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文:基于农村粮食补贴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5篇

时间:2019-05-13 05:3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践论文:基于农村粮食补贴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践论文:基于农村粮食补贴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第一篇:实践论文:基于农村粮食补贴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附件五:实践论文

基于农村粮食补贴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信管Q0841刘国徽

摘要: 政策执行问题一直困扰着政策制定者,在影响政策执行的众多因素中,信息不对称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它通常干扰着政策的顺利执行,对这种干扰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提前采取若干措施来抑制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本文以农村粮食补贴政策为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分析,重点探讨“信息不对称”对公共政策实践的影响。

关键字:粮食补贴政策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Abstracts:The problem of governmental implemention has been causing complications for the policymakers.Among the factors in influencing policy implemention, there’s no doubt that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elements.It usually interferes the smooth carrying out of policies, however,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interfer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to our taking actions ahead of time about the restraint of every adverse effect which brought about by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Take the policy of rural grain subsidies for example, this article lay heavy stress on discussing the impact to public policy practice which caused by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basisi of social investigations, and the analysis to moral hazard and adverse selection.Keywords: grain subsidies policyinformation asymmetrymoral hazard

adverse selection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粮食直补和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资综合直补,是贯彻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的重大举措,它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益,保障国家粮食供应顺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策实施以来,粮食补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好评,几亿的中国粮农从中受益,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补贴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够、谎报面积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就农村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希望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1]。

三、表现及影响

1、信息不对称在粮食补贴中的几种表现

粮食补贴中粮食补贴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工作各阶层人员,由于工作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产生差异。

在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如政府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者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等,每一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都会对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1)、政府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政策实践中,科学知识与具体知识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知识上的不对称。一般来说,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官员,级别较高,能够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并且往往拥有很多一流的专家进行政策咨询,而地方政府,其级别往往较低,不太能够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所拥有的专家的层次也会比较低,或者几乎找不到专家进行政策咨询。因此,除了极个别的例外,上级政府在科学知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是本地的政府,与本地人民在地理上比较接近,政府官员与当地人民生活在一起,在很多方面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2)、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作为最大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者,政府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地位垄断信息的传播,实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公众则处于信息弱势地位,难以获得政府信息,最终可能导致其利益受损。在粮食补贴中政策中,当地政府和其领导下的各个部门,包括村级干部,对政策的理解程度显然要深一些,对政策的最新变化也了如指掌。对农民而言,确是了解甚少。据调查,仅有5.5%农民对粮食补贴政策比较了解,28.4%的农民有一定的了解,还有66.1% 的农民对国家粮食补贴政策一无所知[2]。

(3)、学者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政策实施前,有广大的学者参与政策的制定,为政策最后的形成出谋划策;在政策实施后,又有大批的学者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并竭力提出合理的建议,不断的完善这项政策。但是,对于这项独特的政策,要想真正地提出可行的、对广大农民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就必须深入到农村去实地调研,了解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而很多学者从事学术研究都离农村很遥远,通过对文字和资料的研究提出的建议,很多都不是农民真正盼望的,也不能真正维护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4)、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大众媒体都很落后,消息闭塞。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广大农民的确获得很多的实惠,但是对于政策在各地的实施情况了,他们一无所知,邻镇的农民完全不了解对方的状况,同一个村、甚至同一个组的农民之间,对对方的了解也是甚少。每个村、每个组、每个家庭,按什么标准补贴,只有政府知道,具体补贴多少只有政府和自己家庭知道。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出现,几乎都是闭塞的。农民的监督、舆论的监督作用就失效了,腐败现象就很容易发生。

(5)、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对于广大知识贫乏的农民,即使能够实时了解国家政策的动态,也很难把握住市场的变化。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变化以及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广大农民切身利益都有很大的关系。

2、信息不对称在粮食补贴中的影响

(1)、政府或者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政府各层级之间,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多个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是委托人,省政府是代理人;省政府是市政府的委托人,市政府成为其代理人„„这种委托关系一直延伸到县政府、乡政府,直到各村村委会[3]。在信息由下而上的传递过程中,由于委托人的信息来自其代理人,而代理人的利益和委托人紧密相关,因此在委托人缺乏有效信息甄别机制或能力的情况下,代理人倾向于传递能够引起直接委托人注意或肯定的信息,隐瞒对代理人不利的信息或隐瞒委托人厌恶的信息。基于同样的考虑,代理人的委托人为了引起其委托人的注意,也会在代理人传递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取舍。从而将那些能够让其委托人满意的信息传递给委托人。这样一来,委托--代理链条顶端委托人和处于最低端的代理人所获取的信息大量失真,在—个有R个层次的组织中,假设最终的信息量是I,每次信息传递都有N%的信息失真,那么通过R层过滤后,就只有Ix(1一N%)R的信息没有失真。这对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工作效绩都有很大的影响[4]。

粮食补贴政策中,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量的信息失真,基层不了解上面的具体政策,上面也不了解基层工作的具体情况,不能全面把握政策的实施效果。粮食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有效的途径反馈到顶层委托人,从而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针对性地解决。委托人下一步的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失真,对其决策产生的效果就会产生很大甚至“致命性”的影响,最终利益受到损害的还是农民。

(2)、政策主体与目标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政策主体包含政策的决策者——政府和参谋者——学者。目标群体即是广大的政策受益者——人民群众。部分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可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对目标群体却不是最有利的。当然,目标群体也会利用自身对基层的信息优势,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双方可能都会出现道德风险这种现象。

这种信息不对称正演变成社会不公的最大根源之一,也是腐败的温床。粮食补贴政策中,粮农向上谎报面积,超额领取粮食补贴款,部分村委会和粮农合伙欺骗,甚至有地方政府参与,通过谎报粮食种植面积,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也有地方政府恶意缩减粮农上报面积,赚取差额的粮食补贴款。这种信息不对称给双方都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严重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3)、目标群体内部信息不对称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目标群体包含农民和粮食市场。农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了其对政策的监督作用;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对其种粮收入。市场价格的估计与成本预算都无法确定,再遇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种粮收入的不稳定性,大大降低了其种粮的积极性。这严重与政策的实施目的背道而驰。

四、粮食补贴中的两种特殊现象: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1、道德危险

粮食补贴政策中的道德风险,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农户或地方政府行为上的机会主义[5]。粮食补贴、优质品种补贴选择了按种植面积为补贴单位标准后,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户多报享受补贴的面积,从而获得更多补贴,二是农户在获得直接补贴后并没有按照所获得的补贴要求种植应该种的农产品或减少种植面积。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主要是地方政府受到财政能力限制,减少支付补贴资金总量。直接补贴中,农户行为的道德风险产生原因,是补贴资金发放机构对农户申报的享受补贴面积等要求

没有核实;如粮食补贴和优质农产品补贴资金在种植前发放给农户,农户在种植时并没有按照所领到的补贴资金数量种植,而发放补贴的机构没有继续核实农户种植情况。地方政府补贴资金筹集上的道德风险,主要源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支出的直接补贴资金总量或者是不清楚,或者是没有硬性约束。解决粮食补贴中的道德风险的办法,只能是改善粮食补贴制度设计,约束农户或地方政府行为。要求农户诚实地申报、严格履约,地方政府则要忠实地履行职责。

2、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模型就是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在粮食补贴政策中,逆向选择在粮食销售流通中表现较为明显。

粮食流通通常要经历由农户到流通企业再到加工企业,经过加工企业加工之后,粮食商品才最终走进消费者。从农户到流通企业,农户是粮食卖主,流通企业是买主;从流通企业到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是卖主,加工企业是买主。在流通企业面临着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都可能面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的困扰。粮食有不同等级之分,农民在将粮食运到粮库之前虽然不能准确知道这些粮食的等级,但通常知道自己粮食质量的优劣。粮库检验人员根据感观和可能有的各种不同的检测仪器进行检验,判断所收粮食的等级标准。如果粮库检验人员技术可靠而诚实,检测准确,并按不同粮食等级付款,同时卖粮农民也准确了解这一点,这时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农户有什么粮食会卖什么粮食,并获得相应的价钱。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收粮企业收粮时压级压价事件时有发生,很多粮库检验设施和检验技术落后,甚至单凭工作人员的感观作出判断,或者基层粮库受条件限制,无法将优质粮食与普通粮食分仓储存管理,其结果是很多企业无法对优质粮食支付好价钱,也导致因粮食等级问题而争执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理性选择是将质量好的粮食留着自己食用,或卖给愿意出好价钱的私商粮贩,或直接到自由市场出售,同时将质量一般或较差的粮食送到粮库,卖给流通企业。[6]这种情况持续发生,必将粮导致库中低等级粮食充斥,形成“柠檬市场”[7]。这种逆向选择对收粮企业、广大消费者,也包括农民的切身利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五、缓解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本策略

1、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建立广泛的信息反馈系统,让广大农民能够参与进来,及时将政策实施中反应出来的问题搜集起来,并镇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2、削减委托——代理的链条。较长的委托代理链条将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干扰,委托代理链条越长,政策制定者获悉事实真相的可能性就会越低,从而贻误政策制定者解决政策问题的有效时机[8]。就我国的政府体制而言,这种委托代理链条的削减实际上意味着精简政府的层级数量,将当前的五级或四级政府精简为四级或三级政府,地方政府层级的减少将有助于中央政府更好地准确判断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位于委托代理链条的基层政府也能够更好地领会和判断中央政府的政策精神。

3、提高政策质量,强化对政策内容的沟通。塔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向下级官员传达清晰准确的政策内容对政策执行而言显得十分重要,若使上级官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那么毫无疑问,下级官员执行政策的结果将很少会符合上级官员的期待。处于强化政策沟通、提高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的理解能力的考虑,政策制定者可以借助以下途径:

(1)政策内容尽可能表达得清晰准确;

(2)邀请政策执行者参加政策内容的讨论与制定,争取双方围绕政策内容达成共识;

(3)在不同的场合,政策制定者反复宣传既定政策内容和政策精神,以便政策执行者传递较为准确的信号;

(4)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挑选政策执行者,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其政策执行能力,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风险;

(5)采取信息传递准确性较高的信息传递载体,从而保证整个委托代理链条都能够获取前后一致的政策信息。

4、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监管

政府加强应该对经济运行及市场的监督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由此消除由市场机制不协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5、加强信息的公示

要想让社会尽可能的公平,政府就要在信息公开上做得更加彻底,要让群众都能真正看得见,对政府的决策、行动方案、公示等等能够知晓,有时间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对政府作出反应,而不是走走过场。当然,这样的做法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6、加强党内监督工作

解决党内监督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要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加强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的“四权”。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扩大社会知情面。其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针对监督客体的相关制度。第三要注意保护群众的参与热情。

六、结束语

本为以粮食补贴政策为例,通过对信息不对称几种表现的阐述和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种现象的分析,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对公共政策实践的影响,并提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策略。本文的局限性在于笔者学历和知识储藏有限,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只能发表自己浅显的见解。而且,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配置本身就是不对称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不同,每一个人的需要不同,投资力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减少公共政策中的信息不对称,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扩大政策的实施效果,但是我们是决不能做到信息的完全对称。

参考文献:

[1]周向红,公共政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成因的分析[J],理论探讨,2004(2)

[2]刘国徽,朱勇,关于农村粮食补贴方式及现状的调查报告[R],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2010.6

[3] 李永军,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决策分析[J],行政论坛,2010,17(2)

[4] 丁煌,李晓飞,逆向选择、利益博弈与政策执行阻滞[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1

[5]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任荣华,逆向选择行为和粮食沟通[J],中国粮食经济,2003.11

[7] 布鲁斯.金格马.马费成,袁红译,信息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8] 定明捷,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政策执行分析[J],理论探讨,2008(5)

第二篇: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

中 文摘 要

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近几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项制度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成熟,初步保障了农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推进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完善还为时过早,要正确认识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终使得农村地区人民的社会保障获得较大的进步。

泰州市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早,自1996年建立地级市以来,相继建立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障制度,截止2004年年末农村参保人员分别达到养老39万人、医疗59万人、失业32万人、工伤41万人和生育31万人。社保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泰州市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保意义;泰州农村社保现状;改善措施

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 Rural social security is a basic social economic system, which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In recent years, China's rural social security develops rapidly, the basic form of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the five guarantees and the medical assistance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established.This system started from scratch gradually mature and perfect, from imperfect to gradually mature, which preliminary protect the basic needs of the rural masses.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of rural area, and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rural society.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level of economy is low.Therefore, it is still too early to realize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We must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perfect our country’s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by enhancing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rural area.The social security of TaiZhou starts early.Ever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on in 1996,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medical security, occupational injury security, unemployment security and procreation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gradually.Till the end of 2004, the population participated in insurance has come to 390000 for endowment insurance, 590000 for medical security, 320000 for unemployment security, 410000 for occupational injury, and 310000 for procreation security.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of TaiZhou's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of people.Keyword: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Current situation of Taizhou rural social security;measures of improvement

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2 Abstract............................................................3 目录................................................................4 引言................................................................5 1.泰州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现状......................................6 1.1初步建立了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6 1.2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6 1.3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6 1.4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不完善........................................7 2.泰州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7 2.1相比城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够.................................7 2.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少,融资渠道狭隘................................8 2.3主体责任意识的缺失,农村居民参保意识不强.........................8 2.4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8 3.完善泰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9 3.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社保提供经济基础............................9 3.2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9 3.3做好宣传和规划工作...........................................10 3.4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11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江苏省泰州市地处经济最具有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下辖海陵、高港二区和泰兴、靖江、姜堰、兴化四市,全市总人口503万,农业人口约377.9万。改革开放前,泰州及周边县市农民基本通过集体经济获得基本生存保障,人民公社提供全方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改革开放至地级泰州市成立前,江苏农村除“五保户”和“烈、军属”外,广大农民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他们基本上没有享受到任何直接的社会保障。

1996年,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市政府根据全市实际状况于1997年颁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农民医疗问题有一定改善,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仍然严重;2006年底,市政府再次制定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百村试点,于2007年下半年在全市农村基本形成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保障等制度,农民社会保障有了较大的进步。

本科毕业论文

1.泰州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现状

1.1初步建立了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泰州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从1992年起步,起初由民政部门管理。1997年11月,新地级泰州市政府正式颁布《泰州市农村养老保险办法》,经过多年实施,全市农民社会保障状况仍然很不乐观。2001年,泰州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险则被移交给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经办。后来多次修改社会保障制度,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3月,市政府又相继颁布《泰州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泰州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从而逐步使得农村社会保障获得更好的发展。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198个农村启动了新农保工作,参保人员获得财政补贴,参保缴费人数达12.40万人;足额缴费人数达8.2万人;足额缴费上网人数达5.7万人;共收取保费2.27亿元;各级财政应补贴资金达4664.01万元(其中市级财政886.98万元、县级财政2337.06万元、乡级财政1439.97万元);全市平均每人每年获得参保补贴135元;已享受新农保养老待遇的人数为3892人;平均养老金水平达129.55元/月;已领取高龄养老补贴的人数为7974人,平均一年可拿到450元政府补贴。同时失地农民也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经调查,泰州市海陵区对于被征地农民通常给予生活补贴;年龄介于18-40岁之间的生活费标准为120元/月,40-60岁180元/月,60岁以上200元/月。靖江市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征地农民未进社保前,每年每亩地享受田亩费1300元,直至进入社保,同时在土地征收时一次性给予清苗费900元,政府再帮助其办理养老保险;另外,政府给予特困家庭最低生活补助,海陵区针对这类人群的标准是每户每月150元,通过这些措施在泰州地区总体上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

1.2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历经多年,泰州农村社保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且已有的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和城镇相比差距显著。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为13933元,而农村人均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为1109元。城镇水平约为农村水平的12.56倍,差距由此可见。

1.3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

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户籍政策,导致了城乡社保存在差异。虽然目前农村社

本科毕业论文

保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与城镇仍不可等量齐观,仅仅包括五保供养、低保、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优抚安置等项目。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养老和合作医疗还未完全建立,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则基本没有。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少,而且覆盖面狭隘,制度空白点多,社会化程度低。

1.4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不完善

受到国情的限制,城乡社保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不但城乡完全分开,甚至不同乡镇和不同地区都是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和各自管理的。

体系内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例如泰州城镇的社保基金是由中央政府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的,而泰州农村地区的社保金则仍然是由地方各级政府的下属机构管理,城镇社会保障可以通过社保部的运作来解决监管问题,但是农村由于管理分散要有效的实现系统管理就非常困难。我国应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职能,推进农村社保基本制度的建立和体系建设。具体应在下面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拓宽农村低保资金筹资渠道,建立低保财政资金支持和托底的制度,应将低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二是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公共财政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保障做法,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实现长远生计有保障。要推进将正规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非正规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实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要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三是明确政府对农民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的建设和基本账户的筹资具有重要责任,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的建设。要通过公共财政的手段,加强政府支持、引导和服务,调动各级政府在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提高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监管水平;四是要通过公共财政的手段,加强对城乡社会保障政府部门和工作队伍的规范化及建设和统一管理,建立全国协调、上下一致的社会保障工作体系。

2.泰州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相比城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够

农村和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去甚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必须要以完善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为前提。城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 7

本科毕业论文

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国家大部分投资和项目都放在城镇,许多关乎国计民生和实力强大的企事业单位都位于城镇,另外城镇各产业之间的比例结构较为合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这就为社会保障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环境。相比而言,农业在农村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我国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广大农民都束缚在农业生产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2.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少,融资渠道狭隘

在城镇,由于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存在,它们承担着交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而且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高于农民,有能力交纳社会保障费用。根据资料,我国城镇居民现阶段按工资的27%交纳社保,另外,国家财政对社保基金的拨款也主要在城镇,并且已形成了完善的收费和管理制度,所以城镇有条件建立规范固定的社会保障基金。农村更多关注的还是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民生活的稳定,还很少上升到社会保障这样一个高度。

2.3主体责任意识的缺失,农村居民参保意识不强

从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素质来看,城镇居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各方面的观念和意识较为先进和开放,而农民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较为关注眼前利益。因此,即使现阶段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也很少有农民会接受和参与,更多的是持一种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2.4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从总体来讲,社会保障立法还缺乏合理的理念,社会保障立法的机制和程序也有问题。如法律法规的起草由不同的机关负责,社会保险的立法由劳动保障部承担,社会救助的由民政部门负责,这不仅使法律法规增加了很多部门色彩,有时甚至法律本身服务于部门利益。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社会保障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其效力应该仅低于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社会保障法》仍处于起草阶段。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大多以“规定”、“决定”、“意见”和“通知”的形式出现,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政策文件、部门规章和相关机关发布的通知、命令等等。并且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

本科毕业论文

从个体来讲,当前,由于缺少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不规范,混乱无序、缺乏约束,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可靠。

3.完善泰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随着泰州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

3.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社保提供经济基础

(一)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扶持和鼓励家庭经营。调查显示,泰州地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1275.04元,同比增长18.6%。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上半年来自农业的收入为682.03元,同比增长21.7%;非农产业经营收入593.01元,增长15.3%。政府部门努力为家庭经营提供方便,鼓励家庭经营的发扬壮大。

(二)通过土地改革、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差别税收制度和加强农村经济体系建设等方式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从2004年起,泰州各级进一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市政府与各市(区)签订了农村劳务输出目标责任状。全市建立了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为扩大劳务输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市上半年农村新增劳务输出3.20万人,使劳务输出总数达到了74.82万人,从上半年情况看,农民外出从业收入增长15%。

(四)对农业采取扶持政策,促使粮食生产增产,使农民“政策性收入”增加。农业出现了多年少见的“增产、增收”的好形势。2005年起全省减免农业税,各种相关政策执行到位,农民陆续从中得到实惠。

3.2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一)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提高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2071285万元。根据各地上报的变更预算和市本级变更预算汇总,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变更为2168042万元。据统计,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2633900万元,占预算

本科毕业论文的95.6%,比2010年支出实绩增长22.1%。其中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确保财政民生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幅。排支农专项资金3100万元,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与此同时,也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安排新农保和养老保险地方配套资金6000万元,确保基本养老金和基本生活保障费按时发放。安排再就业资金1452万元,强化就业社会服务,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安排社会救助资金613万元,专项用于社会边缘人员救助。这就为整个市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二)此外,更应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本地企业对泰州农村增收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工资性收入。

(三)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经验,发行社会保障彩票,从社会广泛募集资金;

(四)认真抓好社保基金专项治理工作,规范和完善基金管理流程,加强社保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和抽查,对社保基金的运营实施全程监督,确保基金的使用合理化与规范化。

(五)与此同时,各地农村也应该在政府的指引下扩大生产,积极响应政策和号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农产品更好更多的打入市场,为提高社会保障程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农村要深入开展创建充分转移就业乡(镇)村活动。要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保证培训券发放到位,及时兑现,发挥作用。要结合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村级平台建设。要切实认真抓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实现即征即办的目标。同时继续重视抓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3.3做好宣传和规划工作

(一)各部门着力提升全系统干部综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要积极整合系统内外资源,依托网站、“12333”和各主流媒体,宣传典型、宣传政策、宣传工作进度。

(三)要重视并且抓好信息工作,及时将工作动态、创新举措和序时进度上传下达。要加大对宣传信息工作的考核力度,坚持通报和专项奖励制度。

(四)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保障的意义、政策、办法,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使所有用人单位和员工都要进入社会保障体系。

3.4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一)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强化管理、规范操作,实行农村社会

本科毕业论文

保障的行政管理、基金管理与业务管理相分离。强化三支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二)各地要积极开创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实现立法、监察执法、行政执法监督、普法工作的目标,正确处理好开展专项大检查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结合当地实际与维护法制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维护行政管理秩序与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开展普法活动与提高自身素质的关系。

(三)强化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考核机制,根据《泰州市2007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标考核标准》针对主要是县、乡级部门从“制度出台、组织领导、试点成效、基础数据库、机构队伍建设”等十一个方面评定等次,适当表彰。

(四)《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部法律既是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以贯彻实施三部法律为契机,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劳动保障依法行政,促进劳动保障中心工作,提升履行部门职责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行政机关运作方式。

(五)同时,要以以上三个法律文件为蓝本,适时制定出与泰州本地区所相适应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在社会保障的同时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本科毕业论文

结束语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它的建立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的不平衡状态,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将会向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元化、制度法制化、管理规范化和服务社会化等更加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方向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大农村人民就可以从中得到切实的利益,生活条件得到切实的保障。

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刘子操.《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陈家付.《我国社会公平保障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12).[3]闫红霞.《浅谈如何解决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1).[4]黄卢宇, 梅青.《关于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化,2010,(3).[5]吕玉芳.《城乡一体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6]黄聃.《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制度缺陷与路径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2009,(8).[7]孙永勇.《以县域为起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J].城市周刊,2009,(1).[8]左文华,闫宇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11).[9]李鹏.浅析新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J].时代经贸,2007,(7).[10]康媛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所存在的缺陷以及改善措施》 [J].法制与社会,2009,(7).[11]刘鑫, 陈红娟.《泰州市农村社会保障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4).[12]唐春根.《泰州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分析》[J].职教研究,2009,(2).[13]宋文斌.《略论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J].财经纵横,2007(7).[14]张萍,熊珍琴.《新农村视野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J].农业考古,2006(6).[15]汪惠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16]樊宝洪,王荣.《农村经济》.万方数据,2006,(11).[17]朱叶翔.《农村经营管理》.维普资讯网,2004,(7).[18]沈建华 《江苏农村经济》.维普资讯网,2001,(2).[19]王振南 《现代管理科学》.万方数据,2006,(2).[20]顾莉 《江苏农村经济》.维普资讯网,2009,(7).本科毕业论文

第三篇: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研究论文

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研究论文

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农村青年被迫单身的现象在人口流出地农村普遍出现,显然是有着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的背景的,这一背景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女青年的流出。就本文的调查来看,农村青年单身问题较之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有两个独特的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主要是男性青年的单身问题,二是农村青年单身是一种被迫性的单身,农村青年感到的更多是无奈和压力。

【关键词】人口流出;农村青年;单身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起,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给当代中国农村的村庄社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口流动频繁、村庄日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口流出地农村青年的婚恋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也看到,在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个所谓的第三次单身浪潮,但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不同的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果说现在的城市青年选择单身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改变,农村青年单身则是生活压力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为了对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近日赴****地区的若干村庄做了实地调查,掌握了一些实地材料,本文试图以个案的方式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呈现。

一、个案村概况

笔者调查的村庄位于****地区,属典型的农业型地区,其中**村和**村在**平原,**村则属**山区。**村有人口2253人,耕地4371亩,包括13个村民小组,17个姓氏;**村则有8个村民小组,1241口人。两村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和油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有人口1020人,244户,6个村民小组,1330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三个村庄的农民开始外出打工,村民的通婚圈扩大,本地的男女比例开始失衡,大龄男青年越来越多。

二、农村青年单身的若干案例

在城市,单身青年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并且条件较好的单身女青年还不在少数,但笔者在粮食主产区**平原的**村和**村调查时发现,人口外流造成了当地男女比例的失调,单身青年就是大龄男青年,女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单身问题。

案例1:在笔者调查的**村9组,共200多人口,就有4个大龄男青年,都接近30岁,家庭条件都不错,房子也不错,就是因为本地的姑娘少,在家一直找不到媳妇,后来有两个找的对象都是“二道婚”(第二次结婚)的妇女。

由于当地农村女青年大都外出打工,男青年在本地农村很难找到对象,一般都要通过外出务工到外面找对象,而那些没办法外出或出去也找不到对象的男青年则成了大龄男青年。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女孩子大多通过读书或外出打工留在了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鲜有回家找对象的,而男孩子如果没有读书或没有掌握技术的话,一般都要回到村庄里来生活,在村庄里完成人口再生产。这样一来,本地农村的男女平衡关系被打破,导致大龄男青年甚至光棍进一步增多,男青年不得不单身,单身男青年一般都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为了结束单身生活,很多大龄男青年不得不找那些离异妇女做老婆。在调查中,让笔者非常震惊的是,在该地农村,离过婚的妇女都成了“抢手货”,30多岁的离异妇女很容易就能找个20多岁的未婚男性,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二道婚’的女的找个‘头道婚’的男的容易的很”。

案例2:**某,1980年生人,**村六组人,先是在**一家家具厂打工,油漆工,工种比较好,工资也比较高,每月1000多元,但工厂里的女工少,“一个月能弄几个钱,但终身大事却解决不了”。于是,在家具厂干了2年后,他就换到了一家服装厂,一个月才600多元钱的工资,但服装厂的女工多,所以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找到了对象。在这之前,他曾经和邻村的一个姑娘谈过恋爱,但女方的眼光太高,“不想在家种田了”,瞧不起本地的男青年,不久两人就分手了,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找不起本地的姑娘”。所以,很多男青年在外面找的媳妇都是来自落后地区的,在笔者调查的**村,外来媳妇多是**的,占到70%。在六组,另外一个男青年也是在**打工时找到了对象,女方家里是****山区的,那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该地农村的男青年还都是在本地找对象,当时**村四组的一家农户有7个儿子,全部都是在本地农村找的媳妇;但到了90年代,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90年代中后期以后,几乎没有在家里找对象的了,男女青年一般都通过外出打工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女攀高门”,本地农村女青年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区域流动,有的甚至通过婚姻关系留在了城市,一般不找本地的,因为当地是粮食主产区,农业外的就业机会较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这样一来,本地男青年的压力就非常大,以至于他们外出打工就是为了“骗”一个媳妇回家来,年轻小伙子在外打工并不图挣钱,只图能找个媳妇。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家长送男孩子出去打工并“不图弄几个钱,骗个姑娘就行了”,为此,有的父母还要倒过来寄钱给孩子。

案例3:在笔者调查的**村5组,30多岁以上的大龄男青年就有5个,家庭条件不差,人也不错,都在外打工,有一个35岁的还教过书,但就是找不到媳妇。在该村民小组,20多岁的男孩子有10多个,都还没有找对象,在外打工的也没有人带对象回来。由于人口流动而带来的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在生了姑娘就享福,生了儿子就遭罪”。当然,“各家都有各家的不幸”,在**村6组,村民老程的儿子今年28岁,还没有结婚,在市里干建筑活。老程说,主要是老伴长期生病,不能干活,并且每年都要花1000多元的医药费,这样就把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而在农村,男青年年龄一大,就不好找对象了。在6组,大龄男青年不少于5个,老程的邻居家的三个儿子都是单身,小儿子3年前在**打工,做建筑小工,因为同事不给他用铁皮和沙子,就把别人给砍死了,因此坐牢,家里花了2万多元的钱也没有管用。在农村,2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样一来,就把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年龄越大越不好找了。

在人口流出地农村中,**村和**村的土地肥沃,人均土地较多,条件还不算是最差的,虽然这里的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找对象比较困难,但通过外出务工,大部分男青年还是能“骗”一个个媳妇回来。当然,由于农村女青年总是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村和**村的女青年是流出的,这样一来,当地的男青年找的对象则多来自经济条件更差的地方,比如**农村以及本省的一些山区农村。这样一来,山区农村的大龄男青年问题就会更严重,笔者调查的**村就属山区农村,山区农村的经济条件差,外地的姑娘不来,而本地的姑娘都出去打工了,都想在外面找对象,由此,本地的男孩子就很难找到对象,单身男青年就会更多,而这显然不是他们所愿意接受的。

三、结语

笔者在调查时听村民讲,农村大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人迂腐,不机灵;其次是家庭条件不好;再次是父母的影响不好。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具体原因,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农村青年被迫单身的现象在人口流出地农村普遍出现,显然是有着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的背景的,这一背景就是,在城乡二元的结构制约下,由于外出务工而带来的农村女青年的流出,对人口流出地的农村青年婚姻恋爱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农村大龄男青年甚至光棍的增多,并且日益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本文的调查来看,农村青年单身问题较之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有两个独特的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主要是男性青年的单身问题,二是农村青年单身是一种被迫性的单身,农村青年感到的更多是无奈和压力。所以,当我们在关注城市社会里的单身青年问题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忽略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第四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效研究及对策建议.docx改后行驶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效研究及对策建议

粮食直补政策是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刺激粮食生产而出台的一项重要惠农举措,但在政策实施中却出现了政策瞄准机制出现偏差、补贴资金使用绩效低下、补贴方式不利持续发展补贴政策缺乏有效激励等问题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重构粮食直补政策的瞄准机制,探索粮食直补政策新的补贴方式,实行与物价水平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坚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并重,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等五大对策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工农关系开始转变,农业发展日益受到国家重视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以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粮食直接补贴,就是国家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出台的对农户直接给予补贴的一项重大优惠政策四川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其粮食供给对全国粮食安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四川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 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将会对粮食直补政策的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一、我国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的意义

1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从199s年到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递减,从2004年始国家中央政府先后多次强调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而且各级政府也开始进行政策引导。在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高点的51230万吨,到2003粮食产量下滑到43070万吨的水平,比1998年的历史高点下降了1 CYlc,是一个比较大的下降幅度但从2004年开始,粮食产量又有了一个缓慢的上升,2004年此后的五年时间里,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46000万吨的水平以上,2004年实现环比增长9'/c ,2008年的粮食产量达到历史高点的52500万。n屯可以看出,2004年后的粮食总量增长趋势与粮食直补资金的增长趋势趋于一致从2004年始执行粮食直补政策在客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在广大农民思想中基本形成了“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多种粮多补贴”的想法,对将来的粮食种植而积恢复产生了政策推动作用。

2为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探索了方向

按WT(〕规则,对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即“绿色”政策免予减让在粮食流通环节实施价格补贴,属于需要削减的“黄箱”政策而与价格不挂钩的粮食直补政策,是对农民的生产性补助,属符合WTO规则的绿箱政策这种改革探索为改革财政支农资金方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调整农业补贴支出方向时,要将政策转向利用这些“绿色”政策,把它作为支持农业发展主要手段

3有利于缓解基层干群矛盾

实行粮食直补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改变了过去因负担重而对基层干部有抵触J隋绪的现象,赢得了民心,大大减轻了农村干部的工作压力,极大缓解了农村干群矛盾。建立银行账户,实行“一卡通”的发放方式,避免了因乡村干部克扣、挪用补贴引发的干群矛盾等问题,也减轻了乡村干部的补贴发放工作负抵同时,也避免干部在发放补贴款时因信息不对称、发放金额多寡等原因引起的干群关系紧张

二、我国粮食直补政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初衷是直接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进行现金补贴,以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当盗但我们应当看到,与政策出台时相比,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粮食直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适应}h}

1、经营主体由单一农民变为多元化实体

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的推进,以及国家种粮补贴力度的加大,规模化粮食种植具有高的比较收益c大量工商资本在基层政府的鼓励下进行农地流转,使得农地向规模化经营业主流转和集中的态势不断得到进一步强化

2农业产业由单一经营变为多功能开发

在传统农业快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中,由于传统大田作物效益低下,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逐渐成为各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农业产业结构基本以粮食为主的格局被粮经作物日趋对等的种植格局所替代据我们调查还发现,工商资本为了逐利而进行的农地规模化流转,倾向于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甚至借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之名发展非农产业之实农地规模化流转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不仅导致粮食作物种植而积下滑,而且还会占用大量土质肥沃的良田,改变农地使用性质,对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政策形成挑战在种植区内,原本补贴粮食的钱有可能被用于补贴经济作物,被用于农业开发,导致粮食直补等同于农业直补、农村直补,失去了引导激励粮食生产的作用。同时,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优质高产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也改变了传统农业零碎化的落后生产方式以往补贴只重视农业在粮食供给上的功能,忽视了其在产业调整、生态保护、社会稳定、文化传承方而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正越来越受到现今社会 重视粮食直补只重数量、只补农户的政策指向逐渐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戛

3收入渠道由单一务农变为多形式就业

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融合度提高,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务工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只能代表身份,己不能代表职业农民自由择业倾向与可能性得到增强,农民家庭内部的分工得到迅速发恳在农村工业化迅速推进地区,纯粹经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农户己经不多,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与农业不相干至少不是农业的农户。农户家庭内部的分工也逐渐由初期的不稳定状态向专业化发展,大批的剩余劳 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积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同时也弱化了粮食补贴收入占农户收入的比重,也为种粮大户的培育提供了条件

4干群关系由对立紧张变为渐趋于缓和

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增加支农投入等一些列措施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实惠,干群关系缓和了,农民对中央充满了感激之情,国家权利在农村的合法性大为增加(贺雪峰,2008飞同时,市场改革的深化,多元利益主体的发育,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的成长,有利于农民利益表达和民主参与过程的有序化、制度化和对国家权力社会监督的机制化乡村治理环境的不断改善,干群关系的渐渐趋于缓和,为创新粮 食直补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性 三、四川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瞄准机制出现偏差

(1)异化为普惠式的农民收入补贴政策四川省粮食直接补贴方式是以计税耕地而积①为依据核算补贴资金,不管农民是否种植粮食,只要拥有农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都可平均地得到粮食直补资金,“粮食直补”变成了“农田直补”。其造成的结果是得到补贴的不一定是种粮户,种粮者也没按种粮而积的多寡来享受补J!}o这种采取补贴与粮食种植而积或销售数量不挂钩的“普惠式、大锅饭、平均主义”的补贴方式,分散了粮食补贴的口;}

(2)演变成非均衡的承包土地补贴政策据我

们调查,全省以土地而积为依据来分配补贴的方式,绝大部分补贴是给土地的承包户,而不是实际耕作者,补贴并没有对粮食生产行为产生激r}o也有学者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得出结论:无论描述性统计分析还是多元回归分析,都没有证据表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扭曲生产者的决策,粮食播种而积变化与粮食直补并不相羌同时,由于“普惠式”的发放方式,许多农民将其简单理解为党和政府的 “关心款”,而与粮食种植没多少关系。据我们调研 发现,四川省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将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绝大多数农户都不知道丰「贴的发放时间、发放标准和发放金额,并且将各种补贴款项混为一谈,对直补政策的理解有悖于政策设计的初衷反而,因农民应税土地上无论种什么作物,甚至种树、养鱼、荒芜,都可照领“粮食直补”,种粮者明显感到吃瓜而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生不增、死不减”的农村土地政策又导致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减,农户间土地而积差距越来越大,由此获 得的粮食直补资金也相差较多。农民往往“不患寡而患不均”,半良食直接补贴不仅未对农户种粮产生较直接激励作用,而补贴额度的不公平性反而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带来了消极影响。

2补贴资金使用绩效低下

(1)贴水平难以起到刺激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四川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人多地少的土地资源现状致使农民的平均土地拥有量较少,每户领到的粮食补贴很低调查发现,不少农民“知道每亩地每年一共有一百多块钱的补贴,就放在那儿(卡上),不去动它”,补贴金额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小,难以起到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同时,受物价上涨特别是农资价格上涨影响,粮食直补的积极性刺激作用更被冲减而且因为实际上种经济作物的 收益一般远高于种粮食作物的收益,补贴不能改变主粮与其他粮种和经济作物之间的价格悬殊,农民不会因为粮食直补而改变种植计划。如此,势必挫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粮田而积的稳定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2)分户分散使用方式难以发挥补贴资金的规模效应从四川省财政厅得到的数据,2009年实际拨付到农民的粮食直补基数为65252万元,2010年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资金共计493291万元在每年上半年,一次性通过“一卡通”足额兑付给农户,据测算,将两项直补资金加总,平均每亩补贴只有80元,四川省种粮农户平均每户增加补贴收入270元左右。平均每户每年两百多元的粮食直补资金,对每户而言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但如果一个村集中使用,总资金可以达到7万元左右(按平均每村1000人左右估算飞如果将地理位置相临近的村的丰「贴资金集中,还可以以未来的补贴收入在银行进行质押贷款,将取得更好的资金规模效应

3补贴方式不利持续发展

(1)重粮食产量而忽视粮食质量安W按照种植而积补贴,等于低产田与常产田、高产田同样得到补贴,不能体现粮食质量、粮食产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利于耕地利用,也不利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经验其次,粮食质量与耕地质量息息相关,在确保粮食质量的过程中,耕地质量是源头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中关于优质粮食与耕地质量的促食质量安全源头有消极影口凤此外,农户在增收的动机推动下,比较重视粮食数量、粮食增产带来的收入的增加,在粮食直补政策对高质量粮食并不存在高激励的现状下,农户对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的认识难以得到相应提孔

(2)重粮食生产而忽视农村生态安金即使从政策设计初衷上看,粮食直补只偏重于保证粮食播种而积,提高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供纸从现阶段粮食生产的农资使用看,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促进了农民为追求粮食增产而忽视粮食生态安全,对耕地生态、粮食生态安全有较大危害的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成为四川省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从长远角度看,半良食直接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耕地、粮食生态安全的严峻形势。

4补贴政策缺乏有效激励

(1)补贴资金筹集存在一定难度现行粮食补贴主要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而粮食风险基金按照分级筹集分级包干的原则,由中央与地方按1' 1的比例筹集缺口资金作为专项资金,粮食直补以 “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预算行政经费,需要基层政府部门自己解Ij'm粮食直补成为一项被动式推动的政治任务,使得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工作积极}h}

(2)补贴资金的管理成本比较高在社会效益上,基层工作人员更能清楚认识到粮食直补政策的口标偏差性,所以对政策持怀疑态度在经济效益上,基层干部认为直补政策更易让老百姓养成一种依赖性和惰性,是“一事一议”、民办公助等项口的阻要向我们收钱”,在思想上易产生抵触情线在补贴发放上,计算补贴费时费力,发放补贴的成本较高在补贴使用上,从基层干部角度看,补贴资金分散给各个小农户,效益低、成本高,所以更倾向于将补贴 资金集中起来,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i

四、创新粮食直补政策的对策建议

1重构粮食直补政策的瞄准机制

一是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粮食直补方式,保I漳粮农经济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使补贴公平、科学、合理,关键要区分“保护粮农利益”与 “保护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直补政策一定要立足于粮食生产、补贴粮农,而不是补贴农民,更不是丰「贴耕」也

二是试点“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补贴方式,即原有补贴政策不变,而在未来直补增加量上取消对全体农民的“普惠式”直补政策,实施与粮食种植而积或销售数量挂钩的针对种粮农民的“特惠”政策,充分发挥直补政策对生产环节直接补贴的激励作用,有效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W同时,将直补对象扩展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种粮主体

三是加大对种粮大户、产粮大县的补贴力度,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充分调动地方抓粮、大户种粮的积极性,为实现稳粮保供给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探索粮食直补政策新的补贴方式

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有权选择不同的丰「贴方式的权利。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与“一事一议”等民主管理方式结合,试点补贴发放与粮食播种而积或交粮数量挂钩的补贴方式试点探索粮食直补资金新增部分集中使用的方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让村民自主决定是否集中使用补贴资金,以及资金使用方向等内容,使补贴资金使用完全公开、公正、公王

二是试点以村为单位集中使用粮食直补资金的方式,探索粮食直补资金村级使用办I}借助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载体和平台,以粮食直补资金未来收入权为质押,放大财政直补资金规模,使全村的粮食直补总资金量放大到5至7倍的规模,一次性投入到粮食生产所需的村级基础设施项口建设中,有效破解农村小微型基础设施建设缺 乏资金来源的难{狐

3实行与物价水平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

一是提高四川省粮食直补标准,在国家粮食直补固定标准基础上,四川省可建立配套动态补贴机制。依据省财政的承受能力和用于直补部分的粮食风险基金数额,参照粮食市场的供求、价格变化,考虑市场粮食价格水平和农民种粮成本加适当的收益,来确定当年补贴标准建立两级账户,与国家财政直补资金分批次补给农户,充分发挥粮食风险基金的调节作用,市场粮价高、农民种粮效益年份可以少补;市场粮价低、农民种粮效益差的弃 份则多丰伙

二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大督察力度,加强农资价格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建设,密切监视诈场价格动态,加强对市场供应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邪测,及时制定补贴标准,弱化因农资价格上涨对杯食直补等种粮激励作用的冲Wo

4坚持数量妥全与质量妥全、生态妥全并重

一是针对良种补贴的按人头发放的低效现状,建议将粮食直丰「和农资综合丰「贴等合并为一项丰「贝之政策,在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中增加关于优质粮食典耕地质量的促进政策,推动优质粮食的生产、确析粮食质量安全;对采用高质量农种、现代农业技沛的种植农户提高补贴标准,在增收的动机推动下,励农户重视高质量粮食带来的收入的增加,提升不 户对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的认i}

二是将粮食直补政策与四川省农业中长期规戈}相结合,在注重粮食产量安全、质量安全的同时,男注粮食生态安金试点多重补贴政策,在与粮食招种而积或粮食产量挂钩的同时,探索对绿色农业、羊机农业的补贴支持政策

5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是粮食直补与价格保护手段配套实方故作f传统农业大省,四川多数农村地区仍属小农生产,半峪食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粮食政策设计上不能缺少'}l

二是配套解决粮食直补管理经费问题为确析粮食直接补贴公正、透明、准确发放,提高基层形府部门工作积极性,探索从省市财政中配套部分r}金预算粮食直补行政经费机制。

三是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体制。推进农村地区喂别是粮食主产地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私序化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通返 “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方式来决定各村粮食直接利贴的对象和范凰同时,落实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朴的收回政策,通过基层民主管理方式决定抛荒农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回及用途,提高农地利用率

第五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学 生:李 婷 指导老师:王培瑄

南京大学网院0909行政管理系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农民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以及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民 社会保障 农村

前言:中国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侧重于城市和市民,农村和农民被隔绝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作为公民,农民有权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减振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加强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尤其重要,是还农村公民国民待遇,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1.我国农村保障体系的理论界定

1.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概念的主要内涵

根据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还可以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界定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特定阶段,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应,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所有措施的集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结构由“二元”向“一元”过渡的社会转型期的特有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和目标。

1.1.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象

主要指农村人口,我们将农村人口分为四类:一是居住在农村的“纯农民”,他们占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应该是6亿左右。二是乡镇企业的职工,大约1.3亿。三是进程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其中农民工约有1.1亿人。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达4000多万。按照宽领域,广覆盖的原则,上述四类应作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保障服务的对象。

1.1.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是社会救济制度。2是养老保险制度。3是优抚安置制度。4是社会福利制度。5社会互助制度。6是与上述制度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等六大方面。

1.1.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循序渐进,又要考虑到最终与城市接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显示目标是到2020年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为主体的宽领域、广覆盖、多层次、低标准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把广大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未来目标是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和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并向城市社保靠拢,城乡两种社保体系逐步衔接,最终接轨,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背景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土地被细分和不断被调整,不利于农业的长期投入和规模经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处于劣势。现今中国社会已由“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出现断裂。学术界部分学者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仍然沿着城市乡村两分法的理念去思考问题,片面强调经济因素而忽视了社会保障存在和建设的基本初衷。

2.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巨大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六种形式:

一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即为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五保供养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据统计,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从2003年的204.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26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二是农村军人及家属优抚安置制度。即政府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据了解,目前全国有4000多万个优抚安置对象。三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农民进行救济、对其他贫困农民进行救济以及对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济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这些救助对象基本上都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据统计,2007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村社会救济支出186.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和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四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后,一些地方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五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2004年各地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六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国务院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政府资助为主、农民缴费为辅的筹资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水平,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已达到2451个,参合农民7.3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4%。2003—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3: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意义

对于中国农村建构什么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学术界进行了很多探索,为中国农村构筑完善可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些建议大都建立在解决应急问题上,虽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缺少全盘考虑。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防止土地细分和荒废、有利于农业经营现代化、有利于农民养老和流动的覆盖全体农民的年金制为主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可以使中国农村公民的社会保障实现公平待遇,而且此制度的实施可以实现土地流转和增加农业投入,对实现以效率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也大有帮助。学术界对公平与效率的一直处于两难选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对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2.3.1 有助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前提。而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势产业,我国农民的生产又是以户为单位,具有相当大的分散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风险性也在不断增大,这决定了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并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这种依赖性就越大,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将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此外,我国已经加入WTO,不能再维持对农产品进口的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势必挤掉我国农产品的一部分市场,这无疑会给长期受国家政策保护的农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许多农民的生活会因此而陷入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2.3.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生产格局的变化,农户之间的联系及他们与村、镇机构的联系较之以往大大减少了。这种联系更多地是以利益相关的方式来表达。过去实行的以集体保障为主体,国家和家庭保障为补充的农村劳动者保障体系随之解体,农村劳动者保障基本上由农民承担。农民与集体经济联系减弱,它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如农村的生、老、病、死、残等风险明显增加;劳动者保障由农民家庭负担,将进一步强化农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极不利于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动,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退化。计划生育的推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展,使传统的“养儿防老”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使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要求更加迫切。

2.3.3 使计划生育推行具有可持续性

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增长将达到高峰,庞大的人口使我国相对贫乏的自然资源面临超负荷的危机。控制人口,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然而,当前计划生育难点在农村,失控也在农村。我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村人口多,在农村推行计划生育,必须相应解决农村的养老、医疗方面的保障问题。目前农业劳动者之所以只能依靠家庭保障,是因为家庭人均收入低,而多一个子女就意味着多一份保障,这直接刺激了多生多育,加上其他因素,农村人口控制一直就比城市难。此外,人口计划生育的推行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走向社会化,保证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扶”、“残有所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计划生育国策才能够在农村顺利推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和城市保障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保障层次低、覆盖面窄、管理分散、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等问题比较突出。

3.1: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二元化特征明显。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造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的特征。一是保障模式的二元性。即城市的社会保障实行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但农村依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国家或社会的救助仅限于扶贫或救灾等项目,农村养老保险等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二是管理体制的二元性。目前,城市社会保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而农村社会保障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等部门分别管理,管理分散,资金使用效率和统筹层次不高。三是保障内容的二元性。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存在整体性的制度缺失状态,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残缺不全。以社会保险为例,城市已经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几乎覆盖了社会保险的全部内容,但农村还远没有建立失业和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也只是在少数地区实行。

3.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水平较低。我国约有9亿农民,但享受的社会保障却十分有限。目前,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除有7亿多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外,其他的保障制度仅仅覆盖了很少部分的农民。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大多数贫困人口所在的中西部地区的保障标准很低。

3.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稳定来源、筹资困难。资金短缺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一是社保资金来源单

一、有限,基本上是“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且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承担,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位,而单纯依靠农民自己缴纳又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二是社保资金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农民个人缴费筹款困难,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少,农村社会保障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难以回避通货膨胀的风险。

3.4:广大农民工群体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农民工不但处于市场和社会的边缘地位,而且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地位。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面向农民工群体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又迫切需要社会保障来维护其基本权益。

4.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 4.1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上相对不足

首先是在资金投入上,城市与农村很不平衡。城镇养老保险金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而在农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不足2.4%;其次是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宏观指导不力。虽然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都是针对城镇职工的,关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于经济落后地区要不要建立以及怎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近期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农村也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最低标准的公共设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应该会比现在低的多。第三是政府组织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并且体系不健全。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

4.2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就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来说,由于历史原因及利益驱动,在一些地方从开办养老保险以来,保险公司从没有停止与民政部门的竞争,与教育部门联合对乡村民办教师进行保险,这势必造成农村养老保险的分割局面。

4.3 人口老化进程加快,社会养老日益艰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到了70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64年的6.08%上升到1995年的9.76%,到20世纪末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

4.4 收缴保障基金的难度较大

以养老社会保险为例,在目前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体制下,职工的养老金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因此,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招用农民工的直接原因是基于比较人工成本因素的考虑。与城市职工相比,农民工在没有任何福利的条件下,工资可以更低,只要其获得的收入高于农村的平均收入水平,农民工都愿意接受工作,而且由于庞大的流动大军的压力,农民工比城市职工更能吃苦耐劳,也更容易管理。而录用一名城市职工,用人单位不仅要支付高于农民工很多的工资,而且还要支付各种福利费用,养老保险费便是其中必须缴纳的费用之一,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录用一名城市职工的费用不如多招用几名农民工。因此,用人单位不愿为农民缴纳社会养老金,一旦强制推行,势必会降低农民工低人工成本的优势,导致用人单位大量减少农民工的需求数量。对于农民工个人来说,在社会养老保险金与工资收入两者之间权衡,则会理性地选择舍弃养老保险金而保住现有的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私下达成妥协,不要求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同时处于低收入且不稳定的现实和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即使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农民工个人也没有动力缴纳个人账户养老金。因此,社会养老保险费的收缴势必会陷入两难境地。

5.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来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从长远来看,关键是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形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注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续接机制和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5.1: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是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筹资机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在农民个人自愿参保的基础上,政府应为参保农民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参保农民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二是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5.2:加快推进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一是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规、政策体系。在目前的试点中,国家只是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制度建设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县级,亟待建立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规定。二是要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投入比例,各级政府的投入要制度化,分担比例要合理化。三是要创新管理体制。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应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多个部门都管但又管不好的现象。四是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要利用多种形式,发挥多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保障广大参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5.3: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总的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同时,还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科学的保障线标准。由于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异,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东中西部地区制订不同的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合理界定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因缺少劳动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义务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三是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国家财政不仅要给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用,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4: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一是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五保供养的资金比例,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按照中央要求确保五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重点是提高倒塌房屋和救灾口粮的救济标准,解决好受灾群众生活安排问题。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三是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四是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5.5:建立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要建立专门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与城市工伤保险制度并轨。二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是失去了基本生活来源。因此,政府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存之需的保障制度。鉴于失地农民群体中失地多少影响其基本生活的不同,各地政府倡导建立提供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额度应有所区别。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生活水平不完全相同,对建立所提供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水平应保持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相适应。另外,对失地农民中生活在当地最低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者,应进入低保范围,享受低保待遇。

5.6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应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它不仅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应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使农民增产增收;再次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最后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总之,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积累更多的社会保障基金。

5.7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对少数贫困老人的救助政府还可以承担,而对为数众多的贫困老人提供救助是任何国家和政府都难以做到的。因此,应该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完善农民的城镇化的进入机制,从根本上化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恢复土地的增值功能,进一步拓展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储蓄自养和家庭保障的能力,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现实之路。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而且将向高度老年型发展,广大农村尤其如此。而且,随着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大批外出务工,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显得尤为迫切。5.8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以充分适应就业的需要。

5.9改革农村土地转让制度

长期以来,土地一直是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所以一些农民由于担心经营非农业的失败,而不肯放弃土地,仍留有返乡务农的退路。但在目前农民负担沉重、农产品价格低廉的情况下,土地的保障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在市场化和城市化较高的农村,种地养老已经不太可能,特别是有些农民工已经较长时间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非农领域,其就业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再造土地的保障功能,就显得很重要。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政府应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允许农民工自主转让土地经营权,通过实行租赁、拍卖、企业托管等形式,有效实现土地增值,使外在打工的农民摆脱土地经营的后顾之忧,使转出土地的农民工最终享有与所在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参考文献:

1.李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报告路径分析,中国农村研究网 2.郭士征.葛寿昌.1998,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与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4.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人口研究,2001(5)

5.赵晷湘.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思考,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 6.李守经.农村社会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下载实践论文:基于农村粮食补贴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践论文:基于农村粮食补贴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