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主历程和展望

时间:2019-05-13 19:5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民主历程和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民主历程和展望》。

第一篇:近代民主历程和展望

论题:昨天 今天 明天——中国民主的历程及展望

一 民主内容和价值民主的内容

民主,最初的意思是人民的统治,民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概念。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是一种公民自治的体制:公民大会拥有无上权力,权力范围包括城邦的所有公共事务;全体公民直接参与立法与司法活动;官员通过直接选举、抽签和轮流等多种方法产生;官员与普通公民一样不享有任何特权等。

何为民主? 民主包括民主竞选,分权制衡,舆论监督,结社自由,地方自治五个方面。下面八项标准,代表了当今西方主流思潮对民主的定义,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1)、建立和参加组织的自由;(2)、表达的自由;(3)、投票的权利;(4)、获得公职的权利;(5)、政治领袖为了获取支持而进行竞争的权利;(6)、获得信息的不同渠道;(7)、自由和公正的选举;(8)、使政府政策依赖于投票及其他表达偏好的方式的制度。

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保护个人及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它不只是不存在压迫性的政府,相反,涉及到诸如代表机构和法律体系这样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它也要求公民持有特定的态度、价值和信仰——也就是说,一种适宜的政治文化。当今世界的所有国家,不论属于何种文化,为了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安排上都应遵循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包括:自由、公正、带有竞争性的选举,基本的政治权利和人权,军事力量服从文人权威,政府受公众监督,政府决策一定程度上受公众制约,以及适宜的利益表达与信息沟通的渠道。

2民主的价值

(1)、民主是自由,平等的保障机制,目的是保护人权,没有民主权力,即使有再好的衣食住行人类的人格也是不完整的。专制社会人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级官僚都有大小不等的特权,民众地位低,自由平等没有保障,因此到处充满了矛盾,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若有了民主,百姓也不会压着新的三座大山而无可奈何。民主社会打破了森严的等级,实现民主使权力受到了公民的制约,人人享有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选举与被选举的自由。

(2)、民主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民主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思想智慧创造力等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民主是最大的生产力,创造力,竞争力。专制国家没有民主,没有自由,人们没有独立的思想,不能发挥创造性和聪明智慧,社会没有发展进步的动力,所以没有民主的国家是缺乏创造力的国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现在看来,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好的制度,就不会有高端的科技,制度非常重要。

(3)、民主是腐败的克星。若没民主则腐败从生,民主制度是制约腐败的唯一手段,民主使维护人性尊严的绝对保证,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义的唯一道路。

(4)、民主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因为不从在实质性的制约,专制下当权者人性的丑恶肆意释放,败坏社会道德。而民主政治能充分体现人权,人性,博爱,宽容,实现人人平等相处,公平竞争,使人诚实正直坦荡勇敢务实等,提高人的素质和全体国民的道德文化水平。

(5)、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专制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导致国家动荡,靠暴力夺取政权维护政权,导致政治暴力,而民主国家,权利互相制衡,利用军队国家化维护国家统一,利用强大的独立司法体系实现民主意志。民主国家的稳定建立在公民享有各种权利的基础上。

我们认识到民主是一种普遍适合的制度,并且正在成为一种普遍价值,这是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也是二十世纪的主要贡献之一

二 中国民主的历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是民主化的首次尝试,辛亥革命推翻民主专制,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使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现在我就从思想方面谈下民主进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以鸦片、廉价的商品和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帝国主义的原料市场与商品倾销地。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接踵而来,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鸦片的输入,在经济上、政治上造成了灾难性恶果。中国人民要求禁烟的强烈呼声在统治阵营中引起了反响。其中,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决心。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士大夫阶层中的有识之士,觉察到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而拉开了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序幕。

近代民主思想正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逐步酝酿和产生的,但又不等于反帝反封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

甲午战争前后,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酝酿阶段。“鸦片战争使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随后,魏源、梁廷楠、冯桂芬、洪仁玕等人纷纷向中国介绍英美的民主制度,开始考虑如何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的问题。

2、产生阶段: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阶段。这一时期,中西政制的优劣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胆地提出了变专制制度为议会制度的要求。郑观应最早提出这一要求,他在《易言》中写道: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故泰西政事,举国咸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预期矣。稍后,王韬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

戊戌以前出现的种种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议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方近代民主,民主理论的核心“主权在民”、“以法律限制权力”等等,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介绍的西方近代新思想,同当时西方传教士偶尔传译的民主理念也相去甚远。

要从强大的专制主义传统中走出来,要摆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观念,中国人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启蒙:不仅包括理论的移值,还需要实践的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民主、教育民众,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走向成熟。

3、发展和成熟阶段: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亦即民主理论的早期实践阶段。这一时期民主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理论的发展与成熟。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将先前开设议院的议论作为政治口号正式提了出来,同时传播了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说,严复的《辟韩》,郑观应的《原君》,都剥去了帝王神圣的涂彩,把帝王从天上赶回了人间。这时的维新志士们坚决地要求废专制,开议院,兴民权,他们把拯救民族危亡的热忱,对民主制度的向往,集中地通过民权宣传表达出来;他们猛烈地批判君为臣纲的谬说,把君臣、君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他们坚决地表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民权”,中国之政“当以兴民权为真际”。维新派开设议院的要求,与七八十年代郑、王德要求并无本质的不同,都推动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戊戌变法是一场面对整个传统体制所提出的全面改革要求,是民主思潮高涨的产物。其有关召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已突破了专制主义的传统,虽然流产,但是,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第一次尝试。

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清政府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全失,革命思潮随之高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较大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最早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孙中山,最早系统宣传这一方案的是邹容。这个方案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明确规定革命胜利后国家的民主性质,确立了人民的主权地位以及各种具体的民主权利,还提出了通过国民革命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在作者看来,这些都说明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大的发展,并“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本成熟”。

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民主实践,从戊戌变法到民国的建立,都无一例外地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所有这些,都引导我们从更深层次的文化状况与现实条件中去寻找原因。

4、转变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推动了中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民主开始取代资本主义民主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又翻开了新的一章。”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民主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综观整个五四时期民主的宣传与启蒙运动,我们应该看到,五四时期的民主论者,很少有人纯粹出于追求自由而要求民主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乃出于救亡和富强的目的而鼓吹民主。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不过是用来启迪民智、使人觉醒的方略而已, 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现实”意义远不如其伦理意义来得重要。换言之, 鼓吹民主、自由, 并不是因为民主、自由思想在“五四”时期获得学理上和实践上的广泛认同, 而是很大程度上被视作启蒙变革的工具理性予以运用的。也就是说,近代以来,民主在中国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实践过,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了!因此,经历了五四运动的中国并没有从此走上民主的道路,直到今天,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仍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整个二十世纪一百多年中国民主运动几起几落,迄无成就,不但说明在这个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东方大国里民主力量之微弱,而且说明树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五四运动”其实并未使二者在中国扎下根来。

反思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自产生、发展、成熟以来,到五四前夕,民主已经成为国人心中的理想追求,已经不是一般人敢于轻易非难的观念了。从此以后,不管什么党派和人物,不管他们是否真正想实现民主政治,很少敢于公开否定民主的价值;相应的,专制政治和独裁者总是受到人们普遍的批评,所有这些都是民主的胜利。但是,从戊戌变法起,为什么中国在实现民主性的政治变革时,要经过如此多的艰难曲折呢?为什么中国近代经历了如此大张旗鼓的民主启蒙运动,依然未能使民主在中国扎下根来呢?其原因无疑是复杂的,除了中国近代民主理论的若干不足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中国古代没有近代西方民主传统。中国有几千年专制主义的传统,尽管有诸如“敬德保民”论、“重民”论、甚至“无君论”等思想观念,多少有益于对专制主义限制与批判。然而,长久的专制主义,要人们接受西方的近代民主观念十分困难。

其次,我们还应该从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力量、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去理解民主在近代的遭遇。在西方,民主的理论和政治制度有若干历史前提。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宗教改革是关键的一环。宗教改革无意中为后来的西方民主政治创造了前提条件。然而民主理论在中国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来品,民主观念的传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论家、思

想家的宣传和阐述。这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效的,但是旧中国是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农业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不可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转变观念。总之,通过宗教改革所获得的价值观念,比人们通过单纯理智的方式获得某个概念,其扎根人心的力量要大得多、普遍得多。而恰恰这一点是中国文化先天不曾具备的。

第三,中国国内的专制力量往往压倒民主力量。综观整个近代中国,专制独裁力量一次又一次地被推翻,然而取而代之的却不是民主,而是另一股专制力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创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为中国走上宪政民主奠定了基础;最后却被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所取代,袁世凯死去数年之后,北京政府依然是只能勉强维持假共和的局面,“国家在名义上已经变为共和,但是,执政的人物依然是专制时代的旧人物,执政的思想依然是专制时代的旧脑筋,政治的制度依然是专制时代的旧样式。”此后国民政府发动北伐,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迟迟不肯实行宪政民主,反而代之以军人独裁„„赶走了狼,又来了老虎,这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真实写照。

最后,中国近代的国际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处于列强侵略、瓜分威胁之下的近代中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民族生存、国家独立、统一和富强。战乱频繁绝不是民主改革的最好时机。西方国家的民主改革,大多发生在没有外部威胁的和平环境下。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也是在美国人的刺刀保护之下实现的。中国在19—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缺少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一点多少会对民主的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今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指出:“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人应该走自己的民主道路。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透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但我们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发展它。” 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实际上已经历了一场革命。革命对于破坏旧秩序有难以替代的意义。但事实上,民主是需要有秩序的渐变和积累。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使人们得以学习民主政治的运作,养成民主的习惯,进而培养民主的心理。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的独特文化、近现代以来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以及特有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社会自己的民主理论与民主制度,推动当代中国民主化的发展。

三 中国民主的展望

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的不断提高,但付出的代价是贫富差距的加大,腐败的猖獗,对弱势群体缺乏保护机制。我们当认识到国情:腐败空气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经济发展成本大,思想垄断空气严重,道德空气败坏。这些是实现民主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加强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为己争民权。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自由民主的权利。谦让的同时注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然后,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落实到实处。不断完善中国的立法制度,立法权利属于人民,选举制度应该得以不断加强和改进,让人民自己选代表。从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学习和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社会制度。稳妥坚定的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对整个管理制度造成外在的压力。在当今民主大潮的推动下,中国应该积极融入社会世界变革中。对于民主,我们应该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持一种为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着想的立场,民主是历史的永恒追求,每个人的使命重托,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能做的更好。

第二篇:建国以来党际民主发展的历程及其展望

建国以来党际民主发展的历程及其展望

【摘要】党际民主是民主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党际关系中的反映,它包括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以及外国政党的关系民主化两方面的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党际民主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际民主发展走上了一条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科学道路。继续推进我国党际民主的发展应当要在继续发展党际实体民主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党际程序民主;在继续推进党际高层民主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党际基层民主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二者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共进机制;充分认识党际民主在我党坚持和推进民主执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党际民主提升到我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

【关键词】党际民主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前景展望

一 党际民主的内涵及其表现

“党际民主”这个概念首先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高放先生提出的,高放教授提出“党际民主”主要是是为了倡议发展党际民主、提高民主党派地位和作用。高放教授在提出党际民主这个概念时特指中国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之间的民主关系。笔者认为,党际民主不应该紧紧只指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民主关系,随着我们党在国际范围内交往的不断扩大,党际的现实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重新界定党际民主的内涵。党际民主是民主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党际关系中的反映,它由具体的政党制度规范并保障实现。由于,我国政党格局的现实是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与其他民主党派参政,以政治协商的途径来共同治理国家,各民主党派主要是和执政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而民主党派之间交流与互动则是非常少的,甚至可以说民主党派之间除了政协会议期间碰面以外,基本上是处于隔绝状态的。因此,在我国,“党际民主实质上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八个民主党派和一切外国政党的关系时所采取的民主策略,是指我们党由此而具有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1]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整套民主化的运作机制”,其反映与实现则集中体现在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化形式以及我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所遵循的“四项原则”之中。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党际民主的范围具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它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关系的民主;另一方面也指中国共产党和一切外国政党关系的民主。

(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民主化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发展党际民主的主要制度性的载体,也是党际民主实现的现实平台。在我国,执政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这一具体机构,在协商之中有好的实现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实现党际民主的制度性搭建所体现的党际之间的民主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这种制度构架中,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关系,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之间是合作的友好关系,八大民主党派也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都是执政党的友党。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体现的是合作关系,而合作的前提是双方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党内外进行友好的协商,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第二,在这种制度构架中,执政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是权利平等的主体,不存在游离于权力之

外的特殊体。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活动准则,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也就说,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参政各民主党派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二者只有执政、参政的区别,没有“贵贱、优劣”之分。第三,在政治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坚持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积极引导各民主党派为建设社会主义献策献力。同时,各民主党派又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处理党内事务上享有自主权,执政党的领导并不能直接代替民主党派行使管理其内部事务。各民主党派有自己的独立权,可以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立的开展各自的活动,在内部事务做到了“当家作主”。第四,“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政治合作所遵从的基本方针,其本身就体现了民主的精神与实质。第五,执政的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具体合作之中必须始终体现与贯穿着民主精神,在民主的原则上展开党际之间的具体合作。

(二)中国共产党和外国政党关系的民主化

党际民主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一切外国政党关系的民主化。在建国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党在发展对外党际关系时往往自缚手脚,在党际交往关系上则坚持“敌、友、我”的意识形态标准,划分界限,标清立场与阵营,往往只是和所谓的“友党”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对所谓的“敌党”则是心存芥蒂。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党紧紧同无产阶级政党包括苏联政党在内发展所谓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在与苏共发展党际关系时,由于“有求于人”,加之苏共长期以社会主义中心,无产阶级革命领导者自居,在处理与他国共产党关系中渐渐形成的“大党主义”,导致我们党长期与之处于不对等的关系之中,这样而形成党际关系是严重违背民主精神和原则的。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我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的经验与教训,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新的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依据这样一套的民主的原则,我们进一步扩大了我党的对外交往范围,党际交往的范围由局限于所谓“友党”,扩展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一切愿意与我们党发展友好关系的执政党、在野党和反对党,从而为我们党发展与外国党派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也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对外党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体现于我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指导原则之中的民主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这种政党关系中,各国政党不论是大党、小党,历史长短,执政与否,都应该完全平等,没有尊卑上下之分。中国共产党与各外国政党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前提便是双方地位的完全平等,所有党际事务的处理所遵循是合作、友好协商的原则,这本身就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实质。第二,在这种政党关系中,共产党和各外国党派都是完全独立的主体,都具有处理本党派事务的自主权,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保证各党派作为民主主体的地位。第三,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交往的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本身就是民主的原则。各党派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完全两个党之间在民主对等的地位上所确定的,并不屈从任何外来的压力与干扰,各党派之间交往活动也始终贯彻着民主精神与民主原则。

二 建国以来我国党际民主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民主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民主关系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形式化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在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与专政、筹建新政权上都与各民主党派保持着友好的合作,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直没有中断过。建国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际民主的发展,针对建国后党内外对民主党派继续存在的必要性的怀疑,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在党与非党关系方面,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他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

[2]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此后,中共八大以决议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

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互相监督”的方针,基本上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而给党际之间的民主关系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在认识上有过反复,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后,又错误地把民主党派当作资产阶级政党,从而使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党际关系一度陷入了极其不民主的境地。文化大革命使多党合作制度遭到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破坏,民主党派被视为反动党团,民主党派成员成了专制对象。民主党派各级组织无法正常工作,1966年8月30日全国政协被迫停止办公,多党合作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党际民主也完全被荒废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民主党派

[3]也已经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他们原来联系的阶级、阶层的人们,绝大多数也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和社会主义劳动者,还有一部分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此外,还有一大批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参加了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人也将中国多党合作提升到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加以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多党合作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开始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进程。邓小平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2年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方针,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再次予以强调。多党合作制度恢复正常,党际民主也逐渐得到认同和重视,工作步入正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三代、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把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89年底,中共中央经与民主党派充分协商后制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明确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参政党地位,对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原则、具体内容和形式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多党合作进入相对成熟和规范阶段。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首次载人宪法,明确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法律地位,使多党合作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真正的走上了制度化轨道。2005年2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6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2007年十七大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的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位。同年11月,国务院发布《中国的政党制度》,首次以白皮书的形式向世界宣示中国的政党制度。200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工作机制,组织他们围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开展协商议政,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之间民主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之间的民主关系集中体现在我党与外国政党交往的四项原则之中。在建国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党在发展对外党际关系时自缚手脚,在党际交往关系上则坚持“敌、友、我”的意识形态标准,划分界限,标清立场与阵营,往往只是和所谓的“友党”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对所谓的“敌党”则是心存芥蒂。我们的党际交往仅仅局限于“友党”,主要是与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党际关系,排斥所谓的“反动党”、“资产阶级政党”。而在与苏共发展党际关系时,由于“有求于人”,加之苏共长期以社会主义中心,无产阶级革命

领导者自居,在处理与他国共产党关系中渐渐形成的“大党主义”,导致我们党长期与之处于不对等的关系之中,这样而形成党际关系是严重违背民主精神和原则的。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重大变化重新调整了党际交往的指导思想,超越意识形态的干扰,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发展新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同各国政党发展友好关系,并将其写入了党章。此后的中共每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都给予强调。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党际交往的指导方针,即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基础上,我们党“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这是对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为我党发展党际民主关系打开了广阔的天地。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按照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办事,陆续恢复了与多数国家共产党的关系,并且同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民族民主政党以及其他一些有影响的政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开创了党际交往的新局面。在与外国党派的交流与合作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着四项基本原则,真正的与各党派进行平等友好的协商与对话,从而真正的实现了党际之间关系的民主化。我党本着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与民主协商的精神,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建构和谐世界等一系列的国际活动中与各友好党派进行了平等互利条件下的友好合作,不但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也大大促增进了党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促进了党际关系的民主化的发展。目前,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国际交往最为广泛、最为深入的执政党之一,迄今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政党交往格局。

三 党际民主发展的前景展望

由于我们在与外国政党交往和合作之中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民主原则,且在实际的落实中也一直坚守与践行这一原则,党际民主的发展基本上处于成型状态。所以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党和八大民主党派之间民主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致力方略:继续推进党际实体民主“深化、精化”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实现平台的搭建,保持党际民主在实体与程序两个层面上的协调与互动发展

民主作为现代社会运行与政治发展的基本诉求,不仅仅包括民主制度等具体的设定与规划,更重要在于这种含蕴民主精神与实质的制度得到切实的落实与践行,从而使民主的精神与实质发挥实际的现实功效。由此,我们可以把民主划分为两大部分: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前者是指民主在制度层面上的具体规划,后者则是由民主制度所保障的并具体落实于实践层面中所必须遵循的方式、步骤和顺序等具体的过程。党际民主当然也包括党际实体民主和党际程序民主。党际实体民主,主要是指党际民主在制度层面上的设定与规划。目前,我党在发展党际实体民主上已经迈出坚实而有力的步伐。正如前面所说的,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党际民主发展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良性发展轨迹,从而构建起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党际监督(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之间的相互监督)等党际民主运行机制。而党际程序民主,则是把关于党际实体民主的制度性规定具体落实为实践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和顺序等具体的过程。就我国党际民主发展的现实境况来看,我党的党际民主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发展脱节的问题,这就成为今后我党加强建设和发展的着力点。我们知道,党际程序民主作为党际实体民主具体落实所遵循的方式、步骤和顺序等具体的过程,其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党际民主的发展与实现程度,离开了程序民主的具体落实,党际民主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成为“假、大、空”的抽象构架,长此以往,也必然会导致党际民主在实体层面上“失信”,人们甚至会怀疑党际民主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因此,必须在发展党际实体民主的同时,更加注重党际程序民主的发展,使得党际民主能够在实际中切实的表现出来,真正的使党际民主从制度层面上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过程之中,使其现实化。由此可以得出,继续推进党际民主的发展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要深化、精华党际实体民主发展,作为民主在制度层面上的设定与规划,党际实体民主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构建其制度“细化性、合理性”的构架,优化制度设计,保证民主在制度设计层面上的合理性与全面性。一是要高度重视党际程序民主的建设与发展,为党际实体民主的实现提供具体平台。党际民主是我党保持自我生命力、长期执政的源泉所系,党际程序民主可以说是党际民主的源泉所系,因为没有规范化、法治化的程序作保证,以制度为基本载体的实体民主就难以实现其预期效益。

(二)致强方略:继续推进党际高层民主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党际基层民主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二者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共进机制

鉴于中国共产党与参政党党际民主的性质和特点,发展党际民主,主要应围绕充分体现和实现参政党的政党功能,发挥参政党的作用这一中心来展开。前面我们将党际民主具体划分为党际实体民主和党际程序民主,根据党际民主的具体层次结构,我们还可以将党际民主划分为高层民主与基层民主两大部分。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的形式直接参与国家重大事务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民主即是党际高层民主,由于高层民主自身的突出地位及其重要作用决定了推进高层民主的发展是发展党际民主的关键。但是,高层民主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推进高层民主建设具有重大的风险性,高层民主总揽全局,高层民主的点滴失误导致的后果可能就是整个党际民主的系统混乱,甚至是社会整体的**,前苏联在这方面的惨痛教训令人记忆犹新,苏联在解体之后,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政党,由于缺乏核心,各政党之间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与损失。因而推进高层民主必须要做到“三思而后行”,谨慎行事。基层民主是民主党派在参与、管理、决策本党以及地方性事务、基层事务等方面的民主。相对于高层民主,基层民主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其效果易于显现,基层民主的直接现实性能够弥补高层民主的间接性所带来的“模糊化”倾向,易于得到社会认同和支持,实行起来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因此,基层民主作为高层民主的基础和保证,它的实现程度直接体现和反映党际民主的发展程度。推进党际民主的发展必须结合党际基层民主与高层民主两个方面,以基层民主为实验,有步骤、有目的的推进民主逐步发展,切不可操之过急,贸然推进高层民主的变革与发展。目前我国党际民主主要局限于党际高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所坚持的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党际交往在基层之间还是比较欠缺,往往是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的沟通与合作,党际之间的基层组织之间的民主关系也往往是有名无实。

基于党际民主发展的现实境况,目前应该积极推进党际基层民主的发展,自下而上式的以基层民主推进高层民主。针对党际基层民主的发展,我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第一,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实现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政策。第二,充分调动民主党派成员的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活动,鼓励他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第三,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立座谈会制度,发挥他们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鼓励他们为本单位的发展献计献策。第四,按照民主党派的特点,积极支持和帮助他们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搞好政治学习。第五,对民主党派成员的组织生活要给予保证,提供方便条件。第六,中共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与民主党派人士广交朋友,坦诚相见、真诚合作。

(三)致思方向:发展党际民主,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仅是我党执政智慧的重要来源,更是我党坚持和推进民主执政的重要环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党际民主的制度化形式。“在这种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一种合作性的、协商性的党际民主关系,执政党

和参政党之间不存在西方那种轮流执政的关系,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以平等地竞争执

[4]政权为目的。”发展这种合作性的、协商性的党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重要

环节。一方面,发展党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民主执政的一个重要制度化途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为一个合法的制度化途径,使各民主党派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群众能够通过参政党进行利益与意志的表达,通过制度化的有序政治参与,维护和实现他们的合法权益以及他们当家作主的愿望。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和本质在于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和党际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民民主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在我国,八大党派作为各阶级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参政的实际程度直接关系到其所代表社会阶层利益的实现程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下去,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这样说,中国共产党能否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各阶层利益是否有被反映、被考虑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具体执政过程之中,而不同的利益群体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得国家在政策方针的执行过程中充分实现自身的利益,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具体民主制度来保障落实。中国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之间的民主关系,并不仅仅为党执政出谋划策提供了智慧来源,更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与保障各民主党派所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学术界乃至政界,对党际民主有点漠视的倾向,大多比较侧重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似乎只有党内民主的发展才和人民民主息息相关。为此,必须对党际民主的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发展党际民主,尤其是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是改进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方式的重要一环。在我国,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直接介入国家政治生活,在政治层面上发挥作用,有利于改进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方式,参政党通过其成员在人大、各级政府、司法机关中担任职务,表达他们各自所联系人民群众的意愿,既有利于改善共产党执政的权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权力制约,也有利于加强对执政党权力运行的监督。参政党通过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有利于选好人,用好人,有利于执政党决策建议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实现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战略路径选择。从我国的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7400多万人的集体,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要成为一个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就必须扎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智力资源之中。民主党派自成立以来便以追求民主为目标,在长期政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监督经验和一定的政治监督能力,其党派成员大多也具有较高的监督能力。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大都具有较高的科学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敏锐性,吸容与借鉴他们的主张与意见既可以充分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也可以借鉴和利用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理性精神与文化知识,使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得到必要的监督,使社会发展运转更加良性合理。为此,必须充分发展党际民主,采纳群言,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书林.党内民主研究中的几个前沿性问题[J].攀登, 2009,(1):38-43.[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4]卢文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0.

第三篇:近代成都武侯祠的发展历程

近代成都武侯祠的发展历程

调研方式:游览成都武侯祠,询问工作人员相关问题,获取资料;从数据库资源站如知网等搜集相关论文,加以借鉴。

课题综述: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具有将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寺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其余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本小组选取成都武侯祠作为调研对象,力图缕清成都武侯祠的近代历史沿革,从而更好地弘扬并传承中华文化。

课题调研内容:

一、景区地位变革

晚清时期,武侯祠是变相的道观。住持道士多有较高的人品及文化修养,多能文善诗,熟悉三国历史文化,常与往来文人士大夫研讨三国文化、应对诗歌等。道士们世代相传,在祠园增种树木,维修屋宇,收藏文物,招揽游客。他们还在武侯殿设“灵签”,开展抽签活动,并大力支持游喜神方活动,由是香火大旺。清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中曾记述道:“正月初一游各庙,以武侯祠为热闹。”又说“初一日、初五日、初九日、十五日,均游武侯祠。” 民国时期,武侯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沦为兵营,成为了军阀们抢占的一个驻地。军人占据了祠内的许多房屋殿宇,甚至把文、武两廊作为驻军宿舍。这些军队都隶属于地方军阀,政由己出,难以统一管理,此间,军人常以各种借口,关闭祠庙,停止游人参观,引起许多人的不满。许多游客到了大门口,见有驻军站岗,不敢进去。如1936年8月,庄泽宣在《陇蜀之游》中写道:“本约游新都,因无车可借,乃改游武侯祠、青羊宫、草堂寺等处,„„各寺皆驻兵,屋宇破损不堪,庭院亦久不扫除,殊令人失望。”四川境内军阀混战,严重影响到了武侯祠的发展,既不能正常的接待游人,也不能正常维护祠内的文物古迹、园林等,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政府开始着力保护武侯祠,并拨款维修武侯祠。1952年7月,武侯祠恢复对游人开放。1961年,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作为享誉千年的著名景点,为国家领导人所青睐,经常用以接待重要来宾,成为国家之间交流的平台。即使在文革时期,政府也未曾忘记对武侯祠的保护。1966年8月,浩劫刚刚开始,周恩来便严令保护武侯祠,祠内主要文物区的塑像,全部封闭保护,之后更是下令闭馆。1971年,武侯祠恢复对游人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武侯祠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4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立,大力宣传文博事业。由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众多,成都武侯祠经常作为弘扬中华文化传统,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2003年,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合并,在此前后还陆续开启了扩建工程。2008年,成都武侯祠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 区,并入选“成都十佳旅游景区”,成为具有全世界影响力的景点。每年五

一、国庆等黄金假期期间,武侯祠均是大热门,经常人流爆满。

二、景区建筑变迁

现有文献资料都认为古建筑群的始建年代为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而对其影响较大的重建、扩建工程则主要集中在清康熙年间,清代重建的建筑群中大部分楼阁殿堂等建筑都保留至今。步入近代,政府主要对武侯祠进行各种维修工作,力争还原文物、有效保护文物,由是武侯祠相较于清代的变化反而不是太大,建筑也趋于完善。在此阶段的武侯祠经历的重修和修葺,大致如下: 1921-1922年,古建筑全面维修

1951-1952年,武侯祠内建筑全面维修和改造 1984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立 1986年,听鹏院彻底维修和改造

1990-1996年,碧草园改造装饰,以及开池叠山等园林工作 1991-1992年,三顾园扩建,置“结义楼”、“伴月轩”等景点

1992-1994年,静远堂(诸葛亮殿)维修,统一大殿风格 1992-1993年,恢复刘备墓东厢房 1993-1994年,建立三国文化陈列景区 1996年,惠陵陵园建筑修复

1996年,将武侯祠保护范围之外的二十亩土地划拨给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使用

1996年,景区建筑增设双电源和扩容,加强文物库房保护工作 1997-1998年,新建和畅园

1997-1999年,三义庙及三义庙景区建设

1998-1999年,诸葛亮东、西厢房维修

1996-1999年,武侯祠扩建;恢复红墙;恢复锦里;恢复草庐;新建仿古戏台及盆景奇石馆 1999年,桂荷楼景区改造

2003年,南郊公园合并入武侯祠景区

2010-2011年,成都武侯祠四通石碑加固保护

三、景区接待记录

古往今来,到武侯祠来拜谒刘、关、张、诸葛亮的著名人士不绝如缕。自建国以来成都武侯祠恢复对游人开放以后,四方来客更是不绝如缕。从来源单一的中央及省市级领导、外国政界要员,到来源广泛的外国留学生、文化代表团、旅行团体,成都武侯祠逐渐走向开放与繁荣。建国以来景区部分接待记录如下:

1958年,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武侯祠参观视察 1963年,武侯祠共接待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外宾等72批,约1200人次,其中有陈毅、邓小平、薄一波、肖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1964年,陈毅、邓颖超、吴玉章等先后造访武侯祠

1965年,董必武携夫人参观武侯祠,并赋诗一首,题为《游武侯祠》

1975年,交通部长叶飞陪同莫桑比克主席撒莫拉率领的友好代表团来武侯祠参观游览;以华国锋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前来视察

1997年,意大利前总理兼外长,意大利驻我国大使及夫人分别来武侯祠

1979年,英国前首相希思、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等,以及奥地利副总理率奥中友协访华团、新西兰众议院院长哈尔森率代表团等来武侯祠参观

1984年,国家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等国家领导人,以及知名学者夏鼐,著名画家刘旦宅、陆俨少,知名人士溥杰、曹禺,毛泽东的女儿李纳等先后到武侯祠参观游览

1986年,邓小平一家和王震一家来武侯祠游览

1990年,原外交部部长姬鹏飞,新加坡副总理王鼎昌,伊朗国防部长阿克巴尔·托尔 康将军等参观武侯祠

1994年,澳大利亚外长加里斯·埃文思,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钱其琛等先后来武侯祠参观游览

1997年,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志愿服务队来武侯祠博物馆现场实习

四、景区与名人

陈毅: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陈毅元帅曾数次到武侯祠参观游览。1959年11月,陈毅在参观盆景展览后,欣然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这句话后来成为园林艺术的精典名言,在园林界广泛流传。1963年3月18日,陈毅元帅再次来到武侯祠。当时他说:“清洁还可以,就是花太少了。”1964年2月12日,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回京路过成都,又一次到武侯祠,欣赏园林布置。

邓小平:在老一辈领导人中,邓小平参观武侯祠的次数最多。据有关资料记载,1960年,邓小平和贺龙结伴来武侯祠,一路谈笑风生,兴致浓厚。1963年6月21日下午4点过,邓小平、康生等一行30多人来武侯祠参观。他对武侯祠的泥塑像和主要匾额、对联、碑刻,以及陈列室内的有关文物都作了鉴定式的评价。1978年、1982年、1986年,邓小平又携亲友们先后三次造访武侯祠。

郭沫若:1966年5月2日,郭沫若和夫人到武侯祠参观。郭沫若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填写《西江月》词一首:“暂憩武侯祠畔,黄花白蝶满园。当年军阀闹频繁,而今换了人间。昨日才过五一,游人万万千千,赤巾系颈多少年,期望红色接班。”然后,又应工作人员之请,书写了“成都武侯祠文物陈列室”的横幅,均成为武侯祠珍贵的文物藏品。现过厅所挂“武侯祠”匾,即源于此。

总结陈词:

唐太宗曾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遗迹,承载着千年的古老记忆,折射出浩瀚宇宙的真理,也暗示了未来的康庄大道。本次实践调研,我们小组秉承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谨慎地梳理了一百多年以来成都武侯祠的历史,并作出以下结论:

1.成都武侯祠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已近两千年,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

2.成都武侯祠传承了三国文化,上承秦汉,下启两晋,又融入了后世多代文化元素,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3.成都武侯祠建筑群坚固完善,布局宏大紧密,造型奇伟瑰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可供建筑参考研究

4.成都武侯祠作为川蜀地区代表性景点,引致无数中外来宾前来游览,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交流作用

5.成都武侯祠为政府开发部门及文化部门大力扶持,但仍有可继续深挖拓宽之处,未来当有进一步的规划与发展

综上所述,成都武侯祠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瑰宝,是必须重点加以保护和发展的单位。它历经千年风雨,近代以来更是在腐朽中隐没,在战火中沉沦,在变乱中萧寂。但无论是何等罹难,在张和桂等住持道士、刘成勋等军官、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刻意保护下,成都武侯祠得以焕发新辉。景区虽整修不断,游人不止,却未曾伤及成都武侯祠筋骨,景区的发展规划均建立在清代成型的建筑群基础之上,从而保留了朴素深厚的文化底蕴。未来,成都武侯祠必将继续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世界各国人民,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

第四篇:近代大国崛起历程之于现代中国崛起

近代大国崛起历程之于现代中国崛起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的相继崛起称霸全球,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性大国。而现代中国这头巨龙也正在从沉睡百年中,慢慢苏醒,它正以超高的经济发展速度飞跃发展,成为仅次于头号发达国家美国的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但却依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世界性大国,而从近代八大世界性大国崛起发展历程看,不外乎都有对外战争,某场决定性战争决定了该国确定世界大国地位,中国是否也会在一场决定性战争中获得胜利从而确定其大国地位呢?

中国目前提出和平崛起,成为一个负责的世界性大国,可是我们也是立于世界这个大树林里,国与国之间不是你简单说和平崛起,你自己就能安安静静的搞发展,因为有人惧怕中国的强大,有人对中国崛起后的强大感到不舒服,所以他们便会尽一切可能阻拦,破坏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近期愈吵愈烈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南海领土纠纷;中国香港占中;中日钓鱼岛等问题统统是指向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大石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台湾问题,国不统,何以谈成为世界性大国。

崛起,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很轰轰烈烈的词语,想安静是不可能的了。英国日不落帝国崛起安静了么?一举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世界霸主,统治世界;日本崛起安静了么?甲午海战一举打败号称当时亚洲无敌的北洋水师,成为亚洲霸主;美国崛起安静了么?美英战争,美墨战争,美西战争,称霸西半球,确立他在西半球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这些世界性大国无一例外的都在某场战争或几次战役中决定了其崛起关键一步,为其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近年来的复兴崛起无疑是当代国际关系上最重大的事件。由于中国国势的上升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受到重视的同时,面临的猜疑、防范、遏制、分化等种种阻力也相应增大,摩擦增加,竞争加剧。中国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的确想走大国和平崛起的道路,或许我们真正的有这样和平的计划,可惜周边的局势不一定允许。台湾问题,是中国命脉的问题,关系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是绝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干预和阻拦台湾回归统一的,可是美国,日本等欧美各国,甚至东南亚某些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支援,声援台独势力,美国更是违法中美联合声明对台售武,罔顾历史,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和平崛起是有多么困难的,台湾不收回,何谈崛起,何谈国富民强,当和平统一台湾的道路被外国势力等因素阻拦无法实现,武力统一台湾是绝对无法避免的,因为台湾统一关系着中华民族切身的利益,而且台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军事的价值,是中国海军出入太平洋的咽喉,统一台湾是不可久置的,总书记也说了台湾问题不会一直这样放置下去。对于南海诸岛问题,中国一直态度鲜明,主权在我,共同开发,是为了和平发展而提出来的,可是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做法可不友善,越南独霸中国岛屿最多,其次菲律宾,而且近期不断叫嚣,对于此,中国在统一台湾以后,必定需要考虑南海问题,因为一个过去主权领土都被人家侵占,又何谈成为一个大国呢?世界上也没有一个领土被他国侵占的大国吧,收复南海诸岛是势在必行,中国会先礼后兵,我们也一直提倡“主权在我,共同开发”,否则武力收回也是势在必行的,对于局部战役中国必须有能力,而且是毁灭性的能力,这样才能确定中国区域领导力的地位和世界大国的基础。中日钓鱼岛和琉球群岛也是必须处理的,以为《开罗宣言》明确宣布日本归还侵略中国一切领土,对于日本现在右翼势力猖狂崛起,日本政坛的右倾极其明显,和平谈判是微乎其微,中日可能必有一战,从而正真意义上确立中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从而奠基中国世界大国崛起之路。对于中国崛起路上无法避免的战争,中国不可能选择打一场长期的,范围广泛的战役,这样对中国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只有选择一场局部的,短期的战役,具有敲山震虎效果的战役,这样的政治效果才是最好的,既维护了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又保证了中国的发展,我们绝不挑事,但也绝不怕事。

习总书记提出“新型大国关系”,从而在外交上为中国发展抓住战略良机,反制外国势力提出“中国威胁论”,或许战国时代秦国统一中国的战略外交现在依旧可用“远交近攻”,只有确保中国周边安全稳定,才能保证中国发展不受威胁,美国崛起亦是如此,美国通过美英,美墨战争确立自己在西半球的主导地位,保证了欧洲国家在拉丁美洲没有了势力,从而为美国发展提供了稳定机遇。中国也需要保证周边稳定。

科技与教育也是一个世界性强国所必不可缺的。一个国家,民族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纵观这几个世界性大国,哪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不是较高的,教育是他们国家大力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国因为过去长期处于落后的封建文化,新文化起步较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消除文盲,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中国科技“两弹一星”、“一箭多星”发展迅速,保证了中国核大国地位,不受威胁,但没有一位中国籍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在许多科技也落后发达国家,中国也在以自己超快的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整体实力,全面的强大才是一个世界性大国的根本,让其他国家认同的你价值观,用文化软实力征服其他国家,而不是用武力称霸,当大多数国家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和在中国倡导的世界和平发展新框架的时候,也就是中国真正成为一个负责的世界性大国。

第五篇: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夏洛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冶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汉冶萍公司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及十四大以后钢铁工业的新调整 ,分析了入世后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冶金工业 钢铁工业 发展 调整 中图分类号:TF-9

Review and Forecasting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Yang(Hebei united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Metallurgical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conomy,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mainta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rise and fall of Hanyeping Co,the origin of China's modern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nd proceeds to review the twisters and turn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development be-fore the Liberation,the steady growth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and the readjust-ment after the 14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The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fter its entry into WTO have been analyzed,too.Key words:metallurgical industry;iron and steel industry;development;readjustment 引言

本学期选修课,我选择了钢铁冶金概论,因为这与我学习的冶金专业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我对冶金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冶金专业,我也有一定的见解,钢铁生产的性质和生产设备对冶金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从利益的角

度讲,熟悉冶金发展情况既可以满足就业需要,又可以给员工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本文从冶金工程简介,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加入

WTO后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情况作了浅析。

1冶金工业简介

1.1冶金技术的来源

很久很久以前,茫茫宇宙中诞生了地球。宇宙好比是一个高温冶炼炉,将还原的金属向中间聚集,沉在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Fe,Ni金属熔体),然后金属的表面形成硫化物层(熔硫),再在表面形成氧化物层(渣),最后在金属熔体及渣的外表面包围一层大气层(相当于温度压力气氛),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形成了。随后上帝在地球上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类。上帝对人类真是太偏爱了,他不仅给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同时他让人类学会了思考和利用工具,于是人类成为了主宰世界万物命运的主人(仅指地球)。从古代陶术中发展而来,首先是冶铜,铜的熔点相对较低,随着陶术的发展,陶术需要的温度越来越高,达到铜的熔点温度,而在陶术制作过程中,在一些有铜矿的地方制作陶术,铜自然成了附生物质而被发现。古人也慢慢掌握铜冶炼方法。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如何从大自然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从石器时代到随后的青铜器时代,再到近代钢铁冶炼的大规模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融合了冶金的发展。

1.2冶金的应用及冶金工具

随着物理化学在冶金中成功应用,冶金从工艺走向科学,于是有了大学里的冶金工程专业。

冶金工业是指对金属矿物的勘探、开采、精选、冶炼、以及轧制成材的工业部门,包括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两大类,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部门,为国民经济个部门提供金属材料,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冶金的过程中,大型破碎机的使用极为重要。冶炼出上等的有色金属需选择优质的破碎机。冶金工业发展历程

2.1、建国前的历史回顾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 1890 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 — — — 汉阳铁厂 ,后来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改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它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 , 采用近代技术共生产铁矿石 1 400 多万 t , 生铁 240 多万 t , 钢 60 多万 t ,拥有 3 万名钢铁和采掘工人 , 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汉冶萍公司从 1890 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铁厂起 , 至 1948 年(民国37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成汉冶萍公司资产清理委员会接收公司总事务时止 ,历时 58 年。.2、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

2.2.1 依靠群众 ,迅速恢复生产 旧中国钢的年产量 , 最高时未突破 100 万 t。解放初期勉强能够修复生产的只有 7 座高炉、12座平炉、22 座小电炉。但是全国钢铁职工以鞍钢炼铁厂老工人孟泰为榜样,发扬主人翁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及技术革新等一系列的群众运动,短短 3 年时间,钢铁工业就全面恢复了生产。

2.2.2 克服国内外困难 ,经过调整 ,继续前进

1958 年开始了 “ 大跃进” ,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原苏联的背信弃义 ,一度给钢铁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1960 年冬党中央适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钢铁工业在指导思想上实行了重大的战略转变,首先转到为国民经济,特别是为农业、轻工业服务的轨道上来。

2.3、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14 年,是我国冶金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 14 年。冶金战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 “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使我国钢铁工业在建国以来所创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3.1 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

钢产量由 1978 年的 3178 万 t , 增长到 1992年的近8093 万 t ,平均增钢 340 万 t。工业总产值由1978 年的266.39 亿元 , 增加到1992 年的2230.9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 140.32 亿元。1978年全行业实现

利税 50 亿元 , 1992 增加到约 280亿元 ,增长近4.6 倍。

2.3.2 企业组织结构初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 , 一批现有钢铁企业通过及时改造和扩建增加了生产能力,使我国年产 100 万 t钢以上的企业由 12 家增加到 17 家;年产 50~100 万 t 钢的企业由 2 家增加到 21 家。到 1992年,年产 50 万 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 80%左右;年产 100 万 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 65%左右。

2.3.3 工艺技术结构发生变化 1978~1992 年,氧气转炉钢从 34.4%上升到 60.7%以上;工艺技术落后的平炉钢由 35%下降到 17%;连铸比从 3.5%上升到 30%;连铸钢生产能力由 1978 年的 350 万 t ,上升到 1992 年的近3000 万 t。14 年来淘汰了一批平炉、侧吹转炉和落后轧机,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大型高炉、中小型氧气顶吹转炉、连铸机、中厚板轧机、无缝管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及大中型矿山。

2.3.4 产品结构初步改善 ,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供需矛盾突出的板、管、带材产量,从 1978 年的 710 万 t , 上

升到 1992 年的 2501.6 万 t , 占钢材总量的比率由 32%上升到 37.37%。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钢材,达到总量的 60% 左右,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加入WTO后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冶金工业在工艺水平、平均技术装备水平、钢铁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专业化、劳动生产率、技术经济指标和钢铁企业集中度等方面都比较低下或滞后,再加上“入世”后对我国钢铁企业带来的诸如钢铁贸易、高质量和附加值产品、特钢企业和短缺品种的不利影响。在我国钢铁企业所处的现状和加入WTO后对我国钢铁企业带来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与世界钢铁企业强国进行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实现钢铁强国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加快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企业结构。面临我国钢铁企业的困境和“入世”后对钢铁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钢铁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国有资产战略重组,组建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企业在联合、兼并的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工;搞好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搞好关系到全行业发展的技改项目,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努力增强国际市场需要的或国内长期依赖进口的以及高附加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走品种、质量效益型的发展

道路。国际钢铁市场的竞争主要包括品种、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等方面的竞争。而目前这方面的竞争对我国钢铁企业而言都是弱项,特别是品种质量和数量的竞争,与西方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今后我国钢铁企业在品种方面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冷轧薄板、镀锌板和涂镀层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热轧薄板等目前进口数量较大的关键钢材品种,严格控制大中型材、焊管、热轧窄带钢、镀锡板等品种。

(3)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面对“入世”后的挑战,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简历促进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使得企业新增效益中科技进步的因素逐步扩大;其次推广先进成熟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工艺技术设备逐步实现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要推行“清洁生产”,投资向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倾斜。结束语

本文从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发展,结合已加入WTO后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论述今后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调整资源配置和优化企业结合,促进科技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向集中化,专业化和联合化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1】 冶金部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85年钢铁工业年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2】 陈宇科.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张训鹏.冶金工程概论[M].中南大学出版,2009.【4】冶金部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99年钢铁工业年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5】 赵文广等.计算机在冶金中的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 李小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博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3).【7】 胡邦喜.当今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特征浅析[J].冶金设备,2005(04).【8】.Souza,H.J.C.Voorwald,M.O.H.Cioffi.Fatigue Strength of HVOF Sprayed Cr3C2-25NiCr and WC-10Ni on AISI 4340 Steel,Surface and CoatingsTechnology[J].2008,203(3-4):191-198.【9】 D.Seo,K.Ogawa,M.Tanno,et al.Influence of Heat Exposure Time on Isothermal Degradation of Plasma Sprayed CoNiCrAlY Coatings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J].2007,201(180:7952-

7960.【10】 K.Spencer,M.X.Zhang.The Use of Kinetic Metallization to Form

IntermetallicReinforced Composite

Coatings by postapray Heat

Treatment,Surface and Coatings CoatingsTechnology[J] 2009,203(20-21).

下载近代民主历程和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代民主历程和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顾光辉历程,展望美好明天

    回顾光辉历程,展望美好明天 今年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个光辉华诞。回顾90年来,我党由弱小走向了强大;9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们取得了新民„„;9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们进行了......

    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历程与展望(合集)

    摘要:本文就财务管理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介绍和分析,指出为推动整个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促使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深层演进和发展,并积极主张战略型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形成和推......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

    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概述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的应用领域很广,它可以应用于电力系......

    上海燃气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上海燃气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作者: 来源:天然气(煤层气)与管道网 浏览次数: 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次 上海是我国最早使用燃气的城市之一,1865年,上海建成第一家煤气厂,于当年11月......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论文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班级 医电121 姓名 代新朝 学号 120411113 成绩 2013年1月10日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工业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使中国工业经......

    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

    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 ——2012012174 化学李梦 能量比比较高。具有高储存能量密度,使用寿命长的锂离子电池已经渐渐占据了人们的视线,那么这一类的离子电池又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