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对策
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对策
公安基层民警是压力密集型的职业,工作的紧张性、复杂性、突然性和对抗性,经常使基层民警处在压力与焦虑中;生活无序,身不由己,时常使他们感到身心交瘁,每一位基层民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高于其他职业人员,其心理压力超负荷早就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纵观近几年,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受害者日益增多,有些人总以为是基层民警素质不高所致,却忽略了职业压力的客观存在及其产生的危害。探究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增进对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正确认识,寻找缓解、消除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的调适良策,已是新时期公安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在基层公安机关调研的实际情况,对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问题略作阐述,以抛砖引玉。
一、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危害
按笔者的理解,所谓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是指从事公安工作的基层民警,其心理状态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所受到的影响,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以致引发的某些反应与变化。例如,在缉拿穷凶极恶的持械犯罪嫌疑人时,会面临可能付出流血或者牺牲代价的境况,使处于临战状态的基层民警陷入既要完成抓捕任务、又要保护自己的“两难”处境,这时因心理不易平静面对,就极易产生心绪不宁、紧张、怀疑等反应。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的和感受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据《法制日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对当地不同职业的精神紧张程度进行研究,以10至0级加以区别。经对150个有代表性的职业研究排序,警察列第二,为7.7级(其他如矿工8.3级,新闻工作者7.5级,政治家7.0级,外交官4.8级,教师3.5级,图书管理员2.0级)①。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基层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容易造成不良影响。一是易致生理疾病。国内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层民警边要全天候做好本职工作、边要疲于应付辖区的一些“非警务活动”,其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职业。对基层民警来说,诸如胃溃疡、肝硬化、肾炎、偏头痛、气管炎、肿瘤等,并非陌生的病理名词。二是易致不良情绪反应和认知障碍。在长期或强烈的压力状态下,基层民警极易产生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此外,基层民警还会因过重的心理压力出现认知活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思维肤浅、狭窄;思维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思维缺少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不恰当等。三是易致行为偏差。心理压力易导致基层民警的行为发生偏差,并且所致行为偏差会波及基层民警的所有个人生活和工作。诸如,在生活上,家庭关系紧张、夫妻不和睦、离婚以及个人的失眠、赌博、酗酒、自卑甚至自杀等;在工作上,效率低下、缺勤、离职、错误增多、易出事故、遇事退缩不前等。
二、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剖析
(一)基层公安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1、基层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②我国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基层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基层民警承受身心压力的必然性。
2、基层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复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基层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据统计,公安民警平均每年要加班120个工作日。派出所民警平均每日工作11、12小时,晚上还要有1/3的警力值勤、备勤,应付突发事件,如遇重要外宾来访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③近年来,为了遏制犯罪急剧上升的势头,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整治方针,持续不断地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在警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广大基层公安民警更是放弃休息,以加班加点工作来保证斗争和行动的开展。如社区警务,就有社区内各类人员情况熟悉、重点人口控制、安全小区创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纠纷调处、“四小”场所的管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其中每一项都需要基层民警倾注心血、花费大量的精力,一天24小时在社区忙得不可开交,而工作效果却不能立即显现,一旦个别环节疏漏,则可能功亏一篑。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基层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并且有的基层民警因劳累过度而患上重疾。如我局去年的派出所民警苏阿进因工作劳累不幸发生肝癌病变就是一例。
3、临时性额外任务多使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各方交派的任务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公安机关各部门都把派出所作为其职能部门,都给派出所派任务、定指标,要派出所填报表、报数据。基层民警整日泡在琐事杂务堆里不得脱身。二是紧急任务多,除了值班、110处警外,基层民警额外加班加点特别多,诸如严打斗争、专项整治、布卡设点、安全保卫、集中待命、紧急出动等,一旦有事,常是全体加班,不时还碰到个别领导交办急如星火的事务,民警再忙也要腾出功夫先办。这诸多的额外差事,挤去了民警下社区的工作时间,使社区警务的基础工作得不到根本保证。一些民警忧虑地说:“种了公家田,荒了自家责任田。”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民警难于适应。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很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各项指标制定必须合理,使大部分民警努力后都能达到,并要有帮助他们达到要求的具体办法,这样才能发挥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假如一味压指标、出硬招,一些民警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下岗被淘汰,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
5、群众工作难开展。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随着时间步伐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
“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对策”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群众工作的难度也与日剧增。一些民警反映,现在群众尊重民警、主动协助民警的少了,而要求民警提供帮助的多了。个别人不管何事,有的甚至不属民警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民警办,办不成就指责刁难,甚至举报。而有的领导对待群众的指责、举报,常不问清红皂白,一味批评处罚民警,挫伤了部分民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些同志说:“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仍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叫我们怎么不烦恼!”
(二)基层民警难尽人意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1、在义务方面易产生负罪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基层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安排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当父母身染病痛时,是多么需要儿女在病榻前尽孝,但他们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儿女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到这一点。往往我们的基层民警接到亲人病危的电话、电报时,却恰逢某项行动临危受命之际、执行某项重要任务之时。久而久之,基层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父母、愧对家属、愧对子女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严重的“负罪感”之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在情感方面潜藏着难言的苦楚。基层民警也是人,但是他们却常常没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子女希望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时侯,他们可能正在胡同里巡逻;妻子在分娩需要照顾的日子里,他们可能正在异乡追捕犯罪嫌疑人„„基层民警的情感需要是有缺陷的。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少,缺乏感情交流,时间久了,家庭生活出现不协调,亲子关系疏远、夫妻难于沟通、家庭隔阂严重等等。如此难言的心理苦楚,基层民警不得不面对和默默承受,而情绪情感之能量却难以得到宣泄。
3、在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基层民警自有他们七情六欲的个人需要,但是他们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一般而言,基层民警较多会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个人问题:一是个人入党、评先进、提职等需要。大多数同志渴望获得这些荣誉并非仅是名利的需要,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和能力被人们所认可的心理需要。二是个人想进修,想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文凭等发展的需要。进修深造、提高自己,这也是民警内心深处希望被人承认、被人尊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三是个人和家庭的隐忧难以排解。如婚恋问题毫无进展,会有一种形影相吊的孤寂感;社会上实行减员增效,公安机关内部实行下岗分流之后,一些同志担心自己会提前退休或被分流出去;还有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家庭生活质量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之际,这都成了一些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基层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
(三)基层民警所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1、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基层民警也同其他人一样,盼望着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但是所从事的高付出的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清闲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太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基层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基层民警队伍中,相当比例属于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有的家属下岗,家庭经济生活困难,而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尚未能达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的水平。这不能不影响到相当部分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支柱的从警人员的心态。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基层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所以他们还得抵拒社会上的“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面对亲朋好友甚至某些领导的说情风,个人经济生活负担状况,金钱美女的诱惑,如何予以处理便对民警直接构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这些不正之风与民警的价值取向、生活感受相悖而又得势时,他们更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面对社会与公众的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任何职业,构成了种种压力。群众对基层民警工作的误解、投诉;个别领导、个别部门的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非难;一些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但仍未破获的案件招来谴责;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失误以及混进基层民警队伍中的个别败类的行为,招致的各种攻击、冷嘲热讽。这些,在基层公安工作中是经常可能出现的。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基层民警产生心理挫折,感到委屈、失望,最后演变成一种微妙的心理压力。
(四)基层民警的自身因素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1、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基层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基层民警身体素质不好,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患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视压力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知识、能力缺陷。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商、能力等多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如在办案中,因案子久侦不破,加之犯罪嫌疑人的抵赖,而对其施以殴打。这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事实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基层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民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然而当前有些基层民警,学习动力不足,光吃老本,不愿学习新知识,因循守旧;有的不善于运用新知识,学了不会用。实践中,他们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工作难见成效。而这些欠缺又直接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的入党、评优、提拔、晋
级、年终考评等一系列需要,诱发了基层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工作是社会工作,基层民警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的社会角色,限制了其人际交往,或个别民警因为性格或者其他缘故,比较敏感多疑,不善与他人合作,没有处理好与同事、领导
第二篇: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伍玉德 2002级 文秘 指导教师:张烽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警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大,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警察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增多,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警察心理压力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心理、原因、心理压力、基层民警、家庭
[正文]在许多人心目中,警察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其实,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调查表明,在所有的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属于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员,警察已经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职业群体之一。
基层民警是压力密集型的职业,工作的紧张性、复杂性、突然性和对抗性,经常使基层民警处在压力与焦虑中;生活无序,身不由己,时常使他们感到心力交瘁,每一位基层民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高于其他职业人员,其心理压力超负更是不争的事实。纵观近几年,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受害者日益增多,有些人总以为是基层民警素质不高所致,却忽略了职业压力的客观存在及其产生的危害。探究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增进对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正确认识,寻找缓解、消除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的调适良策,已是新时期公安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这一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层领导的关注。
一、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剖析
(一)公安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所产生工作的压力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1、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
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臵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身心压力的必然性。
2、公安工作量多面广、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
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据统计,公安民警平均每年要加班120个工作日。派出所民警平均每日工作11、12小时,晚上还要有1/3的警力值勤、备勤,应付突出事件,如遇重要外宾来访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近年来,为了遏制犯罪急剧上升的势头,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整治方针,持续不断地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在警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广大公安民警更是放弃休息,以加班加点工作来保证斗争和行动的开展。如社区警务,就有社区内各类人员情况熟悉、重点人口控制、安全小区创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纠纷调处、“四小”场所的管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其中每一项都需要民警倾注心血、花费大量的精力,一天24小时在社区忙得不可开交,而工作效果却不能立即显现,一旦个别环节疏漏,就可能功亏一篑。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公安民警造成一种沉重心理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并且有的基层民警因劳累过度而患上重疾。
3、临时性额外任务多使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
各方交派的任务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公安机关各部门都把派出所作为其职能部门,都给派出所派任务、定指标,要派出所填报表、报数据。基层民警整日泡在琐事杂务堆里不得脱身。二是紧急任务多,除了值班、110出警外,公安民警额外加班加点特别多,诸如严打斗争、专项整治、布卡设点、安全保卫、集中待命、紧急出动等,一旦有事,常是全体加班,不时还碰到个别领导交办急如星火的事务,民警再忙也要腾出时间先办。这诸多的额外差事,挤去了民警下社区的工作时间,使社区警务的基础工作得不到根本保证。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民警难以适应。
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很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各项指标制定必须合理,使大部分民警努力后都能达到,并要有帮助他们达到要求的具体办法,这样才能发挥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而一味压指标、出硬招,就会使一些民警产生畏难情绪,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下岗被淘汰,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
5、群众工作难开展。
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群众工作的难度也与日剧增。一些民警反映,现在群众尊重民警、主动协助民警的少了,而要求民警提供帮助的多了。个别人不管何事,有的甚至不属民警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民警办,办不成就指责刁难,甚至举报。而有的领导对待群众的指责、举报,常不问清红皂白,一味批评处罚民警,挫伤了部分民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难尽人意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1、在家庭方面易产生负罪感。
由于警察的工作是全天候的,经常加班加点,不能和家人的生活步调相一致。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往往我们的基层民警接到亲人病危的电话、电报时,却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法照看亲人。久而久之,在基层民警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亲人的强烈愧疚,心理极易产生“负罪感”。
2、在情感方面潜藏着难言的苦楚。
基层民警也是人,但是他们却常常没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子女希望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时候,他们可能正在胡同里巡逻;妻子在分娩需要照顾的日子里,他们可能正在异乡追捕犯罪嫌疑人……基层民警的情感需要是缺陷的。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少,缺乏感情交流,时间久了,家庭生活出现不协调,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夫妻难以沟通、家庭隔阂严重等等。如此难言的心理苦楚,基层民警不得不面对和默默承受,而情绪情感之能量却难以得到宣泄。
3、在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
作为社会成员的基层民警自有他们的七情六欲,但是他们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一般而言,基层民警较多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个人问题:一是个人入党、评先进、提职等需要。大多数同志渴望获得这些荣誉并非仅是名利的需要,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和能力被人们所认可的心理需要。二是个人想进修,想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文凭等发展的需要。进修深造、提高自己,这也是民警内心深处希望被人承认、被人尊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三是个人和家庭的隐忧难以排解。如婚恋问题毫无进展,会有一种形影相吊的孤寂感;社会上实行减员增效,公安机关内部实行下岗分流之后,一些同志担心自己会提前退休或被分流出去;还有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家庭生活质量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之际,这都成了一些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基层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
(三)所处社会环境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1、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基层民警也同其他人一样,盼望着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与其他“清闲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极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基层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压力。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
基层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所以他们还得抵拒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面对亲朋好友甚至某些领导的说情风,个人经济生活负担状况,金钱美女的诱惑,如何予以处理便对民警直接构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这些不正之风与民警的价值取向、生活感受相悖而又得势时,他们更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
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面对社会与公众的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任何职业,构成了种种压力。基层民警的工作经常受到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误解、媒体的曝光;个别领导、个别部门的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刁难;一些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但仍未破获的案件招来谴责;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失误以及混进基层民警队伍中的个别败类的行为,招致的各种攻击、冷嘲热讽。这些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很容易使基层民警产生心理挫折,感到委屈、失望,最后悄悄演变成一种微妙的心理压力。
(四)自身因素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1、身体、心理素质欠佳。
高强度的工作量,对基层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基层民警身体素质不好,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患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视压力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急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业务素质欠佳。
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商、能力等多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如在办案中,因案子久侦不破,加之犯罪嫌疑人的抵赖,而对其施以殴打。这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事实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基层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民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而这些欠缺又直接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的入党、评优、提拔、晋级、年终考评等一系列需要,诱发了基层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人际协调、交际能力差。
公安工作是社会工作,基层民警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的社会角色,限制了其人际交往,或个别民警因为性格或者其他缘故,比较敏感多疑,不善与他人合作,没有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和被动,限制了平日间工作的开展、协调。这些因素都给他们的工作人为设臵了障碍,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心境,慢慢地在他们身边便有了压抑的氛围,最后必然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一种无形的负荷。
二、警察心理压力缓解的方法和对策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出现后,为避免或减弱其危害程度,应当尽快想办法通过相应的调适良策予以缓解和消除。这不仅要靠基层民警个人,还要靠基层民警的领导、基层民警的家属,以及社会的积极参与、帮助,共同加以解决。
(一)公安机关基层领导调适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
严峻的民警心理压力问题及其危害必须引起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
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一方面,要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驱动力,帮助其从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要把准基层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基层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要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大胆提拔使用那些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同志,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基层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基层民警作为减轻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出发点,设身处地多为他们着想,竭力为基层民警解决实际困难。在政治上关心民警进步,给他们创造入党、评先进、提职、晋升的良好条件;在工作上帮助民警克服困难:在学习上为他们进修、提高知识水平提供便利;在生活上体察民警的疾苦,关心他们的婚恋或家庭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等实际问题,为民警多办实事、办好事,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将“从优待警”政策落到实处。领导在为基层民警排忧解难时,方法要灵活,态度要主动,如定期召开基层民警家属座谈会,倾听他们吐露心声,掌握他们有何“忧”和“忧”在何处,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去帮助解决。帮不到的要解释清楚,同时将较难解决的情况向上反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要建立和健全民警医疗、保健和保险等身心健康保障体系。总之,要付诸行动,真正为基层民警的生活减压、降压,这样既可以增强队伍凝聚力、向心力,使大家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可以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
首先,基层领导要懂“指挥”。要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臵、运用警力,而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要明确基层民警的职责和工作量,依法用警,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额外的交办任务,改变不讲效益的人海战术,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在保障基层民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制定民警休假制度,保证基层民警的节假日和必要的休息时间,防止他们带病上班。其次,要会”管理”。要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起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警察队伍的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为民警创造出一个公正、平等、竞争、和谐的外部环境,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等问题的发生。再次,要“六善于”。一要善于表扬和批评,激发基层民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二要善于承认错误,仔细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基层民警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三要善于帮助基层民警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营造、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四要善于处理一些对基层民警的不实投诉甚至诬告,为民警撑腰,及时为基层民警恢复声誉,切实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五要善于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民警在繁忙、紧张的警务工作之余,适时地开展一些健康、有规律、有节制的业余文化活动,使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有个宣泄的地方;六要善于为基层民警诊断、消除心理压力,主要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和加大教育投资,推行公安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
3、重视感情交流,增强基层民警的心理承受力。
在队伍管理工作中,公安机关基层领导要坚持平等相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情理交融的工作方式、方法,做基层民警信赖的人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平时,应注意基层民警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问题和苗头,及时找“有想法”、“有压力”的基层民警谈心。以探讨者的身份参与进来,一起分析压力的原因,努力引导和提高基层民警对“问题”的认识和化解基层民警心中的猜疑、顾虑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基层民警打开心结、卸去包袱、缓解其心理压力。在交流的同时,一要告诉基层民警,必须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要加强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惟此才能勇敢地去挑战竞争和压力,才能将竞争和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二要帮助他们学会竞争。这就要在业务上,鼓励精益求精,要通过自学、岗位培训、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民警的政治素养和公安业务工作的能力。三要让他们懂得,工作中人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工作顺利的保证。四要告诫民警,应正确对待心理压力,要合理安排好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去从事工作,以友善的心灵与人交往。
(二)基层民警的家庭调适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症状越少。社会公众对基层公安工作的大力支持,对广大基层民警的理解、宽容、配合都有助于减少、缓解和消除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使基层民警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充沛的战斗力,为整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基层民警的家属们对基层民警的理解、支持和劝导等实际表现,对调适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尤为重要。
1、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十分重要,它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有了家庭的理解,基层民警就可以减少遭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甚至能够避免其危害。基层民警的家庭对他们的理解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家庭对基层公安工作的理解。了解基层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和困苦表示同情与慰问,并努力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其二,基层民警的家属应对民警的某些思想和行为表示体谅,防止不辨是非的抱怨或者无原则的迁怒吵架。
2、支持。作为基层民警,最需要的是得到家属的支持,以缓解其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他们兢兢业业、长年累月地奔波劳累在基层公安工作岗位上,不仅要靠个人的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背后的那份默默的支持。作为家庭,对基层民警的支持就是,既要关心又不打扰他们的工作,要和他们一起忍受孤独与寂寞、一起分享喜悦与欢乐,以实际行动积极配合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劝导。由于基层公安工作的特殊原因,基层民警长期困于一些枯燥无味、繁琐劳苦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不良的心境,表现为内心抑郁、心理变态、急躁易怒、经不起挫折。基层民警有可能会把工作上的压力带回家中,这时,家庭应在谅解的基础上好言劝慰、引导,冲淡他们心中的苦闷和挫折感,让他们的心情恢复平静。家属的耐心劝导更易于让基层民警接受,能让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不堪一击的他们保持清醒,并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才能缓解或迅速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三)基层民警个人调适自我心理压力的对策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个人、工作单位和家庭,其中个人因素在三种途径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作单位和家庭仅仅起着一般性的影响作用。而且,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警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和稳定的情绪,以及积极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勇敢的精神和灵活机智的“法宝”,保持心理健康。
1、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基层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
目前,对学历文凭(大专以上)和业务能力(一警多能)的要求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所以,每一名基层民警都要给自己敲响警钟,主动去学习,尽快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继续完善自己的公安业务技能结构,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3、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
要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现象的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4、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学会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控制。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一味地否认和压抑,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本可以从容解决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所以,有心理疾病的基层民警应该主动向心理机构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得排除心理压力困扰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在重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了解、扩宽认知面,当面对心理压力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控制和宣泄,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消除心理压力的影响和危害。,(四)、提高基层民警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调节警民关系。
1、提高警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培训辅导和心理治疗机制。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的警察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可能达到和国外警察或国内其他“悠闲行业”的水平。因此,提高警察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减轻了警察的家庭心理压力,减少了警察对家庭的“负罪感”。警民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调节好了对我们的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有帮助,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使社会理解警察工作,这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社会的压力。
参 考 文 献
1、木子《职业与身心健康》,《法制日报》2000年4月18日;
2、陈小东《热血〃生命〃阳光》,《法制日报》1997年5月16日;
3、紫丁《并非苛刻》,《人民公安报》2001年2月3日;
4、闻吾森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第4期第258~260页;
5、张振声等著《现代警察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6、刘金兰,《警察心理健康敲响--专家呼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迫在眉睫》。湖南在线,2003-07-24;
7、唐楠,《关注警察心理危机》,厦门日报,2003—11-10。
第三篇:公务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
文章标题:公务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
XXX师范大学心理学系XXXX
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诊疗所广告。上面写着:把这张图放在地板上,站在虚线框里,如果工作的压力把你逼到了这个地步,请考虑本诊疗所。
1月22日,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焦连伟突然发病去世,36岁。
1月26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发病去
世,46岁。
3月,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工作中猝死,32岁。
4月10日,画家陈逸飞因病去世,59岁。
8月5日,浙江大学博导何勇因病去世,36岁。
8月18日,演员高秀敏突然发病去世,46岁。
8月30日,演员傅彪因病去世,42岁。[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
……
上月15日,广州市卫生局一位副处长从10层办公楼窗户跳下,当场死亡。他年仅37岁,有妻有儿,在外人看来生活幸福美满。同事只在他临终前一周发现他有些闷闷不乐,却没想到他选择这样的方式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很多人怀疑他是因抑郁症而自杀。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发现公务员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中层以上职位的公务员尤其明显。——《南方都市报》2005年7月12日
南京市社科院刚刚完成的《南京市公务员心态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公务员自我感觉压力“大”或“比较大”。
2003年底,人事部制定并印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指出公务员通用能力主要包括:
政治鉴别能力
依法行政能力
公共服务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
学习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创新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
一、心理压力与身心健康
健康的三维结构
心理健康的含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一层涵义是:无心理疾病;
第二层涵义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接受现实,适应环境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情绪稳定,心境良好
人格完整,智力正常
以平静接受不可改变之事,以勇气改变可以改变之事,以智慧区分这两者。
某政府机关副处长,与处长关系处理得很不好,工作起来不愉快,想换其他部门又不可能,是继续与处长对抗,还是妥协?或寻求和解?这位副处长感觉根本找不到办法,就开始逃避。平时工作上的事情不表态,不提建议,进行消极对抗,烟酒不沾的他开始喜欢去喝酒,在业务上不求上进,喜欢回家看电视。因为不知如何应付与上司的人际关系,这位副处长长期失眠,情绪焦虑,胃口不好,常在家中发脾气,迁怒于妻儿。失眠三个月后,副处长才到医院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34岁的黄某(化姓)自小学习成绩优异,在校一直是学生干部。十年前他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某政府部门工作。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感使他奋力地往上爬,终于在4年后当上了该部门的处长。去年单位决定进行工作调动,他成为了某个部门的热门人选,他自己也志在必得。然而,结果公布之后,黄某被调去了另一个较冷门的部门,使他大受打击。
从此,原本性格开朗的黄某变得少言寡语;工作时显得注意力很不集中,而且工作效率大为下降;下班后把自己关在家里,坐在椅子上发呆;而且经常在半夜醒来,醒后无法入睡。后来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压力相当于英语中的stress,有时被理解为“紧张”或“应激”。
——“紧张”侧重于stress的内部体验;
——“应激”侧重于stress的内部反应,往往具有一定的生理和生化基础,伴随一定的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和变化。
心理压力引起的身心变化
认知
生理心理情绪
压力
行为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症状标准
1、体力或心理负荷过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劳;
2、没有明确原因的肌肉无力;
3、失眠症状普遍存在,或有多梦或早醒;
4、头胀、头昏或头痛;
5、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
6、食欲不振;
7、肩背部不适、胸部有紧缩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肉痛和关节痛,无明确的风湿或外伤史;
8、心情抑郁、焦虑或紧张、恐惧;
9、兴趣减退或丧失;
10、性功能减退;
11、低热;
12、咽干、咽痛
第四篇:如何调适中考学生的心理压力
如何调适中考学生的心理压力
一、压力导致疾病
在当今,孩子长大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看有没有一份重点大学的毕业文凭。而能不能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又是能不能踏进重点大学门槛的关键一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严峻的问题,使得十五六岁的孩子提前进入了人生的角逐,也使得原先并不起眼的中考,也如高考一样,成为人生命运至关重要的一步。今年4月,《济南日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新闻:自从教育部规定取消公布中小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后,有部分学校仍在利用排名次的方式使学生感到神经紧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距离中考还有两个月时间,中学校园里的备考气氛就趋白热化了,频繁的排名考试让学生“难堪重负”。
“我的数学上次模拟考试排名进入前5名,这次月考却排到了11名,现在心理压力非常大。”某中学初三学生菲菲(化名)告诉记者,她的英语成绩不太好,本准备在中考前系统复习英语,却因数学成绩排名下降,只好反过头再复习数学,这样考来排去,她自己都弄不清她究竟在年级中排什么位置。
庆庆(化名)也是一名初三学生,他告诉记者说:“由于各科目的考试太频繁,根本没有时间来做系统复习,全靠临场发挥,名次也忽上忽下极不稳定,想要靠月考来明确自己的定位似乎不大可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菲菲、庆庆这种情况并非少数,很多学生被频繁的考试弄得不胜其烦,抱怨考试打乱了复习计划。另外,由于毕业班学生家长特别看重孩子的成绩排名,每次月考、模拟考试后,他们都会主动询问老师有关自己孩子的排名情况。对那些月考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来说,回家自然少不了家长的痛批。毕业班学生鹏鹏(化名)坦言,学生们不想因名次不理想遭父母责备,加上频繁的考试致使监考放松,考试作弊现象普遍。鹏鹏不无担心地说:“真正的中考,考场纪律会非常严格,如果现在大家养成了坏习惯,到时候改不过来该咋办?”
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初中毕业生,在中考的强大压力下,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疾病。5月19日上午,湖北省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学专家王医生刚走进办公室,就在办公桌上看到一张“保证书”。她皱起眉头叹了一口气说:“这已经是这孩子写的第10份保证书了。”纸上,用不太工整的字迹写道:“第一,我保证在课堂上不随便举手抢答问题,不随便讲话,遵守课堂纪律;第二,保证抓紧时间,补好数学和英语,积极备考;第三,保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保证书共写了十条,落款为“黄宁”(化名)。王医生匆匆迈进黄宁的病房,黄宁立刻跑到她跟前央求说:“王医生,让我出院吧,马上就要考试了,我再不狂补一下,就考不上„重点‟了!”“孩子,别着急,人的一生还有很多次考试,一次考不好没关系的。你完全恢复了,自然就能出院了。”王医生赶紧安慰黄宁。此刻,黄宁的妈妈在一旁一直偷偷擦泪。
黄宁是武汉市某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几天前,她由于精神极度兴奋,被妈妈送到该院精神科就医。经诊断,医生当即要求她住院。
一年前,黄宁还是一个很安静内向的孩子,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10名。今年初,为了让女儿考上重点高中,黄宁妈妈离开家在学校门口租了一间房,专为女儿做菜送饭,每天还想着办法变换饭菜的花样,荤素搭配,来保证黄宁的营养。可让黄妈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女儿的成绩不进反退,且性格出现很大变化:一向沉默寡言的她,经常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大声向老师提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老师提问时,她总是第一个举手,而被点名起来回答时,她又对答案一无所知。“孩子病了,快带到医院去看看吧!”老师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于是找到了黄妈妈。医生告诉黄妈妈说,黄宁的烦躁和亢奋异常,是典型的考前焦虑症。据王医生分析,黄宁所写的“保证书”只是一种假象,其实她根本无法安静,因为住院期间,黄宁不停地找每个医生说话聊天,且不停地写“保证书”,内容大同小异。王医生说,像黄宁这么严重症状的学生虽然不多,但出现考前焦虑的学生却非常多。近两个月,心理咨询科每天都要接诊大批前来咨询的人,80%都是中学生,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考试临近而诱发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
除了学校考试排名的压力,来自学生家庭的压力也不可忽视。据中国心理网报道,今年5月,北京一家晚报的教育热线接到一位初三考生肖红(化名)的电话,她说:“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三岔五的慰问电话,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她反映,最近一个星期来,家里老是接到亲戚朋友的“慰问”电话,让她心情越来越烦躁。
肖红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眼看就要中考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显得比她还要紧张,每天打电话来“嘘寒问暖”成了例行公事。记者了解到,类似肖红这样频繁地接到亲戚朋友慰问电话的考生有不少,使得一些学生一回家就关手机,拔电话线,只为拒听“慰问电话”。
专家表示,在中考前这一敏感时期,考生很容易将亲友的慰问解读为“施压”,慰问电过多确实会增加考生的心理负担。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教授指出,慰问电话有“直白”和“暗示”两种,直白的慰问电话会直接要求考生“好好考,为了将来的前途努力”。暗示的慰问电话则由诸如“没关系”“平常心对待”等话构成。从表面看起来是没有压力的语言,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提示他们 “中考很重要”。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要承受分别来自父亲、母亲两个家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特别是在考前这个敏感时期,来自长辈的关心学生不一定会接受,反而容易将之解读为“施压添乱”。
“与其说是孩子面对考试紧张焦虑,还不如说是社会制造了这种焦虑的氛围。”记者在采访中,多位心理科专家都提出这样的观点。其实,适度紧张有助于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增强心理抗压的能力。但是,中考的压力,在更多的时候,被社会扩大化了,从而成为稚嫩的学生心灵上不可承受之重。一位专家举例说,很多家长在考试来临之时,会故作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别紧张,别在意,考试只要尽力就行!”可是,他们口里这么说,却将孩子的书房加上厚厚的窗帘,安上了隔音玻璃。平时喜欢抢电视的夫妻俩也一改常态,每天晚上老老实实地坐在客厅安静地看书、织毛衣。如果看见孩子看书晚了,两人就会轮番进来说:“早点休息吧!”然后将苹果削好,牛奶递上,蚊香点燃,甚至把洗脚水都打到孩子跟前放着,再轻手轻脚地退到客厅坐下,一声不吭直到看着孩子睡去。有家长求助心理医生说:看到孩子晚上10点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他半夜零点还在用功,又担心他第二天会犯困;若是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受不了,放学早了,又觉得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父母如此的一反常态,孩子肯定能感觉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给孩子施加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孩子不焦虑才怪!这一点,绝大多数家长们并没有认识到,或者是不愿意正视。
二、专家良策应对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严先生认为,目前中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的人的确越来越多,这与现行的应试教育、社会就业难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目前,升学率还是决定一所学校“好坏”及生存的重要标准,这就决定了学校必将把升学压力转到老师身上,最终,压力落到学生的肩上。这样,有着中考、高考两大考的六月,也就成了许多孩子焦虑的六月。在这种情况下,若学生自己不会调节,老师、家长又过度施压,必然会引发孩子的健康危机。曾在武汉教科所作过多年研究的徐教授说,从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竞争来看,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素质教育一直为我们所提倡,但应试教育无法在短期内消除,这需要人们从各个方面去正视,特别是老师和家长,不要过分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他们今后前途挂钩,要尽可能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们轻装上阵。
“考试焦虑”又称为“怯场”,是一种对考试恐惧的过度反应。考试焦虑会降低考试效率,使“应考能力”下降,甚至会使身心健康受损。心理医学专家王医生及霍医生均认为,学生考试焦虑过度是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失调的结果,做好心理调节,是抗焦虑最关键的步骤。由于初中的孩子还不太懂得心理调适,故而建议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会不受外界干扰,为自己定下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专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心理预防:(1)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考试动机。(2)减弱或控制能让学生加重焦虑的各种刺激因素。(3)平时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易激动、忐忑不安等内向性格特点,提高情绪自控能力。(4)做好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及环境特征等适应性准备。心理治疗:焦虑过度的学生经常出现不良场景“联想过度”,扰乱自己的正常心态。对此可用心理暗示法,摆脱过度紧张的困境。(1)场面替换假设法。把紧张的场面想象成轻松的场面,告诉自己这只不过又是一场课堂测验,用最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它。(2)系统降低过敏法。不要忘记深呼吸,在觉得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深呼吸是最方便、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缓解方式。(3)情绪疏导法。用自我暗示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复述或默诵准备好的学习内容、答案等来降低焦虑。
行为治疗:(1)宣泄法。如通过活动、锻炼、听音乐,让学生心理压力下降。(2)精神胜利法。学生不断在心理暗示自己有巨大潜能,从而建立起“胜利心态”。(3)心理释放法。引导学生倾诉对考试的看法、焦虑甚至苦恼,以获得新的心理平衡。(4)信任支持法。对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学生给以安慰、理解和信任,以减轻心理负担。(5)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考前应逐渐改正挑灯夜战的习惯,使自己的生物钟与考试时间保持一致。适度地抽出一部分时间,比如每天半小时,进行低强度的身体锻炼,如慢跑。这样能较快地恢复脑力劳动的疲劳,使紧张的神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松弛,保证睡眠的充足。
三、学校、家庭配合
为了缓解学生考前紧张情绪以及考试失利后的沮丧心态,许多中学都配备了合格的心理辅导教师,他们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疏导和心理分析来调治。据《钱江晚报》报道,今年杭州不少中学在临近中考之际,除了在课业上为学生查漏补缺,在为缓解中考生的考前焦虑方面也用了各种锦囊妙计。
“想哭就哭”是良方。在最近的一次测验中,青春中学的小琪(化名)考砸了。既怕同学笑话自己不够坚强,也怕自己因此丧失信心,小琪虽然心里难受得想哭,却不敢哭。该校心理辅导站站长郭老师便专门为她开了个“方子”——“想哭就哭”。“ 通常越是内向、用功的学生,越在意考试结果,平时就有些压抑,不善于表达,更何况在中考冲刺这一特殊时刻。压抑的情绪积累多了,对身心健康会产生影响,所以要鼓励他们哭出来,加以宣泄。”郭老师解释说。
如今各初中的心理辅导教师,成了为中考生加油的“智囊团”,运用诸如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开办心理讲座。在杭州某中学,学校要求初三班的班主任要跟着心理辅导教师学做各种心理游戏,在班里酌情进行,以缓解本班学生的考前焦虑情绪。
“中考宣言”自我激励。在一所中学初三年级的部分班级里,记者看到教室的后墙上密密麻麻地张贴着学生们亲手书写的“中考宣言”:“离目标更近一步”“我要做那个笑到最后的人”“我要做好准备,打胜这一场人生的第一次战役”……该校初三某班班主任项老师笑着告诉记者说:“以他们的年纪,是最容易受激励的群体,所以我认为激励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告诉他们„最可贵的是拼搏心‟。”
“保送生讲习所”开课。此外,杭州部分中学还充分利用“保送生资源”来影响其他考生。例如,有的中学邀请本校往届与应届保送生走进初三班会课课堂,讲述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与经验,激励即将应考的校友。这项活动目前暂定名为“保送生讲习所”。该校王老师向记者透露:“邀请保送生来校,主要是考虑到同龄人之间的对话往往比成年人更贴近,能消除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觉得„他能办到的事,我当然也能办得到‟。”
对于一些初中毕业班中考前的频繁测验,教师们也有不同看法。杭州某中学一位多年带初中毕业班的资深教师认为,模拟考试或月考本是为了让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状况,指导个人复习重点。但如果考试太频繁,会打乱学生原有的复习计划,让学生对考试产生麻木感,以至于在真正上考场后会手忙脚乱。与其这样,不如让考试“少而精”,使学生在备考过程中保持一份轻松、平静、积极的心态。
面对孩子中考,家长光有朴素的关切是不够的。为了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家长的心理表征应当是内紧外松、条理有序,要做到前瞻而不急躁,超脱而现实,沉着而不凝重,轻松而又泰然。家长在行动上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理性地关注帮助。一是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她)的心态、学习现状,了解孩子中考可能面临的形势局面,要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观察孩子的行动;二是要了解学校和教师的备考步骤,要明确中考的信息,予以适当配合。
冷静地策划应对。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懂得自控,您只需适当点拨、提醒(而不是唠叨),向他转达老师的意见建议,多作肯定性的评价,或将孩子的困难、疑惑转达给老师,以寻求帮助指导。如果孩子在学习上还比较混沌盲目,您就要帮助督促他制定复习计划,定期检查落实状况,用多种方法指导孩子学习。如果孩子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或学习上不太认真,那家长要控制孩子的社交,掌控孩子的起居作息,并多在思想上与之沟通,及时平复孩子的不良心理波动。
稳健地表露心态。只要孩子在认真复习就千万别瞎掺和,别在成绩与分数上与孩子多计较,千万记着要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起居生活照顾最好跟平时差不多,必要时提醒一下就够了。此刻,家庭的变化、工作情绪以及家务事尽量不要波及孩子。同时也别把自己心里最坏的打算或所谓的后路安排流露出来。
古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场考试——尤其是中考,并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家长都不必用过分的强调去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注意适当地作息、适时地娱乐、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及时排除心理压力,合理地调整饮食,就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这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好时机,也是让学生锻炼自己毅力、耐力、抗挫折能力的绝好时机。
第五篇:如何调适中考学生的心理压力
如何调适中考学生的心理压力
一、压力导致疾病 在当今,孩子长大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看有没有一份重点大学的毕业文凭。而能不能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又是能不能踏进重点大学门槛的关键一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 而严峻的问题,使得十五六岁的孩子提前进入了人生的角逐,也使得原先并不起眼的中考,也如高考一样,成为人生命运至关重要的一步。今年 4 月,《济南日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新闻:自从教育部规定取消公布中小学生考试成绩 排名后,有部分学校仍在利用排名次的方式使学生感到神经紧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距 离中考还有两个月时间,中学校园里的备考气氛就趋白热化了,频繁的排名考试让学生“难 堪重负”。“我的数学上次模拟考试排名进入前 5 名,这次月考却排到了 11 名,现在心理压力非 常大。”某中学初三学生菲菲(化名)告诉记者,她的英语成绩不太好,本准备在中考前系 统复习英语,却因数学成绩排名下降,只好反过头再复习数学,这样考来排去,她自己都弄 不清她究竟在年级中排什么位置。庆庆(化名)也是一名初三学生,他告诉记者说:“由于各科目的考试太频繁,根本没 有时间来做系统复习,全靠临场发挥,名次也忽上忽下极不稳定,想要靠月考来明确自己的 定位似乎不大可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菲菲、庆庆这种情况并非少数,很多学生被频繁的考试弄得不 胜其烦,抱怨考试打乱了复习计划。另外,由于毕业班学生家长特别看重孩子的成绩排名,每次月考、模拟考试后,他们都会主动询问老师有关自己孩子的排名情况。对那些月考成绩 不理想的同学来说,回家自然少不了家长的痛批。毕业班学生鹏鹏(化名)坦言,学生们不 想因名次不理想遭父母责备,加上频繁的考试致使监考放松,考试作弊现象普遍。鹏鹏不无 担心地说:“真正的中考,考场纪律会非常严格,如果现在大家养成了坏习惯,到时候改不 过来该咋办?” 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初中毕业生,在中考的强大压力下,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疾 病。5 月 19 日上午,湖北省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学专家王医生刚走进办公室,就在办公桌 上看到一张“保证书”。她皱起眉头叹了一口气说: “这已经是这孩子写的第 10 份保证书了。” 纸上,用不太工整的字迹写道:“第一,我保证在课堂上不随便举手抢答问题,不随便讲话,遵守课堂纪律;第二,保证抓紧时间,补好数学和英语,积极备考;第三,保证听老师和家 长的话……”保证书共写了十条,落款为“黄宁”(化名)王医生匆匆迈进黄宁的病房,黄
。宁立刻跑到她跟前央求说:“王医生,让我出院吧,马上就要考试了,我再不狂补一下,就 考不上‘重点’了!”“孩子,别着急,人的一生还有很多次考试,一次考不好没关系的。你完 全恢复了,自然就能出院了。”王医生赶紧安慰黄宁。此刻,黄宁的妈妈在一旁一直偷偷擦 泪。黄宁是武汉市某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几天前,她由于精神极度兴奋,被妈妈送到该院精神科 就医。经诊断,医生当即要求她住院。一年前,黄宁还是一个很安静内向的孩子,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 10 名。今年初,为了让女儿考上重点高中,黄宁妈妈离开家在学校门口租了一间房,专为女儿 做菜送饭,每天还想着办法变换饭菜的花样,荤素搭配,来保证黄宁的营养。可让黄妈妈万 万没有想到的是,女儿的成绩不进反退,且性格出现很大变化:一向沉默寡言的她,经常在 课堂上突然站起来,大声向老师提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老师提问时,她总是第一个举手,而 被点名起来回答时,她又对答案一无所知。“孩子病了,快带到医院去看看吧!”老师意识到 问题严重了,于是找到了黄妈妈。
医生告诉黄妈妈说,黄宁的烦躁和亢奋异常,是典型的考前焦虑症。据王医生分析,黄宁所写的“保证书”只是一种假象,其实她根本无法安静,因为住院期间,黄宁不停地找每 个医生说话聊天,且不停地写“保证书”,内容大同小异。王医生说,像黄宁这么严重症状的 学生虽然不多,但出现考前焦虑的学生却非常多。近两个月,心理咨询科每天都要接诊大批 前来咨询的人,80%都是中学生,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考试临近而诱发焦虑或抑郁等心理 疾病。除了学校考试排名的压力,来自学生家庭的压力也不可忽视。据中国心理网报道,今 年 5 月,北京一家晚报的教育热线接到一位初三考生肖红(化名)的电话,她说:“来自爷 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三岔五的慰问电话,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她反映,最近一个星 期来,家里老是接到亲戚朋友的“慰问”电话,让她心情越来越烦躁。肖红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眼看就要中考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显得 比她还要紧张,每天打电话来“嘘寒问暖”成了例行公事。记者了解到,类似肖红这样频繁地 接到亲戚朋友慰问电话的考生有不少,使得一些学生一回家就关手机,拔电话线,只为拒听 “慰问电话”。专家表示,在中考前这一敏感时期,考生很容易将亲友的慰问解读为“施压”,慰问电 过多确实会增加考生的心理负担。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教授指出,慰
问 电话有“直白”和“暗示”两种,直白的慰问电话会直接要求考生“好好考,为了将来的前途努 力”。暗示的慰问电话则由诸如“没关系”“平常心对待”等话构成。从表面看起来是没有压力 的语言,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提示他们 “中考很重要”。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 身上要承受分别来自父亲、母亲两个家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特别是在考前这个 敏感时期,来自长辈的关心学生不一定会接受,反而容易将之解读为“施压添乱”。“与其说是孩子面对考试紧张焦虑,还不如说是社会制造了这种焦虑的氛围。”记者在 采访中,多位心理科专家都提出这样的观点。其实,适度紧张有助于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增强心理抗压的能力。但是,中考的压力,在更多的时候,被社会扩大化了,从而成为稚嫩 的学生心灵上不可承受之重。一位专家举例说,很多家长在考试来临之时,会故作平静地对 孩子说:“孩子,别紧张,别在意,考试只要尽力就行!”可是,他们口里这么说,却将孩子 的书房加上厚厚的窗帘,安上了隔音玻璃。平时喜欢抢电视的夫妻俩也一改常态,每天晚上 老老实实地坐在客厅安静地看书、织毛衣。如果看见孩子看书晚了,两人就会轮番进来说: “早点休息吧!”然后将苹果削好,牛奶递上,蚊香点燃,甚至把洗脚水都打到孩子跟前放着,再轻手轻脚地退到客厅坐下,一声不吭直到看着孩子睡去。有家长求助心理医生说:看到孩 子晚上 10 点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他半夜零点还在用功,又担心 他第二天会犯困;若是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受不了,放学早了,又觉得老师对学生 不负责任……父母如此的一反常态,孩子肯定能感觉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给孩子施加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孩子不焦虑才怪!这一点,绝大多数家长们并没有认识到,或者是不 愿意正视。
二、专家良策应对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严先生认为,目前中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的人的确越来越多,这与现行的应试教育、社会就业难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目前,升学率还是决定一所学校“好 坏”及生存的重要标准,这就决定了学校必将把升学压力转到老师身上,最终,压力落到学 生的肩上。这样,有着中考、高考两大考的六月,也就成了许多孩子焦虑的六月。在这种情 况下,若学生自己不会调节,老师、家长又过度施压,必然会引发孩子的健康危机。曾在武 汉教科所作过多年研究的徐教授说,从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竞争来看,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是不现实的,这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素质教育一直为我们所提倡,但应试教育无法在短期 内消除,这需要人们从各个方面去正视,特别是老师和家长,不要过分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
他们今后前途挂钩,要尽可能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们轻装上阵。“考试焦虑”又称为“怯场”,是一种对考试恐惧的过度反应。考试焦虑会降低考试效率,使“应考能力”下降,甚至会使身心健康受损。心理医学专家王医生及霍医生均认为,学生考 试焦虑过度是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失调的结果,做好心理调节,是抗焦虑最关键 的步骤。由于初中的孩子还不太懂得心理调适,故而建议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充分认识自 己的能力,学会不受外界干扰,为自己定下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专家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心理预防:(1)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考试动机。(2)减弱或控制能让学生加重焦 虑的各种刺激因素。(3)平时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易激动、忐忑不安等内向 性格特点,提高情绪自控能力。(4)做好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及环境特征等适应性准备。心理治疗:焦虑过度的学生经常出现不良场景“联想过度”,扰乱自己的正常心态。对此可用 心理暗示法,摆脱过度紧张的困境。(1)场面替换假设法。把紧张的场面想象成轻松的场面,告诉自己这只不过又是一场课堂测验,用最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它。(2)系统降低过敏法。不 要忘记深呼吸,在觉得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深呼吸是最方便、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缓 解方式。(3)情绪疏导法。用自我暗示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复述或默诵准备好 的学习内容、答案等来降低焦虑。行为治疗:(1)宣泄法。如通过活动、锻炼、听音乐,让学生心理压力下降。(2)精 神胜利法。学生不断在心理暗示自己有巨大潜能,从而建立起“胜利心态”。(3)心理释放法。引导学生倾诉对考试的看法、焦虑甚至苦恼,以获得新的心理平衡。(4)信任支持法。对性 格内向、心理脆弱的学生给以安慰、理解和信任,以减轻心理负担。(5)保持良好的身体状 态。考前应逐渐改正挑灯夜战的习惯,使自己的生物钟与考试时间保持一致。适度地抽出一 部分时间,比如每天半小时,进行低强度的身体锻炼,如慢跑。这样能较快地恢复脑力劳动 的疲劳,使紧张的神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松弛,保证睡眠的充足。
三、学校、家庭配合 为了缓解学生考前紧张情绪以及考试失利后的沮丧心态,许多中学都配备了合格的心 理辅导教师,他们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