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桐乡市崇福镇残疾人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桐乡市崇福镇由原四乡一镇合并成为一个新型的崇福镇,下设26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总人口10.2万人。2007年,崇福镇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生活、教育、康复、医疗等基本情况,先后对26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进行了残疾人状况的调查摸底,基本上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一.崇福镇残疾人基本情况 残疾人家庭共有1596户(其中多残户1户、双残户45户、单残户1550户)。残疾人总数为1667人(其中:农村1330人、非农337人,男999人、女668人)。残疾类别及人数:视力残疾191人、听力残疾89人、语言残疾62人、智力残疾86人、肢体残疾1007人、精神残疾85人、多重残疾147人。其中20周岁以下残疾人有28人,21-60周岁残疾人有1639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90人;福利企业职工676人、个体51人、种养业79人、按比率就业217人、无业644人。二.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改革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残疾人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观念、保障观念等不断增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调查发现,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有劳动能力的部分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勇于进取,发家致富,平等参与社会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广大残疾人存在“三盼”和“三求”。“三盼”:一盼党在农村残疾人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期盼省、市、县立刻对新形式下农村残疾人权益的修改补充,期盼《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相关优惠政策能落到实处。二盼政府担起为残疾人服务的本职。在农业生产和开办个体经营上,盼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大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生产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困难。三盼基层残联干部求真务实,真正做到“情为残疾人所系,权为残疾人所用,利为残疾人所谋”。广大残疾人期盼乡村残疾人工作者为他们排忧解难,带领全镇残疾人发展经济,共享小康,更盼望基层干部作风正派、处事公道公正、勤政廉洁为民、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三求:一求生存。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全镇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还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人对残疾人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残疾人受教育的机会还比较少,他们的就业、医疗、康复和生活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二求技术。许多残疾人看到身边有知识,有一技之长的残疾朋友自谋职业,率先富起来了,这睦残疾人由于生存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一门实用的养家糊口的技术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许多残疾人把自身知识水平和实用技术作为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三求参与。随着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广大农村物质生活总体水平提高,广大残疾人生活有了保障,残疾人开始追求参与社会的权利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希望能与正常人一样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主义文明的成果,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他们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在调研中还发现残疾人自身状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自卑心理仍然严重制约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心理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比如,在入户调查中,就遇到了不愿意与人谈话的残疾人,通过他们的父母了解到,他们几乎不出家门,整天独自守在家里,不喜欢和陌生人讲话,全靠家人养活,这严重导致他们生活空间相当有限,活动能力受到限制,这与残疾人事业目标不相适应。二是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残疾人这种群体知识结构相当的单一,智力储备相当贫乏,用老百姓话说:“残疾人一无文化,二行动不方便,混口饭吃也是相当的困难”。残疾人受文化教育少,这不仅防碍了民主进程,不利于参与社会活动,而且影响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事业的发展。三.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学习教育,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要加强和改进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组织,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的作用,大力培养优秀残疾人进入残联工作,使基层残联充满活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真正形成残疾人之家。2.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完善基层残疾人优惠政策。3.残疾人康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就业形式严峻,扶贫工作任重道远,生活状况令人担忧,歧视、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农村残疾人权益保障和优惠政策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权利的实现。急需对这些内容进行增加、补充、修正和完善,以真正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使广大农村残疾人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有人类就会有残疾,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社会群体。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康复、学习、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对于基层来说,政府要加强领导,把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之中;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特殊教育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残疾儿童教育;卫生部门大力发展康复事业,搞好残疾人医疗卫生服务,为残疾人就医提供良好环境;文化、民政、宣传、司法等部门各司其职,多办实事,扩大残疾人工作社会影响面,推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理解、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5.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思想。乡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为这一特殊崇高的职业奋斗到底。从事基层残联工作的同志,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心里想着残疾人,处处关心残疾人,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残疾人的要求,倾听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愿望,代表残疾人利益,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把好事办在关键处,把温暖送到心坎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持与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6.广大残疾人要扬起生活的风帆,做生活的强者。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热爱祖国、乐观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仅依赖于社会的帮助,而且需要自己有不懈的奋斗精神。大多数基层残疾人克服生活、生产、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为促进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广大残疾人都要以乐观主义、身残志坚的精神激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战胜和超越自我,与全镇人民一起共创美好明天!
第二篇:市某镇残疾人劳动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自身权利和人生价值的关键。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关心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它对于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和切身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和安置残疾人集中分散按比例就业办法等规定,许多企事单位能按规定安置残疾人,使一部分残疾人得到了安置,但绝大部分残疾人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残疾人的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如何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改善残疾人的生存条件,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值得我们各级政府和残联组织关注与思考。
一、高桥镇残疾人就业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我镇现有各类残疾人818人,有劳动就业能力382人,已落实就业岗位170人,就业率44.5%。其中:分散按比例安置就业146人,占85.88%;机关、企、事业单位安置3人,占1.76%; 福利企业集中安置8人,占4.7%;残疾人基地安置13人,占7.64%。其余的残疾人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上述情况表明绝大多数残疾人没有得到就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二、残疾人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一是我镇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镇,规模以上企业不多,许多中小型企业属于“起步”阶段,缺乏活力,自身在安置职工中也有诸多困难,适合安置残疾人的岗位有限。二是私营个体企业由于“块头小”难以安置残疾人就业。
2、部分用人单位思想认识不足,认为安置残疾人就业是一种负担,麻烦多。对残疾人有一定的歧视,有的甚至拒绝安置残疾人就业。如我镇有一家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可安置残疾人就业十多个,但由于该企业领导一方面强调企业形象、素质等,另一方面强调残疾人不好管理,技能低下,因而不愿意接受残疾人就业,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安置残疾人就业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残疾人就业带来了困难。
3、我镇福利企业偏少,制约了残疾人就业。福利企业原本是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平台。我镇拥有近5万人口的大镇,大小企业近千家,但实实在在的福利企业只有一家,安置残疾人也只有8人。由于福利企业的偏少,残疾人就业岗位更加难找。
4、大多数残疾人由于自己身体条件限制,且缺乏一技之长难以就业。据摸底调查,目前我镇200多名残疾人之所以得不到就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劳动技能,既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录用,又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因而难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困难。
5、少数残疾人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不愿从业。由于少数残疾人对政府的扶助政策等理解不全面,只片面追求享受权利,而忽视了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总是企望得到政府的照顾和扶助,而不愿意走自食其力的路。
三、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1、继续巩固和扶持福利企业,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
福利企业是残疾人集中就业的重要形式,是历年来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必需巩固和扶持发展福利企业,增加福利企业个数,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人数。
首先,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已有福利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完善扶持保护措施,确保国家让税部分用于企业发展和改善残疾人职工的生活,镇民政、残联要切实做好为福利企业的服务工作,为福利企业巩固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按照国家关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要求,加快福利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的步伐,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实施按比例就业政策,积极推进残疾人分散就业
(1)、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认识。当前,由于受到整个就业形势的影响,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健全人的就业问题,而忽视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或由于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的偏见而不愿使用,使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的推行难度加大。因此镇残联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使用人单位认识到保证残疾人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进一步加大贯彻按比例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力度。根据《浙江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和《桐乡市照顾扶持残疾人规定》,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督促企业对这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以确保我镇按比例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全面落实。
3、积极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和创办残疾人基地
对残疾人个人或自愿组织起来从事个体经营,工商、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要在残疾人保障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给予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残疾人优惠和照顾,以帮助解决小额贷款、简化开业办证手续等等。鼓励残疾人发扬自立、自强精神。镇残联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助残资金和现有的服务体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积极鼓励创办残疾人基地,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
4、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残疾人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等就业政策规定的实施和择优录用、用工
自主等用工制度的改革,使本来就十分困难的残疾人就业面临更大挑战。因此,加强职业培训,给予残疾人一定的技能,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是残疾人就业之本。残联作为残疾人职业培训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职业培训,要确保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需要,使更多残疾人得到适合其劳动需要的职业培训。针对我镇残疾人从业的实际情况,当前特别要重视对农村残疾人进行实用技能的培训,重点是鼓励残疾人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种植业、裁剪缝纫技术、加工业等技能,推行“公司+基地+残疾人农户”的产业模式,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
5、强化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工作。一是要建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网站、建立服务制度,为他们提供就业登记、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权益保护。二是残疾人的就业培训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对残疾人实行免费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总之,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残联组织的重视,社会各界支持和残疾人本身的自强、自立等多方努力来解决,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对社会的贡献能力。
第三篇:关于市某镇残疾人扶贫建房的调查与思考
做好大麻镇残疾人扶贫建房的工作是新时期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会实现全面小康。大麻镇残疾人的安居和生活状况如何,始终牵动着镇党委和政府的心,为了摸清残疾人家庭住宅状况,大麻镇残联开展了入户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残疾人家庭的生活来源和
安居情况。
一、大麻镇残疾人的住房现状。大麻镇是布艺家纺织机为主导的工业镇,拥有各类织机9000多台,据统计全镇共有残疾人700多名,持证残疾人家庭为348户,残疾人家庭总人数1566人。其中低保家庭残疾人24人。经过对该镇永丰村的抽样调查显示,该村总人口3167人,残疾人家庭22户,残疾人24人,占全村人口的0.75%,残疾人打工家庭有9户,纯农户有13户。打工家庭有一定的工资薪金所得,房屋居住条件尚可,纯农户中有10户家庭居住条件还可以,能抵抗一般性自然灾害,还有3户居住条件较差,不能抵抗7级以上台风,需要一定的改善和修建。其中1户已在2007年初进行了改建,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为三个门面的二层建筑。另外2户至今未能完成改建房屋的心愿。
二、残疾人家庭贫困及居住条件差的原因分析。调查显示,随着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大麻镇残疾人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残疾人文件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抵抗风险能力弱,部分残疾人会因病返贫,全镇残疾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残疾人扶贫工作任务和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的工作仍很艰巨。
1、自身素质偏低。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祖辈以务农为生。
2、劳动能力较差。由于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劳动形式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3、一户多残现象普通。一户多残现象在该镇比较普遍,这些家庭的生活主要依靠低保金收入为主。
4、社会助残尚有差距。部门和公众助残意识有待加强,一些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疾人的问题,有的不主动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另外,由于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和身体功能的影响,致使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较差。
三、扶助残疾人家庭建房的建议。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给予特别扶助,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1、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新情况,稳定残疾人就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2、重视和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作。把特困残疾人改善居住环境当作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帮助残疾人在出行方便和利于生产劳动的地方建房,使他们安居乐业。
3、加强对贫困残疾人的扶助。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对贫困残疾人的扶助要优先考虑,要大力加强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要从资金技术和物资上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增强残疾人的“造血”功能,深入开展康复工程和爱心捐赠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温暖送到残疾人的心田。总之,对残疾人扶贫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支持,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大麻镇残疾人家庭扶贫建房工作及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第四篇:对残疾人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平湖市有残疾人3.1万人。到2007年底,持证残疾人有9800人。按残疾类别分:视力残疾占 13.57%;听力残疾占 33.96%;语言残疾占 1.06%;肢体残疾 占22.65%;智力残疾占 6.38%;精神残疾占 8.4%。从从业情况看,全市通过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残疾人4782人,占持证残疾人
总数的48.8%;从家庭情况看,全市有980户1076名残疾人享受低保政策,处在低保边缘(年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贫困残疾人1350人,占持证残疾人总数的24.7%。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全人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一、目前对残疾人的主要救助体系。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别是在今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促进发展残疾人事业作出部署,4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我市的残疾人事业与全国一样,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对残疾人救助体系的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先后出台了《平湖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平政令31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平政发〔2008〕159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湖市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困难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平政发〔2006〕75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湖市特困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医疗补助实施办法》(平政发〔2007〕210号)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从而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对残疾人的救助体系。
(一)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救助体系。在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救助体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对重度残疾人实行单独施保,加大对重度残疾人的救助保障力度。对低保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证》)的重度残疾人,单独施行最低生活保障,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对低保边缘户(指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下同)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实施全额补助。对此,全市有200多名重度低保残疾人全额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有400多名低保边缘户重度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享受了每月180元的生活补助。二是开展对贫困残疾人实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补助,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对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低保边缘户残疾人个人参保部分实行全额补助。全市有1076名低保残疾人和1300名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其合作医疗参保费由政府买单。三是开展对贫困残疾人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养老后顾之忧。鼓励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低保残疾人、低保边缘户残疾人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个人参保部分给予50%的补助。全市将有2400名残疾人可享受此特惠政策。四是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补助。对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残疾人给予每户3000元的补助。
(二)残疾人康复救助体系。其主要救助体系有: 1.加快社区康复机构建设。为确保实现到2010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有计划地推进社区康复中心(站)建设。对专门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的给予不超过5万元资金补助,用于购置康复器材等。这对残疾人就近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便利。2.学龄前儿童康复训练补助。学龄前儿童接受康复训练,每年给予不超过6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低保边缘户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每年给予30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低保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每年给予不超过50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3.假肢安装补助。在省补助的基础上,小腿假肢安装再给予每例1000元的补助;上肢、大腿假肢安装再给予每例2000元的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免费安装普及型假肢。4.视力复明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的白内障手术患者给予免费手术。其他白内障复明者,给予300元的补助,青光眼等视力残复明手术者凭医疗单位有效证明,根据其困难程度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补助。5.购买残疾人辅助用具的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需购置助行、助视、助听等辅助器具的,根据实际支出给予不超过2000元的补助,其他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补助。凡装配电子耳蜗的,给予不超过2万元的补助。6.其它医疗康复补助。施行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在专业医疗单位进行康复治疗或训练住院超过15天以上,一次性医疗费用3000元以上的康复对象,按自负金额的30%给予救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救助最高限额2000元,其他对象救助最高限额1000元。这一救助体系全市每年将有1000多名残疾人得到160多万元的救助和服务。
(三)重度残疾人托(安)养救助体系。1.对“五保”持证残疾老人由残疾人托管托养机构实
行托养,其托养费用按每人每年2000元补助给托养机构。2.对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经济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在自愿基础上,可进入机构集中托养,其托养费用在扣除省财政补助金额后,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的,其费用由市、镇(街道)两级各负担50%(低保金、补助金、养老保险金等计入在内)。其他家庭,由其家庭负担50%,市、镇(街道)各补助25%。
3.对纳入居家安养或日间照料的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经济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实行资金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350元,其他家庭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生活不能自理补助计入在内)。以上三个方面的救助,全市有450多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每年得到180多万元的托养和居家安养的补助。
(四)残疾人扶贫创业救助体系。1.残疾人家庭小额信用贷款贴息。对受扶持开展种养业、加工业、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家庭,凡从当地金融部门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给予支付年息总额40%的补助,最高补助标准不超过1万元。2.鼓励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对经验收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扶贫基地,每年给予不超过2万元的补助。对列为平湖市扶贫示范基地的,每年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补助。3.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广大残疾人就业难、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等实际情况,为广大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开展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服务。对建设专门从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给予1—3万元的补助。对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每天30元的补助。4.农村残疾人家庭种养业补助。鼓励贫困残疾人发展效益农业,每年对种子种苗费投入300元以内的补助60%,300元以上的补助50%,补助费最高限额为1000元。这一政策体系,每年有100多万元用于鼓励残疾人就业和创业。
(五)残疾人学生就学救助体系。对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残疾人学生、继续就学的残疾人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监护人必须是残疾人)实行教育就学补助。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每学年给予300元的补助。考取全日制高中或高中以上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高中(中专)800元/(人·学年)、大专1500元/(人·学年)、本科以上2000元/(人·学年)的资助。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享受“爱心平湖·慈善助学”政策。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凭毕业证书给予大专2000元/人、本科以上3000元/人的一次性资助。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家庭子女(监护人必须是残疾人)考取全日制高中或高中以上院校的给予高中(中专)500元/(人·学年),大专1000元/(人·学年),本科以上1500元/(人·学年)的补助。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监护人必须是残疾人)享受“爱心平湖·慈善助学”政策。对此,每年均有近500名的残疾人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得到近50万元的补助。
(六)精神病患者康复救助体系。一是对低保精神病患者及直系亲属均不在劳动年龄段的精神病患者给予不超过8000元的医疗救助。每年均有80多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60多万元的医疗救助。二是对低保精神病患者及直系亲属均不在劳动年龄段的精神病患者每年给予了600元的门诊补助。每年均有近200多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10多万元的门诊补助。
二、目前残疾人救助体系的薄弱环节。纵观目前对残疾人救助体系,从政策层面上讲已经较为完善了,但从残疾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残疾人需求来讲,我们感到还存在着“三多三少”的薄弱环节。一是政府救助的多,社会救助的少。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救助体系,从而大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但残疾人在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时,也十分迫切地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扶助。如在企业冠名慈善捐款时,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以救助残疾人的生活、助学等而冠名进行慈善捐款的;再如政府已投入550万元建成了总长度1230.7公里的无障碍设施,但无障碍上有障碍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足以说明社会对关爱残疾人意识还需提高。二是注重物质救助的多,非物质关注的少。当我们着眼于残疾人物质保障的同时,精神层面的关注往往被忽略。如在社会大量提供只共非残疾人享受的文化产品时,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往往被遗忘。再加残疾人也渴望参与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生活,但在现实中,残疾人能进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寥寥无几。三是注重“输血”的多,注重“造血”的少。在出台残疾人有关政策时,往往偏重于“输血”,如何在解决残疾人充分就业、为残疾人提供公益岗位、扶持残疾人创业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加大力度。
三、对完善残疾人救助体系的建议。
(一)、努力建立社会融入机制,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和谐社会大家庭平等的成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意。要着力在观念、组织和行动上形成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有效机制,消除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和思想障碍,营造残健共融的社会氛围,使残疾人真切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支持残疾人参与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生活,实现残疾人的公民权利。残疾人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是残疾人公民权利的重要体现。要形成一种制度,使更多的优秀残疾人能够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残疾人组织机构,代表残疾人反映呼声和要求,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社会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是残疾人融入社会有效而直接的途径。要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和吸引残疾人参加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艺术、健身、娱乐等活动,展示残疾人的自强精神,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形成残疾人和社会的精神共鸣。
(二)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创业,不断增加残疾人劳动收入。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和劳动就业,是残疾人获得第一次分配的唯一途径,也是真正解决残疾人共享小康的根本措施。第一次分配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重视效率,但是,应该肯定大部分残疾人具有就业能力,在适当的劳动保护条件下,可以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给残疾人创造平等就业的机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一是依法落实省、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推进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二是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兴办福利企业,稳定和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三是大力开发残疾人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岗位,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组织起来就业和在社区实现弹性就业等;四是积极做好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扶持工作,促进他们的劳动创收;五是要加大残疾人创业扶持力度。
(三)积极开展社会助残活动,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残疾人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源更加丰富。对此,要抓住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使之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服务,为残疾人改善生活服务。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长期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等福利服务设施和服务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合力。
第五篇:对*乡党员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乡党员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乡共21个村,耕地31125亩,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多元,乡村两级总债务2638.08万元,在城郊7个乡中属经济欠发达的乡。人口总数28027人,其中党员1086人,占总人口的3.87%。按照我们设置的先进性评价指标测试,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的党员 667名,占党员总数的6l%,这说明**乡党员的主流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是,对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仍存在七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员意识淡薄。部分农村党员缺乏“我是一名党员”的荣誉感和自我认同感,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甚至于做群众的“尾巴”。少数党员在党不爱党,稍不如意就在群众中发泄对党组织的不满,村里“打横脑”的往往是这部分人,如伍家坪村党员彭某,认为自己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组织上没有相应地安排照顾,一直对党不满,怂恿资助并多次参加越战军人游行上访。二是理想信仰动摇。共产党人应当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少数党员却热衷于封建迷信那一套。有的长期从事迷信职业,利用迷信活动骗取群众钱财。如大观庙村主任汪某、李白溪村原治保主任苏某,在**乡和东江乡等地做道士,年收入近万元。有的党员干部带头搞迷信活动,利用迷信活动聚敛钱财。大观庙村支部书记,在今年年初为其.已死十多年的母亲做80岁“阴寿”大摆酒筵,请柬还发到了乡党委政府领导手中,有些不知情的乡级领导居然捎上了“人情”。还有相当数量的党员,由于对先富起来的人和目前出现的贫富差距缺乏正确理解,对党内腐败现象以偏概全,对共产主义前途产生了怀疑,认为几十年革命白干了。台家铺村有名党员对收税人员公然提出:“党票要不要,你吓我不倒,共产党也只那么大个搞头。”三是创新精神欠缺。目前乡村在经济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水患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村级民间债务问题、乡村道路建设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看困难多,看潜力少;两眼向上的多,自己动脑的少,致使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小井港村一条村道坑坑洼洼,菜农凌晨三、四点钟去卖菜,经常翻车泼菜,菜农常常摔得鼻青脸肿。我们在走访时,很多群众表示只要有人牵头修路,大家都愿意出钱出力,可就是没有一个村干部、党员出来牵头。如民间债务结零的问题,一些村不能很好地开动脑筋,盘活湖荒甩亩等集体资源,债务结零工作缺乏力度,全乡21个村,村村欠债,最多的达284.02万元,民间债务结零进程受阻。四是致富能力不强。我们在调查走访和问卷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党员仍停留于种稻吃饭、养猪过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党员致富能力和群众差不多或不如群众的答卷占56%。我们先后对毛坪里、台家铺、玉带桥村的大户进行了分析,这三个村分别有大户9户、13户、8户,而其中党员大户却只有2户、1户和0户,农民党员致富能力不强由此可见一斑。另据该乡党委掌握的情况,党员家庭人均纯收人为 1700多元,比全乡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五是个人利益至上。少数农村党员只讲个人利益,不讲党员义务,甚至参加党的会议、过组织生活都伸手要钱。就连这次全乡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动员大会,也有少部分党员以家庭农业生产离不开等各种原因不参加大会。即使参加了会的党员,不少人吃了中饭就走人,下午开会只剩下村干部和少数党员。近几年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降低并最终取消了卸职村干部的补贴,个别卸任党员干部竟以此为由,拒交税款。如李白溪村原治保主任李某,卸职后要求村里按乡里文件每年给他720元补贴(当时其他卸职村干部都只有300元),因要求得不到满足,4年来没交过一分钱的税费,累计欠税费近5000元。还有个别党员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给农业结构调整出难题。如大观庙村引进了一个老板在外洲集中连片栽种欧美杨,既符合“五个百万亩31程要求,又可偿还村级民间债务。该村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多次研究,决定给原来在外洲栽了树的农户每棵补偿2元,不少群众已自觉按要求砍了树,而该村一名党员却提出要按每棵50元的标准补偿,并多次煽动群众上访,致使该项目至今无法实施;并且,在村级债务结零过程中,民间借款的高息都已停止,而这名党员仍强行要村里支付5分的高息,并以此为由拒交税费。据统计,全乡党员农户累计欠税费合计44万元,户平近500元。2002年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党员农户仍欠税费7.6万元,占全乡欠税费总额的10.13%;涉及党员126名,占党员总数的14.05%。六是宗族势力抬头。少数农村党员特别是卸职党员,热衷于立祠堂、修族谱,甚至充当牵头人、组织者,该乡孙姓、徐姓、戴姓、罗姓家族均由党员任族长。宗族势力的强大干扰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无论发展党员,还是组建班子,都必须讲姓氏平衡,否则,就会有扯不完的皮。每逢换届选举之日,常常是宗族势力活动之时。毛坪里村原任支书郭玉明工作一直不错,是乡党委推荐续任的支书人选。个别戴姓党员对郭不满,私下邀戴姓党员都不投郭的票。由于39名党员中戴姓党员占22名,致使郭玉明落选。岩桅子村党员魏某因不合理要求被村会计拒绝后,当即扬言:“你神得很,下次你选上了,我算你狠。”由于魏姓在党员中是大姓,结果换届时,这名会计果真没有被选进支委。该乡大观庙、蓼子坪村支两委,基本上是家族班子。七是法纪观念较差。少数党员无视党纪国法,有的侵占集体资产,有的贪污公款、偷税漏税、偷盗财物,有的打牌赌博、煽动群众上访,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如岩桅子村一名党员任村治保主任、民兵营长期间,偷盗本村群众耕牛一头,被判刑。芦山村一名党员多次偷菜,多次被菜农捉住,这名党员还模仿村主任的笔迹签条子,在村里冲减自己的债务。伍家坪村一名党员任村主任、出纳期间,贪污1.6万元。玉带桥村原任支书成某十年没有交过一分钱的农业税和村提留,在6年时间内,侵占集体资金1.7万元。此外,**乡还开有大小茶馆300
多家,每天参与打牌的人员少则近千人次,多则大几千人。不仅党员参与其中,而且有些茶馆就是党员干部开的。部分农村党员的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民中的形象。这些年,该乡要求入党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新发展的党员不少是经过组织“暗示”或承诺,才写入党申请书。特别是个别劣迹党员长期留在党内,不仅为群众所不齿,就连一些正直的党员也因此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调查所到之处,不少共产党员急切的呼吁:“我们党早该整整了!”病因:
一、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整体素质下滑。一是年龄老化。**乡897名农村党员中,46岁至59岁的党员437名,60岁以上的党员239名,46岁以上的老党员占了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三。二是文化偏低。农民党员中,小学文化党员364名,文盲、半文盲党员27名,这部分党员占了党员总数的 43.8%。三是技能偏低。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和二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党员分别为289名和89名,两者合计仅占党员总数的42%。四是新时期入党的党员比例偏低。1992年l0月后入党的229名,仅占党员总数的25.53%。就农村党员的现有结构而言,要担当领导现代化农业、带领农民建设全面小康的历史重任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60不当家,70不理事,生活靠儿女”的老党员比重过大,带领群众致富是有心无力,这也妨碍了先进模范作用的发挥。
二、党不管党现象突出,导致党的组织涣散。集中表现在:一是基层组织不健全。该乡的村支部,多则五、六十名党员,少则二、三十名党员,但大部分村党支部没有设党小组。过组织生活常常是“大锅煮”,不少党员多年轮不到发言的机会。去年乡镇机构改革后,水电站等乡直站所至今未建立支部。二是活动开展不经常。“三会一课”制度基本荒废,具有党员特色的活动很少组织。由于长期不活动,党员意识明显淡化,党员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批评帮助。三是党员管理不严格。对那些长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义务,不完成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的党员,党组织批评教育少,给予组织和纪律处分的更是少之又少。对外出务工党员,管理手段滞后,大部分党员外出后便杳无音讯,该乡99名外出务工党员,能和流出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仅5名。组织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在预备党员转正、组织关系转移、犯错误党员的处置上问题不少。大观庙村支书对支部有几名预备党员到现在还未弄清楚,该村还有1994年入党的预备党员。乡中学一名教师,因工作调动未及时接转组织关系,糊里糊涂脱离了党的组织。岩桅子村那位因偷牛被判刑的民兵营长,早已刑满释放,至今还没有开除出党,以致在老百姓中留下了“偷牛党员”的话柄,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
三、学习教育抓得不实,导致党员思想混乱。调查发现,不少党支部除组织党员参加乡党委组织的党员冬春训外,自己基本上不组织党员学习。即使遇到“三讲”、“四个观念”、“三个代表”教育等大的学教活动,有些支部也仅仅找些理论文章、上级文件学一学就算了事,很少结合思想、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再加上农民党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学虽学了,但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解决具体问题。由于学习缺乏深度,有的农村党员对党在农村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对WTO对农业的挑战,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三个代表”的实际内涵等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辨不清方向,为人民服务被看成“唱高调”,党员联户带创被看作“搞形式”,带头搞结构调整被看作是“充豪佬”,以至有些党员在某些场合不敢亮出党员的身份。当前,农村中部分部队退伍的党员(特别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党员)和卸职村干部中的党员怪话连篇、与党离心,也与放松学习不无关系。
四、约束监督机制不强,导致违纪问题时有发生。很多村没有建立党员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等组织,导致了村支两委干部权力过于集中。无职党员和村民缺少相应的渠道和途径对其实施有效监督。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为某些人留下了可趁之机。对基层党员干部出现的问题,少数党组织总认为农村工作矛盾多、困难大,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或者单纯以完成上交提留论英雄,对所谓“枝节问题”不严肃批评教育,不认真调查处置,以致养痈遗患。再加上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缺乏积极的思想斗争,小毛病逐渐演化成了大问题。
五、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降低。一是权益得不到保障。基层工作难免要得罪人,个别村民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而是想方设法报复村干部。就在最近,毛坪里村支书谢纷利家里培育的可栽10多亩地的苦瓜秧,被别人蓄意用农药打死,间接损失近万元。岩桅子村支书魏建军养的一塘鱼苗,可卖几千元钱,也曾被别人放药毒死。对这类案件,公安部门不能及时查处,伤了村干部的心,毛坪里村年仅30出头的谢支书已经打起了退堂鼓。二是待遇得不到落实。按**区税费改革后转移支付的规定,村组干部工资村平为2.4万元。但该乡去年未完成税收任务,村组干部以及乡干部的工资全部被**区财政局抵扣了税款。去年春节前,乡里仅给各村发了2000元“意思”了一下,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士气和稳定。在职干部两手空空,卸职干部的补贴更是没有着落,他们总觉得组织上对他们不公,对此颇有怨言。全乡在职村组干部和卸职村组干部分别有党员165名和473名,共占农民党员总数的71%,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受挫,势必对农村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三是欠款得不到偿还。据统计,**乡21个村共向党员借款252.1万元,涉及党员370名,占党员总数的41.9%,借钱最多者高达83000元。由于现在各村都是“空壳村”,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