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的权力及其控制

时间:2019-05-13 15:1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治中的权力及其控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治中的权力及其控制》。

第一篇:法治中的权力及其控制

一、权力的概念

(一)权力的定义

很多学者都给权力下过定义。美国学者彼得。布劳认为,“权力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帕森斯则认为,“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其实,无论如何定义权力,我们都可以说它是指特定主体因为拥有一定的资源或者优势而得到的支配他人或者影响他人的力量。这些资源或者优势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政治的或者其他方面的权力,如社会文化生活等;因而权力也有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等的差别。在经济上,拥有财产或资本会不会产生权力呢?当然。财产权力或资本权力是社会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表现形式。马克思就认为,它是财产或资本的所有者由于对财产或资本享有所有权而获得的“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将权力分为治人之权和治物之权;传统的权力和新获得的权力。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的作者)在《权力的转移》中说,“权力是一种有目的的支配他人的力量,是由暴力、财富和知识三者构成的。最简单地体现权力的方式就是行使暴力。这是一种低质量的权力形式,它缺少灵活性,只能用于惩罚,并且风险很大。财富则不仅可用于威胁和惩罚,还可用于奖赏,比暴力灵活得多。高质量的权力则来源于知识,它既可用于惩罚和奖励,也可用于劝说。它既能扩充武力和财富,也能减少达到某个目的所需的武力和财富的数量。”可见,权力的外延已经扩展到何种程度。在政治上存在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被称为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我们今天所讲的权力是指政治权力或者国家权力,也就是被一些人称为的公权力或公共权力。

那么在座的各位就会问,各级机关,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的权力是什么权力?我们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是什么权力?他们和我们的权力都是国家权力的构成部分,属于政治权力或者国家权力的范畴。

(二)权力与权利

1.权利的基本含义

权力与权利,在英文中被称为power和right.权利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权利是在人与人的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孤立的个人,无所谓权利。权利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这种承认可能是习惯的、道德的、宗教的和法律的。根据其承认方式的不同或者被称为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和法律权利。这一定义还表明,权利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即“非不能为也,而实不愿为也。”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将二者相比较,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如继承权,在被继承人尚未死亡时,继承人所享有的继承权实际上是一种以权能状态存在的权利。一旦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产生,继承权就由一种权能转化成为了利益。2.权力与权利的联系

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在权力与权利谁来源于谁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误解。其实早在权力产生之前,权利就已经有了。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这些遍及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是那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别,也无法分别的。而权力的情形则不同,在最初是没有权力的存在的。由于人的认识发展和社会的逐步生成,就逐步产生了一些社会公共事务需要一定的人来担任和完成。当初总是由氏族首领来进行的。是全体氏族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委托首领来进行的。于是,根据全体氏族成员的委托和信任,他就享有了对于氏族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力量。这种力量也就是最初的权力。

第二,权力是为维护权利而产生的。在私有出现,权利义务逐步分离以后,权利就不时遭到侵犯。如果完全听由受害者自由复仇,就难免会导致混乱。而且一旦遇到受害者是弱者,复仇也就会成为困难。为了防止因自主复仇导致的混乱和保护弱者,就必须要产生一种公共权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弱者,使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保护权利中,首先保护的当然是有产者的权利。具体地说,首先是奴隶主的权利。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权力和权利的阶级性。

第三,权利优位于权力。由于权力是来源于权利的,也由于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实现权利,相对于权利,权力就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谁要背离了这一点,也就是对于权力的反动和对于权利的否定。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面对权利和权力的冲突时,就不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即让权力服从于权利。我在一本书里讲到,一个深夜,一个嫌疑人犯跑到了一个村子就消失了,我们

能不能让全体村民都被惊醒,而进行所谓的搜查?显然不能,因为那样就会造成公民权利的被侵犯。比如,我们能不能随意地对每一个公民的邮件进行检查,显然不能。

3.权力与权利的区别

第一,权利的主体是不特定的,而权力的主体是特定的。权利的主体十分普遍。就公民权利来说所有的公民都有权享有。对于民事经济权利来说,也可以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享有。但是就权力来说就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有特定的主体限制。这种限制都是由法律来作出的。第二,权利的内容比权力的内容广泛。权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等。权力的内容是有限的,仅限于特定程序和方式所赋予或获得的事项。权利往往并不限于法律的规定。法律所规定的一般也只是基本的权利,而权力则是严格以法律的规定内容为限的,超出了法律的规定范围,即构成对于其他权力或者权利的侵犯。即构成违法。第三,权利可以放弃,权力不能放弃。这是由权利的自主性所决定的,而权力,往往都是职权,它是与职责相伴随的。放弃权力则可能意味着渎职,而渎职,不仅为法律所禁止,甚至还为法律所要惩罚。因此,原则上权力也不可权力享有者随意转让,而权利,除一些最基本的权利之外,许多权利都是可以转让的。

二、权力的运行

权力运行是指权力主体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运用和行使权力的过程。或者说权力运行是指权力被运用或行使的过程。

(一)权力运行的原则

权力运行的原则,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原则。在当代,权力运行的原则不外乎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制约原则和责任原则等。

1.民主原则

民主,原意为多数人的权力,多数人的统治或者多数人决定。毛泽东所说的少数服从多数,也就是民主。民主发展到现在,逐步得以完善。其中除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包括尊重少数、保护

此文共有7页1234567

第二篇:法治中的权力及其控制行政法律文书

一、权力的概念

(一)权力的定义

很多学者都给权力下过定义,法治中的权力及其控制行政法律文书。美国学者彼得。布劳认为,“权力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帕森斯则认为,“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其实,无论如何定义权力,我们都可以说它是指特定主体因为拥有一定的资源或者优势而得到的支配他人或者影响他人的力量。这些资源或者优势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政治的或者其他方面的权力,如社会文化生活等;因而权力也有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等的差别。在经济上,拥有财产或资本会不会产生权力呢?当然。财产权力或资本权力是社会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表现形式。马克思就认为,它是财产或资本的所有者由于对财产或资本享有所有权而获得的“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将权力分为治人之权和治物之权;传统的权力和新获得的权力。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的作者)在《权力的转移》中说,“权力是一种有目的的支配他人的力量,是由暴力、财富和知识三者构成的。最简单地体现权力的方式就是行使暴力。这是一种低质量的权力形式,它缺少灵活性,只能用于惩罚,并且风险很大。财富则不仅可用于威胁和惩罚,还可用于奖赏,比暴力灵活得多。高质量的权力则来源于知识,它既可用于惩罚和奖励,也可用于劝说。它既能扩充武力和财富,也能减少达到某个目的所需的武力和财富的数量。”可见,权力的外延已经扩展到何种程度。在政治上存在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被称为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我们今天所讲的权力是指政治权力或者国家权力,也就是被一些人称为的公权力或公共权力。

那么在座的各位就会问,各级机关,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的权力是什么权力?我们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是什么权力?他们和我们的权力都是国家权力的构成部分,属于政治权力或者国家权力的范畴。

(二)权力与权利

1.权利的基本含义

权力与权利,在英文中被称为power 和right.权利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权利是在人与人的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孤立的个人,无所谓权利。权利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这种承认可能是习惯的、道德的、宗教的和法律的。根据其承认方式的不同或者被称为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和法律权利。这一定义还表明,权利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即“非不能为也,而实不愿为也。”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将二者相比较,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如继承权,在被继承人尚未死亡时,继承人所享有的继承权实际上是一种以权能状态存在的权利。一旦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产生,继承权就由一种权能转化成为了利益。2.权力与权利的联系

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在权力与权利谁来源于谁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误解。其实早在权力产生之前,权利就已经有了。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这些遍及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是那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别,也无法分别的。而权力的情形则不同,在最初是没有权力的存在的。由于人的认识发展和社会的逐步生成,就逐步产生了一些社会公共事务需要一定的人来担任和完成。当初总是由氏族首领来进行的。是全体氏族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委托首领来进行的。于是,根据全体氏族成员的委托和信任,他就享有了对于氏族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力量,范文《法治中的权力及其控制行政法律文书》。这种力量也就是最初的权力。

第二,权力是为维护权利而产生的。在私有出现,权利义务逐步分离以后,权利就不时遭到侵犯。如果完全听由受害者自由复仇,就难免会导致混乱。而且一旦遇到受害者是弱者,复仇也就会成为困难。为了防止因自主复仇导致的混乱和保护弱者,就必须要产生一种公共权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弱者,使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保护权利中,首先保护的当然是有产者的权利。具体地说,首先是奴隶主的权利。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权力和权利的阶级性。

第三,权利优位于权力。由于权力是来源于权利的,也由于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实现权利,相对于权利,权力就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谁要背离了这一点,也就是对于权力的反动和对于权利的否定。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面对权利和权力的冲突时,就不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即让权力服从于权利。我在一本书里讲到,一个深夜,一个嫌疑人犯跑到了一个村子就消失了,我们能不能让全体村民都被惊醒,而进行所谓的搜查?显然不能,因为那样就会造成公民权利的被侵犯。比如,我们能不能随意地对每一个公民的邮件进行检查,显然不能。

3.权力与权利的区别

第一,权利的主体是不特定的,而权力的主体是特定的。权利的主体十分普遍。就公民权利来说所有的公民都有权享有。对于民事经济权利来说,也可以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享有。但是就权力来说就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有特定的主体限制。这种限制都是由法律来作出的。第二,权利的内容比权力的内容广泛。权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等。权力的内容是有限的,仅限于特定程序和方式所赋予或获得的事项。权利往往并不限于法律的规定。法律所规定的一般也只是基本的权利,而权力则是严格以法律的规定内容为限的,超出了法律的规定范围,即构成对于其他权力或者权利的侵犯。即构成违法。第三,权利可以放弃,权力不能放弃。这是由权利的自主性所决定的,而权力,往往都是职权,它是与职责相伴随的。放弃权力则可能意味着渎职,而渎职,不仅为法律所禁止,甚至还为法律所要惩罚。因此,原则上权力也不可权力享有者随意转让,而权利,除一些最基本的权利之外,许多权利都是可以转让的。

二、权力的运行

权力运行是指权力主体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运用和行使权力的过程。或者说权力运行是指权力被运用或行使的过程。

(一)权力运行的原则

权力运行的原则,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原则。在当代,权力运行的原则不外乎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制约原则和责任原则等。

1.民主原则

民主,原意为多数人的权力,多数人的统治或者多数人决定。毛泽东所说的少数服从多数,也就是民主。民主发展到现在,逐步得以完善。其中除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包括尊重少数、保护少数、反对者优先,以及确保少数人可以演变成为多数人的途径等内容。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奉行的权力运行原则。只是这种原则的阶级本质是不同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保证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保证的是人民民主。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民享有最终的政治权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二是人民有权监督权力。我国宪法明确赋予了公民以监督权,包括检举、申诉、控告和罢免等权力。三是,任何权力都必须对人民负责。表现为按照权力运行的规则运行,而且承担应有的责任。

2.法治原则

法治是指以民主作为前提和目标的,以制约权力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我们党对于依法治国和法治的理解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说的,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法治原则在权力运行之中的表现就是权力的赋予(获得)、权力的行使和权力的剥夺都必须依法进行。权力的赋予与获得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于我们人大来说,我们选举产生或任命一定职位的官员就是权力的赋予,而对于这些被选举的官员来说,就是权力的获得。一个时期以来,跑官要官的事例不断被新闻媒体所披露,其跑官要官都是对于法治的挑战和否定。权力的行使是权力运行的主要形式。权力行使的关键是不要脱离法治的轨道,而必须遵循法治的轨迹,即依法用权或依

第三篇:论权力与法治

“权力制约”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权力必须有理性和刚性的手段——法律——加以制约。当前,权力理论可分为两大主要流派。一个是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韦伯主义”,其认为“权力是某种社会关系中一个行动者所拥有的不顾反对而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不管这种可能性所依据的基础是什么。”“我所理解的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人在社会活动中即使遇到参与该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然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另一个是帕森斯主义,其认为,权力是一种系统资源,“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加尔布雷斯则认为,“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行为之上的能力”。

近代的法治是从古代法治理论中发展而来的,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治和法治之争。柏拉图早期是典型的人治论者,其在《理想国》中主张贤人治国或“知识专政”,他认为“哲学王统治”是最好的治理方式,理想国家是靠贤人的智慧和知识而不是靠法律来掌管的。理由是“尚法不如尚智,尚律不如尚学”。不过晚年的柏拉图却认识到法治的合理性,将法律当作人们追随的“上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氏的这句名言在人治法治之争中显得尤为耀眼。他从一开始就反对先师的“哲学王统治”,而主张“法治”。他认为:“凡是不凭感情治事的统治者总是比感情用事的人们优良,法律恰正是没有感情的”“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平衡”,继而,亚氏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指出了今日我们早已熟知的关于“法治”的经典定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到了近代,法治的光芒穿透了人治的黑暗。英国成为法治实践的策源地,英国哲学家哈林顿对人治与法治也有精彩论述,他认为“有完备的法,则有善良的人”,而不是“有善良的人,则有完备的法”。现代法治理论关注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尤其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诚如洛克所论证的:法治的真实含义就是对一切政体下的权力都有所限制。

由此可见,法治从精神到形式都对政府权力的行使提出了要求。法治精神的实质是关于法在与国家和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对这一关系所选择的价值标准和持有的稳定心态,既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问题,它回答的是法律是否具有最高权威问题。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存在。如果公众心目中认同的最高权威不是法律,而是什么所谓的“人格魅力”、“权力道德”,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不是法治社会,即便不是“赤裸裸的人治社会”也只能是“法治面纱下的人治幽灵”。在凡有权力高于法的地方,法都是随执掌权力人的意志而被随意塑造的。这种社会里的法是呈“人格化”的,没有理性而且多变,人们既无法信赖法律也无法依靠法律,这样只能专而投向“人身依附”或“权力依附”,结果就是“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等贪污腐败现象横行于世。当法律的权威远不及一人之言时,其结果便是人人自危、无法无天、国将不国。

在权力制约理论方面,西方先哲先行一步。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作为构成的基础,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亚里士多德的分权论可以看作是一种萌芽形态的国家权力制约论。继亚氏之后古希腊政治家波利比阿认为在罗马的制度中存在着一种各个权力互相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的关系,并认为这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他断言,如果国家由各种权力互相帮助,互相牵制,那么无论在什么危急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一种很坚固的团体,除了这种政制之外,再也不能找出更好的政制。近代资产阶级权力制约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孟德斯鸠。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了立法权、执行权和联盟权分立的主张。他认为,政府权力如果成为绝对的不受限制的,就会成为专制的,而必然会危害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并且明确地提出“用强力对付强力”的原则。孟德斯鸠在国家权力制约与分权理论方面比洛克又前进了一步。他认为,自由只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国家,但是有权者都容易滥用权力却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因此,保障自由的条件就是防止权力的滥用。他主张防止权力滥用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种能够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体制,以确保人们的自由。

从上述西方学者对国家权力制约的论述和历史实践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一切法治国家都需要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否则就会造成权力的滥用。这是一条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2.国家权力制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社会公正的国家,人民是没有自由可言的。3.只有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显然,国家权力制约与依法治国是密不可分的。权力制约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内涵。法治意味着控权制度的存在和权力制衡原则被遵守。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必然存在权力制约;凡是法治成熟的国家,人民的权利定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因此,如果没有国家权力的制约,就不会实现法治国家的状态。

第四篇:论控制权力腐败的方法

论控制权力腐败的方法

行政管理1班

谭亚 201007064016

摘要:最近几年,纵观全国,存在不少贪污腐败案件震惊社会,许多昔日权倾一方、呼风唤雨的党政高级领导人成了如今的阶下囚,有的被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缓和死刑,令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我国反贪污腐败的决心,不禁拍手称快。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在众多真实的例子面前,仍然有官员步落马官员的后尘?为什么这些官员愿意走进违法犯罪的危险地带?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反腐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个政党若想保持自己的长期领导能力以及领导效率,那么久必须保证本党是具有活力的、诚实的政党,而不是沦落为衰落和贪污腐败的政党。所以控制贪污腐败就成为了一个党必须做的事情,若解决不好反腐倡廉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坚强的政治保证作为后盾,党和政府就会严重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关键词:权力; 贪污; 腐败; 廉洁

一、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是指公共权力拥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谈到腐败,就不得不谈贪污,一般来说,贪污与腐败是紧密相连的。正是由于官员们拥有公共权力,他们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贪污,同时也是权力的腐败。例如:原中共中央委员、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因其严重违纪问题于2011年2月12日被中央组织部免去铁道部党组书记,由此落马。刘志军其人,利用自己的各项职务包容其弟贪污、杀人等罪行,他自己也滥用职权帮助北京博宥投资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丁羽心获取巨额非法利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收受他人巨额贿赂和贵重物品,金额达数十亿元。

刘志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利用自己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当然我国所存在的不只是刘志军一人,贪污腐败现象比较普遍。官,无论大小,只要是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他们之中总会有一部分人利用此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

二、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虽然如今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仍有许多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例如:官本位思想。许多官员在自己的部门内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党内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拉关系、走后门······诸多问题也导致了一部分官员敢于行贿受贿,因此贪污腐败的现象屡禁不止。

(二)个人思想原因 一是极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一些官员将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公共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二是拜金主义:一些官员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而且至死不渝的坚持,为了钱敢于铤而走险,甚至不惜违反党纪国法。三是享乐主义:认为自己既然坐上了这个位置,就应该使生活变得更加富裕,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完全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指导思想抛诸脑后。

(三)社会体制原因 一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党政部门直接掌握相当部分社会资源支配权,因而使一部分掌握着这些权力的官员有贪污的有利条件。二是在政治体制上存在诸多问题,权力高度集中,党内缺乏民主监督,党外政治民主又不充分,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体系和机制。三是在法律体制上还不健全,对权力缺乏制约,司法没有从党政权力中独立出来,很难有效地制约权力,法律法规的制定也相对落后,造成不依法办事、权大于法、以罚代法的现象,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控制权力腐败的方法

(一)加强党内的思想建设

一是提倡以德倡廉 通过道德教育倡导廉洁之风,树立廉洁意识,从而在思想上抵制、铲除贪污的念头,最终达到使人不想搞贪污腐败。德是人的“天命之性”,或者说,德就是将人之所“得”于天者体现于身。道德是维持人类良好品质的重要武器。二是倡导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顺应人性自然,谋求社会功利,强化道德意识,使官员们坚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最终把思想意识上升到到“终于国、耻于贪”的高度。三是贯彻《廉政准则》 2010年初,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廉政准则》,它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其中8个方面“禁止”和52个“不准”,涵盖了行政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的问题、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浪费挥霍等干部作风问题。可以说,《廉政准则》明确了当今社会各种可能产生腐败现象的源头,明确地将令行禁止的标识牌立在了各个危险的关口,从而杜绝想要钻准则的空子的想法,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提高党内公职人员的薪资待遇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是“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结合体,党内公职人员也不例外。我们想要官员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人”的职能、为社会做贡献时,当然也不能忽视其“经济人”的本质,如果不把他们当成一个正常的“经济人”来看待,他们就会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另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不再是第一代领导人经历的那种——为了在斗争中求取生存而准备牺牲一切的水深火热的时代。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消费的时代,而且,公职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需要养家糊口,也要得到经济上的保障,否则就会容易产生贪污腐败的现象。因此我国应该在适度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党内公职人员的薪资待遇。

(三)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一是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 通过明确划分各种监督机制的功能和责任,重视监督系统的层次性,明确划分不同层次监督机制的职责权限,有效地防止个人专断现象。二是要拓宽民主渠道,加强群众监督 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开辟更多的渠道让群众有说话,能说话的地方,切实重视他们的意见。三是加强相应的舆论监督配合 掌权者的不良行为会被及时公开,以此达到揭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环境。那么,这就需要各种新闻媒体发挥好其监督的职责,当然这也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对此进行保障,使各种新闻媒体毫无后顾之忧。四是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

综上所述,要在思想上使得公职人员不想搞贪污腐败,在薪酬上使得公职人员不必搞贪污腐败,在监督机制上使得公职人员不敢搞贪污腐败。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会彻底消灭贪污腐败,才会最有效地控制权力腐败,由此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廉洁的环境。

参考文献:

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1 欧伦杉.权力腐败的原因及其对策[N].韶关日报.2010.12.11

第五篇:制约权力的根本在于厉行法治

制约权力的根本在于厉行法治 2012-11-26 第05版:民主法治 作者:马怀德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538

各种腐败案件一再证明,缺乏有效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是导致权力滥用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们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在权力制约的制度和法规,对于日益复杂的权力运行环境而言,这种权力制约制度尚不健全,也未充分发挥作用。如何有效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是十八大后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的关键。必须依靠民主力量厉行法治,构建一套有效的权力制约制度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充分运用民主权利制约公权力;就是要健全组织和程序制度,运用法治方式约束公权力;就是要强化社会和司法监督制度,运用法律监督方式防止权力滥用。

民主制度是实现权力制约的基础

一把手权力过大权力过于集中是多年来的积弊。虽然我们推出了全委会票决制、差额选举制度等党内民主制度,但是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解决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保障民主权利,在保障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等权利基础上,继续扩大民主权利,落实参与权、表达权、知情权、程序权和监督权等新兴权利,通过立法将各种民主权利制度化。重点保障公民参与党委政府决策、参与立法和制度建设的权利,检举控告申诉和取得赔偿的权利,监督和问责的权利,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知情、人人监督的民主氛围。

尤其要继续完善民主选举制度,严格控制一把手的用人权;建立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民主表决制度,有效制约一把手的决策权。民主参与制度是指受权力运行结果影响的利害关系人,有权参与权力的运作过程,并对决定的形成发挥有效作用。保证公众民主参与权利,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传媒的快速发展,公众参与监督的热情不断高涨,效果也日益明显,显示出反腐的巨大潜力。应当通过立法尽快将听证、陈述、申辩等制度固定下来,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参与原则及制度在预防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

厉行法治是制约权力的根本途径

实践证明,人治与权力滥用是孪生兄弟。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机制,要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必须摈弃人治,厉行法治。法治的核心要义是约束公权力,保障公民权益。当前中国推进法治的最大障碍在于公权力缺乏边界,行使规则不统一,程序不健全,实现真正的监督和制约则离不开组织和程序法治。应当尽快制定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为各种行政行为提供最基本的权力边界和程序规则,规范各类公权力的行使,有效预防腐败的发生和权力滥用。

尽快制定行政组织法律法规,用法律形式规定组织的职能和权限,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权法定。尤其要通过立法将党委和一把手的权力置于法律框架中,运用组织法防止权力滥用。通过完善程序法治,健全公开制度,将公权力活动的各领域、各阶段公之于众,随时接受各方面监督,对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公开制度分为两类:一是政府信息公开。即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府的政务活动等与公民息息相关的信息应当公开。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应依照宪法、法律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公民有权知道政府的讨论、决策、执行的情况,有权了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除了行政机关的主动公开以外,公民还可以申请行政机关公开其想要了解的信息,除了法律规定可以不公开的,行政机关必须一律公开。二是公权力行为的公开。公权力行为的做出,与相对人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公民因此享有知情权。公权力的全过程都应公开,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2008年 5月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社会各界呼吁建立的公务人员财产申报制等,都是利用公开制度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对于监督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在此基础上完善公开制度,提升政务公开的立法层级,实现公权力全过程的公开。

完善的立法及制度建设是预防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一些重要的法律如行政程序法、公务人员财产申报法等重要法律未能出台,还有一些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位阶过低效力有限等原因,尚不能有效发挥制度反腐的重要作用,此外,诸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未将下属腐败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承担责任等写入规定等,我国的行政权力仍缺乏基本的运行规则和程序规则,握有行政审批许可权和行政处罚强制权的各类政府部门仍然享有寻租的巨大空间,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要求一时难以落到实处。为此,应当加快制定行政程序法、公务人员财产申报法、政府信息公开法、问责法等重要法律,尽快完善预防腐败的法律体系,真正建立用制度管人管事的预防腐败体制机制。

改革和完善党的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界定各级党委的决策权,健全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研究制定党委重大决策程序规定,把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法律咨询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党委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和完善党委票决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健全完善各级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和具体操作规则,并向社会公布。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机制、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

强化司法监督是实现权力制约的保障 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对于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效的司法监督同样不可或缺。尤其在公众参与热情高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司法监督的作用,运用法治的方式制约公权力,纠正违法行为,惩罚贪腐犯罪。尤其要落实宪法原则,确保审判独立,树立司法权威,使司法成为公众信赖的、有效的解纷方法,通过在正当、理性的诉讼程序运作中的平等、自由、充分的表达,防止这种纠纷和冲突升级为更剧烈的对抗性活动。修改相关法律,扩大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等受案范围,降低起诉条件,改革审判方式,扩大调解和解范围。改革两审终审制度,将部分案件的审级增加为三级,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度,增强司法监督的权威性。

下载法治中的权力及其控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治中的权力及其控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格魅力、权力制约与法治国家[全文5篇]

    人格魅力、权力制约与法治国家 [ 张伟 ]——(2004-10-18) / 已阅13751次 人格魅力、权力制约与法治国家 张伟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苏州 , 215021) [摘 要] 最近《南方周末》......

    人格魅力、权力制约与法治国家(5篇模版)

    张伟(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苏州 , 215021) [摘 要] 最近《南方周末》报道了争议人物——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仇和靠激进手段进行改革和施政的历程。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仇和现......

    论党内权力控制的制度建设

    论党内权力控制的制度建设党内权力的约束和控制大体上可以分为自控、互控和监控三个方面。自控,即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觉地、规范地运用公共权力来谋取公共利益。互控,即行为......

    规范权力运行 着力推进法治学院建设

    规范权力运行 着力推进法治学院建设 5月12日下午,学院召开了由市第五督导组参加的“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总结及“六标治本”推进会。会后,学院党委要求系党总支组织全体党......

    本科教学评估中的权力运行机制

    本科教学评估中的权力运行机制张斌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我国当前的本科教学评估是国家教育部实行的“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从社会学的......

    “礼仪之争”中的权力交锋

    “礼仪之争”中的权力交锋 马晓宁1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摘要: 发生在明末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是一场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化大讨论。这场由儒家文......

    中特法治国家建设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特别是“文革”10年的沉痛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是先进的,科学的,是靠得住的;人治是封建的,落后的,是靠不住的。依......

    公共预算体系中财政部门权力论文

    摘 要:政治背景下的预算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结构的变化、决策方式的重构。权力结构变化主要指公共预算体系中的资金分配权通过改变预算决策方式逐步集中到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