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迟到的正义一辨稿(最终版)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
谢谢主席以及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
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无体无形,却又时时规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它不是神佛上帝,却又被人们顶礼膜拜。古往今来,历代贤哲为了研究它,实现它费尽了毕生精力,远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有卢梭,罗尔斯。而被先人们精心呵护的正义之花却又如此娇弱,人为的恶意破坏早已不堪承受,事后才补救又无疑雪上加霜。我们能容忍迟到的正义吗?不能!因为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
我方将从两大点,三小点对辩题展开论述。两大点即损失弥补和问题本质,而又在损失弥补中把对象分为个人和社会,接下来先让我们讨论第一小点。
第一,迟到的正义不能弥补个人的损失。为什么说正义迟到了?因为先前发生了判断错误。对个人而言,迟到的正义具体意味着什么?那就是错案得到纠正。河北李志平,仅仅因为警方怀疑他有作案嫌疑,就在监狱里整整被关了25年;云南王树红,只是因为案发前在现场待过,就惨遭电刑被打残;而河北聂树彬,更是因为误判致死。诚然,这些错案最终得到了修正,被误判的人也含冤昭雪。但是作为个人,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轻则损失了若干年的宝贵光阴,重则家庭破碎,含冤九泉。当法院高呼:“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时,请试想一下,要是哪天您本人也遭遇同样的不幸,纵能为您平反,但您仍能坚信这是正义的吗?我在此只想说: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也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第二,迟到的正义也不能弥补社会的损失。法律作为当今社会正义的集中体现,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应符合民众对正义的期待。对民众,对社会来说,最浅显易懂的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扶老人不应怕被讹,好心救小孩不应怕事后家属来找麻烦。而在翻版彭宇案频现的当下,根据雅虎网的一项民意调查,仍能坚持乐于助人,毫不犹豫的仅剩3%!更多的人在此时选择了放弃,或犹豫,或周围有人为自己作证才敢去扶,这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但也从侧面透露出了一种无奈,一种迟到的正义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除此之外,在许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中,人们看到的仍然是司法屈从于外部权力,律师的辩护权受到种种限制,司法程序扭曲,导致案件得不到公正的解决。抑有进者,有关司法腐败的报道频频出现,更动摇了国民本来就不甚坚定的法治信念,如果此时再有诸如李志平,聂树彬等冤案的出现,纵令国家如何表态,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也早已动摇。
第三,迟到的正义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每当冤假错案得到修正后,我们在高兴之余,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冤假错案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何处?”这难道不是法律制度的缺陷造成的恶果吗?重新审视那些冤假错案,像是王树红,公安机关在证据不足时就对他予以逮捕;像是李志平,更是司法机关忽视程序正义的典型。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本就是人民政府的本分,决不可用“迟到的正义是正义”将政府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若不以这些牺牲者的血泪为鉴,加紧完善法制,那无论政府如何挽救也是治标不治本。
最后,我方想说,我们肯定政府法院知错就改的态度,但需要谨记“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极力追求及时的正义,保证个案的公正,从而让正义之花愈加绚烂!
第二篇: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模版)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
在我们心中什么是正义?正义是社会中的行为都应该处于一个合理的位置,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强调以直报怨,其中的直就是我们的正义标准。而什么是迟到,如果放在一个时间概念上,迟到就是超过了约定的时间范围,那同样的,如果我们把迟到放在一个正义的衡量尺度上,那么迟到的正义就是超过了我们约定的正义范围。既然已经是在范围之外了,当然就是非正义了。我们不能因为说觉得我们原谅你的迟到或者是你最后赴约比不赴约要好,就否认了你迟到的这个现实,迟到就是迟到。
具体来说,我们怎么来判断迟到的正义就是非正义呢?第一是迟到的正义已经造成了一定的不该造成的负面结果,而这些负面结果就是非正义。迟到的正义必然与非正义相伴而行,而且这个影响无法消除就像时间无法倒流。
第二,从法律的层面来说,我们说迟到的正义就是非正义,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非正义等同于不是正义,但起码我们说非正义一定不是正义,(法律的解释我就不太懂了)
第三,从社会影响来说,我们说自由心证,迟到的正义必然使人们对正义慢慢失去原本的信念。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社会接受的范围内实现正义,而不是不断扩大我们社会大众对迟到正义的容忍度,那就是社会对正义信念的丧失。
(因为牙齿都没能好好参加大家的讨论,现在说话也不方便,还好脑子还可以思考,希望我的想法对大家会有所帮助。小伙伴们,请原谅~孔婷)
第三篇:一辨演讲稿
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为“电子竞技进入校园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首先,我要明确两个概念,“网络游戏=电子竞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电竞项目的不断更替,电子竞技早已不再是局限于IP直连或局域网的单机游戏了。尽管网络游戏在发行、运营、付费方式,以及游戏的平台构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能影响一些平衡性与对抗性很强网游加入到电竞项目中。不管单机游戏,还是网络游戏,只要符合“电子”“竞技”这两个特征,那么它们都可以称为广义上的电子竞技游戏。正是因为这两个特征,电竞受到了很多年轻朋友 的热爱。
LOL,DOTA之类的电竞可不是一款简单的网游,正确地说它是电子竞技项目。电子竞技、是什么?我查了资料,发现 “电竞就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
那问题又来了,学校为什么让电竞进大学呢,难不成对我们大学生有好处?这话还真不是我说的,原来2003年,我国已把电竞列为正式体育项目,和篮球、足球是一个地位的,沈阳体育学报说了,电竞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四肢协调能力,信息操作能力,是一项富有意义的体育运动。
我们不能因为电竞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弊端而全盘否定电子竞技
比如,打篮球 能强身健体,但是 一 同学 因为打球崴脚了。这到底是打篮球的错,还是我们自身问题?
所以要说电竞对于大学生,我们当然承认存在一些同学过分沉迷,但这最后还是因为人的差别造成的,从这一点去分析电子竞技进校园的利弊,是得不到辩题要的答案的。
那好,我们该怎么分析呢?重新审视辩题后,我们发现原来漏了一方面,那就是电竞会给我们带来很对看不见的能力。
电竞为什么要进大学?很简单,为了学习到更多,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这样利益就明显的大于了弊端。
第一 世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更好的心里素质,而电子竞技 能够很好的锻炼我们这方面的能力。第二 竞技游戏讲究战术,制定战术克制对方,而制定战术这一过程,就可以很好的 锻炼人们智商
第三 增强团队意识,很多的竞技游戏,都需要战术配合,需要大局观念,这会让我们懂得什么时候该为队友作贡献,了解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第四改变人的性格,如: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通过打星际就知道:误了战机就完了,一个急躁的人通过玩电竞就知道:急是打不胜的,反而会中了别人的陷阱。
第五,作为一项世界公认的体育项目,如果能进入校园更能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
等等,对于我们,电子竞技进入校园利确实大于弊,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同学们都从中学习更多有利的地方呢? 综上所述,电子竞技进入校园利大于弊。
我方阐述完毕,谢谢。
第四篇:一辨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支教这个词。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到边远地区支教。很高兴今天与对方辨友讨论大学生志愿者假期支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大学生是指在高等院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的人。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国很多地方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人口素质低下,假期支教是否弥补了落后地区教育的不足,因此今天我方认为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首先大学生支教可以暂时弥补教育资源的缺乏。我国有一亿六千万农村中小学生,量大面广。目前,虽然我国农村教育已取得很大成绩,在发展中国家遥遥领先,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因此国家已经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确实给农村的教育带来了活力,但资金的不足难以维持住现有师资力量。同时在短期内建立起一支成熟教师队伍不现实。根据统计有16%的大学生愿意支教。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每年的假期这些资源将是闲置的。志愿支教对资金的要求较小,让大学生去教育更为可行。
其次大学生有能力去支教。在校的大学生是成年人,可以对自己行为负责,已对社会有一定认知,具有同情心和责任心以及青年人应有的热情与活力。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对象多为中小学生,教授课程基本都是算数,语文,英语,并不是专业的高深的学术研究,以大学生的学识完全可以胜任,并且支教活动是一个长期性活动,每年都有新的人员加入,接受的教育也较为持续。
再者大学生志愿者假期支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落后的应试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素质关注度很低,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有限。而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做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帮那些孩子打开他们自己的窗户,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部分城市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非常无知。对生活体验太少,这项活动对他们也是一次生活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让爱成为习惯,这是每位支教大学生心中的意图。大学生也可以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综上我方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假期指教利大于弊。
第五篇:一辨陈词
尊敬的评委,主席,在场观众大家好!我方认为:“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当今社会,风云变换。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地区要立足,一个企业要壮大,关键在于人才的发掘。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因此,人才多种多样,渗透于各行各业;所以发掘人才也必须从一个全面的教的来落实。绝非以对方辩友所讲的逻辑与方法来进行的。对方认为“发掘人才需要考试”,而需要一词在这里的权威解释是“必须有”,其本质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比不然”。而考试与发掘人才中间没有绝对的关联,考试只是发掘人才的一中途径,不需要考试也可以发掘出人才。可见对方辩友显然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从理论层面来分析。首先从考试的特征上看,考试模式时间短、片面、暂时、而且具有表面性强的缺憾。而发掘人才是一个长期、动态、全面的过程。因此,用考试这种静态短期的过程来反映人才的发掘这一长期、动态的过程是不科学的。在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违背了发掘人才的定则。其次从人才的特征上看,人才需要德才兼备,然而考试的片面性和应试性的特点,使得应试这不得不机械的应付考试,走着背离人才发展的道路。从现实上讲,社会需要各种人才,而考试的单一标准化,造成了“一刀切”的现象,是的大量有特长的人才和特殊人才严重流失,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对于那些能够被考试发掘出来的人,通过其他途径也能够将他们发掘出来。例如现在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考试能够使他们脱颖而出的同时保送,推荐等途径同样能够将人才发掘出来。古时在科举之余,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走访实践来考验和发掘人才,从而实现的人才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考试在人的道德层面上却显得是如此的无力与无奈。马家爵案、清华学生给动物园灰熊喂食浓硫酸案,这一个个鲜活而让人痛心疾首的实例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考试在选拔人才时在道德层面的缺失吗?
我方坚持认为考试与发掘人才中间没有绝对的关联,考试只是发掘人才的一中途径,不需要考试也可以发掘出人才。是根据人才的本质特征来发掘人才,是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更是顺应了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潮流。最后,我方重申:“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