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MBA本土化案例开发途径探索与实践
MBA本土化案例开发途径探索与实践
[摘要]案例教学是MBA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MBA培养院校使用国外案例多于本土化案例,但国外案例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学生。为提升案例教学质量,应该大力加强本土化MBA教学案例的开发。文章分析了进行本土化案例开发的必要性,并对MBA本土化案例开发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本土化 教学案例开发 MBA
一、案例教学的发展
(一)案例教学的溯源
案例教学是一种综合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启发性,能够使学生进入情景,全面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法学院。1908年,哈佛商学院成立,首任院长盖伊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商学院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效仿法学院所用课堂讨论,这种方法可以成为„问题方法‟(problem method)。”①最早的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商人和学生三者共同完成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商人提出问题,学生则负责概括问题和分析问题,最终形成一份报告。经过多年的努力,哈佛商学院成立了商业研究处,专门进入商业领域收集和写作工商管理案例。②到19世纪50年代哈佛商学院开始向外界大力推广案例教学。今天,哈佛商学院超过80%的课程使用案例教学,并适当使用课堂讲授、情景模拟、实地调查和其他教学方式。
(二)案例教学在我国的发展
1980年夏,美国教师团与我国教师对特许开放的四座城市的二十余家企业进行了采访,编成了八十余篇案例,并在大连培训中心首期厂长、经理研修班的教学中试用,这是我国在管理教学中首次运用案例教学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案例教学法的功效日益为我国管理教育界所认同。1985年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和学历学位教育的管理案例库。
自1991年我国开始试办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以来,我国管理教育界对于管理案例,特别是反映当代我国企业管理实际的案例的需求猛增。截至2008年9月,约有10万人获得了MBA学位,这些经过系统MBA教育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受到了企业的欢迎。而在这其中,MBA案例教学功不可没。
二、案例教学的现状和作用
自1991年第一批共9所院校试办MBA教育,经过近20年的努力,目前全国已有182所院校拥有MBA学位授予权。MBA的招生人数从最初每年不到百人,到现在每年的招生人数3万左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案例教学的现状
为促进MBA案例教学的发展,各培养院校的MBA任课教师都在不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并改进案例教学方法,各院校的管理部门也把“案例教学开展和效果”作为评价任课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也对案例教学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模拟处理案例中的情况,提高实践水平。尽管如此,案例教学在我国的开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本土教学案例缺乏。现有的MBA教学案例基本上以国外原版MBA案例为主,由于学员对国外的社会文化、企业组织、法律等背景不熟悉,在案例讨论时就不能发现案例的真实意图,因此,难以适合我国学员使用。二是现有国内的一些案例,由于案例开发经费不足、企业数据采集比较困难等原因,总体看案例质量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效果难以保证。三是MBA案例教学的比重比较低。据我们了解,或由于大多任课教师没有能够参与到案例开发过程中,从而无法在获得足够背景资料的前提下组织案例教学,或由于任课教师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案例教学准备,以及任课教师无法获得足够信息量的关于案例的教学指导,是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四是师资条件不能达到进行案例教学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组织能力和反应能力等要求非常高,有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或缺乏实践经验,凭感觉授课,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案例教学是MBA教育的特色
在MBA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模拟训练、企业实践等,其中案例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教学理念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实用技能、实践经验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学员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互动学习方式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教授彼得·F.德鲁克认为,案例教学法应该主要地用于帮助学员从各个侧面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MBA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实用性,注重培养学员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及管理技能。③这种技能的培养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是达不到效果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其优越性和不可或缺性。案例教学的对象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员,他们的教育背景、从事的行业各有不同,使用案例教学能够使他们充分地扩展思维的空间,并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碰撞出火花和亮点,日后在企业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就会有更深层的认识,同时提升了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MBA培养院校、MBA任课教师和MBA学员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马凯同志在第四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发展MBA教育要着重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抓特色,推动我国的企业案例建设。在第四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还成立了案例建设分委员会,把案例建设与案例教学的研究和推广作为该委员会的重要工作,要下大工夫建设好案例共享中心,真正做到编写一批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案例,适应我国MBA教育的发展,真正让学生受益。
三、本土化案例开发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日益频繁的高等教育国际交往过程中,维持国家高等教育主体地位和教育主权,发扬本国优秀教育传统,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现象和过程。④湖南师大校长刘湘溶认为,所谓高等教育的本土性,就是保持、保护和发扬本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延续下来,构成本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优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制度。⑤MBA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是指要归根于本土实践,要面对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要基于民族文化。当然强调本土化,不是放弃国际化,是要做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要有利于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能充分把握我国国情,善于解决我国企业问题的高级管理人才。
(一)推进本土化MBA教学案例开发的原因
1.受教育对象的本土化。尽管国外MBA教学案例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整体质量比较高,且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但由于我们的学员,绝大多数是本土企业的从业者(无论内资还是外企,也无论民企还是国营),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社会环境与企业制度、法律制度也明显不同,故难以真正融入所使用的国外企业案例的情境,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所以,我国MBA教学案例的开发,要在学习国外案例的前瞻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要在引进、使用国外企业案例的同时,注意结合国内的环境,编写优秀的本土化MBA教学案例。
2.MBA教学主体的本土化。在MBA培养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我们大多数MBA任课教师,多是在本土环境下接受的正规教育,不同程度地参与本土企业实践,在本土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骨干力量。尽管其中有一定数量的任课教师有国外学习、访问甚至工作的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本土化的案例开发和案例教育,这也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特征所决定的。
3.本土化并不是否定国际化。本土化并不是否定国际化,本土化也必须国际化,⑥这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本土化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的实质。试想,我们与其说对学员讲述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开发欧洲市场的案例,肯定不如我们讲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开发我国市场,或海尔如何进军欧美市场,或娃哈哈的非常可乐与两大可乐争夺市场的案例更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开发纯粹的本土化案例(即本土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纯粹的本土企业的内部管理、文化建设等),也要重视研究和开发由本土化背景的企业的国际化案例。此外,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为我们开发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MBA教学案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二)本土化MBA案例开发促进MBA教学质量的提升
1.本土化MBA教学案例开发能够提升师资水平。师资水平是影响MBA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土化MBA教学案例开发中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教师要写好教学案例,首先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理论框架等全面掌握,才能设计案例的框架、结构、知识点等。同时,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座谈、调查等,得到第一手调研资料。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案例编写的过程中,必须整理资料,结合教学要求撰写案例,力争使学生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在以上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课程,查阅资料等,进一步提升了理论素养。又通过亲赴企业实地考察、交流等获取了宝贵的资料,了解了企业的真实运作情况,增强了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案例得心应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
2.开发和使用本土化MBA教学案例更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MBA的培养目标也是要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培养出来的MBA应该能够在企业中独当一面,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开发本土化案例,加强本土化案例库建设,使更多的本土化案例投入教学中。我们的MBA学员身处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之中,需要在对我国的市场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企业制度、管理方式等比较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⑦
四、本土化MBA教学案例开发的实践
(一)立项开展MBA教学案例课题研究
为保证MBA教学案例的质量,可以将案例研究作为研究课题立项,同时,给予教学案例研究人员(案例开发小组)一定的经费支持政策。2008年,浙江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MBA学院在全校教师中征集案例研究课题。通过立项研究、专项经费支持的方式持续推进本土化案例的研究工作。有了学校的科研支持和经费鼓励,广大教师开发本土化MBA教学案例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在我校此次开展的MBA案例研究课题申报工作中,课题申请人可以根据MBA教育特点和学校MBA教学研究方向编写案例,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和前期研究积累自行设计题目和研究内容。案例反映的主要是浙江本土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选择、创新特点、企业文化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
(二)多种渠道获取案例来源
MBA培养院校在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过程中,可考虑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案例。如很多学校聘请了企业导师,这些导师主要是为学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实践提供帮助。但从获取案例资源的角度来说,企业导师所在的企业也许就有值得研究的内容。学校应该动员学员积极地与企业导师沟通、联系,赴企业调研,参与企业诊断,收集原始资料,为编写教学案例做准备。
另外,学校可以把MBA案例开发与MBA学生的企业调研、社会实践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MBA学员的实践活动可以结合培养方向、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自身的工作背景等将重点引导在MBA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前期准备上。学员选定企业,通过深入企业上门走访、深度访谈、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资料的汇总、分析,撰写案例报告。这些案例报告通常会成为教学案例进一步开发的基础。
(三)规范案例写作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是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由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发起,以“统一规范、分散建设,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为宗旨,致力于推动我国本土化管理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开发,传播案例教学成果,促进案例教学的经验交流与质量提升的管理案例共享基地。
在规范案例编写上,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根据MBA教学的要求,确定在本土化MBA教学案例开发过程中力争达到三个目标:
1.案例的规范化。编写前,我们参考国内外MBA院校的经验,制定了《撰写案例参考指南》,对案例涉及的领域、内容、字数、案例的写作风格、建议案例的教学方法等都做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培训,力求写作的规范化。
2.案例的本土化。本土化是我们自己动手编写案例的初衷,我们在案例的选题中,100%体现了本土化案例的要求,以便在案例的编写和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我校MBA教育的定位,并且兼顾学生生源的实践知识背景。
3.案例的原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的原创性。案例选题要求必须是原创的,并能够着力体现出本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管理实际。二是写作的原创性。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求案例编写小组必须到案例企业实地考察,写作引用的材料必须以第一手资料为主。
(四)鼓励本土案例使用,注重案例教学效果
由于东西方文化、社会环境和企业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故教师和学员在使用欧美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时存在着教师对案例难以理解透彻,多数学生很难进入案例情景的问题。因此,需要特别在重视编写优秀的本土案例的基础上,坚持“欧美经典案例与本土化案例相结合”的案例选取原则,使案例应用更适合本土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在教学中,鼓励MBA任课教师使用本土化案例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校MBA学院将编写的案例教材分别发给任课教师和学员,并将教学时间安排、案例前期准备、案例问题和参考答案等编写成案例教学指南发给任课教师,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使用案例,以期进一步提升MBA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效果。
同时在教学评估中,通过《MBA课程情况反馈表》上专门的评估教师案例教学效果的指标,让学员评价实际效果。通过规定核心课程使用案例的数量,要求学员上交案例分析报告的数量等手段,全方位对本土化案例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和提升。
[注释]
①Cruikshank J.A Delicate Experiment: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08-1945[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7:74.②于振荣.开创我国自主案例开发的新纪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95.③吴世农,翁君奕.解决瓶颈问题,提高MBA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2.④赵丽红.浅谈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2.⑤刘静.相容中相长: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8.⑥赵万霞,赵伟.MBA课程国际化与本土化现状及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108.⑦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29.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文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摘要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近年来在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与试验。
作者信息
姓名:杨魏
单位:江西省乐安县龚坊镇龚坊中心小学
职务:教师
电话:***
正文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因此,我校近年来就从这两方面对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无法兼顾不同地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更为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因此,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试验。学校和教师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个性、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
(二)我校校本课程系列化的探索
我校在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与试验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
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教师的潜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目前,一、二年级的科学与社会综合课,四年级的书法课,五年级的美术创意课,六年级的生活技能课,四到六年级的形体课,这些课程都深受学生的喜欢。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思索:怎样才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校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学校环境,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或教育哲学,否则,学校是不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
首先学校要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我校在“三个面向”指导下,确立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这是我校新世纪办学的指导方针,也是构建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依据之一。
其次学校应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基础。我校作为一所教改试验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整体改革与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最后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注意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其服务于课程改革。
(二)教师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只有教师具有有课程改革的正确理念,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通过综合课的研究,我们感到,我校教师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携手合作,双方为实现试验目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优势互补、相互推动,这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上佳选择,也是一条可取的、愉快的途径。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局限于学校自己内部的资源,而是要挖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寻求教育专家的指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标志。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我们能投身这场改革,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采取“学校领导、课程专家、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遵循继承、借鉴、改革、融合创新的原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最终会形成具有特色学校的课程教材新体系。
第三篇: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简介: 从1993-2004年期间,三峡工程的业主单位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率先在电力行业中,开发工程保险市场,取得了有益的成效。经过十一年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将工程保险——化解工程风险的探索举措,成功的运用于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为三峡工程和建设者树起了一座安全屏障,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建设环境。目前,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稳定、管理规范。从三峡建设期的工程保险到初期运营资产保险,己经成为我们组织三峡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连接着从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
关键字:三峡工程 保险市场 工程保险
保险业分两个体系,即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工程保险是属于财产保险辖下的一个分支。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开发,为我国财产保险丰富了新的内容。从1993年开始,中国三峡总公司经过11年的探索与实践,历精图治,开发出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建立了三个三峡工程保险服务网点,30多个三峡建设单位(包括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等)开通了三峡工程保险信息网,11年签订工程保险合同40多个,涉及400多个保单较大工程项目1000多项;办理索赔200多项,理赔金额达600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三峡工程保险市场体系。11年来,建设期间的建筑安装工程保险金额达300多亿元人民币,二期工程竣工后的运营资产保险200多亿元人民币,根据不同建设时段、不同保期、不同保险标的(工程项目),设计出不同的保费费率标准,并控制在工程概算之内。保险费的使用分别用于保险与安全生产培训、设置安全设施、制定防范措施、安全监测与查勘、工程事故处理与理赔、安全奖励等诸方面,使工程保险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三峡工程保险管理模式。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的前提条件
利用三峡投资中的工程保险费用,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开发,再获取新的效益,奠定了开发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经济基础。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和工程建设者,以及为工程服务的各种经济、技术形式的中介机构,构成了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主体。
1.1 经过调研、考察与论证,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开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巨大综合的三峡建筑市场,提供了保险市场开发契机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建筑市场开始形成,为开发三峡工程保险市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三峡工程建筑市场有三大特点:其一,三峡工程是一个建筑行业齐全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水电、民用、电子、船舶设备、港建、金属结构、机械加工等十几个建筑行业,在三峡这样一个大市场中竞相争流;其二,三峡工程规模大,工期长,人力、财力信中,从三峡工程效益看,总装机容量1820MW,防洪库容220万立方米,俱属世界之最。高峰人数2.8万人/年,静态工程投资500.9亿元RMB,在这样一个市场中风险因素多,管理很艰巨;其三,技术复杂、施工强度高,是建筑史上罕见。这些都为我们进行三峡风险管理和保险市场开发,创造了坚实的资源条件。从1993年开始,以三峡工程三个时期建设的施工方法为依据,以同期的招标合同为基础,全面规划出三峡工程的保险方案,不失时机地迈出了开发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第一步。
(2)科学分析风险因素,建立起工程保险市场
1996年9月,主管三峡工程保险的副总经理李永安同志亲自参加了三峡工程风险研讨会,对三峡工程风险管理问题,分建设环境、建设规模、工程设计、工程技术、工程施工、工程移民、工程环保、工程投资、工程财务、融资汇率等十个风险因素作了精辟的论述。与会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的风险管理出谋献策。并结合三峡工程论证中的水文、地质、机电、科研、生态、泥沙、技术、施工投资、移民、大坝及电站建筑、通航建筑、水库调度等13个专题,进行了技术、经济、环境、移民等,作了风险分析。以此,建立起风险管理的新理念。共识认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新兴管理学科,它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测和评价,结合三峡工程建设特点,优化组合三峡工程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导致的损失,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目的。
三峡工程建设的风险,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风险集中,三峡枢纽的建设空间聚集在15.28平方公里之内;②风险额大,三峡工程静态投资500.9亿元人民币,动态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投资之大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③风险面广,从风险分析可以看出,风险除来自政治、经济方面之外,还来自建设环境、工程技术、工程移民、组织协调、市场管理等方面;④风险周期长,三峡工程建设总工期为17年,分三个时段(期)施工,增加了风险管理难度。
在风险管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三峡总公司将风险管理工作,当作工程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来抓,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开发工程保险市场。把工程保险作为经济的管理手段,达到合理的风险转移的目的;同时,采取预防和控制的方式,来降低风险损失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3)合理运用保险资金,挖掘保险市场潜力
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用保险费用占GD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小来分析保险市场的潜力。发达国家一般保险费占GDP的10%左右,而我国保险费只占GDP的2.52%(2004年11月中国保险报),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在于保险资金的来源不足。我国在建筑行业中开展工程保险业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均因保险资金短缺,迟迟未得到发展。国际工程师协会制定的菲迪克条款中,明确规定,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设备、雇主责任等列为强制性保险项目。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以此为借鉴,利用国家批准的三峡总投资中的保险费用(其保险费用占三峡工程投资的5‰),进行全面规划。集中管
理开发工程保险市场,充分利用保险手段,挖掘保险市场潜力,运用经济补偿和风险统筹、转移机制,来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不突破国家审定的工程概算,保障投资的安全,保护全体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的管理办法
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中的关键是市场建设。市场建设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体现工程保险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满足对三峡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需求。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在开发三峡工程保险市场中,使工程保险成为整个工程风险管理所必须采取的手段之一,达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目的。经过11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的基本经验就是发挥工程保险优势,规范保险市场管理。
2.1 立足三峡工程建设,全面规划保险方案
三峡工程保险起始于三峡工程第一期工程建设时期(1993-1997年),当时保险市场处于雏形期,一切都在探索中,决定以建安工程保险为主体,全面做好工程保险规划。三峡工程保险方案的规划原则是紧紧将工程保险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形成良性互动。根据三峡工程分三期招标方案,以工程招标合同为基础,规划出三峡工程保险的四大版块:一期工程保险保单(1993-1997年),包括施工准备工程和一期主体工程项目;二期工程保单(1998-2003年);三期工程保单(2004-2009年);机电设备运输、安装保单,包括二期左岸电站14台发电机组及高压电器设备(GIS)、变压器等附属设备。三期右岸电站12台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等,随三期工程建设进度待定。运营资产保险相应于分项工程逐项竣工和发电机组运营发电,设计专项保单。以保险规划为指导,随着工程建设进度,分期分批设计若干保险合同(协议),采用询价招标方式,选择具有经验丰富、诚信度高、偿付能力强的保险商(保险公司)承保,按工程建设进程,逐项实施。
2.2 引进保险中介机构,制定工程保险策略
从2000年开始,国内保险经纪市场开始出现,一批保险经纪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相继成立。经过前几年学习国际保险经验与结合三峡工程保险的探索,为规范工程保险市场的管理,及时引进保险中介机制,制定三峡的工程保险策略。首先聘请资厉深厚、经验丰富的香港达信(MARSH)保险与风险管理经纪公司,担任三峡总公司的保险顾问,设计三峡工程保险询价文件。第二,利用企业内部技术经济人才,组建咨询服务公司,对工程保险合同签订后,进行保险业务咨询代理,协调工程保险合同各方关系,公正处理保险理赔事宜,理顺工程保险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保险管理工作制度。第三,在工程保险项目询价招标中,对于风险度大、保额高的项目,采用共保与再保险的方式来分摊风险。如左岸电站十四台发电机组及其高压电器设备、变压器设备等,运输安装保险金额达80亿元人民币,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主保,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太保)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平保)参加共保,使其优势互补,共担风险。从2003到2004年,两年间共发生较大运输、安装事故五起,理赔金额达526.13万
元人民币。同时,按保监委规定,聘请了美国GE环球资产保护服务公司为该项目再保险公司。GE再保公司诚信地履行合同,每年分两次赴三峡工地进行机组安装风险检验,相应提出专题评估报告,并提供国外类似工程项目的风险事故信息和经验教训,对我们预防风险事故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2.3 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工程保险管理
首先在保险市场内运用竞争机制,选择最佳保险商,是我们的成功之举,促使管理的规范化。
(1)市场竞争提高保险理念。在风险管理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防范,二是要转移,保险主要解决后者的问题。保险是最经济的管理手段,按照三峡工程概算,三峡建筑安装工程保险费以5‰列支,只要向保险公司交纳2.5亿元的保险费,就等于在银行储备了500亿元的保险费。从风险论证到工程保险的管理理念上,统一了认识.并采用业主单位集中投保方式,争取保费优惠,简化手续,便于统一管理。
(2)分项投保促进规范管理。工程保险初期,采用整个工程投保方法,因工程项目繁多,工程进度、工期各不相同,保险费率标准不一,管理上增加了很大难度。探讨中,由整体投保改为分项目投保,与工程进度相适应,引进三家保险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优势互补,工作逐步走上合同化,管理得到规范。
(3)多方位寻求保险保障。三峡工程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建筑安装工程保险(简称建安工程一切险)以后,逐步将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物资运输设备(包括集装箱和各种船舶)、雇主责任保险等险种,逐项展开。根据市场调查,设计不同保险费率标准,争取保险费的优惠,并采取专项管理办法,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实施,为工程建设创造了多方面的保险保障条件。
(4)科学制定保险工作程序。市场竞聘中引进的几家保险公司,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上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一定的差异。经过实践,吸取各家之长,补以其短,科学地制定出三峡工程保险的工作程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这种工作程序包括四个阶段:申保签约阶段—立案查勘阶段—索赔理赔阶段—赔付分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职责界限,执行过程中,秩序井然,管理有条律,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工程保险市场活力。
(5)抓住关键标准化管理。三峡工程保险市场进入到制度化、合同化管理以后,其关键是标准化管理问题,鉴于三峡工程是世界级型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工种繁多、涉及面广,给工程保险市场标准化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经过多年探索,采用两种方法统一管理:一是制定标准规格,工作统筹协调。在严格执行三峡工程保险工作程序时,设定各阶段专用标准格式(包括招标询价文件标准格式以及各工作程序执行的标准格式),统一由三峡总公司资产财务部归口管理,广纳各方面反馈信息,进行协调,统筹安排。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工程保险中事故赔付标准是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保险合同双
方的权益,又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声誉,此应当以重点问题来抓。首先将“保险法”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概念与工程合同中的预算单价规定结合起来考虑,从定性到定量有了一个客观具体的标准,得到保险合同各方的认可。实践中得到了补充与改进,为工程保险险种的完善提供了可靠依据。
(6)规范求实提高服务质量。工程保险是保障三峡工程建设顺利的手段,为工程服好务,是检验保险服务质量的标准。三峡开发总公司在工程保险上依工程所需,采用求实工作方法,制定相应工作制度与规定,实行规范化管理。从此以后,内部机制改进、安全生产加强、防范意识强化、工程进度保障,为推动三峡工程“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安全”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各保险商为工程服务上,制定各自服务措施,各显其能。人保率先运用“三峡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报刊,经常性的进行保险知识宣传,结合三峡工程的事故分析进行剖解;太保和人保创新各种安全标牌,遍布三峡坝区,以作安全防范警示;平保深入设备制造厂家,调查事故原由,制定理赔方案。在工程出险时,各保险商基本都做到一调查、二访问、三记实、四核准,协助采取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随着规范化管理,各保险商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诚信度得到加强。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
三峡工程以其独具的地位,影响着国内外.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不少水电同行探访与咨询;三峡总公司又将三峡工程保险管理经验,推广到新开发的金沙江工程项目中,在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装机1200MW,年发电量573.5亿
KW·h)和向家坝水电站(装机6000MW,年发电量301.3KW·h)项目中运用和改进。十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三峡工程保险的管理经验为三个方面,即科学地工程风险分析、规范地风险管理机制,求是地工程保险管理办法。最近,北京奥运游泳中心和国家体育场工程项目,借鉴了三峡工程风险与保险管理经验,招聘了保险经纪公司,并为游泳中心项目制定了工程保险条款。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参考三峡工程保险管理办法,成功的对所辖的隔河岩发电厂和高坝洲发电厂的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进行了运营资产保险招标,选择了有实力、有诚信的保险商,收到了初步成效。
当然,我们在总结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时,应找其不足,以利探讨发展新战略。回顾十一年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中,存在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如何将工程保险更紧密地融入到工程建设与管理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是要解决工程建设与工程安全预防(含工程保险方案实施)和工程管理与工程保险管理的关系问题。二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如何考虑建立企业内部的工程保险机制,如成立企业“自保公司”,当前,国内大型企业正待成立自保公司,按笔者所调查的资料看,我国企业中,己成立了200多家自保公司,既解决了工程安全预防措施费用问题,又能实施预警措施。这将是对保险商的一个挑战,我们可以分两步走,笫一步与保险公司联合实行工程保险,第二步条件成熟后,独立进行自保。
展望未来,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五篇: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内容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考虑学校和社区人力、物力资源才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只有通过课程化的安排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本文结合高桥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来探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开发 大课间 课程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作为一名好校长,必须具有教育理想。“校长的教育理想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话语中,更应该体现在他的管理行为里,体现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1]课程领导力,是教育转型期一名中学校长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各地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培训)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学习、培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全员参与、效果显著的特点。相对校本研修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似乎门前冷落。许多薄弱学校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或者根本无动于衷,具备开发实力学校的校本课程百花齐放良莠不齐。校本课程到底应该怎么进行?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和教师都想探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管理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弄清“校本课程”概念,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不走偏”
在弄清楚校本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含义。什么是课程呢?“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计划和活动。教育是通过课程培养人、创造人、生成人的。”[2]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想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一书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从以上理论来看,校本课程应具有开放、民主、务实的特点,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为了统一思想认识,达成高度一致,为下一步开发课程凝心聚力,XX新城XX中学在各教研组活动中有计划地安排了三个课时来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校本课程”话题,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明显增强。
二、调研校情和学情,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力、物力 “学校课程建设必须考虑学校当前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既要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其可能性,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3]既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那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是摸清基本的校情和学情,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愿、能力和时间,必须兼顾学校和社区现有的设施和场地等综合因素,这样才能够确保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确保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高桥中学位于咸阳、长安和户县三地交界、XX西岸的XX街办XX村。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但民风淳朴。高桥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有XXX名学生,全都是本地农家子弟,家庭都不富裕。这些孩子父母要么常年在外打工,要么父母都忙于农活,家庭的教育投资和家校配合跟不上。学生在文明礼貌以及学习、纪律、卫生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问题;另外,相对来说学生思想都比较保守、封闭,胆子较小,缺乏学习生活自信,英语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汉字书写以及作文能力欠缺。
XX中学教师全部都来自农村,第一学历基本上都是中专,后来百分之九十修到大专或者本科学历。几乎一半教师在教学一线是所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广大教师硬是凭着“三苦”精神(苦教、苦学、苦练)确保XX中学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008年来,XX中学领导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网络建设特别是“班班通”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区前列,成为西安市信息化示范校。目前学校三个年级都安装了电子白板设施,教师基本上都掌握了实用技术。网络信息资源库某种程度也弥补了我校师资力量的薄弱。郭君奇、康争明、赵琦等老师还经常担纲区级培训;黄高辉、任远两位美术老师的国画功夫深厚,黄高辉老师还经常在全国各地参与交流;薛坤明、李军伟和高占学老师的书法也远近有名;王美丽、孙晓春热爱舞蹈,经常在高桥街道义务辅导村民跳舞健身。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这些老师都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利用的资源。
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
只有搞清楚了基本的校情、学情和教情,才能够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避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之中,校本教材的编写最为重要。既然是校本课程,首先就得有教材有课本,校本教材(课本)和课程表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标志。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个严肃又科学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对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的人力,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教材审查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教材编写的有序、科学和规范。
高桥中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由教学副校长负责组织。前期工作是结合基本校情、学情和教情组织论证,然后建立校本教材编纂委员会,招聘编辑老师进入编写阶段,最后审稿并付梓出版。
高桥中学校本课程目前开发了四个:
1、《“礼”文化研究》课程。开发这个校本课程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XX是丰镐都城遗址所在地,属周文化发祥地,研究“礼”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鉴于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的欠缺,学校确定“礼”为校园文化主题,旨在崇礼敬德,传承传统文化,倡行文明行为习惯。按照《高桥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礼”文化研究》教材的编写具体交由德育处实施,德育副校长负责。
2、《汉字书写》课程。开发这个课程理由有二:一是前面提到我校有薛坤明、李军伟和高占学这样爱好书法的老师,有书写课的人力资源,二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电脑时代学生书写能力普遍下降,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考试,写的字不成形,书写不成行以及涂抹修改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有的初中生连基本的汉字书写笔顺都没掌握,更谈不上写得又快又美了。说实话,我校开发这个课程从近的方面来说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书写能力进而提高应试水平,因为书写美观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阅卷评分,像包括语文在内的一些文科试卷书写好坏对评卷赋分影响很大。另外,我校开设汉字书写课程也是为了积极响应近几年各地兴起的“汉字书写大会”。
3、《电脑技术应用》课程。我校开发的这个课程和地方课程《信息技术》有所区别,可以说二者互为补充。主要考虑有三:一是作为农村学校,我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在整个沣东新城来说拥有实力,我们想通过加强信息化教学进一步增加”西安市信息化优秀学校“这块招牌的含金量。二是我校学生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户子女,许多家庭没有电脑或者说没条件上网,学校通过开设这个课程来弥补和强化学生在电脑技术应用方面的缺憾和不足,以便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和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现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推广,每学期每年教师和学生在电脑制作方面的比赛越来越多。因应教育教学形势,学校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对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如电子白板技术培训,有利于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
4、《体育与健康》。开发这个课程的原因,一是我校除体育老师外,还有一大批体育运动爱好者,他们在兵乓球和篮球两个运动项目上实力雄厚。二是国家对学生体育健康与训练高度重视,在中、高考已部分地恢复了一些传统项目,像男女生1000米和800米长跑等,三是相对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体质好,特别是在中长跑方面有明显优势。学校通过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想有重点、有目的的培养一些体育苗子。
四、有序安排校本课程,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校本教材编写好了,下一步就是实施。许多人会认为:国家和地方课程已经把学校的时间占得满满的了,哪还有时间开设校本课程;再说了,校本课程中考和高考又不考,干嘛自己给自己找累?这是目前绝大数学校迟迟未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因。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不过只要考虑得法,我想时间还是有保障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把校本课程整合在学校常规课程中。譬如我校正在试验将《“礼”文化研究》课程和每周周一的班会课整合。除常规班会内容外,班主任每次利用半节课安排《“礼”文化研究》校本教材内容,以之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或者,安排成单周或者双周上一次《“礼”文化研究》专题课也未尝不可。《汉字书写》、《体育与心理健康》、《电脑技术应用》这三个课程也可以分别整合在语文、体育和信息技术等常规课程之中。高桥中学明确要求平时初中语文课要以《汉字书写》教材为依据切实加强对学生书写技巧和书写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并具体贯彻落实在作业之中。
二是在大课间开设校本课程。现在每个学校至少有一节45分钟的大课间,大部分学校大课间组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也有一些学校让学生自由活动。我认为大课间是落实校本课程的最佳时段,只有将大课间课程化大课间才具有实际意义。高桥中学一周五个大课间,除周五外(用作教工大会和全校教研组活动),其余四个大课间都分别安排了《“礼”文化研究》、《汉字书写》、《体育与心心理健康》、《电脑技术应用》校本课程。当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讲座形式的大课,有班级授课形式的小课,有情景模拟形式的“心理咨询”,有篮球场的现场指导和演练,等等。大课间执教老师各司其职,组织有序,大课间内容丰富多彩,往日沉寂的校园充满了青春活力。
五、重视学校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建设,积极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有专家认为活动和校园环境也是课程,我赞成这种的观点。活动和环境建设只有纳入课程体系才能有序、科学、高品质地发展。事实上,许多学校的活动和环境建设随意性很大,随兴起意,今天搞一个,明天搞一个,活动和环境建设很多也很乱,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像校园文化建设,许多学校活动很多,展示很多,但忙来忙去却宗旨不明,除了作秀之外,不知还能干什么。有的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也很到位,甚至力图让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但由于缺乏主题,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心浮气躁。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的活动和环境建设没有课程化。
高桥中学虽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学校,但我觉得学校发展规划还是很科学的。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结合区域和生源特点确定了校园文化的主题——“礼”,旨在崇礼重德,弘扬传统文化,倡行文明有礼风尚。校风、校训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在内都体现出了“礼”文化主题。学校对“礼”文化建设有统一安排部署。学校不但制定了《“礼”文化建设活动方案》,而且分工明确:德育处负责校园文化宣传(包括标语、橱窗、专栏、经典语录挂牌、长廊布置等)工作,教学处负责教室和公共教学场所的环境布置,后勤处负责花木种植、养护包括提示语标牌设计等工作。另外,各年级各班都有自己的“礼”文化宣传专栏。对于各个负责块的活动内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最终审批通过后方可组织开展,这样就确保了活动和内容的统一性和科学性。
前面已提到,高桥中学对大课间已经实行了课程化管理。每天值班老师按照大课间课表进行上课并记入课量,教务处和有关领导值班检查。当然,不管是专题讲座还是活动课都必须依据相关校本课程写出教案,没有教案学校会以教学事故问责。
对于大型建设,学校也当作一门功课对待。调研、规划、设计、实施有条不紊。前文也已提到,鉴于高桥中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和教师第一学历普遍低(初中专)的特点,学校很早就启动了信息化建设,制定有《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逐年不断加强和优化校园网络设施,“班班通”——特别是资源库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助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也弥补了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的严重不足,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XX中学的校本课程虽然不多,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校能够立足校本,从学校和社区实际出发,积极开发有价值有意义的、可资利用的校本课程,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认真务实的作风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所应该倡导的。办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的。作为一名主管教学的校长,重视课程建构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既是转型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角色转化的需要,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实现教育梦想,彰显校长魅力,将是我长期为之奋斗的宏大目标。
(全文字数:5285)
参考文献:
[1]宋XX《名校长对教育的再思考》,XX教育出版社,2012.[2][3]程XX《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注:本文系2014年XX市校长岗位培训提高班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