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残疾人设施建设的思考
农村残疾人基础设施是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残疾人设施远远落后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更是存在着巨大差距。只有充分利用各级政策、措施,巧借东风求发展,才能缓解农村残疾人设施的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有效推动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一、农村残疾人设施现状 1.基础设施匮乏。村级残疾人
设施相对集中于村部,基本形成了残健共享局面。村文化活动中心内新建残疾人康复站,配备了齐全的康复器材,部分文化、娱乐设施可供村残疾人使用。村活动中心多设置于底楼,内无障碍设施基本健全,残疾人可方便通行。已拆迁村民的小区内,安排了小部分盲道、坡道、活动健身场所等,可供残疾人日常使用。村民自建残疾人基础设施比较缺乏,未拆迁居民自建家园中,基本没有安排可使用的残疾人基础设施,为残疾人在家庭中的活动带来不便。其他村级道路、田间都没有建设盲道、坡道、扶手等残疾人设施。2.规划考虑不周。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村级规划建设的盲区。村级办公场所部具备残疾人随意通行的无障碍设施。现今,大部分村级办公楼仅在一楼设立了无障碍设施,但是,其一楼往往出租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二、三楼为办公及村民活动场所,因故给残疾人办事带来极大不便。村道路建设相对规模较小,没有安排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对于田园等地,就更没有无障碍设施了。3.可利用周边设施太少。相对城镇而言,农村残疾人可利用的医院、公园、学校等公共设施较少,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残疾人对设施的拥有量,也对建设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农村残疾人需求设施矛盾更加突出。长期处于无设施可用的环境中,也局限了农村残疾人对残疾人设施的需求度。
二、存在问题。1.农村环境阻碍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残疾人存在着人少、地大、居住分散的问题,而且残疾人出行相对困难,这是困挠建设的最关键问题。集中建设残疾人基础设施,则残疾人的使用率较低,影响设施的实际效应。分散建设则投资较大,而且无法合理规划,在村级经济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存有一定问题。因此,无法合理布局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使工作陷入困惑。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困扰残疾人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于农业、水利、道路等关切大部分村民利益的项目,资金投入也相对集中。残疾人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小环节,往往成为村级项目建设的配合项目。但在农业、水利等项目建设中,较难配合服务于残疾人的项目。大部分道路建设规模也相对较小,无法配置必要的盲道。因此,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比例不大,也不利于发展。3.意识淡薄影响残疾人设施建设。农村残疾人是村民中的弱势群体,小部分决策者在意识上忽略了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必要的投入。村民,特别是农村残疾人也没有迫切的要求,适应于农村残疾人设施的现状,导致了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三、关于加快农村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1.紧抓机遇,“巧借东风”。不可否认,残疾人设施建设不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因此,要加快残疾人设施建设就必须利用好各级党委、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倾斜,使残疾人设施成为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其他项目来带动残疾人设施建设。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文件精神,在建设农业设施时,充分考虑残疾人设施的特殊性和必要性,作为设施建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要将残疾人设施建设纳入村庄整治工作的考核指标,为考核标准赋予残疾人特色的内容,突破性推进残疾人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拆迁、征地等工作,在建设村民居住小区时,全面考虑残疾人设施建设,把加强建设残疾人设施建设走在小区建设的前头。2.整合资金,加强投入。资金是建设项目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各级财政紧张、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拨一点、集体配以点、残联补一点”的形式,有效地配置建设农村残疾人设施的资金。各级政府、村级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从村民特别是残疾人的角度出发,合理配置建设资金,并把残疾人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长期内容来抓,确保资金的连贯性。各级残联在配置残疾人设施建设资金时,要克服农村资金投入的利用率低,所以投入减少的想法,多向农村建设倾斜。要适时组织必要的验收和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建设力度。3.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合理的规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残疾人设施建设要紧跟村庄建设的整体形势,融入农村设施建设的大局,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残健结合的优势,有效地利用村活动中心、图书室等,适当地增加无障碍设施合残疾人必需的设施,使其成为残疾人可以使用的,起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在建设布局上,把大型的设施建设在相对集中的地方,以便增加设施的利用率。特别是残疾人康复站、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可以建设在临近村部的地方,不仅方便管理,更能够发挥村部作
第二篇:浅谈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浅谈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
坡头镇人大主席团吴德华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第十一届一次全会和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会精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镇人大主席团组成调查组,于2011年6月12日至15日深入到全镇14个农业村和水利站及7个机埠,对全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历届政府和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利化程度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了防洪防涝、农业灌溉、城乡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镇水利站现有管理人员6名,机手11名,镇管机埠7处,总装机1180KM/10台,排灌主渠17条,103公里,支渠145条,近200公里,镇域内自来水厂3个,可解决1.6万人饮用水问题。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历年来,镇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依靠群众,兴修水利。特别是在盘活存量,发动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上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历届政府领导经常深入水利基础设施施工现场,察看和指导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镇政府有一名副职分管水利工作,及时掌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协调解决水利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了各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明确职责,分级负责。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初步建立了一套“建管统一,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专管与群管并举”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在建设上,由镇向县政府及主管部门 争取项目,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镇财政积极配合、提供条件,严格按照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管;由镇水利站、村直接负责实施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在县水利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由镇水利站负责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管理上,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坡头镇水利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和《坡头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对已建成的水利基础设施根据规模和受益范围,确定权属和管理权限,实行镇、站、村三级协调配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三)立足当年,加大投入。一是按照“除险加固保平安、水毁修复保生产”的工作原则,抓住每年冬春大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动群众,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切实有效地做好当年的水毁修复、沟渠疏挖加固工作。截止5月30日止,全镇共完成水毁修复12件,占年计划修复的95%;完成沟渠疏挖16件,占年计划疏挖的120%;二是农村人畜饮水及集镇供水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全镇共建3个自来水厂,可解决全镇1.6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三是抗旱防汛工作准备充分。截止6月30日,全镇共投入抗旱资金53万元,抗旱人数450人次、机动抗旱设备24台、抗旱用油31吨、抗旱浇灌面积1.5万亩;储备防汛袋7500只,铁丝100公斤,块石150立方,砂石1300立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取消“两工”及“零收费”后,农村水利工作举步维艰,农村水利
已经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我镇在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排灌设施老化失修。我镇现有镇管机埠7处,总装机1180/10台,机电设备严重老化,装机最大,管辖面积最大的小港东机埠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其他机埠都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这批机埠全部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有的甚至无法运转,具体情况是:小港东机埠两台机组只有一台现在能勉强运转,乔家巷机埠3台机组有两台无法运转,只有一台能正常运行。并且两处机埠的变压器都是带病运行,伍家湾机埠的变压器今年“双抢”季节已烧坏,其他几处机埠的机电设施也都是带病运行,随时都有因故障而瘫痪的危险。
(二)排灌配套工程不完善。一是沟渠淤塞严重,水流不畅,我镇现有排灌主渠17条103公里,支渠145条近200公里,由于渠道工程数量多、距离长、疏挖任务大,很少组织大规模清淤,每年县政府布置的水利秋冬修任务,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只能是发动群众小打小闹,因而渠道内杂草丛生,污泥淤积,渍水排不去,缺水灌不进的现象非常普遍。今年“双抢”时节,我镇的中心村、官护村地处灌溉水源的上游时常“水漫金山”,而地处下游的陈家湾村却是“滴水难求”。二是配套碈路涵闸等建筑物损毁严重,也加大了水流不畅的程度。
(三)灌溉工程效益衰减。由于渠道淤塞严重,附属建筑物不配套,管理设施落后,导致输水能力减弱,灌溉效益下降,今年早稻抽穗需水时节,我镇乔家巷机埠为陈家湾村送水,曾连续开机6个日夜140多个小时,还没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是渠道淤塞;二是有两处过渠涵管埋得过高暴露于渠底之上造成阻水;三是上流不需水的地方闸口不止水,浪费严重;四是送水道子过远,压力不够;五是在渠道上乱建房建桥也造成了人为阻水。
(四)抗旱费难收,管水单位难运转,自从农村取消“两工”和实行“零收费”后,有一部分农民认为他们什么钱都不用出了,有少部分农民主动交抗旱费,有部分农民就根本不想交,交了抗旱费的和没交抗旱费的同样都可用水,这样就导致“疼脚带宜好脚”。反正交和不交同样是用水,因此连年的抗旱费就更难收了,村理事会人员束手无策。由于抗旱费收不到位,电费、维修费、人员经费和管理费也就无法支付,水利站的工作就不能正常运转。(电费15万元/年、维修费8万元/年、人员经费17万元/年、管理费4万等等,50万元/ 年才可基本正常运转)
(五)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前些年,随着站所机构改革,水利站技术人员出现了短腿,会开机器会修机器的全是60多岁或接近60岁的老同志,而现在懂业务的年轻人少,只会开机器,不会修,水利站工作运转非常难。
三、建议和意见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水利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设方案,积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科学的水利建设、管理运行机制。要加大对《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做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资金的投入。加强水利投资体制建设,在乡镇财政预算中,设立“水利基
础设施建设、管理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使用;同时整合部门资金,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继续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管并重。克服水利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落实建设、管理责任制,盘活水利基础设施存量,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确保工程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抓好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工作,尽快修复水毁沟渠,确保主沟渠畅通。加强抗旱防汛、蓄水用水规划工作,做到抗旱防汛、蓄水用水四不误。
(四)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抗旱费征收的力度,推动水利产业的发展。一是要按照国务院和水利部颁发的法律法规管好水用好水。二是县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水费征收标准,以克服目前乡镇水费征收标准不
一、各行其是或收费不到位的问题,要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要求,真正做到科学安排,合理用水。
(五)统筹安排,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一是加大水源点建设工作力度,在适宜地区,多建设一些小坝塘、小水池,以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在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中,要着重保证开发区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
(六)不断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选送乡镇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到县外、大专院校深造培训,不断提高全县水利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要稳步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尽快解决水利站工作人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心不稳的问题。
第三篇:关于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农家的思考
关于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农家的思考
农村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是方便农村残疾人出行、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切实有效地让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改革发展成果的“绿色通道”。目前,农村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远远落后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更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甚至可以说是农村的一个盲点,这与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太大的落差。根据海宁市残联部署和镇政府工作安排,我们斜桥镇残联与华丰村残协的同志一起在近期对华丰村的重度残疾人进行了专门走访,了解他们对农村无障碍设施的需求情况,征求他们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充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心声。
一、华丰村概况
1、基本情况。华丰村位于斜桥镇东面,东邻海洲街道金龙村,距海宁市行政中心4公里,新硖斜公路横穿该村,交通比较便利。全村下辖2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998户,总人口3906人,XX年村级经济总收入37.38亿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2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57元,全村共有持证残疾人88名,占总人口的2.3%,其中肢体类残疾65人,智力残疾 8人,视力残疾5人,听力及语言类残疾5人,精神残疾5人。在四层村级办公大楼里,西门进入有一条可供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底楼是老年人活动中心,有棋牌室、录像室、图书室、茶室等,去年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又新建了一个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内有配发的一万多元的残疾人康复器材,可供残疾人和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使用。村级道路建设已基本通组达户,都是近年浇筑的2.5米水泥路面,一般都是残健共享使用。
2、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情况。一是农村道路无障碍设施基本空白。目前村级道路没有盲道,交叉路口无语音提示交通信号指挥灯,没有标准的坡道、扶栏等设施;村组道路建设相对规模较小,路面较窄,泥石路在通组道路中还占有相当数量,乃至有些还是泥泞的小路,所以更谈不上无障碍设施。因此给农村残疾人、老年人的出行、参与社会生活等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安全隐患。二是农村公共活动场所无障碍设施匮乏。作为公共场所应具备可供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设施,目前如在医院、银行、学校等都没有相应的无障碍设施,未设残疾人专用的座厕,一些公共场所甚至连一个坡道都没有,望而却步的楼梯台阶,服务柜台窗口不适合的高度等等,这些都给残疾人带来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如华丰村虽在底楼建有文化活动中心,但村部办公在三、四楼,而又没有电梯等可以使用的无障碍通道,给残疾人办事带来不便。三是农村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缺乏。从古 至今,作为农村住宅,一直以门槛、台阶作为家庭建筑必要标准之一,所以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只能长期在家,无法出门,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陈旧的观念也逐步得到转变,目前新建的楼房基本无门槛,但家用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依然是个盲区,如厕所扶手、坡道、楼梯扶手等,这些都制约了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愿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认识及需求。近期,我们走访了华丰村12位重度残疾人,其中肢体8位,视力1位,听力语言3人。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残疾人普遍都有走出家门的愿望,特别是在出行过程中对无障碍设施的强烈需求,如专用厕所、坡道等。一位重度残疾人向我们诉说了他的苦恼,他在信用社领取现金时,因没有坡道,寻求保安帮助,可保安有公司的规矩,不能帮助代办,一次在二个外地人的帮助,领取300元现金,可结果二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却被换成了假币。在家庭设施中,部分残疾人家庭按个自需要自行建造了一些设施,或残联已赠送过一些器具,经调查,目前还需要改造家庭厕所的有2人,需轮椅的2人,需安装闪光门铃的2人,需盲杖的1人,楼梯修建1人,还有2人需康复器具,有1人需上学。
二、制约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原因
1、农村环境的制约。农村残疾人存在着人数多、面积大、分布散的问题,因此集中建设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残疾人的使用率较低,影响设施的实际效应; 分散建设则投资较大,而且无法合理规划。因此,无法合理布局农村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部分村组道路建设规模相对较小,无法设置必要的盲道。
2、意识淡薄的制约。农村残疾人是村民中的弱势群体,部分决策者、设计者及有关管理部门在意识上忽略了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现今的人口结构、城市功能、人文环境的作用缺乏了解和认识,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必要的投入,许多设施都是按照健全成年人的活动模式和使用需要进行设计和制订的。而农村残疾人因缺乏无障碍建设的概念,所以没有迫切的要求,致使无障碍建设在农村相对滞后。
3、资金紧张的制约。由于目前村级经济普遍较为困难,因而在投入上一般主要考虑在农业、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上,虽然政府、残联对残疾人扶贫工作投入力度较大,但因农村无障碍设施利用率不高,以致投入资金相对偏少,忽略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所以像华丰村这样相对比较富裕的村在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思考和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增强无障碍环境意识。首先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海宁市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让公众普遍懂得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作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障碍设施是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推进社会文明的 重要途径,村级组织要结合村级公益事业设施建设,对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规划提前介入。二是广泛宣传助残扶残先进事例,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及无障碍设施建设,营造助残扶残的新风尚。三是加强宣传残疾人无障碍知识,宣传、介绍残疾人康复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器具的使用和维护,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康复站设施,让残疾人得到康复锻炼,发挥出这些设施的作用。
2、抓住机遇,巧借XX,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由于目前农村村级经济的薄弱,各级政府在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上要给予极大地帮助和支持,或者可按照“政府拨一点、残联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形式,有效地配置农村残疾人设施建设的资金,促使无障碍设施从城市逐步走向农村,村级组织也要抓住机遇,合理利用像百村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其他项目来带动残疾人设施建设,从而加快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
3、长远规划,部门联手,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要让设计者们转换意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要紧跟村庄建设的整体形势,融入农村设施建设的大局,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结合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进行长远规划,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在原有的设施上增加一些坡道、无障碍公厕,以起到花小钱办大事的作用,从而且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在村级公共建筑的建设中,规划设计与建筑施工单位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必须按有关规定考虑无障碍设计;土管、建设、残联、城管、公安等部门,要联手配合,做到对农村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在设计、审批、监督、维护等环节中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农村残疾人无障碍建设的进程。
4、加强沟通,深入调查,推进农村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建设。村级残协的同志要经常进村入户,与残疾人沟通,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困难情况,对有无障碍设施需求的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努力地给予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要及时向镇残联汇报,争取上级的扶持项目,并给予个性化设计,专业安装家庭无障碍设施,切实解决他们出行、生活等问题,让他们能更好的参与社会,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加快农村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真正在生活上、环境上让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让我们共同都来关注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农村、进农家,惟其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从而有力地推进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近四年来,云南持续干旱,大范围干旱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雨水较少的缘故,许多河流,水坝,甚至湖泊都面临干涸的现象,昆明市的许多水库也面临干枯,如晋宁柴河水库停止供水,大河水库面临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学校开始分段供水,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童年时的我们村
由于我们村处于山腰上,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喝水问题成为了我们的难题。打我记事起就知道水的重要性,曾经听老人们说过他们的艰苦的觅水生活,在没有水的时候有人甚至把秧田里的水用来做饭,喝牛脚印窝里的水。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俩个水井,一个池塘,一到下雨的季节就把水储存到里面,然后就一年到头的用这些水了,每年过完年后的几个月都是最缺水的最难熬的,一般到了这个季节水井里已经没水了,如果有也是没法喝的,里面游满了蝌蚪。村子附近是没有河流的,村里的人们只有跑到好几里外的河里去取水,由于只有一条河,而且还是季节性河流,所以河里的水也是有限的,没水的日子真的很难受,很煎熬的。那时喝水都得省着点,我甚至一直怀疑我的皮肤这么干燥都是由于小时候没有水喝而导致的。
由于缺水,严重影响了我们村的农业发展,从而制约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村里的人都很少自己种菜,吃菜都得去街上买,人
们都得看天吃饭,雨水多的年份就可以收获得多点,雨水少的年份人们吃饭都成问题,农作物的收入就只能用去买米了。
我们村近年来的变化
近年来,持续的干旱对我们村的影响也很大,农作物几乎都是收成不是很好,几乎没水种植稻谷,全靠买粮食过日子。人们的生活都不是很富有。但人们并没有这样一直安于现状,在政府的鼓励下,人们开始建水库,挖水窖。只要人们挖水窖,经过政府有关人员检验水窖合格的,都有政府补贴,去年的好像是一个水窖补给1500元钱,我们家就建了几个。这真是好政策,这样不仅提高了人们建水窖的热情,主要是解决了水源问题,水源比任何东西都要珍贵。这样人们就不会再出现水荒了。
水利建设的意义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水资源与粮食、石油并列为战略资源。有的还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将水短缺列为危及世界粮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的严重问题。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来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
2010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截至2011年5月10日,全国有17个省市遭受严重旱情,作物受旱面积达1.55亿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1、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水利部门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而地方政府同样因为农田水利投资创造的GDP太低而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而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招商引资,建工厂、建商品房。
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目前为止,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得原本依靠“两工”体系提供和维护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被荒废。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
2、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3、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
到及时修复。
5、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由于多地河湖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国农村有近3亿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6、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而人民群众对于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淡薄,水利设施管理资金的缺乏,更是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关好水龙头做起,我们可以把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省一滴水给别人急用。
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动员人们节水,组织团队捐款给农村地区建设水利设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有机会的话以后我一定为我们村的水利建设出力。
第五篇:关于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
考
省委党校2012年第一期领导干部进修二班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专题课题组
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目的是维护残疾人的发展权,促进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和全面发展,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3月19日至23日,我们进修二班一组12人,在温州市有关部门同志的陪同下,深入温州特殊教育学校、温州市康复实训基地、龙湾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等地开展调研,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残疾人农户,通过多方式的了解和调研,深切感受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要和重要,深切感受到残疾人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冷暖。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300万人,涉及2.6亿个家庭人口;我省共有各类残疾人31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6%;温州市有残疾人4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4%,涉及近五分之一的家庭人口,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发[2008]7号《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建立健全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维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残疾人享受到公共服务的阳光,构建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残联组织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温州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在这方面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概念理解 1.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所谓公共服务体系,广义上是指公共部门为满足公民基本生活与社会发展需求所提供的所有公共产品的总称,包括制度形态、物质形态和劳务形态等各种公共服务类型。狭义上是仅指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总和。
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内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也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涵盖市场难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取向是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同时,公共服务的过程实质是公民参与式管理的公共治理过程,也是公共部门对公民意志和利益诉求的回应过程。因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
2.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涵义
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根据公共服务体系的上述涵义,残疾人服务体系应当指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在面向全社会成员普遍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为残疾人所追加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以及为实现这些公共服务供给所形成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因此,残疾人服务体系是社会整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残疾人挖掘潜能、克服身心障碍、改善生活状况、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托。根据上述分析,残疾人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上主要包括维系生存、促进发展、改善环境三个层次。其中,康复、托养服务是维系残疾人基本生存、改善残疾人生命质量的根本手段,属于残疾人服务中的第一层次;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服务是帮助残疾人提升素质、改善生活的核心内容,属于残疾人服务中的第二层次;法律维权、无障碍服务是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属于残疾人服务中的第三层次。残疾人服务体系在服务支撑上则包括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服务设施和网络、专业服务队伍、服务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
(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状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生存条件依然有待改善,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残疾人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既是针对当前残疾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和不足,从基本生活、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入手,为残疾人提供全面的制度性保障和服务,同时也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行使公民权利、展示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便利的平台和渠道。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扣住了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契合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精神,是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从根本上解决最大多数残疾人生存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2.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残疾人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般不易获得与健全人同等发展的机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更容易拉大他们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而言,残疾人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本与代价,这一群体的困难中蕴藏着不少社会风险因素。因此,针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仅关系到残疾人本身及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义。通过建设残疾人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他们能够安定生活,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保证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3.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有舒畅地工作、生活的权利,也有受人尊重、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需要。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正是以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为主旨,除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还注重给予安全感和尊重感,有利于调整其因残疾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缓释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压力,发挥残疾人的潜能,激励和调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谐融入社会。
二、温州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温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09‟78号)、《温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温政发„ 2011 ‟55 号)等纲领性文件,积极谋划并实施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温州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呈现出了以基本生活服务为重点,既向生存权服务方向发展,又向发展权服务方向发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功能和水平不断提升。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进一步优化
与市中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实训基地,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智残、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服务业,探索温州特色的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社会化新路子。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的意见》,将25个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2011年培养康复人才6名,配发辅助器具3231件,实施无障碍改造惠及1438户。全市组织白内障患者筛查9661人,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813例,超额完成32.8%,创建成功白内障无障碍市。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进行0-6岁残疾儿童康复需求实名制调查和聋儿人工耳蜗项目筛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108例,脑瘫康复训练70例,智力康复训练63例,孤独症康复训练47例。在温州医学院附二医举行温州市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启动仪式,完成11名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建立各类康复基地40处,社区康复点779个。
(二)残疾人托养和照料服务面持续扩大
出台《温州市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实施办法》、《温州市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坚持适应需求、量力渐进、整合资源、不拘一格、各具特色为原则,积极建立以市、县(市)区托养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2011年全市残疾人托(安)养7824人,其中集中托养1310人,居家安养6514人,托(安)养率达75.28%,比去年提高36个百分点。完成5家省级、6家市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创建工作,下拨市级托(安)养资金443.5万元。
(三)残疾人教育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逐步完善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出台《温州市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助学暂行办法》,2011年完成助学帮扶3717人次,发放助学补助金477.86万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2%。
(四)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稳定集中就业,扩大按比例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坚持举办温州市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重点做好困难家庭和一户多残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和残疾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服务力度。加大个体就业和农村种养业扶持力度,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举办适应社会需求的服装裁剪、计算机、家用电器修理、室内设计、淘宝网店、盲人按摩等适合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培训班。2011年新增残疾人就业2355名,就业创业帮扶1622名,职业技术培训3462名。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省级4家、市级24家、县级144家。
(五)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 出台《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以提标扩面为重点,提高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扩大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康复项目,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政府扶贫开发重点群体,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贷款扶持力度。2011年全市16990名残疾人纳入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其中11359名残疾人单独施保,全额享受低保金,5631名残疾人全额享受补助金,并享受其他社会救助政策。完成689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
(六)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活动蓬勃开展
坚持举办温州市残疾人文化艺术周、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残疾人事业成就展、残疾人电影专场等活动,组织征文、摄影比赛,鼓励残疾人参加工艺美术、书画、文学、摄影等艺术创作。建成残疾人文化艺术团队1个、残疾人文化示范园地7个、残疾人文化阵地25个。以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在我省召开为契机,深入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做好《八残会纪念邮册》发行,圆满完成八残会“联通杯”火炬传递温州站活动。选派21名运动员参赛,为浙江代表团夺得12金5银7铜的好成绩。
(七)残疾人宣传维权服务工作进一步推进
加强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开设手语新闻节目和残疾人广播专题节目,开播扶残助残公益广告,开辟专栏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坚持利用重大残疾人节日契机举办大型活动,深入宣传残疾人法律法规,组织现场配送药品器具、募捐、义诊、咨询服务等活动,走访慰问残疾人托养中心、特教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优秀运动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协调各级司法部门,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市法援为中心,各县(市)区法援为基础的残疾人法律援助网络。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援助,全力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八)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内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和道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划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对既有道路、建筑物、社区、公共交通特别是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实施无障碍改造,全市主干道和主要商业街已铺设盲道,新建公园、文化体育场馆、客运站、火车站等公共建筑已基本达到无障碍标准。制定无障碍设施管理办法,加强无障碍建设和管理的执法检查。开展无障碍进家庭活动。编制无障碍改造康复器具进家庭项目目录,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免费配置1件(套)以上的无障碍器具或设施。
(九)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各地相继加快集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中心建设。温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落址于龙湾区龙水片区,面积40多亩,目前已完成用地指标申报审批手续、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和部门联审,进入立项程序,加强对县(市、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度督查,乐清、瑞安、平阳已运行使用,苍南、泰顺已动工兴建,鹿城、龙湾、永嘉已确定用房调剂方案,瓯海、文成已落实土地选址,洞头已着手协调选址问题。
(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品牌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贯彻落实《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办法》, 全面启动爱心城市(区)创建活动,温州市本级启动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首批瑞安、乐清两市完成创建任务,第二批三区一县(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平阳县)已通过预检,正迎接验收考核,第三批四县(永嘉、苍南、泰顺、文成)完成申报签约,正迎接考察初审。为推进“爱心城市”创建工作,出台《温州市扶残助残爱心乡镇(街道)创建办法》,举办全市爱心城市爱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培训班,深入到各创建县(市、区)、创建乡镇(街道)督查指导工作。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形成全市上下携手共创爱心城市、爱心乡镇(街道)的良好氛围,激励温州市广大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虽然,温州市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生活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在政策指导方面,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尽管各地制定了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但就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安排。相关部门制定的保障政策,虽然规定了对残疾人实施优惠的内容,但不够系统、规范。二是在保障内容方面,重基本生活保障,轻发展权益保障。如实施低保、医保、救助等,由于覆盖面比较大、政策明细具体、操作程序规范,可以保障大多数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但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康复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三是在资源利用方面,缺乏规范和标准,共享程度不高。现有的公共服务缺乏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保障与服务内容和有效措施,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往往被普遍化、平均化的要求所掩盖和忽视。四是在区域发展方面,存在城乡之间、县域之间不平衡。在农村保障残疾人权益,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尤其薄弱。五是在经费投入方面,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队伍匮乏。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并存。
三、关于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鉴于这次调研的情况,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需要重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指导原则,实施科学发展
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充分认识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改善残疾人的民生、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树立融入大局求发展的理念。适应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大局,充分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的政策规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三是要坚持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整合利用社会服务资源,实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鼓励和吸引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邻里和家庭的优势,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四是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针对温州市县域状况的不同、城乡差别、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内在建设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统筹安排。
(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 一是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安排,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二是要按照“保生活、保发展、保风险”的需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城建、司法、残联等部门要将残疾人服务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教育、城市建设、司法援助等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出台各类专项政策。三是各级公益事业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出优惠服务残疾人的政策规定,使其掌握的公共资源能够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要按照普惠与特惠、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将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维权和法律服务、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各项服务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接轨,并给予特殊扶助和倾斜。
(三)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法规制度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制度建设。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要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方案,明确服务体系建设的范围、内容、目标、任务、措施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三要制定出台公共场所和设施对残疾人实行优惠开放的扶助政策,为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不足,功能不全,是制约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建设残疾人托养机构和设施,利用社会福利院、精神病院,对重度残疾人、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进行托养服务。二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建设之中,将残疾人文化体育需求服务纳入公共文化体育建设之中,将残疾人生活服务纳入基层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之中等。三是支持市、县(区)残联搞好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快、应用广、渗透性强、影响深远的关键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也应与这一社会潮流和趋势相适应,必须以信息化为基本的社会背景,在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尽快实现残联系统内网络互联,并与相关部门深化信息协同与合作,实现各方面资源的共享。一是从网络组建入手,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科学规划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二是开展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和录入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三是进行信息化工程的研发,突出信息化建设对残疾人服务的功能,进而提升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
(六)加强特殊教育,提高技能素质
由于身体状况受限,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特别需要加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二是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三是大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四是加强特殊教育研究,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社会工作队伍和残疾人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积极引入社工理念,设置社工岗位,培育社工人才。要加快专业社工队伍的培养,并积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抓紧培养大批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重视和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在助残方面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献爱心。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开展扶残助残的义工服务。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工程,是全面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全面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人道工程,是造福广大残疾人、造福全社会的民心工程,只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残疾人为本,科学规划和布局,统筹资源和力量,认真组织和实施,就一定能够让残疾人服务体系得到逐步发展和完善,使广大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