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管理的权力制衡术5篇

时间:2019-05-13 15: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企业管理的权力制衡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企业管理的权力制衡术》。

第一篇:浅谈企业管理的权力制衡术

浅谈企业管理的权力制衡术

在企业管理学中,妥善解决企业内部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成为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一个成功的企业想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学会内部各种权力的制衡术。优秀的管理制度在权力制衡方面既要保持灵活性,又要保持严肃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以一个有趣的分粥小故事为例: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想通过制度来每天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于是,大家集思广益,发明了若干种分粥的管理制度,收效却不尽人意:一个人负责分粥,但权力导致腐败,主持分粥的人分得最多;每人轮流主持分粥,但轮不到自己的6天都会挨饿;选一个看上去公正的人分粥,但这个人和其关系好的人分到的粥多;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大家争论不休,分好的粥早凉了„„。最后,大家决定由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笔者不禁想到了西方政权的分权制衡,所谓分权制衡是指权力不是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一部门或某一部分人,更不是个人独揽,而是分割成若干部分,为不同机构所分管,不同权力之间形成制衡关系,相互牵制、互为监督,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的制度估计就是仿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设计的。不过实践证明,相比之下,将分粥和端粥两种权力分开制衡,这项制度显得更加高效合理。换言之,企业管理者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同的人掌握这两个分配环节的主动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权力监督无法平息权力之争时,权力制衡在制约权力之间的利益纷争更加科学有效。

从社会学角度看,权力制衡在近代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法治原则,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这种约束中行使权力,而行使中又约束权力的机制,跳出了传统权力监督中“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无限累加怪圈;从企业管理制度上看,企业的利益分配中需要将制度谋划者和执行者的权力分离,谋划者相当于企业的发展策划部,科学的谋划虽然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可以让执行者少犯错误,权衡之下愿意付出努力;执行者相当于参与企业运作的业务部门管理者和员工,在科学的谋划下学会“跳起来摘苹果”,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无论是谋划者还是执行者,都是利益的间接受益者,他们的权力彼此相互牵制,谁也不能多拿经营成果。现代企业的权力制衡术的精髓在于集谋划者的智慧和执行者的力量于一体,让企业的治理结构更加以人为本,让企业把“粥”分得每名员工心服口服,众望所归,有效解决了企业内部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第二篇:2008年高台县权力制衡试点工作经验材料

监督关键环节 制约重点岗位 促进权为民用

――高台县积极探索强化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

重点岗位制约乏力、关键环节监督缺失、权力行使主观随意等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探索解决的一大课题。今年,高台县在认真分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3个部门、1个乡镇开展以强化重点岗位、关键环节权力监督制约为主要内容的权力制衡试点工作,在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抓调研,准确定位权力制衡的课题

5月中下旬,专门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考察了北京市崇文区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经验、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经验,江苏省张家港市实施廉政预警机制的经验和昆山市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工作经验,在学习借鉴、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高台县关于开展权力制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展权力制衡试点工作的四项原则是:突出重点、着眼防范,立足实际、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便于监督,依纪依法、循序渐进。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抓住权力分配,决策权、执行权监控及监督权实施等关键环节和核心,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对权力规范配置,对运行有效监督,对行为严格问责,促进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适应又相互协调。工作的基本定位是: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途经;

环节探索实行了“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和“票决制”,根据单位重大事项目录,凡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必须实行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和票决制,票决结果未经规定程序不得更改。通过此项制度,弱化了一把手在决策中的主导作用,强化了班子成员畅所欲言、亮明观点、表达意见的形式和效果,有助于从源头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也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如根据县林业局《重大事项目录》和《议事决策规则》,今后如召开领导班子会讨论决定具有管理权限的局属干部的岗位调整及干部任免事宜,将先由分管人事工作的副局长先公布人事调整的初步方案,再由班子成员发言表态,最后由局长发言表态,最终形成集体决议,明显强化了班子成员的决策职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也将明显提高。

抓重点,促进权力运行各环节、各主体互相“制衡” 决策后如何规范执行是对权力实施有效监控的重点所在。执行过程中逃避监督、缺乏制约、难以监督等问题是腐败现象发生的普遍诱因。高台县对易产生廉政风险的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的权力行使,按照“各环节制衡、各层次制衡、各主体制衡”的原则要求,切实加大制度改革力度,重点探索解决关键环节、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高的问题,促进权力规范行使。主要是抓住执行前、执行中、执行后三个重点环节,实行了“受、办、批(执)三分离”制度,努力促进受理人、办理人、批准人(执行人)相对独立。对单位内部重大事项,建立实行办事双人负责制,将一人办理变成双人办理,促进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上述制度把事前、公开的重点内容,建立实施行政自由裁量权公开制度,对行政自由裁量幅度及层次进行细化规定,每次行使自由裁量权,都按规定时限在特定载体向特定对象进行公开,促进了自由裁量权公开透明运行。如今,当你登陆合黎信息网,点击权力制衡专栏的相关页面,即可了解到乡党委书记、政府乡长等“一班人”上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本周将重点落实哪些任务,使领导的行为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变成了“互联网上一点清”,做到了领导、干部、群众都清楚。当走进民政局婚姻登记室,即可看到墙上的《高台县婚姻登记流程图》,婚姻登记的条件、程序、办事时限、收费标准、承办人、监督投诉渠道等内容一目了然,既方便了办事群众,又强化了对相关人员及其办事过程的监督。

抓保障,构建“过街老鼠、人人都打”的机制 促进监督权有效行使和发挥,是强化权力监督的根本保障。高台县探索实施了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一些新制度,并在各项制度中健全责任追究的条款和内容,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努力打造完善的监督体系。一是通过建立实施重要权力运行过程登记制度,有效拓展了上级组织及单位内部相关领导、内设机构了解重要权力运行情况的渠道,增强了监督实效;二是通过建立实行吸纳干部群众参与办事制度,有效保障了相关群众尤其是办理事项相对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通过建立实行群众代表质询制度,把以往的“对内述职”变成“对外述职”,赋予了群众代表更大、更直接的监督权力,是“民评官”实现形式上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偿试;四是通过建立实行三重一大事项备案制度,切实强化

第三篇:第三章 领导权力与监督制衡

第三章 领导权力与监督制衡

一、领导权力的起源

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观点主要有:1.神权说;2.德仁说;3.智慧说;4.暴力说;5.契约论;6.资源说;7.接受论。上述观点中,除了“神权说”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同时也说明权力起源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二、领导权力的发展

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

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是指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这种领导权力主要具备如下特点:

(1)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相结合。

(2)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相结合。

(3)与宗法权力等血缘关系权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

(4)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相结合。

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

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其与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1)自主性非常明显,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

(2)不仅实现了同外部权力的分离,而且其内部的功能分化也日益加快。

(3)逐渐体现出典型的法理型特征。

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在转型期社会,行政领导权力的现代性特征与传统性特征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这种转变中的社会的领导权力可称为转型期的领导权力。把握转型期领导权力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现代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领导权力的含义

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这一定义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领导权力的主体

领导权力的主体包括党政机构的领导者、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以及广大的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

2.领导权力的目标

国家层面上的领导权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在这个根本目标的指引下,每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都必须制定并完成各自组织内部的分目标。

3.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领导权力的主要作用是推行政令,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方式。

4.领导权力的客体

领导权力的客体就是那些受到领导活动影响和支配的人们,包括组织成员和领导活动所涉及的社会公众。

四、领导权力的特征

1.权力的共性

(1)无形性;(2)依附性;(3)可塑性;(4)有限性;(5)强制性;(6)目的性;(7)交换性;(8)垄断性;(9)诱惑性。

2.领导权力的特殊性

(1)载体的确定性。领导权力往往以特定的组织机构为载体。

(2)职责范围的限制性以及职权层级性。

(3)领导权力的强制力往往具有强大的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

(4)目的的复杂性。领导权力的目的往往是结合了组织目标与领导个人目标的复合体。这一特征又决定了领导权力具有交易的可行性以及以公共目标换取个人目标的诱惑性。

(5)高度的垄断性。领导职责范围的限定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领导权力具有高度的垄断性,这是领导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领导权力的结构

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且进行有序性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

(1)领导权力主体

领导权力主体是指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各级领导者,是在确定领导目标、履行领导职能、取得领导绩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或集团。

(2)领导权力客体

领导权力客体是指领导权力作用的对象,即指领导活动中的被领导者。

(3)领导权力载体

领导权力的载体是指领导权力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组织依托和制度体系。这种组织结构大致在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上展开,同时这两个方向又相互交织,彼此渗透。

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

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六、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影响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宏观要素

这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国家政治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即国家政治体制,通常是指取得政权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它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治权利的运行制度等。公共部门的领导权力服从国家政治制度是权力划分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司法机关权力的配置与运用相配套。

(2)公民权利的保障

公共部门的领导权力根本而言是一种公共权力,领导权力与公民权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所以,合理划分与配置领导权力,从而创造一个独立、民主、宽松、自主的气氛是保障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社会经济结构

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否则便会带来变革甚至革命。

(4)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与心理倾向等。民族传统文化对行政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起着长久的、潜在的、无形的与不可估量的影响。

2.影响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微观要素

这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组织职能的配置

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基础。所谓组织职能,就是各种组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所具有的职责与功能。组织职能与领导权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组织职能,而去孤立地研究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科学的。

(2)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领导权力是组织机构建立的依据,组织设置的合理程度,影响着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程度。

(3)组织人员

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运行的主体。组织是由组织人员组成的,没有组织人员,组织与领导权力便全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组织人员的素质水平相适应。

总之,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七、领导权力运行的原则

1.正当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效益性原则;

5.权变性原则。

八、领导授权的含义与意义

1.领导授权的含义

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2.领导授权的意义

(1)领导科学授权是完成领导任务,实现现代领导目标的需要。

(2)领导科学授权能够锻炼被领导者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下属的锻炼、提高和发展,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总体水平。

(3)领导科学授权能够改善上下级的关系,使之更为融洽,从而营造一种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组织气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整个组织的效能。

九、领导授权的特点与形式

1.领导授权的特点

(1)领导授权在本质上是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形式。

(2)领导授权实际上是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上级领导给下属分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权限。

(3)领导授权是一种权责高度统一的行为。

2.领导授权的形式

领导授权是一种带有权变色彩的行为,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口头授权与书面授权。所谓口头授权,是上下级之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的工作分配。这种授权形式一般适合临时性与责任较轻的任务。所谓书面授权,是上级领导利用文字形式对下属工作的职责范围、目标任务、组织情况、等级规范、负责办法与处理规程等进行明确规定的授权形式。这种授权形式适合比较正式与长期的任务。

(2)根据授权的规范性程度的不同,可将领导授权分为正式授权与非正式授权。正式授权是领导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授权活动,即下属行政人员根据其合法地位获得相应职权的过程。非正式授权是指无法律特别规定或组织体系之外的非程序性授权,带有随机性,因机遇与需要而定,往往是临时性的。

(3)根据工作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上下级的水平与能力等综合情况,可将领导授权分为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制衡授权和弹性授权等形式。

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充分授权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柔性授权;二是模糊授权;三是惰性授权。

不充分授权,也称之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制衡授权,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衡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这种形式适用于工作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而容易出现疏漏,且上级行政主体管理任务重、幅度大,或本人专业知识有限的情况。

弹性授权,又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任务复杂、上级对下属的能力和水平无充分把握、环境和条件处于多变状态的情况。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领导授权的形式是多样而灵活的,上级行政主体应根据不同的任务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采取不同的形式。

十、领导授权的程序与原则

1.领导授权的程序

一般情况下,领导授权的科学化程序依次表现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授权的工作内容;(2)选择授权的对象;(3)正式授予权力并明确责任;(4)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及时检查监督。

2.领导授权的原则

(1)适当原则;

(2)责任原则;

(3)可控原则;

(4)信任原则;

(5)考绩原则。

十一、领导权力的异化

1.权力异化的含义

“权力异化”特指权力的蜕变,即公共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2.权力异化的特征

(1)权力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

(2)权力异化的主要内容为“寻租”与“设租”。

(3)权力异化的主客体趋向法人化与集团化。

(4)权力异化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

(5)权力异化的新形式不断出现。

3.权力异化的危害

(1)权力异化直接损害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并可能造成危及根本的合法性危机。

(2)权力异化直接消解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朝着民主化方面发展的积极力量。

(3)权力异化破坏了行政效能。

(4)权力异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权力异化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收入的分配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

(6)权力异化完全可能造成优秀人才的外流和埋没。

(7)权力异化会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十二、监督与制衡的概念与内涵

1.权力监督的含义与作用

权力监督是民主或民主政治的重要范畴,它是指国家权力机关、专门机关和公众为维护公共利益,依照一定的法律、制度规范对公共组织或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管理的社会活动。

对权力进行监督的作用有:(1)规定权力的运行方向;(2)规范权力的运行过程;(3)保障公众通过各种方式查看、督促公共部门履行公共权力,以实现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参与,提高社会的民主程度。

2.权力制衡的含义与功能

权力制衡就是享有制衡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运行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领导权力制衡的基本功能是对权力正常运行的肯定和保护,是对权力偏离轨道的防范与矫正,是对权力的补充与完善。其功能具体表现为:(1)导向功能;(2)保障功能;(3)防范功能;(4)矫正功能;(5)惩戒功能;(6)调整功能。

十三、权力的监督与制衡的差异分析

1.二者的主体关系不同

一般而言,监督是发生在上级对下级的权力行为中,监督者居于主导地位,二者是不平等的。而权力制衡关系是横向的,各种权力的地位是平等的或同层次的,不存在隶属关系,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机构,分属不同的权力系统,因此不存在“左手监督右手”的问题。

2.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由于监督是自上而下的,因此更多地依赖于权力的规定性,即监督主体具有监督的权力,权威是运行监督的有效推动力。而制衡则不同,由于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制衡更多的依赖法定的程序制约,即特定的职能分工、专门的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保障监督的事实。

3.二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监督是单向行为,上级监督下级,中央监督地方,公众(权力的主人)监督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权力的代理人)。权力制衡的关系是双向的,即各种权力主体通过承担不同的职能来达成双方之间的限制与平衡。二者之间没有地位的上下之分,只有启动程序的先后之分。

4.二者的作用阶段不同

广义的监督过程也包括反馈过程,即监督既是一种事中行为,也是一种事后行为。制衡则包含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由于制衡存在的前提是平等的权力存在的既定现状,因此从程序而言,“防”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十四、我国权力监督与制衡机制建设

1.进一步调整权力结构:以权力制衡权力

权力的监督存在于上下级关系间,而权力的制衡则依赖于权力的平等与平衡。进一步调整权力结构,包括调整执政党与权力机构的关系、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执政党与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关系。合理的权力结构既要确保执政党的领导,又要避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2.道德制衡机制:以道德监督和制衡权力

道德制衡机制的含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运用好手中的权力。

现实中道德制衡机制与以权力制衡权力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3.权利制衡机制:以权利制衡权力

权利制衡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它的主要含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这里包含两重意思:第一,承认公民的权利,这是一种消极的制衡作用。第二,一些公民权利可以发挥积极的制衡作用。

民主原则表明,以权利制衡权力这一机制具有正当性的基础。这一机制不仅充分体现了制衡权力的根本目的,而且弥补了其他两种机制的缺陷。这三种机制存在不同的内在制衡原理,但是在民主社会中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这三种机制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保证权力的相互制衡机制正常运行,是避免“集体异化”和“官官相护”现象出现的一种有力措施。健全以权利制衡权力的机制,使公共利益的主体——广大公民承担起监督者的责任。而同时,要发挥权利对权力的制衡作用,又离不开公共权力的恰当配置和有效的相互制衡。另外,在每一种机制的内部也要注意相互配合的问题。

第四篇:权力监督制衡与反腐倡廉讲课稿

教育目的:让官兵了解我国权力监督制衡的现状,强化廉政意识,坚信党的领导。

教育重点:权力运行机制的改革

内容提要: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释义

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形成与改革

三、关于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授课时间:60分钟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释义

1、权力的含义:权力与权利。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权利则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2、权力的来源: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牢牢树立公仆意识:“权为民所用”。

3、权力的二重性:权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用来为个人谋私利。

4、权力制约与监督

简单讲权力制约与监督就是对权力进行监控、牵制。两者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1)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相似的一面

一是从权力作用范围来看,都是针对权力部门和掌权者。

二是从制度设计目的来看,都是对权力偏离正常运行轨道的一种约束。

三是从权力组织结构来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上下内外)。

(2)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不同的一面

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同。

制约是指不同的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约束、牵制(如党代会和纪检委对党委,党员和党代会代表对党代会、党委和纪检委等);(公检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的制约关系: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侦查权、检察机关的公诉权和法院的审判权。三机关分置,权力分属,这样就产生了三机关行使权力的关系问题)。

监督是指监督主体(即权力授予者如党员和党代会)对监督客体(权力执行者如党委)的监察、督促。

二是对权力约束的侧重点不同。

制约主要是对权力偏离正常运行轨道的预防(该不该你做;同不同意你做的决策);而监督主要是对权力偏离正常轨道行为的惩处(你做得怎样)。

三是权力运行方式不同。制约则是靠分散权力来行使对权力的约束和牵制;而监督是靠强化权力来行使对权力的监察、督促。

(3)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制约比权力监督更重要。(从源头治理;对监督者的监督。)

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形成与改革

1、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监督理论与机制的形成(1)马恩的初步设想

第一,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会的民主决策和民主制约监督作用。

第二,实行选举制,随时更替不称职的领导人。

第三,发扬党内民主,提倡批评和自由地交换意见。

马恩的思路:通过实行党内民主达到制约监督。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

(2)列宁的发展贡献

第一,重视党内民主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民主就没有制约监督。

第二,建立专门的党内权力制约监督机构。

第三,监察机关应有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

第四,党内权力制约监督重点是党的高层领导机关及其官员。(总书记的职权)

列宁的思路:通过制度建设达到制约监督

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3、斯大林对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破坏

第一,弱化专门制约监督机构的职能,架空党内权力制约监督机构的实际权力。

第二,大搞权力集中与个人崇拜,破坏苏共党内自下而上的制约制约监督根基。

斯大林的影响:矮化、弱化、虚化党内权力制约监督机构的地位与权威。

4、斯大林模式下权力运行的特点与效果

(1)特点:与资产阶级执政党(松散;决

策、执行、监督)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上普遍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高度集中;

二是制约监督乏力。

(2)权力运行效果:对社会主义国家过去几十年权力运行效果应遵循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原则来评价。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这种高度集中、议行合一的权力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财力物力极为紧缺,并遭受西方严密包围封锁的恶劣条件下,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与资源办大事和高效率的积极作用;

但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这种与公权力结合紧密又缺乏有力制约监督的权力运行机制也越来越不适应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个人集权、决策失误、权力腐败等现象)。

5、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改革与经验教训

(1)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

1950—1963年。1950年6月,联邦议会通过了《关于工人集体管理国家经济企业和高级经济组织的基本法》,即“工人自治法”。法令宣布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并规定在企业中建立工人委员会,把企业的管理权交给工人,标志着自治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始。1951年12月议会通过《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法》,宣布国家计划只规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主要比例。1953年1月,联邦议会通过新宪法,把自治原则规定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这时期,企业的自主权逐步扩大,但自治主要局限于工矿企业内的简单再生产领域。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南斯拉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具有中等水平的工业—农业国。但是,过早削弱和取消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过分削弱中央权力和计划指导作用,造成经济建设中的无政府主义,比例失调等问题。

第二阶段:50年代中赫鲁晓夫的反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即不适当地夸大个人作用,把个人凌驾于群众、阶级、政党之上,加以神化,盲目崇拜。它是过去人类长时期历史遗留下的一种腐朽遗产。在理论上它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上它提倡盲目迷信,严重压抑和妨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它强调对领袖个人的崇拜,决不是对领袖的真正热爱,对阶级、党、人民的利益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三阶段:8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11月应美国出版商之约撰写并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这本书中,戈尔巴乔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关于国际关系的“新思维”。他说,“改革给我们的政治实践和社会思维提出了新的任务”,必须“结束社会科学的僵化状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和历次中央全会为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这种思维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新思维在对苏联历史和现状进行重新评价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原因、原则、政策和目标,阐明了对时代的看法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第四阶段:中国与越南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造。在中国,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起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在宏观调控方面,对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物价、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体制进行系列配套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等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生产资料:国有——集体所有、私有(分田到户)

分配形式:计划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

(1)实行党政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

(2)进一步下放权力。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执行。

(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转变综合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

(4)改革人事制度。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理顺共产党和行政组织、群众团体的关系。更充分地尊重选举人的意志,保证选举人有选择的余地。抓紧制定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法律,建立人民申诉制度,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进程。[4-7]

(2)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党的组织领导,确保党内权力改革的正确方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第二,必须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基层后高层、先试点后推广的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村民自治、海选)

第三,必须正确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权力运行方式与经验。(多党制;美国的总统与国会的权力制约;军队国家化)

(3)历史启示

对现行的权力运行体制不进行改革创新必然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并最终导致党和国家的垮台与解体。

但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改革也可能会加快党和国家的垮台与解体。

三、关于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尽管社会主义国家都建立了权力制约监督机构,但其制约监督效果普遍不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种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在不照搬西方多党制的情况下,如何改革创新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作行为,改善权力制约监督效果,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中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历史课题。

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内权力制约监督运行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制本身的建设和创新。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6.25”讲话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为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必须“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1、明确各权力机构的功能与地位,确立党和国家决策机构的最高权威性(解决既当董事长又当总经理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关于三权关系的新论述:“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中共十七大党章第二章第十条

(一)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三)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现有权力机构设置基础上,重新明确其功能与地位:

(1)权力决策机构——党代会与人代会是党和国家的权力最高决策机构,也是党和国家权力最高制约监督机构。

(2)权力执行机构——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是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具体执行机构,同时也是日常工作的决策者。

(3)权力纠错机构——纪委和监察部是党和国家权力专职监督机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三种权力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和适度分离(三权分离),决不是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模式。

三权分离与三权分立有重要区别:

三权分离强调的是权力不能过度集中,并合理分离,但地位不能等同,即权力执行机构(党委和政府)和权力监督机构(纪委和监察部)都要接受权力决策机构(党代会和人代会)的领导与制约监督;

三权分立则不仅强调三权的严格分离和合理分工,同时强调三权的平等地位。对西方三权的严格分离和合理分工的理念我们要借鉴吸收,但对三权截然分开、完全并立的模式不能简单照搬。(内耗)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三权分离还是三权分立都只是一种权力配置和运行的方式,并不涉及权力的阶级属性。

2、改革现行的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强化纪检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与权威性。

一是变现行以同级党和政府领导为主代之以垂直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并逐步过渡到垂直领导。

二是建立党和政府与纪检监察机构之间的顺畅沟通机制。

三是在重要人事任免前应征求纪检监察机构的意见。

3、以高度负责和积极作为的职业精神,充分发挥纪委监察机构的制约监督作用

首先,大力提高纪委监察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技能素质。

其次,积极主动发挥纪委监察机构对权力正确运行的制约监督作用。

最后,敢于并善于行使纪委监察机构对权力正确运行的制约监督作用。

4、创新民主选举、民主评议和民主质询机制,夯实权力制约监督的群众基础

一是要改进和创新现行的选举制度,从基层到中高层逐步实行直接选举和更大幅度的差额选举;候选人应以适当的方式与选举人沟通交流,使党内选举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

二是建立和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制度。

三是建立和完善定期的民主质询制度。

结束语:

作为执政的党和政府,要保持政权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严格监督与有效制约;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接受权力制约与监督。正确处理人民的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

关于党内权力制约监督问题释疑

权力制约监督一般是针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政权而言的。政党需不需要权力制约监督?尤其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需不需要权力制约监督?权力制约监督会不会导致削弱党的领导,影响党的团结和执政效率?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执政党普遍遇到而又没有很好解决的新课题。

众所周知,权力高度集中有利于提高执政效率,但往往容易造成权力被滥用和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而权力制约监督又可能导致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从而降低执政效率。这种二难悖论的确不能不让人对实行权力制约监督产生一些疑惑与忧虑。

1、加强党内权力制约监督会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地位?

第一,有利于执政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第二,有利于执政党的清正廉洁建设。

第三,党的领导地位是建立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的基础上。

2、加强党内权力制约监督会不会降低党的执政效率?

第一,要正确看待执政效率。

第二,执政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能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

3、加强党内权力制约监督会不会影响党的团结?

第一,党的团结决不能建立在损害党的利益和党的事业基础上。

第二,严格按规则办事、按程序办事反而有利于减少不团结的因素。

第五篇:探析美国大学校长的权力制衡制度

摘 要:美国大学中存在着相对完善的权力制衡制度,董事会、评议会等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校长的权力起着制约与平衡的作用。本文对美国大学校长的权力制衡制度进行 分析,以期对解决我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的校长及其行政机构权力过大的 问题 以及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等方面有所启示。关键词:美国;大学校长;权力制衡制度众所周知,美国大学校长的权力较大,而且美国大学校长没有任期的限制,但校长却很少出现“家长式”的专断管理以及权力无限扩张的现象,大学中也不易出现由于校长个人主观决断的失误而造成全局损失的局面。原因之一在于美国大学中存在着相对完善的权力制衡制度。虽然校长是大学的权力中心,但校长一要对董事会负责,接受董事会的质询、任命与罢免;二要遵从评议会的程序化的制衡,即关于教学和学术的重要决策,应有评议会的决议。本文对美国大学校长的权力制衡制度进行分析,以期对解决我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的校长及其行政机关权力过大的问题以及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等方面有所启示。

一、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是美国大学的最高决策和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成员很多由校外非 教育、非学术人员担任。董事会主要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对外关系和学校的财政、资产等,而对学术事务甚少介入。董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校长、校长受制于董事会的领导,这是董事会权力能有效制衡校长权力的基础和前提。

(一)董事会权力对校长权力的制约董事会的权力和责任来自各州 法律 或法院判决、修正案或者创办者的授权。董事会下设若干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如设备委员会、投资委员会、发展 委员会、学术事务委员会、学生委员会等,一般行政管理常设委员会在董事会停会期间代理董事会的职权,但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及大学校长。在多数情况下董事会的许多权力下放给校长执行,与此同时保留其余权力和最终的法律控制权。董事会除了要挑选和聘任校长以外,还要审批大学校长提交的长期规划,决定大学发展的各项基本政策,批准大学的收支预算和基建额度,监督校长使用资金的基本情况,并保证大学的财政公平和透明等,董事会还要监督校长的各项工作绩效。而校长的责任是让董事会清楚地了解他正在执行董事会的政策并在执行董事会授予他的权力,告知董事会他所预料到的将来可能 影响 大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向董事会提供观察他们工作效果的机会,同时他也有义务倾听董事会的意见,从而使他的工作更好地满足大学的要求。如果校长要实施办学理念,制定改革和发展大学的各项具体决策和措施,必须得到董事会的批准和认可,并获得董事会的支持。否则,大学校长的工作无法进行下去。比如,筹集资金是大学校长各项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董事会的支持和良好的校园秩序,这个毫无止境的筹集资金的任务是不可能成功的。当然,董事会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了解大学的科研项目、教授终身制和学术自由的基本标准,并参与制定投资政策。当然,董事会充当大学咨询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而不能直接参与大学的微观管理。如果董事成员过分地参与大学的日常事务,那么就会削弱大学校长的权力。由上可以看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可以限制大学校长权力的扩张,有效遏制校长擅自运用权力做出不利于大学发展的决策。一方面,由于董事会成员的构成较为多样化,代表着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因此对各项决策有一个博弈的过程,决策制定时会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另一方面,由于董事会有权聘任校长和解聘校长,校长向董事会负责,校长除了董事会授予他的权力之外没有任何权力。135这种关系本身就说明校长的权力是一种受限制的权力。霍尔(hottle)指出,“董事会对大学有最根本的责任,而校长在董事会的意志(愿望)中实施对大学的管理”。

(二)董事会对校长的支持董事会权力与校长权力虽有很大的不同,但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之间虽有制约关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大学校长为董事会工作并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大学校长的最基本责任就是建立与董事成员的最强有力的关系。马丁·迈克尔森(martin michaelson)认为,“校长和董事会之间的鲜明而生动的合作关系是大学高级治理的核心”。他指出,“伟大的校长和董事会的关系”需要双方都具有“专门的知识、洞察力、判断力、义务与责任”,并指出大学校长和董事会之间合作关系的成功取决于“相互让与特权(primaey)”。董事成员对校长决策的支持对于校长的成功以及任职期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考夫曼(kauffman)指出,“对于任何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来说,驱逐一个对大学的董事会充满信心的校长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当董事会已经对校长失去信任时,各利益相关者维持对校长的支持也是非常困难的”。当校长在筹集资金、达到入学率目标、平衡预算、制止危机、提高大学的质量和声誉等方面取得成功时,或者获得了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时,董事会就更愿意支持校长。董事会成员不喜欢矛盾,在与校长就某些问题出现不一致时,他们对校长的支持就会减弱。当然,董事会与校长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时他们需要寻找根源、查出原因,并意识到相反意见的重要性。例如当大学出现了科研项目减少、规模缩小、预算重新分配等问题时,董事会成员可能会有一些消极反应,但只要董事会提前了解了这些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董事会成员就愿意该做校长的后盾。总之,董事会与校长对大学负有不同的责任,董事会的责任是做出决策(decision-making),校长的责任是执行决策。正如哈佛大学一位前任董事所说的,“在我看来,一个像哈佛大学法人董事会那样的外行董事的工作 内容 可以浓缩为;尽你所能保证组织健全、人员得到优化配置以及组织良性运行,但不要试图插手它的日常运转”。尽管在实践中很难划出两者之间的准确界限,但这种区分对于保持他们之间的权力制衡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判断董事会或校长行为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准。

二、美国大学评议会制度评议会是美国大学提出和制定学术政策的重要机构,由教授或以教授为主的学术人员组成,几乎包揽了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反映了学术权力在大学管理中的作用。虽然美国大学内部有较为发达的科层组织,行政权力较强,但是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仍有效地控制着大学的学术事务。

(一)评议会权力对校长权力的制约评议会是代表和保护大学决策中教师利益的组织,但各个大学的评议会的成员构成有所不同,有的大学的评议会成员包括教授、院长和其他的管理者,有的大学的评议会成员主要由教授构成。大学评议会在各个大学的权力作用也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大学,比如都是公立大学,他们在大学内的权力也可能大不相同。如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都是公立大学,但伯克利评议会是美国最有权力的大学内的组织之一,而密歇根大学评议会的作用较为温和。密歇根大学教授一般会认为,既然大学由管理者负责,就让他们去做吧;而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则对评议会的作用非常重视。这是因为 历史 环境和大学传统会培育或挫败大学治理中的教师的角色作用。虽然美国大学评议会的成员构成以及在各自大学的作用不同,但大学评议会一般都扎根于学科专业,它们对课程、教师晋升、终身任期制以及学术标准等方面拥有权力。评议会权力的价值追求是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者所从事的学科得以发展,教师、科研人员的学术权力得以保障。目前 各大学评议会通常被看作教师在大学治理中承担重要角色的组织结构,是大学学术权力的象征。大学评议会有权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处理所有教育政策问题,包括招生、学位、毕业证书、认证、课程事务以及 研究 所和学院之间或者系别之间的关系问题;评议会也有权考虑专业兴趣和教师利益的事情,并且向大学校长和其他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建议。总之,评议会可以执行大学教师的立法权,有权在董事会同意的前提下根据大学宪章创办任何关于学术问题的立法。

下载浅谈企业管理的权力制衡术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企业管理的权力制衡术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总统是靠不住的》看权力制衡

    从《总统是靠不住的》看权力制衡首先是作者林达,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时还以为是一位女性作家,后来才知道林达,是一对美国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他们著有“近距离美国”......

    刍议中国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的困境

    刍议中国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以分权化为导向从经济领域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渐进式改革探索,以此为契机和动力中国权力结构由建国初的不断集中趋势开始逐......

    权力制衡机制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权力制衡机制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我们这个组织和很多组织完全不一样,我们不但要求你出钱,更希望能凝聚企业家的精神,让更多的企业家投入其中,投入时间和精力。 嘉宾......

    必须着重在构建有利于权力制衡的体制机制

    必须着重在构建有利于权力制衡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一)建立廉政教育体系,筑起权力“防护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宣传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制衡超级终端2(5篇范文)

    制衡超级终端2:供货商联盟抗御超级终端 供货商联盟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其一,联盟的可能性;其二,怎样联盟;其三,如何保持进退的一致性,既如何实效性运做联盟。只有较好的解决了这三个问......

    关于“分权制衡”活动工作总结

    关于“分权制衡”行动的工作小结根据《关于开展“分权制衡”行动的实施方案》精神,我司对本单位所涉及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坚持贯彻落实,现将具体工作情况小结如下:一、......

    “分段制衡”规范“三剂”采购供应(精选)

    巴陵“分段制衡”规范“三剂”采购供应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彭展 刘科强)巴陵石化加强炼化“三剂”采购和使用管理效能监察,促进企业精细管理和降本增效。目前,按照专业化分工、流......

    浅谈违宪审查和分权制衡(五篇材料)

    浅谈分权制衡和违宪审查姓名:桂敏学号:1210607专业:信息安全日期:2012/11/09浅谈分权制衡和违宪审查摘要:分权制衡可以保证公民权利的自由,使国家权力处于三权相互制约的状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