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思考—团风县[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8:4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思考—团风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思考—团风县》。

第一篇: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思考—团风县

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思考—团风县

[2009-10-14]作者:[廖普贤]

继国家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最近国务院又通过了中部崛起规划,决定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纵两横”经济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一轮开放开发的“两圈一带”总体发展战略。团风同时处在武汉城市圈和“两纵两横”经济带核心区域,应深入领会和掌握国家和省的总体发展战略,立足县情主动对接,促进我团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对接武汉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团风对接武汉,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团风作为“两纵两横”经济带和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以观念对接为先导,以产业对接为核心,以机制对接为保障,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生态和劳动力优势,深入挖掘发挥“中国中部钢结构基地”、“楚天建筑之乡”、“湖北纺织之乡”、“绿色生态团风”四大名片效应,加快推进与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的对接和配套。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作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湖北省委、省政府已于2006年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并于2007年2月启动实施。这为团风全面对接武汉城市圈指明了方向。因此,要坚持规划先行,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圈的市场空间,在配合武汉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基础上,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扬“长”壮“短”,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着眼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相互映衬而又自成一体的产业链条。切实避免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错位发展。

(二)必须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推进,项目深化的原则。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创建平台等方面的作用,政府各组成部门要主动承担对接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与城市圈各城市政府部门的联系,形成政府引导、部门推进、企业主动、各方联动的对接格局。

(三)必须坚持市场运作,企业主体,资源共享的原则。注重运用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杠杆,主动创造条件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按照产业价值链和产业聚集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完善产业转移的财税分享

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消除产业转移中的体制障碍和行政壁垒,建立和发展区域间合理分工协作关系,支持延伸和拉长产业链。同时,采取行业准入、差别电价等政策制约不合理产业的转移和发展。

(四)必须坚持立足县情,突出特色,产业互动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团风区位、资源、市场、产业、人力等比较优势,促使团风与武汉优势互补、相互间的产业有效对接。必须有甘当配角的意识,苦练当好“配角”的本领,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团风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为基础,以武汉城市圈核心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为依托,推动产业集聚。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有序实施对接

明确思路,就是要对团风对接武汉城市圈作出科学定位。

1、绿色农产品主生产加工基地。瞄准大武汉,发展纯天然、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延伸主导农产品的产业链,把团风建设成武汉、黄石等重点城市的“米袋子”、“油罐子”和“菜篮子”。

2、现代制造业协作配套车间。加强主导产业与武汉优势产品的协作配套,充分利用武汉的产业优势,搞好产业配套服务,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开发下游产品,催生一批配套产业。

3、区域性物流连锁配送副中心。面向大武汉,构建大市场,搞活大流通,逐步使团风成为武汉城市圈辐射鄂豫皖赣四省的区域市场和物流配送副中心。

4、都市居民近郊休闲度假村。通过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使团风成为武汉城市圈名符其实的休闲度假村。

5、高新技术的实验室。积极组织团风的企业主动接受 “武汉中国光谷”的科技辐射,与武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对研究成果实行先试、先用,加快团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体应在五个方面搞好对接。

(一)实施政策体制对接。武汉市在制定总体方案的同时,按照具体化、模块化的工作要求,适时编制了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政策性文件、5个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简称“56531”实施框架。团风要认真研究领会其总框架的基本定位,抓紧编制团风的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赢得宝贵的改革试验先机。

(二)实施基础设施对接。武汉城市圈发展方式是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团风要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加强与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协作,积极开展相互间的全面对接。一是完善团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同时制定各项具体单项规划,在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上与武汉实施无缝对接。二是以《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导,按周边8市1小时左右经济圈的构想,谋划团风交通道路建

设规划,通过补疏加密,进一步加强道路建设,形成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通过拾遗补缺,加快连接线路和站场建设,尽快实施武汉新港团风作业区建设,使各种运输方式更加紧密衔接;通过减滞增畅,抓紧团风出入口路建设,实现与武汉的道路交通对接。三是促进与武汉的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融合,积极争取与武汉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并网,实行圈内同网同价和“一卡通”;以推进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与武汉市政务网、招商网和旅游网三个网络平台对接。四是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完善电网布局,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五是以打造宜居环境为目标,以推进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建设为重点,把团风建设成武汉城市圈最佳生态宜居城市之一。

(三)实施行业产业对接。一是实施工业园区对接。重点加快团风城南工业园、城北钢构产业园、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二是实施工业对接。积极承接武汉钢构企业的转移,进一步做大做强钢构产业;以新型建材为重点,利用但店等乡镇的石材资源和丰富的黄砂资源,大力开发节能型建材、异型板材、免烧砖项目;发挥团风建筑业优势,鼓励建筑业整合资源,发展壮大湖北山河建工集团,提升“山河”建筑业品牌,全力打造中国建筑之乡;加快技改步伐,努力提高棉纺织加工及印染后整理水平,依托武汉和城市圈大型服装企业,开展代加工业务;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兼顾发展医药化工和电子电器产业。三是实施农业对接。以《武汉城市圈农业产业一体化实施方案》为指导,以特色为核心,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不断加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积极推广品牌农业、订单农业,推动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加快向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让团风农产品更多更快地进入武汉市大型超市和连锁仓储。四是实施服务业对接。努力发展金融业,适应市场化要求,推进银企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信用环境;改造提升信息服务业,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构建“数字团风信息平台”;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以打造都市市民旅游度假村为目标,以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历史人文旅游。

(四)实施各类市场对接。

1、商贸市场对接。《武汉城市圈商业连锁经营实施方案》规划了建设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出口市场和专业市场等五大市场体系。团风应以商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连锁经营的模式,发展商贸物流业,打造物流连锁配送副中心。

2、金融市场对接。按照城市圈内

实行同城结算的需要,加快武汉区域性票据中心市场和一体化大额结算系统建设;打破银行贷款的地域性界限;加快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探索新型金融工具,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3、商品原材料市场对接。提升县城商贸流通业的综合实力,主要建设黄商团风购物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引进武汉商贸龙头企业来团风开展连锁经营等;积极推进区域专业市场的建设,结合“万村千乡”、“双百工程”等项目,重点建设团风蔬菜批发市场、总路咀鲜鱼批发市场等,形成面向武汉辐射全县的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承接武汉辐射中西部的工业原料市场,重点是依托武钢集团建设好武汉新港团风钢材大市场。

4、人才和劳务市场对接。积极与武汉培训机构合作,加快人才、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实现人才的交流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武汉设立人才引进和劳力输出工作站。

(五)实施社会事业对接。《推动武汉城市圈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导意见》,确定了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社保、信息等8项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实施方案,重点建设8个“联合体”。团风应在这8个方面作好准备。科技方面,重点是加快融入城市圈的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文化方面,重点是研究利用武汉的艺术表演团体和场馆资源、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出版发行资源、电影放映资源,加快培育独具特色的文化市场主体。教育方面,重点是加快探索建立与武汉城市圈教育协作、共建联动的组织协调机制,积极引进武汉高校来团风建立分部,或职业教育学院。卫生方面,重点是探索与武汉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及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医院资源共享机制。体育方面,重点是争取申办国家高新技术体育产业和休闲产业园区,推动体育资源共享。旅游方面,重点是推动建立一体化的旅游大市场和旅游会展业工程,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相衔接。社会保障方面,重点是探索与武汉建立一体化、统筹城乡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体系、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防灾减灾和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等。信息方面,重点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武汉城市圈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费一体化。

三、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对接武汉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恢复运作团风县对接武汉城市圈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驻汉办事处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责任单位联络员制度;各责任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制定专项改革方案和具体的实施办法;研

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

(二)、明确责任分工。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对接办)要加强与各责任单位的协调配合,认真谋划和制定对接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并对重点改革事项实行项目管理。县直各部门要加强与省直和武汉市各对应部门的衔接互动,尽快启动和实施一批合作项目。各乡镇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对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方案,加强产业对接,组织对外招商。县工商联、钢结构协会等各行业协会要加强与武汉各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促进企业间的互利合作。

(三)、规划牵引重点突破。按照总体方案和实施框架的部署,武汉市制定了2008—2010年行动计划,其中涉及到9大领域38项改革任务。2009年改革试验工作计划中,省级管理的重点改革项目涉及6大领域、20个专项、41个子项。团风要以规划为牵引,找准对接的切入点,实行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对接。

(四)、强化项目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重大项目清单,共列入启动项目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2009年试验区重大项目共156个,项目总投资528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982亿元。同时,从今年起每年省政府集中3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以改革创新引领建设发展的综合项目。团风要紧盯项目清单,每年调整争资争项工作计划,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和运作时间表,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五)、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高层互访机制,每年组织两次武汉与团风领导层互访活动。借助团风县与洪山区结为友好县区的平台,密切沟通联系,拓展合作领域。加强政策研究和产业联姻,增强对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武汉地区的各类会展活动,认真组织联合省直部门和武汉市开展各类专项推介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邀请武汉地区及城市圈内的知名企业家来团风考察、调研和投资洽谈,推进两地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搭建武汉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沟通合作桥梁。

(作者系团风县政协主席)

第二篇:融入武汉城市圈(范文模版)

应城市2010年融入武汉城市圈 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安排

2010年以来,在孝感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速的机遇,以改革为先导,以经济转型为目标,以产业对接为核心,以项目为支撑,围绕打造“三基地一县市”,全力加强“三大板块”建设,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关于2010年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情况

1、加强交流与合作,汉应关系进一步深化。全市上下继续深化与武汉的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接,特别是与武汉江汉区和硚口区开展了一系列对接交流活动。2010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与武汉交流合作的次数近300次。

2、紧盯项目求质量,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以产业对接为核心,不断推进汉应合作,加大对武汉的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资规模大的项目,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共引进武汉项目34个,总投资16.3亿元,到位资金逾9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过5000万元项目6个。长江埠街道办事处引进湖北卓熙氟化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新建年生产氟化油箱20万只、高纯氟气100吨、氟化石墨100吨项目;长江氟化工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新建年产1000万块锂氟 1 电池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东马坊街道办事处引进湖北康园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武汉集萃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2亿元、1亿元,生产氨基酸和水处理剂,正加紧施工。市开发区引进湖北美特澳德钢铁辅料有限公司、湖北蒲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分别投资5000万元,新建钢(中)包覆盖剂生产项目和服装生产加工项目,现已开工建设。郎君镇引进湖北盛威建材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新建商品混凝土项目,年生产能力30万吨,已于今年8月竣工投产。

3、加强基地建设,协作配套水平有效提升。一是加强项目建设,旅游品质不断提升。加快西部旅游经济区建设,按照“一轴、二区、多节点”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强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汤池温泉一期工程已完成改造升级投入运营,五龙山庄农家乐酒店建设营业,汤池温泉二期工程、五龙寺宗教文化园、北冰洋度假村、雅园、农耕年华、蒲阳人家等一批旅游项目正在建设,全年旅游投入近3亿元。今年来应城旅游总人数110.8万人,旅游总收入6.9亿元(其中武汉游客83.8万人,收入逾4亿元)。二是加强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丰硕。科技部门重点围绕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组织有关企业与武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湖北弘锦高新产业创业园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富邦公司“中低品位胶磷 矿石浮选高效捕收剂产业化”项目作为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已通过省科技厅评审;志诚公司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氨基酸中间体”合作项目即将投入生产;恒新公司与湖北中科博策材料研究院“PFOS替代关键技术开发”已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糯稻基地与省农科院“优质糯稻高效种植技术集成及加工产业化示范”项目作为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已获省科技厅审批。2010年,与武汉市开展科技合作项目20个,总投资额1.5亿元,已到位资金1.35亿元。三是瞄准市场推品牌,农副产品份额逐步提高。2010年,我市着力培育优质稻、“双低”油菜、特色水产、畜禽、蔬菜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介现有优质品牌农副产品,扩大我市农副产品在武汉的市场份额。“豪丰”大米、“白玉”面条、汤池甲鱼、“金陵”酱菜、“义马河”黄滩酱油等农副产品在武汉市场销量进一步提高,全市输出武汉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四是紧盯市场抓培训,劳务输出工作稳步推进。针对武汉劳务市场劳动力短缺的形势,有关部门狠抓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全年共培训劳动力逾8000人,向武汉输出劳动力7300余人。

4、加强汉应合作,两地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我市重点围绕2010年汉应合作项目,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低排放、低污染、能控制的盐化精细化工产业,全年共引进武汉化工企业9个,投资 总额6.45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2个。作为汉应合作的重大项目—汤池温泉二期工程正加紧建设,其临湖餐厅、汤屋别墅群、商务酒店、职工宿舍楼等工程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老景区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并开园迎客,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

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市财力有限,城市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商引进困难,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未按规划进行,武汉化工企业向应城转移不够,速度放缓,错位发展不够,不能有效彰显应城的产业特色。

三是武汉城市圈城市之间工作机制不健全,城市圈“一体化”步伐缓慢,同城效应不明显。

二、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工作思路及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汉应合作项目为重点,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实施“三大板块”、“三基地一县市”总体战略,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力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孝感市提出的构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作贡献。全年确保引进武汉企业(项目)16个,总投资6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个。

1、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抓好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深度融入的障碍,探索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用地、投融资体制和节能减排方面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深入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市场、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一体化工作,进一步营造对武汉城市圈开放融合的政策环境、办事环境和服务环境,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

2、加强对武汉招商引进,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大对武汉的招商引进力度,把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重点放在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型的大项目上,特别是引进与我市现有产业配套的企业,促进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壮大和循环经济发展,力争引进亿元项目1个以上。

3、突出“三大板块”建设重点,着力抓好项目载体建设。一是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区东城工业园和赛孚工业园新区水、电、路、汽(蒸汽)配套建设,为承接武汉化工企业搭建平台。二是全力建设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积极推进城南新区“三纵七横”道路及下水管网、第二自来水厂、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武汉工业园、武汉理工大学高新产业创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引进武汉高科技企业,打造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是加快西部旅游经 济区项目建设,加快渔子河水库复线道路工程、自来水厂、汤池二级客运站、国家矿山公园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汤池温泉二期工程、国家矿山公园、五龙寺宗教文化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加速启动应城文化体育主题公园项目,努力把应城建成武汉城市圈旅游度假胜地。

4、搭建各类平台,深化汉应合作关系。加强汉应两市政府及部门、企业的联系与互动,建立两市全方位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政府及部门联系沟通机制。两市政府及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和沟通,促进汉应合作与交流。二是建立两地科技合作机制。以武汉大专院校为主要依托,加强与武汉科技合作,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络平台,大力开展产学研活动,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的校企、企企等联合科技攻关的“双赢”运作机制,促进武汉科技成果在应城的转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社会事务合作机制。两市就环保、金融、劳务、社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对接,推进社会事务同城化。

三、工作建议

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一方面孝感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把我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纳入规划,支持我市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尽快将云应地区盐化循环经济园区、应城市“两型社 会”建设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上报省有关部门,列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促进我市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2、建立健全城市圈城市间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孝感与省、武汉市充分协调,切实把应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来建设,促进应城盐化工、精细化工与武汉80万吨乙烯产业配套,真正做到错位发展、有序发展,避免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

3、加快城市圈的交通建设。规划西(安)武(汉)高铁经过应城并设站,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延伸到应城汤池,启动孝应高速和孝应一级公路项目,加快孝(昌)洪(湖)高速公路建设,促进圈内城市交通发展,形成与武汉高速直达、市域快速循环的公路网络。协调有关部门,启动武荆高速汤池连接线项目,促进汤池温泉旅游业的发展,为全省一流的温泉度假基地提供快速、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

应城市融入武汉城市圈 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1月25日

第三篇: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努力向两型社会的转变

39113132 黄舜

引言

武汉城市圈,又称“8+1”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以湖北9市(武汉、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政府部门主动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等部门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去按的整体竞争力。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自此“中部崛起”正事成为国家战略。其中武汉城市圈起着领跑中部的作用,首先,从地理上讲,湖北可谓中部的中部;其次,从行政级别上讲,作为湖北省会的武汉市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再次,武汉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07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7.24亿元,占湖北省比重的60.7%,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东北、武汉等我国主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及整个中部地带,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这给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以及武汉城市圈,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自己的地位,也将是武汉城市圈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乡发展、工业化、环境友好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中共一号文件提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通过城乡统一的空间规划,统筹城市和乡村产业布局,统筹公共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统筹生产要素的配置,城市与乡村共谋发展机遇,推进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

武汉城市圈包括9市,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07年常住人口达到近3000万人。但是整个城市的发展也形成“城区独大”的发展格局。从版图来看,占市域面积10%的城市区,聚集了全市62%的人口,创造了76%的GDP和61%的工业产值,集中了60%的地方财政收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6%在城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93%。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占市域面积90%的远城市区,却只吸纳了全市38%的人口,仅创造了24%的GDP和39%的工业总产值,征收了全市40%的地方财政收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19%分布在这里,城市化水平仅24%。

而由于城乡发展不协调所造成的问题更为严重。城乡发展的弊端造成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此外空间布局不合理和资源利用不合理,引发了土地问题和环境问题;在城乡发展不卸掉的格局下,出现的“三农问题”更加导致了农民失地、事业现象严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1、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去十年,武汉中心城工业向外迁,内环工业已搬完,外圈是工业增加地,使乡镇地区整体上成为武汉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外围城镇除开发区外,农村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在改变城区与城郊区隔离发展的格局,城市和城郊区工业比例已有很大调整;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功能大大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投入正在向郊区延伸,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郊区正在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2、采取正确的策略解决土地矛盾。近年来,武汉城市圈GDP年均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人口非农化水平上升2%。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加快,每年新增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年均占用耕地15平方公里。但武汉城市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完好,目前武汉市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22566公顷,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5.7%。其他各县市基本农田保护率也达到95%左右。政府还采用指标分配的方法,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有效缓解了城区和城郊区争建设用地的局面。

3、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和服务体系。首先,武汉市2003年取消了蓝印户口政策使外地人员购买商品住宅可直接办理户口,使户籍改革迈进了一大步,逐步拆除城市圈内城市间和城乡间的户籍壁垒,建立武汉和周边8个城市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大大便利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为城乡统筹就业减少了阻碍。其次,建设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武汉城市圈为缓解“就业难、招工难”的矛盾,在2007年年初就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现状和用工实际,主动加强了与各地劳动就业部门的联系,全面建立了劳务协作机制。第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向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建立农民工维权机制,强化政府责任,把农民工问题纳入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基础设施投入向乡镇的延伸,城乡之间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整个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化、城市化,最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发展与共同繁荣,实现城市市民与农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城市圈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以工促农

近年来,武汉城市经济圈工业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显示出了作为湖北工业核心增长级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武汉城市经济圈完成工业增加值1218.0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60.1%,与2000年相比增长52.3 %,年均增长11.1%。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工业和建筑业发展较迅速,所占比重呈现增长趋势,而服务业所占比重一直在左右波动,未得到明显提升。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轻工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重工业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看,近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占比重不断刷新纪录,但总的来说,规模仍然不大,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1、促进区域产业集群构建和结构优化。首先,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自身的特点,建立符合自身条件了工业化产业集群。如,在武汉、孝感、黄石等地建设现代机械制造业产业群;在仙桃、天门、潜江等地建设轻纺产业群;在武汉、黄冈、咸阳等地建立冶金、石化、建材、电力等重工业基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产业资源形成钢铁、汽车、高新技术、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十几条产业链构建武汉城市圈内合理的产业分配;其次,发挥武汉市作为龙头的带头优势,成为区域内要素和信息的配置枢纽;第三,要高度重视巩固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带动力强、龙头地位明显的领军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增强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武汉城市圈内大学院校密集,拥有光谷等国家高新技术实验区,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高新技术行业的关键性和基础性条件,2007年城市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2.8%,信息、物流服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当前,要充分利用武汉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行业,要确立武汉作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重要地位,并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3、坚持扶助农业发展,以工助农,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武汉城市圈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更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条件优越,基础雄厚,从业人数众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的改善,农产品加工业开始显现出发展潜力。因此,要抓住机遇,重视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用工业化的理念改造提升农业的传统优势,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的复兴。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整体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偏重型化。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矛盾,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时,注重农业问题,以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农业手工业的进步,这不仅是武汉城市圈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三、加强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

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水电、煤炭、金属等资源,而武汉城市圈内多重型工业、高能耗工业、高污染排放工业。这些工业严重的影响了武汉城市圈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武汉城市圈的环境问题,强化污染治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建立环境保护体制。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承担起对所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具体可以将环境质量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和公众满意度等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实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问责制和奖惩制。

2、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武汉城市圈内的环境污染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最为严重,所以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投入应主要从这两个方向入手。一方面,应建立完善各项环境保护工程,如积极推进汉阳地区“六湖连通”水生态修复,全面启动武昌地区“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实行人工降雨、增加洒水频次、加强绿化建设等办法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应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快重污染工业的搬迁。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等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现阶段围绕“两型社会”的焦点,应坚持规划先行,需积极推进以武汉城市圈的规划研究为代表的各项重大规划工作,促进规划工作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先导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革排污管理模式,推进环境保护;建立城市圈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机制和环境违法行为联防机制。

参考文献

1.肖安明.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张建军,刘冰,周涛.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 3.刘思华.刘思华可持续经济文集.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4.蔡进军,宋鹏奇,朱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思考.武汉市信息中心宏观课题组,2009 5.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四川改革,2008第5期

第四篇:武汉城市圈港口建设

2月3日,设计吞吐能力近1500万吨、总投资近4亿元的武穴、黄州、黄石等4个武汉城市圈港口项目同时开工。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志慧,副厅长马立军,省港航海事局局长朱晓光,黄冈、黄石、武穴、黄州等地市区领导出席开工仪式。

林厅长在开工仪式上要求,要全力加快以武汉新港为龙头,以宜昌三峡物流中心、鄂东组合港、荆江组合港为支撑的现代港口群建设,全力加快810公里的千吨级航道圈建设,为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武穴港件杂货码头年设计吞吐量为70万吨,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建3000吨级兼顾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2个,(其中含集装箱2万TEU)。工程总概算16200万元,建设工期12个月。

黄州港国盛综合码头工程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建1个3000吨级散货进口泊位、2个3000吨级散货出口泊位和1个1000吨级危化品出口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设计年吞吐量235万吨。工程总概算4922.24万元,建设工期12个月。

黄石港新冶钢码头扩建工程建设规模为扩建5000DWT(兼顾10000 DWT)散货泊位1个,吞吐量为190万吨/年。工程总概算10866.21万元,建设工期12个月。

黄石港阳新华新水泥码头工程是阳新石灰石建筑骨料生产线项目的配套工程,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建3个3000吨级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设计年吞吐量1000万吨。工程总概算7255.35万元,建设工期12个月。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建筑骨料生产线。

第五篇:大力推进政策对接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

大力推进政策对接 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

作为武汉城市圈所辖区域,嘉鱼县大力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对实现“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新县”的发展目标和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2009年4月,嘉鱼县“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调研专班就推进嘉鱼县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嘉鱼县积极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的重要意义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好机遇,对嘉鱼县实现与武汉城市圈的政策对接,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是壮大嘉鱼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省委、省政府已经编制了空间、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制定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6个配套支持政策,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快速通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五个“撤藩篱、破壁垒”的工作方案,出台了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列出了一系列项目清单,“总部向武汉集中、产业向周边扩散”的产业双向转移格局正在形成,通过圈域产业优化整合,已形成8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嘉鱼县只有大力推进与武汉城市圈的政策对接,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有利政策和条件,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发展。

(二)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有利于促进嘉鱼县产业的优化升级。与自身比,嘉鱼县近几年的发展成绩是可喜的,但与周边发展较快的县市相比,仍然存在“三少一低”现象,规模企业少、大型骨干企业少、入园企业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区域布局的推进,必然导致一些产业的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由此带来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必然会促进产业承接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嘉鱼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为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有利于嘉鱼县基础设施的完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武汉城市圈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的实施,必然会给嘉鱼县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带来巨大的机遇。目前,投资4亿元的武汉至嘉鱼的一级公路改造已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底建成通车;武汉城市圈外环轻轨也将经过嘉鱼;投资40亿的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嘉鱼长江大桥及高速公路已列入省规划,目前正在进行选址,预计2012年底即可完工。基础设施的完善必然会进一步为嘉鱼与武汉城市圈的政策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基础,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二、嘉鱼县积极推进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的有利条件

嘉鱼县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开发区,全县国土面积1017平方公里,辖8镇一场,总人口36万人,是全省有名的“蔬菜之乡”、“螃蟹之乡”、“黄金之乡”。在大力推进嘉鱼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中,嘉鱼县所具备的条件得天独厚:

(一)区位优势:嘉鱼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与武汉接壤,南与咸安、赤壁毗邻,西北与洪湖隔江相望,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长江黄金水道纵贯全境120公里,同时又处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之间,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二)交通优势:嘉鱼地属武汉城市圈,交通条件便利,至武汉市区80公里,至天河机场100公里,至京珠高速公路入口和在建的武广高速铁路20公里,武汉城市圈外环轻轨也将经过嘉鱼,正在修建中的嘉鱼至武汉国家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后,嘉鱼至武汉车程仅45分钟。武蒲公路、咸潘公路、京珠高速公路连接线、嘉赤公路等4条省道和县乡公路、通村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有6个长江港口深水码头(5000吨级1个、3000吨级5个),常年可

停泊3000吨级的客货轮,目前正在进一步打造县城码头群。

(三)产业优势:目前,全县已初步建立了纺织、化工、建材、加工、矿产五大工业支柱体系,分别是以洁丽雅、卓尔、稳健、盛宇、富仕、银泉为龙头的纺织类产业群;以牌洲湾油气田、风华化工、兴宁化工、长盛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群;以葛洲坝水泥、万树木业、雄威木业为龙头的建材产业群;以田野集团、歧丰管业、方圆船舶制造、华义泰方钢为龙头的加工产业群;以蛇屋山金矿、高强锰业为龙头的矿产加工产业群。高标准高规格建设的嘉鱼县经济开发区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家集高新技术、加工制造、纺织为一体的综合型工业园,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先后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对经济开发区6.67平方公里土地实施了“七通一平”及绿化、硬化、亮化和管网配套建设,吸引了海南王老吉、中石特种钢、岐丰管业、盛宇染织华义泰方钢等30多家知名企业入园投资兴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辐射区和带动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地,是全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

(四)资源优势:

1、农业资源:我县是传统的粮棉油大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全县农业已初步建成46万亩无公害蔬菜、20万亩优质稻、18万亩双低油菜、15万亩速生意杨、6 万亩优质苎麻、3万亩芦苇、2万亩优质茶叶、2万亩优质桃李和17万亩螃蟹养殖、3000亩珍珠养殖等十大农业种养殖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美国叉尾回种苗繁殖基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回鱼之乡、螃蟹之乡、苎麻之乡、杨树之乡。

2、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锰、铁、煤、石灰石、方解石、磁土和耐火砂等,已探明黄金一期储量40吨,系“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型红粘土露天金矿床;探明金属锰储量60万吨,水泥石灰岩矿10.4亿吨,砂石岩4600万吨;2006年初步探明牌洲湾地区石油天然气贮量3000亿立方。

3、旅游资源:我县具有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有万亩蔬菜基地、有大型的水产养殖基地、有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簰洲湾抗洪烈士陵园、有黄金产业基地、有三国古战场陆口镇、这些都有望纳入生态农业观光和红色旅游、人文历史游线路;官桥八组被评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湖连江景区有望建成集温泉度假、商务休闲、水上娱乐、农家采风、森林狩猎为一体的4A级景区;随着武嘉一级公路改造升级和百里长渠硬化工程的实施,嘉鱼有望打造出以农家乐和田园经济为主体的“百里文化生态长廊”。

三、制约我县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的主要障碍

近几年来,嘉鱼县大力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积极承接城市圈产业转移,取得了卓越成果,卓尔玉龙纺纱、九龙钙业冶金钙生产、中石特种钢管生产、金帆印务扩建、鑫源公司无纺布生产、头墩农场2万亩意杨种植基地建设、武汉丰太集团山湖温泉开发、武汉山绿公司蔬菜加工等一批企业和项目落户嘉鱼,为嘉鱼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制约嘉鱼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和承接城市圈产业转移的因素仍然存在:

(一)思想解放不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高度决定行为的深度。但是在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过程中,思想解放不够依旧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我县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的难题。一是胆子不够大,步伐不够快。如在承接武汉城市圈精武鸭业的产业转移中,作为“一山三水四分田”的嘉鱼县,水面宽广,毗邻武汉,资源、交通优势明显,然而最后却被崇阳县占了先机,崇阳县提供了200亩土地和1000万无息财政周转金的优惠政策。二是“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嘉鱼县在2002年前后,是咸宁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区之一,但经过了最初的领跑之后,在招商引资政策和证照办理等方面设立门槛现象有所出现,在思想上淡漠了“投资者是衣食父母”的认识。三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重学习的现象存在。由于长期的工作,经历的事情比较多,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产生了一本“黄历”念到底的想法,存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够高,工作动力不足。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 不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问题,习惯于用老观念、老办法、老套路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项目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县企业发展的难题,对小企业尤为明显。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虽然大幅度放宽信贷,但绝大多数资金都落入大企业手中,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县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难题。金嘉木业是我县新引进一家企业,目前所有基建项目和机械设备全部到位,企业在县内银行贷不到启动资金,导致企业迟迟不能投产。这个现象说明,缺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民间金融服务机构,这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从经贸部门摸底的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有90%的企业和新建项目存在资金短缺矛盾,全县规模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在预计7.5亿元以上。

(三)行政效能低下。随着嘉鱼县行政效能建设的推进,行政效能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总体而言,行政效能依然是阻碍嘉鱼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之一。部分职能部门“三化”现象严重,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利个人化,个人权力金钱化,拖拉、推诿现象仍然存在。在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时,新上项目手续办理难、项目建设中具体问题解决难,经济运行中问题协调落实难等现象仍然存在。洁丽雅公司曾想在嘉鱼扩大建厂规模,但因相关********等迟迟无法落实而最终选择到咸宁市温泉开发区再开新厂。行政效能滞后对我县与武汉城市圈进行政策对接和承接转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立足嘉鱼实际,积极与武汉城市圈进行政策对接的对策

大力推进政策对接,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对加快嘉鱼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推进与武汉城市圈的政策对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效果是嘉鱼县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嘉鱼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行政效能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解放思想,提高行政效能、实现发展的必由途径。一是要牢固树立亲商、爱商、重商、护商意识。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招商工作,扶大、扶优、扶强一批重点企业,带动工业快速发展。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土地资源,加强交通、能源、人才队伍的建设。打造优惠务实的政策环境,在全面落实现有的税收、土地、用工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善踩“红线”,敢打“擦边球”,把各种有利的政策用足用活。二是要强化县级领导挂牌服务和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制度。领导挂牌服务制度早以制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行政服务中心在我县已经成立多年,但真正进行政服务中心办公的单位和部门不多,与“一站式”办公的要求相差很远。我们应当真正落实好县级领导挂牌服务、部门承诺服务、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完善“一费制”结算制度,减少行政干扰,让投资者安心经营、放心发展。三是要优化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以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抢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机,让外来客商在嘉鱼投资零障碍、低成本、高回报。打造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全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单位”、“信用企业”。从市场准入、市场规划、市场体制入手,拓宽物流渠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深入开展平安嘉鱼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部门行政执法,加大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是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依托,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我县农业、矿产、旅游资源丰富,蔬菜、水产等特色农业声名远扬,天然气、黄金、锰、石灰石等矿藏资源蕴含丰富,陆溪温泉、三湖连江风景区开发前景广阔。这些资源都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在蔬菜、水产资源开发上,要以武汉农副产品直供基地为依托,突出蔬菜、水产品的深加工,抓紧与武汉白沙洲市场合作,建好潘家湾蔬菜批发大市场;采取民间投资、政府补贴形式,在4个平原镇各建一些库容量在300吨以上的冷库;要面向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势开展招商引资,新建一批蔬菜、水产品加工企业,打响绿色品牌,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矿藏资源开发上,加强与武汉化工、制造企业的联系,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变资源优

势为经济优势。在全力支持服务牌洲湾油气田项目钻探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形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肥等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着力抓好九龙钙业的扩建,加快矿藏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申报旅游景点定级标准为契机,以三湖温泉开发为龙头,带动环三湖连江整体开发和建设,把嘉鱼建设成为融湖光山色、温泉度假、田园休闲、宜居小区为一体的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后花园。积极推行旅游合作开发,努力打造从武汉中山舰遗址——嘉鱼牌洲湾历史文化——三湖连江风景区观光——赤壁三国古迹为一体的一线穿珠的旅游路线,真正把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各方面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服务游客。

三是以交通和城市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的洼地。着力推进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响山水园林城品牌,为承接武汉城市圈内产业转移构建一流的发展平台。(1)打通进出口通道。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嘉鱼至武汉一级公路的改造升级,使嘉鱼到省政府的车程缩短到1小时以内;抓紧实施嘉鱼至咸宁高等级公路的申报立项,启动京珠高速连接线的改造升级,全面打通嘉鱼的进出口通道。发挥黄金水道效益,抢抓省政府与交通部打造武汉中部航运中心的机遇,在充分发挥好新改建的潘家湾5000吨级码头效益的同时,集中力量搞好临江、石矶头等长江深水码头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运力效能,构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2)扩大园区规模。按照建设“工业新城、城市亮点”的目标,进一步搞好园区“七通一平”配套建设。做好园区整体规划和整体环保评估,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功能划分,筑好巢,发挥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作用。(3)加快城市建设。以“南嘉商城”、“中百家园”和南嘉大道沿线开发为重点,加快老城区治理改造步伐;围绕新区“一纵三横”大框架,搞好公共设施、便民设施、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着力抓好沿京珠连接线、新区外环线开发建设和环三湖连江景观带建设,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进一步增强县域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下载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思考—团风县[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思考—团风县[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城市圈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5月06日来源: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鄂政办发〔201......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立法思考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立法思考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法规二处处长庞少华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武汉......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2011年第1期 ——本刊特稿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极核”和“放大”效应,城市化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圈形成是经济......

    六个“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

    六个“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将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分三......

    关于与大北京都市圈对接的几点思考

    对外一提起黄骅,我们常用北倚京津、东临渤海,来做区位的注解。可见,京津在我们心中是何等重要。而时至今日,区位上的接近,与心理上的依赖,并没有给黄骅带来“近水楼台”的效果。回......

    咸宁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咸宁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省市联合调研组2012年第2期 ——本刊特稿 在武汉(1+8)城市圈,在生机勃勃的荆楚大地,武汉“一树独大”是长期的客观存在。怎样实现“大树底下......

    武汉城市圈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办法

    武汉城市圈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办法 (2013年10月版) 为进一步促进武汉城市圈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扬广大职工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光荣传统,帮助患重大疾......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管理改革促进武汉城市圈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管理改革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为积极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