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论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作者:彭玉华(200914024130)班级:2009级民族学班
摘要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有学者称之为文化人类学。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度,民族学的发展获得了充分的养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民族志材料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本文从田野调查的概念出发,分析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及特点,从而研究了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关键词 民族学田野调查特点意义
一、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2]它是文化人类学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和解释文化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与社会研究的其他方法相比,田野调查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在场”或实地的调查,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文献研究,也区别与社会调查中常见的问卷调查的方法。正因为如此,田野调查通常要求调查者本人亲自到一个自己可以经验到的小型社区进行实地调查。
(一)田野研究方法的确立
早期的文化人类学家在理论上颇有建树,但大多不亲自进行田野调查,故有“安乐椅上的人类学家”之称。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是从博厄斯开始的。他批评进化论学派根据少量资料就排列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轻率结论,主张对一个地区文化历史做认真仔细的研究,强调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20世纪初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兴起,与当时方兴未艾的科学主义的实验方法是分不开的,并在功能学派的努力之下得以最终确立。马凌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调查,奠定了“参与观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拉德克里夫—布朗曾在大洋洲、非洲等地从市场其调查,对如何搜集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有不少好的经验。其名著《安达曼岛人》一书反映了他深入细致地从事田野工作的情况。
其后人类学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学术传统和学科特色。
(二)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民族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观察,并以此为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观察要深入,更要全面,特别对于某项活动,要“眼观六路”,就是说看的全,又要自始至终,把我全过程。这种方法是西方民族学家所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民族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成果,都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2.个别访问。民族学调查强调“直接”性,即深入实地,面对面的接触调查对象。个别访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访问的对象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内容及可以围绕访问对象自身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问题。对访问的对象要精心选择,或者有阅历,或者是知情人,或[3]
者具有典型性。
3.调查会。开调查会是国内各种调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在民族地区,调查会已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
4.问卷法。问卷是社会学调查研究观察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由调查对象填写的表格。民族学采用社会学的问卷法,一方面用于抽样,另一方面也用于观察和访问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些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自传调查法。这种方法,以个人为对象,全面记录其生平经历,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全部历史,而且反映出他们家族史、行业史以及民族史的某一侧面。对同一对象,也要进行多次调查,真实的材料,往往得之于最后几次调查。
7.定点跟踪调查法。这种方法,有人称为“历史溯源法”,是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性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
8.文物文献搜集。少数民族文物与常规文物不同,它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只要具有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博物陈列价值,都可以视为民族文物。民族文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类型性,即富有民族特点。
二、田野调查实践的特点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它关注的不是民族的某一局部,而是整体,即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某一民族的民族志,无疑是对该民族的全貌描述。费孝通指出:“民族学在中国主要是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所以,在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从学术分科上说可以合二为一的。”[4]
民族社会是一个整体,民族学调查不能再满足于单一的民族资料的收集。在整体的研究中,民族学工作者遇到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工程。这种多元性,在其他学科是不多见的。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民族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文化。文化的范围很广,从广义广角讲,凡是人类创造的区别于自然的产物都可视为文化。在民族学的领域内,文化是举足轻重的,但民族学只侧重于研究文化的一部分,即非主流文化。所谓非主流文化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内,在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主流文化。而另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民间”色彩,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的,就是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通过对不同的民族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风土人情等行为方式的研究,民族学家探寻的是人类千姿百态的文化模式。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对于民族学调查来说,洞察历史的深邃力在某种意义上更强调一些。通过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原始的、落后的民族的调查研究,民族学重新构建起人类前史的框架。民族学的调查不仅有着深沉的历史性,同时还表现敏锐的时代感,即现实性。民族学的调查是立足于现实的,它更重视目前的状况。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推动民族学发展的源泉不在书斋,而在田野,民族学调查的基本属性是实践。只有民族学调查的实践,才会给学科提供用之不竭的营养。民族学的调查,只能亲身去实践,才会获取第一手资料。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又是一个探索过程。调查者在进入实地之前,会带着许许多多假设,但民族学调查并不立足于假设,而是立足于调查所获取的实际资料。只有认真的、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探索,才会有民族学真正的发现。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一般情况下,民族学实地调查,对于调查者来说都是在陌生的、偏僻的、具有族际差异的地方进行,艰苦性不言自明。不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在以封闭的落后的民族为对象进行调查时,民族学家们大都有过冒险的经历,自然、地理、气候、生活以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迭出不穷。
民族学不是静态的学科,它在不断的变化。民族社会在变,调查对象在变,调查内容在变,调查的方法和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一)民族学田野调查是科学生命力之所在,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可以这样说:没有田野调查,也就没有民族学。在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没有真正意义的“田野工作”,但是有关民族学的资料,却通过非专业民族学家大量积累起来,被成为西方民族学“先驱著作”是由“地理大发现”之后蜂拥而入到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航海家、冒险家、旅行家、地理学者、殖民者、传教士们留下的。
正是由于民族学家们在田野工作中,获取了有关民族地区或原始部落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动态,并编辑成各种民族志,我们才可以通过他们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便我们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鉴于民族学的多元性、现实性、变化性等多种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获取更为准确的资料,以及已经变化的动态信息。这样可以更为准确的对某一地区进行跟为全面的研究。
(二)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学科的传统方法,它不仅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5]
当前,我国的民族学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这不但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在方法上创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是民族学创新的基本动力。我们可以将对民族学的学习,扩展到田野中去,在实践中得真知,可以更为加深我们对民族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学习民族学。
参考文献
[1]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2][3]姜立松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N].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2).[5]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
第二篇:民族学田野调查复习
田野调查复习
民族中心主义:指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理解其他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理解和判断其他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全盘赞同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的资料。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田野”:
现代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始于美国的摩尔根而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首先, 在调查中, 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要有机地结合。调查与被调查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只有通过共同生活才能体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生活在一起, 就可以逐步摆脱种种客套形式的限制, 广开接触渠道, 加深彼此了解, 易于从各方面理解许多独特的社会现象和活动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事实上,许多关键性的情况, 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到的。我们党倡导的“ 同吃、同住、同劳动” 和社会学家们提倡的所谓“ 参与观察法” , 都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也是促进田野调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 历史文献资料与人类学调查资料相结合。中国传统的实证法与西方理论分析法相结合。
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访谈。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说明研究对象的行为模式及相互作用,观察是得出有关人们行为的可信报道的最佳途径。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直接系统观察。按访谈形式,访谈可分为非正式访谈和正式的访谈。
田野调查方法,就是研究者深人实际或现场作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也叫实地调查或现场调查。这种方法不仅是民族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也是许多学科所共同采用的方法。一般地讲,田野调查方法应遵循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地域范围,查阅前人的有关资料,拟订调查提纲,培训工作人员,统一对调查关键环节的认识,对新资料的反复核实和整理,写出专题或综合的调查报告等等。
民族学人类学田野的意义:
田野考察被公认为人类学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如果没有实地田野考察的资料作为研究的根据,就提不出切实的论点,得不到充实的论证结果,这种研究是不能深入的,民族学的研究必须是建立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必须收集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从事民族学的研究,主要是发掘民族文化的文化内涵、宏杨和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了解各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通过调查研究还可以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田野调查是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基础,这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区别和主要特色的标志。
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为什么如此重要: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他们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 生活方式。广义而言,田野调查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单调、费时的记录观察,记下详细的 笔记,参加日常活动。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即“记述民族学”的架构的源泉。从许多方面而言,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建立通则的主要根据。人类学撰写的文章和书籍就是在提炼出这些经验积累的精华,而终究是要指涉某一民族的特殊经验。
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写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实地调查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英国人类学家塞利格曼曾声称:“田野调查工作之于人类学家就如殉道者的血之于教堂一样。
(详情看另一题)
田野过程中如何开展访谈,在访谈中应该注意那些细节,礼俗: 访谈一般分为非正式方式和正式方式。非正式访谈就像平常的闲聊,调查者没有预先设置问题,问题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被自然提出。对于双方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密切关系很有用。正式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
结构式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它是一种对访谈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这种访谈的访问物件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选取,一般采用机率抽样。为确保这种统一性,通常采用事先统一设计、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访问。
非结构性访谈:无结构式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半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与结构式访谈相比,它事先不预定问卷、表格和提出问题的标准程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物件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事先虽有一个粗略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
半结构性访谈:也就是焦点式访谈,在这种访谈中,研究者事先列出要探讨的问题,在访谈中仍然保持一种开放的方式(事先并不硬性规定语言表述方式,也不确定提问的顺序),围绕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提问。
注意细节、礼俗:
1)尊重所要研究群体的文化
2)向受访者解释清楚你的研究计划 3)问题要清楚、明确 4)保持中立的立场 5)注意聆听、记录 6)饮食、行为禁忌
原则:认真听取受访者的谈话, 要注意身体语言, 不要频繁看表, 接手机时要注意礼貌, 注意坐姿;对敏感问题最好不要当面作记录, 可以事后及时补记;尽量使用与访谈对想象知识水平接近的话语, 应使用简单的口语;注意访谈时间、场所的选择。
什么是人类学的田野?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充分吸收西方人类学在田野调查中深入观察善于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长处;第二,吸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有价值的调查方法,使田野调查更加科学化;第三,对某一民族社区进行调查之前,必须熟悉这一民族的文化及其特性,这样调查才能深入;第四,实行多点调查比较法,探讨同一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第五,围绕某一主题(如象征、交换、结构、冲突等)进行跨民族、跨地区的比较研究;第六,将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保证田野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结合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知识及自身田野经历,对“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基本功”这句话进行简要论述: 田野调查:指导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过程。田野工作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其突出特点在于研究人员长期长期居住生活于调查现场中,参与及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研究其文化全貌,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观点,以期达到人类学研究应具有的整体观。人类学田野工作始于美国的摩尔根,完善于英国的马林诺斯基。
另外,田野调查是进行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之一,应该说是人类学安身立命的基础。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一种活态的关乎生活方式的文化,并且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做好充分的理论假设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胼手胝足去实地考察,才能得到最适合最重要最鲜活的素材。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生动活泼的景象和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深处其中的调查者往往会从中体会出从书本上不可能看到和嗅到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文化状态,这些都是书本上所无法给予的宝贵的经验和感受,也是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和资料。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研究假设——检验——新的假设这样一个复杂的周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理论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检验、否定、纠正已有的假设,完善整个理论体系,还在于能使研究者在实地调查中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作用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和新的视角,使得研究更深入更丰富地发展下去。人类学民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生活形态,都是活生生的有着自己发展、消亡、变化的事象和过程。这就使得我们的研究必须也随着它的变化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下去,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状态,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亲身体验当地的实际状况,和当地人民相处,参与当地的活动,形成一种直接的感受,这对他不仅是一个检验理论假设的过程,也是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调查角度或内容的好机会。
结合自身田野经历,对“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者的成年仪式洗礼”进行简要论述:
田野工作:是指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直接体验等方式获取该社区具有整体性的第一手研究资料,进而将具体经验事实上升为一般性理论的研究方法,其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它是社会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是现代人类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石。
田野工作固然充满着艰难与未知,而参与观察中也是优点缺点兼有。尽管如此,参与观察仍然是解读异文化的一把强大利器,田野工作仍是当今人类学开展研究的不二法门。时至今日,很多大学人类学系的博士生通常需要十个月、硕士生需要三个月的田野经历,这也仍然是成长为人类学家的重要标准和入门仪式。且问题的关键是,田野工作所需要的不是别的而正是积极的行动。年轻的人类学研究生在动身前往田野点之前,无论是否接受过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亦或是否蒙受富于调查经验的教授临行前的淳淳告诫,事实上,你都无法准确地知道该怎样恰当地开始你的田野工作,除非,你一个猛子扎进去,你才知晓了一切。
上课讲的内容、教材阅读章节、平时布置的阅读资料及相关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知识
第三篇: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复习
名词解释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指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进入到田野中(村落、社区、活动场所),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是民族学家获取资料的基本途径,是进行研究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民族志”,即“记述民族学”的架构的源泉。
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
在共同文化上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定义)
民族,本课中使用的民族,是一个泛称,指从古至今处于任何社会阶段的相对稳定拥有独特文化形式的人们共同体,在数量规模上、分布范围上可大可小。
民间文化:是相对于上层文化而言的,简单地说,就是指创造于下层民众,并流传于下层
民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
文化:我国民族学界对文化的共识: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创造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组织、知识、语言、风俗习惯、制度设施等。
民族民间文化:指的是历史以来各种社会群体中下层民众创造,并流创于下层民众中的文
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
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食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民族志: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
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民族志往往指称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
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二者都尊重保护的是下层各个群体自身在文化形式内容上的创造和使用因此,二
者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但前者包含的内容范围要大,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大量物质物质文化;后者精辟的理论概括对整个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启迪和重要参照。当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点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冲击更为严重,对其保护更显得急迫和重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不能涵盖整个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更不可能取代整体的大文化的保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既要做好当下的工作,又要做前瞻性的规划。
民族民间文化的功能
1、娱乐功能
2、教育功能
3、心理宣泄功能
4、文化调适功能
民族民间文化的特点
1、历史----传统性(小历史与大历史、小传统与大传统)
2、地域----多样性(自然环境、分布、生计方式)
3、交融----变异性(接触传播导致文化编译或涵化)
4、变定----脆弱性(根底浅、文化内部协调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
民族学调查者素质培养: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2、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
3、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
4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
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社会性和多元性、文化性和生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实践
性和探索性、艰苦性和变化性
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问、开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参与观察:所谓参与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中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百度百科)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方法,其先决条件是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下去,至少要一年时间,要求调查者学会被调查民族的语言,“入乡随俗”,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像一个“尽量合格的当地人”。
个别访问:个别访谈,指调查员单独与被调查对象进行的访谈活动,具有保密性强,访谈形式灵活,调查结果准确,访问表回收率高等优点。(百度百科)
个别访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访问的对象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内容可以围绕对象自身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情况。对访问对象要精心选择。访问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个别访问最急死死板板的问答,聊探视的谈话往往最有效。访问中,访问者可以对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问,但不要驳斥甚至批评对方。忠实记录是个别访问的原则,访问者不能凭自己意愿或依据其他来源资料对访问记录进行篡改。
开调查会:是国内各种调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在民族地区,调查回忆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开调查会,应得到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调查会之前,应例行听取当地主管部门领导的介绍,一是熟悉当地情况,二是取得地方领导的支持。听取介绍已是我国民族学调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调查有多种层次。开调查会要事先做好准备。参加调查会的人选也需要仔细考虑。基层调查回到会的人不宜多,一次有四五个就可以了。调查者要善于引导发言者把话题集中在所调查的问题上,但要注意打断或制止任何一个发言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每开一次调查会,都要做详细记录,会后及时整理。
问卷法: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问卷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目的编制的,对于被调查的回答,研究者可以不提供任何答案,也可以提供备选的答案,还可以对答案的选择规定某种要求。研究者根据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作出某种心理学的结论。问卷法已广泛应用于青年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等领域。(百度百科)
问卷法是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为观察研究而采用的一种有调查对象填写表格的方法。问卷应设计出提问及一组答案,由答问者从中选择一种答案作为回答。这种手段用于抽样调查。民族学家哟时也采用这种方法,一般说来,它们被用作补充方法来说明用别的方法取得的资料。民族学家采用社会学的问卷法,除用于抽样调查,也用于观察和访问中,所不同的是,在大多情况下,并不采用填写问卷表的办法,而是由调查者直接向调查对象进行口头提问,问卷法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
谱系调查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调查人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谱系调查由现今一家一户的姓氏和名称、亲属称谓、直系和旁系的血亲姻亲关系为出发点,一代一代地上溯到不能记忆为止。进行这种调查,要掌握必要的语言学和语音知识。谱系调查法有专门的一套记录方法。
自传调查法:这种方法,以个人为对象,全面记录其生平经历,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全部历史,而且反映出他的家族史、行业史,以及民族史的某一侧面。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使他能吐露真情,谈出秘密,是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同一类型的人,要选择多个对象。对同一对象,也要进行多次调查,真实的材料,往往得之于最后几次调查。
定点跟踪调查法:这种方法,有人称为“历史溯源法”,是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性的长期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从中发现历史演变的特点、原因和规律。作为一个研究者或研究单位,应该建立一二个固定的社区调查点,每隔一两年下去调查一次,经过多年积累,再作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值得提倡。
文物文献搜集:文献调查法是在历史研究的领域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方法,文献调查法是一种即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文献调查法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从而了解教育事实,探索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打交道,而是间接地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获得信息,一般又称为“非接触性方法”。(百度)
文物文献搜集法之搜集文物文献来用于研究,从文物文献中获取信息的研究方法。民族文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即富有民族特点。搜集民族文物要按政策办事,不能硬取强索,更不要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还应注意,不要因搜集民族文物伤害民族感情。搜集民族文物要做好文物登记卡,妥善保藏。
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自观和他观(又叫主位和客位;本位和非位)、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和综合
自观和他观:自观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他观的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民族学通论161页)宏观和微观:这是从调查的视野范围上划分出的两种方法。民族学调查中借用宏观和微观的概念,来表示调查视野范围的大小。
一般说来,比较大的区域性调查或跨区域调查都是宏观调查。
微观调查又称“微型调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的调查。
通俗的说,宏观调查是指“面”,微观调查是指“点”。
社区和个案:这都是在微观范围内的调查,是传统的民族学的两种典型调查方法。民族学的社区,是民族学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人民,二是人民所居住的地域,三是人民的生活方式或文化。在民族学研究中,社区调查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文化的全貌。社区是一个变量,有大有小,广义的社区可以包括一个或几个民族,如傣族社区、西双版纳社区。在实际调查中,社区都是微型的,区域在调查者有可能进行直接观察的视野范围内。
个案法最初是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指搜集关于某个人的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教育影响、职业经历、事业成就、健康条件等历史资料,加以分析,从而探究其心理特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民族学借用这种方法,进行文化个案研究。个案法虽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但其目的在于通过个体去发现整体。个案法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的单位,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定性和定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出自化学。在民族学中,定性调查研究在于确定性质,定量调查研究在于确定数量。(详见民族学通论164页)
专题和综合:所谓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和研究。专题调查研究的内容虽然比较局限,但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却比较全面,因为它需要多学科的交叉。
民族和文化的领域十分广阔,单靠民族学的专门化已无法驾驭层出不穷的新的重大课题,这就要借助于其他学科。任何一个民族学工作者都不能掌握全面的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这就要求民族学运用整体论的观点,打破学科封闭,与其他学科交叉协作,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第四篇:民族学实践调查报告
锁金山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张泽毅
摘要:锁金山村地处偏远山区,受环境条件因素限制,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为辅的经济形态。随着村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也逐渐被建设起来;而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又极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为村民建设和谐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虽然近几年来,锁金山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但是总的来说离实现全体村民达到小康的总体目标,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锁金山村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发展规划 ①
一、锁金山村简介
锁金山村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是宜昌市最西南的一个村庄,中心点离集镇25公里。2002年村级建制改革时由原锁金山、大垭、岗坪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六个村民小组,567户,2045人,其中土家族居民占到99%。村版图面积42664亩,其中耕地2726亩。全村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450米,属亚热带大陆性温湿季节气候。该村水资源十分丰富,电站总装机近5.5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电力的50%以上。近年来,该村通过对上争取、帮扶单位支持,政府项目投入等渠道,狠抓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通讯、用电、饮水等基础条件,给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全村人平纯收入达到3700元,年均增幅9.4%以上,村集体收入6万元,在全镇位列前茅。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始终咬定“两茶发展富村、基础改善强村、文化旅游活村、环境保护美村”的发展思路,艰苦奋斗、苦干巧干,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截止2011年,拥有村组级公路25公里,公路入组率达到80%,入户率75%,自来水入户率46%,农网改造8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人平纯收入达到2879元。
二、经济发展现状
锁金山村地处偏远山区,受环境条件因素限制,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为辅的经济形态。
1.农业发展
(1)土壤条件
锁金山村土壤以山地黄棕壤、棕壤和潮土为主,母质多为石灰岩、冲积物、泥质岩。土层浓厚,质地中壤至重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耕性较好。
(2)环境气候
锁金山村地跨东经110°17′至110°23′,北纬29°56′至30°09′,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海拔高差较大,最低海拔450米,最高海拔1600米,属亚热带大陆性温湿季风气候,受洞庭湖气候影响,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00mm,最大月降雨量400—500mm。平① 【作者简介】张泽毅,11084030,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11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指导老师:陈祥军
均气温13.5℃。
(3)资源概况
锁金山村的主要资源是茶叶资源。锁金山村世代种茶。独特的土壤、气候和地势资源使得该村茶叶口感细腻、汤色嫩绿、品质上佳,远销国内外,成为锁金山村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每年每户种植茶叶可收入5000余元。近几年来,全面推广科学种茶,优质采茶和技术加工。该村现有茶园基地2500亩,其中1200亩为老茶园,产出效益低。村委会规划三年内实施茶园综合开发,通过水、电、路、肥、机配套建设,改善茶园土壤,提高茶园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茶园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造茶叶专业新村。总投资16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0万元,农民自筹107万元。目前该村有五家茶叶加工厂,年加工干茶70万斤,产值300万元左右。
除了茶叶资源以外,在锁金山村海拔较高的地区,烟草、笤叶①和油茶也是当地居民每年增加收入的主要经济作物。其中烟草种植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收购,生产链规范有序,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笤叶多是野生,人们一般在农闲时上山采摘,因其绿色无污染,深受外来企业青睐,销路极好,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养殖业发展
锁金山村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非常适合生猪养殖和渔业养殖。
近几年农民对生猪养殖兴趣日见高涨,办生猪养殖小区,带动周边农户科学养殖,对壮大畜牧产业、农民增收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锁金山村已有小型生猪养殖基地10余个,生猪年出栏400余头;一个大型生猪养殖小区正在筹划中,计划投资将超过200万元,预计2014年建成,届时将能达到年出栏2000头,每年将带来收入80万元。
渔业养殖目前也是处在起步阶段,三个中型鱼塘已基本建设完成,预计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
3.其他产业发展
锁金山村虽地处偏远山区,但并不缺少经济资源,不少资源也是极大的推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其中有两大资源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水能资源。县内最大的水电站锁金山电厂就在该村境内,该电厂在20世纪末已建成投入运营,总投资达2亿,装机4.5万千瓦。此外,村内还有白水观电厂、扁口洞电厂等小型水电站,这使得锁金山村在全县水电行业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锁金山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
二是旅游资源。境内有成片石林,姿态各异,奇形异状,可供开发;有唐将军墓、百顺桥碑、白鹿堂、白水观遗址;有锁金山、仙米罐、三姊妹尖的传说,均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行业链,旅游资源成为了锁金山村潜在的资源库,一旦开发,将使得锁金山村的经济发展得到大幅增加。
三、基础建设
随着村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也逐渐被建设起来;而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又极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为村民建设和谐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① 笤竹的叶子,叶片宽大,是制作粽子的主要材料。
1.道路建设
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锁金山村自2006年开始规划村级、组级公路建设,先后出资100多万元,截至2011年,全村主干道已建成水泥路,与外界道路相接;通往各小组的道路也已经建成并大面积沙石化,道路入户率高达88%,交通情况极大好转,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同时,道路设施的不断完善,有促进了村民们的买车热情,其中适合山地出行的摩托车受到最大的青睐,基本上平均每户都能拥有一辆摩托车,此外,中小型农用车也开始出现在锁金山村的田间地头。
2.饮用水覆盖
锁金山村现有1000人饮水困难,急需解决。村委会规划2年实施完成1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水池8口,总容量1000 m3,铺设PE复合管11000m,总投资80万元,其中国家扶持40万元,农民自筹40万元。
3.沼气利用
由于农村圈养家禽家畜,又有极其丰富的秸秆等柴草资源,为修筑沼气设施提供了宽广的的原料来源。而政府在近几年来的惠农政策中也是鼓励农民修建沼气设施,并免费为修建沼气的农户提供水泥、灶具和污水泵等优惠,使得沼气成为锁金山村新兴的能源设施,由此改变了多年以来农户以柴草为单一燃料的生活方式。
沼气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能源的多级利用,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节省了农民辛苦砍伐柴禾的人力劳动。
4.医疗保障
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锁金山村超过90%的村民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①。新农合作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有效的可行政策,每年需要缴纳50元的费用,其中农民只需缴纳20元,另外的30元由政府财政提供。
四.发展规划
虽然近几年来,锁金山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但是总的来说离实现全体村民达到小康的总体目标,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村委会制订了部分相应的发展规划: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14元,到2011年达3466元,到2012年3882元,到2013年达4347元。前三年增长15%,后两年增长13%以上。②
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②选自《锁金山村发展规划大纲》。
2、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2013年村级公路硬化率达100%,所有村民小组修通沙石路面,农村安全卫生饮水率达100%,五年内基础设施的相关指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3、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努力实现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快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农村低保人口应保尽保。
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村556户,宜建沼气池300户,已建55户,至2013年宜建沼气入户率达85%以上。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启动水土流失的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农村污染治理,强力推进村庄整治,使农村卫生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5、农村管理得到加强。村务、党务公开率达100%,村民自治不断提升。民主权力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 运用到位。锁金山村党支部曾荣获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要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再次争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
第五篇:田野调查·立身之本”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论坛会议议程
田野调查·立身之本”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论坛会议议程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03
专题一:变迁与流动
地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会议室(文华楼东区1304)第一场
8:30—10:0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张薇薇 博士 1.杨丽云 兰州大学
中越边境集市流动及功能分析――以云南省马关县金厂街为例 2.何点点 云南大学
中缅边境地区缅甸边民入境教育选择研究――以小江流域片马地区为例 3.冯鑫
西藏民族学院
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生计方式变迁 4.李锦萍
西藏民族学院
现代化语境下木雅藏族生活方式变迁――以康定贡嘎山乡为例 5.涂敏杰
中南民族大学
穆斯林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基于杭州市的调查 6.王晨娜
中央民族大学
根植于乡土关系的迁徙就业
评议人:巫 达 教授
李海军 副教授
10:00-10:10 茶
歇
专题二:族群关系与认同
地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会议室(文华楼东区1304)第二场
10:10—11:4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李海军 副教授 1.苏文彪
陕西师范大学
全球化视阈下布朗族民族认同的人类学考察――基于勐海曼芽村思考 2.汪洋 云南大学
草果种植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 ――以中缅两地傈僳族村寨为例
3.马继
陕西师范大学
苦芦湾人:一个包括回汉两族的地域人群的认同和建构过程 4.田兴福
中央民族大学
回族边缘――陈埭丁氏的族群认同 5.刘姝曼
中央民族大学
蒙汉杂居中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以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西哈家素村为例 6.孙月梅
西北民族大学
多民族杂居社区中的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以松潘县调研为例 评议人:何俊芳 教授
关 凯 教授
专题三:仪式研究
地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会议室(文华楼东区1304)第三场
14:00—15:30 主持人:张亚辉 副教授
(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1.黄静泊 吉首大学
莽山过山瑶还盘王愿仪式变迁分析 2.宋怀思
湖北民族学院
多元文化会通一体――鄂西南花梨岭天主教堂空间礼仪研究 3.周晓雯
中央民族大学
传统的复兴与重建――当代豫南桐柏盘古祭祀大典田野调查报告 4.吴晓梅 贵州民族大学
神性空间演绎布依戏 5.谢耀龙
广西师范大学
车寨侗族的宗教信仰与礼俗初探 6.魏亚丽
广西师范大学
“民歌社会”情感经验的仪式情境分析 评议人: 卫小将 博士
贾仲益 教授 15:30-15:40 茶
歇
专题四:历史的思考
地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会议室(文华楼东区1304)第四场
15:40—17:10 主持人:卫小将 博士
(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1.王政达
中南民族大学
唐朝中正官考辨 2.王文娟
广西民族大学
记忆与表述:西林教案发生地居民眼中的马赖 3.赵蒙
中南民族大学
变动时代的城市民变――长沙抢米风潮再研究 4.张福强
中南民族大学
“他者”的认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甘青藏区民族志文本之人类学解读 5.李双
中南民族大学
民国时期粤北瑶区设县问题论析 6.孔繁龙
西北民族大学
对“民族”及我国的少数民族的再认识 评议人:刘连香 副教授
张亚辉 副教授
专题五:文化遗产研究
地点: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会议室(文化楼西区1326)第一场 8:30—9:50
主持人:筱原典生 博士
(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
1.耿广响
中央民族大学
新寨遗址考古新发现――城墙环壕外遗迹试析 2.杨文定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丹县明代土司炼丹遗址初步考察 3.辛岩
中央民族大学
维吾尔族传统花帽的经营模式与保护研究 4.金尼洋
中央民族大学
舟曲博峪藏族女性服饰初探 5.王杉杉
中央民族大学
江孜卡垫织造技艺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 评议人:李 丽 教授
马赞峰 副教授
9:50-10:00
茶
歇 第二场
10:00—11:10
主持人:李丽 教授
(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1.巨浪 兰州大学
藏式民居建筑色彩组合方式解读 2.杨琪
中央民族大学
尼木县藏纸制作技艺 3.朱永强
中央民族大学
鹤庆瓦猫制作过程调查报告 4.张芬
贵州民族大学
土家族婚俗的变迁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评议人:张薇薇 博士
筱原典生 博士
专题六:生态与经济
地点: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会议室(文化楼西区1326)第三场
14:00—15:4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杨青青 博士 1.王欢
中央民族大学
从垃圾视角看农村壮族日常生活的变迁 2.骆钰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彝家乐性别分工研究――基于四川省西昌市安哈镇的实地研究 3.宋洋
中央民族大学
农家乐经济中农民合作逻辑之浅析――基于四川省西昌市铅矿村的实地研究 4.张颖洁 吉首大学
有关山林利用的苗族本土知识――以贵州省加池寨为个案 5.赵兆
中央民族大学
人类学整体性视角下北疆维吾尔族民间人文生态环境新探 6.聂鹏
中央民族大学
词汇学视角下彝族水稻种植研究 7.赵泽琳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及对宁夏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 评议人:杨 慧 博士
黄志辉 副教授 15:40-15:50 茶
歇
专题七:宗教文化研究
地点: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会议室(文化楼西区1326)第四场
15:50—17:1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黄志辉 副教授 1.许珊珊
沈阳师范大学
巢湖中庙圣姥传说的演变 2.杜鹏
湖北民族学院
鄂西南苗族移民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迁 ―—基于官坝苗寨的田野调查 3.杨少玉
陕西师范大学
河北泊头哲赫忍耶传播历史与现状调查 4.徐磊
湖北民族学院
民间信仰的符号象征与家族认同――以监利县Q村为例 5.毛雪彦
中央民族大学
一个神灵两个面向――以贵德河西文昌庙为中心的考察 评议人:杨青青 博士
潘守永 教授
专题八:社会调查研究
地点:历史文化学院会议室(文化楼西区1327)第一场
8:30—10:0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艾斌 副教授 1.程培 上海大学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朱家角 2.石娲
中央民族大学
拓展个案研究中反思性实践 3.梁燕子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市铁西区下岗工人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4.李立
中央民族大学
增能理论视角下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以W市Z街为例 5.刘爽
沈阳师范大学
生态文明的性别新构想――来自生态女性主义的男性参与 6.岳阳春
中央民族大学
宫廷剧中“女主”形象的建构――一种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 评议人:王旭辉 副教授
李劲松 博士
10:00-10:10 茶
歇 第二场
10:10—11:4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王旭辉 副教授
1.巴雅斯胡楞、张劲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为例 2.符丽丹
中南民族大学
寄养青少年偏差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以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为例 3.袁元
中央民族大学
死亡教育的新视角: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4.周晶
西北民族大学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 5.牛春辉
中央民族大学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太原市许西村调查为例 6.次旺卓玛
西藏民族学院
藏族家庭暴力调查、分析――以阿坝州松潘县大姓乡藏族家庭为例 评议人:杨筑慧 教授
艾 斌 副教授
第三场
14:00—15:3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刘连香 副教授 1.李延禧 延边大学
延边地区朝汉民族通婚现象的文化解读――以吉林省敦化市为例 2.李静玮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代与传统――加德满都泰米尔区的时间秩序 3.李炳芳
贵州民族大学
贵阳少数民族“背篼”工作情况调查分析――以贵州民族大学周边“背篼”群体为例 4.汪颖霞 复旦大学
都市庄客:城郊“农民农”群体的边际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 5.杨远桢
陕西师范大学
新疆库车县民族居住格局现状调查 6.张丽丽
曲阜师范大学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化服务:我国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基于日照市农村社区服务创新的考察
评议人:朴光星 副教授
袁凯铮 博士 15:30-15:40 茶
歇 第四场
15:40—17:1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杨慧 博士 1.李墨文 延边大学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基于吉林省白城市H村的调查 2.李秀婷
曲阜师范大学
国家政权建设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研究 3.葛云霞
曲阜师范大学
“理解性吸收”政策与“利益偏好”行动:当代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实践逻辑 4.贺勇 上海大学
制度运作与政府行为――对项目制运行下乡村基层政府行动策略的研究 5.姚文凤
曲阜师范大学
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6.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四大体系”: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评议人:焦开山 博士
郑文换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