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煤矿安全控制力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煤矿安全控制力的实践与思考
2007-08-25 11:18:00 访问次数:
5煤矿企业特殊作业环境致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着更大更多不安全因素,面对全国重特大煤矿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持续不断的严峻形势,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持续加大安全整治力度,不断提高煤矿安全控制力,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淄矿集团唐口煤矿自 2006年投产以来,针对井下现场压力大、顶板破碎、瓦斯高、地温高等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诸多自然灾害,着力在提高矿井安全控制力上积极探索实践,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提高安全控制力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之策
认真剖析每一起煤矿事故可以发现,在许多不确定的偶然因素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必然因素,这个必然因素可能反映在技术装备上、管理工作或人的行为上,也可能反映在这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上,从这个角度分析,煤矿安全生产中无论是装备、管理还是人的行为都是可以控制的,因而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必须提高安全控制力。安全控制力代表着一个煤矿的整体管理水平,煤矿生产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上强化安全管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指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有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指造成事故的物质条件,即机械、设施、作业场所的潜在危险),即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井安全控制力。实践证明,安全控制力强的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几率就高,安全控制力弱的煤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大,具体到不同的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相应的提高安全控制力的方式方法。
二、提高煤矿安全控制力必须着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控制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减少伤亡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因此,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使职工的行为达到规范化要求才是提高安全控制力的关键。一是强化安全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要依据《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建设,形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要着力加强企业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制度执行,严肃责任追究。唐口煤矿围绕安全制度建设,制定了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矿级领导和各级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以及“一通三防”、机电、提升、运输、安全费用使用管理、隐患和“三违”认定、隐患排查以及“三违”罚款缴纳现金、违章人员辞退等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了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的职责,落实了任务,强化了约束,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
制度。二是强化安全意识培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实现安全生产必须让职工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安全意识。唐口煤矿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强化职工、班组、区队等各个层面的安全自律意识,在全矿开展“安全诚信职工、班组、区队”活动,细化标准,分A、B、C三个等级进行考评,实行一月一考核,月末对达到安全诚信职工、A级安全诚信班组和A级安全诚信区队给予不同数额的奖励。坚持推行“一三五”安全教育、事故案例教育、“三违”帮教、党员安全责任区、群众安全监督网安全教育“五项制度”。积极倡导“三不伤害”安全理念,即教育职工在作业过程中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和各种规章制度,提高危险识辨和事故防范能力,做到不伤害自己;教育职工在作业过程中不制造、遗留事故隐患,在多人作业场所,关注他人安全,关注周围安全状况,留意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保证不伤害他人;教育职工在作业过程中,注意他人的行为会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发现安全隐患和其他险情及时处理或向管理人员报告,做到不被他人伤害。三是强化安全规范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唐口煤矿制定了《井下职工行为规范及考核办法》,对下井职工的班前准备工作、入井着装、携带工具、乘罐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推行了“预知预想、预报预警、预防预备”为主要内容的“六预”安全行为养成;同时以开展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岗位标准和工作标准,在井下现场实行挂牌管理和编码管理,从班前班后会、现场交接班、隐患排查、事故分析处理、互保联保到机组操作、设备管理、物料摆放等各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范要求,并严格考核,规范了职工遵章作业、按标准施工、按规范操作的行为。四是强化安全素质提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安全管理的成效。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工作对职工安全生产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唐口煤矿始终狠抓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不放松,多途径加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技能培训力度,突出重点,加大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培训,坚持每月一次对职工安全考试制度,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
三、提高煤矿安全控制力必须着力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对煤矿生产来说,地质条件、作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全生产的难易,要提高安全控制力,必须提高对物状态的控制力,使其达到安全生产标准要求。一要提高工程质量。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和根本,没有高标准的工程质量做保证,提高安全控制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煤矿企业要以“双基”建设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着重从源头上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唐口煤矿始终把质量管理放在与安全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质量过程控制,强化质量责任落实,严格质量事故追究,按照“凡事有标准、凡事有人管、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考核”的要求,不断深化“双基”建设,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开展精品硐室、精品大巷、精品工作面等创建活动;从巷道掘进成型、巷道喷浆到移支架、超前支护、机组操作、设备管理、物料摆放等都制定了细致的质量标准;在掘进工作面全面实行“九条线”管理,并坚持把动态质量标准化达标纳入到日常安全管理、检查和考核之中。实行“三三四”结构工资和工程质量优质优价办法,坚持班评估、旬检查、月验收和年考评制度,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与经济收入和政绩考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
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强化监督考核,工程质量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要求。二要完善安全设施。安全基础设施是预防事故发生、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煤矿企业必须根据现场需求,不断健全完善各类安全设施;要定期对各类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维修,确保灵敏可靠,正常使用,为职工创造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唐口煤矿自2006年投产以来,不断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对提升、运输、“一通三防”、防治水、供电、安全监测监控等各大系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健全完善。在此基础上,在井下主要运输大巷拐弯处、上下山等设立了语音安全警示系统;在独头盲巷、贯通点等场所设置了安全识别系统;为解决井下作业现场高地温问题,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矿井冷水降温工程,投入运行后,井下各作业点同比降温3~5℃,最大可降低7℃,使井下施工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要强化技术管理。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巷道施工到工作面安撤,尤其是大断面、过断层、巷道贯通、顶板支护等关键环节和地点,必须加强技术管理,从安全技术措施、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核、签发、传达、落实等严格把关。当井下现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更改或补充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确保规程措施在技术上先进、安全上可靠、操作上可行。唐口煤矿针对千米深井地压大、巷道变形严重、支护难度大等实际,加大对巷道支护形式、支护材料、支护参数等技术研究,大胆进行支护改革,改进两巷超前支护,用端头支架及超前支护架组代替单体支柱,解决了两巷压力大的问题;对变形大的地点实施二次支护技术;对巷道收敛严重地段采用锚注法后注浆技术;巷道帮基角采取注浆和底角锚杆加固技术;探索综掘迎头的机载前探支护技术、与中国矿大联合研究全岩快速掘进技术、与捷马公司研究煤巷支护技术等,均取得良好效果,加大了安全系数。四要提高装备水平。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安全控制力,必须依靠科技提高矿井综合装备水平;同时要对不安全的落后设备、工艺进行科技改造、优化、升级,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安全生产。唐口煤矿结合自身千米井深、地质构造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实际,坚持安全可靠与先进适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备选型和引进,排水系统引进美国的软启动装置;主、副井提升钢丝绳从英国引进;主井提升机引进瑞典的电控、制动系统,实现装卸载及提升全过程自动运行。装备了KJ76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和SG-2003型束管微机色谱监测系统,全面监控井上下各类环境,实时监测瓦斯、风速、负压、一氧化碳、温度、风门开关等环境参数。安装了矿井电力监测监控系统,及时观察供电线网的运行动态,及时预报并处理供电系统故障,实现供电系统自动化。加大各大系统升级改造和优化,针对副井提升上位机系统检测监控软件超期,在与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的传输中时常出现故障的问题,与原生产厂家联手,大胆对上位机进行性能改造升级,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后的上位机系统不但进入程序快、检测更精确,而且传输质量和速度都有了明显提高。还升级改造了110kv变电站的直流电源控制部分,使系统运行进一步稳定可靠,特别是其远程诊断功能更加明显,为110kv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改造了井下西轨2米绞车的信号系统,确保了控制系统与信号系统闭锁的稳定运行;建成了井上、下小灵通通讯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已投入运行。实现了采掘装备现代化,辅助设施自动化,监测监控数字化,提高
了矿井抗灾能力,增加了安全系数,保证了安全生产。□
第二篇:强化控制力,提高执行力
强化控制力,提高执行力
---谈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行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其贯穿于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直接反映着企业利益关系的均衡,与全体职工息息相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做好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规避风险,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乱,首先从财务管理乱开始;企业效益差,首先体现为财务管理差。”这是从实践中得到的真理。因此,要抓好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控制力,提高执行力,从而达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效果。
控制力是指领导者在企业战略、企业运营与人力资源执行过程中,指挥、带领、激励、奖惩下属,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能力;执行力则是指在企业各部门进行职能管理的过程中,对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遵守,以及对企业自身行为规范的贯彻和执行能力。控制力和执行力的强弱程度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从控制力和执行力两方面着手。
控制力的缺乏会导致执行力脱离既定的运行方向,离开了控制力去谈执行力,将使企业管理变成“无源之水”。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控制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提高控制力的主观因素。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职工息息相关,领导及下属都要做到“目标明确,信心充足,服从目标,服从变化”。各级财务人员应牢固树立“企业的财务管理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要把劲头和智慧用在狠抓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上。每一位财务人员,尤其是部门领导,都要恪尽职守、率先垂范、从自身开始做起,在执行规章制度和财务纪律上做出榜样。只有自身走得直,行得正,才能坚决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2、要有细致的计划,这是提高控制力的前提条件。仅仅依靠目标是无法有效执行企业战略的,目标只是一个方向,而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来达成目标,才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偏差,因此,领导必须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方案,指导下属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同时,每个计划都应该形成明确的书面文件,这样才能规范下属的执行和实施过程。
3、要有合理的流程,这是提高控制力的客观条件。目前,在企业中通常存在这样的现象:一项工作如果领导不过问,下属就会拖延,就不会自觉地去执行。通常领导布置工作一段时间后,还要跟踪下达的任务是否都已经完成,导致部门内部运作效率低下,职工依赖思想严重。要改善这种情况,就必须从“靠领导推动工作”转向“靠流程管理工作”,要明确每个流程的具体业务工作,要规定流程运作的时间,还要保证每项目标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信息畅通,以便于对结果的评估或是传递。
4、要有科学的考评,这是提高控制力的制度条件。考评的出发点在于营造一个公平的企业工作环境,让每个员工都得到公正的回报。在制定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职工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差异,也不能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忽略团队的力量,要做到用团队的成长而带动个人的成长,也要体现因个人的成就而促进团队的发展。合理且科学的考评制度,才能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力。
5、要有到位的监督,这是提高控制力的根本举措。在管理过程中,监督监察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列宁曾说过“信任固然好,监控更重要”,缺乏对执行过程的跟踪与监控,任何人都可能偷懒。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所以必须要在强化资金管理上狠下功夫,因为实践证明,财务管理的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发生在资金管理上。要定期或随机抽查资金情况,要加强资金日常调度与控制,防止钻制度漏洞,违法违纪动用资金。管好企业资金,必须实行各岗位、各环节齐抓共管,防微杜渐,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善用法律手段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当然,一个企业只具有良好的控制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执行力的贯彻落实,再好的制度,也只有通过有效执行才能生效。保证制度的执行力,考虑资产的安全和合理运用,才能使企业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离开了执行力去谈控制力,会使企业管理变成“无本之木”。
执行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
1、下属会观察、揣摩、猜测领导的意图,据此衡量偷懒的风险和收益;
2、下属对任务期限存有假想,拖延已成习惯;
3、下属没有准确地理解领导的意思,也没有与领导积极地沟通;
4、下属能力有限,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
5、由于种种原因下属对领导不认可,以种种原因拒绝执行领导安排的正确工作,这种情况是以上问题里面最恶劣的。基于上述原因,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工的责任意识,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关系到职工的生存,企业的效益与职工的执行力度环环相扣。同时要增强职工的时间观念,改善拖延习惯,做到效益与质量并重。
2、自上而下,明确职责分工,做到“责任到人,逐级落实,化解风险,堵塞漏洞”,不给居心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企业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正确核算,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态和经营成果,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3、提高财务管理的执行力,需要领导与下属多沟通,下属要勤请示,勤汇报,切不可麻木不仁,拖延瞒报违法违纪行为。对相互推诿、不负责任而造成经济损失者,要坚决追究责任。
4、实行岗位责任制,规定每个职工必须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情况下应怎么做,以及什么不能做,做错了怎么办等细则。这样,每个岗位的每个责任者对各自承担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都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全公司推广树立“你是干什么的?你应该干什么?你不应该干什么?”的工作和责任意识。
5、建立健全自我约束的企业财务机制,要继续落实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资金管理责任制,尽量避免无计划、无定额使用资金。同时,企业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执行违反国家法律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有效执行。
6、完善员工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财务工作人员参加财会知识培训,参与财会知识交流。只有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与时俱进,才能在竞争激烈且日新月异的工作环境下保持专业能力,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有效控制是良好执行的前提条件,良好执行是有效控制的完美结果。只有将二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员工激励机制,企业的效益才会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才会被带动,逐步建立企业文化,进而实现员工强则企业强,企业赢则员工赢的良性循环。
第三篇:如何提高卷烟市场控制力[模版]
如何提高卷烟市场控制力
-------王 军
近年来,随着湘东区卷烟打假打私的力度加大,卷烟市场得到了较好的净化,正规渠道的卷烟销量也在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是,当前制售假烟违法犯罪活动依然严重,犯罪分子相当狡猾,而且反复性强,仍在一定的市场空间内寄生滋长。以下谈一谈如何提高卷烟市场控制力的几点看法。
1.进一步建立健全专卖打假协作机制。烟草专卖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过程复杂、影响力大的活动,要在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争取与各执法部门的联系,继续建立健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为打击涉烟犯罪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烟草部门牵头,公检法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特别要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公安、烟草联合打假机制的作用,提高打假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大力推进行政执法向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并完善与相关执法单位之间的工作平台。
2.深入开展“打大户、破网络”工作。继续把侦破制售假烟网络案件摆在专卖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并针对新形势下涉烟犯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制定措施,分解目标;注重强化对大要案件的侦破查处力度,切实做好案件信息的积累、分析,建立信
息密报网络,利用有效信息,着力从源头上打击非法卷烟经营活动。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案件经营能力与水平,不管在生产、运输、仓储、分销、销售哪个环节查处案件,都要摸清来源和去向,抓住有价值的线索,追根溯源,刨出背后的网络,将打击涉烟犯罪工作向纵深推进。
3.扎实开展市场整治专项行动。把日常监管和专项行动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项行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要加大对货运站、高档卷烟经营场所、集贸市场、无证户等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的监管力度。并继续积极协调各方扎实做好集中整治货运站和高档卷烟经营场所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专项行动。
4.深化基层专卖管理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当前专卖队伍离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个别单位和人员当中,还存在因循守旧、懒散松垮、业务不精等方面的问题。对此,要以“优化队伍,转变作风,提高素质”为目标,着力解决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和素质问题,加强日常学习教育和培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专销结合的作用,利用好专卖信息管理平台,使基层专卖管理工作沿着更加规范有序的轨道进行。
第四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与思考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与思考
峻德煤矿安全监察员
孙广会
2012年9月20日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与思考
孙广会
(峻德煤矿安全监察员)
内容提要:
煤矿安全生产系群众的生命、安全,系企业发展,维一要素。没有安全影响企业发展,直接影响生存,管理人员必须考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管理、思考、警惕、采取与反思。
一、管理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后抓不懈,克服厌战、麻痹、侥幸心理,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发挥认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特别是各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从安全生产环节过程入手、注重生产是常细节管理,努力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真正做到生产安全,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本文根据自己的现场工作经验、结合企业的特点,谈几点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二、思考
安全预防“补牢”未必为“亡羊”,只有使得预防工作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安全工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1、做好“安全理念”的思想预防。生产过程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事故的祸首。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避免企业因预防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事故,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
2、做好“安全文化”的行为预防。预防就是防患于未然。在事故发生前求在行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事故隐患。避免有对工作不尽职,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对一些小的隐患、缺陷心存侥幸心理,往往会把一些小事搞大、大事搞砸。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搞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3、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预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煤矿生产地质环境复杂,包容面广。对技术环节薄弱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安全法规、制度执行不力的,要敢于加大管理力度:设备有缺陷的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革新改造。从设备质量、人员技术力量上做到预防。
三、警惕
在煤矿企业里,众多的职工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其中有些是有害的。如有的地面职工见到熟人喜欢打打闹闹,骂大会:有的井下个人工作间隙喜欢躲在巷道一角打瞌睡:有的干起工作毛手毛脚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记得在我的工作中,在一个掘进工作面,亲历了这样一事:一天夜班,有名入矿不久的新工人工作闲暇时身子习惯地歪在巷道帮上打盹,脚伸到了轨道上,谁知运输车过来了,索幸有一位老师父路过这里,见此险情,猛然用脚将打盹的新工人踢醒,才避免了一场事故,班后这名新工人挨了批评,却深深感谢这位师傅。
其实,工作的过程中说笑打闹也好,干嘛活毛手毛脚也好,都容易出现偏差酿成事故。一些企业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岗位行为规范教育以及“手指口述”操作,就是为了纠正各种防碍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为习惯,保证职工在岗位尤其是在要害岗位上正规、集中精力操作,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力举措。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随时都会出现,职工不论在什么岗位,工作时都有规规矩矩,执行制度、规范上岗,切不可死守自己的***惯、坏习惯,那样会误了制度和纪律的执行,毁了生产的安全。
四、采取
发现了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最终将安全隐患消除掉,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闭环管理,就是为了对安全隐患全部、干净、彻底消灭之,不留后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地单位在闭环管理方面做的还不够。处理志隐患来不是拖泥带水,就是不够果断,以至于旧的还没有解决,新的安全问题又接踵而至。
抓好安全闭环管理,其重要意义在于强调对待安全工作必须认真负责,不能遇到问题就绕道走或者互相推诿扯皮、踢皮球。一项工作如果只有开始而不收好尾,那这样的工作肯定是有缺陷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常遇到。在调查事故起因时,往往会发现事故是隐患处理不彻底、留下的尾巴而致。等到人们大梦初醒时,一切都已悔之晚矣:一些安全检查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查出了问题,开出一张罚单或整改通知书,然后就万事大吉了,至于隐患有没有整改,整改到什么程度,好像已经不在关注的视线范围之内了。这样长期下去,不出问题才怪呢?
有则事故颇能给我们以启发:过去有一个猎人,同时去追几只兔子,结果追来追去,什么也没有捞到,最后落得个空手而归。这个故事的教训告诉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不能旁顾左右心分散。处理安全问题也是这样,要一件一件地去解决,要盯在现场,要有一种不处理好誓不罢休的决心。大家都这样去做了,安全隐患作威的空间尽然就会越来越少。抓安全要有始有终,对安全隐患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真正做至安全闭环管理,只有台此,我们的安全生产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五、反思
说起全安的重要性,道理谁都懂。但能够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做好安全工作,却很难。
确保安全生产,除了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外,更需要职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律已慎独的良好心态。如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现有危险因素,即使没有安全员在现场检查监督,也决不能图省事存侥幸。要多做些准备,要坚持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尤其是没有人监督时,个别人往往会放松安全弦,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敢贸然干。其实那些安全措施不是“秀”给检查人员看的花架子,即使一次侥幸违章行为逃避了处罚,也鼓励了冒险作业者的胆量和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所以加强自律是做好安全的关键。
做善于自律的人,首先要有一颗关爱安全的心。不仅表现在自己的小组和团队成员之间,也应对不熟悉的人的安全多一些关心。这样,面对安全事故就会多一些警醒,少一些麻木:对他人的危险作业行为多些提醒,少些漠视:对自已的作业行为多些理智清醒,少些盲从糊涂。
做善于自律的人,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安全检查,只要安全措施得当,按章作业,对自已和他人安全负责,检查不检查都是一个样。
总之,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实实在在地坚持制度,狠抓落实:只有从预防抓起,从细节抓起:只有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强调自主管理:注重管理于思考。
几年来我在煤矿工作,对煤矿发展工作拙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就是管理与思考工作并存的核心问题所在,它的核心就是思考与防范之间的关系,其总结不如防范,警惕是行思。反思是事故发生的惨悔。结局为管理与思考者的史命主题。
2012年9月20日
第五篇:提高税收收入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税收收入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2011-04-18] 来源:揭阳市税务学会作者:杨建雄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全国税收收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税收收入规模连创新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社会税收负担是否偏重的忧虑和税务部门“重数量轻质量”的质疑。通过提高税收收入质量,有机统一税收收入的质和量,推动经济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增长,对于促进税收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揭阳市国家税务局近年来加强税收管理的有效做法,进一步分析税收收入质量的内涵,提出促进国税工作科学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提升税收收入质量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揭阳市国税局在收入任务压力大、经济基础差的情况下,以提高税收收入质量为切入点,努力探索一条质量和数量齐头并进的实现途径,在完成收入的同时,化解收入压力、防范执法风险。
(一)以经济税收分析为起点,找准制约税收收入质量提升的症结。从2005年6月开始,市局积极探索建立增值税纳税分析制度,在税政管理科设立了专门岗位,按季度从征管软件提取数据,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点面结合对全市宏观行业的企业户数、销售额、出口额、以及缴纳税款、免抵调库数等经济税收数据进行分析,用25份表格对全市增值税税源情况进行立体式扫描,全面提高对全市主要行业生产经营经营情况的了解,为税收管理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为适应新时期税收管理的要求,2006年该局在充分酝酿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又制订出台了《揭阳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试行办法》,由计划统计部门组织实施。把经济税收分析的范围从增值税纳税情况分析拓展至国税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的全部税种,把经济税收分析的重点由进度分析、增减分析转向深层次的税收与经济结构关联分析,积极探索建立反映税收收入质量的指标体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对,兼顾宏观指导和微观分析,客观反映税收总量增减变化特点、宏观税负水平及变动趋势、税收增长弹性的基本特性、重点行业和重大税源结构变化等基本情况。实践证明,无论是局部的增值税纳税情况分析还是全面的税收分析,尽管两者有交叉和重复之处,但更多的是相互补充和相互印证,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税收与经济的相关度,及时揭示税收征收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隐患,为有的放矢地提高税收收入质量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以行业税收管理为核心,牵住税收收入质量的牛鼻子。通过深入的税收分析,揭阳市宏观税负偏低、行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被总结揭示出来了。2004年全市国税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只有3.0%,这固然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有较大关系,但从国税机关自身来讲,行业税收管理基础薄弱、存在管理漏洞也是不容忽视的深层次原因。五金不锈钢制品、纺织服装制品和塑料制品生产作为全市三大制造行业,工业产值占全市70%、外贸出口占80%,在全市经济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位置,在粤东乃至华南地区也具有较大影响,先后为揭阳市及辖内普宁市赢得“中国五金基地市”、“中国纺织服装基地”等殊荣,但行业税收贡献额度一直在低位徘徊。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揭阳市国税局通过对该市行业分布情况和税收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决定选取这三个作为规范行业税收管理、提高行业税收质量的突破口。从2005年6月至2007年4月,该局相继制订出台了《揭阳市不锈钢制品生产行业增值税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纺织服装生产行业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纺织服装生产行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塑料制品生产行业增值税征收管理的意见》、《揭阳市塑料制品生产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办法》6个行业性税收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这些制度主要抓住我市三大行业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分布状况、基本工艺流程、供销主要渠道、生产关键设备、边角材料销售等关键部位和敏感环节,突出纳税评估主要手段,建立完善监控指标体系,强化经营纳税跟踪监控,从而构建了规范有序、严密高效的一体化行业税收管理体系。2005年以来,全市各级国税部门针对三大行业重点评估企业超过300户(次),查补收入超过3800万元,进项税额转出500多万元。同时各基层税源管理部门也认真执行上级的规定,强化日常管理,不断提高管理质量。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重点行业税收贡献逐年增长,服装、不锈、塑料三大行业增值税税负率由2004年的3.32%、2.75%、3.38%分别提高至2006年的4.16%、3.73%和3.93%。在抓好重点行业管理的同时,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又先后对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工业小规模纳税人进行了调查清理,对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全市1400户工业用电大户予以专项评估,严格按政策要求将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有效地拉长了一般纳税人的管理链条。同时,该局还将规范化管理的触角从工业延伸至商业领域。逐步开展了对全市成品油销售行业和普宁中医药销售行业的行业专项整顿,清理部分行业税收“跑冒滴漏”现象。总的来说,三年来点面结合和条块结合的行业税收管理实践,促进了行业税收管理秩序的明显好转,对税收收入质量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以提高税法遵从为基础,培植税收收入质量的稳压器。提高税收收入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只有依法纳税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心理,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普遍提高,协税护税自觉意识得到增强,税收收入质量管理才能事半功倍,税收收入质量才能稳定和巩固。2005年以来,为探索税收收入质量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揭阳市国税局把弘扬依法诚信纳税精神、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摆在突出位置,注意引导纳税人把依法诚信履行纳税义务转化为自觉行动。一方面,结合潮汕地区社会风俗和人文心理,充分考虑纳税人需求,统筹税收宣传资源,广泛拓展税收宣传渠道,全面开展税收宣传活动。经常性在当地主要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开设税收宣传专栏,积极向纳税人免费编发税收宣传资料,不定期为纳税人举办政策宣讲活动,因地制宜开展税法咨询、税收灯谜、知识竞赛、税收征文、宣传基地等各具主题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另一方面,该局把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作为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点和载体,以“打造一流办税窗口,树立一流国税形象,创造一流税收业绩”为导向,仔细梳理《揭阳市国家税务局办税服务承诺》,规范办税窗口设置,推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实施预约服务和延时服务,依托揭阳国税门户网站搭建集政策发布、税务咨询、信息交流、投诉举报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力求构建办税功能齐全、业务流程简捷、内部运转顺畅、监督制约有力、管理服务高效的办税体系。此外,市局还注重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协助市政府一年一次进行纳税光荣户评选,大张旗鼓树立诚实经营、诚信纳税的先进典型,并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为守法企业打造最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诚信名片。两年一次联合当地地税部门组成审查委员会,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账簿凭证管理、税款缴纳、涉税违法记录等五个方面制定20项量化标准,逐户评定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对A级纳税人优先给予享受放宽发票领购限量、简化出口退(免)税申报手续、即时办理税务登记证验证和税收年检等优惠。这些举措大大拉近了征纳双方的距离,同时掌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纳税人争当依法诚信纳税的先进典型,成为协税护税网络的重要屏障,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税收执法风险,对于提高和巩固税收收入质量具有潜移默化又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以绩效评估考核为保障,树立税收收入质量的风向标。税收收入绩效考核是各级税务部门年中和年终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揭阳市国税局在工作中注意摆脱过去考核单纯看任务完成与否的片面做法,把税收收入的质量作为绩效评估和考核的主要标尺,既考查税收收入规模是否保持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增长,又考查征管质量和效率是否不断提高。对于一些单位因为地区性税源变动因素,未能完成当年税收收入任务,但征管质量和效率能够不断提高或保持良好的,绩效考核为通过;一些单位虽能顺利完成当年收入任务的,但是税收征管
质量和效率水平不高或出现严重下滑的,绩效考核依然不予通过。在此基础上,市局注意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利用,把税收收入质量与补充经费拨付、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和评先创优挂起钩来,既把税务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组织税收收入中心工作上来,更把税务人员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凝聚到对税收收入质量的关注上来,确保“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得到不折不扣的遵守和执行。2004年以来,揭阳市国税系统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税收规模从2004年的11.48亿元增长至2007年27.06亿元,国税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也从2004年3.0%提升至2007年4.6%,国税地方库收入额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也从2004年18.1%提高到2007年的34.0%。工业增值税占工业增加值、商业增值税占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等的各种比重也不断向全省平均水平靠拢。同时征管质量和效率也在稳步提升,连续两年征管质量“六率”考核水平跃居全省前列。可以说,税收收入的又快又好增长,正确反映了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的现状,客观体现了税收执法力度加大和行业税负更趋公平的成效,同时也是税收收入质量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提高税收收入质量的重要意义
从揭阳国税工作近年来的实践历程来看,探索税收管理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对于促进税收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税收收入绩效评价模式。以税收收入质量管理理念来评价税收收入增长,不仅考虑税收收入规模是否与日俱增,更看税收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税收收入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组织税收收入的手段和途径是否合法合理等,从而形成对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的科学评价,突破以往单纯以税收收入规模论英雄、以税收收入计划完成与否论成败的税收成效评价模式,税收收入绩效评价模式更趋全面、客观和合理。
(二)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税收收入是税收征收管理的成果,税收收入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通过对税收收入质量的评估,延伸到政策执行的偏差分析和征管措施的成效分析,能够及时排除和发现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夯实征管基础、堵塞征管漏洞,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有利于缓解税收工作压力和化解执法风险。当前,基层税务部门在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面临着矛盾交织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面对近年来税收快速增长的态势,外界开始忧虑当前纳税人税收负担是否偏重,会否对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造成抑制;另一方面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政府财政支出膨胀,各地政府对税务部门提出越来越高的税收增收要求,且有“层层加码”的趋向。税收收入质量管理,以科学方法论证当前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及增长潜力,是对社会各界对于税收负担孰重孰轻的争论最具说服力的论证,也能帮助税务部门更好地掌握舆论导向,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和化解执法风险。
(四)有利于全面树立税务部门良好的外部形象。税收收入质量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把税收工作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的过程。加强税收收入质量管理也要求税务机关采取措施解决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公平合理问题,力所能及为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便利,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经济税收秩序和降低纳税人的办税成本。这些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纳税人的举措是强化税收收入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必能全面树立国税部门良好的外部形象,展现税收收入质量管理的积极意义。
三、衡量税收收入质量的主要原则
从揭阳国税工作的实践来看,税收收入质量指的是税源向税收转化整个过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体现了对税收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和国民收入分配活动的满意程度,是评价税收工作成效和判断经济税收形势的主要依据。笔者认为,对税收收入质量的衡量,要遵循以下
四个主要原则:
(一)与经济相协调的原则。经济决定税收,经济的规模决定税收收入的规模,经济的结构决定税收收入的结构;同时税收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税收规模的有序增长和税收负担的合理公平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衡量税收收入质量的好坏,不能单纯依据税收收入规模的大小和税收收入增速的快慢,主要是看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组织税收收入要坚持从经济到税收再从税收到经济的税收经济观,使税收增长要体现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税收收入规模和收入结构以及增长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协调性。不能为盲目追求规模而推动税收收入规模非理性增长,也不能为照顾本地区利益而有税不征放任税款流失,削弱税收调控职能的发挥,影响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依法征税原则。税收治税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税收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和准则。依法治税包括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两方面。由于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税务机关依据授权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处于税收征纳活动的主动地位,有权对无故不履行纳税义务和各种涉税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惩处,因此从依法征税而非依法纳税的角度来考察税收收入质量更具实际意义。依法征税的原则其出发点是税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课税对象、课税额度和课税方法等税收要求,要求税务机关在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征收税款,禁止随意变通税收要素和违反法定征收程序,更无权在法律未作规定或者法律授权之外增加纳税人额外负担,否则就会对税收收入质量构成损害。
(三)负担公平原则。税收作为一种国家主导和参与的财富分配形式,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公平原则,使各个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其能力相匹配。税收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个层面,前者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当的税收,后者指经济能力或者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等的税收,负担能力大的应多缴税,负担能力小的少交税,没有负担能力不用纳税。税收收入质量与税收负担公平具有正相关关系。税收负担和纳税义务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既要防止横向的负担不均,也要避免纵向的分担不公。否则税收收入规模增长越快,越是说明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缺失公平,税收收入质量反而越低。
(四)成本效用原则。所谓税收成本是在现存经济条件和税收制度环境下,国家和纳税人参加税收分配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成本,与税收征纳行为相关的主要有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征税成本是税务部门在行使征税权、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履行其纳税义务时发生除缴纳税款的额外履约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等。税收收入是资源在由家庭和企业向国家转移的结果,作为税收活动的结果和产出,在经济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判断税收收入的质量,不能不考虑税款应收尽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从这个意义说,组织税收收入也要用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结构产出,只有成本收益权衡最大化才是富有效率和质量的征纳活动。
四、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质量的思考
从揭阳国税工作实际来看,提升税收收入质量还面临着很多制约性因素。作为粤东经济欠发达地区,揭阳市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仍处初步的发展阶段,主要产业均属劳动密集型或资源消耗型行业,产品附加值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从根本上制约了税收收入规模的提高。从国税机关自身的条件来看,国税人员素质偏低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税收收入质量管理、考核等机制还不完善,与当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还不够协调,与税收征管业务融合度还不够等等,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着税收质量的提升。根据笔者的理解,提高税收收入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建立完善税收收入质量管理制度,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项主要制度。
(一)税收收入信息采集制度。税收收入质量管理的起点是对税收收入质量全面评估,前提是对与税收收入相关的各类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这是税收收入质量管理的基础环
节。税务机关应利用日益推进的征管体制改革和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依托综合征管软件的应用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全面采集相关数据信息。信息的来源渠道有四个方面:一是税务机关定期汇总分析的税收计统业务数据,如税收月(旬)快报、会计统计报表、重点税源监控资料、税收分析档案等;二是纳税人自行申报和办理涉税事宜提供的税收征管业务数据,包括与纳税人相关的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等相关的数据信息;三是通过税收管理员上门获取与纳税人生产经营相关的生产经营数据和财务管理数据,如生产规模、销售规模、市场价格、成本构成等;四是税务机关从外汇管理、金融、外贸、统计等部门获取的与经济产业运行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如国内生产总值、工商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利润总额、进出口贸易额等,还包括从工商、银行、劳动、供水、供电等部门获取与企业产销活动相关的微观经营信息。
(二)税收收入质量评估制度。税收收入质量评估是指税务机关综合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数据,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经济税收协调性、征管效率和征管成本等税收收入质量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形成对税收收入质量的客观判断。做好税收收入质量评估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质量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税收发展指标。包括税收完成情况与往年实绩的时间序列纵向比较,或税收完成实绩与计划预算的偏离分析,以及税收组成中不同税种和不同行业税收的结构百分比横向比较。二是税收负担指标。从地区来说,可以用该地区一定时期税收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宏观税负率;对行业而言,可以从特定行业税收贡献额占该行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计算行业税负率。分别从地区和行业的不同视角合理掌握税收负担的基本状况和变动情况。三是税收弹性分析。税收弹性是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税收弹性大于1,说明税收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税收弹性小于1,说明税收增长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税收负担指标一样,税收收入弹性的分析也是对经济税收是否协调的合理判断。四是征管效率指标。例如当前各地税务机关应用普遍的征管“六率”指标,侧重从税收资金的流动情况评价税收收入的质量。
(三)税收收入质量控制制度。税收收入质量的好坏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受地方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亦为社会协税护税网络和社会信用体系水平所制约,还与税收制度、征管体制和税收执法水平等密切相关。税收收入质量评估以抽丝剥茧的剖析方式,准确定位当前组织税收收入及税收征管工作的漏洞。税务部门要及时将税收收入质量评估分析的结果及时传递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税务人员。对面上的问题,由本级国税部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并部署统一实施。对点上的问题,落实基层国税部门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通过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手段,达到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提高质量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税务部门在跟踪监控税收收入质量的同时,对地方经济运行要有适度的关注,要及时将排查发现的经济运行的不稳健因素向当地党政部门反馈,并积极就优化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献言献策,增强工作合力,提升工作质效。
(四)税收收入绩效考核制度。税收收入质量管理依靠的是税务人员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不懈努力。为把税务人员观念及行动集中到税收收入质量的关注上来,各级税务部门应逐步完善税收收入绩效考核办法,形成监控有力、考核全面、奖罚分明、正面引导的激励机制。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收收入绩效评价和考核过程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考察组织税收收入工作推动税收收入规模增长的结果,也要考察强化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过程;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税务人员的税收征管工作既保证了税款的应收尽收,又不以损害经济税收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还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充分肯定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探索,又不避重就轻掩盖和淡化存在的问题。要在绩效评估和考核的基础上,落实并兑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措施,增强税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税务工作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其他管理资源提供决策参考
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