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路研讨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路研讨
论文大纲
指导老师:盖兵姓名:和峰学号:200822150112 引言:自2003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8个省份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如今已整整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从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的改革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整体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四级分类口径下不良率9.6%,比改革前降低了27.3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24%,比改革前提高了20.69个百分点;历年亏损挂账586亿元,比改革前减少了722亿元,降幅55.6%,资产质量明显好转。但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又当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就这一问题,结合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做了深度思考。
1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必要性
1.1农村发展信贷资金的来源
1.2农民资金设备的提供
1.3国家战略的需要
2山西省改革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2.1法人治理结构的错位问题突出。
2.2“三会一层”制度的虚位问题严重。
2.3服务发展方向的移位问题普遍。
2.4监督管理机构的多位问题明显。3改革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对策建议
3.1强化改革宣传力度,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法人产权关系。
3.3创新业务发展步伐,增强支农服务作用。
3.4推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金融队伍建设
3.5积极发挥多方合力,全力争取有利环境。
3.6国家宏观与监督,让农村政策落实 4总结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改革
概述
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改革农信社管理体制,将农信社的管理交由地方省级政府负责;二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扩大入股范围,提高入股额度,产权形式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作制三种形式,组织形式可采取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法人和两级法人等模式。改革实践
1.2003年以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到中下贫农管理,又到农业银行管理的多次改革。中国农业银行在1979年恢复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其下设机构。1984年,国务院审批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这次改革强调农村信用社的“三性”,即组织上的合作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但恢复“三性”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还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指令式计划进行。90年代后,国务院要求农村信用社要逐渐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1993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年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开始各自独立办公;199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标志着农村信用社完成了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正式脱钩,并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
2.自2003年起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及评价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个方案再次启动了农村信用改革的新一轮创新,试点工作在浙江等8个省进行,该方案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即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以及国家帮扶信用社。2004年8月底,将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到了21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8月,随着最后一家省级合作社的正式挂牌,我国新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这次改革在产权和管理权方面有很大的突破。首先是强调信用社的商业化、市场化,其次是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了省级政府,权力的下放有利于因地制宜,但也增加了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性控制,同时容易引发信用社的道德风险。2现状分析
产权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方面采取多样化方针,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水平以及信用社自身状况来选择不同的产权模式: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具备商业银行模式改造条件的信用社可以选择合作银行模式在人口相对比较稠密
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对其他还达不到条件的地区,可继续实行原先的体制,同时通过降格、合并等手段,对高风险信用社进行兼并和重组,并对严重资不抵债、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较少的信用社,可考虑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这样,我国农村信用社出现了三种新型的基本发展模式:农村信用社制度框架内重组模式、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和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各地都有不同选择。但在管理模式上,除北京、天津、上海外,各地基本上都选择组建了省级联社。当前问题:首先,当前的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方面是一种混合产权模式,出资方主要是各级政府,监管方面还是以政府指导为主,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信用社的性质还存有“官办”金融机构的迹象。
其次,在管理模式上,各省级地方政府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易于行政管理的联社模式,这造成了信用社不是对股东和社员负责,而是对上一级的联社负责,同时也伤害了农民参股入社的积极性。
最后,在股权设置方面,农村信用社的“非农”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排挤小股民和农民股民的现象,改变了信用社“支农惠农”的核心目标。
资金运营
(1)资产情况。2000年以后,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规模开始迅速加大,但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并没有完全达到国家8%的标准要求。从2004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再次出现增资扩股高峰,资本充足率有明显提高趋势,可以预见资本不足的问题不久将会得到解决。不良贷款近年来也有所好转,但由于大多数是属于历史积累,在短期内很难收回,这就使得各个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甚至有的地方超过了50%,成为信用社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
(2)负债情况。从信用社的负债总体来看,农民仍然是最主要的储蓄者,其存款额大约占到信用社总存款的70%。从存款流动性和结构来看,信用社保持较高的流动性水平,但流动性较高的同时也削弱了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尤其是上存制度限制占用了大量资金限制了放贷规模。
(3)盈利情况。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脱离出来后,一方面被转嫁了许多沉重历史包袱,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大,挤压了信用社的盈利空间,而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使得社盈利水平长期处于低位。
内部治理
(1)1996年中国农村信用社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核心治理制度。理事会负责日常事务的决策并向信用社经营层提出经营目标和战略方针;监事会负责对经营层的监督管理。代表大会负责理事
会和监事会的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对代表大会负责。三会之间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农村信用社体系上自上而下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县级、乡镇级,该体系的采用自下而上的所有权控股方式。
(2)当前问题。首先,农村信用社“三会”制度形同虚设。社员代表大会没有成为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自身受到信用社的控制和操纵。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建立,理事会受到上级的控制,监事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内部监管,信用社的经营活动更多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
其次,省级联社控制制度与法人产权治理机制相互矛盾。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三权分立模式,解决了农村信用社、信用社股东和政府之间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配问题。但改革中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造成了各省都毫无例外的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这为地方政府控制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金融提供了机遇,制约了不同产权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权力。
最后,管理水平有限,管理效率不高。农村信用社职工的文化水平不高,在放贷时不能准确有效的向农户传达信贷信息,同时存在机构冗余、人员庞杂的现象,行政成本高而经营效率低下。
监管状况
(1)建国之初,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供销社共同监管,监管的内容多是对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的规范。80年代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由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监管,监管手段多是强制性的行政式命令。199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开始逐步脱离农业银行的附属地位。
(2)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监管的总体原则。2004年银监会经国务院审批下发的《关于明确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权责分工的通知》经一步将监管体制中各级政府、省级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的权责明确。
(3)当前问题。首先,没有有效的执行对省级联社的监管工作。随着国家将农村信用社的权力逐步下放给省级政府,省级联社的特殊地位就必须要有更高层的国家机构严格管理,这方面银监会监管不完善,管理基本还是流于形式。而是否应当建立专门的全国性信用社监管机构还需讨论。
其次,信用社与监管部门关系不畅,没有建立适当的沟通机制。当前信用社还处于改革发展初期,很多业务还不规范,因此对监管机构存有戒心。而监管者也没有主动建立与各级信用社的有效沟通机制。
最后,监管体系中忽略“三会”制度。“三会”中的内部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与外部的监管部门内外呼应,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信用社管理层的附属机构。3改革对策
1.明晰信用社产权关系,推进多元化产权模式。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问题主要是法人产权的概念迷糊不清,入股农民社员享受不到自身应有的权力,甚至连基本的监督知情权都得不到满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推进多元化产权改革,分散股权,民主管理,群众监督,克服“一人说了算”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来说,要求信用社在原有社员的基础上,更广泛的吸收当地的农民农户、个体工商业者、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资金,甚至可以吸收外地资本、外资企业的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增加大额贷款数量,建立区域资金流通机制,提高信用社盈利能力。解决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是提高信用社自身的盈利能力。历史债务包袱重和小额信贷利润低是信用社提高盈利水平的两大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适当提高利差相对较高的大额信贷的数量,优化信用社的负债结构,降低资金过剩流动性的同时提高信用社的收入。其次是要建立区域间的资金流通机制,适当放宽信用社之间的头寸交易,进而保证资金过剩的信用社可以及时将资金流通到资金缺乏的信用社。
3.确立“三会”在内部治理的核心地位,减少政府部门对信用社的干预,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方面必须确立社员大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同时增强农户和企业股东的参与意识,保证信用社真正反映大多数社员的利益;另一方面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保证其对理事会的监管权力。同时,政府部门要逐渐弱化自身的经营决策者地位,改变农村信用社的一元决策体制,推进多元产权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吸纳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的同时,更要加大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健全信用社监管体制,逐渐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有效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明确外部监管机构的主体地位和各自职责,包括各级政府、省级管理机构、银监会、中央银行。这其中必须强调银监会监管的核心地位,在协调好与各级政府之间关系的同时,更要监督约束政府部门对信用社经营的干预。其次,加强内部监事会的作用。完善的监事会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社员代表大会监管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与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最后,建立信用社行业的行业自律机构,这便于各个信用社之间的信息沟通,自律自治。
5.国家配套优惠扶持政策,信用社自身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领域的竞争力。当前的农村信用社历史债务还未解决,信贷资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国家的惠农政策中应当考虑对农村信用社政策上的偏向,比如适当的扶持偿还历史债务,减免税金,制定三农信贷的专项优惠利率。同时,信用社自身也应当进一步加强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意识,减少坏帐和不良贷款,这样,依靠国家政策和自身管理的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领域就能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农村金融系统的绩效。
6.完善农村信用社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信用社进一步改革的有法可依。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法律体系,首先要明确多元产权的法律地位,这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性
问题,是改革从根本上得以推进的关键;其次,在具体业务方面制定严格的操作办法和处罚措施,并由银监会统一监管;最后,信用社、各级政府、银监会等不同部门的权责范围要在法律上得到明确表述,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权责分明、各司其职,防止越权管理和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最终保证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系统改革拥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4改革概况
改革并不等于说我国不需要合作制农村信用社,或国际规范的农村信用社在我国无法生存。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发达国家,合作金融仍然是各国金融业中不可或缺的生气勃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金融的必要性和存在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在于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团体合作、资金联合的方式,实现互助,解决单个社员不易解决的经济问题。现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业面临的现实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向、机构网点收缩;政策性银行无力直接伸到最基层去顾及农户的金融需要;农村信用社也面临重组、改造,甚至撤并;民间借贷、地下钱庄日渐活跃。因此,完全有必要发育一大批农民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对现有农村信用社也应区别情况进行可行的合理的改造。为此,国家决心将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进行规范,并明确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应当是一个在国家适度推动下的自然过程。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改革大事记(1951年5月~2004年8月)
来源:233网校 2012年12月12日 【233网校:教育考试门户网站】
农村信用社改革大事记(1951年5月~2004年8月)1951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信用合作会议的报告》,明确指出单独组织农村信用社,统一由银行领导,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 范围内普遍试办各种信用合作组织。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形式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 的决定》,国务院发布《关于公社信用部工作中几个问题和国营企业流通资金问题的规定》,决定将设立在人民公社的银行营业所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组成公社信用部。1959年 中共中央发布 《关于加强人民公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决定》。决定把原来的信用社 从公社信用社分出,下放给行产大队,成为信用分部,由行产大队和公社信用部双重领导。196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信用社是农村人民的互助组织,是国家银行的助手,是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197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提出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 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197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党组 《关于建议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中有关信用社问题的报告》,同意将农村信用社更改为“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农 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办理农村各项金融业务,执行国家金融部门的职能任务”。1980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银行工作时指出:“把信用社下放给公社办不好,搞 成'官办'的也不对,这都不是把信用社办成真正集体的金融组织。信用社应该在银行的领导 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它要办的灵活一些,不应受银行一套规定约束,要起民间借 贷的作用。如果把农村信用社搞活了,供销社搞活了,农业责任制搞活了,三者一配套,社 员的家庭副业也就搞活了,这将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 国务院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国发〔1984〕 105号)文件指出: “要通过改革,恢复和加强信用合作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充分发 挥民间借贷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这项改革的领导,注意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农业银行要加强对信用社的领导,不宜改变信 用
贷。可以跨地区开展存贷业务。信用社之间、信用社与各专业银行之间可以发生横向业务联系。存放利率允许参照银行所定基准利率上下浮动,有的可以接近市场利率。信用社必须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并接受农业银行领导。”
198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发〔1986〕1号)文件指出:“农村建设资金,除国家增加农业投资外,主要靠农村自身的积累。提倡各地合作经济组织从当年收入中适当提取公共积累,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鼓励群众投资兴建各种生产设施。人民银行、农业银行要制定不同区域和产业的信贷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改造。中央去年一号文件对信用社规定的各项政策和国务院有关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各项规定,应逐项落实。不得向信用社下达指令性转存款指标,保证信用社多存多贷。积极发展农村各项保险事业。”
1987年 中共中央《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中发〔1987〕5号)文件指出:“信用合作社必须改革官办的积弊。信用社在遵守国家金融法规的前提下,民主管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国家银行及各级政府均不得干预其资金营运的自主权。信用社交纳准备金比例降到与专业银行一致;存贷款利率可以比照国家的基准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适当浮动;业务范围可以与其他基层金融组织适当交叉。县联社的体制改革,应在保证基层信用社合作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多样试点。农业银行和其他专业银行在互等互利基础上,为信用社提供服务和相互代办委托业务。”
1993年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3〕91号)文件指出:“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根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要制定《农村合作银行条例》,并先将农村信用社联社从中国农业银行中独立出来,办成基层信用社的联合组织。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只在县(含县)一下地区组建。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按《农村合作银行条例》向农村合作银行参股,但不能改变农村合作银行的集体合作金融性质。”
1996年8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成立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确定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步骤是: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然后按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
1997年2月 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和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姜春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就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改革、人民银行加强监管、组建行业自律组织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1997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国办发〔1997〕20号),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按合作制原则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完善和加强县联社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在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增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专门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工作。
1998年11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整顿规
范管理工作意见》(国办发〔1998〕145号),要求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按合作制进行规范改造,中国人民银行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组建农村信用社县以上行业自律组织,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功能。
1999年4月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根据需要,逐步组建地(市)联社,承担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全国各省建立信用合作协会,主要职能是对信用社提供联络、指导、协调、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2000年7月 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同意,人民银行和江苏省政府在江苏全省进行了信用社改革试点。在明晰产权、完善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全省信用社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在常熟、江阴、张家港三个县级市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市)联社入股基础上,组建了江苏省联社。
第四篇:常委会思路研讨2016
在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发言
刘 兆 云
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对江苏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新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就我县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本人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着重发展“五大经济”:
一、突出高端产业经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建湖不靠江、不沿海,区位优势不强,资源禀赋不足,在宏观经济萧条、实体经济乏力的大背景下,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压力空前加大。靠投资拉动、靠铺摊子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注重经济发展内涵,提升城市发展品质。要在广谱招商的基础上,以高新区和建湖开发区为主阵地,突出重点,围绕国际尖端产业、世界500强企业,集中力量,全力公关,确保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对已有的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重视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等产业链顶端的产品,为建湖在新一轮竞争中早布局、早发展,建立新的优势。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进“515”人才引进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双创”人才引进工程,加快引进产业匹配度高、带动力强的创业人才与创新团队,使建湖成为各类人才的集聚地、万众创新的向往地,真正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二、再现民营经济辉煌,夯实产城融合发展基础。民营经济一度是建湖的主体经济,上世纪90年代的森达等一批民营企业全国知名,建湖本土服务业企业如摩登经典、有意思成功实现了向全国各地的品牌输出;建湖的茶餐馆遍布城乡,餐饮经济十分丰富;建湖全民创业的氛围特别浓,弃政从商的建湖现象曾轰动一 时,几千万、几百万的大小老板比比皆是。因此,如何推动万众创业,再创建湖民营经济辉煌,成为建湖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民营经济各方面瓶颈制约日渐明显,如资本结构单
一、融资渠道狭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为此,我们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在突出发展高端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以县科技创业园、各镇工业集中区为主阵地,突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产权制度创新,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出台更加有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措施和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推促银行为民营企业开展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同时,努力探索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路子;推动技术进步,鼓励其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大蓝领人才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改变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打造城镇水乡园林特色。旅游业是保护环境、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弘扬文化、宣传城市的形象产业。城市旅游不能没有特点,建湖县城比区位、比资源、比工业、比商贸、比历史,远的不谈,省内、市内也毫无优势可言,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建湖是著名的“水乡明珠”,境内共有3000多条河流,县城建成区内就有100多条河流,正在申报国家级园林县城。因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百河之城,彰显水乡园林特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以双湖公园、秀夫公园、西塘河风光带、神台河风光带为基础,整合城南、城东广场绿地、城市慢行系统、苗圃、植物园、水上乐园、游乐场等现有资源,加大城市河道整治力度,精心设计水上游线,增设渔人码头、游船画舫、水上游乐竞技项目,融合水乡文化、杂技文化、淮剧文化、烟花文化,科学点缀城市小品雕塑、规划展示馆、美术馆、淮杂烟花 博物馆,集休闲、娱乐、健身、度假于一体,全力打造“水乡休闲慢城”。同时,以九龙口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景区项目尽量涵盖所有与水有关的元素,如以观赏自然风光为主的湿地观赏区,以科研、学习、培育、观鸟、展览为主的湿地体验区,以渔耕文化展示、体验、生活为主的渔耕文化体验区、以水上运动、水滨垂钓、休闲购物为主的休闲娱乐区,以及游客接待区、养生度假区等,总之,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集水乡、生态、湿地、里下河风情之大成,策应县城“水乡休闲慢城”的打造,融入长三角旅游圈,成为现代都市人群向往的新的旅游目的地,建湖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四、抢抓高铁经济机遇,促进城北经济板块崛起。徐宿淮盐高铁以及沿海高铁建成后,建湖与上海、南京、周边各大地级市的距离迅速拉近,我县与其他城市之间人员、资金、信息等交流将变得更加快速频繁;要素和产品流动的成本明显降低,进一步带动我县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我县接受产业辐射、提升产业层次提供重大历史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因此,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铁经济,推动城北重新崛起。建议:一是加强宣传推介。提升建湖整体形象和美誉度,最大限度放大高铁经济效应。二是主动对接高铁经济。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科学制定未来产业发展、城乡统筹、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专项规划。三是高标准设计建设高铁站区。按照建设地标性建筑群和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体要求,实施高铁客运站、站前路改造、秀夫路北延、站前广场建设等工程,打造多功能的综合客运枢纽。四是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利用大规模的人流和站区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能推进城北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五是发展 高铁道口枢纽经济。坚持“以站兴商、以商带城”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宾馆、酒店、写字楼和商品超市;做好现有市场和物流园区的提质与升级换代,打造连接全国乃至世界的物流网络。
五、重视总部经济培育,提升城南新区发展水平。发展总部经济能为建湖带来五种效应:一是“税收贡献效应”,包含企业的税收贡献和企业总部高级白领、员工个人税收贡献;二是“产业乘数效应”,企业总部会带动一大批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同时,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投资对城市的贡献也很大;三是“消费带动效应”,包括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配套消费,以及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四是“劳动就业效应”,总部经济会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带动第三产业就业;五是“社会资本效应”,可以提升建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城南新区环境优美,行政资源集中,现代服务业具有后发优势,适宜作为总部经济的招引者和承载者,建议城南新区围绕金融商务文化服务业集聚区定位,把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加快总部经济区、电子商务、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园、水乡风情小镇、汽车文化广场、健康养老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配套能力,积聚人气商气,提升新区产业的辐射力。
2016年8月
第五篇:浅谈农村信用社改革
浅谈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家机融机构纷纷介入,使农村金融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更加关注自身的变革提升,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农信社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善服务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分布广泛,深入农村与各社区,但各网点设施参差不齐,与其他银行相比有一定差距,各信用社应该规范和统一内外部形象。营业大厅里便民设施应齐全,增加人性化服务,如为客户提供座椅、饮水机、老花镜、各种单据填写样本等等,特别是叫号机和自助柜员机的普及。
二、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农村信用社出现人力资源“断层”现象,虽然已经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吸收了大量年轻化、学历高的“新鲜血液”,但普遍缺乏实际业务操作经验,这就要求在员工上岗前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工作过程中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并加强老员工的“传帮带”作用。
业务素质提高了,还要加强员工服务礼仪的培训。农村信用社要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从内而外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大堂经理及柜员、信贷员这些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人员,首先要做好服务礼仪,尊重信用社的每一位客户,不划分等级,不做区别对待;真诚地为客户着想,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时刻保持微笑,与客户交谈,多用“请、谢谢、您好、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三、优化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品种
现今社会,人们对投资渠道的要求越来越多,所以农信社也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优化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品种。
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折、卡服务,但网络业务的发展还显滞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未全面开办,这就使农信社失去了很多潜在的客户。另外,各大银行都蓬勃发展的银保业务,在农信社的发展也不是很快,所以农信社应加强与保险业的合作,满足客户养老、意外伤害、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拓展中间业务。
农信社的主战场在农村,应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信社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农村企业和农民生活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信贷种类和优惠政策,给予多种资金支持模式,使自己的服务品种多样化。
四、加强宣传,塑造品牌
农信社完成了自身一系列的提高完善后,还应大力开发信息传播最快的网络资源,通过论坛、新闻和搜索引擎等宣传方式把自己展示出去,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形象。
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农信社能够做到不畏困难、勇于进取、锐意改革,必将迎来出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