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管理改革促进武汉城市圈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管理改革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积极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就推进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探索计划管理新机制
(一)试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在坚持耕地保有量不降低,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试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年评估调整、五年滚动修编的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新机制。
(二)探索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相协调的宏观调控机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五年用地计划,明确各项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安排。五年用地计划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分年度纳入省级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建设项目所需用地计划,按照“总量平衡”的原则,可跨年度使用。
(三)实行差别化的计划管理政策。探索土地利用计划与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及固定资产地均投资强度、地均产出等相挂钩的计划管理政策。探索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依法依规用地等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各类建设尽量利用低效或未利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农地,支持各类建设充分利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城中村改造的力度。
(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储备交易制度。对因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整理、城中村改造奖励的计划指标,实行城乡增减挂钩试点节约的用地等,经批准可在武汉城市圈内实行指标有偿交易。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交易收益,应优先用于安置、补偿给被征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平台,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村推进,对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位于城镇规划圈外废弃的国有工矿用地等进行复垦整理。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通过复垦整理节约的土地可以调剂为建设用地,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武汉城市圈内城乡增减挂钩中的“拆旧区”与“建新区”可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土地级差地租效益,将各地的资金优势与资源优势有效结合,促进用地布局优化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强土地开发整理
(六)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护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力度,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作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重要依据,实行保护责任与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七)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探索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建设及管理办法,逐步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棉油生产基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高。运用经济手段实现武汉城市圈内基本
农田保护目标。对武汉城市圈内县(市、区)受资源条件限制、占用基本农田确实不能完成基本农田保护补划任务的,可以通过有偿保护的方式在武汉城市圈内实行基本农田异地保护。
(八)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机制。按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聚合社会资金,参与武汉城市圈内占补平衡项目建设。各类社会资金可以通过新增耕地指标有偿使用方式参与利润分成,实现互补双赢。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以建设促保护;实施低丘岗地改造工程,低丘岗地改造新增加的耕地,纳入省补充耕地指标库,保障武汉城市圈内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将武汉城市圈内有条件的村纳入国家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九)加强土地复垦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修订《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明确土地复垦责任和义务。制订土地复垦技术规范,明确土地复垦工程内容、建设标准。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科学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核查、验收制度,促进矿产开发与集约用地、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十)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推进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研究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十一)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对利用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十二)优先开发利用未利用地。按照出让底价不低于实际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对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未利用地,且土地前期开发由土地使用者自行完成的工业项目用地,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格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15%执行;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未利用地,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50%执行。
(十三)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探索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价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对开发区确需扩区升级的,依法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核;确需扩区的,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注意和设立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协调,防止分散布局、浪费土地的现象。
四、健全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十四)建立建设用地出让预申请制度。单位和个人对列入招、拍、挂出让计划内的具体地块有使用意向的,可以提出用地预申请,并承诺愿意支付的土地价格。提出用地预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参加该宗地的竞投或竞买,且报价不得低于其承诺的土地价格,使得土地供应、成交价格更接近市场需求。
(十五)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对省政府批准的产业发展规划中优先发展产业,且建设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超过《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
24号)规定的标准40%以上、投资强度增加10%以上的,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70%执行。在产地对农、林、牧、渔业产品直接进行初次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70%执行,具体分类标准由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订。
(十六)实行建设用地“净地”出让。地方政府在出让供地前必须完成场地平整和配套设施建设,实行“净地”出让。保障项目用地业主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场施工,避免不履行合同、相互推诿的现象,有效防止闲置、囤积土地等行为的发生,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十七)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创新土地收购方式,规范土地储备行为,探索城市圈土地统一收购储备运行机制,增强省人民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建立土地储备评价制度,保障储备效益,规避土地储备风险。
五、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十八)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改革宅基地使用制度,规范审批程序,严格使用条件和使用标准,对主动放弃或退出宅基地的,运用现金补助、收益补贴、土地股份化、政策安置等多种措施给予鼓励,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
(十九)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按照“同地、同权、同责、同利、同价”的原则,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出让、出租、转让、抵押入股以及其他经双方协商一致的方式流转,允许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联营、入股、租赁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办工业,不局限于集体企业。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地价评估,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同等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六、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加强批后核查监管机制
(二十)完善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探索市场化征地补偿机制,建立被征地农民保障长效机制。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水平,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开展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安置补偿方式,安排好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健全协调裁决机构,规范协调裁决程序,实施征地补偿安置争议法律裁决和援助。
(二十一)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批后核查监管机制。研究制订建设用地批后监督管理办法,对不能及时供地造成闲置、未达到开发强度、未按批准用途或位置用地等行为,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高科技等手段加强监管,严格规范。
七、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城市圈土地管理改革
(二十二)加强领导,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内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加强协作,改革创新,落实措施,切实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抓紧制订专项改革工作方案。建立土地管理改革评估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及时研究、解决土地管理改革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不断把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改革向纵深
推进。
二○○九年九月十一日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城市圈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5月06日来源: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鄂政办发〔2010〕3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2010年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突破、深入推进年,是实施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年。根据《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和201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和“56531”实施框架的总体部署,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部省合作,深入推进试验区改革和建设,力争改革有新突破,重大项目有新进展,示范区建设有新面貌,“两型”社会和圈域一体化建设有新局面。
二、着力推进五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继续实施《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全面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力争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财税、金融、土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在全国同类型改革中取得先行先试示范效应。继续研究和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重要领域专项改革方案,争取尽快获得国务院批准,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以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清洁发展机制,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推进资源价格制度改革,开展绿色电价机制试点,完善差别化能源价格制度;开展城市水价改革试点,建立节约用水机制(牵头单位:省物价局)。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实施主体:黄石市、潜江市、大冶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
(二)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推进环境保护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完成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编制,争取城市圈湖泊保护与治理工程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完善大东湖水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抓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花山生态新城、九峰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实施主体:武汉市)。完善梁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的体制机制,启动部分工程建设,探索跨区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新模式。抓住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建设工程机遇,加快江汉平原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活水工程建设(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咸宁市、潜江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努力扩大排污权交易规模,完善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完善圈域环保监督管理体制,开展生态
环境质量评估,在城市圈全面推广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建设(实施主体:省环保厅)。
(三)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以建设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继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向武汉集中。尽快理顺金融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圈域金融一体化。筹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争取组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金融办、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中央有利于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财税政策,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体制。探索建立资源型地区替代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基金。开展城市圈重点流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进一步探索发行环保彩票。推进资源税、环境税制度改革。继续研究和推进地方税制改革试点。(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环保厅)
(五)推进国土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集约用地激励、倒逼和考核机制。支持武汉市硚口区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改革试点。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统一土地市场建设。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实施“迁村腾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省级土地储备中心。(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三、着力建设五大示范区
(一)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实施支持创新企业的税收政策。加快东湖“人才特区”建设步伐。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机构。(实施主体:武汉市;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
(二)建设武汉东西湖区综合性示范区。整合东西湖区保税物流中心、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国家级试点资源,集中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明确思路目标,提高规划水平,完善示范区实施方案及相关专项方案。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探索“两型”产业、生态环保、智能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重点在循环经济发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武汉综合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试点、赛马赛事及赛马彩票发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策划大项目,建立“两型”示范项目库。(实施主体:武汉市)
(三)建设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托武汉青山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探索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编制高水平示范区实施方案,着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
(四)建设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为契机,完成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水网项目建设,探索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新模式。整合大东湖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支持华侨城
欢乐谷的开发建设。(实施主体:武汉市)
(五)建设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推进梁子湖区域保护与开发,探索跨区域湖泊保护与开发新模式。出台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梁子湖区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总体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咸宁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
各示范区建设要明确具体示范内容,编制实施方案和相关专项规划,加快发展改革步伐。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示范区建设需要,在政策、规划、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城市圈综改办要建立和完善示范区管理制度,形成申报、审批、挂牌、支持和考核运作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在五个省级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城市圈各市可从实际出发重点建设一个市级示范区。
四、着力推进五个重点工作
继续实施《武汉城市圈五个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工作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市圈产业优化转移和合理发展政策,研究制定项目税收分成细则。细化产业转移工作方案,指导城市圈九市尽快制定产业转移目录和时间表。加强各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总结推广有关工业园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经验,探索建立城市圈九市各具特色的产业培育发展框架,促进产业优化整合。(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
(二)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努力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开展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加快通道、连接线路和站场建设,努力实现换乘无缝对接。加快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争取年内开通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尽快启动天、潜、仙城际铁路建设计划。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改革,加快推进武汉新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汉江(兴隆至汉川)航道整治工程、武穴件杂货码头、中石油码头等项目。(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
(三)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以板块基地建设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园区,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提升产业化水平,力争优质稻、油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加工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抓好农村能源建设,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一体化,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2处,年产清洁能源32万立方米。抓好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降低入超门槛。(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农业厅)
(四)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圈域城乡市场繁荣。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重点推进武商、中百、富迪等大型连锁企业经营网点下乡,努力实现商业连锁网点全覆盖,县市区和乡镇覆盖率达到75%。建设和改造冷链物流、区域配送及专业配送中心5—8个。(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商务厅)
(五)以推进八个联合体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技方面,整合科
技资源,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等五个平台建设,探索科技资源联动共享机制,增强城市圈自主创新能力,为圈域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支撑条件(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科技厅)。教育方面,以实施“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义务教育联动共享。以职业教育“315工程”和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联动共享。以“高等教育质量的创新能力建设”为抓手,推进高等教育联动共享(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教育厅)。文化方面,整合艺术院团资源,建立图书馆联盟,实施博物馆特色分工,实现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文化厅)。卫生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圈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急救和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女健康保障体系、食品安全保障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联运共享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卫生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城市圈人才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人才有序流动和有效融合。规范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省级统筹,实现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开展新农保险试点。完善城市圈职业能力建设体系。建立城市圈劳动保障监察联合执法机制、案件协查机制和处理突发案件的快速反应机制。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人社厅)。旅游方面,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推动大东湖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建设精品旅游区。探索旅游景区门票使用一体化,试行“一票制”和“联票制”。推动旅游与节庆会展、体育赛事等活动一体化(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旅游局)。体育方面,重点推进城市圈竞技体育“新楚星工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体育赛事推广开发工程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体育局)。信息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圈通信一体化进程,完善并实施城市圈通信一体化方案,逐步降低通信资费。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广播影视局)。加快推进城市圈“一卡通”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住建厅)。
五、着力推进九个重点改革试验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孝感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项目、咸宁市武汉城市圈(咸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项目、黄石市黄金山“两型”社会先行区建设项目、武汉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改革试验专项、鄂州市城乡一体化(长港)示范带工程、黄冈市化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等六个重点改革试验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抓好潜江市小龙虾产业一体化和循环经济改革试验项目、仙桃市南城新区“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项目和天门生态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三个改革试验项目建设工作。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纳入省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履行授资协议,出台《改革试验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省预算内资金有关管理规定,加强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度管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检查评估考核。(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六、着力推进部省合作共建
认真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部省合作共建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指导意见》,深化部省合作共建的内涵。全面签署部省合作共建协议,力争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和单位建立部省合作共建机制实现全覆盖。细化部省合作共建内容,争取把城市圈改革发展纳入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争取先行先试,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健全部省合作共建机制,抓紧建立部省会商机制,实现部省改革发展思路对
接、工作互动,保持沟通渠道和工作平台长期有效。部省合作共建成果向城市圈九市延伸,落实到各市改革试验的具体工作和建设项目。城市圈九市和三个观察员县市可通过签订厅市合作协议,加强部省共建、省市联动,形成推动改革试验的工作合力。(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观察员县市、省直各部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城市圈综改办)
七、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具体时间表,建立重点项目责任制。具体工作由省重点办负责统筹协调。
(一)“两型”产业项目。
180万吨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
2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项目。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孝感市)
(二)交通能源项目。
3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全线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孝感市、黄石市、咸宁市、黄冈市、鄂州市)
4武汉新港项目。部分港口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黄冈市、鄂州市)
5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
6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部分站点开工。(牵头单位:武汉市)
7西塞山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黄石市)
8赤壁市蒲圻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咸宁市)
9汉川电厂三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孝感市)
(三)生态环保与循环经济项目。
10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牵头单位:武汉市)
11绿色生态网络建设示范工程。(牵头单位:省林业局)
12仙桃市排湖生态旅游工程。(牵头单位:仙桃市)
13天门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牵头单位:天门市)
14江汉平原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活水示范工程。(牵头单位:潜江市)
(四)社会事业项目。
15省图书馆新馆。主体工程完工。(牵头单位:省文化厅)
16潜江龙湾遗址保护与章华台楚文化旅游开发。(牵头单位:省文化厅)
17武汉华侨城东湖欢乐谷。(牵头单位:武汉市)
18大别山旅游开发整合工程。(牵头单位:黄冈市)
19武汉两江四岸旅游开发项目。(牵头单位:武汉市)
八、有关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城市圈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抓紧组织实施各项重点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全面负责推进工作,明确分管负责人,落实具体责任部门(处室)和联系人。城市圈综改办要切实做好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工作,并配合省政府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目标考核。
(二)加强信息沟通。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城市圈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将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按时报送城市圈综改办。改革试验项目进展、一体化重点工作、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按月报送。城市圈综改办要认真分析整理有关信息,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
(三)做好改革试验总结、评估和推广工作。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全面完成,城市圈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对承担的改革试验工作(包括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事项以及取得重大进展的事项)适时开展总结,形成文字材料报城市圈综改办。城市圈综改办要对重要经验适时组织评估,予以推广,扩大改革试验成果。
第三篇:融入武汉城市圈(范文模版)
应城市2010年融入武汉城市圈 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安排
2010年以来,在孝感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速的机遇,以改革为先导,以经济转型为目标,以产业对接为核心,以项目为支撑,围绕打造“三基地一县市”,全力加强“三大板块”建设,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关于2010年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情况
1、加强交流与合作,汉应关系进一步深化。全市上下继续深化与武汉的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接,特别是与武汉江汉区和硚口区开展了一系列对接交流活动。2010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与武汉交流合作的次数近300次。
2、紧盯项目求质量,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以产业对接为核心,不断推进汉应合作,加大对武汉的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资规模大的项目,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共引进武汉项目34个,总投资16.3亿元,到位资金逾9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过5000万元项目6个。长江埠街道办事处引进湖北卓熙氟化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新建年生产氟化油箱20万只、高纯氟气100吨、氟化石墨100吨项目;长江氟化工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新建年产1000万块锂氟 1 电池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东马坊街道办事处引进湖北康园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武汉集萃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2亿元、1亿元,生产氨基酸和水处理剂,正加紧施工。市开发区引进湖北美特澳德钢铁辅料有限公司、湖北蒲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分别投资5000万元,新建钢(中)包覆盖剂生产项目和服装生产加工项目,现已开工建设。郎君镇引进湖北盛威建材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新建商品混凝土项目,年生产能力30万吨,已于今年8月竣工投产。
3、加强基地建设,协作配套水平有效提升。一是加强项目建设,旅游品质不断提升。加快西部旅游经济区建设,按照“一轴、二区、多节点”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强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汤池温泉一期工程已完成改造升级投入运营,五龙山庄农家乐酒店建设营业,汤池温泉二期工程、五龙寺宗教文化园、北冰洋度假村、雅园、农耕年华、蒲阳人家等一批旅游项目正在建设,全年旅游投入近3亿元。今年来应城旅游总人数110.8万人,旅游总收入6.9亿元(其中武汉游客83.8万人,收入逾4亿元)。二是加强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丰硕。科技部门重点围绕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组织有关企业与武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湖北弘锦高新产业创业园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富邦公司“中低品位胶磷 矿石浮选高效捕收剂产业化”项目作为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已通过省科技厅评审;志诚公司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氨基酸中间体”合作项目即将投入生产;恒新公司与湖北中科博策材料研究院“PFOS替代关键技术开发”已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糯稻基地与省农科院“优质糯稻高效种植技术集成及加工产业化示范”项目作为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已获省科技厅审批。2010年,与武汉市开展科技合作项目20个,总投资额1.5亿元,已到位资金1.35亿元。三是瞄准市场推品牌,农副产品份额逐步提高。2010年,我市着力培育优质稻、“双低”油菜、特色水产、畜禽、蔬菜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介现有优质品牌农副产品,扩大我市农副产品在武汉的市场份额。“豪丰”大米、“白玉”面条、汤池甲鱼、“金陵”酱菜、“义马河”黄滩酱油等农副产品在武汉市场销量进一步提高,全市输出武汉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四是紧盯市场抓培训,劳务输出工作稳步推进。针对武汉劳务市场劳动力短缺的形势,有关部门狠抓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全年共培训劳动力逾8000人,向武汉输出劳动力7300余人。
4、加强汉应合作,两地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我市重点围绕2010年汉应合作项目,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低排放、低污染、能控制的盐化精细化工产业,全年共引进武汉化工企业9个,投资 总额6.45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2个。作为汉应合作的重大项目—汤池温泉二期工程正加紧建设,其临湖餐厅、汤屋别墅群、商务酒店、职工宿舍楼等工程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老景区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并开园迎客,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
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市财力有限,城市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商引进困难,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未按规划进行,武汉化工企业向应城转移不够,速度放缓,错位发展不够,不能有效彰显应城的产业特色。
三是武汉城市圈城市之间工作机制不健全,城市圈“一体化”步伐缓慢,同城效应不明显。
二、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工作思路及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汉应合作项目为重点,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实施“三大板块”、“三基地一县市”总体战略,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力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孝感市提出的构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作贡献。全年确保引进武汉企业(项目)16个,总投资6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个。
1、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抓好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深度融入的障碍,探索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用地、投融资体制和节能减排方面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深入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市场、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一体化工作,进一步营造对武汉城市圈开放融合的政策环境、办事环境和服务环境,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
2、加强对武汉招商引进,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大对武汉的招商引进力度,把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重点放在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型的大项目上,特别是引进与我市现有产业配套的企业,促进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壮大和循环经济发展,力争引进亿元项目1个以上。
3、突出“三大板块”建设重点,着力抓好项目载体建设。一是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区东城工业园和赛孚工业园新区水、电、路、汽(蒸汽)配套建设,为承接武汉化工企业搭建平台。二是全力建设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积极推进城南新区“三纵七横”道路及下水管网、第二自来水厂、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武汉工业园、武汉理工大学高新产业创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引进武汉高科技企业,打造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是加快西部旅游经 济区项目建设,加快渔子河水库复线道路工程、自来水厂、汤池二级客运站、国家矿山公园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汤池温泉二期工程、国家矿山公园、五龙寺宗教文化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加速启动应城文化体育主题公园项目,努力把应城建成武汉城市圈旅游度假胜地。
4、搭建各类平台,深化汉应合作关系。加强汉应两市政府及部门、企业的联系与互动,建立两市全方位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政府及部门联系沟通机制。两市政府及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和沟通,促进汉应合作与交流。二是建立两地科技合作机制。以武汉大专院校为主要依托,加强与武汉科技合作,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络平台,大力开展产学研活动,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的校企、企企等联合科技攻关的“双赢”运作机制,促进武汉科技成果在应城的转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社会事务合作机制。两市就环保、金融、劳务、社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对接,推进社会事务同城化。
三、工作建议
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一方面孝感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把我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纳入规划,支持我市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尽快将云应地区盐化循环经济园区、应城市“两型社 会”建设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上报省有关部门,列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促进我市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2、建立健全城市圈城市间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孝感与省、武汉市充分协调,切实把应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来建设,促进应城盐化工、精细化工与武汉80万吨乙烯产业配套,真正做到错位发展、有序发展,避免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
3、加快城市圈的交通建设。规划西(安)武(汉)高铁经过应城并设站,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延伸到应城汤池,启动孝应高速和孝应一级公路项目,加快孝(昌)洪(湖)高速公路建设,促进圈内城市交通发展,形成与武汉高速直达、市域快速循环的公路网络。协调有关部门,启动武荆高速汤池连接线项目,促进汤池温泉旅游业的发展,为全省一流的温泉度假基地提供快速、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
应城市融入武汉城市圈 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1月25日
第四篇:六个“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
六个“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将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分三个步骤达到远期目标:到2020年,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提前3―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尽早形成以武汉市为中心、以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公路通道银(川)武(汉)线为主轴、连接武汉周边城市、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逐步实现轻轨向孝感、鄂州延伸。加快武
九、汉丹铁路扩能提速工程和武汉市天兴洲大桥等新建项目建设,高标准改造武昌火车站,新建黄石火车站,形成沿江铁路大通道。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圈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之间互联互通。
加强能源建设。利用川气出川机遇,搞好城市圈内城市燃气的改造工作,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适时启动沿江输油管道的建设,承接海外原油,保障石化企业的原料供应。重点抓好城市圈内规划的大型电源点和核电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
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辐射极,向周边八城扩展,做大做强区域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主要包括光电子信息产业群,武汉庙山、鄂州医药产业群,武钢、华新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群,武汉、孝感机械制造产业群,武汉、黄石、鄂州、仙桃、天门等轻工纺织及食品产业群。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以武汉市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建设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网络。组建区域性金融机构。鼓励联合组建大型证券公司。构建城市圈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组建区域性银行集团,提高城市圈内城市商业银行整体资金实力。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开展异地贷款业务,推动信贷市场跨地域融合。
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以沪蓉公路、长江为大通道的东西向发展轴,以京珠公路、汉江和京广铁路为大通道的南北向发展轴,构架各级各类城市功能分工有序、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推进体制创新一体化
启动武汉城市圈空间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圈内城市体系、功能分区、产业重点、基础设施、要素流动等,实现优势互补。各城市要加快修订和完善各自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重点专项规划,实现规划对接、协调发展。
清理城市圈现行各项政策规定,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等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歧视政策。
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财政支持政策。
推进招商引资一体化
建立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联合招商引资,共同优化投资环境。转变投资调控和项目管理模式,放开社会投资领域,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所有投资领域一律向社会开放,打破地区、所有制界限和行业垄断。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范文模版]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8〕16号 【发布日期】2008-03-05 【生效日期】2008-03-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8〕1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加强对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一、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宪生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田承忠副省长
杨晓波省建设厅厅长
成员: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分管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杨晓波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产业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宪生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李春明副省长
汤涛副省长
许克振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成员: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信息产业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统计局、省林业局、省旅游局、省农垦局、省机械汽车行业投资促进中心、省石化行业投资促进中心、省轻工行业投资促进中心、省纺织行业投资促进中心、省冶金行业投资促进中心、省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分管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许克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交通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宪生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李春明副省长
林志慧省交通厅厅长
成员: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统计局、省邮政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民航湖北安监办、湖北机场集团、长江航务管理局、武汉铁路局、武汉市交委分管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交通厅,林志慧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社会事业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宪生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郭生练副省长
张岱梨副省长
许克振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成员: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卫生厅、省旅游局、省扶贫办分管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许克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生态环境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宪生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赵斌副省长
李兵省环保局局长
成员: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省林业局、省电力公司分管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局,李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