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战略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规划,广泛宣传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作用,使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落到实处。探索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明确森林资源监督内容,规范森林资源监督方法,使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达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使森林资源监督的内容、方法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建立防护林体系
对于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保护河流水和营造工农业生产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改善我省周边的生态自然条件,保证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生态安全。防护林建设工程是森林发展中重点工程之一,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使我省的林种结构更趋合理,使防护林庇护农田、牧地、保护水土、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间接的经济效益更加可观。、坚持谁采伐谁更新原则
在分配落实木材生产计划的同时,切实落实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保证措施。通过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明确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在取得木材生产计划后,必须按采伐面积每亩200元或按采伐材积每立方米50元的标准向合作经济组织缴纳采伐迹地更新造林保证金。对更新造林达到要求的,凭林业部门迹地更新造林、抚育合格证退回保证金。对采伐迹地未如期按要求更新和抚育的,由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代行或委托林业部门组织更新造林抚育,费用在保证金中支付。同时林业部门要依照森林法对未完成更新造林和抚育的采伐人实施相应处罚。并停止木材采伐指标的分配。、退耕还林工程
控制水土流失的根本途径是增加森林面积。我省每年因水土流失所携走的泥沙量高达
4.56亿t。因此,退耕造林工程的重要性可见一般、按合理的土地利用设想,平川和丘陵坡地(150以下)用于农耕,其余的土地(除水面外)应全部用于造林或种草,营造绿色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工程应统筹规划,分地区实施,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实施天然林保护用缓坡耕地改造,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人工林在调整现有结构的基础上,营造以经济林果和薪炭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林,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林不单单是林业部门的事,需农、林牧协同攻关。解决农、林牧发展中的矛盾,探讨林牧结合工程的生态技术,重点解决树种优化,抗旱造林技术和乔、灌、草复合配置技术。林木病虫害防止技术,这对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发展和效益获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
4、实行伐区管理责任人和监管人负责制
国有林由国有单位落实技术人员为伐区责任人,单位负责人为伐区监管人;集体所有林地由林木所有者落实伐区责任人,当地林业工作站落实技术人员为伐区监管人。对因伐区设计弄虚作假导致滥伐林木的,要同时追究滥伐林木当事人和设计人员的责任;对因伐区管理员不实施有效检查监督,导致超范围。超数量采伐林木的,要同时追究滥伐林木当事人和伐区管理员的责任。对责任人的处罚,除通报批评和给予经济罚款外,根据情节轻重,要采取调离工作岗位、解除聘任技术职务、免职等行政处分。、规范林业行政执法
把林政许可管理与行政处罚职能分开,组建林政管理稽查大队,及时查处违章违法采伐、运输、经营加工木材和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政案件。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监督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监督人员对监督事业的思想认识,重点解决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问题。强化人员业务学习培训,归纳整合了《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手册 》,作为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在监督人员中树立良好的风气。
7、重视森林资源深层开发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
为了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经营和生态效益,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应重视森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应重点发展对国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育、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保障公众休闲和生态旅游等突出(影响)作用的林种。
在产业发展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纯以营林和木材生产为主体的产业模式,走以森林资源为依托,选择对林业整体实力支撑力大,带动性强、效益高和市场前景广的龙头产业,建立林、工、副、贸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大力整顿森林公安的工作作风,使之真正成为一支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纪律严明的森林卫士。要从重从严从快查处一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案件,震慑犯罪分子,营造良好的林业法治环境。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的摇篮,森林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当孱弱,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沉重压力。因此,我国森林资源只有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才能保证林业和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三农”建设的重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可以给周边的农村建设带来生机,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围绕农村经济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主要从乡镇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关于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F3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1
在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作,既要坚持节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以及承受能力,又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体现地方农村特色。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场化和小农经济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小农经济的弊端日益突显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制度性障碍。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这也成为农村经济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摆在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前的难题。
2.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为什么会出现“三农”问题,其根源就是农村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城市经济聚集效应对农村经济所造成的一些反作用的影响,以及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扩张对农村市场的占有,但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工业化过程的产物。在这个进程中,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无疑处在向城市经济输入廉价劳动力与资源,被迫接受高价工业品的弱势地位。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流失、人才流失、资本倒流等现象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所以建设的根本。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是推进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大量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想要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加强乡镇企业的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可以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有效的缓解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据相关调查了解,在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员中,当地农民的数量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镇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乡镇企业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其次是有部分乡镇企业属于股份融资合作形式,农民可以根据企业的营业收入得到相应的分红,进一步的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收入,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自我国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以来,农村不在一眼望去都是农田,开始出现了工厂,农业生产逐渐进入到机械化生产阶段,有效的解放了劳动力,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有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三、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推进技术创新,转变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的简单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加强人才和技术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因为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加大在技术创新层面的投入,依靠技术进步有效转变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实现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
实践证明,我国传统形式下独门独户,单独作业的分散型的小作坊式工业布局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改变传统经济操作模式,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分散性为集约型,否则就会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以及不合理的利用,不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发挥,同时也不利用乡镇企业获得最大效益,提升企业集约化的经营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更不利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产业集群、劳动力集中、资源集中”的模式,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乡镇企业发展后劲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计划型经济还是市场型经济取决于产业结构。因此,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便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实际竞争力。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组成结构,这也是增加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后劲的有效路径。农村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农民收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上下狠功夫。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实际,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遵循“区域调整、品种调优、效率调高、规模调大”的基本原则,以城市经济为导向,增加乡镇企业发展后劲,实现农村经济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米东峰,阮小莉.临夏州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2]李东辉.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3]赵书海,吕守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3(07).[4]曹丽,罗广英,车德禄.切实加大指导服务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J].科技展望.2014(24).
第三篇: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开展,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开始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影响着农村金融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进程,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研究可以使其找到自身优势以及成长潜力,利于决策的制定,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获得更加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农村金融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推动力,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稳定国内金融市场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要素;定位;可持续发展
The Research Of China Rural Commercial Ban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 With the launching of the rural financial reform, the restructuring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o rural commercial banks, rural commercial banks began t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Growth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affect the process of rural financial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growth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can make it find its own advantages and growth potential, Lee and decision making, making the rural commercial banks to obtain a more sustained, rapid development, provide the impetus for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mmercial banks, but also the stability of the domestic financial market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Rural Commercial Bank;key element;loc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第一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2 第二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相关要素.................................................3
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3 第三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条件分析.........................................................................4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4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4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定位...................................................................................4
二、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4
(一)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问题。...........................................................4
(二)政策意图和商业本质的协调统一问题。...........................................................5
(三)贷款风险防范难度大。.......................................................................................5
(四)农村商业银行基础设施薄弱, 业务范围受到极大限制。................................5
第四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5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5
(一)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5
(二)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6
(三)正确处理好农村商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6
(四)正确处理好发挥自身经营优势与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关系...........................6
(五)正确处理好股东、客户、员工的利益关系.....................................................6
(六)正确处理好管理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7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扫除可持续发展障碍的对策...........................................................7
(一)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明确的法律地位...................................................................7
(二)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7
(三)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8
(四)积极开发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8
(五)全面构建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9
(六)重视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培养...........................................................................9
(七)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9
参考文献.........................................................................................................................................10 第一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增加,加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地理位置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良贷款逐年消化,再加上国家支持地方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快了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据统计,到 2011 年末,全国共改制成功212 家农村商业银行,经济发达的四个直辖市全部成立了相应的农村商业银行,并有两家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上市。广州、江苏、安徽、山东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速度较其它地区更好更快。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取得重大突破,据统计,全国共有 125 家商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
从整体规模上来说,2011 年末,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 39208 亿元,占全国银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行业总资产的 3.7%,资产规模处在同行业比较靠后,远远低于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城商行,比起大型国有银行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总资产的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增幅整体越来越快,2011 年总资产相比 2010 年资产规模增加了 13565 亿,增幅高达 53%,增幅位于全国第一位。具体平均到每一家农村商业银行上来说,也是比较高的,平均每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达到 185 亿元。说明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村经济大力发展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迅猛。业务发展方面,总体上来说,农村商业银行近几年的业务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平稳、快速。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有比较稳定的增长。
第二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相关要素
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所谓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断发展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财务、信贷、人力、机构等资源的配置作用得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银行是向农村不断提供各种优质金融商品和有效金融服务的行业。从物质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它是联系农村经济物质部门和社会需求部门的纽带。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把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产业加以规划和发展,发展目标应该是产业主体目标利润化、金融业务多元化、产业运行市场化、产业管理法制化、产业技术现代化。总之,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发展。发展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失去了发展,一切将无从谈起。
(2)总量。发展必然要求总量有所增长,没有量的积累和扩大,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的总量包括资产总量、负债总量、中间业务总量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指标。
(3)结构。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结构优化。全行主营业务都存在一个结构优化问题。具体到信贷结构来说,结构优化包括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几个方面。
(4)质量。质量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必须遵循“有质量”和“可持续”的理念和原则。这里的质量包括资产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涉及业务发展的多个方面。
(5)效益。效益是银行经营的目的和生存发展的保证。以效益为目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6)规范。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规避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这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遵章守法、规范经营。
(7)创新。加快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加强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保证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速度、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坚决放弃粗放式经营管理的做法,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决不允许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整体利益。
第三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条件分析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
作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改制建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户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将坚持服务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主要以圈内客户为重点,积极支持跨区经营的优质重点企业。以中型优质客户为主,争取获得大型企业客户,兼顾小型企业;支持高新建设产业等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个人业务客户则以中高收入的客户为主,同时,与拥有高端客户信息的机构合作,争取高端客户并维系与高端客户的长期关系,增强高端客户忠诚度。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定位
服务“三农”,并为此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定位。农村商业银行要以传统业务为基础,通过服务和营销的优化,增强立足“三农”、服务中小客户的优势,增多中间业务品种范围,开展代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新业务。对于个人业务而言,要大力推广理财产品,提供专业的理财服务,增大个人消费贷款、私营企业贷款、按揭贷款的营销力度;拓展银行卡代收代付服务,建立便捷的消费和理财平台。
二、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问题。
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商业银行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股权过于分散。
股权的过于分散, 使众多自然人股东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为, 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健全。农村商业银行因其规模相对较小, 经营管理人员少, 目前普遍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在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风险管理、薪酬等专门委员会, 辅助性法人治理结构欠缺, 这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
(二)政策意图和商业本质的协调统一问题。
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产物,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便被无形地赋予了更好地承担起支持“三农”的使命。地方政府更注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对其局部和地方的贡献;而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主体,却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目标的差异和冲突容易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
(三)贷款风险防范难度大。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支农的一支重要力量, 贷款的一个首要方向便是农业贷款, 相对于其他贷款, 农业贷款的周期长、风险高、受不可抗力的影响大, 因此成为其他商业银行竭力避免的放贷对象。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尚不健全, 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其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四)农村商业银行基础设施薄弱, 业务范围受到极大限制。
从内部看, 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人才结构层次过低, 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受到极大制约, 电子化水平不高, 企业形象和信誉缺乏广泛认同;从外部看, 因属于地方性小金融机构, 辖区外没有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 农村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不畅, 结算手段少, 极大地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增强, 成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第四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农村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既要追求一定的发展速度,更要追求较高的经营质量。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不仅是银行自身生存、追求自身效益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但业务经营不能片面追求量的增长,更主要的是要追求质的提高。在实践中,要克服“规模偏好”,不能以速度论“英雄”,不能简单地把业务增长率高低作为业绩考核和评价的关键尺度。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二)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实践中,既要考虑当前短期利益,更要追求长远利益,要力求实现长短期利益的有机结合。长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短期利益的积累,但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客观性、隐蔽性及反映的滞后性决定长短期利益是有矛盾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实践中不能把短期利益作为衡量经营好坏的主要尺度,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短期利益都必须服从、服务于长期利益。
(三)正确处理好农村商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银行自身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总体上看,追求银行自身效益与实现社会效益是相一致的。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有时在追求自身效益上与社会效益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局部利益追求与全局利益目标并不是完全吻合的。这种客观上存在的矛盾性,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效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实现社会效益与实现自身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当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效益。虽然这种服从使银行的短期利益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发展地看,有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效益的提高。
(四)正确处理好发挥自身经营优势与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关系
闭关自守或简单照抄照搬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可能实现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农村商业银行既不能自大,也不能悲观。一方面积极学习、借鉴农村商业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服务手段及服务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对自己的经营现状和能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挥好自身优势。经过八年左右的探索,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也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在竞争上也有许多优势。今后的经营实践中,农村商业银行应把国外现代商业银行的经验与我国的国情及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经验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五)正确处理好股东、客户、员工的利益关系
对投资者负责,提高股东回报率,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尽力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利益与银行自身利益相统一,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得客户得“天下”,只有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兼顾好客户的利益,银行才能持久地、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尽力保障员工利益,是农村商业银行搞好自身经营的持续动力,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坚持人本化管理,尽力满足本行员工不同层次的自我发展需要,最大限度调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六)正确处理好管理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方面要动态地抓好以政策规章、规范、操作规程和业务流程等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开展都有章可循,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不断得到健全。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提炼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尽力发挥好企业文化对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功能,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的约束功能,指明共同努力方向的目标导向功能。只有把“两项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并积极付诸实践,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才有保障。上述六个关系,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在规律性的重要表现,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够实现“五个统一”,即:实现发展速度与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银行自身效益最大化与实现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相统一,质量效益的提高与核心竞争力增强相统一,银行的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统一从而推动和促进地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实现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明确的法律地位
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主体地位,是农村商业银行整个制度结构当中的基础,是进行其他相关制度调整的基本依据。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律上身份模糊的经济主体,会获得应有的权利保障。为此,应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进行修订,在其中确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对其设立、组织机构等事项作出一般性规定。同时,人民银行应在遵循《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调节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其他与农村商业银行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也都应以《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作为法律依据,避免政策的随意性。
(二)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以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作为参照物,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一是调整股东结构,适当集中股权。鼓励股权份额过小的自然人股东进行股权转让,适当提高单个自然人和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上限,取消自然人持股总比例的低限要求,允许形成相对控股股东。这是增强股东利益相关性和监督意识所必需的。二是建立权利和责任对称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主要措施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提高高管人员的收入水平,以体现管理劳动的价值;增加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或在条件成熟时,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给管理人员戴上“金手铐”,在其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间建立关联机制。三是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架构。应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以利于绩效考核和奖惩。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以利于绩效考核和奖惩。根据银行的发展进程,逐步在董事会中建立各专门委员会并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使董事会的决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策、监督行为更加科学有效。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应着力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其管理人员的权责,完善高管人员的聘任制度。在增资扩股中,尽可能吸引满足条件的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依法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样不仅能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解决内部控制问题,而且有利于改善其法人治理结构,使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能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运作。
(三)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
所谓市场定位,就是用以将自身与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区隔开来的产品或业务。农村商业银行无论在品牌、规模、成本还是技术、产品和服务等领域,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抗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须实行差异化战略,取得在细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即立足现实,扬长避短,避开国有商业银行的锋芒,把自已业务的发展定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农村地区广设网点,把业务和服务遍及每个角落,使之成为最方便的银行。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问题,还受金融监管当局政策取向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应该坚持“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途径,以资本回报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兼顾政策性义务的同时,把业务发展的主体放在满足该地区广大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的服需求上,同时对该地区主流经济规模型工业经济进行适度的参与和介入,找到适合自已特征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依靠鲜明的差异化市场定位,形成与其它银行既分工协作、又有序竞争的格局,起到互补的作用。
(四)积极开发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
从长期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单纯以公司业务为主的运营模式是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多数企业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如果公司客户占据份额过多,且行业相对集中,风险会相对集中。而且,农村商业银行基础较差,难以与国营大银行竞争,单纯以公司业务为主的运营模式,运营会相对困难。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分散风险,同时也能改善资本充足率状况,增加利润收入。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电子金融产品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功能有待完善,农村商业银行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业务品种的创新提到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这就要牢牢抓住科技的臂膀,研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组合业务,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合作方式上,一是开展业务渠道的合作,如共用计算机网络和营业销售网点;信息合作:与其它银行共享客户信用状况信息;业务委托和代理,如资金结算、证券和资金托管、交叉销售等。二是开展券商合作,农村商业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证券化资产,并进行证券化资产的评估和方案策划,证券公司在银行开立托管帐户,增加银行手续费收入和存款量。三是保险业务拓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代理保险业务,让员工参与计划,制定代理手续费分成激励机制,有效拓展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对贷款抵押物的保险也可同步加强。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五)全面构建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著名货币银行家马丁·西耶认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就是山顶上的城市”。前任花旗银行行长沃尔特·瑞琪顿也曾指出,“事实上,银行家的责任就在于管理风险,无论是简单的抑或是复杂的,这就是银行的业务。”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上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全面强化风险管理观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为两大管理手段,对三大风险进行既专业分工又综合统一的管理,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例如,常熟农村商业银行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强化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实行“四只眼睛”管理。对小企业贷款实行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共管制度。客户经理负责贷款调查和贷后管理,并作为贷款调查和贷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支行行长负责权限内贷款的审批和发放,并作为贷款审批的责任人。二是强调“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小企业经营账户的现金流量,更加注重小企业的实有资产,更加注重小企业业主的综合素质。三是统筹考虑 “六性原则”,即:统筹考虑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合法性、经营效益的稳定性、发展阶段的成长性、现金流量的充足性、担保方式的安全性、行为信用的可靠性。
(六)重视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培养
人才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农村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锻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队伍。一是继续完善干部聘任机制,全面推行考试考核、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拔人才。避免暗箱操作,增加用人选人的透明度,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加紧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起一整套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资源。制定全员技能目标要求的总体方案,实施技能与工资挂钩,经过严格考核后发给技能级别证书。通过技能考核,促进大家学习业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尤其对引进的大学生,不能简单地一“招”了事,要通过再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作贡献。同时,可建立与有关高校的长期合作机制,定期输送单位的业务骨干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金融院校进行深造,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知识层次。
(七)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
良好的企业文化乃是整个企业之精髓。要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少不了有一套揉合了西方发展理念、中国国情、银行实际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也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后来者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和必须遵从的准则,只有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让农村商业银行一直发展,发展,再发展,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建设企业文化,当务之急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企业精神文化,农村商业银行不仅要向社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商业银行立一种信合信念:“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奉献”这五种企业精神。这也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现状和思想培养。二是建立企业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在运作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实践文化。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折射和反映。也就是说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真正地在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真正地在约束企业的运作行为,在现实中真正地起着规范作用。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术论文
三是建立企业形象文化,利用煤体广告宣传“农村商业银行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银行”这句话的内在含义,从自身外在形象上宣传农村商业银行,密切与农民群众的交流联系。
参考文献
(1)黄达军,《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财经界,2010年(2)毛定荣、安文,《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年(3)吴建亚,《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J],金融论坛,2004年
(4)孙慧霞,《我国农村商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5)曹蓉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6)薛莉,《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研究》[J],金融与市场,2000年(7)吴爱民,《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武汉金融,2007年
看一下教务处关于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注意论文格式。文献太少且陈旧。
第四篇: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由于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常有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3、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2、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3、2、3 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4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4、1 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4、2 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 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6)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参考文献: ① 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② ③ 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4期。④ 郑四渭:《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持续性》,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
第五篇: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袁文
摘 要:烤烟是南平市主栽烟草类型,是主要的大田经济作物,也是我国优质卷烟的原料基地。通过南平市目前烟草生产状况的分析,并根据大量实地调查的结果,得出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结合南平市烟草种植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提出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1、采取适时调整烟草收购体系,返还部分农特税,提高南平市烟农经济效益;
2、加快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落实到位率。
3、充分运用科教机制,提高南平市烟草生产者素质。
4、改革烟草生产组织方式,加快南平市“职业烟农”的培养。
5、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提高南平烟草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6、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来保持生态可持续利用。关键词:南平市烟草,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烤烟是南平市主栽烟草类型,是主要的大田经济作物,也是我国优质卷烟的原料基地。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就是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烟草行业对原料的需求,同时保护和改善烟草产区生态环境,维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化和改进烟草生产组织方式,实现烟草生产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以保证当前和未来卷烟生产的需求。
通过南平市目前烟草生产状况的分析,并根据大量实地调查的结果,得出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南平市烟草种植比较效益下降;
2、技术落实到位率因素;
3、种植者因素;
4、种植规模因素;
5、烟农保障机制因素;
6、病虫害对烟草种植的影响因素。
针对上述因素,结合南平市烟草种植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提出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南平市烟农经济效益
(一)适时调整烟叶收购价格,返还部分农特税,提高烟草的比较效益
1、适当提高烟叶收购价格的总体水平,保持烟草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农户种烟积极性最核心的问题是成本和效益。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科技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农户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烟叶收购价格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保障种烟农户的收益至少不下降。近几年烟粮比价变化大,有关烟草的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烟草生产成本增加,烟农收益减少,应分析核定烟粮合理的价格比例关系,适当提高统一收购价格,逐步取消不规范的价外各种补贴。为保持种植烟草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合理的烟粮比价关系,保护和调动烟农的积极性,同时考虑烟厂和烟草公司的承受能力,要实时跟踪烟区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价格走势及农和物资价格趋势,科学评价烟草种植成本收益、比较效益和种烟收益比重综合指标等,充分考虑烟农的物质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及其与相关产业和行为的比较效益情况进行调整,并建立随物价上涨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浮动的价格机制,在现行烟叶收购价格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烟叶收购价格总体
水平,并相应提高烟叶调拨浮动价格,按照烟粮产值比2:1和烟粮比价1:7至1:8计算。
2、加大财政支持补贴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对烟草生产的支持作用 建立国家或者省级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建立“烟草工商业反哺烟草农业”的长效机制。调整扶持投入方式。从国家实施的粮食直补效应显示,国家对农业(民)的直接支持、补贴的效果远远大于传统农业投入的效果,烟草部门可以参照此举对农民购买烟用农资采取直接性补贴。对烟农的生产投入进行适当补助,补助幅度大约在烟叶收购金额15%左右,弥补烟草和其他经济作物比较效益相差较大的不足,以切实提高烟农的经济效益和烟草种植积极性。为使烟草生产扶持措施更直接、更方便、更快的兑现给烟农,提高烟农的种烟积极性,烟草公司应改变实物补贴以现金补贴方式,改变烟草公司又是农资公司的二重身份。
烟草企业在为烟农提供资金和贷款上,要予以全力支持,应该为烟农申请的生产性资金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3、适当调整烟叶收购价格之间的等级差距,体现优质优价,减少收购矛盾。
简化42级国家烟叶收购标准。国家现行的烟叶收购标准达42个级别,在烟草公司向烟农收购烟叶的过程中通常收到的烟叶在20至23个级别之间。从42个等级标准的收购实践看,一是烟农不理解,二是烟农不接受,三是烟农难以认识和掌握。从反映出来的情况看,烟农认为这是烟草部门“糊弄”烟农。并且烟草部门把向国际标准看齐的复杂问题转交给中国千家万户低素质的烟农,这是不可取的。烟草公司在向农民收购烟叶的过程中,面对中国烟农的实际现状,应该用越简单明了越好的方法来确定收购方法和收购标准,而不应该将工厂化生产的实际要求简单地转交给广大烟农来完成。
在适当提高烟叶收购价格总体水平的同时,进行等级之间和等级内小级别平均差价的动态调整。同部位同一颜色上下一级之间的价差不超过2元·kg-1,不同颜色同等级价差不超过1元·kg-1。
4、需要较大幅度地提高下低等烟叶的收购价格,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维护烟农利益。综合考虑烟农的生产成本、合理收益以及烟草专卖专营和实施有效的市场管理,将低等烟叶的收购价格提高到每3元·kg-1以上。
(二)发展生产专业户,提高种植效益
培养和扶持一批为烟农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生产专业户,如机耕专业户、育苗专业户、植保专业户、烘烤专业户等,共享设备和资源,推动烟草生产的社会化分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稳定种植效益。通过为烟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系列服务,把烟农从育苗、烘烤等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只从事比较熟悉的栽培管理工作,从而打破烟草生产的技术壁垒,为扩大烟农的种植规模创造条件。
在南平烟区,浦城县于2003年在水北镇开展烟草生产联合体试点工作,水北镇烟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烟草种植规模从2003年的196公顷,500t,发展到2006年的427公顷,1000t,规模位列浦城县第一。浦城县水北镇采取的主要做法:
根据各种烟农、村民小组的地理条件,把烤房或田块相对集中连片的烟农纳入同一个烟草生产联合体,由10—15户烟农组成,种植烟草面积约为6.67公顷,并推选一名威信高、技术好、具有一定文化和宣传组织协调能力,且近几年烟草生产取得较好效益的烟农担任组长,同时对烟草种植具有一定规模的行政村配备一名半脱产烟技员,形成“烟草站长→技术组长→烟技员→半脱产烟技员→联合体组长→烟农”的网络化生产组织模式。各联合体组长按照“六统六分”、“五个集中”、“三个相互”、“一个带头”的职责开展工作。
建立烟草生产物资服务体系。对和烟草生产有关的大宗烟用物资,以市公司为单位集中比质比价采购;制定了烟草生产物资供应实施方案,规范供应流程和管理办法。
(三)大力推广商品化育苗
大力推广商品化育苗,组织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烟农进行商品化育苗。不仅方便烟技员管理,还将大部分烟农解放出来,降低育苗阶段的投工。可直接省去烟农育苗这一繁琐的环节,大大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即每hm2减少用工45个工。根据对南平市烟区的调查,烟农反映,由育苗专业户统一育苗,烟农再也不用为精力不足、育不好苗而操心,冬季可安心的上山护林、外出打工或做精做细生产备耕工作;在育苗这一段时间烟农利用外出打工赚钱扣去购苗款,还可净赚500-800元不等,而且买到的烟苗整齐、茁壮、量足。
积极引导有文化、懂技术、有资金、会管理的烟农从事专业化育亩,提高专业化育苗水平。
二、加快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落实到位率
(一)创建南平市烟草生产基地
烟草是烟草产业的基础,烟草产业的发展依赖烟叶质量的提高。工业的需求是烟草生产与发展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面对当前形式,南平烟区惟有着眼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烟叶品质,保持烟叶市场销售顺畅,以大面积提高烟叶质量来满足烟厂需要,建立“工业企业+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是办好基地的根本保证。从2002年起,南平市邵武、松溪、武夷山、浦城分别与省内外(浙江中烟、福建中烟(龙岩卷烟厂、厦门卷烟厂)、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山东中烟)等多家烟厂建立了厂办基地,在进行多年的合作实践中,认为建设烟草基地的关键措施在于:
1、加强与重点烟厂的协调与沟通,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
2、建立并完善烟草基地组织机构
3、以科研院所为依托,提高基地生产技术水平
4、建立健全基地建设档案,完善基地管理办法
5、增加投入,保证烟草生产新技术落实到位
6、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构建省、市、县、乡、村金字塔形的烟草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南平烟区市级公司有烟草技术推广中心,县(市)级公司有推广站和技术带头人,乡(镇)烟草站有技术能手,村有群众信服的科技示范户,烟田有技术服务负责人。在南平烟区形成由专家把握技术方向、通过技术员普及、靠科技示范户带动的技术推广方式。
建立生产技术到位率和工作绩效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办法,加大技术推广执行力度,最终
根据技术到位率和工作绩效进行奖惩和聘用,从最大程度上发挥科技推广在实际生产中的效用(李小兰,等,2004)。要适应目前南平烟区种植分散,烟农素质低的现状,保证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应尽快加强烟草技术队伍建设,规模上按照每100户(20-33.3 hm2)烟农聘请一个技术员,层次上设立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技术员设立一级、二级、三级技术级别,从高至低技术人员数量逐级加大,建立“金字塔”型的技术队伍,形成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技术责任制,南平烟区每个技术员包干负责100户左右的种烟农户,包括与农户签合同,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措施的落实。技术人员每年要访问每个农户10次以上,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并取得农户的签名承认,烟农有问题可随时电话联系,对技术人员服务不满意,可向公司投诉。公司还派出巡视员监督技术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抓好常规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外,南平烟区还重点创新烟农服务机制。一是强化分类指导,缩小烟农相互间掌握技术程度的差异,提高整体生产水平。二是强化服务的时效性。各地通过与电信、移动、广播电视等部门合作,建立服务热线电话、服务联系卡等方式,及时为烟农提供多渠道、多途径、便捷周到的服务,帮助烟农及时解决种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培养高素质的烟技员队伍
人才是烟区发展的第一要素,要积极做好烟区生产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贮备。当前南平烟区的烟技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市场化运作观念模糊,生产中只注重烟农的经济效益和分管的片区效益,对烟厂的不同需求了解甚少。目前南平烟区的烟草生产技术队伍维持目前的生产规模已经是超负荷运转,迫切要做的就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对在职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招收一批、加强在职培训一批,建立起与南平烟草生产发展规模相配套的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梯队。
在南平烟区采取公司牵头,由南平农业学校中专生定向培养的方式充实到各县市的烟技员队伍中;对在职的烟技员中学历没有达到中专或烟草专业学历的人员进行函授培训,逐步优化和提高现有的烟技员队伍,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经常性的培训提高现有烟技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归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定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跟踪培养。
从人力、物力上进一步加大南平烟科所的投入,以科技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来源,加快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南平烟科所真正做实、做强,进一步加强南平烟科所和邵武、松溪两个试验站的建设,增强南平烟区的核心竞争力。以烟科所为龙头、两个试验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全新技术引进推广网络。
(四)加快烟草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健全烟草行业基础信息数据库
进入21 世纪,烟草生产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加入WTO 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迫切要求信息技术的支撑。
目前,中国烟草生产仍未摆脱粗放经营的传统种植方式。烟草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仅为27%—35%,而发达国家已达60 %—80 %;化肥当年利用率中国为25 %—35 %,而发达国家为50 %—60 %。另外,由于中国烟草种植较为分散、技术比较落后,烟草的农业机械化研究落后且不适应中国国情。随着中国加入WTO,传统型烟草农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信息化、现代化、规范化迈进。信息技术代表农业的发展方向,以作物的模拟模型及决策系统为特征,发展烟草农业是中国烟草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的一条新路(马新明,等,2003)。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现代烟草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将成为克服农业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经验性以及稳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有力武器。烟草生产要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必须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把信息化逐步延伸到生产管理环节,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烟草生产,带动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烟草行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不仅是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也是网络环境下烟草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李良勇,等,2007)。烟草生产领域的信息量大、面广而分散,要加快烟草信息化进程就要加强对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积累,建立、充实相应的反映种植土地、人文、气候、农户、生产能力、加工能力等静态信息为特征的烟草基本生产环境数据库;建立各级反映烟草生产、经营情况等动态信息为特征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实现烟叶经营网上运行;建立使各级单位的烟草数据自动汇总交换为特征的数据联网体系,达到数据横向纵向互联互通。为更合理控制烟叶质量,改善烟叶结构,调整生产布局提供真实、准确、科学的决策数据。
2、建立烟草生产农情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
烟草生产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体系,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系统内各资源环境要素及其相对应的社会经济状态既有垂直变化也有水平差异,要应用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对烟区生态环境、基本烟田土壤资源、烟草长势、水旱灾害、病虫害等方面进行监测和预报。
3、开发当地烟草生产专家系统
根据南平烟区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出适应当地烟草生产专家系统。既要考虑烟草生产全程管理的综合性系统,也要考虑到育苗、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烟叶烘烤和分级等专项管理系统。在重视专家知识的采集、存贮的同时,政府要加大扶持投入力度,重视宣传和示范,加快专家系统的应用步伐。
(五)建立健全户籍化管理机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烟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外烟叶市场上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面对南平烟草生产种植户数多,户均面积小,种植分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到位率有差距等现实状况,加强对烟草生产的管理十分重要。烟农的户籍化管理是指烟草公司对每户烟农的土壤类型、土地使用情况、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种植田块分布、各田块的肥力及轮作情况、生产技术水平、烟用物质投放使用、新技术的推广运用、烘烤条件及交售数量、等级、收入情况等建立档案,全面建立烟草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烟草生产的动态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了落实南平市烟农户籍化管理,必须加强烟技员队伍建设;对烟农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类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提高烟农的整体水平和户籍化管理效果;加强各级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坚持服务至上,密切与烟农的关系,在生产全过程,采取发放联系卡、填写技术通知单、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
三、充分运用科教机制,提高南平市烟草生产者素质
(一)强化宣传造势,提高烟农思想素质
通过对南平市烟区的了解,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很难有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夯实烟农的思想根基。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各类社会宣传阵地和活动载体,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和党的农业农村政策的宣传教育,提倡高尚文明的新风,提高思想素质。
(二)强化文明教育,提高烟农道德素质
在对南平市烟区的调查后可知,一个地方农民道德素质高,那么这个地方的社会秩序就好,管理的成本就低,烟农就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工作中去。提高道德素质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乡规民约、文明守则等规章制度,从强化文明教育入手,加大农村文明创建力度,组织开展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包括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方面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和养成,并贯穿于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各个环节。
(三)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烟农科技素质
只有解决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问题,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更高腾飞,才能为农村实现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特别要注重建立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实现烟农的终身教育培训。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普及运动,提高烟农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和接受能力。
建阳市的烟农技能培训,值得推广。建阳市烟草站通过多种渠道提供科技信息,开展科技培训,大力推广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努力把烟农培育成科技兴农的主力军,使烟农的增收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烟农素质上来。对烟农进行技术培训,一般每年培训2-3次;召开技术研讨会,扩宽烟农的知识面,相互交流烟农的经验,提高技能;召开烟农代表大会,征求烟农意见,沟通烟农与公司的关系,传递信息等。
四、改革烟草生产组织方式,加快南平市“职业烟农”的培养
通过实行集约化种植,对种烟大户的技术培训工作将会变得更加容易。一方面种烟农户减少,人员相对容易集中;另一方面烟农的风险意识和科技意识增强,将由被动接受培训变为主动要求学习,因此,培训的效果会明显提高。但南平烟区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在实行集约化种植的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因为烟草是一种费工费时的作物,在目前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条件下,若种植规模过大,遇到劳力不足时,易造成损失(周应兵,等,2003)。烟农是搞好烟草生产的主体,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必须把提高烟农技能作为长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切实抓好,使烟农不仅会种植烟草,还会经营管理,不仅懂得相关的科学技术,还要熟习现代科学管理,通过提高烟农素质,进一步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力度。要发展规模经营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农户
在调查过程中,大户烟农普遍认为没有足够的精力,也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管理不及时,也不到位;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配套措施跟不上;缺乏经验,适应性不强,也没有过硬的技术;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烤房。上述因素势必影响规模经营户的效益,阻碍规模经营的良性发展。在目前生产条件下,通过对南平市烟区的调查了解,从规模经营的平均亩产值来看,以户种植0.67-1.67 hm2为宜;从规模经营的亩净收入来看,以户种植0.67-1.33hm2为宜;从零散雇工角度看,以0.67-1.00 hm2为宜,易雇工,且只需阶段性雇工,而且无需投入高额的资金,易获得种烟的田块,生产管理、配套措施和配套设施都较容易跟得上。因此,目前南平烟区适度的规模,以每户种烟0.67-1 hm2较为适宜,最大面积不宜超过1.67hm。
(二)进行土地流转方式的改革
结合南平市实际情况,提出“村委会牵头,农民自愿,专业户承包,烟草、政府介入”的做法,针对性解决有田块而无足够劳力但又想发展烟草的地方土地流转问题。
烟草、政府介入:烟草和政府部门在村委会组织过程中要起到解决资金问题。一般农户在土地出租时就要收取租金,面目前大多数村委会资金是不足的,承包烟农也无法一次性拿出足够资金付田租。政府和烟草部门可先按一定比例(如各50%)将资金周转给村里,在烟叶收购时从承包烟农售烟款中收回。同时为保证烟草公司资金安全,烟草公司预付的周转金可由乡镇担保,如未如期收回,从乡镇烟叶特产税返还中扣回。
规模经营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能起到示范推动、典型引路的作用,通过实施大户带动新举措,使广大农村涌现出一个经济大户带动一个组、几个大户带动一个村、数十个大户带动一个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局面。
五、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提高南平烟草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完善气象服务和抗灾体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南平各县(市)烟草部门通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病虫害的预测和控制机制,减轻病虫害对烟草生产的影响。根据南平气候特征和烟草生产种植不同阶段的气候需求及其与灾害气候的关系, 烟草部门和气象部门经过调研,确定南平市烟草防灾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定烟区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及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制度。由市气象局定期向烟草公司提供南平市北部、南部2个区域的年、季、月气候趋势专项预测、十天逐日专项天气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的决策服务信息。各县(市)气象局同期向当地烟草公司提供本地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二是市、县二级气象部门按照烟草生长期的主要气象指标提供生育期中期专题预报。从当年11 月至次年7 月, 各县(市)气象部门向当地烟草公司逐旬提供烟草苗期、移栽期、生根期、旺长期、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期的气温、降水、光照、冷空气影响程度、可能出现的灾害天气等中期专题天气预报。三是联合成立烟草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 气象局组织实施针对烟区抗旱增雨和防雹减灾工作。
(一)在完善烟草气象防灾体系工作中, 应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21、加强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烟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南平烟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部署,投入巨资,按照烟田“涝能排、旱能灌、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要求,大力开展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烟草生产条件,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2、逐步扩大烟草气象信息传递渠道。
3、提高手机短信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
4、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烟草气象灾害监测建设。
6、建立跨行业的研究机制。
(二)开展烟草农业保险
烟草生产受自然影响大,烟农种烟风险始终存在和不可避免,为切实保障烟农利益,必须建立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烟草生产风险保障体系。
积极与保险公司协商,积极开展烟草农业保险,探索合理的烟草农业保险形式,完善烟草生产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为烟农投保自然灾害补偿险。《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有步骤地建立多种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
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步伐,从农业保险的政策特殊性出发,要通过农业保险立法,以法律形式对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费率厘定、赔付标准、实施方式等主要内容予以明确,明确并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支持作用及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明确经营主体享受的政策支持以及农业保险户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完善农业保险体制框架、保险费率形成机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在立法层面上给予农业保险相应的地位,促使农业保险依法实施、保险机构依法经营,从而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健全保险公司适应“三农”保险发展的费用、考核、人才储备、产品创新等经营机制(吴定富,2005;郑希元,2007)。
培育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一是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协议代办农业保险;二是在财政、市场等条件成熟时再考虑组建国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或其它形式的专业公司;三是发展农业保险中介机构。
大力培养农业保险人才。农业保险人才必须熟悉农村情况和农业经济,了解农业政策,精通农业保险业务,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适应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加强农业保险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业保险,使广大烟农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自觉参保的意识。
(三)设立烟草生产风险保障金
南平烟区设立了烟草生产风险保障金,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由政府、烟草公司和烟农共同出资,实行烟田联合保险,专项用于烟草产业发展和救灾救济。遇到自然灾害时,保障烟农种烟最低效益,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对烟农造成的经济损失,解决烟农后顾之忧。烟草部门每年提取150元·hm-2作为风险保障金,政府部门每年从烟叶税中提取10%,共同配套建立烟草生产风险基金,遇到灾情就动用
风险基金,无灾或轻灾年份,则将剩余的风险保障金结转下年,确保烟农在灾年能得到补偿。
(四)建立养老机制
对连年种烟,有土地、有烤房、生产技术和效益水平较高,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的烟农,由烟草部门给予予保险,实行“有种有保,停种不保,多种多保,少种少保”的原则,培养一批稳定的烟农队伍。
六、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保持生态可持续利用
烟草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主要的收获对象是烟叶。烟叶收购部门对烟叶的外观质量一般有较高的要求,如果烟叶受到病虫害的为害,则对其外观的影响较大,常常会因为烟叶上有病斑、虫洞等导致烟叶的等级下降。但烟农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对烟草病虫害的防治往往过于频繁,常有滥用、误用农药的情况发生,增加了烟草生产成本、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使烟草病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病虫害发生日益猖獗,农药残留提上议程,因此合理使用农药防治烟草病虫害非常重要(胡坚,2006)。
(一)进行土壤改良
南平烟区大部分是烟—稻轮作,土壤质地粘重, 加之多年来以化肥为主的栽培技术,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致使土壤板结严重, 通透性差, 土壤保肥保水能力逐步下降,影响了烟株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从而影响了烟草的产量和品质。许多研究表明(沙涛,等,2000;王绍坤,等,2000;魏洪武,等,1995;李贻学,等,2002;张晓海,等,2002), 稻草还田不仅能降低土壤容重, 改善土壤结构, 而且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 增加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 提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 是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等富碳物质,它是形成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因而秸秆还田有利于更新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秸秆还田在腐解过程中,还能促进土壤微粒的团聚,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善通气与水分的渗透性和保水能力,改良土壤结构。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特别对缓解我国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弥补磷钾化肥不足,促进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肖艳松,等,2006)。
(二)建立烟草植保“110”
南平烟区各县(市)成立烟草“植保110”服务体系的经验值得推广。烟草“植保110”服务体系是以现有的病虫测报及综防网和烟草生产组织为基础,加强植保与烟草生产的密切联系程度,建立对烟草病虫害的实时监控,进一步提高烟草病虫害测报中普查的全面性、准确性,烟株在零星发生病虫害时,能得到有效控制,特别在遇到重大或突发灾情时,能及时把病虫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达到提高烟草病虫害综防技术水平。
(三)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南平烟区注重抓好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烟草健康发展。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措施,在生产中做到坚持和突出农业防治的基础地位。
(四)强化培训,加强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
南平烟区通过强化培训,加强烟草病虫害正确诊断技术、发生流行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原理的培训、加强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技术培训,改变烟农的重治轻防和对药剂的过分依赖思想,树立病虫害综合防治意识;通过广泛建立综合防治示范点,让烟农认识综合防治在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的中作用;加强烟草农药管理,尽量做到农药的统购统销,建立烟农用药档案(烟农日记),从源头上控制烟农用药行为,提高烟农科学用药水平;加强合同管理,加强农残检测,完善质量跟踪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烟草生产安全。
(五)规范各项农事操作
南平烟区规范各项农事操作,有效控制病源,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减少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植保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采取专业队(或承包制)形式。在技术力量较强的产区,可成立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以负责该地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专业队提出实施方案、病虫害损失控制目标,并与产区签定合同,专业队提供物资、技术、劳力,烟区付给一定报酬,专业植保员对植保队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并组织和指导他们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植保技术力量薄弱的产区,可委托农业部门植保站开展烟草植保社会化服务,双方明确权利和义务。
(六)创新烟草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可循环再利用
当今,世界各地越来越强调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消费者也比过去更加挑剔、苛刻,要求知道所得到的农产品是如何生产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使用什么材料进行生产的。对于烟草行业来说,不但要提供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优质烟叶,而且要能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来进行生产,从而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烟农的健康。吸烟与健康问题被世人普遍关注,而且《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签署,烟草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而烟草工业对烟叶原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烟叶成熟度好、可用性强、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质量好,而且对烟叶的安全性要求也更加苛刻。
GAP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农业管理模式。烟草GAP的定义为: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生产优质烟叶的同时,致力于土壤、水源、空气、动植物生命环境方面的保护和维持,是一种关心烟农经济利益,为烟农提供安全工作环境,负责任的烟草生产规范和管理体系。
GAP管理不是一个公式化的单纯概念,它是一种农业生产管理科学。在复杂程度各不相同的种植烟草情况下,不存在适合所有农业生产条件的GAP,在不同烟区,推行GAP所关注的焦点、采取的方法和改进措施也不一定相同。
南平市在推行烟草GAP管理模式时,应根据南平市的情况,除了在上面已经提到的:加强科学技术含量;加强烟草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户籍化管理机制等方面,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点带面,起辐射带动作有用。
2、以“组织指挥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经济考核体系”为支撑,以“技术服务到田、预检把关到包、信用评价到户、质量管理到组”为核心内容的优质烟草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3、加强农户培训工作。农户培训是GAP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南平市现有的烟
技员及烟农素质状况,更要加强农户的培训。
4、实施田间卫生监控,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提高烟叶安全性。
5、全面全面推行集约式烟叶收购模式,收缩收购站点,提高管理水平、监控力度和收购效率,降低收购成本和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李良勇,邹喜明,黄松青,等.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烟叶生产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农业网络信息,2007,(5):33—36.2.李小兰,李桂湘,周兴.加拿大、巴西烟叶概况及思考.广西烟草,2004,(5):53—56.3.李贻学, 李新举.秸秆覆盖与抗旱剂对烟田土壤水分及烟株生长的影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33(2):144—147.4.马新明,熊淑萍,杨娟.农业信息技术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124—129.5.沙涛, 程立忠.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和数量的影响.中国烟草科学, 2000,(3):40—42.6.王绍坤, 张晓海.秸秆还田对烟区土壤和烟叶产质量的效应.中国农学通报,2000,16(5):11—13.7.魏洪武, 袁家富.秸秆覆盖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土壤肥料,1995,(4):25—27.8.吴定富.保险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保险研究,2005,(5):7—9.9.肖艳松,柏连阳,陈坤,等.烟田稻划还田技术的研究概况.作物研究,2006,(5):545—548.10.11.12.张晓海, 邵丽.秸秆及土壤改良剂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郑希元.完善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政策建议.福建金融,2007,(11):43—44.周应兵,蒯兴,杨华应,等.固镇县烤烟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安微2002,24(2):169—172.农业科学,2003,31(1):33—34,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