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管理论文--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
公共管理论文--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txt一个人 一盒烟 一台电脑过一天一个人 一瓶酒 一盘蚕豆过一宿。永远扛不住女人的小脾气,女人 永远抵不住男人的花言巧语。[摘要] 本文基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探讨,分析了在社会转型和数字化大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特征,提出了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 企业档案 知识管理 管理体制 生命周期
一、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背景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
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窦晓光: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转型期的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之二[J].档案学通讯,2006,(l)
[2]张斌:对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困惑的思考[J].北京:北京档案,2007(2)
第二篇: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一、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背景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
程都得到有效控制。(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
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
现的技术基础。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发布: 2009-7-23 15:01 | 作者: 不详 | 来源: 互联网 | 查看: 3次 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环节、功能及运作的不同,可以把其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 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
三、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②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 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③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④1998年8月18日-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 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⑤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及建构论文
一、中学语文的互动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合作为原则,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构建互动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中学语文的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以“问题——探究”为程序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将语文素质教育思想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三个层面(教学环境、教学关系、教学过程),并按照创设问题情境→呈示目标→互动探究→促进发展来设置教学程序。“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互动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并紧紧围绕有待突破的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研究;同时,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交往能力、想象能力,通过问题探究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寻找问题的破解之道。
2、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中心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将学生看作平等的有能力的人,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信任老师,两者在人格平等的条件进行教学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信念,热情地激励、宽容学生,老师鼓励学生发言,并鼓励学生持不同意见。同时,语文知识偏枯燥,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教师导学者和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角色,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对话,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对话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是指一个人时时想到创造、事事想创造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积极主动地探求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主探索、创造发展。
二、中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成效的衡量标准
语文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地位日益凸现,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课堂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教学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成效关键看有效性,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与学统一于教学过程,把教师与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语文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首先看教学过程是否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学生是否充分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学生是否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指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学生是否形成对语文的良好兴趣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乃至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互动式教学的效果首先要看语文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综合情况。
2、是否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
互动式语文的有效性要依赖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有效的互动式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实现了有效互动,学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活动中,老师尊重学生的发言,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虚心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学习别人的解决思路,认真地修正自己的意见。因此,是否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应该成为中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3、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应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考量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语文思维,也要考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如语文基本知识的丰富、教学技能的提升,看是否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人格的健全。
三、中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1、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就是要充分认识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与工作方法,由注入式为启发式,学习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其一,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应认识到这一单向性授课方式的弊端,将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其二,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建立民主合作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2、设计开放性问题,创造中进行有效互动
开放性问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一般来说,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它可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找寻语文问题的较佳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即使能力偏低的学生也能做出一定的回答,增强基础较差学生解决问题的喜悦感,从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同时,通过对语文开放式问题的讨论与互动,增加鼓励和表扬学生的机会,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消除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
3、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只有建立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才能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互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态度直接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教师应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要从内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从内心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提问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表达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尤其对后进生恰当地运用表扬策略;要鼓励与激励学生理解、尊重老师,以积极愉快的饱满情绪,激励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互动。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2]佐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岳欣云.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4]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1).
第四篇:石油企业HSE管理系统建构论文
1.HSE管理体系的涵义
作为国际石油行业共同遵守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面的准则,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管理体系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我国石油企业对HSE管理体系的工作仍然不够到位,为了使得石油企业更进一步的了解HSE管理体系,首先我们先介绍HSE管理体系的涵义。HSE管理体系将健康、安全、环境三方面有机的综合起来,形成动态的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进行预先风险预测,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及时敲定合理的防范措施,将人员损失、环境污染损失等降到最低。HSE管理体系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与其业务相关联的职业健康、安全生产和环境风险方面的管理。石油企业通过HSE管理体系预测到风险危害后,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和计划,再通过HSE管理体系提供需要的资源。
2.HSE管理体系在石油企业推进的必然性
近些年来,石油企业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带有其独特的行业特点的环境管理模式,具备了非常丰富的环境管理方面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我国石油企业推进HSE管理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石油企业独有的行业特点使得相当大一部分的石油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都构建了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并且还建立起了相应的监督机制等。石油企业推进HSE管理体系初探张婧霞西安市长庆培训中心HSE质量安全科710021摘要石油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的水、废气等,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安全和环保方面意识的增强,HSE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逐渐得到了石油企业的重视和应用。本文从HSE管理体系定义、HSE管理体系在石油企业推进的必然性、石油企业推进HSE管理体系过程中的问题、HSE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的要素考虑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增进HSE管理在石油企业的应用,为我国石油企业效益的提高和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关键词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石油行业;HSE管理体系
2.2无论各职能部门、各层次职工都实现全员参与的安全健康生产与环境保护责任制。
2.3进一步完善石油行业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制度。
2.4调整石油企业的管理目标,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目标也应用到企业管理新目标。从上述方面我们看出,石油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和环境管理经验不断的充分利用过程中,构建并推进HSE管理体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石油企业推进HSE管理体系过程中的问题
石油企业建立和推进HSE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预防控制安全风险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便达到保证职工的安全和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国际石油行业共同遵守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面的准则,HSE管理体系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我国石油企业对HSE管理体系的工作仍然不够完善,在建立并推进HSE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
3.1HSE管理体系的全员参与方针仍然无法完全达到,效率比较低下。HSE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有许多的部门和机构都参与其中,不同的部门内部的文件存档于不同的地方,没有建立有效的统一机制,这就使得文件信息参照起来比较麻烦,还有可能出现信息重复和不统一的现象,造成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企业运作效率低下;
3.2对HSE管理体系预测的风险分析认识不足,石油企业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过程中的设备及施工工艺比较复杂,且伴随着废水、废弃、噪声的产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都是一个极大的危害。但是,当前石油企业中由于大部分工作是人工操作,工作量极大,很容易遗漏重要信息,致使对于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的风险因素识别不到位,就无法真正地达到推进HSE管理体系的目的;
3.3当前石油企业中有相当多的人对HSE管理体系的内涵认识不够到位,了解得不够清楚,对HSE管理体系相关的规定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也就因此造成对HSE管理体系的重视不够,深度不够,无法达到真正有效的运用,使得石油企业建立并推进HSE管理体系的初衷无法真正实现;
3.4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但是对于国际石油行业的HSE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和条款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了解,对其掌握程度不够全面,这就致使我国石油企业在编制投标文件时对于HSE方面的计划实施方案不规范,达不到世界石油行业对HSE管理的要求,对于我国石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4.HSE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的要素考虑
石油企业建立并推进HSE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分析研究相关的资料后,在此提出一些建议,石油企业推进HSE管理体系过程中的需要考虑以下要素:
4.1领导层的承诺及制定的企业运作方针。具体而言,是由石油企业的最高领导层根据HSE管理绩效来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确定要实现的企业目标。例如:全员参与、科学管理、持续发展等方针,HSE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在任何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保护生态环境,向着无安全事故、无人员伤亡、无环境污染的方向迈进;
4.2组织机构及各自职责的分配。这里所指的组织机构是根据HSE管理体系要求所设置的组织机构。为了保证石油企业的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有必要明确各组织机构及管理部门的职责,并进行合理分配,合理利用企业内部及外部安全管理方面的资源,对企业职工要定期进行HSE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让职工尽可能多地了解HSE管理体系,才能在企业推进HSE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职责;
4.3建立各部门和各组织机构直接的文件一体化管理体系,在区别各部门信息的同时,集中管理各部门信息,保证信息的一致,有利于各部门的信息发布和交流以及信息的及时更新,方便进行查阅和运用;
4.4安全风险预测和评价。石油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关键就是进行预先安全风险预测和评价,以便于企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防范或者控制,降低安全风险,特别是对于高危险的作业环境,无论是设施设备还是人员方面,都要尽可能地达到安全可靠的目标,要从各个方面和各环境进行有效控制;
4.5监督考核。石油企业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HSE管理体系要实行定期检查和考核,确保企业中从领导层到职工,都要深刻的了解HSE管理体系及相关规定,并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确保石油企业HSE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深入其中,这对于石油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公共管理论文--浅论档案的定义和起源
公共管理论文--浅论档案的定义和起源.txt我的优点是:我很帅;但是我的缺点是:我帅的不明显。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令堂可是令尊表姐?我是胖人,不是粗人。摘要:研究一个事物的规律、作用及发展,必须首先对其定义、起源进行探究。档案是什么?档案的本质如何定义?档案又是如何起源的?作为一名档案学的初学者,要想在档案领域的学习与实践中正确地认识档案的性质
与功能,准确把握档案工作的历史作用,就必须了解档案的定义与起源。本文通过分析档案的相关资料,从而初步得出结论——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档案起源于原始社会。
关键词:档案 档案定义 档案本质 原始记录性 档案起源
档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作为具有文献性、凭证性、符号性、参考性等特征的零散信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档案定义的探究尤显重要。
自档案产生以来,学术界对档案的定义纷争不已,国内外已有的定义达数百种之多。陈赵祦、和宝荣《对档案定义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与1986年版《档案学基础》一书中的提法均为:“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考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和《档案著录规则》(1985年)中均写道:“档案: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000年)中“档案”一条释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①以上部分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具体定义不尽相同,但对档案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即原始记录性。
对档案的具体定义应从“原始记录性”这一档案的本质特性入手,结合档案产生发张的主体、档案的具体形态等多方面因素,方能得出较全面、概括性的结论。毋庸置疑,档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因此其主体为人。档案的具体形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变,种类繁多。仅中国古代档案就经历了甲骨金石、简牍缣帛、铁卷金册、纸张等多种形态的演变。如今又出现了电子档案。但不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归根结底其本质均可称为“符号”。符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指记号、标记以及佩带在身上表明职位身份的标志,即文字、图像、象征性的物体等。因此,概括说来,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
对档案定义的探究与对档案起源的探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确定了档案是什么,方可研究档案产生于何时;而对档案追本溯源的研究可进一步完善档案的定义。因此,笔者对档案起源的结论正是基于“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这一定义。
关于档案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历来众说纷纭。中外学者关于档案起源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字是产生档案的必要条件。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就开始使用文字记录社会活动,并将这些记录保存下来,成为档案。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为了管理大规模的生产,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战争,国家需要有文字记录作为管理国家和交际的工具,于是产生了文书,保存起来便形成了档案。第三种观点认为,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如结绳、刻契、编贝、结珠、图画等。②另外,我国当代档案学界著名学者丁海斌先生认为,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和需要出发,把档案的起源看做是一个过程。并按照各个角度,确认在某种意义上档案的起源点。③因此,从上文中提到的笔者较认同的档案的定义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
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因此,在人类活动中产生、具有符号性的原始记录的产生,即可看做档案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生产劳动、氏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记事和记数的需求及愿望。在产生文字之前,人们的记事方法主要有:绘图、标记、结绳、木契(刻木)等等。④我国古代有着“结绳记事”“刻木为契”的历史传说。《周易·系词》记载:“上古结绳而治”,郑玄《周易》注说:“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刻契,即在骨片、木片、竹片或在其他材料上刻画出各种形状的标记,用来记录某种事实或作为有关各方的一种信约。《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在记述东谢蛮时说:“俗无文字,刻木为契。”《释名》记述:“刻契也,刻识其数也。”我国少数民族至今都还大量采用原始方法记事,如云南景颇人无力还债时,便使用代表各种实物的红绸带、花布条、牛角、铜钱和木片吊在一起,作为欠条,凭此可向欠债人索取财物。景颇人还用不同的树叶表达各种意思,在一定范围内人人都可以理解,并用以通信。云南红河哈尼族典出土地,用同样重量的鹅卵石烧红,称为“可粒”,付给对方作为凭证,以后可用此赎还典金。“欠条”和“可粒”在原始部落相当于今天的契约文书,具有凭证作用。⑤这些原始记录方法在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大都有相同的规定和含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备忘、信守和凭证的作用,有保存价值。⑥是人类活动中产生的符号性原始记录。因此,结绳、刻契等的原始记录可被视为最原始的档案。
不仅中国的原始记录方法如此,国外也有类似记录。保加利亚出土了距今约六千年的陶罐,上面标有计算年月的日历,⑦这种日历必须经常供当时的人们使用和考查,是当时科技成果的记录。许多原始氏族还用绘画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大事,如美洲印第安人达科他部落就将本部落每年发生的大事绘在牛皮上,并用绳索将牛皮贯穿保存起来。美洲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普遍使用一种叫做华姆普姆的珠带,它用红、白贝珠串成,或由各种色彩的贝珠织成不同图形的彩带。这种贝珠带具有广泛的作用,既是装饰品,又是商业往来和与白人交易时使用的货币,但又可在社会事务中和部落交往中充当大事记、协定和“国书”,马克思将这种贝珠带称为易洛魁人“唯一的文件”。⑧
用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各种记事材料,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且被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记注材料,都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原始记录。这些记注材料都具有凭证和参考作用。它们不像图书资料,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撰写的,而是为处理事物、贮存和交流信息而保存起来的,所以,它们是人类最早的档案文献。⑨
因此,归纳中外相关史实和考古资料,笔者得出结论:档案起源于原始社会,刻契、绘画等原始记录方法形成的记录是档案。
作为一名初学者,笔者结合所学与所查阅资料,对档案的定义与起源进行了浅论,认为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档案起源于原始社会。
注释:①赵祦 和宝荣:《档案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9页
②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1页
③丁海斌:《档案起源三论——过程与标准》,2007年11月9日
④⑨黄存勋刘文杰雷荣广:《档案文献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72—274页
⑤江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⑥邹家炜董俭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第1—2页
⑦《六千年前的日历》,《四川日报》1984年4月1日
⑧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第137,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