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感让每一个人都成功-论伯乐精神
每个人都想成功,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但对于成功的理解,每个人的看法会各不相同。我认为,对于一名基层领导者来说,让属下每个人都成功,就是领导者的真正成功之处。
一个领导者,管理能力其实比业务能力更重要。而最能说明管理能力强弱的,就是看这个领导是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积极性,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当一个人的有了激情,就如同在心灵上打开了一扇窗,让阳光照射进来,再老旧的陈设也会反射出光芒。一个成功的领导,就是能够去帮助他属下的员工去打开这扇窗,去做这照射进来的阳光。
一个领导者,他个人业务能力再强,如果不能很好地激发属下员工的工作热情,就不能让属下员工感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那这个团队也不可能做出成绩,不可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太远。因此,一个领导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每个人员工的能力,给他们安排适宜他们的工作岗位。这样就帮助他们找到了他们心灵上的那扇窗。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让他们对这个集体的未来充满希望,也是在帮助他们打开那扇心灵之窗,在工作上信任他们、支持他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且给他们提供前进的空间,指明他们前进的方向,让员工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每个人就都会反射着阳光,使这个团队像一颗闪亮的恒星,沿着领导者制定的轨迹稳定地前行。
在我们单位,有个叫小秦的女孩,刚来的时候因为在超市做过收银,就安排她在吧台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做事稳妥细致,就安排她去学习,然后负责IC卡工作。在这里,她接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学会了做一系列财务报表、订餐统计报表,学会了和前厅后厨的工作协调等等。在业务熟练了之后,我发现她还有着非常良好的沟通交涉能力,如果培养好,完全可以成为领导和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1年以后,小秦终于由一个收银员,成长为了一个中层管理人员,不但能圆满地处理办公室工作,还能全面协调整个餐厅的运行工作,多次获得先进称号。
这个世界不是哪一个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领导者一个人的成功,他的闪亮只是一瞬间。让每个人都成功,才是一个集体能够不断前行的动力保障。所以说,让每个人都成功,是领导者的能力表现,也是领导的一种责任。
第二篇: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不同的只是大家对成功的定义与理解。想要成功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具有下面的十种心态。
自
信——什么叫自信?自信就是眼睛尚未看见就相信,其最终的回报就是你真正看见了。
决
心——决心是最最重要的积极心态。记住,是决心,而非环境在决定我们的命运。企图心——企图心是指对达成自己预期目标的成功意愿。要想成功,仅仅希望是不够的。
主
动——如果你不够主动,那你就只能将命运交给别人安排,苦苦等待机遇的降临。
热
情——没有哪一个领导愿意去提升一个毫无热情的下属。
爱
心——缺乏爱心的人不太可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失去别人的支持,离失败就不会太远。
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信息社会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发展为学习力的竞争。
自
律——谁都渴望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自律。成功需要很强的自律能力。
顽
强——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一定充满挫折与失败。你不打败它们,它们就会打败你。
坚
持——假使成功只有一个秘诀的话,那么,“坚持”是唯一的答案。
在答案例题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答案符合相关知识点、观点正确,不能根据实际经验随意发挥。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解答时切记不能根据实际经验随意发挥!在第一次阅卷过程中发现有许多考生在答案例题时按照工作中的实际做法来回答问题,由于国内许多企业管理不是十分规范,做法不是十分统一,所以根据实际做法作为答题依据所得出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样答题不能正确把握采分点,即使答了很多,但因为不符合采分点,所以得分很低。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2.关键词表述准确、语言简洁,把握不准的地方尽量回避,避免画蛇添足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做专业实务案例分析题必须审清题干,充分理解问题的含义和考核内容,因为案例考试题多量大,又加上许多考生对案例分析所用理论知识掌握的不是十分透彻,所以做起题来速度上不去,语言不简练,就十分耽误时间,使考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所有题目。如果考生对考题的部分知识点比较了解,部分知识点把握的不是十分准确,回答时就应尽量回避这些把握不准的知识点;如果考生对考题的知识点比较熟悉,为了得高分,对于题干中没有提到的知识也面面俱到的回答,就会画蛇添足,浪费宝贵的答题时间。
3.解答紧扣题意、有问必答,不能随意改变材料背景。例如,在回答一个案例题时,有一安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有一道工序需要焊接,此道工序的施工期为3天,刚施焊半天就赶上停电事故,停电造成主机安装工序延长2天时间,焊接工序为该工程的关键工序,问是否会影响总工期,为什么?
解答:会影响,因为主机安装工序在关键线路上。又例如,在回答一个案例题时,有一安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停电造成主机安装工序延长时间2天,此道工序的总时差为5 天,问是否会影响总工期,为什么?www.xiexiebang.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解答:不会影响总工期,因为此道工序的总时差为5天。
背景材料有细微变化可能会导致答案发生很大变化。案例题是千变万化的,同一知识点可以有若干种问法,要充分利用背景材料中的条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层次地解答问题,思考和确定解答该问题的若干重点以及可能运用的相关知识点。
4.分析背景材料中内涵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法定关系、表达顺序等各种关系和相关性。
第三篇: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不同的只是大家对成功的定义与理解。想要成功吗?首先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具有下面的十种心态。自信 什么叫自信?自信就是眼睛尚未看见就相信,其最终的回报就是你真正看见了。决心 决心是最最重要的积极心态。记住,是决心,而非环境在决定我们的命运。企图心 企图心是指对达成自己预期目标的成功意愿。要想成功,仅仅希望是不够的。主动 如果你不够主动,那你就只能将命运交给别人安排,苦苦等待机遇的降临。热情 没有哪一个领导愿意去提升一个毫无热情的下属。爱心 缺乏爱心的人不太可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失去别人的支持,离失败就不会太远。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信息社会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发展为学习力的竞争。自律 谁都渴望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自律。成功需要很强的自律能力。顽强 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一定充满挫折与失败。你不打败它们,它们就会打败你。坚持 假使成功只有一个秘诀的话,那么,“坚持”是唯一的答案。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们有了好的心态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走上我们的成功之路。
一、热诚的态度。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未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了他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之间的判别是:成功人士始终有最热诚的态度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以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人生的种种失败怀疑虑所引导和支配。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功
1、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
2、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怎样对待我们。
3、我们在一项任务刚开始时的态度就决定了最后的多大成功。我们的环境——心里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们自己的态度来创造。
二、目标明确、目标管理
1、目标明确 没有线路图什么地方也去不了。目标就是构筑成功的砖石。目标使我们产生积极性,你给自己定了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你努力的依据二是你的鞭策。目标给你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随着你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你就会有成就感。有98%的人对心目中的世界没有一幅清晰的图画。如果计划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会降低了你的积极性。
2、目标管理 把整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易记的目标把你的目标象成一金字塔,塔顶就是你的人生目标,你定的目标和为达目标而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指向你的人生目标。金字塔由五层组成,最上的一层最小,最核心的。这一层包含着你的人生总目标。下面每层是为实现上一层较大目标而要达到的较小目标。三、一勤天下无难事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四、擅于理财、预算时间和金钱
五、喜欢运动 健康的体魄是成就事业的资本。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六、自律 自控能力的强弱对人生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影响。
1、当你生气时,你能沉默不语吗?
2、你习惯于三思而行吗?
3、你的性情一般是平和的吗? 4、你习惯让你的情绪控制你的理智。
七、谦虚好学
1、你是否把不断的学习更多的知识作为你的职责?
2、你是否有一种习惯:对你所不熟悉的问题发表”意见”?
3、当你需要知识时,你知道如何寻找吗? 越是成功的人,他们越会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
八、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功意味着别人的参与
九、信念
十、立即行动 有了价值连城的目标计划,成功已向你展示。有位先生几年以来一直暗恋着某位小姐,可是,连续几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一直在等待,直到那位小姐成为他人之妻,他紧张起来,但是为时晚了!别在犹豫,请立即行动吧!
第四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不抛弃不放弃
一个贫穷的年轻矿工,奇迹般的考上了研究生。奇迹背后是一份坚定美丽的爱情。他的大学生女朋友,不顾世俗的眼光和家人的反对,用8年的青春和爱无怨无悔的支持他的梦想。
可是当他研究生毕业,8年来“不抛弃不放弃”的“现代王宝钏”却决绝地离开了。男人找电视台为他寻觅“失踪”女友,她要向她求婚。
“王宝钏”出现在演播现场。谈及8年感情路上的付出,女孩儿伤感落泪,道出的隐情却让人震惊。原来,男友早已精神背叛,在网上结识了新欢,新欢年轻美貌,家境富裕,两人已相约要到女孩儿的城市就业安家了。
女孩儿爱的如此义无反顾,男孩儿依然会负心。所幸的是女孩儿努力爱也努力上进,身为当地律师的她,面对薄情寡意的男人虽然伤心,却有条件放下,因为像她那样不势利爱上清贫矿工的女孩子,又那么优秀,还怕没有好男人爱?谁怕谁?
应该是说她的这份决然,拯救了他们的爱情。这个男人本以为女友付出了这么多一定会对自己难以割舍,她的主动分手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范围,他痛哭流涕的求女友回头。其实他忘记了女友付出的还不是她的全部,因为她始终保留了自我。这样的女人在变故来临时是绝对不会乱了阵脚的。
而另一个故事,却是一个听着即将临盆的大肚子千里寻夫的女人,千辛万苦找到和小三同居的丈夫,面对丈夫的绝情辱骂,不但没有办法,反而苦苦哀求。在节目现场,主持人说事实摆在眼前,你的男人就是这样狼心狗肺了,你还要他吗?女人说:“一定是这个女的抓住他的什么把柄了,他爱的是我,我绝对不会放弃他的。”
在场的人包括她老公都觉得她的想法很荒谬,她这种像是被人下了蛊一般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令人惊诧。
也许有人说周慧敏也是这样啊,倪震都屡次出轨了,为什么她还要接纳他呢?是倪震是贱,但是他公开出来向周慧敏致歉忏悔,承认是自己衰才葬送了他们的爱情,赞美周慧敏的完美无瑕。而这个男人宁愿像狗一样跟着小三,承受千万骂名也要离弃老婆!那种对老婆的嫌恶态度就好像在避瘟神一样。这两种贱可有着本质区别。
就好像克林顿和贝克汉姆,人家也都有出轨的风流韵事,但是对老婆又道歉又讨好,痛哭流涕加钻戒赔罪,人前人后给足老婆面子,从此还洗心革面,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希拉里面对的是真心悔改的总统夫君,维多利亚面对的是严重妻管严的头号万人迷,你这个男人算什么东西?一个堂而皇之喜新厌旧的垃圾男,也值得你不抛弃不放弃?人家不抛弃不放弃的是对幸福家庭的维护,对真爱的坚持,对知错能改的包容,你不抛弃不放弃的是什么东西?是对负心汉的纵容包庇,是误以为爱情永远不会变的傻气,是对所谓浪子回头的痴迷,还是离开男人就不能活的软弱?
不抛弃不放弃的应该是真爱,那种过眼云烟,随时会云淡风清的就算了。那种还会给你带来耻辱的就更加要抛弃放弃了,否则有一天你回过头不看,你真的会“把肠子都悔青了”,何必呢?
这世上有太多的白眼狼和负心汉,我们又没有火眼金睛,什么能分辨,更何况再好的男人也有变坏的可能,我们又不能未卜先知,万一绝世好男有一天突然变成世纪贱男,怎么办?难道你的作用就是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陪他奋斗,还没有享受几年的风光生活,就将你培养完美成熟的成果交给下一任?
所以,培养男人不如经营自己,不爱自己谁来爱你。薛平贵已是仁义男,但是王宝钏死后不代表他不会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你看地震中感动世界的那个背妻男,在妻子死后几个月就闪婚了,美其名曰要继续生活。很多人备感寒心无法接受,但是人家说了,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虽然话有点儿冰冷,可的确也是真理。谁死了地球照样转。
保全身心才最重要。好好滋养我们的健康美丽,不放弃不抛弃对真爱的追求,而不是随时会变的男人。不管他是人人称赞的好男人,还是隐藏的天生坏痞子。只有你永远对自己
不抛弃不放弃,你才能有幸福的未来。
伊能静当年在晒幸福时也说过,尽管父慈子孝,但女人最不能失去的还是自我,因为儿子有一天会长大成人,丈夫也有可能离开,只有自我才是不可以失去的。正因为如此,虽然她现在没有了家庭,没有了爱情,却依然可以靠着不老的容颜以42岁的高龄再战江湖。
不抛弃不放弃,永远说的是自己!
第五篇: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
---中国宪政的精神出路这里试图叙述的,并非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理论,尽管我确信,的主题完全具有发展成为完整理论的可能性。这里也并非试图对弗里德里希的《超验正义》一书作出评价,因为一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理查德·胡克、约翰内斯·阿尔色修斯、洛克、康德等历史巨人的超验正义思想予以概说并梳理其与西方近代宪政模式之间关系的书,显然只有那些作过同等细致研究的人,才具备撰写书评的资格。准确而言,这是在认真阅读此书之后,因为内心涌动着由此书所激发的绵绵思绪并希望将这些断想诉诸文字而完成的一篇小文。
毫无疑问,我们中国人拥有一部成文的宪法,也拥有按照这部宪法设计出来且处于稳定运作状态的一系列制度。就此意义而言,简单地抨击我们的宪法并未付诸现实,应该属于一种较为武断的言论。然而,来自于西方宪政文化的一个声音告诫我们,“一部宪法的政治意义既不是它被单独编纂在一份文件或法典中,也不在于它规定了政府的组织形式”,宪法和宪政的真正本质必然表现于其特殊的政治功用,即宪法的核心目标是“保护身为政治人的政治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保护他们享有的真正的自治。宪法旨在维护具有尊严和价值的自我,因为自我被视为首要的价值”。页14-15可见,从是否存在被公认为国家基本大法的法典、该法典是否得到普遍的遵循或具体的制度化、甚至该法典是否由法官加以实施的角度,来评判宪法的真实性,其实是对发端于西方的宪政模式的偏离。因为,真正的宪政并不是取决于种种形式上的相似,而在于一种特定的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尊重与维护每个个体人的存在和发展价值的目的论。也许,正是在认定我们的宪法匮缺此种精神内蕴的基础上,一个尖锐的批评成为许多有知之士的共识:中国只有宪法,没有宪政。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使得一个长久以来自我封闭存在、不得已接触西方文化的民族和国度,逐步从形式上的模仿接近实质上同样或类似的宪政精神呢?这个设问其实已经内含于各种关于中国宪政之路的理论构想之中。而且,由于宪政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仅仅依赖于庄严公布一个像《人权宣言》那样的宪法性文件就可以奠定的尽管类似的文件肯定具有极大的象征、启蒙、定位之功效,所以,各种具备人权保障内韵的制度包括私法和公法发展之设计,都可以在广泛的意义上被认为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但是,这个设问本身现在正面临一种知识倾向的威胁与挑战。这种知识倾向认为,来自于不同文明或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是有其局限性的,将生长于特定情境内的价值观和信仰移植到其他有着某种不同悠久传统的民族或国度内,可能会带来“南橘北枳”的效果,因而需要谨慎地对待。确实,由于其关注到各种文化传统的实际差异,揭示出当前中国正在大规模进行的制度重塑中因源于西方的价值理念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理念之间的碰撞、冲突而带来的种种问题,这种知识倾向已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广大的市场。如果其结论尚停留于“谨慎对待”而不是进一步滑向“抵制或放弃”的态度上,这种知识倾向还是值得尊重的,是健全我们的理性思考所必需的。而且,在此意义上,它并没有真正使上述设问处于危险境地,而是提供了一种在回答问题时必须具备的警觉。不过,在实际的应用中,它并非静止地、乖觉地止于“谨慎”之态度,而是衍变出一个极端的形式。这个极端形式与“国情论”相结合,造成了对所有西方本源的价值观、信仰皆持怀疑甚至拒斥的相对主义立场,并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某种政治上的需要,而阻碍了真正宪政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精神氛围的形成。
与此相关联但又具有其独立意义的现象是,各种制度设计的努力,无论是公开宣称其人权保障宗旨的还是把这一宗旨隐含其中的,都呈现出零碎的、片断的、间歇的迹象。尽管这些在制度层面上的努力勿庸置疑已经极大地促进了国民权利意识的增长,然而,它们的上述迹象表明:一则,其难以摆脱主张集体利益或集体权利至上的主流话语的控制和影响,故而难以形成一致的对个体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尊重,更难以促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持续不断的流行信念作为宪政发展的精神支撑;二则,既然这些努力尚未动摇根深蒂固的集体利益或集体权利至上的主流精神言其根深蒂固,乃因中国文化历时两千年的将个体置于家、宗族、国君之下的传统,它们的权利促进效果也就极易受制于以集体利益或权利为名的政治权力的主张,进而,权力必须受到限制的宪政观念尽管已经日趋成为普遍共识,但由于没有寻觅到坚实的根基而无法得以彻底的落实;再则,也正因为如此,甚至这些努力本身都尚未充分意识到,尊重个体人之存在和发展的宪政主张与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主张之间的悖论,立法权被尊崇为神圣和至上的,种种忽视甚至剥夺个人价值与利益的立法形式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还是行政立法,甚至更为广义的政策性立法,都因为有主张民意的头衔而获得了不容质疑的正当性。
于是,在回应上述设问的同时,我们似乎必须首先解决两个彼此关联的问题:第一,处于一个特定文明传统的我们,是否应该接受来自西方的价值观和信念,以促进我们的宪政发展?第二,这样的接受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从而可以使现今分布在各个领域的推动权利保障的努力获得大致统一的基础,使它们形成一种持续的合力?阅读《超验正义》的任何一位读者,都会强烈感受到西方近代宪政模式深厚的基督教文化基础。显然,在此毫无必要复制弗里德里希对中世纪以来阿奎那、胡克、阿尔色修斯、洛克、康德等不同时代代言人的诠释,这些诠释确已让我们相信他们及其所处时代的宪政观念是怎样深切地受到宗教影响的。也许,有很多人会因此质问:既然如此,我们这些缺乏基督教文明养育的人,我们这些历史地处于无神论精神状况的人,怎么可能会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那样深信世间的统治者只有像上帝那样行事才是符合正义的、人定法必须符合上帝的理性、上帝的理性是可以为上帝平等赋予其理性能力的人所知晓的,怎么可能会像基督徒那样在此确信基础上坚定不移地维护个人自由权利是神圣的、任何政治秩序必须有分权、权力必须受到限制等主张呢?
我们必须首先成为基督徒,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拥有了基督徒执着、坚固的信仰,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族精神,然后才可以真正走上宪政之路,这绝对是一个荒谬绝伦的构想。《超验正义》的作者在其细致阐明宪政论的基督教根基之前,早就驳斥了与此荒诞构想一脉相承的某种文化相对论:“在断言西方的宪政论是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分时,我们所遵从的是一种现代的信念,即认为一切文化现象应被视为一整套相互关联的价值观、利益和信仰的体系的呈现。这一正确的主张很容易导致一种错误的相对论,这种相对论视该种价值观、制度和行为模式被限定在一套特定的体系内,并因此难以超越其樊篱。我不同意如此眼光狭隘的浅见,而承认在许多相互关联的情境中,基本相同的现象的再现,呈现出作为人的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的可能性。易言之,通过展示文化的和观念化的宪政论内涵,我不想排斥其普遍有效的可能性……”。
当然,毫无理由地去追随任何一个人的观念是不符合人之自然本性的,精神的自由要求——实际上通常也促使——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检视和判断是否接受一种主张。弗里德里希的驳斥之所以具有说服力,因为他提出了“作为人的人类所具有的普遍可能性”这一值得重视的论据。我们可以承认自己和弗里德里希以及他所展示的思想巨匠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我们绝对不可回避我们和他们一样是作为人而存在的;我们可以拒绝承认人乃上帝造物因而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尊严、自由和上帝赐予的理性能力,但我们绝对不能抹杀每一个具体的人与其他人一样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之价值。在一个传统基督教社会日益世俗化、宗教基础渐趋削弱的时代,西方人得天独厚地、自然地继承了历史给予他们的人类个体具有最高价值的观念遗产;在一个非基督教的世界里,我们难道不能从人类的普遍可能性出发把这种遗产视为整个人类的,而不是特定民族、特定文化的?剥下阿奎那、胡克、阿尔色修斯、洛克、康德的宗教外衣也许这是一种无礼的举动,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无不确立了每一个个体的人在世俗秩序中的崇高地位,世俗秩序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制度化的体系努力确保这样的崇高地位。当康德“注意到宗教含有这样一种认知,即所有的义务都是神的命令,但这些神的命令并不是一种异己意志的任意规条,而是每个自由意志的基本法则”之时页67,发出了“每一个人都应被作为一种目的来对待,而决不应仅仅被作为一种手段”的跨越时空的呐喊。这就是有力的明证。
也正是在一个世俗化的背景之下,当代的弗里德里希在诠释宗教信仰权、选举权和工作权的时候,就不再是以上帝旨意为它们正名了,而是完全诉诸一个人的存在、实现与发展价值。“如果一个人获得这样三种权利:宗教信仰权、选举权和工作权——体现自主的自由、参与的自由以及创造、发明和革新的自由的三种权利,他会发现,就像相应的自由一样,这些权利都旨在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得以充分发展的人。不让人信其所信,不让人参与对其统治者的挑选和定期更换,不让人在其能够生产和创新的领域内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这里的任何一种剥夺都会被视为非人道的举措,就像致人以残废和妨碍其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权利具有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发自于人的真实本性,就像与之相应的自由也出自人类本性一样。因为这些自由是人类力量的展现。……每一项权利都可被表述为一种能力,一种人达致自我实现的能力,这一事实是一切权利的坚实的内核。”页97-98面对这样的主张和信念,我们无论如何没有理由再以狭隘的“文化相对论”、“国情论”、“民族优秀传统论”来拒斥之了,否则,我们这个民族还会像黑格尔所言的那样停滞不前,还会在有意无意地迷恋于传统中遏制人性解放的糟粕。其实,这似乎多少有点杞人忧天。因为,在一个家庭、社会结构以及与世界交往结构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中国,民众已经越来越多地以各种形式——如维护自己的隐私和名誉、反对家庭暴力、主张自己的消费权益、选举自己信任的村长、组织和参与自治组织等——提出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吁求。尽管还随处可见阻碍、压制这些吁求的力量,还随处可见对此类吁求尚不觉醒的人们,但这个趋势不是任何人或任何权势可以阻挡的。在此意义上,为什么要接受“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的西方宪政之核心理念,已经不是一个理论上自我困扰地进行设问与回答的问题,而是一个身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民众已经作出选择并有相对确定答案的问题。这也恰恰应证了构成西方宪政论基础的一个信仰:“正义,作为原生的、最高的自然法,因此便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掌握的。因为,植根于所有人心中的理性实际上是一项共同财富,而不是……智慧精英独有的或首要的特征。”页73这也再次让我们的耳边回响起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问题只是回答了一半,我们只是肯定了:发源于一种文化情境的价值观可以突破其原有的体系而在人类中间具有普遍有效的可能性,只要这种观念充分肯定了具有人格的人普遍内在的价值,这个可能性就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接受,从而使目前正在萌发和形成的各种反映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吁求脱离分散的状况,使全体民众在思想上能够达成某种一致性,最终使我们的政治秩序建立在这种一致性基础之上。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上予以回应,这里无意探讨在具体的制度构建层面如何应对的问题,而是要在精神领域确立这样一个主张: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应该成为一种超验的信仰。
西方人是在基督教文化根基上确立对人的信念的。当一个基督徒深信自己践行上帝的诫命就可以获得神恩和拯救时,那么,世俗政治秩序发出的任何命令人定法只有符合上帝的诫命,才可以让其服从。页20而上帝的诫命是可以透过上帝植根于人类的理性为一切人所知的,人类普遍恒久的呼声就如同是上帝自己的意愿。页49上帝的法律,即理性的法和自然的法证明人享有自主的自由,因为除非人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他们就不能自由地推理,而如果他们不能自由地推理,他们就成了奴隶。页73一切与宪政有关的对人的尊重的观念,就是在这样一种宗教信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因为符合宇宙的根本法则而获得了神圣性和超验性。当这种信念已经深深扎入人心而难以撼动之后,即便宗教基础随着时代的转换而削弱了,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永远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能说,具备这种信念的西方人就一定是维护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历史上发生在西方世界的黑奴、殖民、侵略、种族屠杀都证明此类断言是错误的。彼岸王国和此岸王国总是存在差距的。但是,不可否认,正因为具备这种信念,人们才坚定不移地、始终保持警觉地去追求其权利的实现,不断地去填补两个王国之间的沟壑、接近正义。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位助理法官在60年代就曾经撰写到:“促使白人共同体承担起补救工作的,并非黑人的物质力量,而是其事业的道德力量。推动占据多数的白人去矫正难以忍受之情势的,正是基本的良知、正义和经过长期而全面合理化的国民利益观。”AbeFortas,ConcerningDissentAndCivilDisobedience弗里德里希也指出,尽管工作权是在工业化造成大规模失业以后才得到普遍认可的,但是,“因此而认定这种权利是因为这一点才产生则是错误的。毋宁说,对这一权利的主张植根于这样一种信念,即工作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因此,剥夺其实现这一自然倾向的任何情形都应该加以纠正。”页10
1可见,一种内心深处颠扑不破的信仰,具有无穷的精神力量,甚至完全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外在物质的力量,尤其是当这种信仰成为普遍的、一个民族基本认同的东西。诚如上文所述,我们不可能也无需借助基督教来拥有“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的信仰,因为对人的内在价值的情感确认和追求,是可以超越自我而为所有理性人共同享有的。当今,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发生着许许多多不正义的事情,个体人的尊严、自由、权利不仅受到来自公共权力的侵犯,而且也同样受到其他个人的、单位的恶意掳夺,这些似乎很难使我们确立起对人的信念。然而,与其说这些现象表明我们这个民族难以成就信仰的话,倒不如说,一个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失去特定信仰的民族,在逐渐培育其人本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因为还未成熟而导致了人性丑恶肆意泛起。对人的信念,并非掩耳盗铃似的遮盖人性之丑陋。只有当我们确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向善的,当我们由此信念进而树立起为每个人的存在、自我实现和发展提供保障的信念时,才会在手中握有坚实的藤条,去鞭笞和约束任何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普通人侵害其他人自然权利的恶行,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制定符合理性的法律、创设维护人类尊严的权利,以抵抗任何扼杀和压制向善人性充分实现的恶行以及纵容这种恶行的制度。也只有如此,我们这个民族才可以获得走向宪政——一个以人类个体为最高价值的政治秩序——的精神底蕴、精神氛围和精神支撑。
在信仰重塑的过程中,让我们细细品味康德的一则著名喟叹吧:“有两样东西伴着永远新鲜且不断增长的好奇和敬畏注入我们心中……星光闪烁的苍穹和人心中的道德律。”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