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拆迁瓶颈 创新工作机制
破解拆迁瓶颈 创新工作机制
2011-10-13 10:44:06 来源:
破解拆迁瓶颈创新工作机制
下关房产管理局朱滨
城市棚户区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改善,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9月,根据区委办《关于区领导集体开展‘调研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我们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拆迁一线与动迁人员座谈研讨,就如何有效破解拆迁难题、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拆迁中的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房产局承担了4个保障房建设用地项目拆迁和扫尾工作。拆迁面积62万平方米,涉及被拆迁居民600余户,1800多名群众,工企单位35家。目前工企单位己搬迁33家,占94%,居民己搬迁593户占98%。
二、拆迁所面临的挑战
下关危旧房改造和保障房建设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较为集中的凸显期。这几年拆迁形势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每个项目的拆迁扫尾工作中各类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执政能力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不”:
(1)被拆迁居民对政府不够信任。危旧房改造拆迁和保障房建设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它关系到每一人的切身利益调整,因此所带来的矛盾也十分突出。由于拆迁性质、拆迁范围、拆迁主体不同,拆迁的补偿方式、金额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地块由于拆迁原因、拆迁时间不同,在补偿金额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带来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复杂化。加之部分动迁人员缺乏与居民沟通和联系,居民对政府缺乏信任感。所以在拆迁中不支持、不配合,影响到拆迁进度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程。
(2)动迁人员能力素质不平衡。保障房建设拆迁改造本是为民谋利的好事,是密切联系群众,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好机会。然而部分动迁人员由于个人能力素质问题,对拆迁改造工作思路不清,政策把握不准,导致出现失误和偏差,造成工作被动,致使拆迁工作推进速度慢;有的动迁人员由于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等问题,宣传教育不深入,思想工作不到位,甚至办事不公,厚此薄彼,引发矛盾和不满;有的动迁人员在矛盾和困难面前无所适从、无所
作为,造成群体访和越级访;有的动迁人员虽然大刀阔斧地推进拆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注重说话做事的技巧,给拆迁扫尾工作带来影响。
(3)党员干部先进性不够强。在拆迁实施中,为了加强拆迁的推进力度,不少机关党员干部充实到拆迁一线,这些人中大多数能吃苦耐劳,与群众打成一片。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由于家庭和亲朋好友也在拆迁区域内,考虑个人和家庭利益较多,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有极个别党员干部带头抵触拆迁,在居民中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而目前对于这些欠先进党员还没有及时、直接、有效地约束和惩处办法。
2、法制拆迁遇到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三难”:
(1)对不该给予拆迁补偿的人处理难。在今年五塘村危旧房片区改造拆迁中,南京长途客车公司租用滨江实业有限公司五塘村的土地(租期15年)租用期己到,滨江实业有限公司按协议要收回土地使用权。在此之前,南京长途客车公司在租用土地上盖起了违建房分给本单位职工。按照《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被拆迁人,是指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房屋承租人,是指与被拆迁人具有合法租赁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在此次拆迁中,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长客居民都不符合拆迁政策规定,拆迁实施单位是不能给予补偿的,问题应由长客公司自己解决。但长客居民不跟你讲政策,只跟你讲条件,不跟你讲法律,只跟你胡搅蛮缠,就是不肯搬迁。要求按拆迁政策给予补偿,并多次到区政府上访,扬言“谁拆我的房,谁就要给我补偿”。从拆迁开始到现在己经快二年了,长客居民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摆在政府执政方式的新挑战。
(2)实施行政措施处理难。在拆迁中,遇到一些涉嫌违法违规、借机敛财的投机户,政府束手无策。《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赋予拆迁主管部门的行政裁决权和行政强制执行权,就是为了保障拆迁工作高效快捷。但由于政策的变化,新拆迁条例规定取消了行政强制拆迁这一措施,改为被征收人超过规定期限不搬迁的,由政府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就带来拆迁周期长,问题难解决,捆住了动迁人员的手脚,影响到拆迁进度。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又一新课题。
(3)违章建筑认定处理难。违章建筑大多数出现在城郊结合部。从类型看,分为违章搭建的简易厂房、违章搭建的简易棚屋、违规加层或拓宽的民宅。这些违章建筑除少部分自用外,大多数是一些企业、居民用来出租获得利益的重要来源,也是部分企业和居民为套取拆迁补偿款采取的一种方式。违章建筑拆迁不仅影响到企业和居民的房租收入,同时在补偿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只能做出相应的补偿,比有产权的房屋补偿要低的多,居民难以接受。
3、拆迁安置任务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四大”:
(1)要求安置房源的压力大。由于下关是个老城区,居民住房面积普遍较小,居住拥挤,弱势群体相对集中,普遍无经济能力购房,大多数人都想利用拆迁,解决一家几代人的住房问题。市场商品房价格高,即使政府收购,按产权置换给被拆迁户,但价格居民仍无力承担,只寄托于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
(2)安置地点不符心意影响大。安置地点是被拆迁居民最重要的一项要求。由于下关城区的土地资源有限,大部分拆迁居民安置地点相对比较偏远,不少人思想上想不通,他们给自
己算了一笔帐,如果搬到离下关比较偏远的地方居住,以后要承担更多的交通费用和其它费用,带来自己上班、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诸多不便,因此不愿搬迁。
(3)非住宅拆迁安置困难大。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后,在拆迁时,多数要求产权置换,以再取得工业用地以满足再生产的需求。因工业用地供应量的局限,要求工企单位拆迁选择货币补偿,形成了一对矛盾。此外,个体工商户为维持生计,要求解决安置门面用房。对于个体工商户而言,原住宅改为非住宅的沿街经营的营业用房是他们的生活来源,而且被拆迁地段的营业用房多处于多年来形成的成熟地段的商圈内,经营状况大多较好,房屋拆迁给他们带来的损失较大。
(4)安置房建设速度困难大。这几年,我区虽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下了功夫,但由于土地、拆迁、规划、审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设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大拆迁带来的需求。我区大部分项目拆迁都2年多了,承诺交付时间也快要超了,仍还有不少被拆迁户在外过渡,引起群众的不满,导致群众信访和上访,更导致目前拆迁没有现房安置不搬迁的矛盾。
4、社会舆论的挑战。
从当前拆迁形势来看,出现顺利拆迁、主动拆迁的现象并不多见,总是存在一些利益分配不公、“钉子户”阻碍拆迁等问题,从而出现了一大批上访户,增加了政府工作成本。究其原因个别项目“不文明拆迁”,确实激化了社会矛盾。加之现在社会舆论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又使一部分群众错误地认为,拆迁惟有满足被拆迁人的要求,才是合法合理的。社会舆论的同情弱者心态,使一部分被拆迁人离开了法律和政策轨道,漫天要价,并以越级上访相“要挟”来争取“超大化”的利益,使得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小吵小闹得小利、大吵大闹得大利”、“早拆吃亏、后拆得利”的不良拆迁氛围。
三、破解拆迁瓶颈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确保依法拆迁
目前尽管出台了新拆迁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但在拆迁管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拆迁补偿标准的确定、拆迁安置方式以及拆迁的操作程序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因此,尽快完善调整拆迁工作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同时,对少数“钉子户”在拆迁中漫天要价,应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处理。目前拆迁中采用司法强制的方式是唯一方式,但司法强拆程序复杂,耗时长、效率低,缺乏强制拆迁的及时性和威慑力。因此,建议缩短司法裁决时间,以保证拆迁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管理监督,致力规范拆迁
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南京市下关拆迁安置系统》建设,加强对各拆迁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拆迁实施单位的操作步骤规范性监控,严格把关。做到严格审核拆迁主体是否合法、要件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合法、安置方案是否可行、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监管是否落实,把好申请资料、听证、调解、集体讨论决策关。对最有可能引发矛盾的评估过程必须执行拆迁评估的准入制度,评估结果必须公示,接受被拆迁人咨询,评估争议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鉴定。
(三)坚持让利于民,倡导友情拆迁
拆迁要把被拆迁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尽量考虑被拆迁人的利益。决不能以损害被拆迁人的利益作为代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考虑被拆迁人的利益。同时要想法设法确保被拆迁户拆迁安置后的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某些既得利益,在一般情况下要给予认可。对那些生活有特殊困难的被拆迁户要采取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政策温暖,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合法友情拆迁。在具体拆迁中,切实落实好拆迁政策,让拆迁最大限度地实现让利于民。一是困难户拆迁的处理。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居住情况,针对居住面积比较小的困难居民,通过调查、审批和公示监督等程序,确定住房困难户,借助政府的力量,扶贫结对,建立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综合保障体系,给予享受一定优惠的安置政策。二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房屋的处理。依据实际,针对集体土地所有的建筑,应采用人性化操作,可以选择货币安置或调产安置的方式进行。三是建房证件不符的处理。由于多种原因,原居民建房批复人与建房人不一致,出现房屋实际建造者并非宅基地审批者的现象,针对这一特有的实际情况,通过司法调解、集体协商等办法妥善处理,让建批双方共同获得公平合理的合法利益。
(四)健全机制,多措并举,力推非住宅用房拆迁
加大非住宅用房拆迁的货币补偿和调产力度。为鼓励被拆迁当事人选择货币补偿,建议提高货币补偿资金增加部分比例,特别是工业用途非住宅用房。同时,拆迁人可对其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设施和设备以及企业搬迁安置所需的费用通过评估等手段予以相应补偿。对确需调产安置且符合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向的企业,建议在全区范围内安置或提供置换土地。通过区政府收购存量企业用房、竟拍购买工业用地等方式,合理储备企业安置用房和土地,同时要及早规划落实非住宅用房的置换地块。对区块开发项目的工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收购、置换商务办公用房、合作开发等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对个体营业用房的拆迁安置,可考虑在安置小区配建一定数量的非住宅用房用以租赁。
(五)统筹谋划,多渠道探索安置房房源供应
一是超前谋划,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确立“以建促拆、先建后拆、快建快拆”的理念,从重视拆迁逐步转变到重视安置房建设上来,力争做到“房等人”,为加快拆迁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立健全以定向拆迁安置为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辅的安置房源保障体系,对符合廉租房供应条件的被拆迁人,应优先提供廉租房保障,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对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的被拆迁人,应优先提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三是加强房地产市场中小套型结构房源的市场调控。建议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在项目立项、规划方案论证、土地出让、开发条件会审等具体工作中,严格规定中小套型所占比例,促进住房供应结构合理化,增加中小套型房源的市场供应,充分保障拆迁群众有充足的选购房源。同时要继续规范推进对闲置拆迁安置用房、经济适用房的回购工作,努力减少直接建设安置用房的压力。
(六)加强违章建筑整治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拆迁工作外部环境。少数动迁企业及拆迁户因非法利益驱使,在未经任何审批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违法建设和违章搭建,已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拆迁秩序,若不采取强硬措施及时加以制止,就会影响拆迁政策的公平公正。一方面
要按照现行法律法规,依法对已经存在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另一方面要加紧建立一套快速灵敏的反应机制和简单有效的执行机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制止“两违”现象上,力求把“两违”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拆迁工作的推进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篇:《创新思维破解发展要素瓶颈》
创新思维 破解发展要素瓶颈
当前,全县正在加速推进跨越赶超,力争县域经济走在全省山区县的前列。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突破要素瓶颈的制约,可以说,资金、土地、电力、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问题,是当前全县县域经济发展最难突破的四个关键瓶颈。为此,本人对如何突破要素瓶颈制约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瓶颈
(一)土地供应日趋紧张。秭归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资源显得尤为珍贵。由于受土地资源限制,一方面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十分困难,如帝元、AB秭归公司等企业在扩建过程中,生产车间规划先天不足,增加了项目投入成本和生产管理成本,甚至因生产能力不足,只能请外厂代工。另一方面,土地供应不足,导致新的项目建设无法落地,如康辉五星级酒店、冷库等项目协议已签订三年时间,但因土地不能落实,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二)电力保障严重不足。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电能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然而,电力供应的增长速度始终不能跟上发展需求增长的速度。近五年来,我县有70%的规模工业企业在冬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供、断供电的影响。三金硅是我县用电量较大的企业,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处于断供电状态。
(三)人力资源严重短缺。据统计,我县规模企业劳动力需求在1.5万人以上,但实有劳动力人员为1.2万人,需求缺口3000人以上,恒丰纸业、大力纸品等一批传统企业因劳动力不足,长期处于不能饱和生产的状态。同时,优秀管理人才及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技能人才缺口在1000人以上,这些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四)流动资金严重缺乏。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我县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是企业生产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据统计,我县规模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在3亿元以上,许多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有的订单到了等米下锅,只能请外县工厂代工。初步估计,因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县年减少规模企业产值在10亿元以上。
二、四大瓶颈的成因分析
(一)土地供给紧张成因分析。一是土地需求急增。随着“两园三区”建设,城区规划用地将达到30平方公里,是原有面积的6倍。二是土地投入成本高。我县因为特殊的地势结构,需要移山填沟、开山炸石、削峰填谷才能获得可用建设土地。同时拆迁成本不断上升,拆迁难度不断加大,亩土地的基础建设成本大大超过了企业承受的成本。三是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现在土地利用仍然是粗放经营为主,规模效益不高,导致土地供给紧张的局势越演越烈。
(二)电力保障不足成因分析。一是电力资源储备不足。我县的电力资源为单一的水电资源,年发电量为3亿度左右,而目前,实际年用电量在10亿度以上,用电量的70%需由国家电网供给,一旦国家电网总量不足,断供、限供时有发生。二是基础设施脆弱。我县工业园区内部的电力设施并不健全,供电故障率在10%以上,对园区内企业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三是电价成本上涨太快。我县工业电价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县内大工业用电综合价格为0.65元/度,由于我县以传统产品为主,电力成本节节攀升,影响了产品竞争力。
(三)人力资源短缺成因分析。一是保障不到位。企业待遇不高,福利保障不尽完善,劳动力外流的问题比较严重。截止2012年,我县企业人均年收入平均数为2.61万元,而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年工资在4万元左右。二是员工流动性太大。企业效益不稳定,工资标准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企业缺乏与员工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等原因致使员工不安于在固定企业、固定岗位工作,据初步统计,我县企业员工的流失率在30%以上,有部份企业的流失率达到了70%。三是技术型、管理型高端人才匮乏。我县地处偏远山区,薪酬不高,很难招到并留住适合的人才。且我县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多是家族性企业,外来人员较难融入企业管理层。
(四)资金不足成因分析。一是实体经济融资遭遇生存危机。近年来由于企业生产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已导致实体经济企业出现微利局面。二是小微企业抵押贷款难。由于自身并无多少固定资产,无法满足银行关于抵押贷款抵押物的要求,导致融资困难。三是助
推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尚未形成。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的措施,但从整体上看,我县一个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四是资金流向不合理。截止2013年3月,我县有72.82亿元的本外币贷款余额,但贷款总额中,农行对长江三峡集团总公司贷款的32.5亿元,各行对全县433家县域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仅4.5亿元,我县企业的贷款额不足贷款总额的10%。
三、突破瓶颈的四大创新
(一)整合挖潜零耗地。一是积极向上“争”地。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在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创新城市发展、旅游业提升等方面,加以包装,争取上级直拨指标。二是盘活整治“腾”地。牢抓“三类地”——低效地、废弃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全面盘活闲臵土地,采取收回、收购、“腾笼换鸟”等方式,提升闲臵土地的利用效率。三是改造升级“生”地。通过法律手段淘汰企业盘活一批,对落后产能企业,抓紧实施淘汰工作,土地则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相关规定处臵;通过行政手段倒逼提升一批,针对单位土地产出少、贡献低、能耗大、占地多的企业,倒逼其提升层次,特别是对供而未用、倒闭企业等闲臵土地,加大清理力度,挖掘最大潜力;通过经济手段退出一批。对环境污染重、亩均产出低,且占了大量的建设用地空间的企业,在经济上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回收土地。
(二)开源节流解电荒。一是调。落实电力调控政策,运用市场化的经济调节手段,通过执行差别电价、加价电价、加强能源监察等有效手段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争。积极争取用电指标,加大与省、市电力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高峰时段用电负荷上的支持。三是保。加快电网和工业用电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我县电网供电的整体稳定能力,从硬件设施上予以保障。四是增。积极发展新能源,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发展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沼气发电、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鼓励企业利用车间厂房屋顶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站。
(三)改善环境留人才。一是用品牌招人。政府要把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当作品牌来建设,用良好的品牌来吸引投资和创业;企业要把改善用工环境和待遇当作品牌来打造,用良好的口碑来吸纳人才。二是用环境留人。政府要着力改善工业园区内的生产生活设施等硬环境建设。企业要强化劳动保护,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加强与员工的感情交流,畅通员工的发展晋升渠道,真正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三是用服务感人。对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其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给予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对外来务工人员,应加大生活上的帮助,多开展些“关爱行动”,切实解决就医、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
(四)融资创新拓财源。一是做强财政“主平台”。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二是疏通信贷“主渠道”。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活跃资本市场,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要引导金融部门创新金融产品,推行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新型贷款业务,加强金融部门服务企业力度。三是激活民资“主源头”。要强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事业建设。四是争抢上资“主阵地”。要紧抓政策机遇,积极做好项目论证、谋划、包装、申报等工作,加大“跑省进京”力度,力求“多”、“快”,全力以赴争抢上级项目资金。
第三篇:创新工作机制 推进和谐拆迁
完善工作体制 推行和谐拆迁
家是百姓安生之源,立身之本,房屋拆迁事关群众根本利益,在我国当前大举进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常因群众利益分配不均导致拆迁工作矛盾不断,因此如何维护各方利益平衡、实现和谐拆迁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民生重点。近年来,我县一直积极探索并全面推进“阳光拆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着力点,在开展全方位调查充分掌握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及时出台《宁海县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和《宁海县城中村改造暂行规定》等拆迁政策,改进提高动迁工作水平,创新完善动迁各项制度,实施“先建设、再安置、后拆迁”的工作新机制,坚持阳光操作,改变了以往政府努力动员群众拆迁的被动局面,变成现在的“居民要动迁”甚至要求提前动迁的积极局面,确保拆迁工作和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但我县正处于城市建设上升期,拆迁项目烦多,且各村情况复杂,通过调查部分被拆迁群众及总结以往拆迁经验,在遵循阳光拆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下,仍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改进:
一、政策宣传形式单一,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人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存在少数群众未充分理解或误解情况,容易引发群众矛盾;
二、征地拆迁安置保障工作不完备,未充分解决被征地人员的搬迁、生活生产等长远问题,使群众有后顾之忧难以积极配合拆迁工作;同时一些被征地农民不具备掌握较多财产的能力且失去土地后无稳定工作,滋生好逸恶劳习性,盲目消费,痴迷赌博,容易导致失地农民返贫,不利社会稳定;
三、“清零拔钉”工作仍有一定难度,《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新政出台后,行政强迁被取消,个别村少数居民存在侥幸心理,始终对全公开制度表示怀疑,漫天要价、不怕做“钉子户”,延误动迁基地及时清盘交地,影响后续建设发展。上述各种问题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为了维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我区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提高社会整体幸福指数,应进一步完善加强拆迁安置工作:
一、宣传正确舆论导向,规范征地拆迁行为,实现和谐拆迁。
1、深入拆迁一线,实现沟通零距离。就近设立旧村改造办公室,召开各类座谈会,充分听取拆迁户意见和建议;邀请相关法律专家,现场为拆迁户提供详尽、权威的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做好拆迁政策的释疑解惑工作,化解群众的抵触对抗情绪。
2、加强动迁人员业务素质建设,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及平和为民的工作作风,对拆迁户做到主动沟通、主动协调、主动处理,情理结合,引导拆迁户正确认识和掌握安置工作的有关政策,获得群众好感和信任,减少和弱化矛盾发生,为拆迁过程的平稳、顺畅打下良好基础。
3、广泛开展政策宣传,以公开透明促公平。加大与新闻媒体沟通力度,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宣传作用,开辟专栏,公布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和房屋估价等热点问题,让群众及时知晓;同时将党员干部列为公开重点对象,带头签订房屋征收协议,经审计后将有关内容予以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用事实对政策进行最好宣传,体现“公开政策与执行政策一致、政策执行前后一致、同等情况补偿一致”的原则,打消部分村名“先拆吃亏、后拆得益”的顾虑。
二、坚持以人为本,秉承服务内容全方位思想,实现亲情拆迁。
1、积极搭建房源服务平台,为社区老年人、双职工家庭提供全面房源信息,设立便民服务热线,解答拆迁户查找房源产生的疑问和顾虑。从租赁过渡房到签订协议,再到搬家腾房,实现全程“保姆式”贴身服务,为拆迁户解决实际困难。
2、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失地农民后征迁时期矛盾处理,建立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就业培训、文化讲座等活动,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引导失地农民步入社会发展正轨,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实现身份转换;完善多元保障制度,适当补偿被征人养老待遇,避免出现拆迁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3、重视“农民富了怎么办”的思考,帮助拆迁户打理好拆迁补偿款,避免坐吃山空。引导正确消费观念,杜绝攀比、奢靡之风;加强社区管理,防止赌博盛行;联合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市场,推出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实现农民财产增值保值。
三、增强决策科学性,坚持政策一致性,实现依法拆迁。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前期调查工作,逐户调查拆迁人房屋权属、使用情况、户籍和家庭人口结构等情况,注意被拆迁人的补偿安置意向,对有关资料进行拍照、摄像形成档案,同时拆迁工作小组中增加部分居民代表,充分听取代表意见,深入分析,适时调整补偿方案,确保政府决策全面、完善。
2、严格把握“一把尺子量到位,一个标准算到底”,对于某些拆迁户超出政策范围的要求给予明确答复,不乱开口子,不搞无原则的安抚照顾,维护政策刚性;加强思想工作力度,阐明拆迁工作的原因、目的,意义,同时采用时间倒逼、减少拆迁奖励等方式施以适当压力,争取获得群众理解;
3、完善监管及司法拆拆制度。成立拆迁项目巡视组,跟踪监督项目建设;健全信访制度,设立投诉举报箱,及时答复相关政策规定,满足拆迁户合理要求、制止无理要求;把切实维护拆迁户利益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范围,确保廉政拆迁;同时抓紧研究司法拆迁步骤,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消除阻碍,更好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拆迁,应当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主动实施“阳光拆迁”并探索亲情拆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第四篇:创新举措 破解拆迁难
创新举措 破解拆迁难
硚口区委研究室课题组
拆迁是项目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城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硚口是一个老城区、老工业区、老市场区和城中村集中的城区,大力实施四大改造、以拆迁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大规模拆迁过程中,部分项目拆迁进展缓慢,引发大量信访稳定问题,拆迁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发展和稳定全局的“天下第一难”。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区拆迁工作的现状和原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一、拆迁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区四大改造加速推进,拆迁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拆迁面积达到创纪录的100万平方米,超过前三年的总和。拆迁工作总体进展平稳,但仍有部分项目推进缓慢。与此同时,拆迁引发的稳定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拆迁户在敏感时期进京上访,有的成群结队拉横幅堵马路,还有的围堵政府机关妨碍正常办公,一些基础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也受到影响。今年1-12月,全区进京上访为146批、236人,其中因拆迁引发的进京上访达到29批、89人,因拆迁进京上访人数占全部进京上访人数的37.7%。拆迁工作逐步陷入被拆迁人、拆迁人和地方政府三方都不满意的局面,成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拆迁难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策层面,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合理
1、货币补偿标准滞后于市场房价的变化。拆迁房屋综合评估价,是由周边二手房价格、基准地价和周边新房的预估价等几方面价格综合评估得出的。在实际拆迁事务中,评估价格与快速上涨的市场房价相比往往偏低。
2、补偿标准不具体。《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但是并没有对“居住条件”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3、一些优惠政策规定不尽合理。《拆迁管理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对30平方米以下的极小户型规定了优惠政策,但是新建房屋的公摊系数(公摊面积/套内面积)远高于旧房,多补的面积被公摊面积抵消,被拆迁人感受不到优惠。而且优惠政策仅限于货币补偿。
4、对无证房和住改商房屋的规定不尽合理。有关法规规定,“拆迁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房屋拆迁按房屋使用性质进行补偿”。然而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量临街房屋由住宅用房改为营业用房,办理了营业执照、缴纳了各种税费,但未变更房屋使用性质;许多房屋由于历史原因或城市管理不到位而长期无证。在实践中如果按现有政策执行,极易引发纠纷,而且不合情理。
(二)体制层面,市区拆迁工作管理体制还不顺畅,权责利不匹配
年初拆迁工作目标由市职能部门下达,拆迁任务由区政府承担,年底要进行考核,责任下放了,相关的职权却没有匹配到位。对拆迁能否顺利推进至关重要的动迁安置房源,是由市职能部门调控,区级拆迁部门对上协调的难度很大,动迁安置房源很难落实。从今年11月开始,市政府已经将经适房的审批权下放到各区,这无疑将提高区政府对动迁安置房源的协调能力。下一步,建议将动迁安置房源的计划、规划和规模控制等权限一并下放,以便更好地适应拆迁安置工作的需要。
(三)客观方面,硚口困难群众和改制企业较多,增大了拆迁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1、困难群体较为集中。我区困难群体较多,拆迁改造的区域又主要是困难群体集中的地块。2009年拆迁户中困难群体约为20%,居住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的约为19%,安置起来特别困难。
2、困难改制企业较多。2003年以来我区先后完成国企改制145户。在拆迁中有些企业土地价格大幅上涨,已改制的企业职工纷纷要求参与分配这些溢价的资产,引发大量纠纷。2009年拆迁上访中涉及企业职工的约占14%,而且都是群体上访。
3、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较差。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硚口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特别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目前经济适用房等安置房源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多存在配套不全、交通不顺、生活不便等现实问题。
(四)主观方面,部分干部对拆迁工作认识不足,创新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
拆迁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民生问题、稳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但是,目前仍存在少数干部和职能部门对拆迁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工作推进不积极,工作落实不到位。
二、对拆迁问题的基本认识
对拆迁行为性质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拆迁当事人的定位和拆迁方式的选择。我们认为,对拆迁性质的认识需要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判断。在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早已完成城市化进程的情况下,拆迁主要是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又处在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不能够简单地与西方发达国家类比。在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开发市场的条件下,严格区分商业拆迁与公益拆迁并不现实。当前拆迁涉及最为普遍的旧城改造,绝大多数兼具商业与公益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旧城改造主要是依靠商业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是典型的商业行为。另一方面,对旧城区和违法建筑的改造建设以及重新规划建设,可以进一步优化与重组城区经济、社会功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可以调整和改进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更为合理、高效、优质的产业链,增强城市资源集中优势和吸纳能力;短期内可能对被拆迁人的利益有所损伤,但其终极结果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竞争活力,被拆迁人也会从中获利,这就使得旧城改造具备较为明显的公益性特征。此外对部分困难拆迁户采取提供廉租房、经适房及保底面积的做法就更带有公共福利的性质,政府不能因为是商业开发而完全退出拆迁事务。
从实践来看,近期全国各地的拆迁工作也开始表现出政府主导、采用更加优惠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和拆迁安置方式的新趋势。如2009年4月北京市开始实施新的市场评估拆迁补偿办法,拆迁款足以购买政府提供的限价房。西安市棚户区改造中,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最大限度让利于民,赢得拆迁户的支持。2009年2月上海市出台了“数砖头加套型保底”制度,即居住房屋的拆迁补偿安置,将以被拆除房屋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价格补贴和套型面积补贴。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提出,征地拆迁必须以人为本,要树立“为民拆迁,拆迁为民”的指导思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当前我区正在全力推进的四大改造涉及的大规模拆迁同样具备商业和公益的双重属性,也应该按照政府主导、优惠利民的模式推进。在拆迁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更多地采用政府土地储备的模式推进拆迁,由政府主导,更加注重拆迁的规范性和公平性,将“生地”拆成“熟地”之后再进入挂牌出让程序。
2、保障居住条件原则。以被拆迁人的需求为导向,制定公平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和拆迁安置方式,帮助被拆迁人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保障被拆迁人的居住条件。
3、利益均衡原则。拆迁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一次新的利益分配过程,要保持各方利益的基本均衡、对等。
4、守法原则。政府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同时,要加强对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双方面的监督管理,坚持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开展利益博弈。对有些因政策和法律滞后而造成明显不合情理的,要采取社会救助、帮扶等方式予以妥善解决。
三、破解拆迁难的几点建议
在上述拆迁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突破性的立法建议,促进法规政策逐步健全完善;另一方面要在现行法规政策的框架内,进一步推进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举措创新,努力破解拆迁难题,加快拆迁进度,力求拆迁稳定,为硚口的未来发展拆出一片新天地。
(一)综合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实物安置力度
根据入户调查,平均约有92%的拆迁户愿意选择实物安置,这说明绝大多数拆迁户最大的需求还是居住的需求。实物安置是现阶段破解拆迁难、有效保障拆迁户居住条件的最重要途径。要综合采用就地安置、就近安置和异地安置多种方式,加大实物安置力度。同时研究制定梯度价格机制,引导拆迁户自愿外迁,适当减少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为中心城区发展产业腾出更多的空间。
1、就地安置。对于开发面积较大、住宅比例较高、有条件就地还建的项目,优先就地还建。就地还建的好处是对拆迁户居住生活影响最小,最大限度地保障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可以借鉴华通置业公司安置模式,鼓励引导开发商与拆迁户达成协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约定10-20平方米的特殊优惠面积。由于房型的原因,除了“拆一还一”的面积外,多出的面积在特殊优惠面积以内的,按照成本价或同期经济适用房价格补交差价;多出的面积超出特殊优惠面积之外的,按同等商品房计价付款。
2、就近安置。对于地段很好、开发面积较小、公建比例较高、更适合产业发展的区域,可以采用“区域统筹,项目联动,集中建设,就近还建”的安置方式,在一定的半径内实行一个或几个项目就近集中还建。就近安置能够解决一些项目无法就地还建的难题,有利于拆迁户就近享受原有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减少通勤成本,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整合利用还建资源,有利于城区功能布局优化。
3、异地安置。作为中心城区,异地安置方式可以有效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降低人口密度,有其必要性。但是相应的,对拆迁户生活条件的影响也最大,要充分考虑拆迁户异地安置后在区位交通、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损失,实行更加优惠的补偿政策,同时加快异地安置房源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完善拆迁政策
拆迁行为应当遵循等价、有偿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在促进公共利益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和减少被拆迁人牺牲个人利益,着力制定公平、公正、零负担的拆迁补偿政策。
1、确保拆迁补偿价格的公平合理。要按照物权法规定的“不降低居住条件”原则,采取市场价格机制,合理确定补偿价格。补偿标准、补偿金额要全程公开,坚持不乱开口子,确保先搬后搬一个价,保证拆迁公平,消除拆迁户的疑虑。
2、进一步提高奖励补助标准。目前我区各种奖励补助政策为10000-20000元不等。为提高拆迁户的积极性,建议进一步提高奖励补助的标准,通过增加奖励,弥补当前综合评估价的不足,减轻拆迁户购房的负担,鼓励拆迁户早签约、早搬迁。
3、变“拆一还一”为“拆一房还一房”,实现拆迁“零负担”。实物还建“拆一还一”(拆多少面积还多少面积)对于房屋面积较大的拆迁户可以适用,但是难以解决极小户型(30平方米以下)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即使制定了约定特殊优惠面积这样的优惠政策,需要补交的差价也给困难拆迁户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建议借鉴外地经验,对符合特定条件的极小户型困难拆迁户,实施“拆一房还一房”政策,即该困难拆迁户可以得到我区已建成的最小面积安置房一套,而不需要补交任何差价,真正实现拆迁安置“无缝对接”,拆迁户“零负担”。这样的让利一定可以让困难拆迁户乐意搬迁、盼望搬迁。
(三)统筹解决与拆迁相关的其他问题
对我区拆迁中出现的各类共性和个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借鉴实践经验和外地成功模式,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加以解决。
1、特困群体的拆迁安置。针对我区大量存在的残疾人家庭、双下岗家庭、特困户等特困弱势群体,应当着力解决其拆迁后的实际困难,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一是要按照前述最优惠的拆迁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安置;二是应当统筹组织民政、劳保、卫生、教育、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尽量为其解决拆迁后的就业、就医、就学等各方面实际困难,减少拆迁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拆迁改善其生活居住条件。
2、涉及改制企业内部矛盾的处置。要慎重处置这类问题,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可以借鉴原利商公司矛盾处置模式,通过做改制企业的工作,促成企业领导层主动拿出一部分利益,与在改制中利益受损的职工以及目前生活困难的职工分享。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多年前完成的改制持基本肯定态度,在当时改革摸索的大环境下,程序瑕疵在所难免,不能因此而否定改制的结果;二是在职工的利益分配上,要注意保持利益均衡,避免产生新的矛盾;三是对在改制中受益的企业领导,要讲究工作技巧,软硬兼施,让其认识到分享部分利益的必要性。
3、“住改商”经营用房的处置。针对汉正街市场中大量存在的有合法营业执照并按规定上缴各种税费、但未登记变更房屋使用性质的“住改商”房屋补偿标准无法反映房屋真实价值的情况,应当本着尊重现实的原则,通过与开发商协商,在房屋评估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住改商”房屋的拆迁补偿价,对上述“住改商”房屋按照有证门面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在实践中采用的补偿标准是60%-70%,应该用文件或其他方式将该标准固定下来,使得今后的拆迁中处置类似问题有明确的政策依据。
4、无证房屋的处置。对于历史遗留的无证房屋的处置,要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予以部分补偿或不予补偿。但是对于确有困难、一旦拆迁就无房可住的拆迁户,应当本着有情操作、拆迁惠民的原则,争取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来解决;特别困难且符合条件的拆迁户,还可适用前文提到的“拆一房还一房”优惠保底政策。
(四)强化依法意识,规范拆迁行为
在拆迁工作中,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推进拆迁。同时,加强对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双方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着力防止和及时纠正违法过激行为。一是依法处置钉子户。对于存在思想误区,想要通过拆迁一揽子解决家庭矛盾,而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拆迁户,要充分发挥街道干部、社区群干的作用,切实做好思想工作,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引导他们理解国家的拆迁政策,走出思想误区,同时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各方面实际困难,减少拆迁阻力。对于个别依仗关系顽固抵制拆迁,想要以此发财致富的“强权”人物,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采用纪委介入、强化组织纪律、所在单位施压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等各种手段进行约束,千方百计打压他们的气焰,避免在拆迁户中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对于以上手段都不奏效,且严重影响拆迁进程的钉子户,应当严格依照法律程序,采用行政强拆、司法强拆等法律手段,予以强制拆除。同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取得强拆一家、宣传一片、带动一片的效果。二是严格监督拆迁人。要坚决禁止和杜绝违法拆迁,防止拆迁人受利益的驱动,采用暴力拆迁、野蛮拆迁等不合法手段对被拆迁人施压。近期发生的辽宁拆迁户杀死拆迁人、重庆等地拆迁户自焚等恶性事件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法拆迁,加强对开发商和拆迁公司的监管,保护处于弱势一方的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对钉子户也要采用合法的手段进行处置,不能图一时之快而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第五篇:破解瓶颈 稳定生产
带压攻难关合力破瓶颈
-乙烯厂高压聚乙烯车间长周期稳定生产攻关项目纪实
内容提要:在公司“”理念下,高压聚乙烯装置长周期稳定生产攻关组率领厂部干部员工攻坚克难、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以“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细管理下,直线管理,层层落实,在“稳”、“盯”兰州石化公司新建属大乙烯聚烯烃三套主要装置之一。装置操作压力高、工艺连锁多、控制难度大。只要其中的一个联锁点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装置停车。2010年“二次压缩机段间压差高”、“高压循环气系统夹带过多高聚物”两大生产瓶颈问题突如其来,导致装置长期开开停停,连续运行“不满月”成为家常便饭。广大干部员工工作压力和信心不言而喻。为此攻关项目组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对比国内同类茂名石化装置连续运行120天的巨大差距,广部及车间领导干部员工倍感压力。一致认为必须找准差距、奋起直追、攻坚克难,打好长周期运行翻身仗。为此以公司牵头,厂部、车间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立即成立,提出“攻关一期装置连续运行60天的明确目标”。乙烯厂干部员工上下一心,带压攻关,从车间管理、操作运行、设备维护、技术指标等方面全面与茂名对标,盯问题,稳生产,合力破解制约装置长周期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12月23日,装置一期连续运行突破60天目标,装置生产能物耗大幅降低,均达公司二档指标,长周期技术难题取得显著效果。干部职工畏难情绪逐渐消失,信心和决心被激活,掉上二斤肉。
。他们实施单人包机、隐患排查追踪制、大机组监控、预知性维修、在线抢修、提高操作精确度、多工种联合巡检等卓有成效的保运措施,成立攻关小组,破解技术难题。2011年以公司牵头,厂部、车间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立即成立,提出“攻关一期装置连续运行60天”的明确目标。2010年7月装置生产进入不稳定生产状态,“二次压缩机段间压差高”、“高压循环气系统夹带过多高聚物”两大生产瓶颈问题突如其来,致使装置进入频繁开停车时期。为此公司、厂部及车间技术人员立即成立公共小组,定期召开专题攻关会,梳理瓶颈问题,落实攻关责任人,逐项攻关。2月份,二次压缩机的内部油更换为矿物油,解决了二次压缩机段间压差问题;7月份大检修对高压分离器S1401安装进料喇叭口,提高分离器的效率,解决了高循系统排蜡夹带问题。两大瓶颈问题终于破解,消除了安全隐患,发挥车间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减少了非计划停车。装置整体受控生产上了一个台阶,重新打造“高压高动力、高压高水平、高压高标准”的优良传统。
转变工作思想,提升技术指标。装置检修完转入生产时期,高压聚乙烯车间领导班子不断深入班组生产一线,紧紧围绕乙烯厂“4321”生产组织思路,将重点精力放在安全生产、稳定长周期和队伍建设上,树立严格管理工作思想,持续技术攻关,不断深化指标提升,稳定关键机组运行,努力降低装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在生产受控方面,严格执行大型压缩机组工艺卡片指标,建立技术员、班长和运行工程师三级动态指导和监督机制。有效保障1810D、2426H等六种牌号产
品顺利生产,产品质量合格率100%,专用料比率为32.27 %。并成功开发了开发2320D高透明料1184.3吨,提升35KV2240H电缆料品质,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
强化“三基”管理,优化设备工艺生产。装置进入生产中期,车间领导班子根据车间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细化管理制度,依靠制度和专业规范来抓好管理,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不断激励从而保证了车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利用每天例会和班前班后会以及出班学习时,及时将公司、乙烯厂的各类会议精神认真传达给班组员工。在节日期间,做到“班班见领导,落实责任好”。通过深入现场,及时掌握装置的生产、设备运行和安全环保等情况,及时解决生产中安全、质量、工艺、设备出现的隐患;加强安全巡回检查,确保了生产运行的正常,现场员工坚守岗位,精心操作,呈现出“安全、稳定、有序”的良好生产氛围,产品质量和消耗都控制在较好的水平。
深化属地责任,落实长周期保障措施。装置进入稳定生产后期。为保障装置冬季连续生产目标,车间结合冬季生产特点,将公司岗检、厂部岗检、车间自检有效结合,在装置上开展了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检查,通过强化班组员工自查、互查和复查的方式,对岗检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出整改或者防范措施,同时要求员工克服松懈麻痹的思想。同时,对照“八十字”方针整治现场跑冒滴漏、捆绑吊挂和防冻保温的缺损。每周侧重当班班组检查,全月覆盖检查内容,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明确责任人,目标分解,细致讲评,分析归纳,制定措施,帮扶整改,消除隐患。通过周检验证装置现场“低、老、坏”逐步减少,提高寒冷气候下装置连续运转的保险系数。
(高压聚乙烯车间:李勇)
2012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