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型城镇的发展问题

时间:2019-05-13 18:1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聚合型城镇的发展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聚合型城镇的发展问题》。

第一篇:聚合型城镇的发展问题

聚合型城镇的发展问题

享有现代要素方面,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要素更多地体现在受到城市化大规模推动、拉动作用的地区 城市功能的重新布局和扩张性的分解,将会使聚合型城镇面对重大机遇,如专业市场、特色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所谓专业市场是指由多个主要以批发为主,经营单一种类商品的主体(摊位、店铺)聚集在一块相对固定的场地内,由此形成大型市场,如生产资料市场、汽车市场、装修市场和二手市场等。由专业市场所形成以同类产业区域性集聚为特征的“块状经济”格局和区域内部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专业型城镇,这是在温州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模 对中国目前两种城镇化模式的思考作者:张琴 陈昌文

来源:《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7年第6期

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模式”,以贾峪镇洞林湖生态城新型农村社区和豫龙镇槐西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代表;“村企联建”模式,以唐垌中心村为代表;“土地增减挂钩”模式,以郑庄中心村为代表;“沿黄生态旅游”模式,以桃花峪、霸王城、刘沟等为代表,等等。这些特色鲜明和卓有成效的模式,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的内涵和路径。截至目前,共投入城镇化建设资金达7.5亿元,拉动社会资金20亿元,打造出了37个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特色村和亮点村。

针对当前出现政策推动下的快速城镇化模式,课题组选取广州市南沙区,并通过与深圳、上海浦东、唐山曹妃甸等已经发展成熟和正在发展过程中的地区进行比较,了解其城市规划、产业聚集、人口转移等的变迁过程,探讨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的良性发展模式。

第二篇:聚合支付发展

“聚合支付”究竟是个什么鬼?

最近很多商店超市里已经不再是使用支付宝还是微信钱包的“选择支付模式”了,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正在悄悄崭露头角,经店家介绍,我们才知道,这是新兴的“聚合支付”,这突然冒出来的“聚合支付”究竟是个什么鬼?支付咖带你来探秘。

聚合支付概念

聚合支付是相对之前的第三方支付而言的,作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的拓展。第三方支付介于银行和商户之间,而聚合支付是介于第三方支付和商户之间,没有支付许可牌照的限制。在没有支付许可牌照的情况下,聚合支付通过聚合各种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银行、合作电信运营商及其他服务商接口等多种支付工具进行综合支付服务。

聚合支付介于第三方支付和商户之间,不进行资金清算,但能够根据商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具有中立性、灵活性、便捷性等特点。

聚合支付诞生背景

目前在中国支付市场上,有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持牌企业和手机厂商等众多势力,商户收银台堆满了刷卡POS机、扫码台卡和各种扫码设备,商户需要去各家支付公司申请账号,找技术公司给与产品实现,并到各个平台对账,程序繁琐;并且各种支付工具之间不兼容。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和商家真正缺乏的是一款简单快捷的一键式支付工具。

聚合支付发展空间 1 移动支付迅猛发展带来机遇

CNNIC第38次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使用网络支付的用户达到4.55亿,比2015年底增加了3857万人,增长率9.3%,我国网民使用网络支付的比例从60.5%提升到了64.1%。手机支付的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24亿,半年增长率为18.7%,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从57.7%提升到了64.7%,移动支付市场空间很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2 支付市场多元化局面产生

未来支付市场愈加分化,呈现绝对碎片化的特征,因此,不可能‘一家独大’,而是多元化的群雄争霸局面,这就给聚合支付预留了生存空间。” 互联网金融仍旧方兴未艾,支付市场需求大

(1)移动支付改变了用户的支付习惯,为满足客户需求,商家急需接入多种便捷的支付方式。(2)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明显,支付更注重场景化,对灵活性、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随着“全民创业”时代的到来,大规模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提供专业支付接入的服务有大量需求。当前正是支付行业的迅猛发展时期,第三方支付已经难以满足多种支付场景的需要,无法一一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此时面向小微商户及个人投资者提供聚合支付及各种互联网金融服务,是时代的需求。

第三篇:景点型旅游城市内涵及发展问题探讨

景点型旅游城市内涵及发展问题探讨

魏云刚1,2

(1.泰山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东 泰安 271021;2.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伴随我国国内旅游的迅速兴起并形成热潮,旅游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被城市研究者和管理者广泛关注。在旅游城市的研究和管理过程中,围绕城市旅游、都市旅游和个案城市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针对景点型旅游城市的发展还涉猎较少。笔者从探讨景点型旅游城市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该类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城市研究与管理者的重视。

关键词:景点型旅游城市;内涵;发展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推进旅游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和世界旅游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旅游功能的提升与完善,几乎所有城市都提出了发展各种各样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口号,且纷纷加入争创优秀旅游城市评选活动的行列当中。从1995年3月国家旅游局启动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至今,我国已有8批308个城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这些城市的旅游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90%以上,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旅游的发展。但实际上,该项活动只是参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对各个城市的旅游管理活动进行量化考核,已经入选的城市由于在经济和旅游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且评选活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目标指向,所以这些旅游城市发展的质量依然参差不齐,也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城市旅游的发展无论是在收入、环境、设施、产品体系还是旅游空间布局方面都很难令市民与游客满意。因此,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城市旅游的研究与实践对我国旅游业及旅游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选取典型的景点型旅游城市泰安作为个案,具体分析了该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景点型旅游城市发展的模式。旨在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以期能为景点型旅游城市的发展,在发展模式选择、理论支撑和发展实践等方面提供借鉴。

二、景点型旅游城市的内涵界定

景点型旅游城市属于风景旅游城市或风景游览城市的一种,最早见于崔凤军(2002)[2][1]提出的风景类旅游城市,不同于综合型旅游城市、海滨型旅游城市、古都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城市。风景旅游城市是按城市性质划分的一种城市类型,指自然风景优美或具有一定的名胜古迹,以风景游览为主要职能的城市。这类城市自然风景优美或者有较多的名胜古迹旅游点,可供旅游者游览、疗养、娱乐和休息。如瑞士的日内瓦、意大利的威尼斯等都属这类城市。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杭州、苏州、桂林等;以其他职能为主,兼具旅游职能[作者简介]魏云刚(1971—),男,山西潞城人,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讲师,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开发与管理。E-mail:wei5069@163.com[3]的城市,有北京、广州、西安、南京等。

笔者认为,景点型旅游城市是指凭借优美的自然风景或名胜古迹等旅游吸引物,因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为主要职能的中小型城市。如泰安、黄山、峨眉山、武夷山、井冈山、韶山、曲阜等。

三、景点型旅游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1.宏观发展思路上:重旅游资源开发,轻目的地建设

景点型旅游城市发展所依托的景区(点)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很强的吸引力,城市自身却知名度较低,形成所谓的“举世闻名的景点,默默无闻的城市”,如泰山与泰安市、都江堰与都江堰市、张家界与张家界市、北戴河与秦皇岛市等。这一现象折射出来的原因表明,景点型旅游城市的依托景区点作为传统的观光旅游地,旅游开发几近成熟,旅游发展已步入平稳阶段,只需严格保护、有序利用、科学管理即可;再则,由于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旅游需求多元化,旅游活动类型由原来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并存的局面,传统观光旅游地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从旅游业的竞争态势来看,我国旅游业的竞争正由景点竞争、线路竞争转向城市竞争和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因此,景点型旅游城市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加强城市旅游发展,旅游发展的重心尽快由过去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点建设,转向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

景点型旅游城市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第一,旅游产业规模较小,旅游经济占城市GDP不足10%,发展水平较低;第二,城市旅游吸引物不够丰富。城市旅游完整的吸引系统除了以现有旅游区、旅游点为核心,还应该包括体现城市内涵和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民俗、城市历史、城市风情等;第三,城市旅游产业链不完整,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观光休闲、康体娱乐、会议展览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为了满足旅游者这些愿望,城市必须提供旅游交通、信息咨询、住宿餐饮、购物、金融服务、医疗救护、邮电通信等配套服务设施;第四,城市旅游交通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高效率的交通系统是旅游城市吸引游客的必要条件,也是旅游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有时往往也会成为旅游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城市旅游交通包括可入出性、便捷性、舒适性和多样性四个方面;第五,旅游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能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观光游憩、体验、休闲度假,是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魅力等高级功能的体现。而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活、生产、居住)和提高功能(会展、商贸、行政、购物等)是高级功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第六,旅游城市旅游发展,存在官、学、研,产、学、研结合不够,不能准确掌握不断发展变化的旅游需求规律,旅游发展缺乏潜力。

2.中观发展策略上:客源结构、旅游组织方式、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亟待改善

(1)国内游客众多,国际游客稀少

通过对典型景点型旅游城市泰安30多年来旅游业发展实绩的分析,结果表明:泰安旅游业发展仍以泰山观光旅游为主打旅游产品,旅游客源市场仍以国内游客为主,并且山东[4]

省和周边省区游客占相当高的比重。泰安市的国内游客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省内游客占30.77%,地缘市场苏、豫、京、冀四省市游客所占比例为30.9%。亲缘市场东北三省游客占10%,且表现出较强的距离递减规律。2003年泰安市国内游客客源地排名情况为:山东占30.77%,江苏占9.84%,河北占8.95%,河南占6.31%,北京占5.80%,山西占

4.29%,辽宁占3.78%,浙江占3.53%,黑龙江占2.77%,广东、内蒙古各占2.40%。泰安市的接待国际游客人次与同类景点型旅游城市差距较大(表1),在山东省内也无绝对优势(表

2)。

表1 2005-2008年泰安市、黄山市接待境外游客情况对比表

泰安市 黄山市

接待人次(万)外汇收入(万美元)接待人次(万)外汇收入(万美元)

2005 9.8 3740 43.3 8000

2006

2007

2008 12.6 15.1 19.0 5267 6492 8465.8 54.52 68.55 81.0 11000 17500 22000

资料来源:泰安市旅游局、黄山统计信息网

表2 2005-2008年山东部分城市接待入境旅游者情况表(接待人次:万;外汇收入:万美元)2005 2006 2007 2008

接待人次 外汇收入 接待人次 外汇收入 接待人次 外汇收入 接待人次 外汇收入 青岛 68.44

济南 12.02

烟台 18.51

威海 16.84

泰安 9.79

济宁 10.40 41493 4175 13207 7086 3739 2603 85.45 13.59 23.97 20.49 12.60 12.73 54262 5318 16590 8929 5200 3403 108.15 16.06 30.71 26.73 15.1 15.6 67500 7075.34 22900 12447 6492 4938 80.05 17.02 35.21 28.83 19.0 19.08 50000 8339 26700 13733 8465.8 6105 资料来源:根据济南、青岛、烟台、济宁、泰安、威海统计信息网有关数据整理

(2)重传统观光旅游,轻休闲、度假等旅游

景点型旅游城市作为传统的观光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老化,不能满足正在兴起的休闲、度假等旅游新需求。加之,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协调,尤其是购物和娱乐,产品单调,缺乏特色,直接导致景点型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规模较小,处于尴尬的“门票经济”境地,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明显,距离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还有差距。景点型旅游城市缺乏以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内容的旅游产品创新,不能适应日益多元化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因而,该类旅游城市设计开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自助旅游、特种旅游等非观光型旅游产品,尽快完成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迫在眉睫。

(3)过度依赖优势资源,缺乏资源市场联动

旅游宣传促销至关重要,是推进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也是改变“只见景点,不识城市”行之有效的途径。城市旅游营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①作为城市旅游目的地,缺乏系统的形象定位和响亮的宣传口号,有关城市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工作(城市旅游产品及其总体形象、旅游目标市场、目标市场信任并抵达目的地的最佳途径)还没有启动。②城市旅游营销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志和语言系统。③城市形象的文化传播还比较落后,如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在新城市建设运动中很难逃过消失的结局,城市发展中文化展示不足(如没有显示城市发展历史的博物馆、现代建筑景观缺乏当地的文化符号、缺乏城市地标),旅游城市营销手段落后,有的旅游城市尚未建立先进的网络营销平台,城市旅游事件(节庆)数量少、影响小,缺乏创新。

(4)大旅游、大市场,缺乏大管理

1999年以来,许多旅游城市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育,提出了“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构筑大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至此,旅游城市的“大旅游”发展思路,提出了“大管理”的客观要求,即建立旅游委员会的高级别管理机制,负责推进城市旅游地建设和发展,负责组织协调旅游商贸、城市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商贸购物、餐饮、住宿、旅游文化娱乐等部门,强化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杭州的旅游管理体制值得借鉴。

四、结语

景点型旅游城市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过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要重视该类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推进景点型旅游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成都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J].经营管理者,2007,(5):32.[2]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9-32.[3]编辑委员会.环境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191.[4]中国泰山信息网:泰安市情资料库.Discuss of the Spots-type Tourist Citys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Wei yungang,1,2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271021,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rise and boom of China's domestic tourism, tourist city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 one of the building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gional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of city wide concern.Tourist cities in the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process, focusing on urban tourism, metropolitan tourism and urban development cases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but als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ts-type tourist city less range.I explore the attraction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ots-type tourist city approach, an analysis of such urban development problems, with a view to causing the city's emphasis on research and managers.Key words: Spots-type Tourist City;Connotation;Development

第四篇:我国城镇养老问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论我国城乡乡养老方式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预计二十一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老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大事,应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和重视。今天,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城市老年人发展的重点和焦点,了解各基层老年热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也越来越有了很大的必要性。老年人在社会上是一种弱势群体,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过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有必要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一番了解。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老年人生活方式,通过了解老年人来了解社会,丰富我们自身的见闻,巩固所学的知识,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积累经验。

一、现代社会中国城镇养老基本方式

从养老服务提供者视角看,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这三大种类。

1、家庭养老 是指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

 目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这很大程度上是又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 首先,是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决定的。 其次,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再次,这也是满足老年人地心理需求的需要。但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原因如下:

 第一,时代的发展变化导致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感到力不从心。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 第二,计划生育政策下形成的独生子女趋势,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 第三,空巢家庭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加,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率达到19.6%。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模式。

 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这些养老机构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

 养老院等机构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和扩大的家庭,老人可以在这里享受生活照顾、饮食调理、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服务。

机构养老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原因如下:

 一是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背离, 很多老人不能接受,中国特殊文化传统造就的老年人“家舍难离”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

 二是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龄人口的需要。 三是在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不足的情况下,还表现出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特点。

 四是缺乏规范,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从业人员待遇低。

发达国家中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70张左右,而我国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不到15张。《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3、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 社区居家养老,也就是“社区服务加住家养老”, 就是在社区内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服务。

 《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将其定义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 2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区,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综合优势:

 其一,迎合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社区居家养老保留了“ 住家 ”的形式, 满足了中国老年人“恋家 ”的情感需求。 其二,提高了养老服务质量。 其三,节约社会养老成本。 其四,减轻家庭成员的压力。我国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

1、加强养老道德宣传,完善养老法律法规体系, 巩固家庭养老方式。

一方面,国家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安老敬老养老的战略中;

另一方面,1996年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享受子女及其他依法由赡养义务的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以及在患病时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的权利”,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尚须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完善化及可操作化。

2、继续支持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

机构养老在保证其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下应该向以下两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资,重点保证“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部分经营性的养老机构遵循市场化原则,可以向高端发展,走优质高价的发展之路,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高端需求。

3、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最终目标

 第一,明确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体责任地位。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 第二,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

 第三,引入市场机制, 走福利性与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适当的市场化模式会促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水平,拓宽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的效率。

总之,养老方式发展方向将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以社区居家养老为目标, 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建构多层次的养老模式。二、面临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年-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因此,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到目前为止,除所有发达国家之外,我国也于1999年进入这一行列,成为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不仅带来用于老年社会保障费用的大量增加,也引起我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形成了现在的“4+2+1”家庭:4个父母长辈、1个孩子,要靠夫妇2人支撑)。而且,从我国各地区的差异来看,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的老龄化则发生得更早、更严重,如何解决城镇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纵观国内外,养老服务保障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选择: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选择哪一种方式更适合我国国情已成为当前老年保障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后我国养老服务业将出现五大转型:从家庭保姆照料到专业护理员照料的转型;从以家庭和个人的赡养照料为主到以社会制度性保障为主的转型;从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到提供康复照料、情感护理等服务保障的转型;从传统的经验性管理到标准化管理的转型;从以政府为主办养老院、敬老院到公办与民营同步发展模式的转型。

现在我国城镇养老还存在许多问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家庭养老方面: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子女数量少了,子女不在身边了,子女事业的压力大了,子女还要照顾自己的子女了,子女也不再把赡养父母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了。所有这些变化都使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面临着冲击和弱化。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问题、留守老年人问题、空巢老年人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养老成了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1、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养老功能弱化,无法适应老龄社会的需求。

2、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直接导致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

3、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冲击。年轻人的观念、生活方式也不断在自觉、不自觉中发生变化,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产生了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他们转变了养老观念,开始走出“养儿防老”的圈子,加之受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更新、蜕变,有些人拒绝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甚至虐待、遗弃老年人。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均处于较低的地位,再加上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等因素的影响,渐渐地,几世同堂的家庭就少了其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当代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方面:

1、市场供给和设施缺乏,养老资源的总量明显不足。养老床位供给数量严重匮乏,供需矛盾突出。

2、机构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与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护理的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结果是本来为数不多的养老机构利用率不高。此外,社会福利机构的大量资源配置被高收入、能够自理的健康老人占据,这和社会福利的法则相悖。

3、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从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看,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不能适应快速老龄化的社会现实需求。最突出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5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同时,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4、老龄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养老立法的缺失,无论是涉及到老人还是涉及到养老机构,一旦出现了意外风险,其责任界限因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参照而往往很难准确界定,因此,养老机构与老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均很难得到依法保障。

社区养老方面:

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和机构养老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由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社区养老服务运行机制还不不健全,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保障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具有服务特性,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然而,目前经费来源渠道尚不固定,服务补贴标准明显偏低,需要尽快确立经费来源渠道,完善补贴标准制度和政策。

二是组织管理不强。社区养老服务基本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体系,自发性和特区性特征明显,服务管理监督和政策指导也基本停留在区级政府层次上,亟待更高层次的组织体系和监督管理模式,此外,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三级管理机构建设也还远远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三是政府扶持不够。根据国内外经验,福利性事业很难单独正常运行,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建立起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三、我国城镇养老相关的政策

1、民政局将在“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投入、激励社会投入、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渠道,加强养老服务资金保障。民政部将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服务环境监测、服务产品等标准;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政府采集行业信息、公众接受养老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建立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2、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支持发展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

3、发展养老服务业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5、制定优惠政策,抓好政策落实,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扶持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保证。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的优惠政策,保证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并从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制定新的优惠政策。

6、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合法权益。民政部门要根据政府宏观管理、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做好指导、协调、扶持和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办福利机构健康发展。

四、我国城镇养老问题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城镇养老依然应以家庭养老为主,集体养老为辅,多种养老方式并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对此,我们提出一下建议:

1、提高国民素质,要把“孝”的教育放在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将孝心教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我们要大力倡导对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赡养孝心,在精神生活上的赡养孝心,在生活照料上的耐心,两代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平等沟通的新型代际关系,尊老爱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国民“养亲必敬”,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建立新型社区养老院,完善社区服务职能。养老院不再是子女因无暇照顾老人而安置老人的地方,而是将家庭养老扩大和延伸。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心理沟通,感情交流的平台。建立游艺室、组织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等,创造良好的养老和服务环境,是老年人身心愉快的生活。、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彻底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覆盖所有就业者,也要覆盖所有非就业者,以及所有为雇主的公民。通过建设国家级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全体公民保障信息共享,建立可持续进行数据更新的国家老龄系统工程模型,使政府对重大养老问题提前有所掌控。

4、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道德和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在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就应用法律的手段惩治违法者。家庭美德建设以及制度的实施也只有在法律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规范作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当今社会老年人高龄化日益突出,老年人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只有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让看病就医不会成为老年人以及家庭的负担,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医疗保险带来的实惠,健康安享晚年。

第五篇:城镇土地利用情况及问题

我国城镇土地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城镇土地利用情况

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1978年至2004年,全国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71.9%上升至84.8%,非农就业率从29.5%上升至50.9%,城镇人口比例从17.9%上升至41.8%。同时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86至1995年近20年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耕地的近20×104hm2,尽管如此,我国土地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及不同程度的浪费仍旧存在,建设项目用地普遍征多用少,闲置浪费严重,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空闲、批而未供土地近400万亩。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107.93万亩,空闲土地84.2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3.44万亩,三类土地总量为395.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随着人多地少和土地的高效开发低效利用矛盾的越加突出,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相继确定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并明确写进了《土地管理法》和出台了《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办法》等相关条约,希望能及时有效的监督土地利用的情况。

从贵州省2005年统计的土地利用情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省的人均土地拥有量为6.83亩,相当于全国人均土地面积11.32亩的60%。同时又存在地块破碎、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的特点。在土地供需形势方面,1997-2005年规划执行期间耕地净减少了39.85万公顷,至2005年底耕地面积为450.50万公顷,比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459.88万公顷少了9.38万公顷,至2005年末全省基本农田面积为378.19万公顷,比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392.28万公顷少了14.09万公顷,我省耕地(包括已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我省生态退耕力度加大,灾毁耕地的面积较大。至2005年末建设用地规模54.06万公顷,比建设用地控制规模56.23万公顷少2.17万公顷,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至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总量为8.31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3.33万公顷。至2005年我省新增建设用地规模6.04万公顷,余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27万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耕3.69万公顷,比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指标多占0.36万公顷②。

二、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土地利用问题

就全国和我省的土地利用数情况来看,在城镇土地利用这一块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现状而言

1.地利用违规违法严重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规定,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加强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和“严格控制和引导各类开发区建设”。但在实际土地利用中却并未得到切实有效执行。许多地方进行城镇规划时不是根据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人口控制指标、城镇化水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等,来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而是通过修编城镇规划盲目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并大有掀起新的圈地热势头。由于土地利用上的违规违法现象严重,从上一轮规划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建设用地总量并未得到很好控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确定,到2010年全国务类建设新增用地规模要控制在340.80万公顷以内,但到2005年底即已突破了该指标(1997—2005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347.36万公顷)。就城镇土地而言,用地规模膨胀同样非常严重。上一轮规划确定在1997/2010年间将新增城镇用地控制在133.47万公顷左右,但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1997~2005年间全国城镇用地面积合计净增加了96.39万公顷,已接近规划指标的3/4,但规划实施了还不到2/3时间。另外,在此期间独立工矿用地面积根本未得到控制,如规划要求到2010年独立工矿用地面积新增53.33万公顷左右,但到2005年底即已增加了89.19万公顷,超出规划指标67.24%。由于独立工矿中的大部分为各类开发区,实际上应纳入城镇土地范畴。所以,城镇土地规模在此期间总体上突破规划指标控制的情况比较严重。

2.偏重规模扩张导致土地资源粗放利用

1996年以来,各地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规模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城镇建设加速普遍启动。相当多的大中城市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城市扩张规划,而这些规划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规模新城区建设和城市重心转移。另外,在积极财政政策带动下,加上指导思想偏差,有些地方领导为提高任内政绩,不惜浪费土地来搞一些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等,严重重复或过度超前建设。像我省的利用水平评价就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开发力度,甚至包括人们意识的落后使得土地被严重粗放利用。就构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目标的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等准则而言,研究时段内这些方面均很低或较低,说明我们当前在利用城市土地时投入远远不足,因而难以有效开发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投入——产出效果很差,持续状况也不理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低。

3.城镇土地开发不当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房地产开发成为城镇土地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房地产用地的快速增加。国家统计局2006年最新数据显示,至10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6204万平方米。多方面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房屋空置率已经达到15%左右,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城市更是高达30-40%。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房地产正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混乱和无序境地,不仅导致城镇土地开发失序,由其引发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还直接导致了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为代表的经济运行的局部过热。

4.城镇建设占用影响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

从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相互关系来看,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因为城镇建设占用的需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通常面临较大压力。在中国当前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忽视耕地保护倾向,其后果是对中国耕地较快流失担忧的产生,这一担忧又因中国可耕地比例相对较少以及国家长期坚持实现粮食安全的承诺而进一步加深。1996~2005年间全国耕地总面积从13 003.92万公顷减少到12208.23万公顷,净减少了795.69万公顷。1997~2005年间,全国因建设占用所致的耕地减少总面积达到183.11万公顷,占期间耕地减少总面积的15.65%,而这当中城镇建设占了较大比重。以城镇用地为例,1997~2005年间,耕地占用量为35.15万公顷,占建设占用的19.20%和耕地减少总面积的3.00%;若考虑独立工矿用地,则城镇工矿用地在此期间合计占用耕地100.00万公顷,占建设占用的54.61%和耕地减少总面积的8.55%。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耕地总面积2010年要保持在12 801万公顷以上,但在城镇建设占用等因素影响之下,这一目标已经无法实现,2005年底全国耕地总面积仅为2010年预期保有目标的95.37%。随着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越来越严重,依赖耕地的粮食生产及其引发的粮食安全再次受到国人关注。所以国家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在2007年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中也强调要查清耕地的面积尤其是基本农田的面积。

(二)从制度上而言

1.城镇土地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历史比较短暂,尚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未 形成比较固定的成熟模式,在研究战略上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偏重耕地保护研究,忽略城镇建设发展探索 ③

城镇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但一直以来土地利用战略偏重于农村,就耕地本身来说保护,对城镇发展研究重视不够,因而造成一些地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和耕地补充指标脱离实际发展情况,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对土地结构和布局探讨不够当前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未能重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只重视数量上的结构平衡,缺乏有效地区统筹协调,盲目的扩张用地,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无序竞争,造成了土地资源大浪费、土地资产的流失。

对规划指标的制定缺乏弹性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定量控制原则”规划指标具有指令性和控制性,并按自上而下的方式从国家一级政府部门到地方乡镇政府层层下达、平均分配、指标的刚性很强。但是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了农村城镇化、扩大内需、农业结构调整等发展战略,大量的用地需求和建设用地供给的矛盾变 得十分尖锐。传统规划的指标控制方式缺乏这种差异的足够考虑,在其面对市场经济对土地利用不断提出的要求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

缺乏对规划的实施管理研究,公众参与不足,决策机制有待完善

规划编制的目的在于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但从规划的实践上看,在规划的编制中,它的决策意识仍然很浓,公众参与的机制不健全。

2.土地收益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在城镇化大潮之下,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政绩,习惯性地追求当地经济增长率和城镇化速度。在一些“先行”城市榜样示范和部分专家学者极力倡导以及新闻媒体推波助澜之下,近些年来“经营城市”成为解决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手段,实际上玩的大都是“经营土地”(说到底就是“卖地”)的游戏。目前土地出让收益主要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现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明显低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纯收益的实际水平,如2005年中央和地方实际收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不到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出让纯收益1/3。此前,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70%上缴地方财政,而为了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央一直要求地方政府将归其所有的土地出让金拿出一部分,如2004年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地方拿出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但收效甚微。地方政府通过非市场化方式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后高价出让,这已成为不少地方创造政绩、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2005年中

国财政收入首度突破3万亿元,而同年作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人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就高达5 883.82亿元。

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使得农民对于自己所经营的土地仅具有使用权,而不能分享其随着城镇化发展而在土地市场所产生的增值收益。由于征地制度不健全,以及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偏重经济增长指标等原因,地方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存在滥用征地权剥夺农民利益现象。农民在土地被征用时获得的补偿只与这些土地被用作农作时价值相关,常常只是其农用价值的若干倍,远低于在城镇被作为他用时的土地价值。城镇土地利用收益的分配不公还助长了腐败行为。由于支付给农民的补偿与土地作为城镇用地来使用的价值之间存在巨大差额,加上从农村获得的土地只有很小部分采取公开招拍挂方式,以及许多地方土地管理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城镇土地利用和管理领域出现大量腐败也就难以避免。近年来为数不少的落马富豪牵扯出一些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官员,这些问题富豪的财富积累大多与城镇房地产开发有关,而积累财富的基本流程不外乎首先通过贿赂城镇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低价获得土地,然后利用这些土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套取资金,并用套取的资金进行下一轮土地运作,如此循环直至资金链条难以支持为止④。

3.区域间城镇和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失调

全国各地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城镇化推进速度也迥异,并导致城镇土地利用差异显著。1996~2005年间无论是城镇还是城镇厂矿,在农地未利用地占用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态势;而就城镇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变化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而言,都呈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态势。鉴于各地区城镇化发展基础差异,城镇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结果就是目前东部地区的城镇土地规模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最高,中部地区其次,而西部地区虽然绝对量要高于东北地区,但相对量则远低于其他3个地区。另外,如果以城镇土地分布密度来衡量,也同样表现为东部地区城镇分布密度最大,西部地区最小,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位列其间。城镇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使得我国宏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失调,突出表现为耕地数量及其所占比重的迅速下降。

4.城镇土地利用不当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城镇土地利用大幅度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功能,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问题,不仅覆盖了城镇建成区,还波及城镇周边农村地区:我国城镇化快速

发展过程中城镇土地利用不合理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缺乏与污染严重、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明显、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方面⑤。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土地利用问题,而对这些问题从主客观方面进行原因探析,进而采取有利于问题解决的针对性措施,对于稳固城镇化的土地资源基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乃至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都不无裨益,这也正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开展的工作。

下载聚合型城镇的发展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聚合型城镇的发展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界城镇发展经验

    羊楼司镇边界经济社会发展交流情况我们羊楼司镇立湘北边陲,与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接界。相传元朝年间,朝廷向南推广养羊技术,在此建楼了望,设司管理,而得名。全镇现辖37个村,4个......

    城镇发展建设考察材料 - 副本

    城镇发展建设考察材料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水平。经请示市委主要领导同意,由市委**同志带队,率市农委、**等镇党政......

    城镇现代化发展(合集五篇)

    保留城市传统风貌,让大家已经熟悉的建筑物世代耸立,成为民族性的象征,让人望之肃然起敬,这是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一种增强民族认同的做法,其他做法成本都要高得 多。既然如此,何乐......

    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发展的文章

    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发展的文章学习宣传贯彻“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发展”会议精神,开展“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发展”主题教育。全校各支部,按照部署和要求......

    问题分析型作文

    问题分析型作文: State the problem or the issue Analyze its causes or effects Cause1 or effect 1 Cause 2 or effect 2 Cause 3 or effect 3 Suggestions or solutions......

    发展型党组织简报

    猫场镇发展型党组织简报 2012年2月9日下午1时,我镇在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全镇镇村干部座谈会,学习贯彻全县加快发展大会、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并围绕......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建设 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全面提升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自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贯穿于人口计生工作的......

    发展型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

    **县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县在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发展、谋福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