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6

时间:2019-05-13 06:5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6》。

第一篇:在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6

在中学地理课改实验中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克山县发展中学刘国锋

一、明确课改目标,构建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保证课程改革试验的顺利进行,首先明确三个目的:即验证地理课程标准及试验教材的适应性和可行性;总结推广地理试验的经验与成果;提高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次抓准三个影响因素:即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实施过程的正确指导和科学管理。再次确定四个工作重点:以加强领导、创设氛围、形成合力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首要任务,加强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加强教研培训,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程的试验推广工作就难以顺利、健康进行,因此搞好新课程教师培训对新课程实施及推广工作至关重要。那么,怎样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精心筹划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呢?我们在实践中就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精心构建新课程实施时能力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素养、行为方式、教育教学能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构建了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标准:l、教师要有关于课程的专门知识。

2、教师要有对地理课程及地理教材进行多学科角度分析评价的能力。

3、教师要有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能力。

4、教师要有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5、教师要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6、教师要有对学生进行多元、多维评价的能力。

(二)整体把握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内容组成培训了五方面的内容:首先进行“课程”的通识培训,然后走向“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再深入到“教学”改革与“课堂”重构的研究,最后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五方面是一个逐步细化、逐步具体的连续体,为从整体上把握五方面内容,培训思想中我们突出体现了三个坚持:

1、坚持观念培训与操作培训相结合,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反思、改变教学观念。

2、坚持观念更新统领技术操作,注重观念的指导作用和有机渗透,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坚持课程理念必须转化并落实在操作性的课程实施中。注重全员参与与合作的教学实践研究,坚持边培训、边试验、边研究、边提高。

(三)认真探索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多种方式在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中,我们为了理清思路,确定的操作原则是:以目标为导向;与内容相配合;发挥教师特长;注重反思调节;追求实际效果。强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开放、互动、合作、实践、反思、创新。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课题研究培训:主要特点是发挥各校教师特长,合作、创新、共事。操作方式是:各校根据特长自选教材的某个课题,教研组共同研讨,完成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件制作等任务,推一人代表学校教研组在全区做课研讨。其突出的优点是每校研究一课、全区研究一册,人人参与开发、相互交流研讨,使学科教学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创新者、发展者、完善者和继承者,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2、跟进反思培训:主要特点是发挥教学联合体的优势,合作、实践、反思、调整。操作方式是:教研员与教学联合体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研讨、反思、调整、再听课、再评课、再反思、再调整。其突出的特点是加大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间彼此支持,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螺旋式发展。

3、案例研究培训:主要特点是案例的运用。操作方式是以演示或故事的形式向教师展示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行为、思想、感情。优点是通俗易懂,便

于教师快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加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4、问题研讨培训:其主要特点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操作方式是:找出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共性问题,共同探讨加以解决,并概括提升经验、探索规律性的结论。

三、创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做了五个方面的探索:

1、教学目标创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现状出发,使学生确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教学内容创新: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发展,即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又把它作为一个扩展创新课程资源的平台。

3、教学方式创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好奇和探究的天性,让学生自主、自由的讨论和辨析。

4、教学环境创新: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舞台,师生平等,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5、教学评价创新:由以教师评价为主变为开放式的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宽容、理解、信任、同情和支持学生,激励学生的创造激情。案例1“经纬网”一课教学中,在必要的概念介绍以后,教师在学生的座位中规定了两条线:赤道、本初子午线,规定了两个间隔:邻行相差的纬度、邻排相差的经度,然后让学生通过站立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辨别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布(学生站立成面),辨别不同的经线和纬线(学生站立成线),辨别不同的“地点”(学生站立成点),教师又让学生将这一“经纬网”动手画出来,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了经纬网的用

途。案例2《亚洲气候特征》一课难度大、内容杂,教学中教师选用一幅地图:亚洲气候类型图,在图上选了一条经线、一条纬线,每条线各选择几个地点,插入当地的自然景观图,观察经线上各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学生自主得出亚洲气温分布规律;观察纬线上各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学生自主得出亚洲降水分布规律;从而学生轻松得出亚洲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学会了知识、学会了方法。而这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得到专家、国内同行的赞誉。案例3教学中一曲《远航》让学生明白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状况,一曲《青藏高原》欣赏评析,学生体会到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老师把学生熟悉的郭达“卖大米”秦腔引人教学中,让学生在模拟中体会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本届世界杯的“红色海洋”现象让学生体会到“人文奥运”的意义,根据当地的自然特征想象当地的生产、生活特征,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学、实验中学、想象中学、模拟中学、欣赏中学、矛盾中学、选择中学等等,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各级组织的领导下,我区的地理课程改革试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必须正视、发现、研究、解决课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与专家进一步协调合作,结合课题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如何构建和完善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如何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下,以评估为导向,积极开展对教师的评价研究,探索学生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只有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地理学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不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大竹县第九小学 蒋美翠 周世志

摘 要:教师成长就是发展自己以适合学生发展、教育变革的需要。课程改革使教师不能再靠吃老本过日子,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成了“新兵”。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发展,重新成长。所以,学校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中,把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来抓。

关键字:更新观念;构建学习型、反思型、创新型队伍;培养名师

引 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我校教师都是逐年从各个乡镇小学考调而来,如何有效解决每一位老师的经历观念、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各不相同的问题,迫在眉睫;学校建立这几年又恰逢教科局教研室在全县推行“自主乐学高效课堂”之时,有何良方可以与“自主乐学高效课堂”相适应,真正实现分组、合作、创新地学习呢?

成长就是积累继承与借鉴发扬,就是探索尝试和创造创新。教师成长就是发展自己以适合学生发展、教育变革的需要。教师的成长是在做好自己的专门职业过程中进步。课程改革使教师不能再靠吃老本过日子,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成了“新兵”。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发展,重新成长。所以,学校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中,把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来抓。

一、更新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教育理念更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我校教师都是逐年从各个乡镇小学考调而来,每一位老师的经历观念、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各不相同,解决老师们的观念问题,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迫在眉睫。学校建立这几年又恰逢教科局教研室在全县推行“自主乐学高效课堂”,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自主乐学高效课堂”相适应的分组合作学习之“尝试教学法”。学校组织老师通过通识培训、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实施途径,让教师在认识课程改革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现代质量观、现代学生观、现代课程观、现代评价观。学校还派出老师远赴杜郎口中学学习取经,以及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县区一级的听课、评课,让教师感受新课程的理念,着重引导教师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教学观;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教师观;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质量观;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课程评价观。把“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将其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倡导教师角色意识转换: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员”,从“指挥者”转变为“伴奏者”;创造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习环境,鼓励培养学生创新,富有个性,不囿于传统程式,因材施教,敢于向传统挑战;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教师自我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在一系列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严厉少了,热情多了,批评少了,鼓励多了,“一言堂”少了,民主交流多了。

二、探索建立适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成长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途径,能否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方式也是衡量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准。探索建立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新理念的倡导,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变化,都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打破过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局面;新课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空间,要求我们用其他资源去填补,不仅要用课程资源,还要整合其他资源;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要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以来,我们感到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的途径。而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一种提升。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引导教师探求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开放、互动、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焕发出生命活力。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探究活动,要求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学科教学特色。在教学中,课堂教学要富有人文气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内引路,课外延伸。向学生全面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视野,提倡“开放性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倡导思维的活跃性和多向性。

在与“自主乐学高效课堂”的碰撞和磨合中,学校的“自主尝试教学模式”初具雏形,“分组讨论”“学生主讲”的主体框架加上“课前唱”“课中操”“课后演”等形式。摒弃“自主乐学”一定要走“讨论——汇报”这样一个固定的程序,学生们行动机械的重复,真正看到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演讲得绘声绘色的情景。

三、构建学习型、反思型、创新型队伍,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全体教师队伍有奋发上进,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精神,对个人是极大的促进,处在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中,个人的潜力会得到挖掘和展现。

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为此,我校着力加强了教研组建设。以年及段为单位组建教研组,让上一年优秀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带领当年的新教师,并形成学校的一项选拔制度。教研组组织组内教师集体备课,大家共同分析教材,共同探讨教学方式方法。要求教师采用电子备课,教案上网,大家相互交流。这样既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又带动了一般教师,更帮助了水平相对较差的教师。我们把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作为教研组的主要工作目标,通过组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学校每学期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赛课、听课、评课,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来帮助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教研组真正成了教师合作、学习、交流、成长的园地。学校坚持从严管理,以德冶校,每年对新考调进入的优秀教师,还通过结对子、走出去、观摩示范课、上过关课、教师素质展示比赛、领导听随堂课等形式,逐步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增强每位教师的危机意识,积极学习的。学校给每位教师征订了教学杂志,要求每位教师每天至少保证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一个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还经常组织教师交流读书心得体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学科基础知识考试和素质比赛活动。

教育行为的反思与矫正是专业成长的契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一些多余的不当的教学行为,甚至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剔除多余,克服不当,矫正错误,需要及时而深刻的反思。追求教学艺术的炉火纯青,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仔细地反思,搜寻我们的记忆,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行为是多余的,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对学生的表现,有时给予的赞赏是过分的,言过其实,有时会忽略一部分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的表现,该肯定的没有给予肯定。有些学习内容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就完全可以达标,而我们却发挥了自己“讲授特长”,没有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根治这些“毛病”,不正是专业成长的契机吗?成长离不开反思。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反思的重要。尽管有时甜蜜有时苦涩,有时思乱如麻,有时清晰如行云流水,但大家都能从反思中受益。

为了让教师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反思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后能写出教学后记。要求教师每周都能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学校每一学年都开展一次优秀“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并编印《教学反思集》和《教学案例集》。

四、加强师德修养、改革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成长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培养的重头戏,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这一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影响显得更加突出,更要求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高尚的师德,全面的素质,无穷的人格魅力。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开展了“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为主题的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求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为了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还实施了“三满意”工程,即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让社会、家长、学生来评定我们的学校和教师。

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措施。在实践中,我们致力于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加强过程评价,探索发展性评价,在注重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的同时,突出教学方式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长期效果。经过广泛讨论和普遍认同,我们提出了“好课”、“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充分体现“合作、探究、自主”的新课程理念,应该是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充满生命的活力,应该是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位“好教师”应该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应该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应该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应该是充满智慧和活力,应该是致力于学生和自己的发展,应该是有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是“轻负担,高质量”,应该是深受学生的爱戴。

五、培养名师,促进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更呼唤我们培养更多的名优教师,同时也为名优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更有多的机会。因此,我们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良好的契机,以实施名师工程为抓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学校制订了名师培养计划,确立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措施。通过教师自己申报、学生家长评议、学校考核,确定20名优秀骨干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对这些教师主要通过定目标、压担子、给舞台、推出去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学校让这些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让他们引领学科教学,帮扶其他教师。搭建舞台,创设环境,通过举办展示课、名师论坛等活动,展示他们的教学艺术水平;通过推选参加各类名师培养活动和评课活动,充分给予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抓好对新近教师的培养。我们制订和实施了“师徒结对”计划,重点培养每年新考进教师,第一学期观摩学校的展示课,第二学期每个新进教师上过关性展示课,做到“一年能站稳讲台,二年能形成风格,三年能成为教学骨干”。鼓励新进教师参加继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成长。

2017年6月13日

第三篇: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困惑与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困惑与对策

二、对策

(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民族的兴旺与发展。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使其深入人心。报刊、杂志、新闻媒体要正面引导,对课改中的典型人物、事迹要大力报道和宣传,真正使社会、家长、学校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合力,构筑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改革各类招生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招生制度的彻底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使其与课改精神相吻合、协调。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考试多样化,使教师和学生有展现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根据农村现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式应以岗位培训为主,坚持“教学研结合”与“教学做合一”的培训原则,改变“培训即办班”的单一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培训。

1.专题讲座与示范课结合。可采用三种形式:院校的教师讲专题并上示范课;地方进修院校的教师讲专题,由兼职教师上示范课;兼职教师讲专题并上示范课。

2.送教下乡,上示范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一批有经验、教学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培训教师直接送教上门,上示范课,并进行咨询指导。

3.观摩培训。各校可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观摩优质课、特级教师示范课以及当地优秀教师的观摩课。观摩后要求教师进行研究,对照别人找差距,提出自我改进、提高的思路或设想。

4.自我培训。教师自发组织的集体听课、评课、研讨或自我讲专题。这种准备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5.实行交流或“留学”培训。

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比较差,信息交流差,师资往往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下的“自循环状态”。我们在鼓励岗位制提高的同时,也应组织教师“留学”。一种方式是本省或本地区范围内“留学”。一些相对落后的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派遣几名教师到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边任教边学习。交流则是高水平的学校每年派一两名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到薄弱学校去任教一两年。他们到定点学校后一方面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起群体导师作用,是“蹲点”的兼职培训教师。我们坚信:只要认清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勇敢地面对,想方设法地探索、研究,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得到全面顺利地实施

第四篇:体育课程改革在北师大实验中学实施效果的调

体育课程改革在北师大实验中学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崔江波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并对该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校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学生体质健康对比北京市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该现象的出现主要受校外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建议学校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改革、学校健身场馆利用率提高、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方面进一步加强力度,使体育课可以更好的为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 影响因素 体育意识 自我锻炼

ABSTRACT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literatu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process, physical activity for students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the formation ,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as well as students in the spread of sports culture.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ms and methods and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effects of secondary factors.【Keywor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Influencing factors;Sports consciousness;Self-training.前言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七号文件”),指出国家体育课程应当围绕“健康第一”这个中心进行开展,一切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为主导,开展体育活动【1】。同年9月全国各省市高一年级开始正式实施新课程大纲,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中国体育课程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与过去相比,具有历史性的突破,这次课程改革,对传统大纲中的内容范围、时数分配、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均不作规定,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下方至学校,这是一种进步,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极大地自我发挥空间

【2】

。北京市各中学不同程度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校本课程,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因此,让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参与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目前学校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北师大实验中学作为体育示范性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该校已开设了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学生踊跃参加,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物力与财力。本文对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并对该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学校体育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依据。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以北师大实验中学课改实施效果的情况,以及该校初

二、初

三、高

二、高三年级1163名初、高中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为研究对象。各年级人数分配情况见表1:

表1各年级人数分配情况

初二 初三 高二 高三 男 人数 N 148 153 142 143 女 人数 N 147 132 158 140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针对体育课程改革改后学生对体育课及课外锻炼的态度的变化,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实验中学4个年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321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其中男生149份,女生142份,有效回收率86.425%,问卷内容所包括板块如表2所示:

表2 调查问卷的内容板块

题目板块 数量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认识 3 课外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6 课内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5 影响学生中途放弃体育锻炼因素 4 目前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 4 2.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互联网,对有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07至08年北京市中学生体质测量报告进行查阅;通过实验中学校医院与体育组,对相关学生体质报告进行查阅。2.2.3 访谈法

对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与实验中学、二龙路中学、北京四中、北京二十二中及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征求其意见和指导。2.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频率的常规数理统计。3结果与分析

3.1 北师大实验中学的体育课程改实施情况

3.1.1 北师大实验中学国家规定体育课程与校本课程、体育活动课的安排

笔者在实验中学进行为期2月的实地考察,并走访了二龙路中学、北京四中、北京二十二中及人民大学附属中学4所中学,结果显示,五所中学之中实验中学体育课程及各项活动开展的最为丰富。北师大实验中学每周体育相关课程及活动安排,以“七号文件”的中心指导思想——“健康第一”为指导,科学安排每天的体育锻炼计划,严格贯彻“七号文件”提出的“3课2操2活动”的课程安排要求。每天常规上,下午出操各一次,并且每天学校都规定出45分钟为体育锻炼时间;每周除3节国家规定的体育课外,还要求2节体育活动课以及1节体育兴趣自选专修课为必修课程。相对于其它4所学校而言,实验中学在课程安排上多出1体育兴趣选修课。3.1.2 北师大实验中学上课质量的调查

考察期间,笔者细心观察实验中学体育课上课状况,并与学校教师及学生进行交流,最终与二龙路中学、北京四中、北京二十二中及人民大学附属中学4所中学上课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不同学校上课质量情况对比

学校 教师上课内容 学生上课态度 学校设施 课堂气氛

实验中学 充实 认真,热情 游泳馆,体育馆,良好

300米椭圆形运动.场 以及各种健身器材

二龙路中学 欠充实 懒散 体育馆,250米 差

椭圆型运动场以及

少数健身器材

北京四中 较充实 认真,较热情 游泳馆,体育馆,良好

300米椭圆形跑道,以及各种健身器材

北京二十二中 较充实 懒散 体育馆,200米椭 一般

圆形运动场,少量健 身器材

人大附中 充实 认真,热情 游泳馆,体育馆,一般

300米椭圆形运动,以 场及各种健身器材

表3中可以看出,从教师上课内容还是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方面,实验中学、北京四中以及人大附中3所国家示范性学校的体育课相对于其他2所中学上课的效果较为良好,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也如此。体育设施方面实验中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也较其他两所学校状况好。另外对实验中学进行调查显示,98(约占31.9%)人能够掌握3种以上的运动技术,107人(约占36.8%)掌握3种运动技术,76人(约占26.1%)掌握2种运动技术,只有15人仅能掌握1种运动技术,只占到总样本量的0.05%,以上数据均表明实验中学教师已达到了教授基本运动技术的预期目的。

3.1.3北师大实验中学学生体质与北京市中学生整体水平对比情况

在对实验中学的教师进行关于近年学生体质变化状况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实验中学体育教师将07年至08年实验中学1163名学生体质报告数据与同年北京市中学生体质报告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中学的学生体质整体水平与北京市中学生体质整体水平对比未呈现出明显差异。笔者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为何一个体育改革示范校,学生体质水平也未有预想的明显提升? 3.2 影响实验中学学生体质的因素

针对实验中学学生体质未得到增强的现象,笔者对问卷进行了分析。3.2.1学生对体育的理解

在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方面的问题,其结果见表4 表4学生对体育理解情况的统计

体育课目的的理解 对体育课的收获 体育课的评价

消极的评价 13.3% 对体育课目的 9.4%认为没什么 4.3%不喜欢体育课

表示不清楚 收获

较消极评价 41.3%对体育课的目的 42.7%认为收获很 14.3%上不上体育课无 表示知道一点 小 所谓

中性评价 33.7%表示对体育课 24.3%认为有一定 27.7%较喜欢上体育课

目的有一些认识 收获

积极评价 11.7%表示对体育课 23.6%认为收获颇 55.7%喜欢上体育课

目的有一定认识 丰

通过表4 所谓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很大但对体育课的理解少之又少,多集中在有一点理解与知道这一层面上,此结果表明实验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文化转播这一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学生没有对体育产生更高一层次的认识。调查问卷中对体育课收获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示,较消极的评价居多,对收获内容进行调查,结果如表5所

表5对学生体育课收获内容调查结果

问题选项 选择此项所占总样本量百分比 健康的体魄 93.7% 体育文化 21.6% 运动习惯 32.6% 对体育产生热爱 20.7% 没什么收获 3.5% 其他 2.4% 从表5可以看出,272人(93.7%)选择从体育课中获得了健康的体魄,95人(32.6%)通过体育课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61人(20.7%)产生了对体育的热爱。我们深思,要达成“终身体育”这个目标,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与能力,而中学时代是正式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黄金时期,相对于技术的教授,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其体育习惯与意识得培养。调查中62人约占样本总量的21.6%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中没有或者很少地获得了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说明体育教师在文化传播方面有所欠缺,教师仅仅是上好了一堂体育课而不是更好地作为一个体育文化的传播者与引导者。另有24人从来没有喜爱过体育运动,其中19人为女生。以上数据说明体育课程改革在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深化依旧不够。

3.2.2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

针对教师是否对学生课外锻炼进行干预的问题,调查结果表示:69.7%的同学(203人)没有受到过体育教师对自己进行的个人锻炼建议,10.9%的同学(32人)受到过体育教师的建议但没有坚持执行或者没有执行,19.2%的同学(56人)受到体育教师的锻炼建议,并坚持执行。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人锻炼指导这一方面存在漏洞。同时学生在针对自身状况,询问教师应当怎样锻炼方面,也略显被动,调查结果显示,87.6%的同学(255人)没有主动询问过教师关于针对自己状况应当怎样锻炼的问题。综上发现对于学生运动方式、方法干预活动存在的缺陷是学生与教师双方面造成的。

3.2.3学生自身曾喜欢但现在放弃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

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放弃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针对部分学生曾喜欢体育活动但现在放弃体育活动这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学生放弃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

原因 占总样本量的百分比 学生自身原因

以前体育运动时受过伤 7.8% 学习比体育更重要因此而放弃体育爱好 35.3% 电脑更吸引我 23.3% 自身身体缺陷 2.7% 校外原因

场地太少,懒得花时间找 21.6% 喜欢的体育运动消费太贵 2.6% 喜欢的体育运动在学校未被开展 36.8% 其他 7.8%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导致学生放弃锻炼的原因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喜欢的体育运动在学校未被开展”、“学习比体育更重要因此而放弃体育爱好”、“场地太少,懒得花时间找”、“电脑更吸引我”。首先,在实验中学调查期间获悉,实验中学基于对学生安全考虑,未开展足球、MAX运动以及其他对高抗性的活动,因此使部分喜欢对抗性强的运动的同学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第二,由于国家教育政策及考试制度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业竞争压力增大,不得不在主科学习上花费更多时间,大量压缩了体育锻炼的时间;来自校外的影响因素中,锻炼场地太少,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找场地,锻炼机会也随即减少,致使部分学生因此在假期中断了每天的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习惯在假期夭折;第四大原因就是学生认为电脑更具吸引力。由于现在学生可选择的活动方式很多,上网、打游戏等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爱好,使学生养成“坐式生活”,不愿意流汗,不愿意消耗体力。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改变!曾经受伤导致现在放弃运动的有6人,教师应当对这个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运动指导,使其继续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在选择“其它”选项的同学中,以表示“自己对参加运动没信心”或“父母不允许进行自己喜爱的锻炼,因此中途放弃锻炼”的人偏多。

3.2.4外部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

笔者卷调查中也发现了如下问题:(1)在回答“你认为同学对你体育活动时的表现的评价重要吗?这个题目时,选“不重要”的有43人约占总样本量的14.8%,选“很重要会影响我是否会继续参加体育运动”选项的有26人占总样本量的8.9%。学生的选择集中在“比较重要”与“重要”两个选项。说明外界的评价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变化,采取适当的评价标准,不应将评价标准完全统一。评价可以采取学生的纵向对比,减少学生间的横向对比。使学生拿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使他们发现进步并感受进步带来的乐趣,而不是一味的感受挫折。这样有助于学生坚持体育锻炼。(2)在回答“你父母是否向你谈及过为了高考可以牺牲体育课的时间?”有11人选择“是”仅占总样本量3.7%,96.3%的学生选择“否”。在回答“家长是否在假期时鼓励你出门锻炼身体”这个问题时7人选择“不鼓励”占总样本量的2.4%,选择“鼓励” 有284人占总样本量的98.6%。可见家长是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但是,通过对部分家长进行访谈时发现,所有家长对孩子锻炼的鼓励是具有条件的,其条件就是体育锻炼必须是在不影响学习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旦影响学习时间的长度,体育锻炼就必须停止或减少。家长认为,学校体育课就是锻炼了身体,何必再浪费时间锻炼呢?在学校锻炼就足够了,放假何必再进行多余的锻炼呢?现在学习比进行体育活动更重要。首先我们就家长对体育课的目的的认识做出一个判断,那就是对体育课程目的的误解。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技术、自我锻炼方法的教授以及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而学生在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则只是体育课程的一个职能,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职能!其次家长在体育锻炼对体质增强方面有一个误区,他们误认为身体需要锻炼时才应该锻炼,身体健康就不用多余的锻炼了;体育锻炼随时都能进行,随时都有效果。家长的这种想法错在了主观认为体质增强的过程是简短的,是一促即成的,忽略了体育锻炼应当是一个长久坚持甚至终身坚持的习惯。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对家长思想的改变也是重要的。

4.结 论

4.1 通过个调查得出的各项数据以及笔者亲身观察,表明北师大实验中学积极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确体现了“健康第一”的中心指导思想,也积极配合实施了“三课两操两活动”的课改要求,并进行了各种创新与实践,使其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4.2 实验中学的努力已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两方面因素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其一是校外因素:包括家长的期望,社会对体育的价值观问题;教育改革考试制度以及国家法规的影响;学校体育氛围浓厚与否的问题;教师自身的能力。其二是学生自身因素:包括学生先天身体条件限制;外界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以及自身对体育的态度的影响。同时,学校在体育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没有使其在上课过程中形成稳固的运动习惯。致使其因在放假期间的某些可控制因素而放弃了体育锻炼,使前期锻炼的效果荡然无存。当在开学时,一切又从头开始。周而复始造成学校的努力以及学生的努力是对体质的增强在做无用功。以上原因是导致学生体质与北京市整体水平差异不大,没有达到应有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5建 议

5.1 在巩固发展已有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应当更充分发挥学校的特点,积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加强对体育课程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校本课程真正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辅助国家规定体育课程的进行。

5.2 进行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使体育课程评价从单一的评价方法向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互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结合的方向进行发展。其次,使体育课程评价指标多元化。体育课程评价指标应当包括认知、技术技能与情感三方面内容,不再一味强调把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当做课程评价的仅有的标准,而使情感态度的评价同样受到广泛地重视。鼓励学生发挥所长,进行公平竞争。与此同时还应当强调个性评价。淡化一般评价。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应当主张以学生个人的进步度来评价其体育学习情况。

5.3 学校尽可能在假期开放体育锻炼场所,使学生在假期也拥有同样的锻炼条件,不至于使部分学生因为场地等原因而放弃了锻炼得机会,从而使刚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夭折。政府可以在学生假期时向学生发放健身场所的免费锻炼票,不仅使学生有机会有兴趣去参加自己喜欢或想要尝试得运动,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刺激消费,一石二鸟之举何乐不为?

5.4 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应当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帮助学生突破在运动中产生的羞涩,厌烦,易怒等情绪,做一个心理引导者。使学生敢于运动,喜于运动。这将使教师的任务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5.5 课程改革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调整变化的。因此地方及学校自身应当时刻反思上一阶段的不足、总结获得的成果,并大胆的为下阶段任务的实施进行创新,真正的达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教学,2006,2(3):4-6 [2]任大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29):97-100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 Jl3号)[z].2002-4):8-6.

[4]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姚晶磊,肖林,徐冰,刘利.北京1 8 3 9例中学生体质指数与裸眼视力调查结果分析[J].北京医学,2008,30:184-186 [6]林飞.初中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5,4(12):56—57 [7]高嵘,张建华.中国中小学新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质疑[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19-12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毛振明.建立“地方性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1-3. [11]魏有为.关于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3(25):47-51 [12]邵伟德.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正面影响及其局限性[J].体育教学,2008,3(3)66-70 [13]肖紫来.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兴趣化取向[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3):106-108 [14]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1,8(11)1-4 [15]甄志平,张瑛秋,邢文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动处方教学方式对中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20):5-9

致 谢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北师大体育学院刘晓莉教授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地帮助,其对学术严谨的态度与工作时的忘我精神已经深深植入我的心底,此精神足使我辈志学一世。同时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体育组的各位老师,他们在学生体质资料汇总和问卷发放与收集的过程中给予了笔者莫大的帮助。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自己的家——北师大体育学院以及各位恩师。恩师们在对我培养的4年中无私的付出,使我感激。此情不敢忘怀。昨日对我的种种教诲依旧清澈于耳畔,时时对我或激励或鞭策。此情怎是言语所能描述的。过多感谢之词在此显得繁琐,我只当今后以行动向世人证明我不愧是北师体院的人,北师体院不愧为世之典范。

最后,在此向各位恩师呈上真挚的谢意。

2009-5-9于北师大

附件一: 问 卷 调 查

同学: 你好!

首先感谢你的参与。本调查是针对体育课程改革在实验中学得实施效果编制的。此次调查不需要您得姓名,没有对错之分,请根据自身真实状况对照题目一 一作答。在你选择得选项上打“○”,需要填写内容的请在“---”上填写。最后真挚地谢谢你的配合

一 基本情况 性别 A 男 B 女 2 年级 ______

二 选择题

1你了解体育课的目的么?

A 不理解 B知道一点 C 比较知道 D知道 2你能熟练掌握几项运动的方法? A1种 B2种 C3种 D3种以上

3假期,你平均每周自觉进行几次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 A0次 B1次 C 2次 D 3次以上

4你觉得体育课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健康的体魄

B 体育文化

C 运动习惯

D通过上课对体育产生热爱

E没什么收获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体育课的评价?

A不喜欢 B无所谓 C 比较喜欢 D 喜欢 6你觉得体育课跟其他学科比是否重要?

A 不重要 B 不太重要 C 一样重要 D 更重要

7你父母是否想向你谈及过为了高考可以牺牲体育课的时? A是 B否

8你认为学校的体育设施是否完善? A是 B否

9你喜欢上学校的体育兴趣课么?

A不喜欢 B无所谓 C比较喜欢 D喜欢 10你们学校体育氛围浓厚么?

A不浓厚 B一般 C 比较浓厚 D浓厚 11 你喜欢的体育运动是否在学校被开展? A没开展 B已经开展 C正在开展

12如果学校开展了你喜爱得运动,你是否会积极参与? A是B 否

13你是否一直喜欢体育运动?

A是(选择“是”则跳至第16题)B 否

14你曾经喜欢体育运动吗?若不喜欢请说明原因——

A不喜欢(选择“不喜欢”则跳至第16题)B比较喜欢 C喜欢 D很喜欢 15什么原因导致你现在不喜欢体育运动?(单选)

A场地太少,每次需要花时间找 B 电脑更吸引我 C以前体育运动时受过伤 D 喜欢的体育运动消费太贵 E 学习比体育更重要因此而放弃体育爱好 F其他______________ 16你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多选)

A锻炼身体 B与同学交往 C抒发情绪 D个人爱好 E 其他________ 17你父母每天是否有锻炼习惯 A没有 B有

18家长是否在假期时鼓励你出门锻炼身体 A不鼓励B 鼓励

19现在为止你参加过几次体育锻炼常识的讲座或宣传? A没有 B 1次 C 2次 D 2次以上

20你是否被体育教师建议过如何进行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吗?

A从来没有B有过,但是我没有执行过 C有,并且我一直按照建议执行 21你认为,同学对你体育活动时的表现的得评价重要吗?

A不重要43 B 比较重要C 重要 D 很重要,会影响我是否会继续参加体育运动26 22你对学校的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有什么建议么?

------

再次感谢你得参与!

附件二: 访 谈 提 纲

1.从体形体态以及体能两个方面阐述,您对贵校学生近年来的体质状况有什么样的评价?

2.您对增强学生体质有些什么建议?

3.您认为贵校在实施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4.就您看来,如何更好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贯彻“健康第一”的中心思想?

5.您认为在假期政府与健身俱乐部合作共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样的建议可行么?

6您对体育教师这个角色的定位什么样子的?

7体育文化传承在您的课上是否成为重点?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模块一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

三、教育技术的定义

1、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大致将它们分为两大体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

2、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3、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实际上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主要体现这两方面的要求。

4、教育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5、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

四、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网络化 2.多媒体化

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 多重感观刺激。② 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③ 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④ 使用方便、易于操作。⑤ 交互性强。3.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 4.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5.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模块二

一、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

二、教学设计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三、教学系统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5)自主学习设计(6)协作学习设计(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2.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

(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

(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

(3)沉思型与冲动型

3.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

(1)内控与外控

(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 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境-陶冶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 2.自主活动

3.总结转化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动作定向2.参与性练习3.自主练习4.技能的迁移

五段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步骤是: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所以在实践中长盛不衰,至今仍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其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九段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这样几个步骤组成:(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合作学习

(5)效果评价。

一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模块三

教学媒体环境是指为“教”与“学”过程提供必要环境的硬件设施,包括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系统,以及语言实验室、微型(微格)教学系统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教育信息传播的通道,为学习者提供对媒体进行有效控制的界面,以及呈现各种媒体所包含的教学信息。教育资源环境包括图书馆、学校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以及Internet等

一、媒体的共同特性:

1.固定性 2.扩散性 3.重复性 4.组合性 5.工具性 6.能动性

二、教学媒体的特性:

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3.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1.按照媒体使用时用“电”与否,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2.按照媒体的制作方式,可分为印刷和非印刷两大类。

3.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4类。4.从传递信息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等两类。5.从能否及时反馈信息来看,可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

6.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实物型、模拟型和符号型等三类。7.从使用者对媒体的可控性来看,可分为可控型、基本可控型和不可控型三类。

8.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教学辅助媒体和学生自学媒体。自学媒体是指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可进行自学的媒体。

9.按媒体呈现的形态,罗纳德·安德森(Ronald.H.Anderson)将媒体分为10大类:

听觉媒体、印刷媒体、听觉-印刷媒体、静止图像投影媒体、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活动视觉媒体、有声活动视觉媒体、实物媒体、人类与环境的资源、计算机。

10.根据教学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等5类。

非投影视觉媒体又称为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印刷材料、图画、图示材料、模型和实物等。投影视觉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听觉媒体包括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视听觉媒体包括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激光视盘机(影碟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综合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上述仅简介了部分教学媒体的分类法,可见名目繁多,我们可以按使用与研究工作的需要,选用那些最有用的分类法去应用。

模块四

一 信息化教学资源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教学资源——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资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信息化教学资源——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媒体特性

1、呈现力

2、重现力:即对信息的重现能力。如书本可以反复阅读,录音、幻灯片可以反复重放。当然有些媒体不具备良好的重现特性,如,现场的无线电广播与电视广播。、传播力:任何媒体都具有扩散的传播性,以各种符号形态把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只是不同媒体在传播的范围上各有差异。、可控性 : 即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5、参与性: 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包括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3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处理数字化 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 显示多媒体化 媒体非线性组织 传输网络化 良好的交互性 教学过程智能化 信息结构的动态性 探索性 4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

作为学习对象/作为演示工具/ 作为交流工具/ 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提供资源环境 /作为情境探究和发 现学习的工具 /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 /作为合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作为评价工具 /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最小代价原则

判断一个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看它能否将所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除了遵循以上原则外,还应运用心理学原理,尤其是视听心理学原理和规律。二 多媒体素材及其存储格式 多媒体素材及其存储格式

1、文本

doc——Microsoft Word字处理软件所使用的文件格式。

txt——纯文本文件。Windows系统的“记事本”就是支持txt文本的编辑和存储工具。

2、图像

bmp——位图文件,一般不压缩,因此文件比较大。需转换成其他格式再使用

jpg——采用JPEG压缩的图像格式,文件比较小,是目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一种图像文件格式 gif——图形交换格式文件。压缩比高,文件小,网络上使用广泛 png——流式网络图形格式

tif——标记图像文件格式(TIFF)。TIFF 格式(文件扩展名为.tif 或.tiff)可以制作质量非常高的图像,因而经常用于出版印刷

3、动画

gif——图形交换格式文件,压缩比高,文件小,可以同时存储若干幅静止图象进而形成连续的动画。网络上使用广泛

swf——Flash动画文件。交互能力强,可导入声音等多媒体,创作方便,文件小巧。

4、音频

wav——标准的windows声音文件

mid——乐器数字接口文件。MIDI数据不是声音,而是以数值形式存储的指令。文件很小。

mp3——以MPEG Layer 3标准压缩编码的一种音频文件格式。压缩率高且音色和音质还可以保持基本完整而不失真

wma——微软开发的用以替代mp3的音频格式文件 ra——real audio流媒体音频文件

5、视频

avi——windows视频文件 wmv——微软开发的视频文件格式 mpg——mpeg视频文件 dat——vcd中的视频文件 vob——dvd中的视频文件

rm——Real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又称为实媒体(Real Media)或流格式文件

mov——Quick Time 文件。具有较高的压缩比率和较完美的视频清晰度等特点,但是其最大的特点还是跨平台性,即不仅能支持MacOS,同样也能支持Windows系列。其他常用文件格式

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幻灯片)xls——微软excel电子表格 htm/html——internet网页文件 eml——电子邮件文件

rar、zip——压缩文件。用winrar解压后方可使用 exe——可执行文件。程序安装一般选择此文件

第五模块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处理基于网络的素材资源的收集

1、使用搜索引擎

如百度:http://www.xiexiebang.com 谷歌:http://www.xiexiebang.com

2、在专有网站下载

如素材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精品教育资源城:http://www.xiexiebang.com教学资源基地:http://www.xiexiebang.com

模块六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

一、课件的定义:

课件是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

二、积件的定义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运用教学资源整合的教学软件系统。

三、课件的分类

(1)按使用对象分:助教型和助学型(2)按教学环境分:单机型和网络型(3)按表现形式分:演示型和交互型

目前常用的课件主要有: 交互型的多媒体课件、助教型的演示课件、助学型的网络课件

四、课件开发与应用时存在的一些误区:

1、试图用计算机替代教师

2、将家教类、远距离教育类软件与课堂教学软件错位

3、计算机程序设计与教学的关系不清

初步了解课件开发工具1.助教型演示课件开发工具:PowerPoint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Authorware、Flash 3.助学型网络课件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模块七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价

教学前的准备性评价准备性评价,又称诊断性评价,准备性评价通常运用所谓的“摸底测验”的方式来进行。涉及内容有: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前一阶段教育中知识的储备总和;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等。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为设计一种可以排除障碍的教学方案,是识别那些高出或低于零点的学生,这样就可把他们分置在最有益的教学序列中。

教学进行中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来进行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成败情况,获得教学中的连续的反馈,作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

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1、教学功能

2、诊断功能

3、调控功能

4、激励功能

5、导向功能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基准分类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绝对评价是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的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优劣。

2、按评价功能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分类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

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通常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

五、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⑴自我调节式评价⑵计算机辅助测验⑶电子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的反思、论文等,形成一个反映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

模块八

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2)科学性(3)技术性(4)艺术性(5)经济性。“说课”说什么说课是行业间业务交流的一种活动,它不同于教案和教学活动。说课要说清楚说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怎么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等。教师说课时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求。(3)说清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5)教学过程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

说课与授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其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某一课题的教材。不同处在于:1.目的不同

2.内容不同

3.对象不同

4.方法不同 1.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和目标(2)说学习者特征(3)说教学思想(4)说教学过程(5)说评价 2.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⑴ 教学目标分析⑵ 情境创设⑶ 信息资源设计 ⑷ 自主学习设计⑸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⑹ 学习效果评价⑺ 强化练习设计

建构主义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 补充: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指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 三种教学设计: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传统)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

3、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下载在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6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