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doc 吴新运[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06: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doc 吴新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doc 吴新运》。

第一篇: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doc 吴新运

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吴新运

在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越来越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师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让人心痛,令人深思。做为教育管理者,尤其是小学教育管理者,我们要在抓学校教育教学,抓教师师德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认真思考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的教师职业倦怠,经常出现违反师德的现象

一、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强迫症、躯体化、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其中,农村教师的心理问题比城区教师严重,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严重,男教师比女教师严重。尽管各地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但均已说明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人格有偏移,个性有缺陷都会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往往喜怒无常。所以,我们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二、我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工作压力过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可能摧毁人的整个免疫功能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生理失衡和失调。目前,我们的许多中小学教师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激烈竞争,连续的人学高峰导致的班级人数增加,教师严重缺编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许多教师除了白天紧张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备课、改作业、出考题……旧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极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致使不少教师身心状况每况愈下,甚至积劳成疾。

(二)经济收入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其他部门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人相差甚远,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长此以往,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难以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人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小学男教师因经济收人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连找对象也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教师个人原因。

学校教师自尊好强,工作中宁可身体受累,不愿脸上抹黑。做什么事都想要个好。由于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在工作中出现了尽管很努力很勤奋,却少有成就感;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觉得难以适应;教师付出与收获之间不均衡;总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工作上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工作头绪太多;教育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常有否定自己过去的痛苦感;身体不适,难以适应紧张而快节奏的工作……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个人的性格也影响其人际关系紧张。比如,有些教师比较自私,从来不顾及别人;某些教师看事物只看表面,产生误解;某些教师讲话不注意场合、分寸,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别人;某些教师孤芳自赏,看不惯周围的人和事;有些教师遇事斤斤计较,不能宽以待人;某些教师老是得理不饶人……教师个性特点无形中影响了自己与同事、家长、学生的沟通交往,造成人际敏感等心理上的问题,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

学校领导要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更贴近教师的职业心态。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扬名和扬长的各种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使他们时时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的情感,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情,轻松愉快地投人工作。

第二篇:我校教师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信丰县第六小学教师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支部书记、副校长 李定生

新课程推进与实施的成效,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制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那么,我们学校的师资队伍状况如何?本课题组展开了一次以“教师工作现状”为主题的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群体问卷调查法和部分教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对象是全校一线专任教师(有兼课的行政干部、入伍工作未满二年的新教师除外),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01份。

一、调查状况的分析

(一).学校教师的工作状况总体良好。

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积极进取。如:在回答“您对自己从事教师职业感到满意吗”,有53人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占调查人数52.4%,有40人选择“一般”,占调查人数39.6%,仅8人对教师这个职业感到“不满意”。表明大部分教师还是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从业态度。在回答“您的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有69人选择“自己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占调查人数的68%。在回答“您认为最能激发您工作热情的因素”这一问题时,有55人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占调查人数的54%,有24人选择了“领导认可”,占24%。在回答“你会经常思考如何改善工作方法和提高效率”这一问题时,有75人选择“经常”,占调查人数的4.5%,表明老师们爱岗敬业,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回答“当您接任一个新班级半学期后你一般能叫上多少学生的名字”时,有87人选择了“全体同学”或“一半同学”,表明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与管理还是很关注学生的,基本上做到了“目中有人”。由此可见,我校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良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工作压力偏大。

在回答“您觉得工作压力大吗”这一问题时,有80人选择“很大”或“比较大”,占调查人数的79%。在回答“您对工作满意度不高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时,有61人选择“工作压力大、工作待遇不高”,占调查人数的60%。老师们在回答“工作压力大最主要是来自哪里”时,有37人选择“升学考试的压力”,有33人选择“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27人选择“心理压力大”。在回答“近年来您工作量超负荷的情况”时,有71人选择“经常超”或“有时超”。由此表明,我们绝大部分的教师都认为工作压力偏大,压力主要来自升学压力、工作量大以及心理压力等方面。

俗话说,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合理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也是做好和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必要条件。但压力过大,使人不堪重负,不但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会给教师带来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长而久之,容易造成教师的身心俱疲、精力耗竭之结果。

2.教师工作热情衰退。

在回答“您对自己工作热情度(情绪)的总体评价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59人选择“从教初期工作热情很高,但现在没有从前那股热情了”或“一般(不冷不热)”,占调查人数的58.4%;而仅有35人选择“热情高”,仅占调查人数的34.6%。可见,教师工作热情有所衰减。在回答“您经常到图书馆借书或到教师阅览室看书吗”这一问题时,只有25人选择“经常”,占调查人数的24.8%,有30人选择偶尔,占调查人数的29.8%,有36人选择“很少或一般不去”,占调查人数的35.6%。当然,我们的教师之所以不愿多去图书馆,也许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是否也可以说明,我们的教师在主动学习、业务提升方面的积极性不够呢?在回答“您对新课改、校本培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仅有44人选择“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占调查人数的43.5%;有32人选择“积极支持、较少参与”,还有25人选择“无所谓”或“反对”。调查表明,部分教师对推进新课改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跟进不够主动,学习意识淡化,工作责任心下滑。

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与衰退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调查表明,目前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有衰退的表现,并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平时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完成“教师匠”的工作。究其原因,既有其自身的因素,也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必须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教师的情感需求迫切。

在回答“在您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最希望得到的进步(最大的需要)是什么”,有59人选择“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尊重,特别是得到学校领导的理解与尊重”,占调查人数的58.6%。在回答“您很关注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否得到学校领导的理解与尊重吗?”有49人选择“是的,很关注”或“希望能得到领导的理解和尊重”,占调查人数的48.5%。在回答“您认为教师在工作中最易产生压抑和倦怠情绪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有57人选择“自己工作和付出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肯定”,占调查人数的56.5%。上述统计表明,教师们的情感需求是不容忽视的,也就是说,教师们辛勤工作,默默地付出,从内心深处而言是非常渴望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能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与鼓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希望获得别人的鼓励和欣赏,教师也一样。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而人的高层次需求一旦得到了满足,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将会极大地激发其工作热情,以更加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去工作。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也应该十分关注并要想方设法去满足教师被尊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内在的工作潜能与创造力。

4.学校在制度管理方面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在回答“您对学校创设平台、助人成功方面的工作,总体评价是什么”,有51人选择“不满意”或认为“不公平,偏爱少数人”,占调查人数的50.4%。在回答“您对我校在打造温馨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方面的总体评价是怎样”,仅有31选择“基本满意”,占调查人数30.8%,而更多的老师认为表现“一般”或“不满意”。在回答“您对学校每学期例行检查教师教案的做法的态度是”,有57人选“不支持,认为没有必要,流于形式”,占调查人数的56.4%,有22人认为“不宜搞一刀切,新、老教师要区别对待”,占调查人数的21.7%,有13人认为“属于例行的教学常规检查,不敢不要”,占调查人数的12.8%,只有11人认为“支持,很有必要”,占调查人数的10.9%。

在学校的管理中,制度管理是基础。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行为,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很有意义的。致力于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温馨的教学工作环境,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激发其工作热情与潜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里,才能心情舒畅,积极工作,才能有归属感,真正的爱校乐教,才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否则,教师就会人心涣散,工作懈怠,学校将会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调查的基本结论

第一,压力影响热情,热情调节压力。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包括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等),压力适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潜能与热情,但压力太大,则会给教师带来身心疲惫,影响其工作热情;热情的衰退、情绪的低落又会使人倍感工作的重负,而热情高涨、心情愉快却有利于缓解各种压力。第二,热情受制于管理,管理激发热情。教师的工作热情度与学校的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工作热情受制于管理,若学校的管理欠科学、不完善,不但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压抑情绪),还会无形中增加教师的身心负担。另一方面,若学校的管理科学、完善,既有利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调动教师工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有利于减轻或化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第三,管理化解压力,压力源于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压力是源于管理,如果管理者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的正常需求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满足等,教师的身心压力一定会加重。如果学校的管理注重科学与完善,在肯定教师“苦干”的同时,更加提倡“巧干”,努力打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定将有利于减轻或化解压力。

由此可见,单就学校的内部环境而言,在一般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工作热情以及学校的管理三者成互相关联系,其中管理是关键。(如下图所示)

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用心经营管理。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提三点建议:

(一).完善制度管理,调动和激发教师工作的干劲与热情。

目前,大多学校都很重视“制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因为它是在长期“经验管理”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它对于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往往能收到明显效果。但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面对“制度管理”至少有以下二点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其一是必须经常反思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实效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我们既定的各种制度不可能是常有理、老正确,随着时间、空间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实际而不断修正、完善制度,使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我校现行的 “规章制度”中,也有些已明显过时而没有及时予以修订完善。其二是“制度管理”模式通常忽视了管理中的人文性。制度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经常是要求老师要怎样做,不允许怎样做,而很少涉及到要求领导要怎样关心教师的。这样,一方面容易使管理者忽视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容易忽视教师的情感需求,忽视教师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工作中 “渴望能得到领导的理解和尊重”的情感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刘老师在座谈会上说:“学校管理上重形式,不重实效。学校过多的形式化的检查、过细的管理细则,占去了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束缚着老师的手脚,这样不好,也没必要。”丁老师说:“学校领导能否与老师进行一些情感交流,特别是性格比较内向的老师,是很有必要的,三五年轮一遍也好”。可见,现实生活中教师群体的情感需求是很迫切的。因此,在当代的学校管理中既要关注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实效性、公平性与公正性,又要关注制度的人文性,管理中要坚持“理性”与“人文”并重,做到“刚”“柔”相济,才能有利于催生教师的工作热情。.在管理中要敢于坚持原则,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好规矩”,还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为人处事一定要坚持原则,一视同仁。在现实中,有些管理者会认为坚持原则、对教师严格要求,会得罪教师,特别是面对自己的“好朋友”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不免睁只眼闭只眼,经常以老好人的面孔出现,并认为这是尊重教师,是对教师人文关怀的体现。殊不知,这种处事不敢坚持原则、对错误思想和行为不敢批评抵制的管理者,是对自己、对学校、对“好朋友”不负责任的表现,最终必将给学校、教师造成更大的贻害,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的。因此,在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注意维护“制度”的严肃性,要敢于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呵护公平与正义,在学校中弘扬正气,营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这才是尊重和爱护教师的最高表现。另外,学校的管理者在处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时,特别是教师较敏感的利益和情感问题上,应不徇私情,以公正无私、一视同仁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不能因利己、亲己而偏长护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心服口服、心舒气畅,保持健康的群体心理和高涨的工作热情。

2.有时“无为”胜“有为”,必须适度“放权”。

几千年前,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提出“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和无能为力,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比如,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未必事事亲为,啥事都管,要学会“放权”,尽量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抓有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实践证明,这种“无为而治”的结果更好。再如,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专业人员,利用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既是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也是教师的专业责任。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应主要侧重于对教师职业方面的管理,如师德规范、工作态度、工作效能的管理,以及教学常规、作息时间与劳动纪律等方面的管理,即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对于教师在自己专业方面的发挥,比如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方面,学校管理者应更多地学会“放权”,即不该管的,管理者就不宜有过多的指手画脚。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教师遵循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该让教师具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这样有利于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智慧,增强教师的专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潜能。同时,学校在肯定教师工作“肯干”的同时,更应该鼓励和提倡“巧干”,学校还应该努力为教师“减负”。这些都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常言道:“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按行为科学的观点:工作成绩=能力×动机激发程度。也就是说,在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受到激励程度的高低。教师激励是指通过满足教师需要(包括物质、精神等),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既定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激励与需要、动机和行为密切相关: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当教师具有某种需要而又得到满足时,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否则就易产生紧张、不安和失落等消极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千方百地计利用激励机制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在采用激励手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重物质奖励而轻精神鼓励,其结果是,大家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校风、师德风光不再。第二,造就了“名师”,别忘了“普师”。一个学校的名师、骨干固然重要,对于带动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众多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也不能被忽视,应该得到应有的表扬与鼓励,更何况“名师”还经常“跳槽”。第三,要注意激励的公平性。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要把自己的努力和所得的报酬与另一个和自己条件相近的人的努力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一方比值大于另一方,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会影响人际关系,导致员工消极怠工,不思进取。在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诸多因素中,公平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尤其是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分配住房以及职位的提升和奖金的分配等方面教师比较敏感的问题上,一定要努力做到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做到程序合理,过程、标准和结果都公开,实行阳光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公平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4.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激发其工作内驱力。

教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个体,具有比较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不仅具有人类一般的生理和安全等方面的需要,而且有更强烈的追求被理解、受尊重的需要,他们可以在某些方面蔑视利益,但绝不允许自己的人格不受尊重。教师中私下流传着顺口溜:“你若把我当人看,我愿把我作牛干;你若把我当牛唤,我就什么也不干。”可见,他们是非常渴望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够得到领导的理解与尊重的。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必须要了解教师的真正需要是什么,对教师急切的合理的需要,要应尽可能予以优先和适当的满足,对于那些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暂时难以满足的需要,管理者应实事求是地向他们说明原因,讲清道理,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谅解。对教师中有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也不能姑息迁就或盲目怂恿,应认真做好细致的思想说服工作。其次,在教师管理中,学校领导对教师应投入更多的信任和期望,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这样领导与教师间才会产生“信任共鸣”,教师才能得以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最佳的工作成绩。再次,是关心生活、温暖心灵。俗话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既是粘合剂,又是兴奋剂,既能增加凝聚力,又能促人奋发向上。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要尽可能地给予教师更多的关爱,要重视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尽可能地缩小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与隔阂,要善于用“情”去“温暖”人心,去激发人的斗志。

(二).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教师爱校乐教。

实践证明,民主、宽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许多教师能够承受生活的清贫和工作的艰辛,却要求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领导的理解和尊重,有时领导的一句温暖的话语或对一件小事的人文关怀,就可以使教师受到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学校领导要努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变单纯的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多元管理,要真正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更富有“人情味”的关怀,让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快乐而加倍努力,让教师真心实意地爱校乐教。

1.创设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增强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研究表明,对于像从事教师这样复杂工作的人,只有他们在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尊重时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并且在他们感到自己对学校的管理能发表自己意见时才能工作得最好。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拟定规划、研制条例(方案)、出台措施的同时,都要尽量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主动邀请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广泛而虚心地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决策的贯彻与落实,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意识。另外,学校的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也应该充分尊重教师提出的各种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即使有些不予以采纳或暂时做不到的,学校领导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解释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2.构建和谐校园,让教师感觉到家的温馨。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比如说,增加投入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等等,但我们更主张从“人、事、情”三个方面来构建。首先,人的和谐是关键。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其次,事的和谐是核心。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有了和谐的人文环境,才会有干事办事的良好氛围。一个校园是不是和谐,除了要看人的关系是否和谐外,还要看学校的事业是不是兴旺发达。因为事的和谐是人的和谐的载体和支点,只有全校干群聚精会神抓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以学校的事业为重,以学校的发展为荣,才能为实现人的和谐奠定基础。再次,情的和谐是基础。人的和谐、事的和谐、都是以情的和谐为基础的。人决定了事、人是关键;而人是有情感的人,人是情的载体,情是人的灵魂。因此,情的和谐是人、事和谐的基础。总之,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3.搭建平台,促专业成长。优秀的学校必须有大量优秀的教师来支撑,而一个学校优秀教师的大量出现,主要取决于学校给教师搭建的专业成长平台。那么,学校应该如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呢?第一,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这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有效办法,关键是如何抓实、抓细、抓到位。第二,压担子。要敢于向青年教师压担子,只要是知识基础较为扎实,工作态度认真踏实,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较好的老师,就要大胆启用、重用。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第三,搭台子。对青年教师而言,主要是认真落实“一计划两条例”,切实有效地抓好校本培训(岗前、岗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创造机会提供舞台,让青年教师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促其尽早成才。对中、老年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打消“船到码头车到站”自甘平庸的念头,自觉树立起“姜还是老的辣”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管理和服务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新的平台,让中老年教师充分施展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发挥这支中坚力量的作用。第四,常“充电”。学校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地不断“充电”,包括学历提升、在岗学习、业务培训、进修学习等,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三)正确看待教师的流动,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都说明了只有“流动”才有活力,否则便是死水一潭。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教师在一定范围内的流动,一般也不会给学校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但若“只进不出” 或“只出不进”,或在某个时间段出现教师的集中外流,那就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了。我们学校前几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究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大环境使然——山区学校“待遇不留人”。福建省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间,有不少山区学校的骨干教师向厦门等发达地区迁移。期间我校也有20多位教师去了厦门,其中有5位是教研组长(见附录)。其二,发展空间有限——“事业不留人”。每个教师都有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愿望,当现实不满足,或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时,“流动”便成了他们的最好选择。

面对教师的流动,我们提二点建议:第一,教师的流动必须做到有进有出,且进出有序。也就是说既要严把“入口关”,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优秀的教师“请”进来。又要把个别业务不过硬,工作态度又不好,且不思上进的教师调出去。不能“迁就使用”,以免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第二,面对山区学校留不住人才的困境,更应注重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环境留人),用真情去挽留人才,善待人才(感情留人)。据了解,有些教师要求调离一中也并非都是冲着“待遇”、“发展”去的。当然,对于个别实在想“走”的教师,也不必过于“强留”,事实上也“留不住”。常言道,江山代有人才出,骨干教师的离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会激发青年教师快速成才填补空缺的斗志。我校的语文教研组就是一个例子。当年的名师:陆敏、戴祖武、苏宁峰调走了,几年后,又出了名师——雷贤平,今年雷老师又“跑”了,谁敢说,今后一中的语文组就没有名师的呢?况且,目前的语文组就整体实力来说还是很强的。因此,对于我校前些年骨干教师流失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可不必为之耿耿于怀,扼腕顿足,更不该成为诸多问题归因分析的理由。我们现在要思考的、要做的是,如何建设好现有的师资队伍,怎样去激发和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尽快地培养出新的骨干与名师,让我们的学校发展后继有人,以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名校固然需要有名副其实“名师”,她既能很好地发挥着示范与榜样的作用,鼓励和影响着更多的人去努力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就好比是一个国家渴望拥有若贝尔获得者一样,没有她,总觉得是一种不足与遗憾。然而,有材料记载,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英国己有六十多位获奖者,日本却只有六位,但几十年来,日本的经济发展却大大地超过了英国,这又是为什么呢?日本认为,“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既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更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劳动大军。”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有一批骨干和名师,更需要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爱校乐教,辛勤耕耘的“儒子牛”团队呢?实践证明,回答是肯定的。所以,我们的学校,在关注“名师”工程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了对“非名师”团队的建设,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四、调研后的三点体会

(一).常言说的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意见或看法,不要仅凭主观臆断想当然,妄下结论,而要蹲下身子,深入实际搞调研,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笔者建议学校能时兴“调研风”,针对我校目前存在的有关问题(如:“三节”为何风光不再?公开课、检查听课记录为何流于形式?为什么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等),各相关部门都能深入到群众中去,做一些实际调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借助民力,上下一心,努力解决我校发展中困难,争取更上一层楼。

(二).进一步加深了对 “校本研究”的理解。校本研究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针对自己学校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基于这种朴素的理解,“校本研究”并不陌生,并不高深,我们中学一线教师完全可以做的,同时也是必须要做的,因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同时也只有敢于面对,善于反思,积极开拓,在解决问题中求得新的发展。

(三).从“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说句实在话,过去没有独立而认真地搞过课题研究,平常也懒于动笔,既觉得“无话可说”,也不知从何下笔。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真的就觉得“有话要说”,且“不说不快”。因此,除了完成这篇“调查报告”外,还写了三篇相关的调研文章(即“问卷调查后的思考”、“关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中老年教师”和“应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共计五万多字),虽然文笔笨拙,文章质量不高,但确属有感而发。也许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还是把它写出来,是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是希望大家都来共同关注这些问题,一起共同努力,克服我校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让一中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篇:新老教师结对子总结(吴运江)

新老教师结对总结

印江民族中学 吴运江

经过一个学期与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我自己在思想、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现将我的一些进步与感想谈谈,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从思想上来讲,我非常重视和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我抓住每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定目标,下任务,积极按照学院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各项工作,走在前列。经过一年的结对子活动,我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我坚持跟班听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一个学期以来,我认真听课,作好笔记,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方式,吸收他们教学内容的精华部分。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自己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次,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周跟老教师一起备课一次,探讨教学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作到每周一次,新老教师在一起交流、探讨,在争鸣中进步、提高。备课过程中,老教师悉心指导,细心解答新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新教师虚心请教,向老教师学习。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和教学规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细心备课,认真讲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后学生的主体作用,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交流活动,我更加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与艰难,也更加认识到学习进步的重要,我在以后将在更多方面更加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结对子活动推向深入。

2014年7月2日

第四篇:IT运维现状

伴着IT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IT建设和IT运维同时成为了企业效率的加速器。同时,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运维已成为了各行各业单位,尤其是信息服务部门普遍头痛的事情。本文以下内容总结几个头痛的主要因子,拿出来供大家参考指导,并接下来的系列课题中会对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现状一:IT运维人员成本偏高

据专业调查,大多数CIO表示最关心的是IT运维成本过高。原因是在过去的5年中,很多企业都实施了很多IT系统,使到IT运行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难管理。同时,其中有50%的受访CIO认为IT运维成本过高的一个原因是IT运维的自动化做得还不够好,依靠手工流程来管理,不但使到运维效率不高,而且人力成本更是花费惊人。

同时,另一家国际知名调查机构Gartner调查发现,在IT运维成本中,源自技术或产品(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成本其实只占20%,而流程维护成本占40%,运维人员成本占40%。流程维护成本包括日常维护、变更管理、测试成本等;人员成本包括训练、教育、人员流失、招聘成本等。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流程维护”类和“运维人员”两者都与软性方面的成本相关非常紧密。而且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备注:C类成本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B和D类。

现状二:处在“救火式”的IT运维控制

目前,国内在IT运维过程中,IT员工大多数只是处在被动低效率手工救火的状态,只有当事件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时才能发现和着手处理。这种被动“救火”会导致:①.IT运维人员终日忙碌,IT运维人员日常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处理一些简单重复的问题;②IT运维本身质量很难提高;③再加上故障预警机制的不完善,往往是故障发生后或报警后才会进行处理,不但事倍功半而且故障还常常会出现恶性连锁反应;④IT部门和业务部门对IT运维的服务满意度都不高。

现状三:简单的自动化程度起了“反作用”

尽管IT运维管理的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实际上很多IT运维人员并没有真正解脱出来,主要原因是目前的自动化不高而导致的。目前的技术虽然能够获取IT设备、服务器、网络流量,甚至数据库的警告信息,但成千上万条警告信息堆积在一起更本没法判断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还有,目前许多企业的更新管理绝大多数工作都是手工操作的。即使一个简单的系统变更或更新往往都需要运维人员逐一登录每台设备进行手工变更,当设备数量达至成百上千时,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这样的变更和检查操作在IT运维中往往每天都在进行,占用了大量的运维资源。因此,实现运维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对企业来说已迫在眉睫。

就如图中一样,所有信息(杂乱)都从各个地方被收集到了这个圆圈(容量不变)里面,信息进去后不能主动流出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个圆圈容器装满后会爆破,或者是溢出来;圆圈的运行速度会慢慢降下来,从而导致信息输入的速度也会变慢。

现状四:本是同家兄弟,却不经常来往

这个问题主要是发生在拥有许多子公司的企业,每个子公司的系统都是独立的,下面主要以国内银行业为例。以前国内的银行业没有搞集中建设,每家银行的各个地方分行都单独建设和维护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都各自配备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

同时在运行维护方面,对故障的解决,完全依靠运行维护部门的工程师的上门服务。不管问题大小,工程师都要来回去现场解决。遇到一些技术难度大的问题,如果工程师的水平高,处理起来就快;如果水平低,甚至花上几个小时,可能也解决不了。

虽然现在国内银行业的IT运行维护管理水平,有点接近国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银行业的水平,现在银行IT结构上都采用了大集中模式。从硬件设备上来看,国内银行不比别人差,甚至还有些领先,但IT运维管理还没达到国外当时的水平,尤其是呼叫中心、客户服务方面。”

结束语

从上面三个现状来看,主要是有关软性方面的。的确如此,国内借着近十几年高速发展,硬件方面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某些方面的水平甚至是超过了国外的水平,并且IT硬件的生产厂商也是出现了很多与国外厂商同等秀舞的水平,如华为、中兴等。但是往往是硬件易学,知识技巧难寻。这不仅与国内教育环境有关外,还与知识经验的继承又关。

第五篇:浅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浅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一、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我国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我校小学生自己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更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小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校当前乃至今后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值得我们去探讨。我校小学生身边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多,根据我校全体教师走访调查,认为影响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还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进而形成留守儿童。我校小学生的父母忙于生意或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现在我校有许多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甚至有的家长对于分数的重视甚于孩子心理健康,孩子考试得了90分回家得不到表扬,还认为成绩不理想,家长却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对成绩不及格者,动口则骂,动手就打。因此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还有些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他们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并看到他有能力。种种现象表明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工作。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病学者麦灵格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这也表明只讲生理卫生是不够的,对小学生更须注意心理卫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的学习和让我校小学生家长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所有我校为此经常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让家长明白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重要影响。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积极让我校小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中只有从小娃娃抓起,同时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方法

低年级的心理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我校小学生入学时开展的“自我介绍”游戏(我叫某某,我住在某处,我是某校一年级某班学生,我喜欢干什么),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让小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我校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小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小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另外我们还开展互助游戏、性格培养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及益智游戏等等。使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演出,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

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我校除了开展上述一些必要的游戏、活动外,我校还成立心灵港湾、悄悄话等谈话工作室,增加了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谈心、交流等内容。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组织谈心、交流。比如,在小学生答卷时发现焦虑的不良心理,为了让小学生掌握调节、缓解焦虑的方法,我校教师根据小学生答卷情况,积极介绍一些好的方法,象“意识调节法”、“注意转移法”等等,我校有时也组织这方面较好的小学生介绍经验;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组织小学生介绍经验之外,还可以整理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技巧及学习习惯等。通过小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了缓解我校小学生的考前紧张,可设计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学生自己比较、分析,再请一些小学生介绍经验,最后教师 总结 一些基本应考策略;为了增加学生人际交流经验,可以设计“接受建议”的自查问卷,通过自查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接受合理性建议的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正反事例,使小学生学会一些“拒绝对方”的合理方法。以上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材料分析、谈心等等,都是建立在高年级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恰好弥补了低年级心理健康游戏活动的缺点。

四、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校进行对症选方 通过暗示来解决我校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老师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来解决或让小学生自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改变某些小学生无聊无趣终日烦恼,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自囿于幻想世界以自慰的情结。小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拖延行为和自卑心理,它们都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来解决。

1.拖延行为一些小学生在面临一项必须完成的活动时,不能立刻、持久投入,而是从事与之无关的活动。许多小学生主观上想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智力不差,学习方法也能说得滔滔不绝,可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许多学生经常真诚地说我要怎样怎样努力,可就是不见行动,其实他们都是拖延行为的牺牲者。几乎所有拖延者都有不着边际的幻想,由于对活动有过高的焦虑水平,产生消极情绪将外部困难夸大,而意志力又相对薄弱,不足以克服困难所以产生拖延行为。有拖延行为的学生,为了掩饰自己对将要面对的事物的“恐惧”,而对其设置了一项项的先决条件,这样他就可以把注意力从解决实质性问题转移到一些次要问题上,从而实现对实质性问题的拖延。这种拖延实际上是贻误了解决实质性问题的时机。

拖延行为在我校小学生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其实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与情绪状态、意志力、幻想、情感等都有着联系。它应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解决小学生的拖延行为。

教师要向小学生讲清楚拖延行为的本质是自欺欺人,而且有时候这种行为非常的隐蔽,几乎没有人怀疑自己在欺骗自己。让小学生意识到自身拖延行为的存在极其危害,知道要成功就要当机立断行动。指导小学生进行心理暗示,纵有千万条理由叫你,心中也要默念“且慢,还要首先做……”

教育人类社会所有的成功者,毫无例外的都是那些最能将我发动起来,最节省时间,从而为自己工作或生活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帮助小学生戒断拖延行为,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当机立断的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对增强小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向小学生介绍理智、转移、幽默、宣泄、升华、自控等调控情绪的方法,使小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为小学生创设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如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气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尤其要关心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往往面临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在学习中经常体验到的是失败,很少有成就感,使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畏难情绪,不自觉地就发生拖延行为。应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主角”的感觉,能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课堂提问中一句肯定的评价,表彰时对其进步的肯定,都能从心理上暗示他们“我能行、我很棒,”从而调动小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情绪,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还要帮助小学生制定严密的学习计划,督促小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执行计划,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习和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引导小学生制定的计划中,我校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可从短期计划入手,按时间和任务制定双向计划,并每天检查完成情况。每天能顺利地完成计划可以随时地体会到成就感,并对以后的活动有暗示作用,从而逐渐地减少拖延行为。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它也是一种消极的暗示。自卑行为常见能力自卑和相貌自卑。

能力自卑的同学否定自己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技不如别人,遇到事情唯唯诺诺,怕作不好,没有十足把握就不做。长相自卑的人总认为自己某个地方长得不好看,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相貌“横挑鼻子竖挑眼”,为某个部位不好看而觉得无“脸”见人,为此,心中总升起一阵阵的惆怅……。

虽然我校小学生具有这种自卑心理很少,但是我校教师也是想千方设百计帮助我校小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我校教师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是学生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要对自卑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这一切特别是高年级同学过早进入青春期所特有的“体态意识”的烦恼,帮助小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另外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小学生充分找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从自卑中超越。提高自信勇气。提醒他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我很有魅力,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变自卑为自信。鼓励小学生积极与人交往,不要总认为 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要有意识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学习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帮助小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意向”,是拥有健康心理和快乐生活的关键。因此对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悦纳,即以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并设法消除各种附加于上的“不良信息”,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只有在心理上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欢自己,让自己透出生机勃勃的青春美来。

小学生在生活中总有如意和不如意,但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样有半杯水,消极者说:“我只剩下了半杯水。”积极者说:“我还有半杯!”同样拥有,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判断,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心理暗示。教师要时时给小学生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们:我能赢。给他们喊一声:加油!

3.懒惰心理的表现。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小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而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行动方面的懒惰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校小学生懒惰心理的产生呢?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小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首先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其次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再次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最后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只要看到自己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浅谈我校如何保障我校教师心理健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小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平。这让我校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为形成正确的健康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有奉献精神,才能积极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法规,让自己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能在教育界建立和回归校园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从物质上满足教师多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林崇德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识,即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心态并认同教师角色。

首先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应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教师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给予的各种支持。从社会剌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看,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如来自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所获得支持和帮助来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多,那么个体的正面生活体验和正面的情感就多,与此同时,负面体验和负面情感就少,心理障碍就少。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诸如焦虑、沮丧、长时间压力等心理困扰。教师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家人和朋友等。教师在学校中获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态度与他们所获得的学校领导支持间存在显着相关。学校领导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响力。宋中英2007年的研究发现同事的支持会增加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而来源于校领导的支持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我校学校领导在为教师积极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要考虑从情感因素上给予教师支持,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等,从多个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其次让主观幸福充实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中。主观幸福感指的是教师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评价。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对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其次,主观幸福感是相对稳定的,虽然在评定教师主观幸福感时有时会受到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影响,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最后,主观幸福感有整体性的特点,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了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面情感、负面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我校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调查也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区别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在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不仅有主观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简单来说,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总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再次我校也特别重视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其他因素。社会因素方面,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很多地区的小学开始施行教师聘用制。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这使得教师工作竞争加剧;其次,随着小学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次,教师工作劳动强度大,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跟他们的劳动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也在转型阶段,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的生存危机等问题都是导致教师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压力源。

学校因素方面,首先,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获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其次,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以及升学指标压力,使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最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是现在许多教师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的根源。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来有序组织教学。

教师个人因素。首先,教师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对小学生的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是习得性无助感,以致常常感到悲观失望、焦虑彷徨;其次,家庭负担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教师,由于教师工作本身的繁忙,使她们照顾家庭的时间很少,对家庭对子女有愧疚感。再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老化也容易使教师时常感觉力不从心,从而有职业倦怠和焦虑感;最后,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这使他们长期压抑的心理未能获得及时的调整。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促进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我校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从几个方面展开:提高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重视教师生活质量、提高教师的课时工资待遇;促进教师往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水平越高,工作成效越高,教师能更多地体会到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建设富足的精神家园。多与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我校小学教师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领导与教师间相互的支持与帮助、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和理解,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自己本身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离不开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离不开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和学校联合,群策群力共同关心我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献计献策,共同努力促进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下载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doc 吴新运[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doc 吴新运[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校辅导员现状分析[精选]

    辅导员分析、判断和处置学生突发事件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与正在急剧转型的现代社会相适应,当代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人......

    我校班主任及管理现状

    新坝中学班主任工作重点及学情的说明 一、抓好校一日常规管理,强化风纪评比 开学初,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总值小组,实现24小时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督查,总值领导负......

    全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

    全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男 □女 2.您的年龄:□20岁以下 □21~25 □26~30 □31~35 □36~40 □40岁以上 3您的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您从事教......

    影片《吴运铎》最新观后感(精选合集)

    从江西兴国官田村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兵工厂起,中国人民兵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到造,从长矛大刀到小型兵器、大型武器再到高精尖新式武器,从适应革命战争需要到适应现代化国防建......

    吴运智的年终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我们沐浴着2010年的阳光,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生机勃勃的2011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对即将过去一年里的工作、学习作全面的回顾总结。 本人于......

    吴运铎的故事

    吴运铎的故事 吴运铎(1917年1月17日—1991年5月2日),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

    电影 《吴运铎》观后感

    电影 《吴运铎》观后感 --------兵工企业应有的兵工精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