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合校并校的再思考

时间:2019-05-13 16:5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合校并校的再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合校并校的再思考》。

第一篇:关于农村合校并校的再思考

城乡二元经济导致撤点并校的弊端

2011年的暑期实践中,我们农教团小组就农村合校并校问题展开调查。没过多久,校车事故频发,对学生、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很大伤害。就此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村合校并校过快,导致学生上学不方便,由此催生的不完善的校车系统,最终导致校车事故带来的伤害。所以,在2012年的暑期中,我就此问题再次展开调查。并就此问题引发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写成这篇报告。在2011年的暑期实践中,我们的调查范围是西安及西安周边各县城。在走访多个地区、多家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合校并校是大势所趋。以前,大到城市,小到各县城的每个村都有学校的身影,即使该村很小,也会有校舍的成立。这样的校舍可能简陋到几个年级合并起来共用,师资可能差到一个老师教几个年级并且教多门课程,但是学生还是有学课上的。而现今高考制度下,高考人数也在逐年递减。按理说,因为计划生育的放松管制,人数应该增加或

者持平,但是却出现的负增长的态势而且愈演愈烈。为什么会产生此现象?因为很多成绩差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反正也考不上好大学,与其上三本和专科,花很多钱,不如去上个技校学门手艺,或者是直接就业,从工作中积累经验锻炼自己。事实也正是如此,专科三本的学生就业压力很大,而且基本上是毕业等于失业,而技校生反倒因为有手艺在手就业却比较容易。再加之很多高校毕业生基本简单的工作都看不上眼,所以技校生的工资待遇也在逐年增高。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个有思想的高中生都会做出如此选择的话,那么从小学,初中毕业后,因为本村的学校被撤并,路途遥远,学费较高更加深了他们的辍学思想。

经过调查,我认为合校并校固然是一件有益的事。从硬件的角度,因为政府不再需要统筹兼顾,资金划拨过细导致每所学校的经费都较少的局面,可以大力度建设一个硬件设施很硬的学校;从软件的角度考虑,因为合校并校后要减少很多教师岗位,加强岗位竞争机制,无形中刺激了教师的自我强化意识,加强了自身的能力。由此政府也可以重点建设几所校舍并培养教师,而不是校舍过多鱼龙混杂。

但是,中国发展过快的局面存在于方方面面,它也使得合校并校的力度过大,速度过快,一切后备力量的不完善使合校并校表面完美,其实其背后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校车系统的不完善,建成的校舍因被撤校而造成闲置,学生上学

过远而导致辍学或者从小住校脱离家庭由此引发的家庭缺失的心理不完善等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合校并校力度如此之大?究竟是什么问题使得在没有充足后备基础力量的支撑下合校并校问题依旧以快速增长的态势向前发展?究竟是什么的动力在推动着此项工程的浩荡征程?

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城乡结合的过快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不彻底所导致。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讯、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却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市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经济结构的转换。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走入城市,城市人口的快速大量云集,农村相对大量人口的递减,使得人们在内心里产生人云亦云的想法,更加导致城

市人口达大量流入和农村人口的流出。加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很多人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的子女转学,由此引发的农村生源的急剧减少。生源的大量流失导致班级的大量合并。据调查发现,曾出现一个学校仅有十几人的局面。近百号教职工面对寥寥无几的学生,学校实在没有办法再继续开办。除此之外,国家经费的投资也成为不必要的损失。无形中浪费的经济资源使得政府决定以合校并校的方式解决,其目的是重点投资几所学校,配备良好的师资和健全的教学体系,并由此产生教师岗位的减少以此来激励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

政策是不置可否的,但是由于调查的不充分和农村间的差异性不免导致此项政策有些以偏概全。因为很多农村还是有很多生源的存在,况且很多学校都是刚刚改建好的校舍,如此一合并,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况且将农村的生源都转入固定一所学校,大量的生源涌入也导致老师们的工作负荷过重。虽然实行绩效工资制,但真正的工资改制制度对大多数老师来讲工资实际上是变低了。因为他们面对大量的生源和课程量。每个班的生源都比过去增加了近20个学生。此外,由此引发出的很多后续性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比如取暖设施的不完善、校舍的不够用、场地的缺失、生源量过大致使学生上学难、学校离家太远校车有不健全引发的校车事故频发等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很多学校因为生

源量过大,校舍面积的不够用,致使学校把操场面积逐渐缩小,很多学校甚至都没有操场的现象。

可想而知,在如此的环境下,家长首先要倾尽自己所有的能力把子女送进学校,但从孩子跨出家门的那一步起,家长就又要开始考虑子女上学路途的安全问题,进入学校后,又要因为班级人数过多害怕自己的孩子不能被老师很好的照顾和没有操场没有很多基础设施也用而操心,回到家里,继而会因孩子从小住校而产生思念之情。

家长们如此,每一位学生更是如此。因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而言,家长都只是第三者观望的眼神,而学生们才是事件背后真正的受害者。

面对频发的校车惨案,面对无辜丧生的孩子们的眼神,面对每一个家庭遭遇不幸的泪水,论起责任来,这不能只是一味的怪罪司机,怪罪学校,而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应该是社会的责任。

我们不能说城乡的发展是错的,由此我们就不能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撤点并校问题进行全盘否定。但其引发的问题又是不置可否的。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最终的办法不是追究责任,不是调查谁对谁错,更重要的是找到改进策略。

既然目前的发展使撤点并校已成现实,那么再回到从前也是不可能的事实,况且以前的状况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要解决后续的问题首先要处理校车、校舍安全性问题,毕竟生命是无价的。此外,既然已经撤点并校减少了对大量校舍的盲目投资,那么更应该加强对现有学校的建设。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校舍都以闲置、废弃。其实很多校舍都是新投资新兴建起来的,它们的废置无疑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其实我们可以对这些校舍加以利用,比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些村就把较小的校舍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地点、或是改成敬老院等。这样的改建一方面加强了固定资产的再利用,另一方面假期了农村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认为暑期实践本身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它不光使大家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而且,在独生子女独占的年代,让我们在浮躁的当下可以平心静气的关注社会的动态,可以让我们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暑期实践中指导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对我们的点播使我们如梦初醒,只有自己亲身调查过才有深刻的体会和分析。

社会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完善,只有发现问题改善问题才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是新生代的生力军,暑期社会实践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平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时间不竭,社会向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篇:农村学校体育再思考

农村学校体育再思考

牛雪源

(皋兰二中,甘肃 兰州730200)

摘要:通过对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改革,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对策;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总结过去,剖析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实践中找突破口,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改革,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根据我们对通渭县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我们认为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 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少数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认为体育课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对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另外,少数主管领导在检查、督促学校工作时没把体育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来看待。由于工作不重视,对体育设施没硬性规定,加至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导致部分学校体育课流于形式,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1.2 学生缺乏体育课积极性。

在农村中普遍认为:体育成绩再出色,并不能成为农村孩子“冲出农村、走向城市”的有力基石。正是这种思想的存在造成农村学生重“智育”轻“体育”理解的偏差。在以升学论高低的大环境下,只有狠抓文化课,而对体育课漠不关心,农村的体育成绩大都不去测试,使得好多学生对体育课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农村学生平时对体育项目接触不多,只是跑跑步,同学们之间互相玩玩。如果按体育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因大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不会做,而导致胆怯、厌烦情绪,逃避体育课。

1.3 体育专业教师缺乏,思想不稳定。

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不少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由其他文化课老师替上,教学手段、体育专业知识有限,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由于学校领导把体育教学不纳入教学检查、考核评估的范畴,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等因素影响了农村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1.4 体育经费严重短缺。

由于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支持乏力,开展体育活动主要依靠学费中的一点点体育经费来维持。学校用于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采用单调的“一球式”或“放羊式教学”,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求知欲不强烈。

1.5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中小学至少有一个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和一些必备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财政相对困难,许多

学校都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甚至没有田径场,学校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坏了也无钱修理,更不要说再添置新的器材。不少体育教学计划都因体育场地不足、器材缺乏而无法实施,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滞后、体育器材的不足、经费的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瓶颈”。

2、农村学校体育对策。

2.1 提高对学校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试想学生健康的体质,清新的头脑,灵活的思维,顽强的意志品质,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等,这些都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学科教育。学校领导在考察文化课教学的同时,也应了解一下其他学校的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的开展,从而转变体育教育的观念,提高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2 解放思想,多方筹集体育资金。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实行专款专用,防止被随意占用、挪用。另外,学校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筹措体育经费,来改变当前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

2.3 加强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农村学校开展体育新课改。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改善体育教师待遇和地位同时,加强管理,培养敬业奉献精神,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教学常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质保量的完成体育教学工作。

2.4 改善教师待遇和地位。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把体育教学纳入教学检查、考核评估的范畴,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稳定现有队伍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切实解决体育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同工同酬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公正体现。

3、农村学校体育改革。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搞好教学改革成为当今研究的课题,这对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1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制定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征的学校领导的支持,才有现实意义,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

3.2进行科学的挖掘有益于增进健康的体育活动。

3.2.1 体育游戏的开发和利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游戏(如“传球接龙”“撒网捕鱼”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器材紧缺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健康。

3.2.2 民间传统娱乐活动项目,如打陀螺、跳绳、跳方、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等。

3.2.3 开展武术活动,如武术套路、角力比赛、太极拳、太极推手等。

3.2.4 模仿简单的韵律活动,如基本舞蹈动作,广播体操,健美操等。

总之,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又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领域。要促进我国农村学校体

育工作的发展,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转变传统的以文取人的思想,转变在现有条件下农村学校体育无用论的观念。其次,各级学校领导要加强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经费的投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使农村体育教育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三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教育法》,突破传统的思想定势,使体育教师享受同其他主课教师相同待遇,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创造各种适应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乡土性体育活动,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促进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⑴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科学研究组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⑵ 陈健东.摆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 ⑷

第三篇:调查报告:农村小学并校应该慎行

调查报告:农村小学并校应该慎行相关搜索:调查报告农村小学盲目并校、激进并校,缺乏科学规划的并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容忽视,应该引起重视:(一)年龄的问题,调查报告:农村小学并校应该慎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年纪一般在10岁左右。一个10岁的小孩,集中住宿,生活要完全自理,是极其困难。奔波的劳苦,候鸟式的生活,成年人尚且害怕,又怎么忍心让一个10岁的小孩去面对。一个10岁小孩,连一桶水都抬不起,生活尚不能自理,而我们都说一个孩子就是国家的一颗花朵,就是国家的未来,要把他们葬送在这个陌生世界里吗?我们于心不忍,也不能这么做。所以,并校学生不愿意。(二)家庭的苦楚。这些年来,中央相继取消农业税、加大农业补贴,开始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这些惠农政策刚刚使农民尝到甜头,日子开始好过起来,正充满信心地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并校,无异于是在他们头上砸开的晴天霹雳。一是家庭负担加重。一个住校学生的生活费用,以最低的标准计算,一周至少30元,一个月就是120元,一年就是1000多元。这些生活费用将是现实的货币支出,不再是生活在村里时的实物计算了,对农村家庭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负担,所以,并校家长不愿意。(三)安全的问题。并校带来了的安全隐患,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一是交通安全。现有交通运力,沿途村民出行已经是拥挤不堪,超载运营是唯一的选择。到了周末和假期,中学生回村更是使交通情况雪上加霜。让一个10岁儿童去和成年人争抢交通稀缺资源,其境况不难想象。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行车极不安全,超载就更使安全没有保障;二是校舍管理。并校后,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就不得不集中到镇中心小学住集体宿舍。上百成千的生活还不能自理的孩子,集中住宿后怎么管理、如何管理、谁来管理等都是难题。失火、中毒、拥挤等都是潜在的威胁,这样的惨剧不是没有发生过。所以,并校客观条件不允许。(四)失学的压力。贫困已使部分儿童失学,并校增加了家庭负担,使退学、失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集中住宿和学习,必然会使一部分10岁左右的孩子难以适应这种生活,中途退学、逃学就成为他们逃避这种局面的选择。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们绝不能因为并校,使得哪怕是一名儿童失学。所以,并校使小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五)其他问题。一是家庭照顾的困难。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需要家长、亲人的照顾,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农村小学并校应该慎行》。日常起居需要照顾,生活饮食需要照顾,感冒发烧需要照顾。并校使得家长的照顾变得异常困难。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住在学校的学生夜间发高烧,校方通知家长,要求连夜赶到学校。家长包了其他村民的拖拉机,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赶到学校。这位家长现在说起这件事情,不禁是唏嘘落泪。小学生离家住宿,家长放心吗?决策的领导,如果是你自己的子女,你放心吗?二是对教学质量的疑问。并校的初衷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教学和管理一样,有一个合理的幅度,超过这个幅度就是不科学,就不经济。国外教育基本上都是小班教学,教师与学生有交流机会,教学质量比较好,这是大家的共识。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学校也是打出小班教学的招牌吸引生源。集中起来,大班教学往往是限于客观条件,是无奈之选。为什么还非得把这些年级尚小的儿童驱赶到一起,去享受美其名曰的高质量教学呢。所以,并校没有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关于并校的一点思考目前,部分地区存在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稀缺、分散,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当进行适当的合并、调整。农村小学并校,是一件有利有弊的工作。做好了,利国利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不好,就是祸国殃农。由此引发的问题,导致发生农民群众上访等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社会和谐,更影响社会稳定。由此,合并、调整农村小学应该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综合考虑,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稳妥进行。(一)综合考虑,总体部署。一是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要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1月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指出: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和教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特别是到农村任教,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由此可见,国家鼓励、支持发展农村教育是大的导向;二是要综合考虑农村社会、经济的现实,要有利于维护农民权益。农村社会习俗、语言、生活习惯等是小学学生能否很快融入集体生活的大前提,经济水平、家庭负担等是家长是否支持并校的重要因素,交通状况、校舍设施等是制约并校的客观条件。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只有综合考虑,才能人们满意,党委和政府放心。(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人口总数少及适龄儿童少的村,不办村小学,或者按照“撤高留低”的原则,不办高年级。但是,不能把这部分的学生都集中到镇中心小学,这种做法既不现实,条件也不允许,引起的问题也非常多。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地理、交通、经济、习惯、村民心理认同等因素,科学规划,将这部分学生并入就近的村小学。与其在乡镇集中建设大规模的校舍,造成管理、安全等一系列难题,不如建设一批合理布局的村小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融入集体生活,也有利于方便家长照顾。农村的地缘、血缘等特点,决定了邻近村的村民大多有亲属关系,这就可以根据布局调整的需要建设寄宿制小学,也可以鼓励学生寄宿在亲戚家中。这就很好地解决了远距离集中住宿带来的问题。(三)精心组织,量力而行。合并农村小学、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其出发点是好的,是为村民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具体体现,好事一定要办好。要多听取村民的意见,尤其是有上学子女的家长的意见。要多宣传党的教育政策,宣传国家的教育法规。要真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条件不成熟的、村民不同意的,暂不开展合并、调整工作。条件成熟的,要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四)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合并、调整农村小学的同时,要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并校后,学校规模变大了,学生人数增多了,办学标准提高了,要相应增加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扶持力度,真正落实“两免一补”,解决贫困学生的就学之忧,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要不要给您发表一下?2#笔伐言之有理入骨三分坚决拥护

第四篇:治理农村盲目撤点并校

治理农村盲目“撤点并校”应以百姓需求为本

日前,教育部出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征求意见。与以往教育布局调整的政策相比,这次意见稿的最大政策指向在于,突出对盲目“撤点并校”问题的关注和治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农村人口出生率和学龄人口不断下降,由此带来的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从其初衷而言,学校撤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利于更好地满足百姓教育需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在一些地方偏离了政策初衷,走了样变了形。

从近年来陆续暴露出来的学校撤并问题来看,有的地方罔顾本地实际和偏远地区特殊性,在撤并上搞“一刀切”,片面追求学校数量少、规模大,在实施上搞大跃进式的“一步到位”,不留下过渡和缓冲的空间,人为造成了混乱和紧张。有的地方打着整合教育资源的幌子,暗地卸包袱,借撤并之机减少对学校的管理并减少教育投入,出现“交通越不便、撤并力度越大”的怪象,甚至强行撤并,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这些撤并问题的后果,正如意见稿已经指出来的,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并带来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对撤并尤其是盲目撤并“后遗症”的认识和反思,也是一直以来群众意见的普遍反映,体现了教育部门正视现实、呼应民意的责任担当。

正视问题固然可贵,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破解问题,让老百姓满意。剖析撤并问题的症结,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对接百姓的教育需求,没有尊重群众意愿,为撤并而撤并,结果导致不该撤的撤了,百姓反对撤的也撤了,撤了以后又不能提供让人满意的教育服务。因而,不管是治理盲目撤并的“后遗症”,还是预防这类问题发生,都应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立足百姓教育需求这个根本来谋划实施。

从意见稿来看,相关对策体现了对百姓需求和意见的尊重。比如在治理撤并“后遗症”方面,提出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应当恢复,寄宿制学校要配备各项基础澡堂等设施和管理后勤人员,采取措施保障校车安全,满足学生的乘车需求。在防止盲目撤并方面,提出如有多数家长反对不得强行撤并,明确“就近入学”具体标准,规定农村学生上学步行或乘车时间不超过40分钟。类似这些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还需通过征求意见充分吸收民意,进一步调整完善,更需各地各部门的通力协作、认真落实,在学校撤并问题上兴利除弊,让农村娃的上学路更加顺畅,让农村教育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

第五篇: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影响及对策

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学校布局的调整成为区域教育发展中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撤点并校

现状

问题

解决方案

因地制宜

前 言

一、农村学校撤点并校背景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 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10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

概念界定:撤点并校,特指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原因

首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因此产生了撤并乡村学校的需要。

其次、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的办学格局,村小布点分散,乡村学校大量小规模地分散零星分布在各个村落中,数量大,规模小,随着生源的减少,一些学校生源不足,办学难以持续。

第三、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大,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相对较差,致使很多农村家长将孩子送往城镇小学读书,加剧了农村学校生源的减少

最后、移民潮,随着人口大量转移,农村学龄儿童大量减少,一些偏僻山区的学生数量减少更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为了方便其中一部分人将子女带在身边就进在城市上学,农村生源减少城市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农村人口也相应减少。预测在未来30年里,我国将继续保持这个趋势,农村常住人口每年将减少1100万至1300万不等。到2034年前后,我国农村将剩不到4亿人左右,且还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核心区。从有关调查看,山区人口减少的速度更快。甚至国家给乡村投资越多,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也越快。

多年前为了普及教育,建了不少乡村学校。近几年又强调教育资源整合,撤并了不少乡村学校,许多校舍(一些使用时间还不到十年)废弃或改作它用。教育资源整合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受到很多教师的支持,但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一些小学生只有八、九岁要走十多公里甚至更远的路才能到校,还要学会生活:洗衣服、蒸饭、打开水……很是可怜,也加重了乡村农民家长的经济负担;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背井离乡而荒废土地,到学校附近租房照看孩子。

三、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现状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因此国务院在2001年5月出台了关于“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要求。

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减轻村舍办学的负担,节省一定的教育支出,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撤并后的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所在地,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致使许多低龄入学儿童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也使许多儿童在本应入学的年龄段推迟入学时间。很多小学生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而且寄宿的学生开销很大,诸多费用一年下来至少近万元,这对一个普通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来说是不堪负重的。另外自小就寄宿学校远离家庭成员的关怀与照顾对学生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加大对乡村学校锐减问题的重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统计:2007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小学数量从64.6万所减少到32.01万所,减少一半还多!招生人数,从2524.66万人,下降到1736.07万人,减少了 788.59万人;在校生从 2

1996年的13615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10564万人,减少3051万人”。

现存小学学校数(万所)***025全国撤点并校后现存小学学校数据表***420062008年份

2006年6月,教育部先后发出两个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同时,为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展开来。

社会对乡村学校撤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尚未太多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对此题目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唤起社会对农村学校问题的关注,并形成相关研究理论,以弥补该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

四、乡村学校撤并过程中产生及隐含的问题

一、教育费用骤增,家庭难以支撑。

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校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二是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三是由于寄宿费用太高,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走读上学,但由于路途较远,又要承担交通费等费用。上述这些支出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二、就学路途较远,且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些山区学生到学校要爬崎岖的山路、趟过深长的塬沟,既费时又危险。有些地方交通虽然便利,学生能够乘坐交

通工具走读上学,但是很多乘用车都是农用车,即使是客车,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

三、新校问题复杂,教学质量不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是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办学质量,但事实上,一些学校合并后教学质量仍难尽如人意。一是在调整过程中由于部分地方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学校并没有相应扩建新校舍、新实验室、新宿舍等,导致班额过大、教学资源紧缺,不少合并后的学校班额都在5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十人。过大的班额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布局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多教师都来自被撤并学校。由于编制限制、不合格教师清退难,优秀师资补充依旧困难。三是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也是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这导致农村教师负担过重,很多老师要上4—5门课,周课时在20节以上。在寄宿学校很多教师还要承担或参与学生生活管理。

四、学校条件有限,影响学生学习。

虽然布局调整后学校条件得到改善,由于成立时间短,经费紧张,因此,很多学校生活设施并不健全,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一是很多学校生活设施不健全,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如小学生寄宿面临洗衣服、洗澡、就餐等难题,一些学校甚至连热水都无法提供。二是很多学校缺少专门的运动场、语音室、实验室、微机室等设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三是一些学校校舍简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学校周边网吧、歌舞厅较多,治安环境较差,也使学生和家长产生畏惧心理。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其困难与麻烦就更为严重。由于长期寄宿在校,许多原本应该从事的农活,此时也不用再去从事,这对于乡村学生劳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欠缺的,也是一种剥离学生乡土情节的不当举措。

五、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与教学压力。

就“校方”而言,一是增加了合并校的管理难度与教师工作量。学生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为学校管理带来困难。教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得做饭并管理学生生活,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超乎人们的想象。另外,由于小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大,在相对封闭的寄宿学校环境中,来自地域不同的学生常易滋生矛盾,人格羞辱、语言要挟、分派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增加了校方的管理难度。二是加速恶化了被撤并学校的变迁状况。随着一些村小的停办与撤并,原有学校的财产管理与利用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其动产可能已得到相关处理,但其不动产的管理却很

不理想,大部分不是闲置废弃就是迅速废弃,要么就是无故被私人窃据。

六、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关于撤哪个村的学校,把学校并到哪里,邻近几个村常常为此发生冲突甚至械斗,说明村民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撤点并校对村民来说也很无奈,学生确实太少了。昔目引以为豪的学校成为村民的内心之痛。

五、如何规避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现有情形下,调整并完善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校布局是必需的,因此,其问题主要不在于争论是否需要调整,而在于要思考如何进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直接涉及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1、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是国家、地区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而做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谋划与决策,因此,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严肃、准确和科学。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变动的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城乡人口分布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准确预测学龄人口变动趋势是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前提。学校的裁撤、合并,既要考虑到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也要考虑到地方的文化特点、民族状况、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等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规划、科学决策,避免盲目、草率和非理性的调整行为。

2、政府部门必须继续安排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专项经费,特别要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与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切实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实行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特别要加强寄宿制小学的安全工作。同时提出要合理核定农村中小学校编制,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工作,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

3、切实保证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由于政府加强了乡镇中心学校和县城学校的建设,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都比原来分散在下面村屯的教学点要好得多,促使更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镇的学校就读。学校布局调整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考虑到未来学龄人口的波动与学生入学的实际困难,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学生居住较为分散的地区而言,村小和教学点这种办学模式仍是有效的。

4、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虽相对集中,但从现状来看,其整体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巩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果的根本所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坚持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用超常规方式保证农村急需师资的来源。同时,大幅度提高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其幅度应达到足以挽留、吸引优秀师资安心扎根从教的程度。此外,应加强农村学校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要做到全员、全方位、长时间、高频次培训。与此同时,应建立不合格教师有效退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可在编制、待遇、晋级等方面提供特殊政策。

5、建立相应补偿制度,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资助的力度

现在所免除的教育费用在整个家庭教育开支中仅占一部分,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家庭贫困的现实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家长负担加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随着新机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全面实行,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对这些学生从实行全免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过渡到“义务教育全免费”,即不仅完全免收学杂费和免费给这些学生提供教科书,而且还应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范围,免费给这些学生提供寄宿、伙食、校服、交通补助等,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面临的经费困难问题。

6、制定农村学校基本标准,保证农村学校建设质量。国家有必要制定“农村学校质量标准”,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硬杠杠”。“标准”至少要关注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舍建设的标准;二是周边环境标准;三是学校软环境建设标准;四是非教师岗位标准,如对生活教师、保安人员配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7、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学校应从寄宿的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满足寄宿生的需要。一是晚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外,可组织学生看电视、读书看报、下棋、进行各种体育比赛等;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由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如组织艺术团、科普活动小组、各种兴趣小组等;三是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

法制讲座等活动,让寄宿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为此,学校应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读物,并且增加儿童的体育娱乐设施,增添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及生活上的乐趣。

8、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寄宿生心理发展档案,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寄宿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9、针对有些地方不切合实际的撤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小学要在方便就近入学、不影响普及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撤点并校。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程序,撤并学校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倾斜。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小学检查管理制度,从学校设施建设、生活条件(包括住宿、饮食、卫生等)、文化娱乐、教育质量及安全工作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各地对原来确实不具备撤并条件但已完成撤并工作的学校,要及时采取特殊倾斜政策加以扶持,促其尽快完善,全面做好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人事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专职生管老师编制,以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对寄宿制小学进行规范化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协调帮助解决学生往返家校的交通车辆问题,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六、结论及意义

据分析,在现有情形下,当前我国乡村小学校布局的调整与完善是必需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进行调整。为确保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避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布局调整。具体的解决方案,我们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来探讨。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社会对乡村学校撤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尚未太多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此项目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唤起社会对乡村学校问题的关注,并形成相关研究理论,以弥补该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从而引起社会对该问题的关注并努力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6月

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2009年08期 王宏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南方农村报 2009年04月01日 寇莉敏《评:农村学校撤并如何走出两难境地》,南方日报 2009年04月03日 范先佐 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中国教育先锋

范先佐 郭清扬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 2009年01期

秦玉友 《农村被撤并学校用地处置问题研究》,《教育研究》 2009年21期 马振海《学龄人口波动与农村小学布局》,载《决策探索》,2000年

《特别关注•撤点并校:相关政策——哈尔滨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调整的通知》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基于中西部地区6 省区38 个县市177 个乡镇的调》,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年 7 月 《麻雀”消灭后怎么办?农村学校撤并弊端凸现》2009年4月南方日报(广州)《陕西“空壳”乡村学校调查报告》,《求是》2009年第16期 《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996——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致 谢

在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石方军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

吉龙龙

2011年7月于河南师范大学

下载关于农村合校并校的再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合校并校的再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好农村合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做好农村合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朝阳市喀左县中三家镇中心小学(王素清)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曾多次被评为乡、县级优秀班主任。合校主任。合校使......

    新时期强校建设的再思考[5篇材料]

    同志们: 今天,利用全校处级干部培训的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近一个时期的学习体会。由于准备时间比较短,其中难免有的数据不准确,汇报的内容完全出自我个人的认识和体会,或许有......

    清水联合校促进校长管理水平再提高

    清水联合校多措并举促进校长管理水平再提高 为了搞好校长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全方位管理水平,增强学校发展前瞻性,清水联合校紧紧围绕“以校长队伍建设为首,以提高全体教师队伍综......

    三农问题 再思考

    领导人不懂得农民不懂得穷人 就不懂得政治----- 温家宝 19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看望师生,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后,他在该校作了长达50分钟......

    农村撤点并校研究文献综述(精选多篇)

    农村撤点并校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杨长友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20 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国家义务教育工程,为农村学校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到90 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实现了“一村......

    关于“河北省农村 “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

    “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社会调查问卷 关于“河北省农村“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地区为例 本问卷限于学术研究,实行无记名统计,不追......

    校园德育教育再思考

    关于校园德育教育的再思考 总的指导思想: 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能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拔尖创新人才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普通人、正常人。以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再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再思考“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是近年来为广大英语教师广泛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任何语言教学都应把学习者个人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