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战略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从战略高度看待民生问题(政论范文)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决定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地位的巩固与否。
战略是对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的谋划。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从战略高度看待民生问题,才能对解决民生问题作出总体性、长远性谋划,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好。
民生问题是关系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局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群众反应强烈的民生问题如住房难、看病难、出行难、入学难、就业难、收入低等,说到底都与这个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状况密切相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这不等于说生产力发展了,民生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例如,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如何处理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关系、如何处理市场机制与提供公共产品的关系等问题,并不都是单纯靠经济发展就能解决的。而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也就不会解决好。因此,民生问题是关系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局性问题,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它。
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性问题。我国古代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反映了民生问题与社会稳定、国家兴衰的关系,包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主宰者。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多年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进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距离。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加以改变,势必会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乃至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一些民生问题长期解决不好,也会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埋下隐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解决好民生问题的优越条件;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的民生难题举世罕见。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解决好这个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民生问题是关系坚持党的宗旨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可以说,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决定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地位的巩固与否。实践表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就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能切实担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
第二篇: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革新问题
文章标题: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革新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很多重大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很多深层次问题都在不断探索之中。但是,包括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在内的相关配套改革还很滞后。如何清醒地认识目前改革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在京都论坛上提出,要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
来思考这些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进一步规范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债务负担过重、企业办社会等一般性问题已得到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引人关注的成效。
**介绍,国资委成立四年来,一年上一个台阶。国有企业的数量在减少,但国有资产的总量却在增加,中央企业资产总量增加的比重更大。国有资产每年都在以10000亿元的速度增加,上缴利税和实现利润每年都分别增加1000亿元。企业数量由当初的198家到目前的157家,数量减少,人员也相应减少,但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利润却都大幅度提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超过了144。
“过去在世界500强中见不到中国企业的名字,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9家中国企业,有13家是中央企业,中国大企业的实力已经被广泛认同。”**认为,这些数字反映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绩,但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包括国资委的出资人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职能是不是真正到位,还值得关注。
尤其是在实践当中,很多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如改制、上市、合资、股权转让等都是公司自己决定。这些事情,按照现在的法律法规都需要进一步规范。
理性认识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说,有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一是关于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认识。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股份制改革如何进行中央已经明确。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怎么来体现出资人的意志,怎么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包括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怎么来体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等具体操作中,就容易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提醒,“只要出资人明确,企业就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股权改革,将来出了问题就由出资人承担。如果出资人没有明确而进行了所谓改革,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是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中涉及到的职工持股问题。**介绍,这个问题在很多企业都出现过,而且一些大企业现在还跃跃欲试。他认为,这个问题现在要重新进行审视。因为在实践中发现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垄断行业,凡是有职工持股的或者经营者持股的,基本上都是在利用国家垄断的资源为小团体谋福利,侵犯国有出资人的权利。一些企业搞内部职工持股,按照权利大小分配资源,企业改制一上市,持股的人瞬间就变成了富翁。这与建立和谐社会是根本不相符的。**介绍说,职工持股有很多法律问题。现在,在政策层面已经加以了限制。在实践中,提倡在企业改制之后,按照市场化运作以进行股权激励的方式,即根据贡献大小来进行股权激励的分配,而不是在改制初期、在发起设立阶段就设置职工股和经营者持股。
三是关于在改革中怎么看待股权控股比例的问题。一些地方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与国外公司合作,在合作中一定要绝对控股,因为涉及到民族利益和国家的经济安全。对此,**认为,在控股比例问题上,根据国家需要可以绝对控股,也可以相对控股。但实践中总是片面强调都要由国家控股,并不可取。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西方国家已经跟我们有很大的距离。
**介绍,美国的一些管理部门已经不再看谁控股的比例高低,而是看谁能用最少的资本来支配更多的社会资金。德国财政部的官员则认为,看一个企业资产的价值,不是看它账面的多少,而是看它有没有现金流和市场,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如果没有这些内容,这个企业的资产价值就为零,市场价值就为零。
四是关于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纷纷选择到境外上市的问题。**说,最近一些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比如说到境外上市,拿回的资金、外汇怎么使用?很多企业在外面投资不了,到国内兑换人民币存在国内,这又面临汇兑的损失和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大企业从国外拿原料、拿能源,用低廉的劳动力再加工,生产出的产品卖出去获得的利润又分给国外的投资者,没有让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因此,国家提出,改革开放要依靠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共享。现在一些大企业在国内上市,可以解决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让大公司来并购、重组一些小公司,还能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些在境外上市的大公司回归在国内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让老百姓享受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和利润分红的好处。
《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
革新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革新问题。
第三篇: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刘全顺
2013-1-9 14:43:15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2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 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俄两国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双方的经贸合作潜力仍未完全发挥出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对双方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也提供了现实条件。
[关键词] 中俄经贸;战略;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F752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2-0026-0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俄政治关系不断改善与升级,中俄经贸关系于1995年逐渐步入正轨,并向健康、平稳、有序的方向发展。2001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200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20亿美元,2003年达到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尽管中俄经贸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与其潜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双边经贸合作中仍存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中俄经贸并未被合作还没有完全摆脱“低水平、低层次”的局面,中俄贸易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中俄经贸潜力巨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发展条件为中俄经贸向更高层次发展既提出了客观要求,也提供了现实条件。
一、中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中俄两国拥有4 000多公里的边界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两国政府和民间开展经贸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国有多年边贸的传统,边界线对应口岸密布,铁路、公路、河流相连,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正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俄罗斯是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工业技术基础相当雄厚而且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国,两国经济结构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发展两国经贸,互通有无,可减少因相距甚远而带来的额外费用。此外,两国同为东北亚区域合作重要成员,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日 本海经济圈等多种构想纷纷被提出,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的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计划已经从1992年开始启动,多边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与互利性。处在东北亚区域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虽然人口稀少,但面积达621万多平方公里,资源极为丰富,这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关系的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俄罗斯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国家。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其能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以上,其中天然气占1/3以上,石油占1/4至1/5,此外还拥 有丰富的铀、镍、铝、钛等有色金属,盐、磷灰石、磷钙石等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毛皮兽资源、渔业资源等也名列世界前茅。相对而言,俄罗斯的人口不多,仅占世界的3%,由此确立了俄罗斯人均资源量的巨大优势。这种资源占有状况,决定了俄罗斯经济的巨大发展后劲,决定了中俄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
中国资源虽然很多,但人均数量少。今后20~30年内,中国正值矿产品使用强度高峰期,目前我国对矿产品需求很大,尤其石油的供应仍有很大缺口。据估计,我国“到2020年,各类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增加1倍以上,届时除石油、铀等少数矿产品外,对大多数的矿产品需求量将超过美国而名列世界第一,矿产品的需求总量也将跃居世界第一。”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决定了中俄合作开发远东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经济结构上,俄罗斯因受苏联计划体制的影响,重工业很发达,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科技力量雄厚。特别是在核动力工业、军事工业、能源工业以及遗传工程等领域,俄罗斯在国际上还保持着领先水平。俄罗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重发展了军工产业、高科技和智力密集型产业,而轻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够,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 上做到了按比例协调地发展。中国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兼顾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可向俄罗斯长期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轻工业产品,但重工业方面的一些产品和技术,特别是军工产品和技术落后于俄罗斯。由于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实行军事技术和先进武器的封锁政策,俄罗斯目前正成为中国军事技术及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中国的进口为俄出口武器赚取外汇提供了巨大市场,中国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新军事装备的渠道。因此,武器交易和军事技术合作成为密切两国关系的一块磁石。
这种由于资源和产业结构上的互补达到进出 口商品结构的互补,为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潜力。尽管中俄经贸关系还远未达到相互依赖的程度,并存有诸多的问题,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对中俄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讲,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的互动,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合作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既提出了挑战也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关系、外交关系日益经济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利益或者说经济安全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国把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市场和开拓国外市场作为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从国际经济大环境看,当今比较突出的三个经济贸易区域是:欧盟、美加墨和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从长远来看是极有前途的,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中俄扩大在亚太的影响至关重要。东北亚地区对俄罗斯的战略利益重大,利用东部地区丰富的尚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吸引亚太国家参与开发,实现强国富民的目的,提高在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就成了俄罗斯生死攸关的长远战略任务。但俄罗斯无法仅凭自身力量完成这个战略任务,必须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美国、日本、韩国依然保持着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军事同盟关系,牵制俄罗斯在这一地区重新恢复昔日的霸权地位;相比之下,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中国发挥重要影响的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作为突破口重返亚太地区,就成了俄罗斯推进亚太战略的重要一面。但是,目前美国、日本、韩国对俄罗斯市场的开发势头超过了我国,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在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经济大环境要求中俄两国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提升中俄经贸合作层次,这符合中俄两国各自的国家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
三、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入世以来,经济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2年,中国修订了《中外合资企业法》,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资参与风险投资,为外资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中国企业正在推进“走出去”战略。这些措施,将大大改善中国与WTO成员的经贸关系,也有助于深化中俄经贸合作关系。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经济互补性强,两国已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两国经贸合作潜力将会进一步发挥出来。
随着俄罗斯采取东西方平衡外交政策,俄罗斯越来越需要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支持与合作。中国的经济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大规模地开发中西部地区,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渐形成,则为俄罗斯的能源、原材料和其他工业品出口提供了重要市场。
四、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有利于中 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从而对能源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讲,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品种齐全,总量可观,但人均拥有量少,资源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资源结构落后,突出表现是石油、天然气占世界资源比重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石油比例持续下降,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比例上升。根据《2002年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01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8.40亿吨油当量,占世界份额的9·2%,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中国对石油消耗量的增加及能源利用率的低下导致了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96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原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的供求矛盾会进一步激化。在国内石油不可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石油供应不足已成为突出问题,能否稳定地从国外输进原油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进一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中国要大量进口石油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因为石油资源在世界分布是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和石油资源的相对减 少,世界各强国都在竭力地保护自身的石油运输线,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已经成为牵动国际政治局势的政治导火索。中国要进口国外石油就必然要参与到世界各国争夺石油斗争的行列,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石油国际新战略,确保中国石油进口的渠道,以保证国内石油的供应,就决定着中国经济命脉。
从世界石油资源的储量和发展前景及其地缘政治看,中东、里海和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应该是我国输入的主要方向。鉴于从中东输入石油的风险大,把重点转向与我国毗邻的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力争从那里得到我国所需的石油应成为我国引进原油的主要战略。因此,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的建设,加强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能源合作对中国至关重要。
五、科技合作成为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优先方向
中俄两国在科技合作领域将会大有作为,俄罗斯是世界科技大国,在航空航天、核能、军事技术、激光、生物工程、新型合成材料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而我国对这些高新技术有较大需求,并一直把引进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作为重点。目前,一些高科技合作项目已取得进展。在中国烟台建立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现在进展状况良好;在渐江衢州建立了中俄科技园;在哈尔滨建立了黑龙江省中俄科技合作和科技产业化中心。“9·11”事件后,全球经济发展放慢,在此背景下,开展大型经贸项目合作,有助于减缓世界经济低迷对中俄出口的负面影响。此外,中俄军工产业的合作,有利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俄两国政府间重大的科技贸易项目协议有300多项已经达成,这为把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阶段开辟了良好的局面。
随着俄罗斯经济战略的调整及经济的逐渐恢复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两国经济发展必将不断深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贸易战略性发展提供优良的政治环境;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为两国经贸健康发展提供了机遇;俄方积极推进入世必将加快中俄经贸合作的速度。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中、俄制定长远的经贸发展战略,定会开辟中俄经贸的新阶段,双赢的经贸发展亦会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四篇:从战略高度看蒙牛借势营销
从战略高度看蒙牛借势营销
关键词:蒙牛 营销
蒙牛确实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企业。开创前三年,蒙牛平均每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开创满六年,其销售额增长200倍,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未满八岁,就成为世界同行的领头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地方的无名私企到影响整个乳制品行业的首屈一指企业,蒙牛人确实是令人惊叹。
蒙牛为什么能够在几千家乳品企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蒙牛的一出出借势营销是如何上演的,蒙牛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什么?
通过研究,我发现蒙牛借势营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借势阶段、蓄势阶段和造势阶段。
借势阶段
蒙牛公司在创业之初,面对种种的困难和竞争,如果单靠自身力量是无法应付的。但蒙牛却能很好把外部“势”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巧妙借用势的作用,从而使企业经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虚拟联合蒙牛起步
蒙牛还将“虚拟联合”渗透到资本运营的各个方面。公司建工厂后,又通过“虚拟联合”,用社会资金为公司匹配了奶站和运奶车。建一个奶站许多企业要花40万元,而蒙牛连4万元也没花。打着蒙牛标志的运奶车有500多辆,没有一辆是蒙牛自己掏钱买的,全部由民间资本构成。蒙牛只“打的不买车”(只管用奶却不管奶牛的事),维修、保修、保险都是车主的事,省去了大量的管理成本。
2、甘当老二麻痹对手
同处一城,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资源、同样的环境,甚至同样的外部竞争对手,事实上,蒙牛和伊利已成为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但蒙牛一开始小心翼翼地避开与伊利的直接竞争.在雪糕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牛根生提出:市场经济缔造了伊利和蒙牛。言下之意要做奶业大王,光一个伊利不行。牛根生还有一句:“小策略看对手,大策略看市场。”为扩大蒙牛品牌美誉度,蒙牛倡导与伊利共建“中国乳都”的形象概念。蒙牛认为,在一个共同的市场胞体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些无不显示出蒙牛的借势营销的智慧。
对于未来是否会被同城兄弟伊利收购,或者并购伊利?牛根生说,虽然蒙牛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伊利的体量比蒙牛大,双方未来的竞争仍将会激烈进行。如果在一个地区出现两家比较大的企业,这样的竞争态势非常好,因为会造成你追我赶。如果哪天伊利并购了蒙牛,或者蒙牛并购了伊利,那很可能会让两家企业80%的管理人员都睡着了――如果两家企业都盯着对方,为了竞争,晚上不可能睡得很好。
牛根生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作为内蒙古、全国两家乳业代表队,就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样,伊利和蒙牛还将长期并存下去。
蓄势阶段
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要在市场上站住脚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是不允许别人进入这个市场的,而小企业在自己力量小的时候,该采取什么战略来应对强大的对手呢?需要蓄势。洪水的力量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因为水多才有水势。假如是一杯水的话,力量就很小,不足以成势。所以小企业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的时候,需要积累自己所拥有的势,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爆发出来,让对手措手不及。这也是蒙牛采取的策略。
1、携手老大共创乳都
整合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现实的大背景、大资源,2001年6月,蒙牛公司携手伊利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为主题,在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高密度地投放了公益灯箱广告,将经营企业品牌与经营地区品牌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传播,“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概念已在国人心目中渐趋形成,蒙牛在为内蒙古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的同时,不仅巧妙地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更打消了伊利的戒心。
蒙牛非常聪明的一点,就是非常清楚自己在特定的时间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创业之初的蒙牛,首先需要占领的是本地市场,那么就不应该向国际知名品牌如达能、雀巢去借,也不应该向国内巨头光明、三元去借。最好的选择就是向伊利这样的本地霸主借,借伊利的势长自己的势。同时借自己的地域优势――呼和浩特这个全国最优的奶源之地。在这里,“中国乳都”之光除了照亮伊利,就是照亮自己了。而光明、三元等是无法借到这个光的。因此,他可以先在这里养精蓄锐,等到自己力量强大之后再冲杀出来。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从经营战略高度看诚信经营
从经营战略高度看诚信经营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诚信及诚信经营的概念,提出了诚信问题是一个战略层次的问题,然后分析了企业诚信经营的优势以及失信所带来的危害,最后提出了实现诚信经营的战略决策,即通过企业内部信用文化建设实现诚信经营和实施包括法律制度建设在内的外部制度约束来保证企业诚信经营的实现。
一、诚信及诚信经营的内涵
(一)诚信的定义及诚信经营的内涵
诚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概念,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对诚信的定义及推崇,“诚”即真心真意;“信”即诚实,不欺骗。孔子把“诚信”的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被管理者对组织、对管理者的信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组织和管理者的忠诚;二是管理者自身所具有的品德。孔子认为,管理者得到被管理者信任的程度,对于管理工作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理者自身所具有的诚信的品德是管理者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被管理者信任的关键因素。“信”是为人之本,也是经营管理之本。
对于企业而言,所谓诚信经营,并不仅仅是指面向个人或团体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对某个企业据以长期服务于所有成员的各项原则,从经营战略角度讲,具体说来是指企业仔细地挑选顾客、雇员和投资者,然后想办法留住他们的方法与策略。企业诚信实际上是三维的,即顾客,雇员和投资者,这三种要素之间有着极为微妙的关联:没有诚信的雇员就不可能出现对企业忠诚的顾客;缺乏诚信的顾客,企业无法留住忠诚的雇员,而一旦顾客和雇员这个诚信的基础不存在,企业的投资者也不会再保持对企业的支持;顾客和雇员的诚信也建立在投资者诚信的基础上,因此顾客,雇员,投资者,企业诚信三维,其力度,广度和相互关联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二)诚信经营是一个经营战略问题
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领导者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各种制约因素的利弊分析,从全局出发制订的企业长期发展所要达到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的总体部署。有了正确的经营战略,就能对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经营环境、经营方向有一个明确认识,从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避开风险,发展和壮大自己。诚信经营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是一个经营战略问题,因为,首先,剩余经济取代短缺经济后,资金、劳动力、土地等易于获得,而企业的伦理及信念体系则需要长期培育和强化;其次,在当今高科技、1
强竞争时代,企业利益相关者扩展为公司员工、股东、管理者、消费者、社会、政府等广泛的利益相关群体,企业与其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不断增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而且完善地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才能取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所以说,诚信经营是一个关系着企业可持续发展乃至生死存亡的经营战略问题。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对年销售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300家企业作企业信用和业绩相关度的评估和研究。评估内容包括管理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创新能力、希望长期投资的价值、金融状况的可靠性、吸引开发并留住人才的能力、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商誉和企业信用带来的企业形象状况。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利益相关者认为最重要的企业信誉所涵盖的内容。从以往的调查结果看,80%的利益相关者认为管理质量是最重要的指标,但是,近年来选择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商誉和企业信用带来的企业形象状况已上升为首要指标,而且这个指标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函数关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研究世界500强时发现:它们树立的企业核心理念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在这些公司看来,短期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是持续增长的力量却只能从人类几千年来价值公理中获得,企业最终的竞争力取决于它在一系列价值中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共有价值观--诚信的理念才是企业竞争力的动力源。
二、企业诚信经营的优势以及失信所带来的危害
(一)诚信经营的优势
良好的信任关系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可以大大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获利水平,对一家公司来说,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问题,更是一家公司长期利益得到保证,公司长期经营的基础。诚信的企业在经营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树立企业诚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1)可以降低销售成本。树立诚信意识,可以获得更多的中间商、经销商的信任,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做宣传、促销企业的产品,使企业的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既节省销售费用又打开产品销路的“双赢”效果。
(2)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交易是需要成本的,对某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失去了信任,财务支付是先付款还是先交货,就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双方势必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对产品的质量缺乏信任,就必然会在产品检验上花费过多原本不必要的精力,如果企业对企业的交往中失去了信任,“道德风险”将膨胀到惊人的地步,交易费用随之增高,势必会树立过高的交易门槛,终止本来可能发生的交易。
2、树立诚信,企业可以建立长期信任的客户关系。供应商通过其销售人员与顾客接触,营销人员通过做到诚实、守信、处处为顾客着想而获得顾客的信任,这种关系可以给顾客带来好处,顾客可以信任供应商在承诺的时间提供质量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企业赢得大量的目标顾客,使企业的产品深入人心、有口皆碑。
3、树立诚信,能增进公司内部员工信任度。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信任气氛能增进交流,带来更强的相互信赖的信心,可减少员工的流失和员工间的磨擦,这样能够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形象,增强员工的满足感,从而使公司运转更加有效。
4、诚信可以使企业形象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无形资产,从而给公司和股东带来很大的价值。
(二)企业不进行诚信经营的危害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假如企业诚信经营普遍缺失,必将导致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严重恶化,对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其具体表现在:
1、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及交易活动无法正常运行,融资渠道受阻。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基本是价格的接受者,与其它竞争者相比处于劣势,在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下或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其经营状况很容易恶化,导致企业很容易发生信用危机,这种企业往往采取拖欠账款,逃避银行债务,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低劣等失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给企业正常的生产及交易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拖欠账款这一项,给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所需资金的周转带来很大困难。据某权威报告宣称,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与其贸易总额的比重,我国高达到5%以上,而发达国家仅0.25%-0.5%。另外,企业越小,透明度一般就越差,社会就越难以监督,存在失信行为的概率也就越大。而由于评价资信的成本很高,中小企业资信很难得到有效的评估,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2、虚拟资本无法发生与开展,企业和产品信誉屡遭侵害。由于虚拟资本完全是社会信用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信用,债券、股票就不可能产生,交易无从谈起,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也就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样,诚实信用在市场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声誉长期积累下就会形成无形资产,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支撑企业产品的崇高品位。但不少企业打着知名企业的商标,肆无忌惮地从事制假、售假勾当,严重影响了这些知名企业和产品形象,给这些企业千万以难以计量的损失。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至少有34.76%的企业被假冒伪劣产品侵权。
3、社会投资环境因此恶化。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运行必然不断地选择和投向利于其运行并增值的投资环境,而良好的信用环境则是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从实践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区域能否吸引外地资本投入,除了能源、交通、通讯、资源、市场、政策等条件,信用环境是否良好显得越来越重要,不少外商来中国投资都把“信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风险指标”加以考察。
三、实现诚信经营的战略决策
企业诚信分为内部诚信与外部诚信,其中内部诚信包括对经营者的诚信、对员工的诚信及对投资者的诚信;企业外部诚信是指对顾客的诚信以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诚信。忠诚管理是企业实现诚信经营的重要途径,它的内容顾客忠诚、雇员忠诚以及投资者忠诚,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协德里克曾提出忠诚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也就是实现诚信经营的八个步骤:包括设立一个价值主张、找到合适的顾客、赢得顾客的忠诚、找到合适的雇员、赢得雇员的忠诚、通过生产率的增长获得成本优势、找到合适的投资者、赢得投资者的忠诚。
(一)设计一个卓越的价值主张。价值主张是企业的灵魂,诚信经营企业中每一家的战略规则都应围绕价值主张的设计和发展,而归根到底,这个价值主张就是向自己的顾客提供最优异的价值,使用他们达到满意。
(二)找出合适的顾客。企业诚信经营应注意判断谁是自己的目标顾客以及这些目标顾客的喜好、要求,进而有依据的制定计划、组织活动,以便有选择地吸引他们。这项活动的成功与否不在于销售手法上的出卖乖巧,而更多的取决于价值主张的吸引力和它所激发的口碑相传。实际上诚信经营企业应更为关注对新顾客的筛选,因为这是找出合适的顾客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不要一味的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而忽略其实际的应用价值。
(三)赢得顾客的诚信。一个企业若想提高获利能力,就必须选择正确的顾客群体并成为他们的首选厂家。因此,企业诚信经营应该把顾客看作资产,力求留住他们并挖掘他们的潜在价值.一些相关的服务如定价政策、产品系列,对雇员的奖励措施及服务水平等等,都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以进一步增强顾客的忠诚度.(四)找到合适的雇员。成功地运用诚信经营的企业,往往会在招聘雇员时小心谨慎、严格筛选,如同在选择顾客时那样.企业要的是与企业同心同德、才识兼备、工作能力强的雇员,并希望他们能够长期地做出令人满意的贡献。
(五)赢得雇员的忠诚。诚信经营企业应该在雇员的个人发展和培训上舍得投资,为其充分发挥天生能力和所学专业准备相应的职业发展途径,还要注意对雇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这些奖励将形成雇员忠诚度的螺旋式上升.(六)通过生产率的增长获得成本优势。顾客忠诚度和员工忠诚度提升以后,生产效率必然提高,创造的剩余价值会在成本方面带来优势,而这又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形成企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七)找到合适的投资者。为了稳定公司的体制和经营、有能力对付竞争威胁, 诚信经营企业需要吸引合适的投资者.即愿意接受长期合作关系的投资人,他们一旦确定企业能为其带来高额利润,便会毫不犹豫地投入资金,从而使企业在完成自己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企业也将因此获得较大的发展机会.(八)赢得投资者的忠诚。赢得投资者的忠诚的最佳途径:一是丰富的利润,二是工作能力强的经理人,三是企业有潜力的发展.他们的忠诚是企业必须争取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四.加强诚信经营的外部制度约束
(一)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企业信用制度建立
一是要完善我国民法及有关法律中关于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以确保信用中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犯,并强制债务人履行其偿债义务;二是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正信用报告法,制定有关法规,严格规范涉及信用信息记录、使用及评估活动的机构和组织的行为;三是对债务人的违约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同时要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依法惩治此类犯罪,包括法人犯罪和政府工作人员犯罪。同时从司法和执行上落实法律责任,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有效责任追究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
(二)加强舆论监督,营造健康的诚信经营环境
加大社会信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治”。培养信用意识是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市场主体的自律和对信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向社会宣传信用作为一种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使企业珍惜已有信用,努力创造新的信用,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得尊,悖信遭耻”的舆论环境。
(三)建立规范的信用体系,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
所谓社会信用体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由一系列与信用有关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的信用道德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组织形式、技术手段、运作工具和运作方式而构成的综合系统。建立规范的信用体系,一是要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二是要引导企业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三是要健全并完善社会信用信息的透明和开放制度,四是要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健全失信惩罚机制,五是要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管体系和制度,六是要发挥行业协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更是一个经营战略性问题,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企业竞争制胜的保证,也是为企业创利提供可行的保证;没有诚信,就不会有企业的未来,没有诚信,就没有市场经济秩序,没有诚信,将导致整个经济出现危机。企业从上到下要树立起全方位的诚信观,要明确界定什么是诚信行为,要把诚信放到比管理、技术更重要的地位,把诚信作为最关键的企业文化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