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履行民政职能 为构建和谐湖北作贡献

时间:2019-05-13 20:0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履行民政职能 为构建和谐湖北作贡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履行民政职能 为构建和谐湖北作贡献》。

第一篇:积极履行民政职能 为构建和谐湖北作贡献

积极履行民政职能 为构建和谐湖北作贡献

2006-12-25 □谢松保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是指导当前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民政多、定位高、要求严、任务实,这充分说明党中央把民政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点党中央对民政部门的信任和厚望。

推进社会和谐是民政工作永恒的主题

民政部门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管理为工作主干,以社会公平、社会进步、社会作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社会事业建设中发挥作用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村建设中,民政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巩固了农村发展基础。我省以农村五保供养和灾民救助救助为主干的农村救助体系已基本确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在民政部门的引下,农村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在促进就业方面,加强了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复退军人和方式进一步多样化;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民办非企业单位已成为重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民办非企业单位已成为国家教育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办学水平显著提

(二)和谐社会是各项社会制度健全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上发挥的生存权、发展权是社会权利中的最基本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群众基本生活、维护人和发展权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民政部门承担了完善和发展社会救助、社会善事业的职责。湖北省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并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农村特困户救助实现了对110万人的全面覆盖,五保“福星工程”效五保对象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等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层管理模式的福利机构发展格局,“阳光班”、“慈善一日捐”、“微笑列车”等慈善品牌社烈。

(三)和谐社会是军政军民团结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提高双拥优抚安置水平上发挥政是军政军民的纽带。在过去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民政部门承担着拥军、支军的重要新的历史时期,湖北民政部门创新“双拥”工作内容,建立了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帮助驻军

困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逐步提高。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力度加大,在全国首创助学安置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到56%。

(四)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有序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上发挥作社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村民、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省所有城镇条件的乡镇,都完成了社区划分工作,在社区党的组织建设方面,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为领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的社区组织网络体系;成功地进行了六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村务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我省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注类民间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省内行地名管理和界线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大了行政区划战略研究和调整规划编制力度;实行了以区)为单位集中登记的婚姻登记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火葬,火化率不断提高。

(五)和谐社会是社会活力充沛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用。社会工作是提供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专门工作,正逐渐从政府和企业职能中分离出来。民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从业岗位、职业评价方面都承担了重要职责。在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极推行政社分开,推进民间组织办事机构工作岗位的职业化。

对照和谐社会要求

认真查找民政工作薄弱环节

目前,民政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难点问题制约了民政社会效益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一)工作手段不完善。民政是安民之政。从当前来看,民政工作手段不完善主要表现面:一方面力量不足,首先是基层力量不足。其次是专项民政工作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投入要表现有四:一是民政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二是民政部门专项业务工作经费缺口较对社会救助对象、优抚安置对象的补助标准偏低,优抚安置工作需要地方配套的经费难以落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投入不足。省以下财政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很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服务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工作机制不完善。很多民政工作需要大环境的改善和各部门参与配合。在社区建体系建设、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等工作中,存在一些机制障碍。在社区建设中,主要存在“四个不一是社区居委会的法定职能与政府赋予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二是社区组织承担的工作任务件不相适应,“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没有兑现;三是社区干部的待遇与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应;四是社区服务功能与居民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是政府与社区的关

社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社会需求强烈与社会救助资源分散的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新的形势下,阻力越来越大,渠道越传统的安置形式受到挑战。

(三)自身建设不完善。一是政策法规不完备。社会救助法、慈善法、民间组织促进法律尚在讨论制定过程当中,已有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军人抚恤优和《工伤保险条例》在内容上矛盾,《兵役法》与当前人事政策和用人现状脱节等等。二是亟待提高。长期的民政工作实践培养锻炼了一支队伍,他们细致、耐心、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民政工作者的特点,也是民政工作队伍的优势。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民政工作的队伍构、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上与形势的发展和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比较紧迫的任务,提高民政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不断增强民政工作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工程,既为民政工作拓宽了领域、提供了平台,也提出了挑战我省民政事业发展要突出为民宗旨,构建社区平台,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谐湖北做出新贡献。

(一)增强资源整合能力。争取建立财政收入与民政事业投入同步增长机制,使民政事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以上。健全各级财政足额列支和按时拨付的机制,强化民政资金使监督机制,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加快民政事业改革步伐,探索建立社会资金参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提高民政事业发展社会化水平。推进民政工作社会化步伐,加快实民营”,把社会福利机构更多地交给社会力量经营;试行向社会经济实体购买服务,尝试福场化。进一步拓展社会捐助渠道,提高社会捐赠水平。切实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社会动员作社会捐赠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福利彩票销售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为福利事业更多资金。

(二)增强社会救助能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要求以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从解决困难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逐步形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首先,抓紧建立灾害应急救援系统。两个中心:一是争取将中南区域灾情评估中心建在湖北;二是争取将国家三大救灾物资储备一建在湖北。加强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建立省——市(州)——县三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大中城市和重点灾区应急避难场所;强化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其次,完善城乡特困群体救构建覆盖城市困难群众的社会安全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重点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

框架;二是建立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机制;三是健全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建立救助对信息数据库,加强社会救助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县以上慈善组争取5年完成1亿元的慈善基金筹措任务。建立助老、助孤、助医、助学四项慈善基金。依市、慈善门诊、慈善药店,大力拓展慈善项目。

(三)增强提供福利服务的能力。积极拓展社区、社会养老服务,加强社会福利基础设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争取到2010年,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达到26万张,每百拥有床位数达到3.3张。新建一所省级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老年福利机构。加强孤残儿童福利设和孤残儿童的救助工作。

(四)增强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的能力。以服务国防建设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军人条例》,加大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安置力度,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一是完善抚准自然增长机制,使各类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二是进一步加役士兵安置改革力度,力争全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比例达到85%以上。三是认真做好军置管理工作。四是维修改造现有军供设施,新建军供站点,完善军供布局。

(五)增强指导社区建设的能力。深入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村民自治健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按照“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的要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重点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健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市和城镇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城市社区建设,对社区公共事务实行分类管理,积极推进社区强城乡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阵地建设。建立村委会、居委会干部能力培训体系和社区工作者制度,提高村、居干部的综合素质。建成省、市(州)、县(市、区)、社区四级贯通、标流程规范、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社区管理信息系统。

(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第一,加大民政执法和民政政策落实力度,规范各项工作措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政策公开开、救助对象公开,资金要直接发放到人。保证困难群众救助政策落实到位,使民政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第二,依法培育和管理民间组织,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调谐作用。以服务县域经服务农民增收、服务招商引资为出发点,帮助社会组织提高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重点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第三,依法加强社会事务管理进殡葬改革。提高婚姻登记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婚姻登记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信统。全面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第四,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民政组织

是基层组织机构建设,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涵盖各项民政业务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对各级民政机关公务员的培训,逐步建立健全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制度。将武汉民政职业学国民政系统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

第二篇:认真履行政协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认真履行政协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

--重庆市潼南县政协副主席刘发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科

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幸福安宁息息相关。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一定要发挥其独特优势,认真履行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多献发展之策,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生活中出现

矛盾都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常言道:“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难上难”。因此,人民政协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贯彻落实到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中。人民政协要通过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各界人才组织起来,把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来,抓大事,议大事;把主要精神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上,放在对改革发展稳定深层次矛盾的分析上,放在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思考上,为党委和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以使执政者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克服决策失误、减轻决策代价。避免那些不切实际的民心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不合民意的首长工程。

二、多建民意之言,畅通社会各界的交流渠道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健全宽阔、快捷和不失真的社会舆论及公共信息渠道。通过建立健全

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人民政协要发挥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听取各种声音,疏通各种渠道,多做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工作,多做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稳定人心的工作。要坚持以民为本的观点,用反映社情民意的热情和实际效果温暖人心。通过反映社情民意,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及时传达给政府,把散佚于民间、滞留在基层的真知灼见,准确地转达给决策者,并促使其认真考虑和采纳落实,让人民群众真切地体会到:提出诉求有人办,表达民意有人理,反映问题得

解决。从而形成一种心平气和言路畅、心齐气顺干劲足、融洽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三、多聚众和之力,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凝聚人心、维护团结的重要力量。各级政

协委员以及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都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上来。要始终高举团结和民主两面旗帜,发挥求同存异、体量包容的特点,不断加强同各界人士的沟通联系,广开门路,广交朋友。把广大民众的思想统一起来,把社会各界的力量聚合起来,力求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事业同干、行动同步。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局面,为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动力,形成合力。

四、多做稳定之事,维护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人民政协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党和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任务,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组织委员深入调研视察,为维护稳定出主意、献良策。一要围绕人民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点”,正确引导、理顺情绪,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以增进理解、扩大共识。二要围绕矛盾的“易发点”,见微知著,常抓不懈。对宗教问题、群体性事件等,要给予经常关注,协助党委和政府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三要围绕可能出现的矛盾“突发点”,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四要围绕已经发生的矛盾“爆发点”,“冲锋陷阵,息事宁人”,积极地协助党委和政府深入调查事故原因,稳妥地协调处理善后事宜,以寻求稳定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总之,认真履行政协职能,构建和谐社会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根据历史时期任务站在新的起点上,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坚决冲破和改变、革除一切不良的思想观念,用优秀的人文精神有力地推动潼南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篇:构建和谐民政之我见

构建和谐民政之我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政作为国家行政事务管理机关,是参与国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政府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责无旁贷的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构建和谐民政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现代民政制度的内在要求。那么,什么是和谐民政、如何构建和谐民政已成为我们当前应着力研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对构建和谐民政的粗浅认识。

一、和谐民政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和谐”意为配合的适当而匀称;在美学中,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强调“美在于和

谐”;在哲学中,和谐是对立的统一,和为本,谐为上;和为重,谐为要。“和谐”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谷物称禾,禾在口边,丰衣足食,天地人和;“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含人人有发言权之意。我国历史上社会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孔子提倡“和为贵”、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康有为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胡锦涛同志将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作了精辟的概括,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和谐民政”,笔者认为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一,依法行政。这是市场经济和法治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准则。它要求民政的一切行政行为

必须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范围内进行。一方面,要认真履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各项法定职责,为政清廉,执法为民;另一方面,要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便民执法,保证管理相对人依法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完善并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执法责任制,弘扬法治精神,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提高民政队伍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氛围。

第二,高效服务。就是在管理理念上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践行“立关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积极建设“服务型民政”,加快实现民政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高效服务不能仅仅体现在简单、表层化的“温情服务”、“笑脸服务”、“阳光执法”等较好的行风方面,更重要的是结合现代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适应发展市场

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围绕大局,搞好工作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潮之中。

第三,科学民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了解民情、反应民意、集中民智。重大政策、制度的出台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善听“谔谔之言”,能容人、容言、容过;切实做到“政策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尊重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善于调动民政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形成民政上下、内外宽松、和谐、民主、令人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

第四,安定有序。就是指管理完善、政令畅通、秩序良好、内部安定团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安定是相对于混乱而言的,是指政治稳定、思想稳定、工作生活秩序稳定、人心安定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同时,安定不是封闭、静止状态下 的安定,而是信息开放、社会进步中的安定。有序是相对于无序而言的,是指民政处于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政治、思想、文化、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章可循、循序渐进。这里的“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等等。安定与有序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二者结合才能构成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和谐民政。

第五,关系融洽。就是指内外部关系的团结、协调。内部关系是指全国民政“一盘棋”的关系,部门间、岗位间、业务与政务间的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关系,干群、党群、干部之间互帮互助、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外部关系包括与地方党政、部门单位的合作关系、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等。融洽的关系可为民政提供团结互助的内部关系和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六,充满活力。主要是指民政干部个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

分发挥和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活力既包括干部个体的活力,也包括整个民政事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增强民政的活力,就是要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进取氛围,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造热情,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实现干部思想理念和精神风貌的现代化,使一切有利于民政事业发展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以上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依法行政和高效服务是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它包含了民政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根本宗旨;科学民主与安定有序是和谐民政的基石;关系融洽是民政内部人际氛围和外部执法环境所要达到的目标;充满活力是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谐民政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同时,和谐民政又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作为目标,它与科学、文明、廉洁、高效的现代民政制度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地稳步推进。

二、构建和谐民政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民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政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民政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构建和谐民政是民政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谐民政的目标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致的。民政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处在保鄣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风口浪尖。多年来,我们民政系统经过更新观念,励精图治,狠抓业务改革和队伍管理,树立了公认的民政良好形象,民政事业目前总体上是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可以说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但在取得巨大成就、迎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民

政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还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挑战更严峻。民政资源的有限性与任务的繁重性、执法的责任性与社会救助的时效性、队伍廉政的风险性与监督制衡的不对称性仍是困扰民政工作的大矛盾,执法质量、运作模式、人员素质与形势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化解矛盾,化不利因素为发展契机,防止顾此失彼,有所偏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民政工作的和谐程度和和谐水平,才能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谐民政是转变民政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民政工作具有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政府职能正在转变,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社会保障体系的绝大部分职能与民政工作息息相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现在社会普遍存在几个“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多,新型社会组织多,社会福利需求多,公共服务需求多。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为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政工作各项职能绝大多数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是政府必须坚持和强化的主体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民政工作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有社会的安定和谐。

(三)构建和谐民政是推行现代民政管理理念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许多体质、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现,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带来的资源配置矛盾越来越突出;有的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习惯于凭经验和个

人意志办事,重实体,轻程序,执法水平不高;队伍建设与业务建设不协调等等。这些都对推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现代民政管理理念带来很大阻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推进现代民政管理理念、保障民政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民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提高民政的和谐度、满意度,实现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避免和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政工作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做好民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民政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三、构建和谐民政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构建和谐民政不只是一个漂亮的口号,而是一项有着丰富内涵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民政

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中,要牢牢把握“能力建设”这条主线,从“文化建设、提高素质、融洽关系、激发活力、加强基层”五个环节入手,稳扎稳打,全面推进。

第一,建设特色文化,为构建和谐民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民政方面具有引导和统领作用,是民政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政部提出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民政工作宗旨,十六大以后又适时提出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工作主题,在民政系统大力弘扬“孺子牛”精神,树立了为民模范“周国知”这一典型;各级开展了“满意在民政”、“民政是我家”、“树民政新风、让群众满意”等提升民政形象的文化活动,提出了“爱岗敬业、秉公执法、廉洁从政、高效服务、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民政职业道德要求等等。这些由职业意识、道德价值观等凝聚起来 的民政文化在统一意志、保障政令畅通、确保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想文化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干部职工的思想和灵魂,破坏民政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因此,要努力探索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理论武装和先进典型的示范、熏陶、感召、带动作用,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敬业乐群的精神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的活力和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和谐民政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努力提高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强、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民政干部队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队伍建设是民政工作永恒的主题,高素质的队伍是构建和谐民政的根本保证,必须把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常抓不懈。一是努力强化业务素质,提高服务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着眼于民政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对人才的总体需求,创建“学习型”民政,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紧紧抓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等关键环节,着力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现场执法等重点人才,全面提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能力、狠抓落实的能力、提高效率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综合协调的能力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和谐民政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以实现民政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从关心事到关心人、从满足人的低层次需要向满足人的高层次合理需求转变,在开掘潜能、增强活力、激发创造力中尊重人、提高人。

第三、融洽各方关系,营造良好的

发展环境。和谐民政具有动态发展性,“荒漠中难生秀木”,它需要在稳定融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营造团结、和谐的民政内部人际关系。“家和万事兴,人和事业兴。”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民政内部的和谐又是搞好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又是民政内部和谐的关键,只有加强团结、保持班子和谐,才能威信高、形象好、有号召力;才能同甘苦、心相印、有凝聚力;才能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有战斗力。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应当相互补台、相互支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豁达大度。作为干部职工之间,要想营造和谐共事的温馨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容人容事容言的气度,培养与人为善的积极心态,提倡“退一步海阔天空”,以自己高尚的品行、实在的业绩、踏实的作风去成就事业和融洽感情。但内部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一堂和

气”,而是在坚持原则、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求大同、存小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坦荡处事,使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关员之间形成高度统一的整体,形成合力,谋求规模效应和综合效益,这样才能达到气顺、心和、业兴的目标。二是构建各市民政部门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各市民政部门之间、各民政部门内部各隶属单位之间要实现工作情报、改革情况等信息资料的互通、共享,发挥民政部门合作的整体效能,促进民政工作发展的平衡性。三是构建与地方党政、部门的良性协作关系。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民政工作不是完全独立的,其工作、生活环境与地方党政有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抱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不行,水火关系不行。在与地方党政、部门的关系处理上要坚持以诚相待、以礼相还、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要在讲政治、讲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开展正确的

公关活动,拓展民政生存和发展空间,求得与地方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互相信任、友好合作、共谋发展的最佳效果。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干部的创造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民政工作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民政事业走向更加和谐的活力之源。和谐民政决不能死水一潭、沉闷呆板,而应该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应该是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和革故鼎新的时代,在新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民政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因此,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营造鼓励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的良好氛围,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要贴实际、紧贴需要,系统规划各项改革,准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注重改革与发展的协调共进。当前要把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福利社会化、中小城市“城中村”社区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政事业单位改革和五保供养作为改革的重点,并注重多种改革措施的协调和配合,使之形成合力,在固本强基的同时突出功能提升,使民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五,强化基层民政,完善民政工作体系。乡镇(街道)民政办身处民政工作的第一线,是全部民政工作的重心和基础,也是反映党和政府执政形象的前沿窗口。民政办直接面对每个群众,民政的各项任务、法规政策都要靠基层民政办去贯彻执行。民政办建设对整个民政工作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乡镇合并、社区整合,机构编制体制的不断调整,许多地方基

层民政办组织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反而受到了削弱。主要表现在:“缺位”现象比较严重;人员“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基层民政工作环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制约整个民政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打造“民心民政”,必须要打破这个“瓶颈”。要着力改善基层民政工作的环境,努力提高基层民政工作的地位,切实夯实基层民政工作的基石,确保民政事业在基层的健康发展。一是建议上级尽快制定出台法规性文件,全面规范基层民政办建设。自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的通知》,十年来,基本上没再出过相关文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基层民政工作的范围、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确保基层民政办建设的健康发展,建议根据新时期基层民政工作的特点、任务、要求,尽快制定出台“乡镇(街道)民政办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基层民政办的工作机构名称、职责、人员配备、场所设施、规章制度

等予以明确规定,确保乡镇(街道)民政办建设重新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合理配置基层民政办人员职数,逐步推行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年轻化。建议是可以按所在乡镇(街道)管辖的人口,来测定民政办工作人员的职数,合理解决因工作量大与工作人员少这个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同时,要努力实现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使基层民政工作始终充满创新和活力。三是切实改善基层民政人员的工作环境,着力提高民政干部的地位与自信。长期以来,基层民政工作虽然在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民政办公室条件简陋、经费缺乏、人手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政干部能有作为。为此,建议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领导高度的重视,着力改善基层民政办的办公条件,重视优化基层民政干部队伍的结构,努力提高民政干部应有的待遇。只有这样民政助理工作起来才会有自

信,才能在工作中创造佳绩、提高其自身的地位。

第四篇:构建和谐民政之我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政作为国家行政事务管理机关,是参与国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政府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责无旁贷的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构建和谐民政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现代民政制度的内在要求。那么,什么是和谐民政、如何构建

和谐民政已成为我们当前应着力研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xiexiebang.com下面谈谈对构建和谐民政的粗浅认识。

一、和谐民政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和谐”意为配合的适当而匀称;在美学中,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强调“美在于和谐”;在哲学中,和谐是对立的统一,和为本,谐为上;和为重,谐为要。“和谐”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谷物称禾,禾在口边,丰衣足食,天地人和;“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含人人有发言权之意。我国历史上社会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孔子提倡“和为贵”、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康有为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胡锦涛同志将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作了精辟的概括,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和谐民政”,笔者认为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一,依法行政。这是市场经济和法治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准则。它要求民政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范围内进行。一方面,要认真履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各项法定职责,为政清廉,执法为民;另一方面,要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便民执法,保证管理相对人依法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完善并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执法责任制,弘扬法治精神,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提高民政队伍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氛围。

第二,高效服务。就是在管理理念上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践行“立关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积极建设“服务型民政”,加快实现民政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高效服务不能仅仅体现在简单、表层化的“温情服务”、“笑脸服务”、“阳光执法”等较好的行风方面,更重要的是结合现代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围绕大局,搞好工作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潮之中。

第三,科学民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了解民情、反应民意、集中民智。重大政策、制度的出台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善听“谔谔之言”,能容人、容言、容过;切实做到“政策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尊重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善于调动民政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形成民政上下、内外宽松、和谐、民主、令人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

第四,安定有序。就是指管理完善、政令畅通、秩序良好、内部安定团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安定是相对于混乱而言的,是指政治稳定、思想稳定、工作生活秩序稳定、人心安定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同时,安定不是封闭、静止状态下的安定,而是信息开放、社会进步中的安定。有序是相对于无序而言的,是指民政处于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政治、思想、文化、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章可循、循序渐进。这里的“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等等。安定与有序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二者结合才能构成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和谐民政。

第五,关系融洽。就是指内外部关系的团结、协调。内部关系是指全国民政“一盘棋”的关系,部门间、岗位间、业务与政务间的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关系,干群、党群、干部之间互帮互助、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外部关系包括与地方党政、部门单位的合作关系、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等。融洽的关系可为民政提供团结互助的内部关系和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六,充满活力。主要是指民政干部个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活力既包括干部个体的活力,也包括整个民政事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增强民政的活力,就是要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进取氛围,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造热情,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实现干部思想理念和精神风貌的现代化,使一切有利于民政事业发展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以上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依法行政

第五篇:构建和谐民政之我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政作为国家行政事务管理机关,是参与国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政府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责无旁贷的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构建和谐民政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现代民政制度的内在要求。那么,什么是和谐民政、如何构建和谐民政已成为我们当前应着力研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xiexiebang.com下面谈谈对构建和谐民政的粗浅认识。

一、和谐民政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和谐”意为配合的适当而匀称;在美学中,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强调“美在于和谐”;在哲学中,和谐是对立的统一,和为本,谐为上;和为重,谐为要。“和谐”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谷物称禾,禾在口边,丰衣足食,天地人和;“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含人人有发言权之意。我国历史上社会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孔子提倡“和为贵”、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康有为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胡锦涛同志将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作了精辟的概括,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和谐民政”,笔者认为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一,依法行政。这是市场经济和法治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准则。它要求民政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范围内进行。一方面,要认真履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各项法定职责,为政清廉,执法为民;另一方面,要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便民执法,保证管理相对人依法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完善并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执法责任制,弘扬法治精神,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提高民政队伍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氛围。

第二,高效服务。就是在管理理念上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践行“立关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积极建设“服务型民政”,加快实现民政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高效服务不能仅仅体现在简单、表层化的“温情服务”、“笑脸服务”、“阳光执法”等较好的行风方面,更重要的是结合现代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围绕大局,搞好工作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潮之中。

第三,科学民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了解民情、反应民意、集中民智。重大政策、制度的出台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善听“谔谔之言”,能容人、容言、容过;切实做到“政策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尊重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善于调动民政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形成民政上下、内外宽松、和谐、民主、令人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

第四,安定有序。就是指管理完善、政令畅通、秩序良好、内部安定团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安定是相对于混乱而言的,是指政治稳定、思想稳定、工作生活秩序稳定、人心安定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同时,安定不是封闭、静止状态下的安定,而是信息开放、社会进步中的安定。有序是相对于无序而言的,是指民政处于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政治、思想、文化、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章可循、循序渐进。这里的“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等等。安定与有序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二者结合才能构成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和谐民政。

第五,关系融洽。就是指内外部关系的团结、协调。内部关系是指全国民政“一盘棋”的关系,部门间、岗位间、业务与政务间的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关系,干群、党群、干部之间互帮互助、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外部关系包括与地方党政、部门单位的合作关系、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等。融洽的关系可为民政提供团结互助的内部关系和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六,充满活力。主要是指民政干部个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活力既包括干部个体的活力,也包括整个民政事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增强民政的活力,就是要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进取氛围,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造热情,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实现干部思想理念和精神风貌的现代化,使一切有利于民政事业发展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以上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依法行政和高效服务是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它包含了民政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根本宗旨;科学民主与安定有序是和谐民政的基石;关系融洽是民政内部人际氛围和外部执法环境所要达到的目标;充满活力是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谐民政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同时,和谐民政又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它与科学、文明、廉洁、高效的现代民政制度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地稳步推进。

二、构建和谐民政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民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政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民政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构建和谐民政是民政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谐民政的目标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致的。民政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处在保鄣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风口浪尖。多年来,我们民政系统经过更新观念,励精图治,狠抓业务改革和队伍管理,树立了公认的民政良好形象,民政事业目前总体上是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可以说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但在取得巨大成就、迎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民政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还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挑战更严峻。民政资源的有限性与任务的繁重性、执法的责任性与社会救助的时效性、队伍廉政的风险性与监督制衡的不对称性仍是困扰民政工作的3大矛盾,执法质量、运作模式、人员素质与形势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化解矛盾,化不利因素为发展契机,防止顾此失彼,有所偏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民政工作的和谐程度和和谐水平,才能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谐民政是转变民政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民政工作具有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政府职能正在转变,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社会保障体系的绝大部分职能与民政工作息息相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现在社会普遍存在几个“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多,新型社会组织多,社会福利需求多,公共服务需求多。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为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政工作各项职能绝大多数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是政府必须坚持和强化的主体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民政工作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有社会的安定和谐。

(三)构建和谐民政是推行现代民政管理理念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许多体质、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现,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带来的资源配置矛盾越来越突出;有的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习惯于凭经验和个人意志办事,重实体,轻程序,执法水平不高;队伍建设与业务建设不协调等等。这些都对推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现代民政管理理念带来很大阻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推进现代民政管理理念、保障民政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民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提高民政的和谐度、满意度,实现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避免和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政工作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做好民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民政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三、构建和谐民政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构建和谐民政不只是一个漂亮的口号,而是一项有着丰富内涵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民政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中,要牢牢把握“能力建设”这条主线,从“文化建设、提高素质、融洽关系、激发活力、加强基层”五个环节入手,稳扎稳打,全面推进。

第一,建设特色文化,为构建和谐民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民政方面具有引导和统领作用,是民政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政部提出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民政工作宗旨,十六大以后又适时提出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工作主题,在民政系统大力弘扬“孺子牛”精神,树立了为民模范“周国知”这一典型;各级开展了“满意在民政”、“民政是我家”、“树民政新风、让群众满意”等提升民政形象的文化活动,提出了“爱岗敬业、秉公执法、廉洁从政、高效服务、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民政职业道德要求等等。这些由职业意识、道德价值观等凝聚起来的民政文化在统一意志、保障政令畅通、确保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想文化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干部职工的思想和灵魂,破坏民政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因此,要努力探索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理论武装和先进典型的示范、熏陶、感召、带动作用,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敬业乐群的精神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的活力和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和谐民政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努力提高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强、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民政干部队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队伍建设是民政工作永恒的主题,高

信。长期以来,基层民政工作虽然在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民政办公室条件简陋、经费缺乏、人手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政干部能有作为。为此,建议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领导高度的重视,着力改善基层民政办的办公条件,重视优化基层民政干部队伍的结构,努力提高民政干部应有的待遇。只有这样民政助理工作起来才会有自信,才能在工作中创造佳绩、提高其自身的地位。

下载积极履行民政职能 为构建和谐湖北作贡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履行民政职能 为构建和谐湖北作贡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合集)

    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 摘要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将有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

    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司法行政三大职能之一的法律服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5篇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延军农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自查汇报材料 二0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延军农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农场党委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5篇

    信阳市公安机关立足“六抓”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为扎实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信阳市公安机关立足“六抓”,积极开展为民助民惠民活动,自觉融入和谐、锦绣信阳建设大局,主动服......

    关于引导民企履行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建议

    关于引导民企履行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 作贡献的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自觉把自身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与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但......

    正确履职积极履职 为金融行事业发展作贡献

    正确履职 积极履职 为金融行事业发展作贡献 ----中级职称培训班心得体会201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这一天,人民银行系统第二期中级职称干部培训班开班了。作为本班......

    扎实履行职能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扎实履行职能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白水县林皋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先进事迹近年来,白水县林皋镇工会联合会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县总工会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

    浅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民政协如何履行职能

    文章标题:浅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民政协如何履行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