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名师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2014-07-01 11:15:24)
转载
标
签:
教
育▼
名师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文/ 刘文东
何谓名师?名师即知名度高的教师,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位名师呢?我认为至少需要学会三个关键词:阅读、反思、合作。
一、阅读:名师成长的“奠基石”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他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读书的过程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过程。丰富渊博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积淀自己的教育思想,必须系统地读一些经典的书籍,这样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或理念逐步清晰起来,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框架。
怎么读?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一定要学会“研究式”地读书,带着目的和问题去读书,学会做读书笔记。徐特立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你通过写读书笔记,头脑中模糊的东西、零乱的东西就会清晰、有条理起来,你的思维就会向纵深方面发展。鲁迅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强调:“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块块都变成黄金。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提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张潮讲读书的积累,一是材料,一是阅历,这一观点与歌德所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学巨
匠所论及的积累同样适用于读书,教师读书当然也不例外。读写结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思考、积淀研究成果的过程。
二、反思:名师成长的“催化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 成长”。赞可夫指出:“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正所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区分普通教师与名师的重要标准之一。要成为名师,就必须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注意之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得出怎样“更科学”,怎样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第二,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第三,从联系对比处反思。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第四,从事物本质处反思。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第五,注意反思的“落脚点”。一线教师大都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己反思的目标、方向;其次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的意识,如社区和学校环境、办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第六,注意反思的“系统化”。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能时刻反思学生的成长过程,那我们看到的将不再
是一群学生,而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反思教育事件与过程,每一次感动、每一个遗憾、每一个谜团„„都将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反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方法将不断被改进,教学艺术将不断成熟。
“思考着往前走”,是名师成长的写照,也是名师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只有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在反思中逐步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思想得到锤炼。
三、合作:名师成长的“加速器”
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交流,彼此的思维才能够碰撞,生成新的思想。朱永新曾说:“一个不善于交流的教师,他走不了多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交流的社会。”教师个体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同伴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有助于打破教师个体思维上的局限性和模式化倾向,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同时教师间的切磋研究、经验分享会给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巨大的支持,使教师有自信心和勇气挑战自我,改进教学实践。在目前知识激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形势下,教师间合作交流的优势,还在于能使教师间信息与资源实现共享,使教师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者,以应对和适应新课程。
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既有校内教师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研讨活动,也有与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等多种合作形式。校际间的相互学习可以有以下两种主要形式:
第一,直接的交流。每学期,各级教研室、教师进修院校都会组织很多的进修活动,如讲座、听报告、“说、讲、评”课等,这些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与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的好机会。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教育论坛”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同伴互助、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在论坛中,教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备课,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学习,业务水平、自我认识等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二,间接的交流。要把新课程理念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落实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以前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本身要有一桶水。现在,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研究如何把一桶水倒给学生,并教给学生找水的方法,怎样使用现代化先进的手段更有效地找到水。为此,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家共同探索,充分发挥群体效应。
总之,阅读是名师成长的奠基石,是积淀自我的基础;反思是名师成长的催
化剂,是认识自我的关键;合作是名师成长的加速器,是完善自我的阶梯。明确认识到阅读、反思、合作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将其融入工作生活之中,就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境界,向名师的理想靠近。
来源:《今日教育》2014年6期
分享:
作者系重庆名师、特级教师 现供职于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2 喜欢
第二篇:名师,正在成长
来深已经五年了,聆听过李燕杰、李善良、魏书生、李阳等大家的讲座或报告,领略过区教科培中心主任潘世祥、西乡中心小学校长张云鹰等本地名师的风采,身边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出身的中青年才俊比比皆是,和他们交流、共事,感到欣喜和荣幸,名师,正在成长。
然而,近300名教师的泱泱大校,竟然只有曹亚永、曾喜云、喻圻华等三位宝安区名师或名班主任,与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称号极不相称,是没有千里马,还是没有伯乐?几年前也曾举行过“名师工作室”的挂牌仪式,除了返聘的几位退休专家,近几年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众多省市骨干教师,谁去名师办公室办公,竟没有下文。
所幸的是,今年以来,学校提出了打造名师队伍提升办学水平的人才战略,拟在全校评选出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班主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各10名,经宣传发动、个人申报、初审,近日进入了复审,60位候选人一一登台述职,全体行政、区名师、部分教师代表组成了评审团,本人有幸成为评委之一,现场感受到这些老师的教学成绩和治学态度,相信不日将正式产生的40位名师,必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述职报告《名师,正在成长》。
这些候选人中,40岁以上的8个人,没有50岁以上的,大部分是年轻教师,他们中有经绿色通道调入的各省市优秀教师,有从招调考试中突出重围的追梦人,有从学校分配来的新生代,个个富有理想身怀绝技,突出的是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对岗位的珍惜,令我钦佩不已。
有同事问我为什么不申报名师,这的确是个问题。在我们数学科组,“南粤优秀教师”云良、立国,连续25年一刻也没离开过高中数学讲台的刘专家,连续三年奋战在高三第一线的青年教师国斌,他们都保持低调,我怎么能够贸然申报?虽然“爱国不分先后”,可“人贵有自知之明”。闲聊中,曾戏谑过,报新秀吧,年龄大了。报“骨干”吧,体重大了。报骨干班主任吧,脾气大了。报学科带头人呢,帽子大了,哈哈。
用藏龙卧虎描述身边的同事,并不为过,每个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们的校长是民进宝安区副主委、宝安区人大常委、资深教研专家,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文才出众。强将手下无弱兵,有曾是省重点中学校长主任的中层行政,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教师,特别是近几年加盟的硕士研究生多达30多人,可谓兵强马壮。推出本校名师,正是时机,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名师,正在成长。
第三篇:华为年报的三个关键词
华为年报的三个关键词
来源: Eastland 虎嗅
3月31日,华为公布了经审计的2013年财报。在这长达一百多页的年报里,令人印象深刻的关键词有三个:规模、均衡和创新。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规模。2013财年华为营收2,390亿元(39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净利润为210亿元人民币(34.7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31号的年报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移动宽带、固定宽带用户的三分之一都在使用华为提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单位:亿美元)
第二个关键词是均衡。在地域方面,华为业务已遍及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收的三分之二来自海外市场。业务结构广方面,华为的企业业务和消费者领域均取得进展。2013年,为企业客户建设了330多个数据中心,存储解决方案和服务器产品,实现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32.4%。消费者业务收入5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7.8%。终端出货量达1.28亿部,其中智能手机进入全球前三位,销往100多个国家。地域上的均衡减小对某些国家和地区市场的依赖,做到美州损失非州补。业务结构上的均衡即避免电信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冲击,又不至错过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当然,华为并不是什么都做。徐直军的说华为将聚焦于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和体现,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单位:%)
(单位:亿元人民币)
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众所周知,华为一贯重视研发创新。2013年研发投入307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12.8%(过去十年累计投入1510亿元)。这是华为能与思科、爱立信分庭抗礼的底气所在。
2013年,华为发布了面向未来的SoftCOM网络架构,借助云计算等先进的IT技术和设计理念,引领和驱动网络变革和ICT走向融合,牵引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发展方向。
华为不仅重视应用科学,还不惜在基础科学方面投入重金。华为俄罗斯的研究所的数十名全球顶级的数学家,运用非线性数学多维空间逆函数解决了GSM多载波干扰问题。使华为在全球第一个实现了GSM多载波合并,进而实现了2G、3G、LTE的单基站Single RAN设计。而在散热、材料、电磁防护、高速互连等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工程技术方面,华为已持续进行了20多年马拉松式的研究和积累,达到全球领先的工程能力。
第四篇:14.07.25 2014中国经济下半场三个关键词
2014中国经济下半场三个关键词
2014-07-25 09:33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毛同辉
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从这些数据的分析中,人们一是吃到了“定心丸”。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速处于相对低位,房地产投资回落等使整个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各项指标尚在合理区间;二是打了“强心剂”。从二季度GDP、工业增长及出口等指标回升来看,自4月份以来中央采取的各项“微刺激”政策已见效果。而更重要的是,上半年在经济趋稳的同时,产业结构、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分配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均出现积极变化。“退步原来是向前”,持续保持这样的变化,暂时的经济放缓,无疑将使未来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成色”更好,更有可持续性。
由上半年的数据分析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在心理准备、应对选择及政策取向上,我们应明确三个关键词”:
一是“耐得住”。当前,改革创新经受阵痛,转型升级面临压力,这些我们均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的准备,并且要有耐性面对,有定力坚持,有信心克服。调结构、转方式,是改变长期以来的惯性,是体量庞大、牵涉广泛的转身,岂是易事?一定要不弃前功,不做虚功,决不能“行百里者半九十”,重回老路。
二是“看得透”。下半年经济形势一方面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增长的新能量在积蓄、成长,技术进步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乃至经 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调整、外需仍无大的起色等因素,也让经济继续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下半年经济发展如逆水行舟,只有看得清危与机、识得透积极变化和风险因素,我们才能既居稳思危,顶住压力、不可稍懈,同时又能未雨绸缪,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定力不消减,信心不动摇,改革不停顿,创新不止步,努力巩固当前经济趋稳向好的势头,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
三是“行得通”。今年以来,中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定向调控政策措施,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即区别于以往过度依赖投资增长“强刺激”的“微刺激”政策。不同的政策取向,显示了中央宏观济调控思路的转变。这些措施在近几个月来均已慢慢发力,逐渐显现出积极效果。2014年经济下半场,面对房地产投资回落、地方债务风险、居民购买能力和意愿回升乏力等不利因素,在政策选择上,就需要既立足化解当前风险,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为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又要着眼长远,筑牢经济发展的基底,为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合理的结构与环境。”
总的来说,下半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需要念好“动与静”“加与减”“破与立”这样基于辩证法思维的“发展经”。“动与静”指的是稳中求进,稳中有升;“加与减”指的是做好淘汰落后产能、治理污染的“减法”,做好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经济崛起新动力的“加法”;“破与立”指的是打破唯GDP至上的增长惯性,打通制度僵化的梗阻,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兴利除弊,破旧立新,向改革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行稳致远,建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维、新体制、新模式。
第五篇:三个关键词建设美丽中国
三个关键词建设美丽中国
11月8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连日来,代表、委员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建言献策。
关键词 节
能减排
“坚决对高耗能高污染说不”
“经济不发达地区求‘资’若渴,但不能‘饮鸩止渴’,尤其不能成为污染企业的转移目的地和落后工艺的新家园。”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八组组长周宝生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河源市市长彭建文则认为,当前的生态保护区、生态发展区,往往都是欠发达地区,要切实推行生态补偿机制,保护、鼓励、调动欠发达地区的环保积极性。
“工业‘下乡’不能再走村村冒烟、处处点火的旧路。”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长韩永东认为,必须提高环保门槛,所有项目严把环保关,坚决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说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工业和生活排污治污等设施要配套。
“环境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输入性污染不解决,任何一个地方都难独善其身。”全国人大代表、海南三亚市市长王勇表示,应该在全国范围统一提高环保标准,施行统一的环保政策,让解决不了污染问题的项目,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生存空间。
关键词 转变方式
“生态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
“挖煤挖铁总有挖完的一天,单靠资源往下走,只会污染越来越重,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实现永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县副县长史书娥认为,要加大资源集约利用的力度,实行最严格用地、用水制度等。
“现在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1/3,剩下的或者留在了土地里,或者被雨水冲进河沟,形成污染。”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说,资源集约利用特别重要,尤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浪费,也减少污染。
“炼化企业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大户,应该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保。”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总经理朱建民建议,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突出特色产业,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端、绿色环保产品。
关键词 全民行动
“每个人都不应缺席”
“‘美丽中国’,万众期待、人人向往,但绘就美丽画卷却非易事。”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树木园副主任覃建宁表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不应缺席。全国人大代表、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坤认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关乎美丽中国,只有把低碳生活、节约能源资源内化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建设美丽的省、美丽的市、美丽的县、美丽的乡镇和美丽的村庄。其中,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础的条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耀表示,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所有人的共同行动。
“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生态文明从理念转变为全民自觉行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忠认为,加强青少年环保教育非常重要,建议学校加强环保课程,让青少年成长为对环境、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