做研究,传文明史增影响力;办节会,交天下友扬地方名;搞开发,打文化牌唱经济戏。二是坚持文化与市场对接,激情打造“创意之城”。坚持以聚集增效,做大做强创意产业;以技术取胜,做大做强印刷业;以精品立业,做大做强石雕产业。三是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潜心培育“旅游新区”。精心打造以根脉文化旅游产品为支撑点,以动漫文化旅游产品为重要增长点,以休闲、度假、会展等专项旅游产品为培养点的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做好保护传承文章,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文化资源调研组,建立健全沙河市文化资源台账和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制度,成立了民间手工艺协会、手织布协会、剪纸协会、织绣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社,促使文化产业接地气添活力。二是做好龙头企业文章,对能够形成产业的文化种类各筛选1-2家成长性强的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提升文化产业辐射力带动力。三是做好园区和市场文章,大力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市场建设,助推文化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四是做好融合对接文章,大力发展以玻璃文化创意和玻璃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扩实力增效益。五是做好项目谋划文章,高标准建立文化产业项
目库,谋划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做大规模 拓展领域
永年县县委书记 杜树杰
近年来,县委、政府积极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工作突破。
一是政策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持续增长的投资机制。二是园区拉动,做大文化产业规模。依托历史底蕴深厚的太极文化、古赵文化等,谋划建立了广府生态文化园区、佛山文化旅游景区、朱山文化创意园,近年来已累计实施文化产业项目36个,完成项目投资12亿元。三是品牌带动,提升文化产业影响。抓好300年太极传承,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高奏500年民族神韵,打响中国吹歌第一品牌;展示2000年文字变迁,擎起“中华摩崖石刻鼻祖”历史品牌。四是链条牵动,拓展文化产业领域。支持县内500多名太极拳师办校授拳;大力开发太极系列产品和具有地域风情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太极养生菜系。
自觉做到“十抓”:抓规划,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布局、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抓内容,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创意的提升、文化品牌的打造。抓渠道,在用好现有渠道的同时大力拓展新渠道,推动内容与渠道的结合。抓融合,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抓项目,立足促进融合、培育品牌、长远发展谋划实施项目。抓企业,大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培育催生更多的中小文化企业。抓市场,积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抓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抓机制,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推动落实机制、考核奖惩机制。抓环境,大力营造“领导重视”的政务环境、“成本最低”的政策环境、“效率最高”的服务环境。会议强调,要把县域摆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分类指导,突出特色,聚集发展,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