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有效促进中国的电子化公共服务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有效促进中国的电子化公共
服务
电子化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机构为了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快、更节省的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电话、信息家电及移动通信等各种途径向社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政府公共服务。他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是无缝隙的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的建设为公共服务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它顺应了政府由管制型向管制服务型的改变。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覆盖绝大多数与公民、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相关的政府服务。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层次发展,以及政府改造的进一步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必将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公众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服务、沟通服务、针对性服务、交易服务。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基本的、范围广泛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在本质上,政府电子化服务当然属于公共服务,他仍有着传统公共服务的共性,即:大众化服务、基本服务、内容广泛的服务、非营利性服务等。
我国的电子化公共服务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有效的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电子化公共服务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政府服务观念的创新
创新服务理念在信息社会中,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希望得到政府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务,而政府作为“掌舵者”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政府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建设目标就是为公众服务,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因此,作为政府公务员一方面要尽快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转变为“民本位”的服务理念上,如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言:“民主政府是为他们的公民服务而存在的”,并且“使公益服务者对他们顾客需要做出灵敏反应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资源放在顾客手里让他们挑选”。另一方面要从长远出发、大局出发,继续解放思想,树立“客户导向”的服务意识,勇于突破以往“以政府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各级政府领导要正确认识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建
设的作用及必要性,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来执行,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以互联网为基础,向广大公众提供“用的上、用的起、用的好”的公共服务。
创新效益观念效益观念不仅仅指利用信息化工具来提高政府内部效益,更重要的是提高对外服务的效益。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开始我国政府在自身的角色定位时就更多的体现为“管制”而非“服务”,从我国政府电子化建设的路程也可以很好的看出,我国政府在提高政府内部效益的积极努力,而在提高对外服务水平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政府电子化建设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在利用电子化工具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前提下,要及时、有效、按需向广大群众提供高效、便捷、可行的公共服务,扩大外部服务效益。
强化公开观念。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为公众合法得到政府的相关信息,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在政府电子化建设中主要表现为政府高度重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以政府门户网站来统一组织政府各方面的信息公开与服务业务。根据2009年部委网站综合绩效评估结果显示国家公务员局信息公开指数0.26,国家能源局0.27,国家信访局0.27,而商务部信息公开指数是0.64,可见政府各部门在信息公开上面还有很大差距。政府作为社会最大的信息源,必须适应信息和知识共享的趋势,实时公开政务信息,把巨大的信息资源推行社会,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化的广度和深度,是政府网站的主页和资料库之间的链接更加顺畅有序。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首先要时刻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树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意识。其次,要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行政职业能力素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二、进行体制改革,创造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的体制条件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分工,使不同部门的政府服务能做到有机的集成。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与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有助于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政府机构 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必然反过来会推动政府电子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政府组织结构对公共服务水平有重要影
响的问题,在这里进行初步的探讨。在电子公共服务模式下政府应该建立何种形式的组织结构,学术界和实践界一直存在广泛争议。其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随着电子公共服务应用的不断深入,政府组织结构会逐渐地扁平化。而目前,我国公共部门实行的是科层制结构,必然会阻碍电子化公共服务效能的有效发挥,使政府管理人员在电子化公共服务战略管理过程中要面对许多挑战。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层结构就不能发展电子公共服务,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2002)调查表明191个成员国中有90.57%不同程度地应用着电子政务,其中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组织都属于科层制结构。但事实也表明,科层组织过多的层次、僵化的体制会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效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合理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对于政府公共服务的电子化有促进作用。
三、完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法制环境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今年我国电子政务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在法制建设方面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制环境与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发展不相适应,阻碍了其快速发展。因此,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法制建设要从以下方面加强。首先,要加强电子政务的基本法律建设,加快与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领域的相关立法和相应的行政法制规定工作。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以法律的形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应该把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并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在相关法律未出台前,可由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宪法的框架内先行制定出有关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实施,可以从全局的角度规范电子政务建设,调整和平衡社会各层面的政治、经济关系,确保电子化服务目标的实现。其次,要调整原有的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些法律、法规。政府电子化服务法制建设要做好基础、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建设策略,要重点解决好法律、法规和当前函待解决领域的法规建设。要按照实施步骤逐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技术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有关法律法规。最后,要建立电子化服务的制度保障体系,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体系应该是一系列行政层面的制度要素总和,包括行政范式、行政职能、行政流程、行政决策、行政组织等诸多方面。从我国电子化公共服务建设的进程来看,制度保障体系的缺失,是影响我国电子化公共服务建设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有
关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制度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创新政府电子化服务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服务的方式也从大规模无差异化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形成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各种用户(包括企业和个人)之间复杂的双向信息交流。同时,信息内容的范围仍需拓展,信息服务管理的方式应该多样化,信息加工的程度需要深化。
五、提高政府服务网站的有效性、提供专项电子服务
网站是政府提供电子公共服务的平台,然而有时即使政府拥有完整而准确的信息,这种信息也往往无法完全满足公众的需求。当前,电子政府门户网站不同程度地存在建设不规范、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服务内容的不全面和方式的单一化,因此,要掌握和理解公众的期望和需要,提高政府网站服务的有效性。
六、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公共服务平等
我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宽,存在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结构上的不平等。因此在消除“数字鸿沟”时,首先要树立统筹发展的观念,建立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原则统一规划和协调推进东西部统筹发展。其次,政府要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电子化服务的发展。如,可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电子化公共服务政策,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对其财政的倾斜力度,可以按照“有用”的原则发展电子政务,不去追求设施的高档次。在中部,可以按照“适用”的原则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按照“好用”的原则提高电子政务的水平,有些设备可以配置的高一些。再次,中央政府应该在财力和政策上有所倾斜,投入专项资金帮助经济落后地区优先发展成本低、效益好的电子化服务项目,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受教育背景以及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信息差距,提高对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接收能力。各级地方政府还要加强网络普及,有针对性地开展上网培训活动,提高公众通过网络接受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应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上网方式,使公众真正普遍享受到服务型政府快捷有效的电子化服务。电子政务使得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得以倍增,因此说,因地制宜的发展电子政务,借助信息化手
段来提高电子公共服务或者完整传统公共服务的能力,可以弥补公共服务结构上的不平等,逐步改变公共服务不均衡的现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第二篇: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文明创建纪实
浏览: 编辑:supass 来源:本站 日期:2012-8-7 16:30:07
近年来,市劳动就业管理局把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提高职工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工作来抓,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局工作,紧密围绕经济建设、文明创建和就业工作大局,扎实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提升了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和单位的文明形象。先后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2006-2010年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领导重视、狠抓落实,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思想认识高。早在2005年,该局党总支就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党总支一班人充分认为创建文明单位是一个单位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力表现,提出了“巩固提高,提档升位,全面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的思路。并在全局提出了争创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的目标,以利于全市劳动就业工作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发展。
组织体系全。在局总支领导下,成立了创建文明单位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鄂州市就业局关于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的工作方案》、《鄂州市就业局关于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实施细则》,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和要求。对照创建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把责任落实到科室、到个人。每年制定目标责任书,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内容列入目标考核的公共考核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初各科室与局领导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季度考核、半年总结、年终总结。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抓思想教育。坚持周五下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及时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撰写心得体会,并张榜公布。要求干部职工在工作之余坚持自学,使学习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学习常态化。
抓业务培训。每年不定期组织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通过请专家讲课、局领导及科室负责人授课等形式,提高全体人员综合素质,收到较好效果。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培训,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理论、业务水平,全局上下比学习、比能力、比业绩、比奉献的风气更加浓厚,也带动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抓宣传教育。深入动员,提高创建共识,让大家自觉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结合工作实际,以局容局貌的不断改善和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精心打造就业局形象,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形成了“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全面受益”的创建局面。
抓服务质量。一方面,把局机关规章制度、工作职责、业务办理流程及局领导、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办公电话等内容在公示栏、网站等渠道进行公开,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健全各项服务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沟通联系制和跟踪回访制,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把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实行文明服务、阳光服务,有力推动了该局的精神文明建设及文明创建工作。
丰富载体、夯实基础,树立就业系统干部职工文明新风
扎实推进“百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一是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坚持每周一次理论学习、每月一次党课、每半年一次讨论交流、每年一次总结表彰的学习制度,强化干部职工对《鄂州市民文明礼仪手册》等内容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形成全局干部职工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二是宣传典型提升素质。组织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扩大典型引导效果,激励干部职工自觉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三是营造文明服务的良好环境。通过创建“优质服务窗口”、设立党员示范岗等,大力倡导文明用语,热情服务,以“三优”环境(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要求干部职工,感染群众,共同提高文明素质。
深入开展治庸问责、创先争优活动。将开展治庸问责活动同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相结合,以治庸问责促进“优质服务窗口”创建,以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提高干部席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突出抓好自查自纠、问题整改、公开承诺等工作,全面排查存在的“庸、懒、散、软”行为,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在窗口单位推行零距离、零差错、零诉求的“三零”服务,为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服务。通过治庸问责和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切实解决干部职工精神之庸、能力之庸、责任之庸的“三庸”现象和不负责、不尽责、不担当的“三不”问题,努力促进该局精神面貌大改观、干部作风大转变、服务效能大提升、发展环境大改善,为推动我市劳动就业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加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建设的同时,也注重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该局经常利用春节、“五一”、“八一”、“十一”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先后组织了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拔河比赛,新春文艺会演以及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使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了神经,营造了一个欢乐和谐的氛围。
履行职责、强化服务,将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就业工作
鼓励创业,拓宽就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创建创业型城市、强化创业贷款、创业培训、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动员各级各部门开展创建创业型街道、创业型乡镇、创业型社区活动,营造创业氛围;在全市推行创业贷款联合审批制,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分期开设SYB、SIYB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落实创业优惠政策,为创业者创业提供全程帮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导下制订了《全民创业工程实施方案》。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我市全民创业氛围浓厚,创业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全民创业效果明显。
突出重点,扶持就业。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武汉富士康专场招聘会”、“大学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以及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等方式,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大龄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其实现充分就业。截至7月,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2029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8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低于全省目标控制数。强化培训,素质就业。在全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该局严格规范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广泛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储备式”职业技能培训,将培训办进乡镇、办进社区、办进园区、办进校区,全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元至7月份,全市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097人,培训农村劳动力7170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68.3%和71.7%。
服务企业,稳定就业。结合我市企业发展实际,着力解决“招工难”问题,稳定就业形势,该局组织多个调查队深入全市百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展开调查,结合实际为其用工提供服务。并为十家重点企业开通“就业服务直通车”,市就业局、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与全市10家重点企业之间形成了“合作三加十,服务百分百”的工作机制。
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的局风局貌、服务水平、工作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今后全局干部职工们将一如既往,开拓创新,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建设文明幸福鄂州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2012)
2013-06-19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一)背景与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是以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政府为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建立一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通过多项措施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予以强调,在全面免费义务教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标准和保障办法。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若干年实践之后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有可能改进的方向,进行认真的调研和思考。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而是对制度性供给不均、财政供给不均和成果享受不均的克服,具体包括机会均等、标准相同和结果相当三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面向公众的政策措施,其评价除了考察各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感知效果和对未来的信心。本次调查主要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教育和环境保护六个方面对公众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进行评价。
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是指公众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将其与自身的期望进行比较之后所形成的满意或失望的主观感受。
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信心指数,是指公众基于对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结合对经济社会形势的判断和对政府相关服务部门的行为预期,对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基本公共服务变化趋势的预测。
(二)研究发现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主持开展了“2012年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态度调查”,这次调查所拟推论的总体是中国城镇地区居住的16岁及以上的人口,具体操作定义为中国大陆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中居住在社区(居委会)辖区中的16岁及以上人口。抽样方法采取四阶段(市辖区、县级市—居委会—家庭户—个人)复杂抽样设计,调查在2012年4月到5月间实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070份。调查数据显示:
1.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和信心较高
总体来看,公众对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基础设施、基本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得分较高,均超过3分(满分为5分),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偏低,平均得分为2.84。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到3.07。
在信心指数方面,总体信心指数为79.4,且各类公共服务的得分均超过50分,即公众对各项服务的前景都持积极预期,认为其未来三年将会变得更好。相比而言,公众也依然是对基础设施的信心最高,信心指数达88.7,对环境保护的信心最低(65.2)。但进一步细化分析后发现,不论哪个地区、哪种身份属性的人群,都对食品安全不太满意,对其未来的改善状况也不乐观。这说明,食品安全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偏低、信心严重不足。
2.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对西部的扶持方向应有所调整
东、中、西部各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感到很满意,满意度平均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对基础设施、基本教育和社会保障。但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居民的满意度要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居民,医疗卫生方面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医疗卫生的不平衡是当前地区间最为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同时,各地受访者较低预期的一致性和东部地区的积极预测则说明,这种地区间不平衡的状况在未来三年并不会有多大改善,并且发达地区的优越性将会继续保持。此外,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基础设施和基本教育满意度最高,且对其前景预期也是最乐观的。
3.由制度安排造成的不均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区域和居民户籍
主城区居民的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非主城区居民。可见,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分割不仅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体现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而将六大类基本公共服务按照是否受到户籍限制进一步细分为普受型和差异型时发现,普受型基本公共服务无论任何户籍类型的人群,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因此居住在城市中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满意度差别不大;而差异型基本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户籍类型(农业、非农业)和户籍属地(本地、外地)的限制,居住在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的满意度均高农业人口。此外,在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方面,本地居民的满意度评分和对未来的预期均高于户口在外市县的居民,尤其是本地非农业户口居民,满意度和积极预期都高于其他类别人群。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类别的设计和供给存在制度性区隔,主要还是从本地城市户籍居民的需求角度出发,而对外地农业户籍居民,即农民工群体的考虑较少。
4.年龄较大的城市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年轻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预期较为消极
总的来说,各年龄组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基本呈正态分布,并且即年龄越大的城市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水平越高。但年轻人的满意度较低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结构和压力感受造成的,在老年人最为需要的医疗卫生方面,老年群体的满意度并不太高。对六项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前景方面,不同年龄段的预期在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明显差异。并且对这两类公共服务的预期都与年龄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的群体,做出的预期越积极。
5.教育程度与对部分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预期负相关
受访者的教育程度与他们对基础设施、基本教育、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呈负相关。不过,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却正好与这一趋势相反,随着教育程度的上升,其满意度略微上升,但差异并不显著。而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前景预期的预期方面,教育程度与对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的前景预期呈正相关,即教育程度越高,对这两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预期越积极。此外,教育程度可能和就业状况以及工作单位交互作用,而加深了教育程度较低人群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时的弱势地位。
6.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性差异不显著
就职于不同性质单位的人群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在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基本教育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异,而对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的评价则与单位性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属于体制内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是所有群体中最高的,其次是社会团体,而国有企业职工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是所有群体中最低的,甚至略低于自由职业者。关于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国有企业职工的评价均分最高,而就职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群最为不满。
7.工作状态与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预期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各个群体对于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预期大体还是比较相似的,都是对基础设施和基本教育最乐观,对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最悲观。但具体而言,不需要工作的人群,包括离退休和在家持家的人表现得最为乐观;没有工作或工作部稳定的人群,包括失业下岗和有临时工作的人群表现得最为悲观,尤其对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等于经济能力和就业单位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前景感到相对悲观;而有固定工作的群体,对于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预期都处于中间水平。
8.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人群对基本公共服务较满意
人们的收入水平与他们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满意度评价均有显著相关。具体而言,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满意度越高,但月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群体之间对医疗水平满意度没有什么差别。这说明医疗水平的不均等问题在低收入群体中比较严重。而对各类基本公共服务信心指数最高的人群也主要集中在中层和中上阶层,除环境保护外,底层民众对各类服务的信心指数都是最低的。尤其是对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预期。
(三)政策建议
1.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需加强
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持不满意态度的人群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公共服务,许多公众认为已有的改善措施和未来规划还有欠缺,对其未来的改善程度持保守态度,并且这种不满意和低信心也是跨越地域、户籍和社会阶层存在的普遍现象。这说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主要不在于地区或群际的差别,而是整体水平的不足。
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活生产安全都是公共安全服务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关于公共安全的关注和投入都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方面,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偏低、信心严重不足。因此,食品安全的管理和服务力度应是全国和各地政府在今后中的公共服务建设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
2.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对西部的扶持方向应有所调整
一方面,中央财政应当继续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扶持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并促进转移支付制度下地方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中央政府转移支付项目目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在重视教育开发的同时,应当将公共安全和医疗卫生领域也纳入重点扶持领域。尤其在医疗卫生方面,西部地区的政府财政投入和居民满意度都与东中部地区有明显差异。此外,还应注意推进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相适应的财政配套体制。
3.城乡统筹发展仍然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努力方向
为了从机会均等、标准一致、效果相当三个维度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第一,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统筹规划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的项目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农村居民逐步纳入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的全民共享;第二,解除户籍限制,在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负担能力的前提下,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在城务工的农业户口人群逐步开放所在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三,在服务项目和内容的设施上,扩大民意征询范围。
4.体制性公共服务差异化改革初见成效,对非正规就业人群保障仍然加强
从人们的主观感受来看,体制内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社会保障方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优越感也仍然明显。目前已有的改革都是依托就业单位推进的,而许多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都比较松散且不稳定,自由职业者又没有雇主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这些人群大多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缺乏制度性保护。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是加强对非正规就业人群的劳动权益保护,关注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通过相关管理规则和监督措施的建设,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将这些人群纳入基本保障的范围,并落实到具体部门监督实施。
5.加大对底层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提升均等化水平的关键
社会底层群体在教育程度、就业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存在一致性且有相互强化的作用,从而使得这部分人群面临自身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和制度性保障相对欠缺的双重困境。而对基本公共服务,尤其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缺乏信心的人群正是主要集中在低教育程度、非正规就业、低收入和低自我认同的底层群体。因此,无论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宗旨还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针对底层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关键。此外,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隐性匮乏的特殊人群,也应予以相应救助获基本社会福利服务。
6.医疗卫生均等化是当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紧迫任务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医疗卫生的不均等在地区性差异、制度性差异和群际性差异上都有所体现,问题比较突出。基本医疗卫生虽然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建设项目,但对地区性倾斜和对特殊人群的额外补助涉及较少。考虑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因此对特殊地区和人群应当有不一样的扶助政策,才能实现最终的结果相当。
2016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一、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现状
从2016年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以来,我市城镇社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一是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861万元,用于解决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问题。二是建立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5万人,全市普遍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为其进行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三是就业服务成效显著,截止2016年底,共组建了33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创建充分就业社区3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240个,引导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049人。四是卫生计生服务质量大大提升,截止2016年底,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室68个,建成社区计生服务室73个,配备专职计生专干87人,社区计生协会433人,城镇社区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五是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的保安服务网、群防群治防控网和技防工程网。六是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卓有成效,全市建成社区文化活动室45个,有21个社区拥有健身场所,42个社区配备体育设施。与此同时,城镇社区商业服务发展势头强劲,各类便利店、餐馆、美容美发、家政等生活服务项目进入社区,形成了以社会福利和商业性互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
二、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近年来,尽管我市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如社区“一部三室三站一场”的建设尚未完全达到要求,城镇社区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尚未真正列入建设计划,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刚刚起步,信息化建设不尽人意,爱心超市建设未达要求,社区内机关单位的体育、文化设施一般不对社区居民开放,服务热线电话不健全,社区民间组织较少等等。
三、加快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在社区建设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社区服务、居民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第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是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对社区认同感的增强,广大社区居民不仅关注社区的事务,而且参与社区的活动,推动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邻里互助、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社区安定祥和、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氛围。
第四,目前,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弱势群体和部分职工的生活困难、人口老龄化、城市外来人员激增等问题都比较突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就是要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需要着重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社区服务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轨道。第二,要解决困难群体生活和社区就业再就业问题。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社区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通过采取临时救济、减免学杂费和提供廉租房等多种措施,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要大力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要积极做好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第三,要把完善居民自治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一是城市基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二是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依法自治。三是社区居民要增强自治意识,广泛参与。第四,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培养和建设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多渠道、多形式选聘优秀人才,并通过法定程序充实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和大力提倡、鼓励有抱负的青年干部到社区去工作。要保证社区组织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工作条件。第五,要把加强社区党建作为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社区党组织要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保障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要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适时、适宜、适度地组织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
三、加强领导,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第一,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完善居民自治,健全社区队伍。要经常研究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推进社区建设中的困难,保证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第二,各有关部门要在社区建设中要找到自身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指导做好社区党建、社区教育、科普、文化、体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法律援助等工作。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第三,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履行好自身职责,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民政部门作为各级政府具体负责社区建设日常工作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履行职责,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民政工作的重点来抓。
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市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市民政局、双创办、汉滨区政府组成调研组,采用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安康市社区公共服务现状,重点是对中心城市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城市社区129个,涵盖人口近50万。其中:汉滨区47个,汉阴县8个,石泉县10个,宁陕县9个,紫阳县15个,岚皋县6个,平利县4个,镇坪县1个,旬阳县26个,白河县3个。社区类型划分为:居改社型(由城区内的老居委会过渡而成)有61个,占总数的47.3%;村改社型(在城中村或乡镇集镇村基础上设立社区居委会)40个,占总数的31%;小区型(由新建居民小区构成)28个,占总数的21.7%。现有社区工作人员515名。其中:党员34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65人,占12.6%;高中(含中专)411人,占79.8%;初中39人,占7.6%。30岁以下的51人,占10%;30至50岁之间的407人,占79%;51岁及以上的57人,占11 %。全市城市社区共注册备案各类社会组织79个。其中:家政服务队22个,舞蹈队7支,书画社6个,老年人协会14个,各类便民服务队30个。另有365个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与村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二、工作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省有关加强社区工作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理念,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八大工程”,大力推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
(一)社区共建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强化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建设。按照以“以党建促社建”的工作思路,修订完善了《党员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社区党组织活动。采取“从上面派、从内部找”等途径,选优配强了社区党组织书记。制定完善了《居民自治章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居民公约》等一系列民主规章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意识。2008年,通过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成功选举出社区居委会干部515人,新一届社区居委会干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得以优化。二是建立各级政府指导社区工作制度。市县区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深入社区走访调研,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2009年,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安办发[2009]34号),要求各级财政拨付“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主任每月不低于1200元报酬,社区一般工作人员每月不低于800元报酬”。目前,除汉滨区、紫阳县略低于上述标准执行外,其余县对社区干部的工资报酬及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均已得到落实。同时,按照一般规模社区每年不低于10000元的标准(规模较大的社区适当增加)拨付了公用经费。市上还对工作表现突出、落实社区资金到位好的县区给予奖励性补助。各级都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文明创建以及“双创”工作等重大先进评选上,广泛征求社区意见,树立社区工作权威。
(二)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加强。一是形成了多元投入机制。针对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建立了市级引导、县区为主、社会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特别是按照“一部三室三站一场”(即党支部办公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低保和劳保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的要求,采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建设资金的办法,对部分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进行新建和改扩建,从2007年开始,这些项目总投资达3450万元(其中:中省市投资920万元,地方投资2530万元)。二是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设施条件有所改善。全市129个社区居委会中,已得项目支持的有115个,占88%,新建的公益性用房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最多达650平方米,室外健身场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共建成社区服务站124个,“一站式”服务大厅5个,社区计生卫生服务站125个,社区警务室129个,社区图书室(阅览室)117个,文体活动站78个,慈善超市1个,残疾人服务设施15处,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14处;结合“双创”工作,各级加大了对社区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力度,仅中心城市就新建和改造公厕33个,购置活动公厕7座,配置健身器材550件,新建室内垃圾站12座。这些建成的社区基础设施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服务载体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民本”纽带。
(三)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一是构建了以服务困难弱势群体为核心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各社区均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建立了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市近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广泛开展“入户摸底,进厂寻岗”的活动,为下岗群众“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千方百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生活来源问题,建立了以关爱下岗失业人员为核心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网络。仅2010年全市实现4009人再就业。二是构建了以服务居民生活为核心的便民服务网络。通过整合民政优抚、司法治安、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电信等各种服务资源,按照“一居一亮点”分别建立起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科技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家政服务、律师服务站等多种类型的服务网点,对计划生育、再就业服务、低保手续办理等社会事务实行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的目标。
三、存在问题
我市虽然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经济较为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围绕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难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加之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制约了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今后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一)社区职能划分不清,行政化倾向严重。据不完统计,我市社区平均承担10多类近百项工作,既有治安、文体、教育、卫生、救助、再就业、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也有物业管理、家政、餐饮维修等便利性服务,还有上级布置的禁毒、流动人口管理、商业维权等专项任务以及开会、学习、参观、检查等临时性事务,而且其中很多工作都有考核评比,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例如,仅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就有“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管理与精神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40多项。在调研中,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最多是,弄不清自己承担了多少项工作,哪些应该管,哪些不应该管。有的工作不仅占用大量人力,还要挤占社区捉襟见肘的工作经费,不堪负重。例如,在中心城市静宁社区调研时反映,该社区每年要承担背街小巷路灯、下水道维修等费用1万多元,市政部门则认为这些道路的产权不属于国有,谁的路谁维护。在当前普遍要求“工作进社区”的口号下,有的部门实际是“工作交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和人员保障并没有跟进,将社区居民委员会这一法律上规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视作“准行政性机构”,将政府及派出机关对社区“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变成纯粹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客观上造成了社区居委会组织主动为居民服务和及时向上反映社情民意的职能弱化,社区的自治作用难以发挥。在调研组走访中,不少居民认为居委会干部是“给政府办事”,而不是“为居民议事”,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感、认同感。
(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薄弱,公益性用房政策难以落实。近几年,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解决了大部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但全市仍有23个市区办公用房为租用或借用,占到总数的18%。老的居民区大多位于繁华地带,存在土地的限制,即使已经列入改扩建项目的,很难找到合适地块,办公用房、室外健身场地面积普遍达不到3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要求,一些社区找地比找钱还难。例如,中心城市后张岭社区320平方米办公用房,就是通过水电三局实业公司、张岭派出所协调来的,由于未取得产权,该区域面临拆迁,新的社区办公用房选址重新成为棘手问题。同时,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由于管理缺位、监督不力,新社区的公益性用房政策形同空文。国务院要求“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但我市至今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按照规定办理,导致社区公益性用房严重不足,损害了社区的健康发展。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的问题日益突显,以中心城市为例,城区仅建成农贸市场8个,且分布不合理,多数居民小区无小型蔬菜超市,部分人员居住较集中的区域有市无场,形成了一些马路市场。早期开发的居民小区没有建设配套的停车场,背街小巷也没有设计停车位,停车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由于社区缺少老年活动室、公共活动场所,许多有益的群众性健康文化体育活动无处可去,不得不放弃或占用人行道等公共交通场地,而一些单位、学校的活动设施利用率不高,有的长期闲置,却以安全为由,不愿意向社区居民开放。
(三)社区资金短缺,影响工作正常运转。由于绝大多数社区没有经济实体,主要靠政府下拨经费和向辖区内共建单位筹集,严重的经费不足,导致社区很多正常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社区主要是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民政、计生、公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为主,而居民大量需要的物管、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极为欠缺。以汉滨区为例,除了位于中心城市的双堤、静宁、教场等社区有社办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有保障外,其它社区的工作人员工资普遍在每月600至800元之间,低于全市城镇居民平均工资,并且都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过低的收入无法吸引素质较高的人员加入社区服务队伍,当前从事服务的主要是退休职工、家庭妇女、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管理的主要是民选社区支书、主任。从社会上招聘的大学生,因工资报酬偏低,不能安心于社区的工作,不断出现人员流失,导致当前社区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直接影响了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四、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安康城市化步伐,全面提升社区自治功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顺社区工作职能。针对当前社区服务行政化倾向严重和工作任务超负荷的实际,必须理顺社区工作职能,创立新的工作模式。现有的社区服务内容较为混杂,有社区代政府部门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有社区应该承担的公益性、福利性和互助性自治服务,还有社区内的商业服务等。只有在“行政归行政,社区归社区,市场归市场”的前提下,实行“政社分离”、“市社分离”,才能理顺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搞好社区服务。建议参照苏州、深圳等地经验,实施社区体制创新、组织再造。采用“一个核心三大体系”,即以党工委为领导核心的,政府主导下社区工作站的公共服务体系、居委会主导下的居民自治体系、市场主导下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对原有的社区服务站职能进行整合,各部门在社区原有的办事机构统一并入社区工作站,实行“一站式”办公,主要承办部门下派的具体任务,以便社区能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集中力量搞好群众性、公益性的自治服务。将履行政府职能的社区工作站从居委会组织体系中剥离出来,有利于节约政府行政资源。例如,退休老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民政系统在各个社区推出星光老人之家服务,社保系统又有一套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制度。虽然同是落实到社区,却是两头管理,分开出资,各自开展活动。今后的社区工作站可分别对两个部门负责,工作合二为一,经费统筹调拨,以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政府确需社区居委会配合的工作,则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实行政府发包或购买服务,并为社区组织配备相应的工作设施、设备。二是建立“双向”评议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召开评议会,由社区对政府各职能部门服务社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一项指标。同时,统筹建立对社区工作的考核考评办法,减少社区行政性工作考核项目,完善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评议制度,社区的自治工作和财务状态必须及时向居民公开,接受居民对社区的监督、评议,政府可将评议结果与社区公共经费、项目扶持等政策挂起钩来。
(二)规划社区公共服务。鉴于现有的社区工作很多是解决开发商撤走后的遗留问题,十分被动和滞后。要将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科学统筹制定全市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好配套的公共设施建设。根据社区人口状况、区位特点、居民需求,确定社区服务发展目标、实施阶段和工作方案等,综合考虑社区建设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开发与管理等关系,整合卫生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教育、救助、再就业、法律援助、便民利民、绿化环保等社区服务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针对社区公益性用房不足的问题,结合规划和建设管理,从源头抓起,抓牢抓实。一是在规划新小区时,详细规划中应有公益性用房的位置、楼层和面积的说明,开发商应当同时向民政部门备案,建立规划、住建、民政、房管四部门联席制度,小区建成后公益性用房应先移交民政部门指定的社区居委会,规划部门才能验收。没有移交的开发商,应没收其保证金作为开展社区服务的工作经费。二是社区办公用房现为租用、借用,没有产权的,规划部门要认真查找过去的相关资料,对已规划为社区用房而开发商擅自改变用途的,要责成开发商归还,并将其不良行为纳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对原来规划时就没有提出要求,且现在已无法规划建设的,要通过安排“民生工程”项目的方式尽快解决,并在旧城改造工作中,优先解决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和办公用房问题。调查摸清社区现有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公共设施,开放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通过改造、置换、帮建、共建等多种途径,增加满足民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提供社区经费支持。经费是社区建设的难点,落实经费,促进社区管理全面发展。一是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人员工资、社区服务经费及工作经费等列入预算。按照新增财力逐年递增,保证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养老、医疗及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水平,确保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落实好“费随事转”的要求,政府工作延伸到社区,凡需经费和大量人力完成的工作,经费一定要落实,切实减轻社区的经费负担。应将社区办公经费配套资金直接拨付到社区,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二是采取社会集资、个人捐赠、有偿服务等多种渠道筹资方式。以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筹集的福利基金,应更多用于社区福利事业。建立社区服务基金,鼓励社区共建单位、个人和优秀企业家为社区服务捐赠,用于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和资助贫困大学生、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推动社区举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给予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确保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和谐建设。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法,笔者制定了比较合理的社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的筛选、相关调查问卷网址的发送、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笔者主要除规定的网上“问卷法”,还以“非结构式访谈法”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就需探知的被调查者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等若干选项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金华市本级范围选择了5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公众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尤其在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教育。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住房保障的问题 在对于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的调查中,根据受访者的反应,可以看出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保障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城市保障性住房保障的对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或个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中部地区大批农民工涌入浙江省,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融入城市,他们却往往不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也无法或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他们的基本住房保障成为普遍性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各地开始积极新建公租房,但仍然存在供应量不足、摇号配租等待时间长、配套设施不健全、贫困人群聚集等问题。二是居住空间分异,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目前保障性住房大多为集中建设,这样极易产生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低收入群体过度聚集并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由此会引发大量问题,如拥挤、公共设施匮乏等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甚至是犯罪率提高、失业、严重依赖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问题。
小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医院、学校、绿化带等等,或因政府财力有限,或因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往往容易遭到忽视,导致投资不力,进展滞后。且保障性住房通常地处城郊,地理位置不合理,结果造成入住居民工作、生活极为不便,影响了小区的入住率,甚至出现退租现象。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性住房,却成为居民的“鸡肋”,整体满意度大打折扣。
(二)基本医疗卫生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最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这一项70%受访者都关注了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够。在浙江省基层的一些社区,尤其是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很少,社区医院的规模也不大,很多还是私立诊所,在疾病高发的时期,经常出现看病排队的现象,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人手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社区门诊只有一个医生。并且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能力不够、设备不全,不少居民得了病之后虽然不是大病却也要去大医院治疗。
(三)基本公共教育问题
对于公共教育问题,受访者对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当前主要存在的“入园难”和中小学择校难,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虽然本市有多家小学和幼儿园,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别很大,如果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必需要花大量的钱择校,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能进入好学校。
三、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思考
(一)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应当增加公租房的供给,保障外来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需求,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房源的充足,对于经济状况得到提高,不在适用该类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应让其及时退出。要认真研究当前保障性住房在配套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按规划完善和落实配套建设;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在交通、电力、供排水、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增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比如社区医疗机构的设施标准、人员标准等,对于人员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或者内部培训来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的供应,不仅是数量,还要有质量,建立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是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三)规范公共基础教育
政府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做到公民对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了如指掌,避免学校乱收费。另外,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软硬件的投入,提高乡镇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办学能力,至少让每个公立学校的办学实力基本均衡,规范学校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真正实 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办学的效率。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即了解了浙江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致状况,也了解了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一起。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己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金华市本级范围选择了陆平范等5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大体上说是可以的,但是,在基本住房保障的服务提供上其满意度存在很大问题。
二、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存在问题
从我市的现实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可分为基础型、广泛型和迫切型等几种。通过本次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我认为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这几项是广大城乡居民当前最关心、最迫切的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人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保障问题
基本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构建规范稳定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五题问卷。分别为“请问当地中小学校的学杂费免收情况”“您本人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医疗保险?”“如果您目前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您认为自己所参加的医疗保险方式有何不足?”“您参加了以下何种养老保险?”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社会保障基本做的还是可以的,绝大多数公民参加了一项或多项保险,但也有部分偏远山区的人员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没有参加保险,或者有参加保险但却对取保方式不甚了解导致错过补偿机会。
(二)公共安全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其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着安全保障。公共安全是一门科学,它关系一种伦理道德,反映一种文化,是一门管理艺术和操作技术;它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特定和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私利益的安全。
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您对您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如何?”“您认为在公共区域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等安防设施对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帮助?”“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公安见警率如何?”“ 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治安问题主要由什么原因引起?”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我市市民对地区安全总体上是满意的,电子监控设备对公共安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出现事故时对事故的事后调查有很大帮助。当然问题还是有存在的,特别是外来人员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共安全管理的难度。
(三)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决定着每个家庭的生计。对劳动者而言,就业和再就业是他们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权利;对社会而言,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对经济发展而言,就业关系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对国家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稳定之基,也是安国之策。
而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当地政府就业服务”“就业岗位获得途径”“希望政府有何种提高就业率的措施”及“影响就业的障碍性因素”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群众对政府就业服务满意度欠佳,表示就业信息严重不足,人们获得就业岗位的途径多数是通过自己寻找或依靠各类广告媒体,极少数是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就业的;民众对政府在就业方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更多的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多牵线通过召开劳动力招聘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三、关于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思考
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体制,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问题是当前民众最为关心也是最急需政府花力气解决的。当然除了这几个具体问题外,从整体而言,公共服务的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地区在无论是资金投入、基础设备还是居民整体素质都明显优于农村地区,这种软性差距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最后笔者就依据此次调查后所得到的反馈对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高做一点思考,并给出一点小建议。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它的实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另一方面,逐步推进中国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消除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福利政策的工具,虽然不是整体政策的制定者,但却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对地方基层政府的认识。
因此,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转变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以人为本。
(二)合理布局社会治安,确保百姓安居
公共安全问题若不能妥善处理将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消极影响。
首先,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经济;其次,公共安全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面对公共安全问题,如果不能依照法律办事,不能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尊重公众的知情权,那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只会越来越低;最后,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社会公众。当公共安全问题突然出现时,由于人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恐慌。再加上谣言的传播和信息不畅,和周围公众不安行为的影响,处于对自身和亲人的安全的担心,人们往往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使恐慌进一步蔓延。„„
因此务必要处理好公共安全问题,笔者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相关部门到镇、村、社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整治措施。镇政府、派出所和村委实行“捆绑式”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体系。严厉打击吸毒、贩毒等违法行为,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的管理,从“抢”、“盗”案件发生的源头进行整治。
充分发挥各村治保会的作用,加强治安人员村里村外各路段的巡查,同时有关部门重视对治安人员的培训,增强治安人员防护的意识和技能。
在多发地段安装治安摄像头。
(三)加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公共就业服务是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是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帮助,包括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和招聘信息发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等内容,以提高供求双方选择的成功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还面临就业难。另外招工难也困扰着企业,企业需要一定技术的工人社会上又满足不了,面临着双向矛盾的情况,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社会各界都应倾注力量: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快施行“资源共享、城乡对接、高速快捷”的服务方式。在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接续社会保险、劳务管理服务及维权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对就业困难对象,全力实施就业援助,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建立健全失业预警预报制度,完善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既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又让我学会了如何开展一次科学的社会调查,并透过调查来看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整个调查实践过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让我获益匪浅,非常感谢学校学院给我们这次活动的机会,也希冀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进行更多的类似调查活动,让我们更加的充实。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社会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时间安排
依据省电大及市电大关于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综合实践的相关规定,笔者于2012年X月-X月参加了以“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第一阶段:2012年X月X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会,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阶段:2012年X月X日——X月X日确定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完成问卷录入、完成对调查对象的访谈、社会调查问卷整理和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10月18日完成社会调查活动报告的撰写。
(二)调查内容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三个基本点来展开。
(三)调查方法
为使此次社会调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能取得最真实的数据反馈,用作调查报告的撰写,笔者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调查对象、发送调查问卷网址、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最后对问卷数据进行整
理和分析。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此次调查报告,笔者还专门研读了赵淑兰编写的《社会调查方法》一书,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四)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是浙江省义乌市18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包括: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问卷调查对象人员分布均匀,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布均匀;年龄段在20-5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小学以下、高中和本科;有学生、公务员和个体户职业;收入在1万以下到10万之间;本地城镇和农村户口。
二、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的综述
从我市的现实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可分为基础型、广泛型和迫切型等几种。通过本次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我认为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这几项是广大城乡居民当前最关心、最迫切的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人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障问题
基本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构建规范稳定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五题问卷。分别为“请问当地中小学校的学杂费免收情况”“您本人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医疗保险?”“如果您目前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您认为自己所参加的医疗保险方式有何不足?”“您参加了以下何种养老保险?”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社会保障基本做的还是可以的,绝大多数公民参加了一项或多项保险,但也有部分偏远山区的人员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没有参加保险,或者有参加保险但却对取保方式不甚了解导致错过补偿机会。2.公共安全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其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着安全保障。公共安全是一门科学,它关系一种伦理道德,反映一种文化,是一门管理艺术和操作技术;它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特定和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私利益的安全。
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您对您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如何?”“您认为在公共区域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等安防设施对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帮助?”“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公安见警率如何?”“ 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治安问题主要由什么原因引起?”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我市市民对地区安全总体上是满意的,电子监控设备对公共安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出现事故时对事故的事后调查有很大帮助。当然问题还是有存在的,特别是外来人员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共安全管理的难度。
3.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决定着每个家庭的生计。对劳动者而言,就业和再就业是他们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权利;对社会而言,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对经济发展而言,就业关系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对国家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稳定之基,也是安国之策。
而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当地政府就业服务”“就业岗位获得途径”“希望政府有何种提高就业率的措施”及“影响就业的障碍性因素”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群众对政府就业服务满意度欠佳,表示就业信息严重不足,人们获得就业岗位的途径多数是通过自己寻找或依靠各类广告媒体,极少数是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就业的;民众对政府在就业方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更多的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多牵线通过召开劳动力招聘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三、关于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思考
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有利于健
全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体制,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问题是当前民众最为关心
也是最急需政府花力气解决的。当然除了这几个具体问题外,从整体而言,公共服务 的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地区在无论是资金投入、基础设备还是居民整体素质都明显优于农村地区,这种软性差距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最后笔者就依据此次调查后所得到的反馈对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高做一点思考,并给出一点小建议。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 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 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它的实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另一方面,逐步推进中国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 消除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福利政策的工
具,虽然不是整体政策的制定者,但却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对地方基层政府的认识。
因此,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转变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以人为本。
(二)合理布局社会治安,确保百姓安居
公共安全问题若不能妥善处理将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消极影响。
首先,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经济;其次,公共安全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面对公共安全问题,如果不能依照法律办事,不能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尊重公众的知情权,那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只会越来越低;最后,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社会公众。当公共安全问题突然出现时,由于人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恐慌。再加上谣言的传播和信息不畅,和周围公众不安行为的影响,处于对自身和亲人的安全的担心,人们往往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使恐慌进一步蔓延。„„
因此务必要处理好公共安全问题,笔者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相关部门到镇、村、社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整治措施。
2、镇政府、派出所和村委实行“捆绑式”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体系。
3、严厉打击吸毒、贩毒等违法行为,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的管理,从“抢”、“盗”案件发生的源头进行整治。
4、充分发挥各村治保会的作用,加强治安人员村里村外各路段的巡查,同时有关部门重视对治安人员的培训,增强治安人员防护的意识和技能。
5、在多发地段安装治安摄像头。
(三)加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公共就业服务是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是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帮助,包括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和招聘信息发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等内容,以提高供求双方选择的成功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还面临就业难。另外招工难也困扰着企业,企业需要一定技术的工人社会上又满足不了,面临着双向矛盾的情况,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社会各界都应倾注力量: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快施行“资源共享、城乡对接、高速快捷”的服务方式。在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接续社会保险、劳务管理服务及维权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对就业困难对象,全力实施就业援助,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建立健全失业预警预报制度,完善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
四、总结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既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又让我学会了如何开展一次科学的社会调查,并透过调查来看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整个调查实践过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让我获益匪浅,非常感谢学校学院给我们这次活动的机会,也希冀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进行更多的类似调查活动,让我们更加的充实。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3267.htm.百度词条关于公共服务的解释
<2>《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与综合绩效评估》.陈昌盛 蔡跃洲
<3>《社会调查方法(高职高专)》.赵淑兰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法,笔者制定了比较合理的社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的筛选、相关调查问卷网址的发送、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笔者主要除规定的网上“问卷法”,还以“非结构式访谈法”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就需探知的被调查者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等若干选项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
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嘉兴市本级范围选择了8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公众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是特别高,尤其在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教育。整个国内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地方政府公共职能的“缺位”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尚未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普遍将经济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大量资金投入竞争性领域和那些投资多、见效快和周期短的公共服务项目,不能体现公民的真正需求!
(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
许多地方政府因整体财力不足,以致在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无法满足辖区内居民对基本公共产品的需求。
(三)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公平性
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缺乏公平性,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例如,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少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要求没有当地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缴纳“借读费”以在当地就读,这就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差异。
(四)公共产品提供模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某些公共产品的提供模式单一,完全由市场或者政府提供。政府完全包揽的单一主体模式下,政府高度垄断的公共产品供给行为会破坏稀缺资源趋于最优配置的过程,造成交易成本增多和社会资源浪费,产生严重的“政府失灵”,另外也会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呈现所谓“短缺经济” 的特点,而公共服务的过度市场化,会使得公共产品的提供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偏离了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性质。
(五)地方政府间职权不清
导致公共服务的提供出现重合或者缺位。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权分配不清,承担的责任与其财政能力不相匹配,导致了某些政府无力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从而造成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 ;同时,有些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上存在重合的情况,导致公共产品的重复供给和公共资源的浪费。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住房保障的问题
在对于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的调查中,根据受访者的反应,可以看出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保障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城市保障性住房保障的对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或个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中部地区大批农民工涌入浙江省,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融入城市,他们却往往不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也无法或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他们的基本住房保障成为普遍性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各地开始积极新建公租房,但仍然存在供应量不足、摇号配租等待时间长、配套设施不健全、贫困人群聚集等问题。二是居住空间分异,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目前保障性住房大多为集中建设,这样极易产生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低收入群体过度聚集并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由此会引发大量问题,如拥挤、公共设施匮乏等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甚至是犯罪率提高、失业、严重依赖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问题。
小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医院、学校、绿化带等等,或因政府财力有限,或因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往往容易遭到忽视,导致投资不力,进展滞后。且保障性住房通常地处城郊,地理位置不合理,结果造成入住居民工作、生活极为不便,影响了小区的入住率,甚至出现退租现象。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性住房,却成为居民的“鸡肋”,整体满意度大打折扣。
(二)基本医疗卫生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最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这一项70%受访者都关注了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够。在浙江省基层的一些社区,尤其是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很少,社区医院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很多还是私立诊所,在疾病高发的时期,经常出现看病排队的现象,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人手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社区门诊只有一个医生。并且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能力不够、设备不全,不少居民得了病之后虽然不是大病却也要去大医院治疗。
(三)基本公共教育问题
对于公共教育问题,受访者对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当前主要存在的“入园难”和中小学择校难,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虽然本市有多家小学和幼儿园,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别很大,如果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必需要花大量的钱择校,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能进入好学校。
三、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思考
(一)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应当增加公租房的供给,保障外来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需求,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房源的充足,对于经济状况得到提高,不在适用该类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应让其及时退出。要认真研究当前保障性住房在配套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按规划完善和落实配套建设;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在交通、电力、供排水、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增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比如社区医疗机构的设施标准、人员标准等,对于人员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或者内部培训来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的供应,不仅是数量,还要有质量,建立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是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三)规范公共基础教育
政府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做到公民对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了如指掌,避免学校乱收费。另外,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软硬件的投入,提高乡镇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办学能力,至少让每个公立学校的办学实力基本均衡,规范学校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真正实 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办学的效率。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即了解了浙江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致状况,也了解了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一起。
第四篇:政府的电子化公共服务目前进展的状态与瓶颈
政府的电子化公共服务目前进展的状态与瓶颈
武大MPA顺德班 宋凌云
近十年来,我国的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公共服务方面显著增强,为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新手段。
目前政府的电子化公共服务进展顺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数量迅速增长,普及率已达到28.9%。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政府通过网站提供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网站建设力度,政府网站普及率普遍上升。同时,各级各类政府网站具备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三大服务功能,政府的框架已经形成。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各级政府网站提供网上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公众满意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顺德区为例,顺德区政务网已将所有对公众公开的政策、政府动态以及政府发文的红头文件放上网供市民查阅。同时各个部门都在网上设了办事指南、在线办理业务,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能力。政务网的论坛也成为网民发表意见、建设、投诉、咨询的一个重要平台,起到了“官民互动”的桥梁作
用。区政府也非常重视网民的心声,每月都将网民反映的意见搜集起来供领导参考,并将网民投诉的热点问题汇集责成有关部门办理并反馈结果。
第二,基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不断创新。除政府网站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区县级基层政府。以顺德区为例,顺德成立了12345行政服务热线,大胆探索公共服务。顺德大部制以后,新成立的环保运输和城市管理局试用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管理。大良在社区服务方面也不断创新,以社区“平安钟”探索家居养老。
第三,电子政务与新农村建设结得更加紧密。各省市在涉农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整合已有资源建设服务体系、利用多种接入终端提高服务普及率方面取得了成绩。
但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已形成制约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我们认为,目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机构方面,社会公众方面和平台及建设者方面:
第一,在政府机构方面,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没有足够的认识,政府官员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会发现,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几,这会形成“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电子无政务”的尴尬局面。公共服务基础条件薄弱,而且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很大。
第二,公众方面方面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平台的认识及理解不足。社会公众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根据调查显示,我们电子政务支撑的公共服务,利用率普遍不高。尤其是低学历的弱势群体,基本上不会使用电脑,更谈不上利用电子化的公共服务。
第三,平台及建设方面,对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实践。历史上几乎每一项重大科技进步,都是以理论上的突破为基础和先导的。电子政务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问题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政策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政务本身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现在已经明显地滞后于我们的电子政务实践。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实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就成为必然。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
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将来的发展方向将向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展:
第一,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第二,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
同,提高监管能力。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第四,完善宏观调控。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基于以上对我国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将来的发展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对电子化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制定《电子政务公共季务标准规范建设指南》。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标准规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行政体制改革、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管理、标准化管理等个领域的问题,为了减少各地政府部门探索过程中的盲目性,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电子政务公共季务标准规范建设指南》,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战略措施,引导各地开展此项工作。
第二,组织研究力量探索中国传统管理模式与标准化管理的“兼容”问题。中国传统管理模式相比西方管理模式具有人性化、柔性化、更灵活等特点,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推行标准化管理,必须考虑与传统文化的兼容问题。
第三,对关键领域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标准化问题进行攻关。如公共服务网站操作不便、公众很少访问、时常遭到破坏等等,与政府投巨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目标背道而
驰。
第四,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标准化要兼顾“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服务提供的方式更加灵活,使公共服务的个性化提供也成为可能。但是,个性化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是基于标准化工作程序在各种标准化选项中搭建个性化平台。因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内容应该包括个性化服务。
第五篇:有效建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有效建立電子化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的變化造就了電子化人力資源崛起的機遇。人力資源管理資訊化給企業所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組織效率的提升、開支的節省、員工滿意度的提高、員工能力的改進和企業利潤的增加……但是,可供選擇的電子化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有哪些呢?怎樣選擇一套真正適合企業自身的人力資源系統呢?是自行開發還是外部購買,是採用外國產品還是本土品牌,是一次到位還是分步實施……?
縱觀市場,人力資源系統正在掀起一股新的競爭熱潮。廠商中較為知名的有國外的SAP、Peoplesoft,國內的有以金蝶為代表的企業資源規劃廠商,他們把人力資源系統作為企業整體資訊化的一部分來重點發展;以及專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北京金益康、朗新軟體和深圳的碩旺等。
可以說各廠商在產品戰略和市場定位上各有側重,如何去選擇一個有效的電子化人力資源系統,必須遵循企業不同的需求及規劃。
總體而言,國外廠商SAP、Peoplesoft比較適用于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國內廠商如金益康在中國人事資訊管理方面標準化程度較高;而金蝶的K/3人力資源系統在整體規劃,與其他應用系統的集成、人性化設計、基於.net開發等方面佔據優勢。各軟體廠商存在著多方面的差別。
一大趨勢:與整體解決方案配套
現在國內市場上有專門開發人力資源系統的供應商,也有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專業管理軟體廠商,人力資源系統只是其整體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整體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將獲得更大的發展。這是因為它已經擁有了一個廣袤的客戶資源,並通過不斷豐富自身的產品線,為客戶提供持續不斷的服務和一體化的諮詢。
整體方案供應商可以盡可能結合已經成功實施的財務、物流、生產製造系統,在原有技術架構上構建新的應用子系統,從而消除資訊孤島,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帶來的管理內耗和重複投資等問題。
比如,國內知名的電腦軟碟製造商---泰德富源科技在去年成功應用K/3ERP的基礎上全面啟用K/3人力資源系統,實現“人、財、物”三維資訊管理平臺流暢高效,既保護企業現有投資又豐富發展了企業資源規劃的內涵。有些專業人力資源軟體也會留有資料介面,但畢竟不是同一個產品系列,如果以後採用別的系統在集成方面難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專業企業軟體廠商,其軟體系統之間的開發標準是一致的,系統的拓展就是一個很容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