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1》导学案 新人教版
《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
沉的苦痛与忧思。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第一课时
【学前预习】
一、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二、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
1、会当凌绝顶。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读书破万卷。
4、安得广厦千万间。
5、露从今夜白。
6、烽火连三月。感时花溅泪。
三、阅读下面文字,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
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课堂活动】
《秋兴八首》(其一)
时代背景简介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鉴赏诗歌:“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 诗人的感情在首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诗歌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背景:《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整体感知 :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鉴赏: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她的怨恨,而是写的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课堂练习】
一、实词 1.一词多义
千载琵琶作胡语又闻此语.
重唧唧①语
琵琶声停欲语.
迟语.曰:唇亡则齿寒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哀君将哀.
而生之乎秦人不暇自哀谁为哀.
者
③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鳏寡孤独
独.
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
独留青冢向.黄昏回车叱牛牵向.
北④向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
昏黑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惟觉时之枕席,失向.
来之烟霞
2.古今异义 ①画图省.
识春风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万里..
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去.
紫台连朔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百年..
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艰难苦恨.
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xiexiebang推荐)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
教版
《望岳》《春望》《石壕吏》
【学习目标】
1.领悟诗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 一(背景材料)1.关于《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2.关于《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代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关于《春望》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泸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解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趁隙逃离长安,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的朝廷所在地——风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1)《望岳》的艺术特色
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曰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佳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为什么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推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概是因为《望岳》一首已经写尽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门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2)《石壕吏》的艺术构思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2 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2.写法精讲 《望岳》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直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写实“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及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北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向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鄜<廊坊至于歧<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3.难点精讲
有人认为从诗中看不出老妇人最后是被吏人捉去的,这自然是误解“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便点明了老妇已被捉去投宿时老汉夫妇双双迎接,临去时却剩下老头一个(这时老翁已悄悄回家),那老妇被捉还用说吗?如果老妇未被捉去,那婆媳二人自应高兴,幽咽的哭声又从何而来呢?又有人认为“天明登前途”是指老妇前往应役,也不对这句正和开首“暮投石壕村”作照应,投宿的是杜甫,登途的也是杜甫.教后反思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学案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学案鲁教版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学习过程】
1、课文诵读
要点:
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 如其人,言为心声。
2、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1)原文解疑
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
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综合探究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堂检测】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__”。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
(2)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
(3)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课外拓展】
杜甫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研读探究。
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格。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哪几首里结合得特别紧密?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3)探讨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些诗,一定要注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课堂检测】
1.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2.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3.B(无人生无常的感慨)
4.(1)诗史 沉郁顿挫 诗圣
5.(1)孤舟一系故园心(2)一去紫台连朔漠(3)无边落木萧萧下
【课外拓展】
2、(1)点拨]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风格的景物描写诗句主要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意境开阔;苍凉雄浑。星垂,而使平野更加开阔;月涌,更显大江流动。在这苍凉的背景下,诗人就显得特别渺小,“天地一沙鸥”的比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弱小与孤寂。吴楚一东一南,被洞庭湖坼分开来;乾坤与日月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洞庭洞的气势在作者的笔下是多么震撼天地,无与伦比。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又给这广阔的境界增添了动人心魄的气势。
(2)点拨]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结合得特别紧密的诗是《旅夜书怀》《登岳阳楼》。比如《登岳阳楼》,诗人一路漂泊,流浪到了江南胜景岳阳楼,登上岳阳楼,作者惊喜不已,但更感慨万分。在这壮阔无比、雄浑撼人的背景下,诗人远眺北方,想到那里正烽烟弥漫;近观自己,老伴伴孤舟,亲朋无音讯。一时间,万千忧愁涌上心头,国衰之忧、家破之愁,一起向他袭来,于是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让千载而下的我们也被这伫立眺望的镜头深深地感动。
(3)[点拨]①《客至》之所以写得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可爱的白欧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颔联写自己迎接客人的心情。颈联用自谦的语调写自己的热情接待,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间的亲密关系。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似乎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并不是如此,诗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达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帮我陪陪客人,大家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
②《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融为一体。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景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垂下的大自然的广阔空间,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走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个人的渺小与微弱。
第四篇:湖南省湘潭市凤凰中学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南省湘潭市凤凰中学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过程与方法
诵读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一)、知人论世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5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二)、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
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课堂合作学习
(三)、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诗句的字面意思。
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四)小组合作探究
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诗歌运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全诗。
2、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1)小题。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2课时《咏怀古迹》
课前自主学习
一、介绍咏史怀古诗
1、咏史怀古诗的内涵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对历史遗迹的追思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讽刺时事),或者思发思古之幽情。
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2、咏史怀古诗特点(1)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手法:
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即事议论。(4)语言:含蓄蕴藉。(5)意象: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历史古迹(吴钩 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六朝 金陵)。(7)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3、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
4、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寻找连接点)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体悟感情)(3)运用什么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分析技巧)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咏怀古迹》创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课堂合作学习
三、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咏怀的对象是谁?
2、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情感的那个词语。
3、昭君怨恨什么?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小组合作探究
6、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是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而杜甫笔下的昭君却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 的昭君,诗歌含有什么深刻寓意呢?
提示:咏怀诗的特点——借古人写自己,抒己怀。
7、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拓展迁移 欣赏美文:
《美女赌江山》
柔柔弱弱的一群,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历史却在她们面前变得凄婉哀怨.尽管,她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一)
朝为浣沙女,晚成吴宫妃.从她看到范蠡的那一记得起,就注定了西施命运的悲剧.贫贱与高贵的转变,完成在瞬间.这瞬间带来的,却是伤痛的永恒;她钟情于范蠡,却不得不弃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动,却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
在勾践与夫差的较量中,勾践赢了,赌注是江山。勾践很聪明,一个美女换来一座江山。可他又多么
残忍,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与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有人说西施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惨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
(二)汉宫内,汉帝御笔一点,王昭君被这漫不经心地一点,历史却因此打了个回旋。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交往与厮杀,竟然都由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来承担!
倾国倾城,汉帝盛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她在汉帝懊悔与不舍的目光中,一步步走汉宫,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美貌与青春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百十年后,当她的后代,她的族人被汉朝的骑兵赶往更恶劣的地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统治者的缓兵之计,她,只不过是一块挡箭牌。她若泉下有知,会不会流泪,会不会心痛?只是,她已经成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经迷离在历史的风尘之中„„
(三)西施、昭君等皆为美女,因为美,她们才成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们的美貌赌江山,拿她们的青春赌明天,使她们成为一代王朝的随葬品。在后人对她们或褒或贬的评价中,有谁真正理解她们的苦痛;有谁真正同情她们所做出的牺牲;又有谁真正关注她们的命运。她们的裙裾,飘扬在硝烟与战火中,使那段历史变得凝重。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笔,来怀念这些在历史的书页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
第三课时《登高》
课前自主学习
一、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二、诗歌鉴赏炼句型题答题步骤
1、结合文意,简析句意。
2、指出句子特殊之处和运用的表达技巧。
3、分析作用(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课堂合作学习
三、思考下列问题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2、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
小组合作探究
4、诗人悲什么?
第五篇:湖北省鄂州市葛店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 《石壕吏》简案 ◆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