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镇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
对村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加强村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诸如职数配备、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选拔任用、考察考核、物质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等,从农村工作实际和村干部管理工作的现状看,做好这项工作,先要研究和落
实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村干部职数核定
目前村干部职数基本上是年行政村区划调整时,按照行政村人口规模核定配备的,一般为人以上的村至个,人以下的村至个。并村后村干部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明显增加,尤其是税费收缴,耗费了村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当时村干部职数的核定配备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农业税免征后,村干部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原有的干部职数就显得富余了。因此,要进一步做好村干部精简工作,重新核定村干部职数。
二、村干部岗位设置
所谓村干部,是指在村里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员。村干部岗位应该围绕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来设置。随着农村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和农村工作任务的转化,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范围、职能、内容也会相应变化,村干部岗位也应作相应的调整。目前村干部岗位大体上设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村会计、妇代会主任、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等。以上岗位的设置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领导工作的岗位多,管理工作的岗位少。目前村干部基本上是党组织、村委会、群众组织的负责人,属于管理工作岗位的只有村会计和治保主任。()岗位设置没有随农村工作任务的转化而调整。多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农村工作的一大任务,村妇代会主任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这项工作上,妇代会主任实际上成了村里的计划生育干部,而计划生育在村干部岗位中却未设置。()与村民自治的工作要求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村委会职能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村民自治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位置也更为突出。而目前村干部岗位中,属于村务管理工作的岗位很少,不利于村民自治这项农村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行。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在村干部岗位设置时,管理工作岗位、尤其是村务管理工作的岗位要增设,如计划生育、民事调解、治安保卫、经济管理等。
在研究确定村干部岗位时,应将重要岗位列为必设岗位,未设立党委的行政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副职岗位可以不设,以减少管理层次。职能相近的可以合并为一个岗位,如民事调解和治安保卫两个岗位,可合并为调解治保一个岗位。
三、村干部物质保障
村干部物质保障是规范化管理工作中的中心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都会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村干部也不例外。之所以以往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干部队伍不稳定,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难以加强,其主要原因是村干部报酬低,后顾之忧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有些村因不能如数收缴税费,村干部只能以借贷或个人报酬抵缴。村干部的物质保障主要是报酬和保险两部分。据了解,村干部报酬一般由固定报酬和工作考核奖(浮动报酬)两块构成,按村规模确定固定报酬,以实绩考核确定浮动报酬。应该说,村干部报酬的构成还是比较合理科学的。
村干部的年报酬定在什么幅度较为适中?就普遍性而言,目前村党组织书记的年报酬应不低于万元,相当于当地企业一名男性青壮年职工的年工资收入。从村与村工作不平衡性和保护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考虑,村干部报酬的固定部分应当增加,按月发放。浮动部分即工作考核奖在年终按考核实绩兑现。村书记年固定报酬以元至元为宜。
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情况比较复杂,各地标准、做法不一。既然对村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也要规范起来。市级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确定几个标准供各地参照执行。村书记拟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的%参加养老保险。对一些年龄较大、不符合参保条件的,或未达到参加保险规定工作年限而离任的村干部,可以实行一次性任期补贴。在研究确定养老保险分担比例时,既要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应考虑到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承受能力,尽可能把好事办好。
探索村组干部规范管理途径。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近年来,我们从适应农村新形势,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要求出发,大力推行村组干部规范化管理,对全县村组干部全面实行编制职数审核固定制、资质测评持证上岗制、实绩考核民主评议制、酬绩挂钩结构工资制以及村支书竞争上岗制等。使村组干部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把村组干部规范化管理摆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突出位置。
第二篇:村镇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
村镇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
村镇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2007-12-15 23:11:1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村镇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村镇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2)对村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加强村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诸如职数配备、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选拔任用、考察考核、物质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等,从农村工作实际和村干部管理工作的现状看,做好这项工作,先要研究和落实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村干部职数核定
目前村干部职数基本上是年行政
村区划调整时,按照行政村人口规模核定配备的,一般为人以上的村至个,人以下的村至个。并村后村干部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明显增加,尤其是税费收缴,耗费了村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当时村干部职数的核定配备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农业税免征后,村干部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原有的干部职数就显得富余了。因此,要进一步做好村干部精简工作,重新核定村干部职数。
二、村干部岗位设置
所谓村干部,是指在村里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员。村干部岗位应该围绕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来设置。随着农村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和农村工作任务的转化,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范围、职能、内容也会相应变化,村干部岗位也应作相应的调整。目前村干部岗位大体上设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村会计、妇代会主任、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等。以上岗位的设置存在三个方面的
缺陷。一领导工作的岗位多,管理工作的岗位少。目前村干部基本上是党组织、村委会、群众组织的负责人,属于管理工作岗位的只有村会计和治保主任。()岗位设置没有随农村工作任务的转化而调整。多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农村工作的一大任务,村妇代会主任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这项工作上,妇代会主任实际上成了村里的计划生育干部,而计划生育在村干部岗位中却未设置。()与村民自治的工作要求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村委会职能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村民自治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位置也更为突出。而目前村干部岗位中,属于村务管理工作的岗位很少,不利于村民自治这项农村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行。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在村干部岗位设置时,管理工作岗位、尤其是村务管理工作的岗位要增设,如计划生育、民事调解、治安保卫、经济管理等。
在研究确定村干部岗位时,应将重要岗位列为必设岗位,未设立党委的行政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副职岗位可以不设,以减少管理层次。职能相近的可以合并为一个岗位,如民事调解和治安保卫两个岗位,可合并为调解治保一个岗位。
三、村干部物质保障
村干部物质保障是规范化管理工作中的中心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都会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村干部也不例外。之所以以往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干部队伍不稳定,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难以加强,其主要原因是村干部报酬低,后顾之忧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有些村因不能如数收缴税费,村干部只能以借贷或个人报酬抵缴。村干部的物质保障主要是报酬和保险两部
分。据了解,村干部报酬一般由固定报酬和工作考核奖(浮动报酬)两块构成,按村规模确定固定报酬,以实绩考核确定浮动报酬。应该说,村干部报酬的构成还是比较合理科学的。
村干部的年报酬定在什么幅度较为适中?就普遍性而言,目前村党组织书记的年报酬应不低于万元,相当于当地企业一名男性青壮年职工的年工资收入。从村与村工作不平衡性和保护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考虑,村干部报酬的固定部分应当增加,按月发放。浮动部分即工作考核奖在年终按考核实绩兑现。村书记年固定报酬以元至元为宜。
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情况比较复杂,各地标准、做法不一。既然对村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也要规范起来。市级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确定几个标准供各地参照执行。村书记拟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的%参加养老保险。对一些年龄较大、不符合参保条件的,或未达到参加保险规定工作
年限而离任的村干部,可以实行一次性任期补贴。在研究确定养老保险分担比例时,既要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应考虑到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承受能力,尽可能把好事办好。
探索村组干部规范管理途径。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近年来,我们从适应农村新形势,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要求出发,大力推行村组干部规范化管理,对全县村组干部全面实行编制职数审核固定制、资质测评持证上岗制、实绩考核民主评议制、酬绩挂钩结构工资制以及村支书竞争上岗制等。使村组干部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把村组干部规范化管理摆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突出位置。
村镇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
第三篇:村镇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
对村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加强村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诸如职数配备、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选拔任用、考察考核、物质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等,从农村工作实际和村干部管理工作的现状看,做好这项工作,先要研究和落实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村干部职数核定
目前村干部职数基本上是年行政村区划调整时,按照行政村人口规模核定配备的,一般为人以上的村至个,人以下的村至个。并村后村干部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明显增加,尤其是税费收缴,耗费了村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当时村干部职数的核定配备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农业税免征后,村干部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原有的干部职数就显得富余了。因此,要进一步做好村干部精简工作,重新核定村干部职数。
二、村干部岗位设置
所谓村干部,是指在村里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员。村干部岗位应该围绕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来设置。随着农村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和农村工作任务的转化,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范围、职能、内容也会相应变化,村干部岗位也应作相应的调整。目前村干部岗位大体上设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村会计、妇代会主任、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等。以上岗位的设置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领导工作的岗位多,管理工作的岗位少。目前村干部基本上是党组织、村委会、群众组织的负责人,属于管理工作岗位的只有村会计和治保主任。()岗位设置没有随农村工作任务的转化而调整。多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农村工作的一大任务,村妇代会主任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这项工作上,妇代会主任实际上成了村里的计划生育干部,而计划生育在村干部岗位中却未设置。()与村民自治的工作要求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村委会职能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村民自治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位置也更为突出。而目前村干部岗位中,属于村务管理工作的岗位很少,不利于村民自治这项农村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行。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在村干部岗位设置时,管理工作岗位、尤其是村务管理工作的岗位要增设,如计划生育、民事调解、治安保卫、经济管理等。
在研究确定村干部岗位时,应将重要岗位列为必设岗位,未设立党委的行政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副职岗位可以不设,以减少管理层次。职能相近的可以合并为一个岗位,如民事调解和治安保卫两个岗位,可合并为调解治保一个岗位。
三、村干部物质保障
村干部物质保障是规范化管理工作中的中心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都会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村干部也不例外。之所以以往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干部队伍不稳定,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难以加强,其主要原因是村干部报酬低,后顾之忧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有些村因不能如数收缴税费,村干部只能以借贷或个人报酬抵缴。村干部的物质保障主要是报酬和保险两部分。据了解,村干部报酬一般由固定报酬和工作考核奖(浮动报酬)两块构成,按村规模确定固定报酬,以实绩考核确定浮动报酬。应该说,村干部报酬的构成还是比较合理科学的。
村干部的年报酬定在什么幅度较为适中?就普遍性而言,目前村党组织书记的年报酬应不低于万元,相当于当地企业一名男性青壮年职工的年工资收入。从村与村工作不平衡性和保护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考虑,村干部报酬的固定部分应当增加,按月发放。浮动部分即工作考核奖在年终按考核实绩兑现。村书记年固定报酬以元至元为宜。
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情况比较复杂,各地标准、做法不一。既然对村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也要规范起来。市级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确定几个标准供各地参照执行。村书记拟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的%参加养老保险。对一些年龄较大、不符合参保条件的,或未达到参加保险规定工作年限而离任的村干部,可以实行一次性任期补贴。在研究确定养老保险分担比例时,既要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应考虑到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承受能力,尽可能把好事办好。
探索村组干部规范管理途径。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近年来,我们从适应农村新形势,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要求出发,大力推行村组干部规范化管理,对全县村组干部全面实行编制职数审核固定制、资质测评持证上岗制、实绩考核民主评议制、酬绩挂钩结构工资制以及村支书竞争上岗制等。使村组干部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把村组干部规范化管理摆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突出位置。
最近几年,我们在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陆续开展了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学历培训、竞争选拔、选派大中专毕业生进村任职、组织村主要干部集中到县轮训等工作。同时,镇乡党委也在村组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激励、工资报酬、养老保险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使村组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一方面新的形势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村组干部管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制定出台村组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四篇:商贸市场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
商贸市场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第六章
摘要: 商贸市场存在的宏观管理不完善、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内部管理模式落后等种种问题表明商贸市场已经走到了其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发展还是退出历史舞台?这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深刻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商贸市场规范化管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1.商贸市场的正名和分类
按照传统集市贸易的定义和分类方式,批发市场是传统集贸市场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集市贸易被定义为“以农民、个体工商户为主,经营计划外农副产品。工业小商品的一种贸易形式”,按商品交易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批零兼营市场,按产品品种划分,可以分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而今天,作为集市贸易组成部分的批发市场是作为一种经营方式由企业投资建设,作为企业经营项目经营的;从其经营主体来看,企业的代理商、经销商代替了个体工商户;从经营产品上看,已不再有什么计划内外或是否是小商品,而是消费者需要的衣、食、住、行等各类商品;从交易形式上来看,占主导地位的应是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只作为批发市场的零售市场而存在;从其规模上来看,已有成功上市公司;从其发展趋势上来看,已有批发市场发展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大型联合经营体,功能越来越综合;从其在我国城乡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批发市场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国有批发渠道,为众多的商场、超市供应商品,成为今天商业经济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批发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再运用集市贸易概括批发市场已极不合适。运用商贸市场这一名称将比集市贸易更能概括这一业态的经营特征和发展状况。商贸市场应定义为:自发形成的贸易市场或由投资者投资建设经营场所,并以招商的形式提供给他人进行商贸经营的商贸形式,是有别于百货商厦、仓储市场、超市的一种商业业态,兼具批发和零售两种功能。同时其分类方式也应作适当调整。可按交易方式将商贸市场划分为集贸市场和商贸批发市场(也称中心市场),按产品品种划分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专业市场脆在形式主要有蔬菜、粮油、建材、电子、汽车、服装、家具、日用品等。
2.目前商贸市场经营不规范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商贸市场宏现管理上的不足
从商贸市场的形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分析出商贸市场宏观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2.1.1宏观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规划和合理布局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部门曾出台的《商贸市场管理办法》,对今天商贸市场建设的投资行为和内部经营户的经营行为既缺乏宏观引导又缺乏具体行为规范和相关管理措施,已不适应商贸市场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对商贸市场的规范性建设要求。因而目前我国缺乏适用的宏观调控和规范商贸市场经营行为的法规和制度。政府实质上仍处于摸索、探讨市场管理的阶段,对商贸市场这一新的商业业态如何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缺乏明确认识。结果一方面造成不少地区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居民数量和居民消费水平,也没有考虑到商贸市场同
其他商业业态的竞争关系而热衷于建市场。滥建市场,致使市场建设盲目扩张,相互雷同,有些市场不能完全招商,出现空市现象,造成个人财产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出现无力治理商贸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严重等难以治理的恶疾。
出现滥建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过高地估计了商贸市场的作用,这一点,我们从地方政府的宣传口号——“办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镇”中可以体会到。出于迫切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有些地方政府忽视了市场规范与管理,忽视了商贸市场同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热心牵头建设市场,却没有能力发展相关产业,没有带动本地特色产品生产,因而出现了与办市场的初衷相反的结果。不少地区由于市场引进的都是外地廉价产品,反而对本地区的加工制造业造成了影响,使本地的加工制造业陷于停滞状态。这不仅极大地妨碍了商贸市场功能的综合开发,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1.2整体市场税收管理极不规范
税收管理不规范的表现主要是征税工作方法粗放,纳税主体混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的商贸市场都缺乏完整详细的经营纪录,市场的营业额都是粗略的估计,无法准确依据营业额计征应纳税额,因而税收管理上只能采用粗放的定额税制。税收部门对此种情况了如指掌但却无能为力,他们不可能—一验证每一个经营户的营业额计税。在实际征税过程中,纳税主体也是混淆的,商贸城总体与经营户的税额一起计算缴纳。如兰州市义乌商贸城,经营户和整个商贸城缴纳的税额每年大约有300万元,相关部门即使是税务部门也分清经营户和商贸城各缴纳了多少税额。而这些数据又无明确报表记录,想查也无从查起,无据可查。纳税主体都不明确,如何保证税收足额征缴?税收管理的极不规范造成了税收的大量流失,由于缺乏明确的经营纪录,我们无法准确估计税收流失的数额,只能从一个事例来说明税收流失的程度。个别经营户的个人资产已达到百万,但其所纳税额每月每个摊位不足200元。可以说商贸市场既造就了大量富人与其财富,也造成了大量的税收流失。
2.1.3市场经营主体层次低下
市场经营主体是指进入商贸市场进行批发和零售经营的经营户。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商贸市场的经营主体鱼目混珠,优质名牌产品代理商不多,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企业仍是少数,多数为个体经营者,其经营意识落后,经营水平低下,经营行为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商贸市场整体的经营形象和经营档次。
中国小商品城是由义乌本地农民自发兴起的,在市场形成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其经营主体都是个体经商的农民。虽然发展到1998年,个体经商的农民不少已成为大企业、大公司的总代理、总经销商,完成了由农民向现代企业主、批发商的转变,但从总体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国企业、国内知名民营企业进驻商贸市场经营的数量未占主导地位。从对兰州市义乌商贸城经营户的调查中发现:多数代理销售国有企业和经过现代企业建制的私营企业名牌产品的经营户的经营行为更理性,也更符合现代企业经营要求。但他们的数量也不到50%。缺乏现代企业的参与,商贸市场很难走出低档产品和集贸市场的影子,这就是有人预言它最终将被淘汰的原因。
2.2商贸市场管理方式先夭不足,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
商贸市场管理模式上存在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商贸市场招商完成开始运营后,其管理模式一般为工商管理部门维持市场经营秩序,行使管理市场的主要职责,市场投资者承担市场布局、经营户商位分配、收取租金等费用并代收税务工商税费等经营责任,对假冒伪劣等违法现象也具有一定的管理责任。这种模式本身就存在着管理权限模糊不清的地方。虽然管办分离,但它既不是一般工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不完全是投资者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客观上存在工商管理部门和投资者共同管理市场的事实。这是商贸市场展致命的不足。因为商贸市场投资者实际上承担了两种责任角色,一方面它是投资者,对市场的经营户负有经营管理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它自身经营市场,因而必须接受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极其矛盾的两种角色使他们不可能有效履行市场管理的职能。它不可能严格执法!它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这个意识。他们自己就是被管对象,又怎么履行管理职责?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收回租金,因此售假已无关紧要。所以我们看到虽然不少商贸市场都挂有“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打击违法经营”等宣传口号,但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贩假和违法经营事实,有些甚至是假货集散地。这就是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
鉴于商贸市场为其他经营者提供经营场所的特殊经营性质,我们认为:商贸市场投资经营者本身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商贸市场管理总体上应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工商管理部门应利用法律和法规,加强对市场投资者和内部经营户的监管及对违法违规的处置力度并承担管理不利的责任。对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问题,经营户受罚,市场投资经营者也应受罚,程度还应更重。这样他们就不会只为自身效益而对售假等违法行为熟视无睹甚至庇假护假了。
2.3商贸市场内部管理模式上的缺陷
2.3.1商贸市场投资者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落后
目前,商贸市场投资者对商贸市场的经营性质认识不深刻,认为商贸市场是运营简单、赚钱容易的经营方式,因而在经营指导思想上采取了典型的“地主式”资产经营指导思想,经营方式上采取了简单收租的方式。他们认为只要完成征地、建市场的工作,剩下要做的唯一经营工作就是凭借摊位进行招商,然后收取租金,根本用不着服务等现代经营思想。这与出租土地、收取租金,用租金收人支撑生活的地主没什么两样。正是这一落后经营理念与方式导致了商贸市场出现滥建、简单盲目扩大市场规模、内部管理无序等短期行为,使商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3.2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商贸市场自建立以来就存在市场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则不完善的问题,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的约束,种种经营不规范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这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进货发票和原始凭证,这为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打开方便之门。(2)不开售出发票,这为假冒伪劣商品扫除了后顾之忧。因为出了问题,消费者没有任何有利的凭证要求经营者退换,工商管理部门也无据可查,无法处理;同时也使按销售额计税缺乏基本凭证保障。(3)价格欺诈,不明码标价。(4)极少售后服务,售出商品,不愿意负责。(5)无原始业务记录、内部经营记录,统计资料不健全,内部财务报表信息不真实。由于缺乏原始记录,对外披露的信息要么带有很大水分,要么缺乏内在联系。(6)内部布局混乱,卫生条件较差,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制度约束的不规范经营的最大危害是经营户无诚信,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又损害正常经济秩序。
2.3.3盲目扩张
过度扩张,盲目扩大规模几乎是所有商贸市场的通病,病根在于投资经营者对投资认识不足。任何一种经营方式如果被不加创新地过度投资,都会出现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多数拨资者破产失败的结局,商贸市场也不例外。商贸市场投资起特殊性在于为多人提供经营场所,客观上更要求数量上的旧制,如果遍地是市场,人人是商人,那么市场就不成其为市场,它将不再具有发展经济的作用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市场越来越多,即地主越来越多时,经营户有竞争力的货源有限,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限;自然,有些摊位难以租出去,即使租出去,经营户赚不到钱,就会弃市而去,那么商贸市场的投资者就更是守着市场的地主了。
盲目扩张的另一个后果就是限制了产品差别化,使不同商贸市场的产品同质化,竟争白热化,导致一家市场的建立可能就是另一家市场衰退的结局。
2.3.4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市场缺乏个性,互相雷同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精品和名牌产品代理商人驻商贸市场,增加了商贸市场的精品意识,但多数的商贸市场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都较低,质量较为粗糙,当然商品价格也较低。这迎合了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需求。从我们对消费者的访谈来看,几乎百分之百的消费者都承认,商贸市场低廉的价格对他们极有吸引力,但同时也指出:高档或耐用消费品决不会从这儿购买。他们也希望商贸市场能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提高价格,做到价廉物美。这说明,消费者已经有了提高商贸市场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的需求。要想适应这种需求,商贸市场就必须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吸引更好的企业进驻市场。
不同市场其产品雷同的根本原因是其进货渠道大同小异,缺乏本地特色产品生产的保障。关于这一点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给我们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在小商品城最鼎盛时期曾经有过一个口号:“买全国货,卖全国货。”这句口号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浙江义乌建设全国最大的商贸市场的雄心。但事实证明:这一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全国的货物集中到义乌,再从义乌发售到全国,人为增加了市场交易费用,使产品批发价格毫无竞争优势,完全背离了商贸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的初衷,同时也造成了各个地方商贸市场由于学习浙江义乌,从浙江义乌进货而形成的各地市场产品雷同的结果。现在浙江义乌的经营方式已转变为:以商贸市场为核心,以当地企业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实现了批发销售的价格优势,起到了辐射周边地区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良性作用。这一启示应引起各地政府和商贸市场经营者的注意:缺乏本地生产优势保障的商贸市场,其功能单一,只是增加了商业业态的新形式,势必会加剧商业业态之间的竞争程度,既不利于商贸市场的长远发展又不利于地区工商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能实现促进地区经济综合发展的目的。
2.3.5假冒伪劣严重
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工商管理部门都非常清楚商贸市场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虽然工商管理和技术监督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假冒伪劣的生命力似乎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怎么打击也不能根除。调查显示不少消费者都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但由于市场管理混乱、个人时间精力等种种原因,无力投诉甚至投诉无门。还有个别市场甚至就是假冒伪劣的集中
聚集地和发散地,这种市场成为假冒伪劣品的庇护所,反而排挤了优质产品,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某些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据保守估计约有20%~30%。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有工商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直接监督管理尚且如此,地处边远地区的集贸市场的假冒伪劣、无证经营的产品就更无法控制了。
假冒伪劣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地方保护、打假手段与技术落后、打假人员执法不严、经营人员暴力抗法、缺乏消费者参与等。假冒伪劣实际上已成为严重制约商贸市场继续发展的障碍,治理迫在眉捷。
商贸市场的种种问题表明商贸市场已经走到了其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发展还是退出历史舞台?这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只有深刻认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商贸市场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商贸市场应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组建,按现代企业运作方式运行,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指导下,实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而商贸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必要的商贸市场进入市场壁垒、进行市场整合、健全代理制、改革税收方法、加强工商管理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制度的建设。
第五篇:干部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2004年1号文件精神,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新区开支建设以及城镇发展等新的形势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依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新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1、村组干部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基层的实践者,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责任。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对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村组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廉洁自律、精干高效”的原则,着眼于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绩效报酬相统一的工作机制,突出以党支部为重点的村级班子建设,全面提高村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励村级干部队伍的路子,形成规范、协调、有效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分工的原则。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任务和相互间的关系,做到责任明确,各司其职,既充分体现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切实保证村级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职能。
2、依法建制的原则。做到严格依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建章立制。
3、强化监督的原则。从村级监督的薄弱环节入手,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使村干部置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规范村干部的行为。
4、注重实效的原则。各项制的制定做到着眼实际、便于操作,有利于新区开发建设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主要内容
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三个规范,完善四项制度”。具体为:规范村干部目标管理;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和培养教育制度;完善村干部监督约束制度;完善村干部报酬与绩效挂钩制度;完善离岗村干部待遇保障制度。
(一)、规范三个管理
1、规范村干部目标管理,实行目标任务和岗位责任制考核。本着让村干部工作上有压力、精神上有动力的思路,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其职、责、权相统一,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有目标。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按照工作加压、争先进位的原则,于年初与各村签订“村级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并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和当年的工作重点确定各村考核项目及其分值。同时建立实绩档案,村干部每季填报一次,乡镇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区、乡镇两级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村干部评优及工资报酬挂钩,以促进村干部职责履行到位。
2、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帐区管”。一是完善村帐乡管,在乡镇农经站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和村财务管理中心,把各村的帐、据、表、册集中到乡镇“村级财务档案室”统一管理。二是对村级资金的使用做到严格审批。村级日常经费按月预算和报帐。三是村财务开支实行会审联签,每笔开支须经村委会主任、经办人签字,村务公开监督组和会计审核后方可入帐。重大项目支出,需经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村里作出预算,报分管领导审核后,由新区管委会集体审批。
3、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化经营。各乡镇对所属村的财务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清理和清查核实。主要内容为:
⑴村办企业的转制情况;
⑵征地补偿费的到位和使用情况;
⑶各项承包(租赁)合同的兑现情况;
⑷投资决策和投资收益情况;
⑸村级资金出借和经济担保情况;
⑹村级不良债务情况;
⑺有必要进行专项清理的其他情况。
在对村级集体资产进行专项清理的基础上,对村级集体货币资金、应收应付款项、固定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存量和占用状况等,进行清查核实、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今后企业承包经营要一律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村里的一切经济合同要做到主体合格,内容合法,程序完备,手续齐全。对发展公益事业和专项资金,要遵循减轻农民负担、量力而行和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原则,需向农民集资的,必须实行“一事一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须有五分之四以上村民代表参加,并经过全体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才能集资,并按相关规定严格控制集资上限;对发展公益事业的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办法,由党员议事会成员、村民代表和有威望的村民组成专小组负责管理,独立核算,工程结束后进行详细公开。
(二)、完善四项制度
1、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制度。一是拓宽选人渠道。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企业职工、农村发展能手、大中专毕业生等有志于农村工作的人员,均可作为村组干部的选拔对象。二是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建立后备干部档案,跟踪考察,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并不断充实新的优秀人选。一旦条件成熟,及时选用。三是加强村干部培养教育制度。坚持以政治理论教育、岗位业务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建立干部长期受教育、接受群众教育与干部自我教育的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新区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培训。每次培训不少于2天,鼓励村干部参加农广校、农函大、成人中专等学习。必要时,可安排村干部到县委党校,或组织村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2、完善村干部监督约束制度。健全村级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村干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班子内部互相监督,在重要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坚持材务、财务公开、财务审计、村主要干部离任审计、重大事项责任追究、谈话、诫勉、罢免等制度,规范村干部的言行,坚决及时处置不合格人员。坚持党员评议支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村委会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每年定期分别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通报工作,村干部每年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评议,评议结果填入档案,报新区管委审查备案,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达30%以上的予以诫勉,诫勉后无明显改进并拒绝辞职的,给予撤职处分或依法罢免。
3、完善职干部报酬与绩效挂钩的制度。本着便于操作、村民参与、规范运作与强化领导的原则,村干部年报酬每年发放一次,具体标准根据各村实际以及民主评议情况和年终考核结果确定,并需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核同意。村主要干部年报酬分为基础工资、考核工资和奖励工资三部分。用公式表示,即:村主要干部年报酬=基础工资+考核工资(基数考核分/100)+奖励工资。基础工资基数由各村申报、乡镇核定,一般不少于1000元/年,且各村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考核工资基数在参照上年报酬进行申报的基础上,由新区按照村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状况、工作难易程度和工作实绩,在民主评议和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分类核定,最低不少于1000元/年。奖励工作,根据考核结果,3 :7的比例筹集村干部报酬奖励专项资金,作为对优秀村主要干部的奖励(具体奖励标准另行规定)。
建立村干部报酬资金银行专户,规范资金管理,专款专用。村干部报酬不仅要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村级规模村挂钩,还要与村干部工作实绩、发行人评价、综合考核相结合。新区管委自始年初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村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设计好考核表,主要包括经济工作指标和非经济工作指标,考核实行百分制。评议分两种:一是述职评议。每年初,召开由全体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听取村干部的述职报告,并从道德品质、勤政廉洁、“双带”能力、遵纪守法、服务态度、工作实绩、综合评议待方面对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二是村干部报酬评议。在做好村干部述职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村干部报酬民主评议工作。制作好村干部年报酬民主评议表,根据马鞍村实际及考核情况核定村干部的总报酬基数,参评者(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按照正负不超过基数10%的比例对村干部的报酬进行评议,汇总取平均数,报新区党委、管委会审核确定生效。
村其他干部,根据工作量大小、兼职多少的任务完成情况,分别按村正职的30%—80%兑现报酬,具体比例由乡镇核定(核定和兑现的方式与村主要干部相同),也可按出勤天数付给误工补贴。村民组长每年报酬按100—300元标准一次性予以补贴,具体标准由马鞍村自行确定。每位村干部报酬在村务公开栏中予以公布。
4、完善退岗村干部待遇保障制度。为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按照不增加农民负担、集体经济条件允许和保险费多头负担的原则,逐步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具备推行养老保险条件的继续实行退岗村干部享受养老生活补贴制度,根据近年来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研究制定新的退岗村干部享受养老生活补贴方法,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扩大补贴范围。
四、方法步骤
㈠时间安排: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从4月20日开始到6月20月结束。
㈡方法步骤:整个试点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宣传发动、组织培训,制定实施方案,审批方案,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总结、验收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组织培训。时间为4月20日至4月25日,新区组织马鞍村研二级动 提高对拭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区、村成立村干部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制。
第二阶段:制定实施方案。时间为4月25日至5月10日,根据本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区工作领导组。
第三阶段:审批方案。时间为5月10日至5月15日,对上报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报新区党委、管委会研究组织实施。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时间为5月15日至5月20日,根据审批的方案,继续做好各项方案的落实工作。区领导组将不定期地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随时掌握了解各地开展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和纠正试点过程中出现,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第五阶段:督促纪委和总结验收。时间为5月20日至6月底,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验收,[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