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从社会学分析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社会体育是社会化服务的组成部分,社会体育回归社会、回归社区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并且由于单位专业性目标加强,必将使人们实现利益的途径也日趋多样化,结果使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不断弱化。目前,中国的社区群众体育的社会组织发育不够成熟,居民生活区又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更没有专门的经费。因此,社区体育多由政府部门(包括街道办事处)组织,涵盖了社区内的区事业单位,与真正意义的社区体育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国社区体育还有比较宽广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随着社会体育的兴起,人们对体育的专业要求也相应会提高,于是便出现了准经营和经营性俱乐部加强,因此,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势在必行。
(1)近年来,党中央在提出“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 的基础上,明确"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上,明确将
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度,赋予全民健身体系以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是构建全民健身体系要着重抓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
(2)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是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体育重要人才资源,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全民的体育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引导社会体育消费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必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3)我国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时间还不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及其工作现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民健身发展的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和不同级别、类型之间的发展还很不
平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质量还不够高,一些获得称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发挥作用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制还不够顺畅,亟待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加强。
(4)在非营利性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中从事指导工作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在营利性体育场所的劳动岗位从事指导工作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将并存发展相互促进并按照各自的工作方式共同为全民健身事业作出贡献。
(5)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有关组织,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不断提高对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良好环境,使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工
作状况更好地适应全民健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们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在对精神享受的要求层次也越来越高。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健康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势在必行,人们追求健康的最主要手段是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既能享受它所带来的愉悦,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第二篇:体育社会学(推荐)
一、名词解释:
1.群体:亦称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广义的群体包括家庭、乡村、城市、政党、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的结合。狭义的群体仅指人际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和小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等。
2.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3.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4.社会控制:指一切正式的法律制度以及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宗教、伦理道德等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过程或手段。5.社会变迁:指的是由于社会系统的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6.运动:是制度化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个体体能活动的发挥或者相对复杂的身体技巧的运用,个体参与运动受个体自身的愉悦和外部回报两方面的因素激励。7.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们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
8.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9.社会分层: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二、简答:
1.简述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
依赖于社会强制力对体育进行的控制,是一种硬控制。(-)行政力量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利用政权的行政力量对体育实施宏观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制订体育的方针、政策、调拨体育经费、任免体育官员、审批体育社会团体、开展重大体育活动来实现的。
(二)法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政权的控制常常是通过立法来实现的。宪法是控制国家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体育法是体育事业的基础性法律。有关体育的各种法令、规章、条例、办法的颁布,都可以对体育的某个局部进行控制。
(三)纪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纪律是一定社会集团规定并要求其所属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之总和。纪律不同于法律的是,其控制范围只限于本集团,执行纪律不动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量,只借用集团的行政手段。
(四)制度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在体育领域,政府还要确立一些特殊的制度来保障对体育的控制,例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体育竞赛制度,体育奖励制度,全民健身制度,公民体质测定制度等。体育活动有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参与者,在制度框架内对体育行为进行社会控制。
在体育运动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法”,就是竞赛规则。这是对体育竞赛活动进行控制的专用法。此外,还有一种“仲裁法”,是对体育中竞赛规则之外发生的特殊争端进行仲裁的规则。
2.简述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不再被视为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他们的健康、休闲、娱乐,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受到重视。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有劳动者必须充分享受体育权利。
(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企业文化中职工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健康,可以提高出勤率,减少发病率,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它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体育产业是新兴的并具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健身、娱乐等需求的产业。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而逐渐成为独立行业,使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3.体育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的原因?(1)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竞技体育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联系(3)竞技运动与社会的主要领域相关联
4.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什么?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学段的青少年儿童,他们应继续执行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
5.符号互动论视角如何看待教育?
实现教师的期望,互动论侧重面对面的互动,在调查教室中的情形时发现学生们的表现与老师的期待相一致,不管这种期望是高是低。6.冲突论如何看待教育?
教育再生产除了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就是说通过不平等的资金投入和精英阶级与大众就读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使得根本的不平等。
7.简述商业体育萌芽与发展的一般条件: 1.在市场经济中它们最为流行。
2.商业体育需要大量潜在观众的集中,因此商业体育通常存在于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的城市社会中。3.商业体育需要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有时间、金钱和行动自由,以便能定期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
4.商业体育有赖于获取大笔资金去修建和维护那些供人们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的的体育馆和竞技场。5.商业体育最有可能在以高消费生活方式为基础并且强调物质地位象征的文化中蓬勃发展。
8.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身体教育、运动教育可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
二、体育运动可培养社会规范
三、体育运动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
四、体育运动有助于社会角色习得
五、体育运动可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9.社会变迁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经济变迁可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二)社会制度的变迁可改变体育的性质和体育的价值观念
(三)社会的科技变迁可以加速体育的发展
(四)社会变迁的方向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五)社会的文化变迁可以形成体育的文化类型10.构成体育社团应具备那些条件?
(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成员应具备体育方面的某种条件.成员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每个人都有职能分工,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特定的体育目标:或为了提高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成绩,或为了健身娱乐。这一体育目标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并形成成员的群体意识。
(3)明确的行为规范:即有群体成员互动时遵循的规则和对其成员的特殊要求,以及必要的奖惩制度;这些都要载入社团的章程。
(4)权力结构:体育社团需要有一个由上而下的权力分层体系,以控制和指导体育社团的活动。
(5)一定的物质设备:体育社团与体育场馆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社团附设在体育场馆,或由体育场馆兴办体育社团。
(6)适宜的外部环境:体育社团的存在与外部社会的体育环境关系很大,1地体育人口的数量、活动方式决定了体育社团的规模和性质。体育社团与政府和其他社团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7)一定的社会承认:组织体育社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结社的法令,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
三、论述:
1.论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社会调查证明:看电视中体育节目越多的人,其体育的参与比例越高(王晓莹)。同时,大量的体育竞赛节目也会造成社会体育价值观念的偏差,麻痹一部分观众的体育意识。
二、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与社会成员保持着
各种联系,体育活动吸引着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尽可能地参与其间。而大众传播媒介在体育与大众之间筑起了桥梁。多数社会成员通过体育宣传、体育科普介绍、体育新闻报道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然后参与体育。
三、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
大众传播媒介则大大加快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使许多不能直接观看体育比赛的人能够尽快甚至同时得到体育的消息,并能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体育比赛带来的欢乐,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可以说现代竞技体育离开大众传播媒介必定寸步难行。
四、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
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树立体育人物和事件的形象,提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威信和知名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此赛前后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要战术手段。
五、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各国城乡居民在体育娱乐中通过电视观看体育比赛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这种对体育的间接参与,一方面说明体育在我国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一方面它也挤占了群众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六、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吸引生活注意力 由于体育运动的信息量大,新闻价值高,对社会的吸引力很大。所以有意识地利用体育比赛吸引青少年,减少社会犯罪,是一个行之有效方法。
七、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出让大型运动会的电视转播权,在体育比赛中插播商业广告,已经成为兴办运动会筹集资金的一种公认的办法。人们称比赛、观众、电视转播、商业广告是现代竞技体育这具马车的4只缺一不可的轮子。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支撑竞技体育生存发展的一根重要的支柱、八、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体育比赛的竞争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
时间的紧迫性,使体育新闻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争夺的一项内容 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各国派出采访记者多达 14 607名,其中报社、通讯社 4197名,广播电视 9410名,足见各国对体育新闻的重视。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
一、大众传播媒介推崇锦标主意
这对鼓噪社会浮躁、迷信天才,起到了不良的作用。
二、大众传播媒介使部分观众远离体育参与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众成为体育比赛传播的观众,而不能直接参加体育活动,这是一种不良的体育社会现象。
三、体育传媒中的性别歧视
1.男子体育占据了传媒的绝对地位。85%以上的平面传媒和电子传媒被男子体育独占。2.女子在传媒中的形象被扭曲
四、体育传媒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
传媒中所采用的暴力性语言对青少年的成长极其不利。
电视镜头中不断重复播放的运动员的粗暴的犯规动作、球迷骚乱、汽车摩托车失事、赛场群殴等暴力场面,少年儿童长期耳濡目染会引发社会青少年犯罪倾向。
五、体育传播商业化对体育比赛的反客为主 1.强制运动竞赛规则的修改 2.干预了赛程安排
3.电视传播影响了运动员的行为
2.论体育运动对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习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互相尊重,养成练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于发展。
一、身体教育、运动教育可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 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体育运动可培养社会规范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三、体育运动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入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少年儿童体育目标的确立有助于他们今后职业的选择、家庭的建立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这是因为体育过程能将孩子们训练得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
四、体育运动有助于社会角色习得
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从而体验出入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里,这一点尤为重要。
五、体育运动可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对人的有机体施加影响,它不仅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属性,还能影响到心理属性,促进身心的健全发展、现代体育同时还能够作为社会教化的手段来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运动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
(二)体育运动扩展了现代人“开放”的视野
(三)体育运动丰富充实着现代人的情感生活
(四)现代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五)现代体育有利于建立积极而完善的生活方式
四、填空
1.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社会现象。
2.体育社会现象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
3.社会现象由:经济、政治、宗教、教育、文化、人口等。
4.社区体育在我国是一个新概念,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5.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法律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法律秩序指权利分层,特指政党;经济秩序是指经济分层,通常是阶级的划分;社会秩序指的是声望,通常用身份差别表示。
6.所有的体育活动必须符合文化、教育、卫生、工商、税务等有关方面的有关规定。
7.素质即个体身体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专业的和心理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
8.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一种基础教育。
9.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10.群体的要素:具有联系纽带、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内容、具有群体规范、具有群体意识。
11.按照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初级群体(面对面结合与合作的群体)和次级群体(正式关系较多,但不太持久,只有有限的互动的群体);按照群体的规模可分为大型群体(指社会组织)和小型群体;按照个人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可分为内群体(我们自己所属的、成员对它有合作、团结、亲密感觉的团体)和外群体(群体成员与外人的结合我们都成为外群体,这种群体常给其他成员以离群的感觉)。此外还有参照群体(我们参照它但不隶属于它的群体)和相遇群体(在特定的背景下,人们偶然形成的群体,如旅游团)等。12.体育群体的特征:以体育为共同目标、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
13.体育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体育学习群体、竞技体育群体和健身娱乐群体。14.妇女体育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真正起点,1979年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3条指出:“缔约各国应承担在所有领域,特别是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一切适当措施,包括制定法律,保证妇女得到充分发展和进步,其目的是为确保她们在与男子平等的基础_行使和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
1967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时,跑道上出现了第一位女运动员,她的名字叫凯西·斯威泽(Kathy’Swit。er人负责人发现了她,立即跑上去,企图撕掉她背上的号码布,但凯西避开了,成功地跑完了马拉松全程。1994年5月5日一8日,在英国体育理事会主办的首届妇女与体育国际大会上,签署了促进妇女更广泛地参与体育运动的行动纲领——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其主要目标是促使妇女在平等的环境中全方位参加体育运动。
1996年,国际奥委会组织的第1届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在洛桑举行,包括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和其他国际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联合国及一些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一、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为妇女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对妇女社会形象的认识
(三)妇女体育得到了法律保障
(四)妇女自健身意识的增强
(五)大众传播媒介对妇女体育的关注
二、妇女体育遇到的障碍(-)经济压力 〔二)政治歧视
(三)女性偏见
(四)宗教和民间习俗的限制
(五)妇女自身素质的限制 1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必须着重指出,把上述任何一个特征单独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都是不够的。不仅如此,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
16.种族通常被区分为四大人种,即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红色人种。
17.体育运动与民族有什么基本的关系’!
一、强身键体增强民族体质
二、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
(一)体育可以树立民族形象和民族榜样
(二)竞技体育可以强化民族意识
(三)竞技体育可以凝聚民族力量
(四)竞技体育可以弥合民族之间的创伤
(五)我国民族体育之花长盛不衰
18.民族主义:就是要让每个达到标准的民族在国内实行自治、自决、甚至独立,在国外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
19.正确处理体育与宗教的关系:要善于利用宗教的某些积极因素;宗教在本质上又是雨体育相对立的。20.孔德——实证主义;司空塞——适者生存;马克思——阶级冲突;涂尔干——社会整合;韦伯——新教伦理。
21.功能主义理论:体育运动是一种激励;冲突理论:运动是一种麻醉剂;互动理论:体育运动是有意义的互动;批判理论:体育运动是社会建构。
22.生产方式与体育运动:生产力变革引起生产方式变化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变革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在身体部位和性质上都发生变化。
第三篇:体育社会学 第18章 体育与社会现代化
第十八章 体育与社会现代化
本章要点现代社会,是一种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它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科学技术高发展、组织管理科学化,和快速的通讯网络和交通运输的广泛使用。中国的现化是在外来条件的刺激下启动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体育运动可以从多方面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做出贡献。
第一节现代社会概述
一、现代化的观念
关于现代化的概念有两种说法最有代表性,一是强调人类与空间环境的协调,认为现代化是有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有目标地运用人类的各种能力合理地控制人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达到人类的各种目的(J·W·Hall);另一种则侧重于人类与时间环境的和谐,认为现代化是科学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控制环境的知识空前增长,在历史中演进的制度不断改变其功能以求适应的一种过程(C.E.BLack)。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就可以全面地认识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传统社会利用不断增长的知识和能力改造自然、社会和人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世界性历史进程①。
现代社会,是一种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现代社会是相对传统社会而言的,也是从后者演变过来的。前者本章继承了后者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的积极成果,扬弃了后者保守、落后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是巨大的进步和重要的转折,理应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现代社会的特征
(-)工业化
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一个新飞跃的开端,由此一种崭新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崛起,社会生产建立在发达的分工和协作的基础工。工业生产发展的机制走向完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充分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生产日益社会化,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国民生产产值每年至少以3(~4%以上的速度增长、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采用,使用生命能源的比率由传统社会的95%以上,迅速下降到不足4%。国民财富持续增长,超过了人类社会的任何社会形态,同时世界被联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工业文明甚至把最边缘、最孤立的国家。民族都挟卷进来。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人类历史的一场真正全球性的社会大变革过程,是当代现代化运动的实质所在。
市场经济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工业化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互依 赖,市场经济从多方面促进了生产劳动力的高度专业化。
(二)城市化
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人口流向城镇,城镇人
1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完成社会的城市化过程。对“城市化”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一个国家在一些城市居住区的人口进一步集聚。
(2)城市居住区的不断增加与扩建。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历史性的现象,以资源分布以及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技术资源的分布为基础。如果国民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那么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就比较低,并且能保持稳定;随着工业化的出现,城市人口就会快速增长,并超过原来占总人口的比重。随着服务性行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居住体系。1800年后,世界人口约为 9.06亿,其中大约2.17亿人生活在拥有2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大约2%的人生活在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1850年世界城市人口大约增长30%,拥有2万人口规模以上城市比重增长13.2%,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76%。10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了50%,拥有2万人口规模以上城市比重增长240%,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254%。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差异。城市化过程中,农业人口日趋减少,一方面为城市社会大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另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口的社会流动,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瓦解了,业缘关系增进了。不同地域的主会成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使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充满生机和创造力。在我回城市化的比率一直很低,不仅大大低于现代化的国际标准,也低于世界城市化内平均水平,这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化倾向的发展,给体育运动的社会化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过程将给体育运动向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三)教育普及
工业化生产、高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全社会和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人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大大提高,体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加强。(我国高校的扩展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教育)
(四)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科学技术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管理、日常生活、文化与心理、自然环境等,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渗透,使体育科学化成为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五)组织管理科学化
社会组织分工日趋严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体育组织成为社会上的重要群众团体,促进了人际关系的调适,加强了社会的一体化趋。
(六)通讯网络和交通运输的广泛使用
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广泛运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交往越来越密切,打破了传统社会闭关自守的状态,促进了地区之间、国家之
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相互交流,推动了整个人类的发展。于是;国际大型竞技体育比赛有了可能,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三、社会现代化的标准
美国社会学家、著名的现代化研究专家之一英格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曾是出了现代化社会的10项指标,是:2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有哪些项目?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
(2)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2%至15%。
(3)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45%。
(4)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
(5)西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肥80%。
(6)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10%至15%。
(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
(8)平均每个公民一生负担的人口在1000人以下。
(9)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
(10)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此以下。
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参照国际标准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l)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
(2)平均每个公民一生负担的人口在700人以下。
(3)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5%O
(4)每3个人拥有一份报纸。
(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60%。
(6)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 45%O
(7)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 45%O
(8)人均居住面积在20 m‘以上;人均每日营养摄入为:热量 113kJ,蛋白质80 g,脂肪75 g。
第二节中国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现代化水平,根据10项指标综合计算,居世界第66位,比1993年的第73位、1994年的第69位、1995年的第67但分别上升了7位、3位和1位,属世界中等以下水平。1998年世界各国平均现代化指数为100 8%,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从主要指标看,中国有4项指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有3项超过了现代化标准。平均620人有1名医生,高于1名医生服务1000人的现代化标准,居世界第29位;1990—1998年平均每年人口净增率为11%,略高于现代化标准,居世界第32位,反映了我国人口控制卓有成效;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1岁,居世界第44位;成人识字率为83%,超过了国际标准和世界平均月%的水平,居世界第56位。另有6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7项低于现代化标准。
第三产业占GNP的比重中国只有33%,居世界第109位。城市化水平也很低,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3%,距标准50%以上和世界平均46%也有较大距离,居世界第94位。我国非农产值占82%,非农就业人口仅占48%,均低于标准及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第72位和第76位、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仅占4%,居世界第79位
第三节体育运动对社会现代化的贡献
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它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标志,也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一、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社会,由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少,肌肉能量的付出越来越少,于是对体育的需求将越来越高,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完成对少年儿童的生命教育、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余暇教育、社团教育,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身心健全发展的人。
二、体育维护了社会健康
在现代社会,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个人健康问题常常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关联体育在调整社会的健康状况;减少和避免各种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准,延长人口的预期寿命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体育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设
现代社会文化生活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余暇文化,无论是社区文化还是农村文化的建设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社会文化是在人们的余暇时间进行的。余暇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赖以产生的基础、没有余暇将失去文化创新的很多机运,但决不是说有了余暇就有了文明,文明还与社会成员的消遣方式有关。余暇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文化,如奢侈、赌博、堕落。体育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繁荣起来。它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四、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
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常常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竞技体育的各种比赛,需要在体育设施内进行。高级别的比赛,则需要有现代化水准较高的体育场馆、交通通讯、旅游饭店做物质保证。由于体育建筑的社会容量大,国际影响大,占地面积大,建筑风格新,因此,体育建筑的造型、色彩、功能,常常作为一种文化影响着社会心理。许多城市的管理者都十分注重大型运动会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争办运动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事实上,大型的全国运动会、洲际运动会、奥运会等,已经成了主办城市推动
市政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的一个动力。
五、体育推动高科技的发展
竞技体育的竞争性强,促使现代高科技在体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竞技体育的竞赛活动已经成为高科技的竞争,因此推动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电子计算机、材料力学、生物工程、体育建筑、邮电通讯等科学技术学科正在迅速进入体育领域,此外,决策学、运筹学、管理学、预测学、统计学等软科学和数学也被体育界大量运用。特别在举办国际大型运动会时,这些学科常常是率先得到应用。
思考题
1什么是现代化?
2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有哪些项目?
3体育运动对社会现代化可以作出什么贡献?
第四篇:体育社会学
1.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2.社会学 :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也是一门试图用科学的
思维逻辑来研究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学科。
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的或认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易组织,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
5.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
念进行指导和约束,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
6.余暇时间(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时间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 “ 可以自由 支配的时间 ”,这种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然而这部分时间在人类创造
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7.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
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8.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它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
9.文化
(广义)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
10.种族:亦称人种,是同一起源并具有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
社区体育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
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12.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 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14.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
象之间的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
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社会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专指社会对越轨行为的禁止、限制和制裁。广义的社会控制不仅是片面地控 制人的行为,而且还含有协调与积极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内涵。
16.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行政力量对体育行为的控制、法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纪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简述题
简述我国的体育人口采用的何种判定标准?具体标准是什么
采用的三元定性判定标准。具体标准是 1)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 3 次以上;
2)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 30 分钟 以上;
3)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社区体育: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
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体育的参与方式有哪几种
A.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B.当然参与和或然参与 C.终身参与和间断性参与 D.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4.社会变迁对体育的影响
经济变迁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2 社会制度的变迁可改变体育的性质和体育的价值观念 3 社会 的科技变迁可以加速体育的发展 4 社会变迁的方向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 5 社会的文化变迁可以形 成体育的文化类型
5.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
b、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 c、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 体系
d、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 f、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6.体育对培养现代人的作用
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扩展了现代人“开放”的视野;丰富充实着现代化人的情感生活;现代体育培养
现代人的主体意识;现代体育有利于建立积极而完整的生活方式;体育维护了社会健康;体育参与了社会
文化的建设;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体育推动了高科技的发展。解决我国体育社会问题
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取向,抵制不良价值观的误导 2 必须建立社会公平机制,保障人们参与体育的平等 权利 3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与产业,增加社会体育资源 4 着眼于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5 加强社会宏 观调控,实行综合治理 6 立足建设和谐社会,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 8 .体育与政治的关系
体育与政治的结合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现代国际生活中,竞技体育与国际政治、民族关系愈加密切。竞 技体育成为国际斗争、外交活动的一种工具。竞技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为结合。服务、冲突、对抗。体育运动成了没有军事装备、没有硝烟的“战争”,出现了体育运动进一步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向政 治靠拢的现象。政治的需要制约体育的目的性质;政治制度规定着体育制度的类型;政治思想意识制约体育 的价值观念.9.体育社会学产生的原因
体育社会学的初创阶段:现代体育社会学发端于 20 世纪 20 —— 30 年代,德国学者里塞和美国学者罗德是 该学科的开拓者。1921 年德国学者里塞的专著《体育社会学》的问世,标志着体育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 出现; 1956 年罗德等人的著作《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被认为是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10 体育对政治的作用 : 体育对政治的积极作用 : 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国家的地位,显示国 家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供特殊的外交场合和手 段.体育对政治的消极作用 : 维护殖民统治和宣扬民族沙文主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可能加剧民族分裂,导 致民族抗争;体育的社会问题,如球场暴力,滥用兴奋剂等,可损害国家的政治形象.11.体育对经济的作用 :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力 2 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3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对国 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体育运动成为社会安全阈
答:(1)体育运动队国际争端的缓解作用。国际间的运动竞赛,不仅为种族和个体的战斗热情找到发泄的
途径,而且还可以消弭战争的危险性,它的效果是第一,促进不同种族或团体间人与人得相互认识,第二,促进人们为共同的利益奋斗和团结。体育运动时战争的天敌,奥运会时唯一一个当某国国旗升起而不会引 起他国敌视的场合。(2)体育运动对社会犯罪的抑制作用。体育运动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减少暴力事件也
有积极作用,我国体育运动已为减少社会暴力事件,增加社会的安全度做出了贡献。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顽劣青少年的转变,可以通过体育的竞争性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培养良好的心理
素质,道德品质和合作精神,通过对规则的遵守,养成他们自觉遵守法纪的行为规范。
.13 竞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玩耍———游戏———竞技体育
该过程呈现如下规律: 1)自发性、休息性、娱乐性逐渐减少 2)对体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且要求有事前
准备的技术、战术训练,更加依赖于有组织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3)规则性、组织性、职责分工性加强,管理趋于严格。4)活动的目的性逐渐复杂化,附有越来越多的利益价值观(除参加者外,还含周围的人、群体甚至国家)。5)从方法手段来说,竞技体育是各种游戏的典型化发展。更具有高级文化的性质。
14.竞技体育的特点: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运动竞赛的结果具有预先不可确定性;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
竞技体育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教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教育价值: 1)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人的一种重要手段。2)促进人的社会化。
政治价值: 1)作为政治手段的价值)作为外交手段的价值)作为社会稳定手段的价值
经济价值: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要坚决反对体育赌博
16.为什么说体育是一种文化:
1)体育是人类且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就在于人类能创造
出各种文化系统。且这些系统中恰恰包含了体育。人类创造的体育是后天习得的,并非遗传。
2)体育运动具备文化的各种特征。包括文化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阶级性等。
3)体育运动不仅有它外在的身体活动形式以及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
态、行为规范等。
17.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1 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 2 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 3 体育运动
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4 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 5 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运动与现代人的关系。
体育运动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扩展了现代人“开放”的视野;体育运动丰富充实着现代化人 的情感生活;现代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主体意识;现代体育有利于建立积极而完整的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对体育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体育的正面影响: 1 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态度和行为 2 缩短了体育活动和人们的社会距离 3 使体
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 4 为体育树立形象 5 为社会提供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6 体
育运动通过大众媒介可以吸引社会注意力 7 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发展 8 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大众传媒对体育的负面影响: 1 大众传媒推崇锦标主义 2 大众传媒使部分观众远离 体育参与 3 体育传播媒介存在性别歧视 4 体育传播媒介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 5 体育传播商业化 对体育比赛的反客为主.20 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 1 体育社会问题是多层面的 , 大多发生在伦理层面和管理层面,但有时也可能上升为法律问题。2 比一般社
会问题有较大的局限性,其危害要小些。3 寄生于体育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 管理水平关系较大。4 具有很高的公开性。
第五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代社会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学年论文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观
社工1091班顾笑晓
摘要“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习惯存在于我国婚姻土壤上几千年,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规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变,“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弱化了原本的封建落后意识,赋予了现代的进步思想,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本文运用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社会交换论、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指出了过于追求“门当户对”会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关键词门当户对,初级群体,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心理学,择偶观
Mate concep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match”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bstractSummary of the “perfect match” mate concept 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nd customar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our marriage soil has been a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choose a spouse, the conclusion of the marriage rules.At present, China is the rapid advance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mate of the “perfect match” concept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weakening of the original feudal backward consciousness , giving a modern progressive thinking, emphasizing the “perfect match”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choice of a wife,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sociology theory of reasonable carried out to explai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rfect match” in the mate, also pointed out too far in pursuing the “perfect match” w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KeywordsPerfect match,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Mate Choice
择偶是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抉择,它关系着青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后续过程,决定着青年未来生活的稳定与幸福与否。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相伴终生,对方应该具备
哪些必要的基本条件?每个想要走进婚姻殿堂的人都会在社会环境与主观意志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特的“择偶标准”。门当户对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婚姻的度量规则,基于建立美满婚姻的目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同样在遵从这种择偶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今天的“门当户对”有了全新的意义,即摒弃了旧时代落后封建的成分,融入了新时代进步理性的成分。究竟当代择偶观念的“门当户对”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标准又如何影响人们的择偶行为的呢?我们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待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行为呢?
一、当代社会“门当户对”择偶观的内涵
(一)门当户对的历史含义
有学者认为,“门当户对”一词的出处最早是在元朝的王石甫所写的《西厢记》
注释
[1]《中国婚姻史》,第112页.[2]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页.[3] 大清律例.户律?婚姻(第10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4]陈一筠.情感与婚姻[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美〕戴维?波普若.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霍曼斯.《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章第29页.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韩琳琳.社会学视角下对当代社会“门当户对”择偶观的再认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 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M].三联书店, 20064、霍曼斯在《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5、王琼.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谈现代社会的门当户对观.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河北保定,2003年
6、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研究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7、邓伟志,徐荣.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杨兴亮.社会转型期门当户对择偶观的选择偏好--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剩女”现象浅析,201110、王丹丹.社会工作视野下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的处遇探析,《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年第10期下半月
11、沈洲.婚姻的30个忠告,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0月
12、[加]大卫.切尔著,彭铟旎译,家庭生活的社会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