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为民助医解难经验交流
**县是三峡库区县、革命老区县、贫困山区县,下辖8个乡镇,10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80977人,其中城镇人口 42000人,农业人口138977人。全县现有城市低保对象5195人,农村低保对象6524人,五保对象772人。2007年,**县被省厅先后列为农村和城市医疗救助双a后,以规范管理、建章立制为重点,逐步完善城乡
医疗救助体系。2008年,全县共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353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0.7 万元,有效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医疗救助运行机制
针对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参与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县民政局成立了由余宏珊为组长、黄达谟等为副组长,共9人组成的城乡医疗救助审批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助管理办公室,实行专人专管。各乡镇相应成立由政府领导、民政办主任、村、(居委会)审核,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救助管理网络,确定了“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不断总结完善,健全医疗救助政策体系
城乡医疗救助建制之前,我们开展了全面调查摸底。由县民政局人员和乡镇民政助理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城乡低保、五保户家中走访核查,对家庭成员患病及其所患的病种、患病程度、医疗费开支和参加医疗保险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分类备案。根据调查情况,就医疗救助的对象、医疗救助的方式、范围及标准,医疗救助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医疗救助资金发放等方面的内容,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
根据调查与征求的意见,结合实际,按照“低标准起步,保障重点,确保平稳”的原则,下发《**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县城市医疗救助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情况,对城乡医疗救助的实效性进行总结评估。针对存在问题,反复研究,调整政策,出台了城乡一体化的《**县城乡大病救助实施方案》,保证医疗救助工作与时俱进,有章可循。
三、广泛开展宣传,营造医疗救助社会氛围
城乡医疗救助是为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而推行的一项新型救助工作,为使这项工作深入民心,让广大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一是定期召开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民政助理的调度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使大家了解掌握熟悉有关政策规定。二是印发**县城乡医疗救助优惠须知5000多份,分发给各乡镇和村(居)委会。在政务、村务公开栏上张贴城乡医疗救助政策。三是将城乡医疗救助政策,通过政府信息网和**县民政网向全县公布,并在全县医疗机构张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宣传。
四、突出救助重点,合理实施分类分档救助
**县规定,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城市低保户和县政府认为需要救助的其他特殊困难户列为医疗救助对象,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除医疗救助以外,由财政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帮助解决基础医疗问题。对因经济困难无力首付入院费的医疗救助对象,凭医院的诊断书及个人申请书可以到救助部门申请2000元以下的一次性紧急救助。
1、门诊救助。对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每人每年发放500元的门诊医救助,主要用于常见慢性病的门诊治疗。对集中供养在福利院、资金由福利院、敬老院统一管理,集中安排使用,主要用于集中五保对象门诊治疗和购买常规备用药品;对农村低保户、城市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患恶性肿瘤、尿毒症、白血病、重度精神病、急性脑中风病种常年需门诊治疗的,每人每年给予500元门诊医疗救助金。
2、住院救助。救助标准为:
1、对城市低保户、农村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按住院治疗自费费用的40%的救助比例给予救助,每人每年累计救助上线不得超过6000元;
2、对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给予100%的救助,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按住院治疗自费费用的50%给予救助;
3、对城市低保户、农村的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患重大疾病一年内多次住院治疗,就医特别困难的,经县民政局核查认定,可适当提高救助比例和救助额度,年内个人累计救助金额不得超过10000元;
4、对其他需要救助的特殊困难对象,救助起付线为8000元,超过部分按30%的救助比例给予救助,全年累计救助金额每人不得超过3000元。
3、定额救助。1.定额紧急救助。对突发性,抢救性的意外伤害或重大疾病须入院治疗的医疗救助对象和边缘困难对象,给予2000元以下的一次性紧急救助;
2、定额临时救助。对救助对象患重大疾病急需救助以及少数自费医疗费用数额巨大(20000元以上)、社会关注的边缘困难对象,给予2000元以下的一次性临时救助;
五、规范操作程序,完善医疗救助监管措施
一是建立快捷透明的工作方式。针对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特点,我们制定了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流程,从申请到救助资金的发放,每个环节都通过图标说明,方便群众申请、咨询。
二是实行“三审三公榜”制度。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村(居)委会对申请人进行调查核实
后将结果提交评议小组评议并首次张榜公布;对评议符合的医疗救助的对象,上报乡镇审核,进行第二次张榜公布;对审核符合条件的对象报县民政局审批,进行第三次张榜公布,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按照救助标准及时签署审批意见,实施救助。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分别说明理由,并退回有关材料。确保医疗救助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医疗救助对象的个人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管理。
三是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我县采取财政安排专项救助基金和社会筹集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的筹资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医疗救助基金。所提供的捐赠资助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四是救助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县民政局按核定的救助金额拨入到受托银行,由受托银行将救助金划入救助对象的个人账户,做到对象名单一致、救助标准一致、填写表证一致。
第二篇: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解读《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时间:2009-06-23 08:46:31来源:大众日报
为了贯彻落实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努力满足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日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意见》的出台是我国医疗救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医疗救助从制度创建迈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扩大范围
《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医疗救助对象的范围,指出在切实将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和五保户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 意见》 指出,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以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具体救助对象界定标准,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经济条件和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情况、困难群众的支付能力以及基本医疗需求等因素制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地方政府规定的特殊困难群众主要考虑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有条件的可以适当扩大救助群体。比如一些地方将救助人群扩大到低收入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
《 意见》 强调,各地要根据当年医疗救助基金总量,科学制定医疗救助补助方案。逐步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的起付线,合理设置封顶线,进一步提高救助对象经相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补偿后需自付的基本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
鼓励和推行即时结算
《意见》提出: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卫生等部门,鼓励和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的办法,民政部门可结合实际提供必要的预付资金。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这将是医疗救助资金结算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
据了解,目前,不少地方对救助对象医疗费用的补助采取事后支付的办法,救助对象患病后所发生的医疗费用需要个人垫付,然后凭相关证件或材料到民政部门申请享受医疗救助,部分救助对象因不了解具体的办理程序和手续或无力支付个人垫付费用而放弃治疗,很大程度影响了救助效果。
为了简化程序,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便民救急作用,《意见》明确,医疗救助对象凭相关证件或证明材料,到开展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应由医疗救助支付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负的部分。
对于申请医疗救助的其他经济困难人员,或到尚未开展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医疗救助对象,《意见》明
确指出,当地民政部门要及时受理,并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使困难群众能够及时享受到医疗服务。
为方便困难群众看病,《意见》 还指出,要加强医疗救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经办管理方面的衔接,改进各项制度的结算办法,探索实行“ 一站式” 管理服务,逐步实现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方便困难群众。
结余过多将被减拨或停拨
“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应积极采取措施,逐步降低基金结余率,到2011年,各地累计结余的资金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15%,且要按规定及时结转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这是《意见》对医疗救助基金结余率的最新规定。《意见》明确,对于结余资金过多的,上级财政、民政部门应根据情况减拨或停拨补助资金。
据了解,由于医疗救助资金有限,而困难群众的需求又较大,各地担心到年底基金入不敷出,因而设计的医疗救助方案普遍比较保守,对申请救助的人员和补助金额审查过严,因此,造成部分地方资金出现较多的结余。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梁鸿教授指出,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理论上应该是量入为出,略有结余,但不能以安全为借口,导致大量资金沉淀。控制医疗救助基金结余率,可以避免地方每年留有大量的资金,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切实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
强调“兼顾门诊救助”
《意见》规定,要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医疗需求,开展医疗救助服务。要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同时兼顾门诊救助。
《意见》明确,住院救助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因病住院救助对象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门诊救助主要帮助解决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患有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以及急诊、急救的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医疗救助处处长陈埙吹说,近年来,以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杀手。《意见》对兼顾门诊救助的规定,既可以防止小病酿成重病,提高困难群众健康水平,也可以避免救助对象过度利用住院医疗服务。
提出实行不同方式的救助也是《意见》的亮点之一。《意见》规定,对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资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
《意见》还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年医疗救助基金总量,科学制定医疗救助补助方案,逐步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的起付线,合理设置封顶线,进一步提高救助对象经相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补偿后需自付的基本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综合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我省实现医疗救助全覆盖
调查表明,在我省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1/3多,城乡低保户、特殊贫困户无力支付医疗费,困难企业无力报销职工的医药费,使不少贫困人口谈病色变。为此,2004年以来,我省首先从强化制度建设入手,着手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出台了《关于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到2007年上半年,全省实现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全覆盖。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范围包括:城乡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员;虽已参加城镇医保或新农合但个人负担仍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据介绍,我省的城乡医疗救助方式分为限额补助和优惠政策减免两种。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补助部分等以后,患者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给予一定比例或者一定数量的补助,对特别困难的人员适当提高救助标准。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院就医时,门诊挂号费、医疗费、医疗设备检查费、住院期间的床位费等,给予按比例减免。除此之外,我省各级民政部门还拨出专门资金,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医疗保险。仅2008年,我省就有116万城乡低保对象因此受益。
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城乡医疗救助正常和有效运转的保障。我省各级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筹资机制,对财政困难地区予以扶持。同时,全省各级慈善组织也相继开展了“康复助医”等慈善医疗救助活动,帮助数以万计的城乡困难群众摆脱了疾病的折磨。
记者获悉,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下一步,我省将加强民政、卫生、劳动等部门的协调,认真总结、借鉴省内外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大病救助制度,逐步形成资助参保参合、大病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减免相结合的医疗救助模式,稳步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记者 武宗义)
第三篇:北京医疗救助制度
关于实施《北京市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意见
京民救发[2002]138号
各区县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切实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现就贯彻实施《北京市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医疗救助对象
以下人员列为本市城市医疗救助范围:
(一)民政部门管理的享受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市低保)待遇的人员。其中包括:
1、未享受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对象;
2、享受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对象。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本市当年城市低保标准但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象。
(三)本市规定的其他特殊生活困难人员。
二、关于医疗救助标准
(一)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京政办发[2001]94号)和市卫生局、物价局、财政局《关于在我市医院实行医疗费“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的通知》(京卫物价字[1997]16号)的有关规定,城市低保对象凭“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含“社会保障金领取证”)在列入本市“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的医院就诊,可继续享受减收基本手术费和CT、核磁共振大型设备检查费20%,减收普通住院床位费50%的优惠。
(二)城市低保对象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及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三无人员”,仍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的“及时治疗疾病,对生活不能自理者有人照料”的原则执行,所需费用由民政部门实报实销。
(三)城市低保对象中,原民政部门管理的因公致残返城知青的医疗救助,仍按市民政局、财政局、知青办《关于解决伤病残回城知识青年的生活、医疗困难问题的联合通知》([79]财行字第629号)的规定执行。即:因公致残“需要医治的,在指定医院就医,医疗费用由民政部门实报实销”。
(四)60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的医疗救助,仍按国务院《关于精减退职的老职工生
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65]国内字第224号)精神执行。即:“凡享受救济费的退职老弱残职工本人的医疗费用,凭医疗单位的收费凭证由民政部门补助三分之二,本人负担三分之一”。
(五)“三无”人员和因公致残返城知青到“北京市社会福利医院”就诊,可享受免收门诊挂号费和诊疗费,减收基本手术费和普通检查费30%,减收普通住院床位费60%的优惠。
(六)未享受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对象患危重病(按市卫生局的界定)在指定医院就医,个人当年负担医疗费用累计超过1000元(含),可按照个人负担医疗费用50%的比例标准享受医疗救助,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支付额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七)享受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对象患危重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所在单位承担部分以及失业人员在失业保险期内享受的有关医疗待遇后,当年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累计超过1000元(含)时,也可按照个人负担医疗费用50%的比例标准享受医疗救助,但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支付额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八)确属特殊困难人员,经本人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区县民政部门审批后,可适当增加医疗救助比例。
(九)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本市当年城市低保标准但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象的医疗救助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订另发。
三、关于医疗救助待遇的申请、审批程序
(一)医疗救助待遇的申请按属地管理原则,属于城市低保对象,由申请人(户主)按季度向户口所在地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见附件一),同时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1、民政部门发放的“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2、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
3、本区县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出具的正式医疗收费收据、处方(加盖医疗救助专用章),必要时应提供医疗诊断证明;
4、属于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对象需提供《北京市职工(失业人员)享受医疗保险等待遇证明》(见附件二);并提供医疗证件(医疗手册)、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及所在单位出具的个人已报销(补充医疗保险或者单位承担)医疗费用的详细单据复印件(或医疗费用分割单)和其它有关证明材料。停产、半停产等特困企业无力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区县的劳动保障部门核实后,出具未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证明。
5、在失业保险期内的城市低保对象同时应提供失业保险管理部门出具的《北京市职工(失业人员)享受医疗保险等待遇证明》等。
6、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证明材料。
(二)居委会受区县人民政府委托,承担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待遇的登记、申请受理等工作。
1、审查申请人的申请资格,验收需要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和单据,并将证明材料和单据统一粘贴在《医疗救助报销单据复印件备查表》(见附件三)中。
2、指导申请人填写《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
3、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填写《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申请医疗救助情况居委会登记表》(见附件四)。
4、在《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上填写居委会意见后,与其它申请证明材料一并上报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人员,负责解释。
5、未成立居委会的新建居民区,城市低保对象可直接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并同时提交本文规定的有关证明材料和单据。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应当直接受理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的申请,履行上述居委会承担的工作职责。
(三)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对居委会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填写《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申请医疗救助情况登记表》(见附件五),核实申请人本内患危重病的医疗费报销单据,计算个人承担医疗费用数额后,按本文“城市低保对象享受医疗救助的条件和标准”,在《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中填写建议补助金额和救助意见后,汇同《关于申请审批医疗救助待遇的请示》(样本见附件六)一并上报区县民政局核准。同时,根据区县民政局批准给予医疗救助的对象及有关数额,编写《关于发放医疗救助资金通知》(见附件七)和《医疗救助金发放表》(见附件八),交指定部门或者自行按季度发放医疗救助资金。并事先将《医疗救助金领取通知书》(见附件九)发给申请人,申请人持此《通知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及户口簿领取医疗救助金。
经审核,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对象,应当在其《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中注明理由,退回居委会备案并通知申请人。
(四)区县民政局对街道(乡镇)上报的医疗救助申请材料以及提出的救助意见进行复审核实,负责医疗救助待遇的审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在其《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上填写批准意见后,与《关于申请审批医疗救助待遇的批复》(样本见附件十)一起返回街道(乡镇)民政部门按比例给予救助;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在《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中注明理由,退回街道(乡镇)和居委会,并由居委会通知申请人。
(五)区县民政部门应认真填写《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申请医疗救助情况登记表》(见
附件五)做好登记备案工作,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情况统计,按季度填报《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申请医疗救助情况季度统计报表》(见附件十一)。
各级民政部门应当按季度受理和审批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的申请(一般不能跨办理),严格办理程序,加强规范化管理,做好相关工作。
(六)为便于城市低保对象就近看病和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长期人户分离的城市低保对象应尽快将户口迁入定居地,并及时办理低保对象迁移手续。对无正当理由不办理户口迁移的,暂不受理其医疗救助申请。
四、关于定点医院及就医方式
(一)区县民政局和卫生局应当共同协商,指定1至2所非营利性二级公立医院作为本区县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负责为当地城市低保对象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为便于城市低保对象就近看病就医,各区县可根据城市低保对象居住分布状况,考虑地域因素,适当增加医疗救助定点医院数量;远郊区县也可将乡镇卫生院作为定点医院。
(二)未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对象患危重病,须持《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含“社会保障金领取证”)和本人身份证(未成年人可持户口簿)到本区县定点医院就医;如需到非户口所在区县或者非定点医院就医,应事先得到户口所在地街道(乡镇)民政部门的批准,否则发生的医疗费用自理。
(三)享受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城市低保对象就医,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执行。
(四)定点医院为本市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当要求就医者出示“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含“社会保障金领取证”)和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认真参照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进行治疗;按就医者姓名填写处方和医疗费用收据,并在处方上加盖医疗救助专用章;如在救治危重病过程中,遇到专业性较强的疑难重症须请上级医院会诊或转诊时,应当征得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依据病情决定会诊、转诊事宜。
五、关于医疗救助资金
实施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所需资金通过政府资助和社会筹集等方式解决。
(一)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医疗救助资金用于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补助和对困难区县医疗救助资金缺口的补助。
(二)各区县财政部门应根据上末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人数,按照每人每月城市低保标准15%的比例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列入区县财政预算。
(三)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福利金中提取15%用于城市特困人员的医疗救助。
(四)本市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各区县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同级民政部门按季度上报的用款计划及时核拨,由民政部门根据实际发生额按季度下拨街道(乡镇)所需医疗救助款项,并在年终根据实际支出情况编制决算。
六、加强领导,密切合作,确保医疗救助制度的落实
对城市特困人员实施医疗救助,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医药卫生体制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共同抓好抓实。此办法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由民政、劳动保障、财政、卫生等部门组织实施。
(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民政部门应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责任制,将医疗救助与城市低保制度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要针对医疗救助政策性、业务性强的特点,抓好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医疗救助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制度,按时编制医疗救助资金预决算,做到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同时,为保证医疗救助的落实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
(三)审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财务监管、审计力度,确保医疗救助资金的拨付和支出渠道畅通,杜绝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四)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的管理,及时准确地向民政部门提供申请医疗救助对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待遇的报销凭证及相关证明材料,杜绝虚报、冒领等现象。
(五)卫生部门应积极协助民政部门,尽快确定承担医疗救助任务的定点医院,并制定定点医院医疗救助管理办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疗救助政策的落实。
(六)各相关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医疗优惠政策落实。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开设廉价门诊,为困难群众提供优惠服务。
(七)各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当接受有关医疗救助的调查,如实提供所需情况。
(八)本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区县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意见。
(九)本实施意见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附件:
1、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
2、北京市职工(失业人员)享受医疗保险等待遇证明
3、医疗救助报销单据复印件备查表
4、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申请医疗救助情况居委会登记表
5、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申请医疗救助情况登记表
6、关于申请审批医疗救助待遇的请示
7、关于发放医疗救助资金通知
8、医疗救助金发放表
9、医疗救助金领取通知书
10、关于申请审批医疗救助待遇的批复
11、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申请医疗救助情况季度统计报表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卫生局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二年四月六日
第四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一、救助对象
1、城市低保户;
2、农村低保户;
3、农村五保户;
4、百岁老人;
5、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困难对象
二、救助类别
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救助(慈善部门救助)
三、救助标准(住院救助)
1、在乡镇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
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按救助基数的100%救助;城乡低保户、百岁老人按救助基数的65%救助;
2、在区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
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按救助基数的100%救助;城乡低保户及百岁老人按救助基数的60%救助;
3、在市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
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按救助基数的90%救助;城乡低保户及百岁老人按救助基数的55%救助;
4、在市以上医院或市外医院的救助标准
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按救助基数的80%救助;城乡低保户及百岁老人按救助基数的20%救助;
5、未参合参保的救助对象,不分医疗机构级别均救助基数的15%救助,但一个内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
6、参合参保的救助对象一个内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5000元。
四、办理程序
救助对象需要住院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凭住院通知书、身份证、户口薄、城乡低保领取证(农村五保供养证或百岁老人补助金额额领取证)办理入院手续,并将证件复印件留存。同时救助对象到所属乡镇(办事处)民政办(社会救助站)开具《住院救助认可书》,在区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住院救助认可书》需到区社会救助局备案和确认,救助对象出院结算时须将《住院救助认可书》交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在扣除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计算出医疗救助金额和个人缴纳部分,一次性为住院病人结清医疗费用。
五、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一)、救助对象
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以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对象。
(二)、救助病种
1、儿童先天性心脏病
2、儿童白血病
3、妇女宫颈癌、乳腺癌
4、终末期肾病(限透析)
5、重性精神病
6、人体器官移植
7、急性心肌梗死
8、结肠癌
9、直肠癌
10、脑瘫
(三)、办理程序
1、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农村参合救助对象,由其家长(监护人)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合作医疗卡和区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及病历资料,向区合管办提出申请,同时填写《湖南省农村参合儿童重大疾病救治审批表》。经区合管办审批和区社会救助局审批备案后,符合条件的批准转诊至定点救治医院进行复审、诊断和治疗。住院治疗费用先由定点医院全额垫付,再由区合管办按规定的费用结算标准予以结算。区合管办按月将救治患儿转诊审批及给用结算手续提交区社会救助局,经审核后按照医疗救助分摊支付标准,拨还区合管办。
城镇参保救助对象,住院治疗费用先由患儿家庭先行垫付,出院后先到医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后,再由其家长(监护人)携带身份证(户口本)、低保领取证(五保供养证)、医保卡和区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及病历资料,到所属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机构填写《零陵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审批表》报区社会救助局按规定实行医疗救助。
2、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终末期肾病(限透析)、重性精神
病、人体器官移植、急性心肌梗死、结肠癌、直肠癌、脑瘫救助对象住院治疗费用先由患者家庭先行垫付,出院后先到医保中心或合管办按规定报销后,再由其家长(监护人)携带身份证(户口本)、低保领取证(五保供养证)、医保卡和区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及病历资料,到所属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机构填写《零陵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审批表》,报区社会救助局按规定实行医疗救助。
3、己享受本文件规定政策的救助对象原则上不再重复享受民政部门的住院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
第五篇: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大病的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缓解城乡特殊困难群众就医看病难,摆脱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境况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国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都初步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一些困难群众等。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区,主要是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对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过高者,再给予适当医疗救助。在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区,主要对因患病个人负担较重,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救助对象,给予适当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不够规范,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工作薄弱,与新型合作医疗及其他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医疗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医疗救助标准,救助水平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又要尽量帮助城乡贫困群众解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问题。“十一五”时期,各地要在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相关制度的同时,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不断提高救助水平,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