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作业选择与评价中促进学生成功内驱力的实践研究
在作业选择与评价中促进学生成功内驱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一、“厌学”:失败者的经历需要用成功内驱力来改造
学 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内在学习驱动力是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前提。另 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学生学习内驱力水平的高低与学生 学习成绩好坏、教师教学效果高低都有密切的关联。研究学生成功内驱力的以及学生成功内驱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都将有很大的意义。
但 是,据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介绍,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学生的“厌学率”已经超过30%,实际情况则比这个数据还要高。目前厌学的学 生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缺乏兴趣,内在驱动力不够,严重的则表现为自暴自弃。季苹教授分析指出,三个方面导致学生厌学,一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生意志力不 够,缺乏学习的方法和兴趣。二是目前老师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对知识理解并不到位。三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健康。
这是目 前中小学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这种弊端不仅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存在,在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农村学校也普遍存在,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学习已经成为一种 外在的压力,使其身心都遭受摧残,兴趣、动机、信心都在这种高负荷的运转中被耗解,内在驱动力无法得到施展,“厌学”行为渐趋低段化。从小学教学的实际情 况看,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成绩也较好。经过小学中段,到了高段,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其实这一现象可以归 结于成功内驱力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受到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打击,无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进入了一个“厌学—成绩下降—更加厌 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实验室主任傅小兰指出,要克服学生的厌学行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傅小兰主任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学校老师要因人施教,使学生在不断地进步中体会成长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学习。由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学生成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研究。我们试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成功内驱力,使其学习兴趣、动机、信心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学习质量不断提升,逐步改变因升学压力而导致的“厌学”心理,从而让学生获得快乐学习的权利与机会。
二、探讨:成功学习内驱力需要从心理学转向教学应用
学习内驱力与学习动机相关联。动机是指内驱力的增强,以及与内驱力相关联的面向一定目标的行为驱向。动机的形成离不开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的诱因。学习动机是推 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在各种各样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动。如有的为满足好奇心、求知欲而学习,有的为了兴趣而学习,有的为得高分、评三好而学习,还有的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而学习„„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学习动机的分类模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 法,另一方面说明了动机问题所涉及到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但是我们认为,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学习驱动力和外在学习诱因两部分。把与学习有关的内驱力 分为心理性内驱力和社会性内驱力两部分:心理性内驱力主要有求知欲、焦虑、自我有效感;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内驱力包括依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等等。
但是,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依然停留在心理层面的时候,我们还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实际应用,我们需要借鉴这些理论来拓展我们的视野,来渗透于我们的教学行为之中。
马 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七个层 次。可以把以上七种需要分为两大类:他认为前四种需要是基本需要,又称缺失性需要,是每个人的生存所必须的,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 的满足;后三种需要是成长性需要,虽不是人们生存所必须的,但能使我们更好地生活。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正如人 的温饱没有得到满足是不会追求美的需要一样。较低级的需要没有得到基本满足,人会有强烈的动机去追求它。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较高级的需要才会产 生。
每一时期人总有一种优势需要占支配地位, 人的行为受到这个优势需要的支配、调节,了解这种优势需要便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一般说来,学校里最 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如果学生感到不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级的目标。学习活动是高级需要,而比较低级的需要得 不到满足,学习动机就不会很高。
马斯洛认为, 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抱负和理想, 是人的最高的追求。
对 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说,从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一个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个体的动机肯定与兴趣、信念等融合在一起,当需要成为其 行动的指南时,内驱力也会随之而形成并转化为一种外在力量。当这种力量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动力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便能够渗透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之 中。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 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 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 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 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
(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 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 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 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 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 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由此,我们认为,所谓学生的成功学习内驱力,它的本质就是构建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学习机制,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能得到持续不断地激活与发展,并在“同化”和“顺应”中,逐渐形成自主构建知识、方法、情感、价值观等的内在动力。
于是,我们找到了能够指导我们探讨学生成功内驱力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动力之源。我们认为,面对小学生学业负担正在升级的背景,真正需要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的内在动力激活为目标,开展应用性的研究,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扎根于教育教学实际。
三、操作: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成功内驱力发展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操作既要立足于理论的指导,更要符合实践的需要,将两者有机融合,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以学生的自主构建为目标,促使学生成功内驱力的生成与提升。
为此,我们把这个结合点落实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业的选择与评价上,将三维目标与作业选择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基础性、发展性、提高性相结合的成功内驱力,达成自主发展的目标。
1、研究的基本原则
(1)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所有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为目的,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有效感。全体参与性原则还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参与该课题的研究。
(2)以建立科学的作业库和研究有效的评价语为重点原则:因为学生成功内驱力的培养范围很广,为了能够深入透彻而非面面俱到、浮于表面,本课题研究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库的建立和应用与有效评价语的研究为重点进行研究。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民主性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5)实践性原则:本课题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在实践,通过实践,建构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成功内驱力的理论和方法。
(6)培养内驱力和讲究外在诱因相结合原则。
2、研究的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库的建立和应用与有效评价语的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强烈的成功内驱力,促进教学的发展。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成功内驱力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必然也会引起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内部要达到这样一 些目标:①学校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②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③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能够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科研实践的专著;④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①学校争取在成功内驱力培养上达到同等小学的先进水平;②学校在教学质量上达到市内先进水平,在区内名列前茅;③使学校有一定的知名度。
3、研究的基本内容
(1)从选择性作业库建设入手。建立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库,从语文、数学学科开始,由教师参照一定资料进行命题、归类,建立作业库,放入学校网站,并进行实践应 用。注:我们建立这样的作业库并非等同于A、B、C分层练习。我们并不排列A、B、C类作业,目的是避免中、下学生产生自卑感而同样失去学习成功内驱力。
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切实关注学生“学”的主体,作业要体现出层次性、选择性、发展性等特点,以适合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建立作业库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方法来设计:
①巩固型作业设计;②比较型作业设计;③操作型作业设计;④迁移型作业设计;⑤归纳型作业设计;⑥综合型作业设计;⑦探究型作业设计;⑧创造型作业设计。
这些作业的设计既有基础型的,也有发展型和提高型的,以体现出“选择性”的特点。
(2)形成作业评改情感对话平台。因为对作业的评改具有导向、诊断、激励、沟通等作用。所以,我们要对有效评价语展开研究和实践,教师从培养学生成功学习内驱力 出发,运用情感交流的有效机制,或写有效情感评价语,或口头进行情感交流,并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和学校教学的一项制度。作业评改情感对话平台的形成可 以有这样一些策略:
①心灵交融,用真挚的感情打动学生;②真情对话,用生动的话语激励学生;③深入了解,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具体操作上,拒绝用“×”来生硬地评价学生,而改用其他符号,如“△”等;为了更贴近学生的需要,做到因人施教,可以采用“面批”的方法,使情感交流更直接,更有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互批”,并引导学生对有争议的解答进行讨论。
(3)实现学生兴趣、动机、信念的飞跃。我们以建立科学的选择性作业库和研究有效评价语为重点,并非不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设计的改革。因为作业的选择与评价 都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此,改革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必然。我们要实现班级、小组、个人多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提高 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
我有效感,从而推动学习内驱力的发展。由作业的选择性及其评价的情感性所引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也必须要从学生和教 材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促使每个学生的成功学习内驱力的自然生成与发展。
4、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分散研究和集中研讨相结合,以三个课题组副组长为领头,分领作业选择库建设、有效情感评价语研究、课堂教学作业选择与评价的运用三项任务,组织课题 组成员进行实践、整理、归纳、调整等,逐步改变目前作业形式单
一、作业内容烦琐、作业评价生硬的弊端,从而形成发展学生成功学习内驱力的实践体系。
本课题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1月):确立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进行理论学习,重在提高教师培养学生成功内驱力的理论素养。
(2)实践阶段(2006年2月——2007年2月):以三个课题组副组长为头开展实践活动。一是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分别侧重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小学生作业选择库建设库与应用的研究;小学生作业有效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课堂教学中作业选择与评价的综合研究。
(3)结题阶段(2006年3月——7月):全面整理课题研究情况,邀请专家进行鉴定,进一步总结和理论提升,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四、预期研究成果的形式
阶段性成果:实践总结、科研论文、作业库、有效评价语集萃、课堂教学案例。终结性成果:实践报告、科研专著、作业库、有效评价语集萃。
五、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课题组组长:章振乐
副组长:蒋卫斌 邹小宏 胡金妹 徐增良 詹春香
主要成员:万金娟华孝明陈彩芳陈晓云李笑芬章敏英李红英
叶剑何萍屠明朱哓丹孙静芳李传伟林高钦
丁晓玲马志峰蒋琴华刘伟林俞迎春颜磊俞桂琴
陈丽娟郑玄周荣霞吴兰兰马军华王君君金姝迪
汪银儿陆群李燕萍潘燕春姚国明任孝锋马晔
章有生
2、经费保障:
为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已经班子会议通过,并得到了镇政府的支持。经集体商讨决定投入10万元资金用于学校科研活动,其分配如下:
项目 资料购置 专家指导 教师培训 配套设施 成果集成资金 1万 2万 2万 2万 3万
第二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
——二七区第三届“课堂文化节”王庄小学观摩研讨总结
郑州市二七区王庄小学
2014年5月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
——二七区第三届“课堂文化节”王庄小学观摩研讨总结
随着二七区第三届“课堂文化节”活动的开展,我们王庄小学经历了先在学校学习理论,观察教师课堂,推荐教师参加共同体内的评选活动,又派出任课教师参加区域层面文化节的课堂观摩活动,紧接着有利用学校校本教研的时间,也利用课堂观察的方法,举行骨干教师汇报课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整个活动的研讨交流活动。
第一、观摩区域层面的课堂展示活动,教师体会深刻。
本届课堂文化节最大的亮点就是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主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到人和路小学、春晖小学、陇西小学、淮河东路小学参加不同学科的课堂展示活动,观摩着一节节高质量的课堂,我们学校业务领导和参与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要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必须处处为学生考虑,做学生的助手,努力做一个看风景的人,及时为学生提供服务。
首先是学生方面,无论从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优化,学习毅力的磨练等方面,我们王庄小学都需要再重新出发。作为老师,对这些概念和内涵不明晰的,要利用网络和教育书籍重新学习;对于把握学生学情、年龄特点、学习状态不明了的,要走近学生,多了解情况,认真分析;对于班风不正的班级,配合班主任,再构建班级文化,用文化来建设班级。
同时教师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亟待转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仍然存在着,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不多。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甚至出现少部分学生厌学、游离课堂现象,课堂上常常不在状态,玩小东西,做小动作,走神,睡觉。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案的设计,课堂流程的顺成,学生学生动力的激发功夫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二、反观我们自己,与区域层面要求相差还甚远。
起初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理论时,对什么是学习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清楚和误解。当时,学习的仓促,大家印象还很深,集体学习完后,也很少有老师进行深入学习。结果在推荐教师参加共同体活动时,你看我,我看你,不敢大胆亮相。最终张奎老师勇敢地抓住这次机会,用心准备,学习课标,观看名师视频,请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导处帮助选课例,现在学校试讲,最终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的《月球之谜》,获得第五名的成绩。看着张奎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不断提升,我们稍感有了自信,看见了我们农村学校要走的漫长的道路。
回顾我们参加共同体课堂观察活动的时候,我们与兄弟学校课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差距,研究团队的水平,都使学校压力很大。我们虽然调动了50%的老师参加了共同体的课堂观察,但我们课堂观察的能力和水平却跟不上共同体的步伐,特别是观察量表中的分析和建议,我们能够进行科学分析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老师寥寥无几。研究团队中,学科骨干和名师稀缺,研究肤浅,粗枝大叶,很多细节问题不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剖析。教导处的指导能力不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有效指导。我们执教的教师虽然参与积极性高,可是研究深度不够,功夫下得小。
再看本周二下午的课例研讨,我们仍然请张奎老师为我们提供一节课例。我们把学校教师分成三个小组,每小组2-3名观察教师,用区第三届课堂文化节的量表,分别从教师理答和学生学习有效性两个维度进行观察。看到张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长了,朗读的深度加大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师的导学导教作用凸显了。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落实不再是空中楼阁了,观察教师对表格的研究热情更高了。这些变化,真心感谢区教研室。
根据以上的研究交流,我们唯有脚踏实地地多学习,多研究,才会缩小与共同体的差距。
第三,活动后集体反思,我们如何重新重发?
只有学习和反思,这才是想进步的前提。我们今后该怎样迈向更专业的教学工作呢?
1.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规定,下午集中在周二、周四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周二,课例研讨;周四,理论学习。
2.加大对学习力的研究,特别是理论的学习。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每周一观察一交流。
4.学校每两周进行一次总结,对表现积极的教师进行表扬。
第三篇:内保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的研究与实践
内保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的研究与
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7-00-01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员工职业生涯中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是充满新鲜活力、体现时代气息和富含本土特色的“源头活水”,更是企业和谐发展与跨越发展的前沿阵地;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执行力要在班组建设中体现,效益要通过班组建设来实现,创新的源泉要由班组建设来提供,科学发展要由班组建设来支撑。加强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不仅是武装保卫部实施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坚守保驾护航职责,坚定多元创效信心,坚决打赢2014年扭亏为盈攻坚战的组织保障和动力源泉。
一、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的总体思路
武装保卫部从内保发展特点出发,权衡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按照企业文化物质层、制度层、理念精神层协同推进的原则,提出“制度为先、员工为本、文化为魂”三位一体的班组文化建设框架,依靠制度规范管理、依靠职工塑造形象、依靠文化凝聚精神,确保班组执行力和内驱力真正提升。
武装保卫部依据公司“人本型、学习型、管理型、生态型、和谐型”五型文化,聚焦实现内保基础管理的全面提升目标,深值塑造形象、提升素养、凝聚精神等文化元素,努力搭建上下层级沟通、基层人才培育、管理作风改进、企业文化认同四个平台,健全易于操作、科学有效的班组管理制度,培育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班组长人才队伍,打造激情焕发、高效执行的班组活力文化,以制度匹配、人才培养、文化管理,全面实现内保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生根。
二、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的举措与特色
(一)实施文化管理,实现内保文化核心理念在班组落地
2014年,武装保卫部围绕班组建设进一步宣贯企业文化。班组文化建设目标是促进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认知和认同,落实公司“五型”文化,通过塑造形象、提升素养、凝聚精神三种文化建设,切实提高班组成员的归属感,推动企业文化在班组层面、员工层面的有效执行,促进工作绩效的全面提升。
从企业文化认知、认同度调研入手,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员工在日常工作对公司企业文化的实际感知,把握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2014年初,武装保卫部组织了企业文化认知度调研,近90%的员工认同“管理到班组、文化到员工”的班组文化建设目标。根据调研结果,武装保卫部加大班组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开设班组文化大讲堂,设计制作企业文化理念展板,对工作文化进行全面解读,明确、逐步丰富、细化班组的核心文化内涵,使文化理念更加显性,提升了班组成员对工作文化的认知度,促进了企业文化在班组层面的全面落实。
以示范标杆培育为牵引,以点带面。武装保卫部开展示范班组评选活动,基层班组广泛参与。进一步完善标杆示范标准,通过“建机制、搭平台、树典型、风实效”四个着力点,按照示范班组评选、培育、宣传推广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培育“五型”班组,弘扬班组文化。在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创建的基础上,细化标杆示范层级,开展企业文化示范班组评选工作,巩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
实施文化传播拓展工程,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整合传播班组建设的特点和经验。2014年,武装保卫部推出以“面向现场,重视基层”为主题的班组建设活动,着力实施基层班组建设的自主推进机制,“准、快、狠、细、稳”的执行文化,“重心下沉、讲求实效”的管理务实文化,“我服务、我快乐”的服务文化,“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学习文化,“打破陈规、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日清,日高,日美”的绩效文化,精益求精打造卓越班组。同时借助“一报、一网、一刊、一博”的立体宣传平台,有效的提升了班组文化建设的影响力。通过班组建设专题展板、示范班组事迹展板等形式,对优秀班组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搭建班组文化沟通与展示的平台,提升班组凝聚力和执行力,发挥示范单位和班组的典型示范效应。
(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固本强基提升班组效能
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在用工制度上,倡导公平,大力推进“职位、绩效和薪酬全员三位一体化”工作,实现在关键工作领域高低搭配的人才梯形布局,同时制订“分层阶梯式”职位考核晋升方案,通过公开竞聘、胜任力评估、能力测评等多种考核方式,搭建一整套员工企业发展平台,建立人才内部流动和职业晋升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为班组文化提供支撑与保障。武装保卫部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流程,有力地保障班组建设工作螺旋上升、长效运行。公司编发了《班组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指导班组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地;通过制作《班组建设管理办法》及《星级班组评比细则》,明确基层班组长有效开展工作。
助力员工成长,打造优秀基层人才队伍成长机制。武装保卫部通过多种机制和形式,不断提升班组长管理水平,为班组长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建立班组长培训机制,结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班组长的能力需求,开发针对性课程,并实行分类、分群培训,强化提升班组长的能力。
(三)增强班组活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实现“激情工作,快乐生活”
建立快乐分享机制,为员工激情工作、快乐工作提供平台。2014年,武装保卫部创建班组快乐分享机制,要求各班组结合岗位实际,围绕特色文化主题,积极开展和参与活动。提高班组长心理管理能力,塑造员工阳光心态。武装保卫部在自身的工作文化中强调“我服务,我快乐”的服务文化。武装保卫部领导班子率先在微信公众平台与员工交流在工作压力下保持快乐的心得。
三、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取得明显效果
武装保卫部通过班组文化建设的有益实践,提升班组成员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引领班组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班组文化,以实现班组内部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同步,营造班组间的和谐氛围,在一定层面上提升了班组成员的荣誉感与归属感,激发了员工对于班组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
(一)基层班组成为了民主管理的小家。在班组文化建设中,按照“我的班组我做主、我的职责我履行、我的权益我维护”的民主管理理念,构建起了班长、党小组长、工会小组长“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管理更加民主。
(二)基层班组成为了精神富有的小家。在班组文化建设中,坚持“用精神升华小家、用文化固化小家”,使“班组小家”充满文化气息,涌动着思考与启迪。
(三)基层班组成为了守责敬业的小家。始终音质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用共同价值观来凝聚,不断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营造了守责敬业的氛围,使每个班组都建成了热爱事业、忠于事业、精于事业的“敬业小家”。
第四篇: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实践研究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实践研究
作者:谢碧强
单位: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邮政编码:51145
5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大面积铺开,课程评价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激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的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初中地理评价模式可以促进现行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激励学生自觉高效地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评价方式;新课标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的课程评价理念,即“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及在随后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件中都提出了新的地理课程评价建议。可以说,地理课程评价在地理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评价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它直接影响地方、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新课改的态度以及新课改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1、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现状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目的是要求我们“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发展。
传统的课题教学中,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强调统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评价忽视学生的参与并发挥其主动性等。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也严重影响了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是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
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地理学业评价作了新的要求。教师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地理学业评价过多地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则要求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强调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此次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地理学习评价的还存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评价的目的单一
目前的地理课程评价方式比较简略,尤其缺乏对促进学生学业评价的明确指导和依据。新课程改革以后出台了相关的中考改革方案或说明,其中涉及一些地理学业评价的建议,但大体上还是笼统的,缺乏指导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这种评价没有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因素,因此,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关注的是评价的甄别功能,忽视的是学生的情感及态度,结果挫伤了许多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和自信心。只有研究开发出与地理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学业评价方式,才可以从根本上摆脱学生地理学业评价的困境。从学生评价的需要出发,具体说明学生在不同关键阶段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证明学生达到了目标,说明如何测量到学生在地理学科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2)、评价的方式、主体单一
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笔纸测验,关注的是终结性结果,对知识与能力的过程的形成不太关注;评价的主体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能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
(3)、评价结果没有很好的起到促进学生学习作用
评价时只看到学会的、没有掌握的内容,而不关注已学会、已掌握的内容。评价的结果主要对学生进行分数排队、比较,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关注不到。
(4)、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单一
评价的结果大多只有单一的百分制的分数量化呈现形式,没有指出不同差异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发展,不能切实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未能很好体现学习水平及能力。
2、有效促进初中地理学习的评价方式
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使学生改进学习,促进其发展。而建立的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不是完全推翻过去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而是在过去基础上的一种完善和提高。本研究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一套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评价构想。
(1)、设计专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地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通过7-9年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页]这与其他学科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针对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才符合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者主要是:校领导、专家。这种评价的目的是把教师作为鉴定和管理的对象,不利于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双向交流。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方式,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乃至学校及社区的相关人员也要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作为促进和激励教师发展的手段,新的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力求多元化,既包括自上而下的校领导、专家的评价,也要包括自下而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同行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自评等。
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似的评价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是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项的活动。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创造评师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多主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促进学生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多主体参与还有助于调动和整合教育合力,使学生地理学习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系统,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多主体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家长评价。①学生自评,生自评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在反思、教育、发展中,让学生学有所获。②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就是在不忽略教师的作用下,让学生对对方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是同桌互评、小组评价、组与组之间评价、班与班之间评价等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同学中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鉴别、判断能力,以此相互认识。相互激励。相互提高。在学生之间互评阶段,教师并不是完全置身于外,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教师应引导学生彼此多进行鼓励性评价,用赞赏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同学,多给对方赞美—即使有时同学提出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能一味讽刺和挖苦,而是要对其积极参与予以肯定,真正帮助对方认识到错误而不伤害其积极性。③家长评价,家长评价也是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因为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如请家长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评语。吸收家长参与评价,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家长通过参与评价,能更清楚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所以必须把家长和与学生地理学习相关的人员也吸收到评价中来。
(4)、重视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特别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要求: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地理新课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即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不断进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要达到教学相长,就必须使教学评价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反馈环节,使教师了解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鉴别教学上可能存在的缺陷,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评价功能就必须落实在激励性方面,而不是甄别性、选拔性方面。
(5)、建立评价记录档案袋
“档案袋”评价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努力、进步的状况或成就。评价只有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才能对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改进意见和措施,否则只能更多的起到甄别的功能。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及时性和延时性,应注重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因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主体发展,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分数定优劣的评价体制,建立了以“成长档案袋”为主体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体制。
3、新课标下初中地理学习有效评价方式的实践体会
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学生的反思和改进取得更高的成就,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本研究以南沙区黄阁中学7-9年级初中地理课题教学为例,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进行应用。
在附录问卷结果中,“你校地理课的考查方式是”中的选项“既考试也采用其它方式考查”占81.2%,“其他方式”主要包括开放性作品评价成绩和平时表现评价,学业考试成绩、开放性作品评价成绩及平时表现评价的比例由原先的8:1:1上升至6:2:2。在教学评价上,改变了过去重视结果,重视基本知识,忽视过程、忽视方法的评价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评价进行积极的探索,加强了学生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加大了开放性考试的力度,重视学生作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对“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了解度占到87.4%,有49.7%的学生对“学生成长记录袋”重视并认真完成。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必须在突出导向功能,在评价教师“教”的同时,更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还要统筹考虑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从评价的维度上来看,从关注知识的本位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
4、结语
广州市南沙区黄阁中学是一所公立初级完全中学,现有来在校学生2000人左右。近几年来,我校在市、区教育局及教科所领导的全力帮助和指导下,在教育科研方面有长足进展,是南沙区一所真正开展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但是,由于该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学生基础等方面与城区重点中学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彻底转变观念,加强对课程改革方面的更多有益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合该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3].孙帝.课堂教学评价修养[M].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2004: 57-59.[4].刘志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论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5].王影.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9).[6].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成长记录袋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3,(12)
[7].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在品社教学中开展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研究
在品社教学中开展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研究
龙海燕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其独有的德育内容,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人们特别关注终结性评价,成绩往往是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往往流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慧潜能的开发。面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综合性评价是笔者重点研究的问题。课改几年了,教师们不能单纯的研读课改理论书籍,而应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随时记录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关键词:新课程评价 研究背景
问题的提出
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实施效果分析
问题与反思
一、新课程评价的相关理论: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
二、研究背景:
小学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这一阶段,除了教给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目前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这套新教材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其主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为宗旨。课程以其独有的德育内容,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成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关注终结性评价,成绩往往是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往往流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慧潜能的开发。笔者所教的是燕山向阳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是课程的第一轮学习与实践者,对课程的内容感到新奇而又彷徨,因为教材的内容就是多幅画面与知识链接,内容涉及的面很广,给教与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品德课程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家长们更关注的是语数英的成绩,对于德育的评价淡然视之,矛盾聚集在一起,教师的引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问题的提出
教师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入认识,以及主动的反思与实践,为学校教育教学充入了新鲜的气息,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设计《夸夸我自己》这节德育课的过程中,又我陷入了新的思考,使我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这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相信我能行》的一个小主题,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过的《会赞美真好》,在赞美他人的基础上,再来夸奖自己。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能够展示自己的特长,找找自己的优点,但是却说得那么不自信。并且有个孩子说:“老师,我轮滑特别好,进过鸟巢表演,可这有什么用,我学习成绩差,总是给班级成绩拉分,现在爸爸妈妈都不让我玩了,这能算是优点吗?我觉得除了轮滑,什么也学不好了。”我当然要肯定他的优点,但是却很难一下解释清楚他面临的疑惑,看来学习成绩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已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并且已经根深蒂固,如何才能改变学生对评价的认识,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呢?
(一)提出假设:
1、学校综合性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教师对成绩的过度强调,评价的方式方法单一,使学生逐渐强化成绩的重要性。
3、学生间的攀比,由于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对分数极为敏感,在与同学的比较中获得自豪感。
4、升学评价方式的压力,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成绩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家庭教育促使学生形成了成绩第一的思想。
(二)前期的调研:
通过与孩子们聊天和个别访谈,一个教学班中有15%的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夸奖自己的理由是学习好,特长多;有25%感觉自己还不错,夸奖自己的理由是老师说学习成绩很好;有40%认为没什么优点,评价自己的理由是学习很一般;甚至还有20%的学生自我评价较低,原因是各科成绩都不好,不批评就算不错了,哪还有可夸奖的地方。没想到我一贯认为学习没有激情的孩子们,心里有着这么多的无奈与困惑,而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己对学生了解不够,给与学生的评价不到位,作为德育教师对学生自我价值的认识引导不够深入,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所以会产生学生漠然,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教学的无效,使我坚定了信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反复的实践研究。
(三)重新确认问题: 经过与学生初步的沟通,结果表明笔者的假设基本得到了证实。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有了很大的启示:这种大环境的压力,影响着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孩子们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自信心的丢失使得他们很难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再一次思考,评价成绩唯一的认识,极大的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首先家、校的统一认识极为重要,使家庭这个重要的教育环境应成为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进行的一个阵地,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的研究问题应确定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综合性评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转变家庭对学生的成绩唯一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四、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面对孩子的这种自我认识的情况,我想老师们都曾努力过,希望孩子在学校里得到全面的发展,班主任的工作首当其冲,他们与孩子和家长接触比较密切。作为科任教师,也要担起责任,结合自己的教学,走近孩子的心理世界,走进家长们的心中,集合大家的力量,使孩子们在综合性评价中找到自信,健康积极的成长。
(一)开展课堂综合性评价,培养孩子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品德与社会》在孩子和家长看来无足轻重,但是课程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其评价的作用更加重要,评价的内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
1、不同侧面激励语言的及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需要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态度,针对孩子们表现告诉学生,他们在哪些方面表现得好,而不是简单的说对与错,甚至没有反馈。例如在学生回答完你的问题时,赞赏的说:“你真善于学习。”“你很善于观察。”“你很有自己的想法。”“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的回答很精彩,能不能在大声说一遍。”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激励他们,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回答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甚至有的学生回答得不太合理,也可以委婉的说:“这是你的理解,再听听其他人的想法,好吗?”这样的语言比否定更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得到老师的肯定下,知道自己也是会学习的孩子。
2、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过程评价。例如某些课堂采取的评价表方式。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各阶段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在每阶段的小结时,评价学生的发言,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表现,分为给以赞赏性评价,肯定性评价,鼓励性评价。
●学生自评:在一节课的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上的表现和评价量规填图个人表现记录。
●小组长评价:小组长根据组员的整体表现,给予组员客观公正的评价。
表一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表 评价项目 学生自评 组长评价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资料收集 ☆☆☆ ☆☆☆
观看、倾听 ☆☆☆ ☆☆☆
思考、发言 ☆☆☆ ☆☆☆
合作 ☆☆☆ ☆☆☆ 综合评语 学习全过程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的反馈是对教师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针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处理、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度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表二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量规 评价项目 ★★★ ★★
★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资料收集 非常认真 认真 不够认真
观看倾听 非常认真 认真 不够认真
思考与发言 非常积极 积极 不够积极
合作 非常积极 积极 不够积极
表三 教师教学情况评价量规及教学效果表 评价项目 ★★★ ★★ ★
你是否能够理解教师的提问? 能够理解
不太理解
不理解
你是否喜欢教师设计的活动? 非常喜欢
喜欢
一般
你能否接受教师的讲课方式? 能够接受
不太接受
不接受
教师对你的关注度如何? 非常关注
一般
很少
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程度? 非常明确
一般
不太明白
教师对你的评价如何? 非常好
一般
很少评价
让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我很重要,我也能给与别人评价,甚至在评价教师的时候,更能激起学生的一种自豪感,我在学习中是有责任的,使他们无形中参与教学活动。
3、展示自我的成果评价。我发现一些特长生在课堂上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因此,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寻契机,在很多课堂上给与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珍惜时间》一课,设计一分钟体验活动,组织踢毽子、跳绳、画简笔画、朗诵等活动,尽显他们的才能,进行学生成果评价,在大家的赞美中,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家长参与的公开课,更能转变家长们的认识,感受孩子的可爱之处。
4、各种称号的荣誉评价。“制作小能手”“爱心天使”“小小摄影家”“社区小记者”等,在每个单元都会有很多称号的评选,更增加了不同学生在班级中的作用,每个人都成为班级重要的一份子,孩子们手中的奖状多了,得到的鼓励多了,也更有自信了。
(二)与班主任建立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作为学校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教师的综合性评价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得到肯定,在多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而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从而,有助于孩子们逐渐转变旧有的评价意识,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我,逐渐学会正确而客观的自我评价。
教学中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总认为只是班主任的学业评语,因而学科教师的淡化,削弱了教育评价的作用。教师综合性评价方式教育思想统一认识,能够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作为科任教师,我主动地与班主任建立密切的联系,将自己的学科活动和对学生的评价与班主任进行交流,并且寻求班主任的建议对活动和评价方式进行修改,了解个别孩子的特点以及家长的情况,为其设置特殊的评价内容,给予适当的评价语言,并且班主任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评价中,将品社课的评价内容纳入班级德育评价,班主任也根据科任课教师的意见来全面评价学生,有助学生提高自身价值的认可。
(三)转变家长的评价意识,形成有效的家庭教育基础。
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十分必要的,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知道孩子成长与进步,使家长知道孩子的点滴进步都是需要被肯定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促进其良
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而不是要他们一定成为谁一样的人。
我们通过家长会不断宣传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教育功能,以及评价的发展趋势,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短信平台和电话联系,及时传送孩子变化的信息,逐渐淡化家长对分数的过分关注,让家长们感受到充满自信的学习生活能够极大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鼓励与帮助是孩子逐渐走上健康道路的基础。我还结合孩子特点进行各种比赛,发挥孩子们的特长,使他们在不同层面获得成功,进行隆重的颁奖活动,这引起了学生及家长的极大重视,家长对孩子综合评价的关心是我们的最大收获。
六、效果分析
经过了一学期的综合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孩子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变,能够有意识的转变自己的行为,在遇到家长不理解而发生不高兴的事情时,能够主动的找到我谈心,争取得到我的帮助。同时孩子的学习成绩无形中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我们所预期的,由此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价在教学中得到了实践,真正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
通过再次的采访与调查,我收到不同以往的结果。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很自豪的孩子,现在懂得向别人学习,认识到只有多方面发展,才能获得别人的真诚的赞赏;曾经因过重的学习动机,过度紧张造成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孩子,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因学习成绩差而放弃学习的孩子,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更加令我欣喜的是,那个曾经告诉我自己除了轮滑,什么都学不会的孩子找到我欣喜的说:“老师,我的妈妈允许我玩轮滑了,没想到我能有那么大的进步,她说我虽然与别人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只要能超过自己就行。”紧接着他又迟疑的说:“老师,我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我太喜欢轮滑了,你说我学习还能进步吗?对于他的回答,我肯定的告诉他:“孩子,你的行动已经告诉我,你很了不起,相信你能行!”听了我的话,他再一次笑了,从他脸上露出的自信和幸福我已经知道,家长们开始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认识到全面的关注自己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快乐童年,健康向上的发展。
七、主要问题及思考
教育教学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在倡导综合素质评价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当主动携手家长共同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成长。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的实践与思考,也感觉到了教学中这种评价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有侧重点,教学中教师及时评价语言的科学性、学生互评的可靠性的把握,总结评价的提升是否到位,评价统计时如何节约时间,作为品社学科的教师,需要广泛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完善教学。深刻反思后也要懂得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光是为了上好课,完善教学过程,更多的是要看到我们的教学是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是否为了孩子进入社会做铺垫,那么更为科学的综合性评价,将会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劳凯声
《中国教师》,中国教师杂志社,2006年第12期。[4]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4(2001.1重印)。[5]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