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教育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舞台(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20:0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校教育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舞台(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校教育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舞台(共)》。

第一篇:让学校教育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舞台(共)

让学校教育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舞台

文山州丘北县一中柯贞述邮编: 663200

内容摘要:

民俗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只期盼于民俗学家的整理与收藏,而应调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又由于学校在文化与社会中的衔接作用,所以学校教育更不应该民俗文化传承中缺席。在新时期,应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让学校教育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民俗文化 ; 学校教育 ; 传承

Abstract:

Folk cultural heritage, especially is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not only look at the house and collection of folklore, and should arouse wide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And because the school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school education, so more should not be absent in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In the new period, should mobilize various factors, deep thinking, bold innovation, make the school education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heritage.Keywords:

Folk culture;the school education;inheriting

正文: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如文化庙会、花会、农民画及民间艺术及民居习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的丰富民俗文化,几千年来被世世代代传承着,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穿透人生、代代相传。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现代文明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然而,现代化运动改变了所有的传统社会,冯骥才在《紧急呼救》里说,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拨打120——紧急呼救。其实濒临灭亡的何止是民间文化,各种民俗也大都无声无息地烟消云散了。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中国民俗在国内面临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任何一种文明传统的断裂,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环顾中国民俗的传承与遗失,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与保护,让民俗文化这畦艺术之花璀璨盛开,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年轻人思路开阔,富有朝气,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缺位’并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民俗意识迫在眉睫。对此, 1

国家领导人在《加强义务教育教材建设的几点意见》中强调“要把五千年文化教育的传统融化到教材中去,要让我们的学生有文化修养。”强调“象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等这些传统的东西,应很好地落实到教材中去。” 为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真正保存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学生民俗意识,我认为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学校是文化传承、文化增值最重要的场所。云南省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学校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现行条件下,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教育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

一、利用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从民族文化的自身的保护和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体不是某一特定的民族文化艺术,而是民众。保护民族文化如果仅仅有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性和紧迫感,而没有包括教育部门,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感受它深厚的底蕴,感受劳动人民的创造魅力,从而可以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唤起青年学生的自觉的保护意识,其动力还来自责任感,面对着课堂教学中渗透的那么多灿烂的民族文化正在日趋消亡,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有责任去抢救、去保护。动力还来自于使青年学生从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的实践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语文教学中学到的民族文化知识,通过实际体验转化为生活能力、生活智慧。

从解读课本这一角度来看,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存在着大量的民间文化的内容。我国古今大手笔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老舍的《茶馆》、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涉及大量平凡的民族生活相描写中,来分析人物艺术形象,揭示人性本质,拓展主题思想,从而才会领会到中国人民独特的形象性格、风貌气派。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挖掘民间文化,渗透民间文化教育的独特作用,如民族描写的作用,就能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意蕴和作者独具的写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解读整个文学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把民间文化的内容渗透到课本教学中,还可以拓宽语文教与学的范围。它可以成为帮助学生解读课文的一条引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成为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科学文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增加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向导,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实践过程:

丘北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境内住着汉、壮、苗、彝、瑶、白、回等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28.84万人,占总人口的62.33%。我本人在大学有研究民族文化的经历,这里的民族众多,经济贫困引起我的注意。我想农村因为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和“速食”文化影响,应该会保留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对农村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家访的过程中,借机通过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也收集到一些很宝贵的研究资料。后来我在整理这些资料时,针对一些不太理解的问题我主动去请教学生,使我了解到他们自身也贮藏着许多民族资料,后来就经常跟学生交流这方面的问题,我没有想到这给我的教学和研究都带来了新的变化。爱表现的学生自己主动去收集资料然后就向我“汇报”,主动性

越来越强了;不爱表现的学生,有时我就下圈套,假装去请教他们,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爱说话了,在课堂上敢发言了,开始有了自信心。就这样,我跟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讲到与民族相关的课文,我就讲一些他们熟悉的民族事象,尽可能地揭示这些司空见惯的事象背后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是他们没有或者很少听说过,想到过的,这时候,他们的兴致会特别高。因为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对于自己已认知的事物有特别的亲切感,能产生共鸣。讲课所用的材料是学生知识储备的已知部分,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同感,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从他们的已知当中让他们发觉自己的未知,便更能激起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就这样他们对语文课开始有了新的感情,刚参加工作的我自然也就“如释重负”了。

但美中不足的是仍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感受到民族文化带来的乐趣,于是我在上完《边城》这篇课文后便设计了一个题为《我爱本民族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文化,学会欣赏民族文化,增强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

1.将学生按民族分组,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本民族的节日、服饰、礼仪、信仰、饮食以及文艺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具体化,增强感性认识。

2.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尽可能揭示文化内涵。

3.针对本民族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4.各组选代表发言。

分析讨论

1.展示本民族文化:将收集到的资料分类请各组代表进行介绍,其余同学

分析各民族的异同。

2.代表对本民族文化的现状与未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撰写心得体会或建议书

通过那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收集到许多很有研究意义的第一手资料,6班的李从祥(壮族)告诉我,他们李氏不同宗族在丧葬仪礼中棺材停放的方向也不同,分为横李和竖李;死者入棺后不穿袜子,否则会变成虫。8班的杨胜兵(壮族)说,壮族的服饰最喜欢蓝色,深绿和浅绿;女子出嫁一般是在晚上凌晨,表示人生中新一天的开始。

在他们撰写的心得体会中,王锦辉写道:“我是来自最贫困农村的少数民族,因为普通话说不好,不敢跟同学交流,常常感到自卑;语文成绩也不好,在语文课堂上,从来都不敢积极地回答问题。但没有想到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发现我懂得的民族文化知识比其他同学的多,我终于找到了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应

有的自尊心和自豪感。”8班的李金国同学说:“其实这些现象我们很久以前就知道了,只是很遗憾直到现在我才了解它们就是文化。不过我们也很自豪,我们自己手中居然也掌握着中国的文化。”在分析民族文化的现状和未来时,很多同学都觉得不容乐观,但也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我们责无旁贷!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已经领略到了将民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而且我坚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民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会受到更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重视,会有更多的人走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共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道路。

二、利用学生社团进行民俗文化传承

学生社团是基于学生共同兴趣和愿望自发组成、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群体组织。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社团成立不仅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如果把大量的民俗文化事象引入社团,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那将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基于此,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指导学生成立了“丘北一中民族文化社团”,现在社团成员已发展到两三百人,包含了丘北境内的多个民族,几乎深入到丘北县各村寨。根据社团章程,每学期都要组织社员学习民俗文化的一些研究知识,让他们去观察身边有价值的民俗事象。定期让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并指导他们进行一些研究分析,最后将研究成果展示于学校的文化长廊,带动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去关心民俗,关注民俗。经过一年的努力,本社团在学校已经很有影响,学生们对丘北境内的民俗也更关注,也收集到许多很珍贵的民俗文化研究资料。

三、利用社会实践课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近几年来,在我国课程结构中设立了社会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课是指学校统一安排,每学期有一定时间保证,按照不同年级年龄段开展的不同形式的远足、军训、访问、参观、社会公益服务、专题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使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它主要是打破学生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发展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民俗文化可以进入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文化事象进行学习,教师在社会实践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在事前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提出明确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总之,民俗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只期盼于民俗学家的整理与收藏,而应调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又由于学校在文化与社会中的衔接作用,所以学校教育更不应该民俗文化传承中缺席。在新时期,应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让学校教育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才能继续保存民族久远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王继华,《教育文化的战略构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大鸣 秦红增著《中国文化精神 》广州人民出版社 2007年

高天星《中国节日民俗文化》 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

覃宗毅;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民俗文化教育学意蕴的传承研究《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年07期

第二篇:让活动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

学科:德育

作者单位:集里街道长南路小学

作者姓名:张瑞平

联系电话:***

让活动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

-------记组织学生参加长沙3J营地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体会

“挑战”两个字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关爱”两个字常在我们耳边回响, “感恩”两个字在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但是,我们真的有那么关爱吗?在遇到困难时,我能挑战自己吗?我们懂得感恩吗?

今年上半年,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到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植物园3J营地参加为期两天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拓展培训活动。全班58人,除了两个请病假之外,其余的孩子都参加了这次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端正了学习心态,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培训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懂得了怎样做人。也让我这个班主任明白了活动的确是孩子成长的舞台。

一、在活动中学会关爱他人

早晨6点,我班同学就分乘两辆大巴向长沙开去。当然,跟随我这个班主任的调皮的孩子较多。一路上,孩子们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说说笑笑。把自己带的好东西与同学分享。可能是有的孩子头天兴奋的一夜没睡好,来到星沙,熊远超就开始呕吐了,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此时,我看见了他周围就有几个孩子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啦。我走过去询问熊远超舒服点没有,只见他脸色苍白,很难受的样子。我帮他涂点清凉油后,正当我想开口要其他同学跟他换一个窗口边的座位时,杨添福站起来,诚恳地跟我说:“老师,让我来照顾他吧!”我赞许地点点头。这可是经常捉弄别人的杨添福,他能够有这样的举动真是令我刮目相看。我对车上的同学说:“同学们,杨添福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懂得关爱他人,值得学习!”话刚说完,车上28个孩子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此时的杨添福腼腆地笑了笑。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捂着鼻子的孩子,他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也可能意识到自己刚才做得不对吧!接下来,杨添福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熊远超,一会儿帮他搽药,一会儿帮他拿呕吐的袋子,有时还帮他捶捶背。下车时,还不忘帮他把呕吐的袋子扔到垃圾桶。杨添福的行为感染了大家,一路上孩子争着来搀扶他。

两天的活动中,孩子们相互关心的影子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过水上铁索桥中,聂尔磊掉进水里,全身湿透了,同学们马上把自己带的衣服给她换;施小波在训练中脚扭伤了,几个男同学马上背起他到医务室上药……此外,在此次活动中的文艺晚会环节,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展现了班级的风采,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让同学们放飞心灵,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一幕幕,无不让我感到欣慰。在活动中,孩子们懂得了关爱,学会了谦让,宽容与理解。

二、在活动中学会挑战自我水上铁索桥前,同学们正排着队伍等候活动的开始。一根铁索横跨在水面上,男孩子跃跃欲试,有几个孩子却畏畏缩缩。此时,个子最矮小的,并且心脏动过手术的易检走过来,轻轻地说:“老师,我怕,我不参加。”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这呀,难不倒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战胜自己!”“等下老师就在你的对面迎接你的成功,有信心吗?”听了我的鼓励,他自信地排在队伍中。轮到他了,我和几个女孩子早早地站到对岸,大声说:“易检,你能行,相信自己,加油!”艰难地迈开了第一步,第二步后,他的速度越来越快了,终于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热烈地为他鼓掌。易检的胜利过关,给了刚才害怕的几个女孩子莫大的信心,他们也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成功地挑战了自己。

在攀岩活动中,前面的陡崖有50米高,让人望而生畏,走到下面,两腿直发抖。我对同学们说:“只要你有勇气攀上去,哪怕一米,你也胜利了!行吗?”同学们个个信心实足,大声说:“我能行!”轮到女孩子了,我心里暗暗地替他们捏了一把汗,轮到胡晶晶了,这可是最胆小的。她始终不肯向前迈一步。这时,寻慧芳走到她身边,轻轻地说:“晶晶,别害怕!”其他同学也走过来鼓励他要充分相信自己。有了同学的鼓励,她鼓足勇气,终于攀到5米处。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女孩子聂尔磊成功跨越第九级,超越了所有的男孩。在后面各种各样的拓展活动中,学生挑战了自我极限,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认识自身的潜能,增强自信和自身的胆量,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和惰性,磨练自己的毅力和意志力,锻炼身体的灵活性。

三、在活动中学会感恩社会

最后一个环节“学会感恩”,更让我感动。当我走进会场时,里面静极了。此时,《感恩的心》在馆内回荡,场内的孩子们闭上眼睛,双手合并,摆放在自己的胸前,心形的烛光在舞台上闪烁着,摇曳着。只听见辅导老师那一句句扣人心弦的话语,那一首首打动人心的音乐。会场始终一片安静。老师由汶川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前把四个孩子紧紧地抱在胸前,最后自己牺牲,孩子得救了,再讲到一位年轻的妈妈为了孩子,在危险前面,把孩子高举头顶8个小时,被救时,手都僵了,她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母爱之歌。最后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讲到了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周围的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无怨地付出了多少,可你们又做了些什么呢?那一刻全场鸦雀无声,只听到默默的抽泣声。当我回过头来,看到的是一张张泪流满面的脸,孩子们低声地哭泣着。我被此景深深地感动着,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不想安慰孩子们,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孩子尽情的挥洒泪水吧!也许辅导员的讲话触动了孩子们的心弦!我想:孩子们在心理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深深地愧疚。没等我回过神来,只见孩子们直向我拥来,紧紧地抱住我,哭做一团,一声声“谢谢张老师”的话语在我耳边萦绕。还有的马上跑向另外一边,亲手泡来一杯热乎乎的茶水递给我。喝着孩子们的热茶,听着孩子们亲切的话语,我的心里暖活极了。

接下来,台上成了孩子们心里话交流的舞台。许多孩子依次走上台中,向同学,向老师,向家长告白:“我亲爱的父母,老师,千言万语不如一句----谢谢。谢谢你们,哺育我成长。谢谢你们,教导我知识。”“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老师,谢谢你!“老师,我一定会改正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老师,我错了。”“感谢爸爸妈妈对我的养育。”“爸爸妈妈,我永远爱你!”“车李洋,对不起,刚才我不该骂你,让我们和好吧!”这不是刚才在营地闹矛盾被教官批评的廖景鸿吗?“是啊!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人。”……..此时的舞台成了孩子们心里话告白的场所,要说的话太多了,孩子们主动地排成一长队。一句简短的话,一声真诚的问候,一句真心的忏悔都是孩子发自肺腑之言,他们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感恩社会,感谢爸妈,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关心过他的人。

谢谢你,3J营地,让孩子们知道关爱有多么重要。谢谢你,让孩子们明白干什么都要坚持。谢谢你,教孩子们学会怎样感恩......相信此次的拓展培训

活动会给同学们带来心灵上的洗礼,行为上的改变,快乐成长,走向美好明天!

第三篇: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

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袁崇方.20081640410 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密不可分的。随着旅游业的飞跃发展,以及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得地区民俗文化“商品化”日趋严重。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雷认为:在旅游经济中,出于赚钱的目的,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被包装,被定价、作为商品提供和出售给游客,文化被当做商品来买卖。舞台化是商品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旅游发展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旅游商品化,基于一种现代经济领域发展趋势的潮流之一,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也随之出现,并在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民族地区获得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的出结论。例如我家乡所在地 位于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也有部分纳西族人和来自木里的少数藏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阿夏走婚制)泸沽湖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泸沽湖水质为国家二级水质。自开发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包括我们国内的、国外的游客。使得泸沽湖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旅游大量增收,使得湖畔地区的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泸沽湖和永宁地区的收入差距就拉开了。泸沽湖湖畔居民的收入是永宁地区的两倍甚至是三倍(来自宁蒗旅游局统计的的数据)。然而泸沽湖吸引力不仅是那碧波荡漾的泸沽湖湖水,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摩梭母系氏族婚姻制度。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称走婚)。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泸沽湖却仍然保留着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夏”婚姻形态。独特就在这里,许多人怀着好奇的欲望来到云南的泸沽湖看看这个特殊的民族的生活和习俗。

然而由于导游及商家的吹捧使得泸沽湖发展前途是令人担忧的。随着导游的大肆肆无忌惮的乱宣传,以及一些商家的利益欲做了夸大其词,以及一些列类的宣传,对泸沽湖地区的民俗保护,以及当地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例如:导游把泸沽湖摩梭走婚制带上了公众舞台,民族文化商品化,舞台化,大肆鼓动游客参与一些不健康的脱离了民族文化的另类活动。就好像在泸沽湖的走婚制变成了免费的嫖娼。这大大的侮辱了摩梭文化,摩梭女性。至今许多人听说我是来自丽江宁蒗的,就问你们的泸沽湖是不是很开放,可以和许多摩梭姑娘睡觉。我听了真的很无言,也很生气。我觉得这是泸沽湖发展旅游的悲哀。导游素质如此的低劣所造成的。有些民族的东西是不因该拿出来放在公众视野中的,民俗它具有神秘性、隐蔽性。我觉得在泸沽湖民俗文化负面传播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当地泸沽湖的摩梭姑娘:杨二车拉姆,因为她走出云南大山后开始大肆鼓吹他们民族的婚姻,如杨二车拉姆写的类似自传的《走回女儿国》一书中就很无知的把摩梭母系氏族阿夏走婚制度赤裸裸的写了出来,销量还很好。她是无知的,虽然她的宣传使跟多的人了解泸沽湖,来泸沽湖旅游,但她没考虑到正是她的大肆鼓吹导致了摩梭走婚制的负面宣传效应。

另一个方面:就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民俗逐渐消失。

旅游业的发展收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具有历史见证背景的古老建筑被拆毁,被大量新兴的现代建筑所取代,还是以我们丽江为列,对于国内人来说,人人都基本上知道彩云之南有个丽江。现在丽江的旅游业发展得很火,就像当年的大理一样,来云南的游客基本上是走:“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条线,而由于丽江的发展是的大理逐像变得像一个中转站一样。在大理停留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游客把时间花费在丽江的游览上。丽江如此发展,使得西双版纳与大理都不敌,使得到丽江投资做生意的人很多,外商等等。然而不要光看目前的状况,我们要考虑的长远些。丽江会不会重蹈大理的覆辙呢。许多丽江当地的特色在消失,古香古色的立即爱那个古城逐渐被喧嚣嘈杂所代替,如今你去古城看看,人多如牛毛。酒吧舞厅的喧嚣会使你内心如何静下来休闲。这就是旅游所带来负面的一个方面。纳西文化也逐渐在消逝。丽江本地的纳西居民被边缘化了。另外由于政府鼓民居迁出使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城缺少了民族的文化元素。一个民族除具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本质特征外,还有它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就是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民族建筑文化,这是让人一眼就能识别你是哪个民族的一个显著标志,然而,这一切都比较商业化了,在丽江古城里,如今你很少看见丽江本地居民穿着他们本民族的服饰呢,几乎没有了(除个别年纪大的纳西族妇女)年轻人都是休闲或牛仔裤等等,在重大民族节日会穿下。

(一)、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逐渐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生存已处于濒危境地。在许多民族的节日业逐渐消逝,本来是要求宗族的人才可以参加的(例如在宁蒗地区的毕摩祭祀活动,以及泸沽湖和宁蒗拉伯乡的摩梭和普米族的转山活动)

但现在由于旅游业发展,宗教,民族宗族节日也成为了商业链上的一个部分;例如在丽江许多老东巴穿着东巴祭祀服饰与游客合影等。现在人人都有了商业意识了,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却缺乏意识。民族文化是旅游业的载体和发展的基础。

(二)﹑游客“落空感”产生,失去二次旅游的可能(回头客减少)。游者外出旅游、到何地旅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了解,了解的途径包括游客自我知识经验的积累、旅游地宣传等等因素。然而这些都不是旅游者亲身感知到的,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片面性,夸大化,从而导致旅游者从先前获得的信息中形成的对东道主社会的“预期感受”与现实旅游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之间出现了一种差距

(三)、民族文化的趋同化,失去地方特色。旅游地的借鉴式发展模式就导致了文化的趋同性。民族旅游及其文化商品的出现,在某中意义上说是检验一个民族自我认同能力的,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认知能力的。当民族对本民族文化达到一定的自觉的时候,就会产生自豪感,但当外来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利益以及为迎合游客旅游需求的时候,东道主社会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人为地加以改造,形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千篇一律,再加上现代化国际化标志在里面,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只是一种旅游产品。这时候的旅游产品不再是地方文化的代表,只是一种经济产品,更严重的是产生民族文化的趋同化,失去了地方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以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为依托开发各种旅游产品(泸沽湖摩梭文化、丽江纳西民族、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等)形成旅游过程中的商品交换行为。旅游商品化现象是现代旅游业中不可避免的,它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同时,针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而言,它又是一种威胁,如何使旅游商品化在民族文化的“生态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的永续增长两者之间得到平衡,是我们研究民族旅游与民族经济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二、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应走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旅游作为平台,保护、传承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只追求商业利润而忽视古老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该做到相互协调,相关促进的。旅游业的发展因为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物质保障,反过来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又能更好持续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后完善。保持和增加更大的景点吸引力。各大旅游景区应将民俗节日文化通过一定形式展示给游客。像如对待泸沽湖的民俗文化,我们应该尊敬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婚姻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正面进行宣传,适当加以引导,应让母系社族社会走婚制度要有正确的看法。应当保存它固有的那种区域性的神秘宗族特性。以及只是在内部宗族流传的隐蔽性。因为这是一方面继续会保持它的吸引力,因为神秘隐蔽才会有吸引力,如果搬上大众舞台,那就失去文化的韵味,失去地区民族所特有的性质。另一方面在于保护民俗文化不被现代文明侵蚀以致消逝殆尽,当旅游过程中过多的度当地民俗注入过多的商业因素和权力因素而被高度组织化,机构化,舞台化后,民俗旅游越来越脱离民俗原生态环境和生存的土壤,民俗生活被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中、人们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放的方式甚至是一系列符号或民族服饰、民族物品、商业化的歌舞表演来展示被扭曲的历史底蕴的民俗文化,深厚的民俗文化演变成了高度商业化下快速复制的伪文化商品。格林伍德说过:“文化商品化只需几分钟,而几百年的历史却毁于一旦。”

(一)、杜绝纯商品化现象,走文化保护与发展道路。我认为商品化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它是链接旅游东道主社会与游客的桥梁,不仅传递着旅游地的社会、文化信息,还是社会经济流通的手段。旅游过程中的商品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同时也给地区带来经济利益,我们要是这种文化得以持续下去,就必须走文化销售的道路,杜绝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纯商品化交易。使旅游商品不仅一种旅游证明的纪念品,也是一种对地方文化起到宣传作用的文化标志物。在出售旅游商品的时候,做好文化包装工作,使每一件商品出售的同时,也让该商品的文化底蕴被游客所知晓。

(二)、加强民族意识和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教育。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是对文化的开发。相对而言,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受到其他较之更为发达地区的影响,而且起主导作用的是发达地区的开发商及旅游者,这些本土的、原始的、族文化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而变得非本土化,造成民族文化的变迁、涵化、时为了迎合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进行文化的再创造,增强民族意识,让人民有民族文化的自觉,是避免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民族意识增强,才会让人们有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商品。要增强民族意识,就必须有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做好旅游宣传,尤其是服务人员,他们的服务过程就是展现民族文化的一个过程,这能体现一个民族地区旅游质量,同时也是文化宣传的一个途径,让旅游者了解本地文化,从而形成旅游中的文化产品销售氛围。

二、结论

从泸沽湖和丽江古城的例子可以的出:旅游商品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文化是旅游商品开发的基础,所以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永续发展,归根结底是对地方独特文化的保护。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及其商品化现象必然带来一定的代价,所以我们要以文化为基点,发展旅游文化商品,走生态文化的道路,同时要增强民族意识,做到民族文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普及、教育,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1]李彬、包磊: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本真性影响研

[2]王因权:在“三化”上下功夫

[3]杨萍:再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层次、措施

第四篇: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今天早上,我校举行了《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升旗仪式。中秋节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内涵已发展成表达美满、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

好愿望,也成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象征,但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思想内涵。中秋节强

调的是团圆,他符合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意义一个节日。如果把它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我们会发现,过传统中秋节是非常有意义的。

七(1)中队的王心仪同学向大家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八(2)中队的姚心悦同学

演讲了《中秋情思》,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他向全体学生倡议每人都做三件事:第一,孝敬

父母长辈,为自己小家的幸福和谐做一件能力所及的小事,因为小家安定才是祖国繁荣的前

提!第二,为自己家里的亲人、长辈,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道一声:中秋节快乐!第三,为

祖国的繁荣,国力强盛,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立下壮志:明确学习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牢

牢记住:少年强则中国强。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

点,千百年来发挥了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大家决心为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做贡献!

上海市民办青中中学

潘月琴

第五篇:西藏的民俗文化传承

藏族同胞的民风民俗地区特色

藏民以他们特有的文化快乐的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喝酥油茶时还有一套喝茶的规矩。客人坐好后,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面前,恭敬地将酥油茶斟上。倒茶前将茶壶轻轻晃荡数下,意将壶里的茶搅均匀。饮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干,且不能发出响声。主人对客人的茶碗总是添的满满的,以表示礼貌。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摆着不要动,等告别时,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当地饮茶习惯。酥油茶营养非常丰富,喝后还能生津止渴。

青稞酒是藏族人都喜爱喝的酒,是自己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一种家制酒。每当亲戚、朋友团聚或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给客人敬三杯酒,客人用无名指沾少许弹向空中,以示敬天地神,最后小喝一口,添满,再喝一口,如此三次,然后满杯喝干。如果你端着酒杯不喝,主人会认为你客气,便要唱起祝愿你的父母、家人、朋友的祝酒歌,直到你把此杯酒喝完。若你真的不会喝酒,主人也不会为难你。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堆谐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从小就受到了歌舞的熏陶。他们用歌舞表达自己的各种各种感情活动及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理状态。藏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有人说会走路就是会跳舞,会说话就是会唱歌。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西藏的民间歌舞浩如海洋,而堆谐则是西藏民间歌舞中的一种。堆谐是藏语的读音,“堆”是西藏的一个地方,“谐”为歌曲之意。这种具有快节奏表演、粗犷朴素的舞蹈,后来被艺人加工提炼,又有了各种舞姿,如踢踏舞的强节奏、扣胸挟臂的舒情浪漫,都在堆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简称“拉姆”(即仙女)。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藏戏在西藏以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流传至今已相当普及,是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艺术。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

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雕刻西藏的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今天在荒无人迹的山野中所发现的数十处原始岩画,就出自藏族先民之手,是这片原始岩画就出自西藏先民之手,是这片土地上现存的第一批艺术品。民间雕刻艺术以其数量大、材料美、品位高享有重要地位和声誉,其种类有木雕、石雕、骨雕、泥塑、金属雕等等。

藏历年:古时候没有藏历,人们认为桃花一开就算一个新年的开始。现在的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从此,藏历的第一天固定为藏历年。藏历年是西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团聚,用吉祥如意等美好语言相互祝福。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

大年初一的一早,人们在民间说唱老人祝福吉祥的“扎嘎”声中(现在多用录音机播放)迎来藏历新年。这天,各家各户把祝愿吉祥如意的青稞幼苗、“卡赛”(油榨果)、“隆过”(羊头)、“切玛”(五谷丰收斗)、各种糖果摆于佛龛或藏柜上,全家人换上新衣,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用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吉祥饭”。饭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撒向天空表示祭神,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晚辈回贺“祝你身体健康,永远幸福”。这一天各家基本上闭门欢聚,邻里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半个月。

传昭大法会:传昭大法会又称为莫朗钦波节,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此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教的改革家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祷大会延续而来的。在这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拉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西藏与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来次朝佛,放布施。

各种节日朝山节:佛教者们认为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第一次举行讲经的日子,所以,这天人们穿着新衣,带着食品,赶往拉萨附近山上的各寺朝佛、念经,之后,到野外尽情餐饮、歌舞,直到日落才返回城里。

春播节: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到春播节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个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个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大家欢欢乐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茶酒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坚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一般说来,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始翻耕。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

当雄赛马会:是每年藏历7月10日开始历时三天,藏语称“中仁从读”,意为请喇嘛念经。赛马会原是庆祝丰收、开展农牧业产品互市、进行文化娱乐的活动,后来才渗入了宗教色彩。当雄赛马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主要有赛马、射箭、歌舞表演等。

江孜赛马(射箭节):赛马射箭活动在西藏各地非常普遍,而把它作为竞赛

活动固定下来起始于公元1408年的江孜。以前的赛马节仅限于赛马、射箭和骑马射箭三项。然而,今日的赛马节除保留以上活动外,还增加了各种文体活动和物质交流,已成为每年西藏地区最盛大的地区性节日。

林卡节: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进入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林卡节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看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放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近年来拉萨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江孜达玛节:江孜达玛节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说在萨迦王朝时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后,他的弟子每年做祭祀以表纪念,后因战乱中断。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儿子贡桑绕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复祭祀。这一年藏历4月10日至4月27日,贡桑绕帕为其父念经祭祀,并进行娱乐活动,内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动和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到了扎西绕丹任江孜法王时,也就是公元1447年,还增添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江孜达玛节由此沿续至今。

林芝工布节:传说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当地人无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支援。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工布人民便把藏历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应征的将士,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上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便形成了。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色。主要活动有赶鬼、请狗赴宴、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等。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下载让学校教育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舞台(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校教育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舞台(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校本教研成为我成长的舞台

    让校本教研成为我成长的舞台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

    让课堂成为孩子生命狂欢的舞台

    让课堂成为孩子生命狂欢的舞台 ---《高效课堂二十二条》心得体会 赵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

    让社区成为锤炼党性作风的舞台

    让社区成为锤炼党性作风的舞台 ——辽宁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纪实 本报通讯员 姜义双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11-08 01版:要 闻 版) 每到周六,丹东市振兴区临江街道......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1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淅川县仓房镇镇小 刘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

    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土家族文化

    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土家族文化 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土家族文化 湘西地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传统教育方式多以家庭教育为主,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土......

    传承优秀的江西民俗文化

    传承优秀的江西民俗文化 壬田初中 李健 摘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从江西优秀的民俗文化入手,从四个方面......

    文化站如何做好民俗文化传承工作范文

    文化站如何做好民俗文化传承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群众打交道的文化事业单位,它的特殊职能、地位、作用与民俗保护工作有许多契合之处。 民间习俗,是非物......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四排赫哲族乡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乡之一,境内聚居着赫哲、汉、蒙、回、满、土家等六个民族的群众。近年来,双鸭山边防支队始终坚持把引领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