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西方国家的改革看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作业封面
系 别:_______管理系____________
专 业:_______公共事业管理_______
班 级:_______12级公共事业管理___
学 号:_______1213031031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徐根__________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1 月8日
从西方国家的改革看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在深化公共事业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开始从政府职能的转变,吸收和借鉴国外有效的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加快建立真正的公众认可,满意度和支持政府的公共管理系统的现代化。
西方国家公共事业领域崛起改革。这是一个追求“3E”(经济,效率和效益,即:经济,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新公共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撒切尔政府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方案,美国政府再造运动;加拿大公共服务2000计划;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主张公共服务改革;新西兰的财政和人事制度改革;澳大利亚金融管理改善计划等。这些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政府的规模,减少行政成本;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文化,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服务市民的需求在第一的地方,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推行绩效管理,保护实现最佳分配有限的资源,政府的长期目标设定组织,以实现战略目标,评估性能标准,在最终测试结果的政府评估电子政务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规范,公正,高效,透明的服务时间。事实证明,这些改革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加入WTO后,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在各个领域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是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的整合。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必然和不可避免地吸收和借鉴外国政府部门都被证明是有效的,正确的是公认的公益实践。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弱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理论概念,组织结构,人事管理,权力运作在很多方面优越,服务态度采取拿来主义,在实际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利用。
西方国家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手段之一就是实行民营化。所谓民营化就是指允许除政府之外的 民间力量进入原先由政府垄断经营的领域。在实践中,率先进行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的是撒切尔夫人。1981年初,撒切尔夫人以39.16亿英镑的价格,将英国电信公司出售给私人,拉开了民营化改革的序幕。民营化所包含的内容有民营化改革的三大类、地方分权化、对改革效果的评价。民营化改革的三大类:1.私有化,西方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全面干预时期”,西方国家政府采取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私有化改革意味着开放政府垄断的领域,如航空、电信、能源、电力、供水等等,让私人资本进入,且政府原有的相关资产通过周买的方式转让给私人企业。2.引入竞争机制,除了开放以具备条件的公共领域外,西方国家政府对尚不适应完全私有化经营的公共事业,采取了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以促使其提高运营效率。3.鼓励第三部门介入,所谓第三部门就是指介入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地方分权化是指将公共事业的管理由中央集权变为属地责任,使地方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公共事业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重新分配。将权下放到地方政府的意义在于:1.地方政府可:可以根据自身具体的情况的特点来进行操作;2.在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会形成竞争,也相当于前面提到的在政府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地方分权改革过后,民众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选择最能满足其需要的地方,从而迫使地方政府提供有竞争力的公共服务。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对政府而言,改革在缓解国内财
政压力、公众信任危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私有化获得了资产的回收,增加了财政收入。第三部门的介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竞争机制的引入,促进了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运作成本。
通过西方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首先应该强化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然后是多元化,第一,在公共事业投资上,除了政府大量拨款主持外,社会组织、私企也大量投入,形成政府、私企和社会组织多元化并举的投资格局。第二,在管理上,表现为分权化和社会化。第三,第三部门应该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还有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对公共事业实施管理,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格局。我国改革的主要内容应从围绕以下方面进行。1.私有化2市场化:合同出租、以私补公、客户竞争、内部竞争。3.社会化: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社区化、用者付费、地方化。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时应遵从以下的规则:1.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进行大胆的创新,充分调动创新性思维。3.将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完善与管理技术和绩效的提高结合起来4.培育市场,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西方国家公共部门资产的管理经验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资产配置方式这三个三面,我国也可以借鉴。1管理体制。2.管理模式: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对公共部门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对公共部门资产实行专业化管理。3.资产配置。4.明确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层次结构。5.建立非经
营性国有资产分级分类监管模式。5.建立科学、民主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机制。6.积极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中,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积极引入工商企业的管理方式;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遏制官僚腐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建立新型的公共管理组织模式、思维模式。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主要领域应该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住房与社会保障。改革的原则应该遵循:掌舵而不是划桨、授权而不是服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放松管制,以使命感引导管理者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最好的完成使命的方式、结果导向,按效果而不是投入拨款、顾客导向,满足顾客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寻求收益而不是浪费、预防而不是治疗、从等级制到参与协作,关注官僚组织中的一线工作人员、市场导向,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我们可以借鉴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有十种。政府服务、政府出售、政府间协议、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凭单制、自由市场、志愿者服务、自我服务。上述的十种基本模式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政府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避免政府垄断,即使是在只能由政府提供服务的情况下,也尽量以发挥规模效应、专业分工优势以及引入竞争机制为首要考虑,选择政府间协议模式。第二,在结合现实条件分析物品的复杂属性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引入自由市场、志愿服务及自我服务模式。第三,在纯粹公益物品及公共池塘资源物品的供给上,选择政府服务或合同承包或补助或凭单制的方式,具有很强的自然垄断地位的物品,则采
用政府出售或特许经营的模式。第四,通过合同承包的方式将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需要的事务性服务外包给私人组织或第三部门,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专业人士的优势。上述的十种模式也可以被综合运用,总的来说有两种方式:1.多样化安排,在特定辖区中利用多种模式提供某一特定公共事业领域的服务。2.混合式安排,多个模式被运用于某一制度安排之中。以交通为例,十种模式都可能被利用,相互之间能够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最后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必须特别注意要想让市场和竞争机制成功发挥作用,有两个重要的条件:1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各参与主体,均有严格的预算约束。2消费者的需求量必须达到足以带来竞争的程度。
以上就是从西方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学习和借鉴到的一些东西,希望能给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早日成功的进行改革,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平程度和带来更高的效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第二篇:从法律经济学看我国法律改革
Script>在国外,经济学大举“入侵”法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学家从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法律作出深刻的经济分析,法律经济学由此诞生。
法律经济学提供了一套与传统法学
迥然不同的分析方法
法律经济学的产生基于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法学与经济学在研究主题和价值观上有相当的共通性;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分析人类行为完整的架构,而这套架构是传统法学所缺少的。传统主流的法学理论一直是法律的哲学,它的技术基础是对语言的分析。绝大多数法学家把实证研究想象成是对案件的分析,目的是力求法律解释的一致性。法律的经济分析是一个与传统法学思维不同的方向。
法律经济学讲什么?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律的形成、结构、效果、效率及发展的学科。从理论上讲,凡是理性的东西都是可以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的。经济分析通过收益、成本的差额比较来确定最有效率的行为方式或制度模式。经济分析中的数量分析和行为理论的量化完全实现了理性的确定性要求。
归纳整个法律经济学理论,其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和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即效率最大化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动都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
法律经济学还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这些方法都以自己鲜明的特色使法律经济学充满生机。
均衡是法律经济学和中国法律改革的共同要求
均衡是个数学概念,借自于微积分理论。均衡指因为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
有效率的法律制度是努力使法律供求趋向均衡。中国法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供求之间从不均衡过渡到均衡,即我们要充分保证避免市场经济中法律服务严重短缺。这种均衡应当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各个方面。
法律改革的实质是重新配置公权力和私权利资源,是一种制度的重新安排。当前,中国法律存在着的不均衡状态直接影响法治进程。从民商法看,民商法长期以来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表现为民商法在质量、数量、体系化方面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民商法体系不完善,基本法过于疏简,司法解释压过条文,立法内容有缺漏,落后于社会实践;从行政法看,行政法规过于泛化,强调涉及领域广、干预力度大,有些进入了它不应介入的领域,构成市场经济和法治的障碍,成为法律不均衡的主要根源。从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看,财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自由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有关企业法律、适应市场经济对政府要求的行政程序法、以及迁徙自由、结社自由等与市场经济相应的法律法规都亟待完善。法律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将推进这种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建立。
效率是法律经济学和中国法律改革的共同目标
效率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法律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效率”。效率应当是中国法律改革的主要目标。它的价值不仅仅因为它为我们认识和评价法律提供了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使法律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工程,把法律和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某些最基本方面联系在一起,并提供了一把新的打开法律社会工程之门的钥匙。
从司法实践看,同国外的法官办案效率相比,我们的法院办案效率是相对较低的,有相当比例的案件不能在法定期间内审结。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最佳效率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处在相等的均衡点上。所以,效率目标的实现不能一味追求节省法律改革成本,导致成本投入不足,也不能一味加大投入法律改革成本,导致成本浪费。
法律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法律经济学已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一种国际法思潮的事实将改变中国传统法学的固有结构。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将促进中国法律改革。
法律经济学原理和实证研究告诉我们,法律方法和经济方法虽有差异,但常常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就同一个法律规则而言,法学家维护的是公正,经济学家维护的是效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常常是殊途同归。我们过去将公正作为法律的价值标准,今后,我们在坚持公正标准的同时,效率将成为法律改革的目标。
从法律经济学看我国法律改革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2003年,一场“非典”突然袭来,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非典”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去反省和总结,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而2003年的非典危机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这次 “非典”疫情的扩大,除了受卫生技术条件的制约外,在初发时对“非典”的传染性和可控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及普通民众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信息公开力度不大。在我国政府刚涉及非典危机时,信息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反应能力较为迟钝。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是难以明确的,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4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目前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应急法律保障不足,无 法 满 足 危 机 管 理的法律化及制度化要求。
二.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增强政府危机风险意识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广泛树立危机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将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随时评估纳入危机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其次,必须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和监控系统,使相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时刻做好防范危机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二.建立公共信息公开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随着政府推行政策转向依靠其公信力,信息公开将成为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利器。应改变某些传统管制方法,允许有关新闻媒体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及评论,并全面开放;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有关危机事件方面的知识,让公众能够迅速掌握、了解真实情况,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防止出现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危机的失控和无谓的恐慌。三.提高政府危机应变能力
我国政府危机应变能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行政效率低下所致。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政令统一、职责明确、协调一致,以提高政府应变能力。首先,要加强统一指挥和控制,通过缩减不必要的组织层次,适当扩大相应管理幅度,提高行政组织的纵向沟通速度。其次,要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根据事权的性质来恰当分配职能关系,避免各自为政、部门封锁。最后,要改变权力过于集中于上层的状况,把一部分决策权(如公共安全事务)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它们能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四.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在处理“非典”危机中,政府从采取隔离措施,到追究失职官员的责任,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作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在短短的20天内出台,创下建国以来单项法规出台最快的记录,为政府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转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进步。危机的危害在于其巨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将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应当尽快启动《危机事态法》的制定,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这样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应对能力,构建起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将是中国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所必须履行的一个历史使命,也是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政府应当逐步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提高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使整个社会都能有效发挥应对危机事件的作用,减少危机事件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为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和创新
第一节中国公共事业改革历程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事业活动非经济化;我国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化;我国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我国公共事业运行机制非效率化;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放权”和“搞活”;“让利”和“免税”;“开放”和“联合”;鼓励和提倡全社会办事业。
第二节现代事业管理设计——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模式选择
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概念: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的组织管理制度,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事业管理制度,也不完全照搬外国的事业管理模式,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事业管理制度。
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特征:
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
多样化的事业组织模式;多元化的事业组织模式;
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
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制度
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
第五篇:从“长虹事件”看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
从“长虹事件”看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
2004年岁末,一场发生在美国的诉讼把人们的目光集中到我国最大的彩电厂家四川长虹。在长达两年的沉默之后,长虹与美国代理商APEX Digital(下称APEX)发生了决裂,终于开始了追收40亿元人民币应收账款的法律行动。而APEX正是在过去三年中为长虹带来巨额
出口、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40亿这个
数字,相当于长虹对APEX全部销售收入的40%!
通过对长虹近几年的年报分析可以发现,2001年APEX第一次出现在长虹的应收帐款前五名名单中,并列于榜首。而公司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比前一年下降了11.14%,出口收入增长了10.89倍,由此可见2001年的产品出口成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但出口的大幅增长并没有得到现金流的支持,当年公司应收帐款余额增长58.27%,而前一年是下降27.23%,由此可见出口的增长带来的是财务压力的增大。此外,公司应收帐款前五名的应收金额占应收帐款总额的比例大幅上升,显示公司应收帐款风险有集中的趋势。而APEX的欠款也逐年增长,欠款帐龄也有延长的趋势,这都预示着长虹海外货款回收的状况越来越不乐观。(具体数据见表一和表二)2003年业界就曝出“长虹遭诈骗”的**。当时长虹及APEX双方同声否认,但危机终于掩无可掩在2004年末爆发。APEX一如既往否认所有有关“诈骗”的指控,但是长虹此番终于把自己放到了受害者的位臵上。是否会有诈骗指控,尚待司法当局认定,而对于长虹来说,40亿元的教训已成事实。然而,“长虹事件”并不是一个被海外代理商欺诈的简单个案。实际上常有中国企业为了在海外拓展进行低价销售或者甘冒赊账
风险,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四川
长虹2000至2003年销售收入与出口收入变化情况
单位:元(RMB)
年份 销售收入 增幅 出口收入 增幅 出口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例 2000 10,707,213,900.00 7.97% 65,217,500.00 未披露 1%
2001 9,514,618,500.00-11.14% 775,943,800.00 1089.78% 8.16%
2002 12,585,184,700.00 32.27% 5,541,290,800.00 614.14% 44.03% 2003 14,133,190,000.00 12.30% 5,038,262,800.00-9.08% 35.65% 资料来源:四川长虹(600839)1999至2003年年报
一、产生问题原因
长虹事件所暴露的问题表面看是财务管理问题(应收帐款风险),而探其根源是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造成此次事件的原因很多,以下三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1、厂商竞争激烈
家电行业是我国开放较早、竞争较充分的行业之一。在国内城镇市场日趋饱和而农村市场尚未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家电企业利用我国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通过产品出口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多利润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跨国贸易需要在国外市场建立销售终端,因此通过代理商来达到此目的成为投入成本相对较小、时间相对较短的一种方式。由于国际贸易往往运输时间较长再加之家电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国外的代理商必然要求一定的还款期(占压生产企业资金)来完成销售。这种结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必需的也是生产企业一定要警惕的。从“长虹事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由于过于心急而忽略了风险控制,导致应收账款大幅上升,产生坏帐的风险或事实。
2、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这是因为:(1)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正处在建设期,在诸多方面还不完善不健全,尤其表现为法律法规和个人、企业信用数据库的不完善,因此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在此大环境下也处于探索阶段;(2)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在打破计划经济配臵资源和产品的大环境下,诸多行业逐步步入买方市场。
生产企业在生存压力下较难顾及销售的信用风险,仍停留在片面追求产值或销售收入的阶段;
3、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架构未完善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架构主要是指负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部门设臵及与其它部门责权利的分配。企业信用管理是个动态过程,贯穿于原材料的采购、信用额度的设定、应收帐款的管理等生产经营全过程。而且它也与营销、财务管理相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因此,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应该超然于营销和财务部门,这样才能摆脱销售压力的干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监控,科学地评价销售风险;而“超然”并不是把信用管理和营销、财务完全隔裂开,而是相互协调,以达到收益与风险最佳配臵的目标。
二、减少销售风险的措施
销售风险是伴随着企业非现金销售时刻存在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销售风险是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来减少的。以下措施就是值得运用的:
1、资信调查
企业资信调查即企业征信,是指由专业化的信用管理或服务机构对有关企业资信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开放征信资料和数据、提供信用报告。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资信调查,全面理解被调查企业对金融部门贷款的按时还本付息情况、对供应商应付帐款的按期支付情况、对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交货期等履行情况、纳税、涉诉等多方面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资信调查,可以帮助企业与新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了解老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合作和销售风险。(对以上数据,如何真实有效收集,是个关键问题,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客户不愿意提供此类信息,而银行部门也不会提供!)
国际上知名的提供企业资信调查的公司包括邓白氏国际信息咨询公司、中华征信所等机构。它们拥有全球诸多客户的信用资料,并且定期更新,以满足企业资信调查的需要。在“长虹事件”中,长虹的美国代理商--APEX自2001年到2003年获得邓白氏国际信息咨询
公司的信用评级多为3A4。3A指的是该公司的净资产在最高级别为5A中的排位,而4则是风险评级中最高的一级(1到4级表示信用风险由低到高)。根据评估,APEX的资产净值最高不过600万美元左右,这一评级代表着非常高的信用风险。因此给于该公司信用额度是十分危险的。
2、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政策性保险业务。当出口企业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如出现买方由于保险合同列明的原因无法按时、足额地支付货款时,由卖方提供对方违约证明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核实后将按保险合同规定支付货款,同时求偿权转移给保险公司。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占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左右,远不及日本的50%,英国的45%,韩国的14%。在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如此之小的情况下,国内出口企业自己承担了过多的收汇风险。
3、结算方式的选择
在国际贸易中,不同的结算方式蕴含的收汇风险是有显著差异的。在几种常用的结算方式中,信用证结算由于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因此是收汇风险最小的;而托收以部分银行信用为基础的,其蕴含的收汇风险自然大于信用证结算方式。托收有两种基本形式:在光票托收方式下,出口商只是委托银行收回出口货物的价款,进口商提货的单据由出口商直接邮寄,银行对进口商支付货款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力,因而所蕴含的收汇风险是很大的;而跟单托收在承兑交单(D/A)托收方式下,进口商只要在代收银行出示的由出口商签发的汇票上签章承认付款责任,即可取得可供其提货的单据,因而所蕴含的收汇风险也比较大。在跟单托收付款交单(D/P)方式下,进口商只有向代收银行支付了货物的价款,才能取得可供其提货的单据,因而所蕴含的收汇风险要小得多。汇付分为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形式,都是纯粹的商业信用形式。显然,预付货款基本无收汇风险,但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除了稀缺的产品很难实现。而货到付款所蕴含的收汇风险非
常大。赊账销售(OA)是各种结算方式中收汇风险最大的。
4、保理
保理,即保付代理,是指企业把由于赊销而形成的应收账款有条件地转让给银行,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并负责管理、催收应收账款并进行坏账担保的业务。在买方市场的今天,生产企业想扩大对欧美市场的销售,就必须提供有利于进口商的条件,因此在支付货款方式上不免要采用赊销或D/A方式。在此种情况下,保理业务可以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首先,在双保理机制下,出口商向出口保理商提出申请,由出口保理商委托进口商所在国的保理商(进口保理商)对进口商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并将结果通过出口保理商告知出口商。进口保理商还可应出口商要求,为进口商核定单笔或循环信用额度,从而降低出口风险;当出口商发货后,出口企业可以凭借出口单据要求保理商先行付款,从而加快资金周转;而一旦进口商未按期支付货款,出口商可以从保理商获得一定额度的赔偿。
虽然保理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是在国外已广泛被使用。据统计,2001年全球保理业务量已达到了7200亿欧元,在西欧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该项业务发展尤为迅猛。
综上所述,随着WTO背景下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各种风险比在国内要大得多。因此,很有必要加强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发现风险、识别风险的能力,以使出口销售成为真正增加企业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紫色为读后重点,与文章重点无关.●红色为读后反思,与文章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