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发事件情景下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建设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突发事件情景下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建设
【摘要】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决定危机管理能否取得好的成效的重要环节。为此,需要推进政府信息传播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突发情景下的信息披露机制,构建和谐民主、以人为本的信息传播管理文化,利用政府新闻发言人、新型传播技术推动政府信息发布,注重突发事件后期的信息传播恢复机制建设等。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信息传播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情景下的政府信息发布,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不同。大众媒介信息传播通常是由媒介组织、媒介受众、媒介产品和媒介反馈等四要素构成,其过程是程序性的。在突发事件情景下,政府通过主导信息传播过程实现传播沟通、行为规范的职能。多数时候,公共危机事件是检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契机。政府在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同时,通过搭建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的渠道,最大程度地向群众反映、告知危机事件的本来面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渠道丰富多样,为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各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导致在民众产生不安情绪,政府须积极、主动、客观地发布真实可靠信息,方能够控制住谣言传播。
突发事件下政府的形象管理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信誉与威信、行政部门的凝聚力与号召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积极性。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处于关键地位,在突发事件情景下,政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导向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决定危机管理成败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由政府主导的信息传播平台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新型传播技术的引入使得政府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公信力得以提高。但客观而言,我国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政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媒介性质定位不准,新闻发言人角色定位不清晰、政府网站更新缓慢等问题。
推进政府信息传播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主导公共信息传播是政府控制信息风险的重要手段。应急环境下,政府通过通畅、透明的信息发布渠道,能够更高效地参与危机事件的管理,进而树立政府在危机事件状态下的信誉,确保社会稳定。2008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政府信息传播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未来还需要建立突发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建立全面、系统的预警系统和部门危机管理制度,确定危机管理计划、危机情景分析预警机制,建立一个标准、全面的危机事件预警体系,明确在危机事件情景下,政府各部门在组织、措施、资金、培训等方面的职责,以便一旦发生危机,迅速作出反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危机后期信息修复能力,将损失降至最低,协调和控制组织职责,实施风险评估和执行保安措施,加强沟通和媒体管理。改革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全面提高社会发展的要求,简化指标要求。加快民主和法制的建设进程,加强舆论监督,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段,加强部门间协作,使得政府运作高效、公开、透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源头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使各级政府实施善政,搭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治理结构,建立服务型政府。
完善突发情景下的信息披露机制建设
突发事件情景下的信息公开,尤其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灾难性事件信息,需要遵循“3T原则”,即真实地说、迅速地说、首先地说。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能够消除公众的疑虑,促进公众更加正面地来处理与化解危机。封闭信息只会加剧谣言传播,这种简单武断的危机处理方式只能给突发事件的处理增加麻烦。同时,应及时设立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中心,确保政府信息传播渠道的通畅,保障民众在危机事件中的知情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信息披露行为与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密切相关。而对于突发事件客观、及时的报道也是政府公开信息执行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政府应该从突发事件发生前期至突发事件结束,始终坚持权威信息披露原则,积极引导舆论,降低不确定性因素。政府公开信息保障公民的知
情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将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范了政府的信息公开行为,保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加强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为建立公共信息管理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是维护公众知情权的具体体现,将有助于推动政府依法施政。
构建和谐民主、以人为本的信息传播管理文化
政府应该把与媒体、民众的沟通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构建“和谐民主”的信息公开文化,坚持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同发挥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在政府信息披露中,公开为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当危机发生时,政府拥有相关信息,对一些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的事件负有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的义务。当危机发生时,新闻媒体既要宣传党的立场、方针、政策,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报道真相,务求能及时、全面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营造和谐与民主的氛围。
利用政府新闻发言人引导信息传播
政府新闻发言人担负着将政府形象传播具象化的职责,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不仅是发言人,更应该熟悉掌握信息传播规律、成为能够代表政府思想行为的专职从业者,同时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宽广的知识结构,也应该熟悉危机事件处理的相关政策的规定,具备与媒体沟通、交流的实际经验。在突发事件情景下,作为政府代言人,要发挥沟通信息、疏导情绪的积极作用。因此,提高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要加大对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力度,多方面、多渠道选拔一些优秀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新闻发言人。可以尝试建立新闻发言人绩效与能力评价机制。通过对他们的德、能、勤、绩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促使其提高业务水平,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以新型传播技术推动政府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的途径或渠道过长,中间环节繁冗,会导致信息冗余。而信息冗余是指因噪音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导致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子,妨碍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不确定因子数量的多少与信息失真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现代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促进政府信息公开起到了重要作用。媒介是政府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发挥着多向沟通的功能,是信息传播网络中的神经中枢系统,是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因此,政府需不断提高对新技术的运用,服务于政府信息传播过程,构建信息传播平台,吸引公众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提高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透明度。
注重突发事件后期的信息传播恢复机制建设
政府加强信息处理危机的强度,必须要坚持恢复与计划及综合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恢复与计划及综合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是以公共危机的恢复工作为契机,在恢复的过程中检讨突发事件应对中不足之处,促进未来危机管理工作的完善。危机传播恢复机制的内容包括:第一,对危机传播渠道的修复和重建。突发时间发生过程中,信息传播渠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事件发生后应尽快重塑危机传播渠道。第二,针对传播环境的恢复和评估。通过信息宣传介绍,表明政府对恢复管理的信心和决心,引导舆论由高度紧张向趋于平缓转化,有针对性地消除公众对突发事件的负面记忆,强化公众对政府的信心。第三,对突发事件情景下信息传播机制的恢复。需要对突发事件情景下信息传播机制进行恢复和评估,充分汲取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促使政府信息发布更具科学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的原则,对整个突发事件传播机制进行修正,做到权责明晰、职责明确。第四,突发事件后期恢复期的形象管理。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公众的质疑,在恢复阶段,政府对形象损害程度进行客观分析,建立应急补救措施及方案,保障政府公信力的恢复,尤其是要关注由突发事件造成的直接利害关系人及国际舆论的影响。第五,突发事件后期的社会心理调整。突发事件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心理创伤。尤其是由于突发事件给公众带来了忧虑感、恐慌感等心理问题,因此,在突发事件恢复期,除了对各类事件进
行修缮,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大众进行主动的社会心理调适。科学心理健康宣传,正确舆论引导等措施,能帮助公众便利地获取心理恢复、生活信息,对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创伤产生积极的疗效。
第二篇: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范文
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是指包括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治安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卫
生事件等影响高速公路网正常遥作的事件。近年来,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危害性也愈来愈
严重。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不确定性。处置的高难度性,后果的广泛社会性等特点。美国高速公路突
发事故应急系统为我们处置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建立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过
程中,指挥体系应强调全局性和延续性;训练体系应强调前瞻性和群众性;媒体政策应强调危机公关性:应急的后处理应强调回顾与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自“非典”事件以来,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问
题在国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
一系列的法规,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也纷纷建立各项
预案。2005年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
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
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
力。2005年8月16日。浙江省公安厅领导张景华同志
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应急
工作运行机制。推动全省公安机关应急管理工作上
新台阶。《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
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
本文研究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是指包括自然灾
害、交通事故、治安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群体性事
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影响高速公路网正常运作的事
件。它可以发生在高速公路内,也可以发生在高速公
路外。但其结果都对高速公路网的正常运行产生大
小不等的影响,甚至造成高速公路网的瘫痪。近年
来,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危害性
也愈来愈严重。以浙江省高速公路为例。仅交通事故
一项,2004年共发生立案事故1550起。造成472人死
亡,153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七千余万元。在高速
公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借助组织管理学的科学
理论,吸取前车之鉴,并充分学习国外突发事件处置
实践经验,深入思考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
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点
(一)发生的不确定性。虽然部分突发事件有发
生征兆或预告,但是确切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无法预
见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很难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其
发展轨迹。最初仅仅是高速公路上一起普通的交通
事故,最后却有可能导致高速公路沿线近百万居民
无饮用水可喝。这就是其中的“连锁反应”和“放大效
应”。
(二)处置的高难度性。高速公路确保车辆高速
运行的全封闭硬隔离设计,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往往
使得救援力量无法或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到现场后,又往往局限于地形环境因素,大型设备施展空间有
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路面车辆行驶的高速
性,还使得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存在极大的危险性。
(三)后果的广泛社会性。高速公路在人们生产
生活审静重要地绞决定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以浙江为例,高速公路附近居住人口密
集,一旦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发生。影响面会迅速扩
大,产生“涟漪”效应。曾有一位交通管理资深人士用
“半天论”来描述浙江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后果,即
高速公路关闭两小时,周边国、省道开始瘫痪;高速
公路关闭四小时,相连城市交通陷入混乱;高速公路
关闭六小时。全省交通网进入危机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速公路突发事件越来
越受到政府高层及媒体的关注。管理者所采取的方法
与措施,往往涉及自身形象的建设。虽然我们无法准确
预测或阻止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发生。但是有效的管
理体系将会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减小突发事件
带来的负效应。保障高速公路的平安和谐。
三、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借鉴:美国高速公路突
发事故应急系统
2003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发布了第5号国土安
全总统令,要求国土安全部部长建立国家事故管理
系统。美国国土安全部于2004年3月1日颁布了《美国
息管理、技术支持、系统管理与维护(见下表)。其中
指挥与管理和预备最为成熟,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机制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述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涵
盖了系统的处置方式.从战略的角度规划整个事故
处理过程,这当中也包括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系
统。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的高速公路应急机制有如
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灵活性。美国国家事故管理系统的一贯性、灵活性体现在各级政府与私人团体可以在国家框架
范围内进行调整,无论事故的原因、大小、地点、复杂
程度.使各方能在国内事故管理时有效合作;灵活性
还适用于事故管理的各阶段:预防、预备、响应恢复
和减灾各阶段。
二、标准化。美国国家事故管理系统规定了标准
化的组织结构,如事故指挥系统、多机构协调系统和
公共信息系统。以及为了增强各辖区、单位和区域之
间合作的方法、程序和系统,包括:培训、资源管理、人员资质证明、设备性能证明、通讯号信息管理、技
国家事故管理系统》。美国国家事故管理系统由六大术支持和系统的持续改进。
部分组成,即指挥与管理、预备、资源管理、通讯和信
四、建立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议 美国的高速公路应急机制无疑是先进的。值得
我们借鉴。从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危机处
理系统看,虽然高速公路发展很快,但投资主体和管
理体制各异,高速公路的管理权限主要分布在各市、地一级,尚未形成统一的高速公路网络系统。这种情
况导致了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普通的还可以应付,涉及面广的诸如危机事件就很难适应
了。在浙江嘉兴“5·12”特大交通事故的处置过程中
就暴露出这个问题,单个部门、行业的应急机制已根
本无法满足应急需求。为此,应本着未雨绸缪的原
则,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来建立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危机处理系
统。
浙江省高速公路管理于1992年起步,经过十余
年的摸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特别是高速
交警部门制定了各种交通管理预案。在预防高速公
路突发事件发生及对突发事件正确处置中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
(一)应急机制中的指挥体系层面:强调全局性
和延续性。通过再统一和整合,建立政府主导,以高
速交警为主,相关应急部门为辅,以“统一接警,统一
处警,资源共享,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处置原则的全省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大平台,实现跨
部门、跨行业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一方面,要将高
速交警的指挥中心建设成能满足政府需求的高速公
路应急中心。把高速公路已经建设使用的路面监控
视频、道路流量感应、气象监测学信息、收费车道抓
拍系统与公安、交通部门信息进行集成,使所有高速
公路相关部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为最优
配置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统一报警号码。早
在1999年,浙江省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率先开通了
“96122”高速公路报警特别服务电话,将各市地高速
公路交警部门不同的接警电话统一为一个号码。极
大地方便了群众。然而,随着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交通参与者的诉求已远远超出了交警部门
所能提供的服务.还有的大量非警务求助未在第一
时间得到反应。如果将全省高速公路各类不同的社
会服务号码,如交警96122报警,医疗122急救,高速
路政、高速拯救、业主管理处指挥中心、FM93电台交 通信息导航等等,统一到一个应急号码上来,势必会 极大地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鉴于高速交警的 工作性质、特点以及在处置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中主 力军的地位,笔者认为统一到“96122”更为有利。日 后,高速公路的应急系统将作为一个成熟的子系统 切入全省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中去。此即为整 个应急系统的延续性。(二)应急机制中的训练体系:强调前瞻性和群 众性。1989年.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次上千人参加的 地震灾后反应演习,在演习的六个星期后,即发生了 著名的旧金山大地震。正是得益于这场演习,使得当 时救灾和医疗抢险非常及时。大大减少了损失。因 此,在应急系统中开展训练非常重要,它能对整个应 急机制进行时间检验,发现和弥补机制中不完善的 地方。其次,它可以提高参与者的应急能力,提高应 急素质。通过演习,还可以增加群众的突发事件意 识,增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面对突发事件发生 懂得如何自救和逃生。浙江高速交警每年联合相关 部门开展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模拟演习,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三)应急机制中的媒体政策:强调危机公关性。
突发事件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危机攻关能力提出了新 的考验。首先.在日常基础工作中,要注意培养与媒 体、记者的良好感情,确定一批覆盖面广、群众信任 度高的传媒及政治素质好、对公安工作了解比较全 面的记者群.有目的地选择信息传播渠道,经常性地 开展宣传合作.提高双方的信任度,实现良性互动。其次,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尽快争取舆论主动权。浙江高速交警总队已于2005年上半年建立了新闻发 言人制度.并确立了新闻发言人。作为新闻发言人传 递信息要准确,始终保持一个权威的声音。要尽可能 多地掌握信息。并明确那些信息需何种方式来表达。新闻发言人在向媒体发布信息时,一定要与单位内 部各方面及时沟通信息,保证信息的连续与一致。新 闻发言人还应有目的地选择信息源和信息传播渠
道.可以有效地控制舆论导向。防止少数的记者为抢 新闻而发表不利于事件处置的新闻消息。最后,当突 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还要借助媒体开展针对性的自 我形象宣传活动。
(四)应急机制中的后处理:强调回顾与总结。应
急机制中的后处理是以突发事件中的危险转化为机 遇为最终目标的。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诺蔓·R说过“发 现、培育、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突发事件管理 的精髓”。美国高速公路曾经发生这样的事故:一辆
装载蜜蜂的货车翻车.结果蜜蜂长期不散,导致高速 公路被迫关闭。事后,美国高速公路安全局就此总结 了经验与教训。并在应急教材中专门增添了“如何应 对动物运输车辆突发事故”的一章。类似的,在浙江 省同三高速公路与上三高速公路相联的交通枢纽 处.开通伊始,由于设计时交通安全诱导方面考虑不 足,且道路线形又与驾驶人驾驶心理惯性不一致,很 多车辆走错方向,2002年就因此发生了一起6人死亡 的特大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交警迅速采取行动,
第三篇:重大灾难下政府的应急机制
重大灾难下政府的应急机制
摘 要: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不仅给各国人
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有的还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
科学应对、妥善处理,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考验
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
发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
突发性公共事件由于其自身的突然性、普遍性、紧迫性等特点,导致其爆发时往往带来极大的破坏力,给政府的应急管理政策带来挑战。因此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尤为的重要,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虽不能杜绝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但可以起到预防作用,降
低政府的损失和人民的伤亡,从而提高执政部门的威信度。
关键词:重大灾难事件;应急管理、政府应急管理
一 概念
应急是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
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
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
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
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
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重大灾难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
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二应急管理研究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应急管理研究的萌芽时期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自上世纪70年代
中后期以来随着地震、水旱灾害的加剧我国学术界在单项灾害、区域综合灾害以及灾害
理论、减灾对策、灾害保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一些学者将应急管理的发展
追溯到了建国初期甚至中国古代。
第二阶段应急管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暴露了我国政府管理存在的诸多弊病特别是应急管理
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
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
步之年。
第三阶段应急管理研究质量提升时期
2008年南方雪灾、拉萨3·14事件和汶川特大地震为应急管理研究提出了严峻的命题。党和政府以及学界从不同角度深入总结我国应急管理的成就和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胡锦涛总书记10月8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三加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健全应急体制加强专业协作。在机构设置中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继续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理顺相互关系逐步形成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应提高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就地消化”的应急处置能力,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帮助和推动其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职责。
2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监测系统、咨询系统、组织网络和法规体系,以保证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应抓紧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对有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应进一步增强现有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和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并建立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以便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3健全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能力。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发生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应抓紧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各部门间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综合利用以协调有序地应对各类重大灾难事件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件。
4全面整合资源加强应急保障。明确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责任和行为要求地方政府应该承担应急管理的主要职责中央和省级负责规划和协调明确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各级政府应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有效应对重大灾难事件。
5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重大灾难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
参考文献
〔1〕高小平刘一弘《我国应急管理研究述评 》2009.10
〔2〕王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及能力评价研究》2008.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01
第四篇:论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
论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
摘要:水路交通突发事件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危害水域(海洋、内河)环境。尽管各国政府和国际海事组织在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标准,强制配备先进航行设备,提高航运管理质量,加强船员培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频发的事故仍然对人命、财产和水域环境造成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我国目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问题;思路。
一、引 言。
水路交通突发事件是指由水路运输、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及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发的,造成或可能造成航道或港口出现中断、瘫痪、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以及由于社会经济异常波动等造成重要物资需要由交通主管部门提供水路应急运输保障的紧急事件。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多为水上(海上)船舶或水上(海上)其它财产或生命因自然和人为原因,遭遇到无法自救的危险或对水域(包括海洋、内河)环境的损害,通常包括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火灾,船体破裂,有害物质泄露,船舶失去操纵能力,水上(海上)人身伤亡,飞机失事,等等,种类极为复杂。同时,船舶在水上(海上)航行,除了会受到风、浪、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到船舶工作人员操纵船舶的能力、航海经验、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熟练程度等各方面人为因素,以及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水上(海上)从事生产作业以及交通运输等正常航行的各种船舶,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在逐年增加,船舶的吨位也越来越大,在海事事故高发区域,如进出港口或港内、内河水域等船舶的航行密度越来越大,单船所拥有的航行区域逐渐变小。正是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频频发生,数量逐渐增多。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网站公布的数据统计:
2008年发生水上交通事故342件,死亡351人,沉船213艘,直接经济损失5。19亿元。1999-2008年10年间,我国水上交通事故5 774。5件,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为3 861人,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1]。频繁发生的海事以及复杂的海上安全形势对海事管理工作和海上应急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海上应急处理的核心是如何使应急机制运转良好,即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中,采取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使预防、预警、应对及处置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应急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发公共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公共危机[4-5]、重大自然灾害方面[6]的应急机制建设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应急机制的比较[7],针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的文献,主要是预警机制的研究[8-9],而少有文献全面分析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水路交通突发事件严重威胁人命及财产的安全,危害海洋环境。如何针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防、应急响应与处置,是应急机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应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本文剖析了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和提高水
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二、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部在国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交通部海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程序》、《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计划》为龙头的国家、省级、市级和港口四级各类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了各地海上搜救中心和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指挥中心,应急反应机制逐步完善,应急队伍和应急资源建设全面启动,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尽管我国在应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已成体系,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应急反应机制逐步完善,应急队伍和应急资源建设全面启动。但是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基础条件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仍然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应急预案的每一环节中,应根据辖区水域特点,结合历年所发生的水上交通事故的数据和致因机理,进行风险分析,明确实施应急预案过程的主体、客体、实施预案应达到的目标和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方式和手段。而目前的应急预案的编制没有充分明确和考虑海上突发事件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和后果,也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应急的关键信息进行系统而准确的描述,导致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差。
第二,应急管理机制不顺畅。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在预案演练、应急培训、宣传教育方面没有实现正常化和规范化。各级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没有理顺。预警机制、专家评估、物资调用、社会动员等机制亟待建立。第三,应急反应的基础条件薄弱。应急建设资金投入缺乏,应急救助和反应所需装备和资源贮备不足,应急队伍的装备落后,技术力量不强,缺少相应的训练和演练,应急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应急反应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对险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由于应急反应绩效评估体系的缺失,无法评价出应急处置的有效性和不足。
三、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思路。
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着眼长远,抓好当前,全面建设,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应急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重点,以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宣传教育培训为基础,以应急管理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保证,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运行机制[10]。具体应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是“一案三制”的起点,是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应急教育、预防、引导、操作等多方面工作的基础。应该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近年来我国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完善以《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为龙头的各类应急预案。
首先,应急预案的制定要做到领域上全覆盖,内容上高质量,管理上动态化。一是预案体系要全面,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个案要实用。
每个预案都要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要具体适用,简明易行;三是广泛邀请专家参与,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运用行业最新的技术和手段处
置突发事件,力求使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实际。尽量减少应急预案层级,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效果。
其次,应急预案的制定要尽量做到精细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要把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按内容范围分解成工作单元,由相应人员承担,形成清晰的日常应急分工和工作流程,要有第一责任人和检查监督人,其失职失责的后果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再者,各负责部门和支持机构应按照预案中的应急功能设置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作为应急预案的附件。标准操作程序应尽量采用检查表形式,对每一活动留有记录区,供逐项检查核对时使用。已做过核对标记的检查表,成为应急活动记录的一部分。标准操作程序是可以保证在事件突然发生后,即使在没有接到上级指挥命令的情况下可在第一时间启动,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质量。
2。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其一,要尽快建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完善热带风暴、冬季大风、风暴潮和雾等极端天气预警机制,建设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载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其二,要建立完善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对交通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划分标准进行研究并作出具体规定,加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通报和交流工作,做好信息汇总和核实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同时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其三,要确保应急处理机制启动的快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应急处理机制是整个应急反应机制中的核心部分,若突发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就必须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机制,保证其有效运转,并着力把握以下原则:一是信息上报要迅速准确。二是先期处置要及时高效,控制事态发展从而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三是应急预案要有序启动,措施到位,防范严密,处置得当;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提高应急决策和应急处置的科学性;要坚持“标准化运行”,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应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包括物资、调度、信息共享、通讯联络、术语代码、文件格式乃至人员服装标志等,都要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3。健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
要按照“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方针[11],强化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监控工作。对水上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分析汇总和风险评估,建立有关风险隐患普查数据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动态监控。同时,要逐步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网络检测系统,开展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把握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建立风险隐患调查和监控的长效机制。
同时,要建立健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重建和评估机制,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首先要建立评估机制,组成突发事件评估小组,对突发事件处理全过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形成评估分析报告[12]。其次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
确责任单位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建立突发事件档案,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闭环管理。
4。建立应急物资与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应急资源贮备体系,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专业人员、重要设备和应急物资数据库,形成对应急专业人员和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等物资,提高统一调配能力,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二是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13],以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经费,使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从而增强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三是加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建。
设,形成统一、高效、科学的决策指挥制度和各方协作的应急处置机制,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应急指挥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建设。同时,应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严格实行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责任追究制度。
四是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成各级各类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安全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分级分类、覆全系统的应急专家咨询的网络系统。
四、结 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贯穿在突发事件预防、响应、处置到善后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预警预防、应对处置及善后处置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管理的基础条件及应急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与组织保障体系。
第五篇:食品安全政府责任机制建设
食品安全的政府责任机制建设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
[ [ 摘要] ] 目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食品安全失去信息,并对国内食品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直接影响,不仅造成贸易壁垒,使社会经济受到重大损失,还导致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同时,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或社会的管理产生质疑,所以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给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共管理带来了挑战,本文对目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政府监管责任机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政府责任机制的意义,并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案,期望为食品安全的政府责任机制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 [ 关键词] ]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责任机制 在政府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便是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可以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甚至能够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问题格外重视,并针对此问题拟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 [2]。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食品安全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稳中向好的,但是在社会中,始终会出现较多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由此也暴露出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政府部门始终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政府责任机制 [3]。本文对目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政府监管责任机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政府责任机制的意义,并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案,期望为食品安全的政府责任机制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加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秩序的维护不仅需要市场的自我调节,还需要政府运用法律与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4]。所以,在食品安全管理中,不断完善政府责任机制,能够使食品市场的中生产与经营行为合法化、规范化,有效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5]。
(二)
有利于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和提升政府公信力 依法行政,是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政府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5]。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不仅会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会降低政府的行政能力,影响政府的形象,威胁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7]。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完善和加强政府责任机制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8]。
(三)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利益和巩固社会稳定 作为公共行政机构,政府需要保证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食品安全不仅会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能够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若在食品市场中的生产与经营行为缺少良好的监管,则会导致人们的食品安全失去保障,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生命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社会秩序紊乱 [9]。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加强政府责任机制建设,能够有效保证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巩固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10]。
二、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我国政府始终强调政府责任机制的建立,并不断优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期望建立最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但在目前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政府责任机制始终存在不足[11]。
(一)
责任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集中在五个部门,即农业、质检、卫生、工商以及食药,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以《食品安全法》为基本法,在保证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2]。《食品安全法》的主体协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因为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过程中,各个部门缺少协调、沟通和合作,因此立法相对分散,带有明显的部门特征,并未对整个食品市场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因此在《食品安全法》中没有充分体现主体协调性,各个部门的相关法律规定存在重叠,甚至是冲突矛盾的地方 [13]。配套法规制定滞后 在《食品安全法》中的部分规定,在一些地方政府自行拟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未体现,如:《食品安全法》明确表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但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此规定出台 5 年,仅有少数省份依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出台了配套的法律法规 [14]。
(二)
我国政府部门的监管理念和监管角色的错位 1 监管理念错位 政府应始终遵循的监管理念是人民利益至上。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政府治理概念的有益参考。政府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政府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负责。同时,我国的国情向我们证明人民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因为党和政府已经带领大批人民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也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它是根据公民和社会标准提出的,它将政府作为社会和公民的服务提供者 [15]。监管角色错位 政府扮演的监管角色应该是社会正义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市场上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公理和原则之间存在差异。自然垄断和个人竞争等问题都会影响市场公平性。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在努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对生产等经济效率的绝对追求导致了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对经济活动市场的调节的自发性和滞后性,从而使得最初分配社会资源不可能达到公平。目前,政府必须参与并适应经济活动,而政府所做对的是对资源进行二次分配[16]。
然后,在这种前提下,国家将在调整经济关系,特别是公平或效率方面面临价值选择。无论在社会生活的哪个领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都是辩论的热门话题。同样,当政府参与并管理社会和经济活动时,它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并且常常迷失在其中。所以,由于政府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不平等的初次分配,因此政府应将公平作为其二次分配活动的价值取向。就效率而言,它当然对于政府的行动也必不可少,但它应作为政府实现社会和经济公平的一种手段而存在 [17]。
“三鹿”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便收集到了真正相关的材料和信息,但是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对社会进行公布,而是偏袒公司的利益。这不仅未能保护社会,而且引起了社会猜疑和恐慌。保护企业的真正方法应该是从一开始就对食品安全进行重视,以使食品企业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完成自己的经济活动。这不仅将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将促进司法的执行,保护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主体的利益。因此,政府部门不应盲目地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提升,而应首先倡导社会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同时实现公平。但是,在实际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政府常常会迷失自己的角色,而扮演的角色本不该如此。这种角色错位是政府部门监督食品安全的另一个内部原因。
(三)
责任机制技术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1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①目前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大多均是由各个部委所指定的,因此在内容上通常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重叠、冲突、缺少等,协调性和系统性较差;②目前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并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因此在出现某些问题时,标准中的部分规定是相对滞后的,无法获得良好的解决结果,因此在食品市场迅速发展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适应性较差;③与国际标准相比,在制定与实施方面,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仍然存在问题 [18]。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当前在我国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措施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要。首先,在我国缺少权威的检验机构,检测技术水平较差,缺少先进的检验设备,同时,需要较长的检验周期,花费的成本较高 [19]。另外,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时,并未形成统一的规划,在各个部门中均都自己的检验机构,因此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情况,且各个部门之间沟通较差,缺少数据与信息的共享。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所以各个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较大,再加上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且缺少权威机构统一分布信息,所以各个地区的信息分散,传递受阻,因此并未形成资源共享的形式,各个部门之间并未建立信息反馈和应急体系,充分利用食品安全数据资源 [20]。
三、加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建设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中可发现,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职责机制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需求越来越高,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完善政府责任机制的建设,切实保证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因此本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期望能够为政府的责任机制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政府在对我国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时,需要依据本国国情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并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科学、有效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规,保证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加大立法工作力度 ①将《食品安全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优化相关规章制度,定期检查各地区制定的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当与《食品安全法》相违背时,及时进行修订或废止,形成各个地区、部门相互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②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加强地方的立法工作,依据当地情况,进行地方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等具体办法的制修订工作。加快修订《食品安全法》 当前的《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填补了先前法律中的许多空白,克服了过去各种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以及法律责任的定义不明确、执法机构缺少足够的法律责任、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提供法律保证。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督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改革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促进社会食品安全管理,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法》进行审查,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在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进行多次修订后,最终确定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于 2014 年 5 月 15 日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
2014 年 6 月 23 日,《食品安全法》(修订版)提交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讨论,新的《食品安全法》将正式颁布并很快实施。
(二)
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精神以及第十二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体制改革和理事会改革计划》,决定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并引入统一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一是通过政府改革,减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数量,整合食品安全部门的监管权力,完善监管体系,优化监管方式,加强对所有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管,达到精简有效监管的目的。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有效地监督食品安全;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相关监管机构的职责,避免监管职能重叠或空缺,加强有关机构的全面执法和联合执法,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 ①建立和完善地区一级或以上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设立办事处,支持各部委的有效互联以及各种监管措施的联系,填补监管空白,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而,并进一步形成联合工作队伍。②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需要点、面结合,既要做到综合监管,也要进行针对性的监管和整顿,进一步规范城市、农村的食品市场秩序,同时,建立政府-行业-社会相互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③进联合执法,监督和随机检查工作系统、协调的应急响应、宣传培训、评估和评价,使各个部门能够紧密的配合彼此的工作。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和问责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制,由地方政府全面负责,监督部门各负其责,公司为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问责制。首先,有必要加强地方政府的全面责任意识,所有相关的监管机构都应依法行使职责。特别是,有必要切实履行公司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并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据有关食品安全责任制的规定和政府法规,加强对地方和部门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建立严格的监管问责制。
(三)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持体系建设 1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1)首先是积极支持制定和修订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计划及其实施计划,并将现有的卫生、质量、产品和行业标准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符合国际食品标准体系,并符合人类健康和贸易的需求;(2)是建立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心,加强对标准相关专家的培训,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的修订工作,增强中国在制定和修订国际食品标准方面的影响力;(3)是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和事后评估,并立即向社会公布标准并保证标准的实施 [21]。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对设备的投入,引入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二是科学协调、合理组织优化和整合各种食品检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三是积极支持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支持检验检测机构的社会化,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第四,实施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建立协调、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 首先,需要加强风险监测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单位的咨询机制,统一制定和实施风险监测计划,统一监测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统一报告、分析和质量控制,并严密监控。确保科学可靠的数据;二是加快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省、市、区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和能力;第三,建立统一数据库,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对食品安全形势进行科学评估,提高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的能力。
(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 首先,需要建立专门的分析预警部门,实行预警统计情报系统,完善情报信息网络,大规模收集情报。其次,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分析和联合不同部门之间的预警机制,并科学地进行风险沟通和预警。
第三,有必要引入食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食品安全领域的预警分析方法,提高预警能力,以实现早期
预防,确保食品安全。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指挥控制能力。
首先是引入标准化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并制定适当的应急程序和策略; 二是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应急专项小组,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能力。
有效地使用诸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等方法,对于提高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科学决策水平至关重要。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设 首先是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在国家、省、市和地区各级建立四级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并改善高性能、高安全性的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第二个是制定总体计划,以建立食品安全电子可追溯系统,加强对可追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基础研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可追溯系统,并提高可追溯系统的效率和有效性。第三是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公开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及时组织调查、评估,并准确连续地发布公司食品安全信息。
四、讨论总结 从生产到消费,从农田到餐桌,食物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食物链。食品安全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拥有近14 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安全问题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至关重要。食品安全的复杂性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督将是一项长期任务。这需要完整的法律体系,统一的监管体系和有效的技术支持,以使食品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今天,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负责任的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人民的利益是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必须坚定地保护人民的利益,确保人民能够生活在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在食品安全事故常发的时候,研究、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已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水平,充分显示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职责建设,履行政府职责,运用科学力量开展食品安全运营,使食品行业平稳运行,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食品安全与社会和公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已成为公共行政部门非常重要的问题。政府充分了解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加强监管责任制,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是有益的;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消除对食品危害的社会恐慌非常重要。因此,在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快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优化和加强监管对于确保人类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改变政府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林梅,吴文婧.食品安全政府与社会责任机制的建构[J].农产品加工(学刊)(1 期)2019,34(3):74-76.[2]冷丽娜.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中政府的责任及其制度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9.[3]林亚荣.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建设浅析[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9,3(6):32-34.[4]张晓丽.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责任机制研究[D].2019.[5]吴文婧.食品安全政府与社会责任机制的建构[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8.[6]张西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机制探究[J].商情,2018,3(25):131-132.[7]金宗恒.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应对机制研究[D].2019.[8]李浩.明确“一把手”的责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负总责必须尽职到位[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9,6(45):78-79.[9]赵雪莲.卫计委下发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J].卫计委下发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卫计委卫生监督中心,2019,45(7):4-5.[10]陈小俊.由劣质奶粉流入事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C]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2019.[11]陈志龙.风险社会治理下我国政府公共责任机制的重构——以“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20.[12]吕美娜.食品安全中政府责任追究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9.[13]王玲玲.析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责任[J].商品与质量,2019,34(5):6-8.[14]张则,马晓君,张玉民,等.基于食品安全的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的关系[J].经济师,2018,46(4):56-57.[15]刘红,高海平.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安全与政府责任——以食品安全事件为视角[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12(3):1-4.[16]徐景波.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责任落实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7(1):39-41.[17]孙健.食品安全中的政府责任探析[D].安徽大学.2020.[18]栾欣超,周丽婷.食品安全危机中政府责任的缺失及建构--以“奶粉限购”事件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32):92-93.[19]付倩.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召回制度的实施与政府责任[D].陕西师范大学.2019.[20]程守艳.风险社会视阈下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问责机制的构建[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5(1):38-42.[21]江保国.从监管到治理:企业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法律促进机制的构建[J].行政论坛,2019,6(1):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