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师德建设下[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6:4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师德建设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师德建设下》。

第一篇:2007师德建设下

2007师德建设下

⑤、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公共生活;

⑥、为了学生、教育工作和全社会的利益,教师要力求与各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合作;

⑦、教师应参加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改进工作;

⑧、教师要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⑨、教师应避免学生发生意外事故

2、美国师德教育概况及特点

国是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教师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尤其注重国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职尽责

“的责任公民”。

⑴、美国师德理想P61:

“相信每一个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

这是对教师提出的最高要求,它指明了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2)、师德原则:P6

1师德原则以师德理想为基础,受师德理想制约,是指导教师的行为准则。美国的师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价值而且有用的社会成员;第二,在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专业上,要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水准,争取条件来吸引那些值得信赖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并且防止不合格的人从事教育专业。

⑶、一般教师师德规则:(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

不得无故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不得无故隐瞒或歪曲与学生进步有关的材料。

必须作出合理的努力,以保护学生不受到对学习、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环境的影响。

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

不得根据种族、肤色、信条、性别、原有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念、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不公正地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学生的任何利益,给予任何一个学生以任何有利的条件。

不得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谋取私利。

如果不是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露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

⑷、优秀教师师德规则(可操作性更强):

记住学生姓名

注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有偏见,并且与辅导员联系

对学生真诚相特,富于幽默感,力争公道;

要言而有信,步调一致,不能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从宽的态度;

不得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性语言;

不得因少数学生的不轨而责备全班学生;

不得当众发火;

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

注意听取学生的不同反映,但同时也应有自己的主见;

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对学生也要以礼相待;

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或过分随便;

不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

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

要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少提批评性意见;

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们的每个细节;

要保持精神饱满,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要利用电话等手段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注意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

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加拿大师德教育概况

在加拿大,大家所能共同接受的观念是公平、正义、人权,忍让和尊重他人。学校也强调这种公民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人来尊重,这是首位的。(以下这些要求成为加拿大师德教育内容的重点,与美国极为相似。)

⑴、教师要理智地对待有个性的学生,不能否认学生提出的不同思想观点;

⑵、不能故意压制或曲解学生的进步;

⑶、要努力保护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健康、安全方面免受伤害;

⑷、不要因人种、肤色、信念、性别、民族、血统、家庭、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背景的不同而不公正地对待学生;

⑸、不能有意地暴露学生窘迫的个人经历或有意贬低学生;

⑹、不能利用与学生的关系实现私人目的等。

4、德国师德教育基本状况及特点

德国的师范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社会福利待遇高,教师群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高,这与其独特的教师培养模式及严格的教师职业要求分不开。

德国教育家认为,高等师范教育机构不仅应当培养合格的教师,而且应当努力培养好教师,他们提出了如下一些好教师的标准。

德国好教师的标准:

(1)、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能胜任繁忙的教育和教学任务;

(2)、具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充满好奇心,与学生相处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不把学校作为令人讨厌的不舒服的场所,相反.觉得在学校里很开心,下班后还不想离开;

(3)、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对学生笑口常开.

善于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不把教学环境搞得像老鼠看到猫一样使学生害怕;

(4)、热爱自己的执教学科.因自己的执教学科而感到欢欣鼓舞,了解它的重要性和意义;

(5)、对自己的执教学科很有自信心,很有把握,了解它的难点、关系、系统、方法等;

(6)、懂得学习,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风格,不同的学习

方式有利于不同的个人进行学习、思考和记忆,懂得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

⑺、具有民主精神,不仅认识到在教师之间应该讲民主,而且在师生之间也应该讲民主;

⑻、具有良好师德,具有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日本师德教育基本概况

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教师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备受人们尊敬。日本重视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例如《教育基本法》规定,学校的教师是为全体人类工作的奉献者,因此他们应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使命,为自己所肩负的职业责任而不断努力。

⑴、日本对教师道德要求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对自身:教师应有良好的、健康适度的生活习惯,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生活有节制,有良好的教养;有勇气,有坚强意志和坚韧的性格;自主、自律、诚实并具有责任心;有进取心,热爱真理、追求理想,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二,对他人:具有人类之爱,并具有慈善、体谅、亲切、温暖、感谢心与同情心;举止适度的社交礼仪,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具有谦虚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与同事、朋友真诚相待;具有健康的异性观,男性与女性间相互尊敬与爱护,互促互进。

第三,对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并努力克服人类的弱点。

第四,个人与团体:明确团体中个人的义务与责任,通过个人的努力提高团体的质量;具有公德,遵纪守法,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正义感、公平心,对社会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并关心社会福利;尊重劳动,乐于奉献;热爱家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断创新,为年轻一代的幸福,为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加强国际间的理解,特别增进对亚洲和非洲的了解;了解日本在世界中的地位并体会日本人的责任。

※⑵、日本师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①、在聘任新教师时严把教师职业道德关

②、在培养教师的学科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③、在工作岗位转换过程中加强要求与督促

④、对教师的期望转变成教师个体的道德自律行为

第四章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情感、诚实和自信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注意每一个人,关心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

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

一、依法执教

1、含义:

指教师要根据法治的原则,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是教师教育教学权法治化的体现。

2、意义

⑴、依法执教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

⑵、依法执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⑶、依法执教是实现教育规范化、有序化的重要环节。

⑷、依法执教是实现教育人道化的重要保证。

3、标准

⑴.教师的主体资格合法

⑵.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定的培养目标

⑶.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符合法定的要求

⑷.教育教学的形式符合法律要求

⑸.依法行使教育教学改革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权等

⑹.维护教育教学秩序

⑺.确保未成年学生的安全

⑻.教育教学行为尊重学生权利,不侵犯学生的人身和财产权

4、教师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

第一,教育教学权。第二,科学研究权。

第三,指导评价权。第四,获取报酬权。

第五,民主管理权。第六,进修培训权。

5、学生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第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第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第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第四,对不服学校给予的处分和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有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这是公民申诉和诉讼权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第五,学生享有《教育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权利。

6、教师的义务

⑴、含义:所谓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照《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承担的责任。

⑵、内容:《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应履行以下六个方面的义务:P95-96

第一,遵守法规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第二,教育教学义务。

第三,思想教育义务。

第四,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第五,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第六,提高自身水平的义务。

二、廉洁从教

1、含义:

廉洁从教,就是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P832、意义:

廉洁从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⑴.廉洁从教是为师立教的根本前提

⑵.廉洁从教是教师保持教育公正性的重要保证

⑶.廉洁从教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和是非观念的重要条件

⑷.廉洁从教对社会风尚的文明倡化具有重要影响

第五章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马卡连柯

一、爱岗敬业:

&am#8226含义: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按职业规范和要求行事,恪尽职守,承担应尽的义务,完成工作任务。

P1092、要求:

⑴、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⑶、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

⑷、公正施教,科学施教

⑸、淡泊名利,育人为乐

二、严谨治学

1、含义:

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创造性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简言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求善、求美。

2、严谨治学的要求

⑴、好学不倦,努力精通业务

⑵、把握规律,科学施教

⑶、严以律己,严格执教

⑷、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3、教师怎样做到严于律已

严以律己,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育职责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标准,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更好地旅行教育职责,完成教育任务。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1)、从严治身

(2)、从严治学

(3)、从严执教第六章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苦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你。

”——苏霍姆林斯基

一、热爱学生:

1、教师应该怎样热爱学生

(1)、善待学生

①、关心弱势学生

②、宽容犯错误学

③、尊重个性学生

(2)、关心、了解学生

①、全方位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包括家庭、性格、交友等

②、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及心理特征

(3)、尊重学生

①、尊重学生人格

②、尊重学生情感

③、尊重学生自尊心

④、尊重学生独特性

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

⑥、尊重要严而有格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深厚的师爱,而不是溺爱,宠爱,放纵学生,而是包括对学生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这种严格要求应该是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严中有细。

二为人师表:

1、概念:

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以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

2、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⑴、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

⑵、做健全心理的表率者

⑶、做身体力行的践行者

3、教师的语言都有哪些要求

⑴、语言要规范

⑵、语言要精炼

⑶、语言要准确

⑷、语言要生动

⑸、语言要纯洁

4、教师仪表要求:

要求符合教师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

⑴、教师仪容一要重视形象塑造,二要重视味觉形象塑造。

⑵、教师的服饰符合民族、年龄特点、个性特点、职业特点、道德标准和审美价值美观大方。

⑶、教师的举止谦虚礼貌、稳重端庄,落落大方。

⑷、教态高雅洒脱

5、教师的风度要求:

⑴、教师要稳重⑵、教师要可亲⑶、教师要有识

第七章团结协作尊重家长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

“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马卡连柯

一、团结协作

1、正确处理团结协作中的若干关系

※⑴、教师之间的关系

①、互相尊重,通力合作

第一,处理好新老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相同学科之间及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

第二,处理好同学科教师之间及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新老教师之间的关系。

第四处理好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关系

第五,处理好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

②、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荣誉

第一,教师个体要从教师集体的目标和利益,把个人和集体利益融合在一起。

第二,教师个体要热爱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第三,维护集体团结,正确处理矛盾。

③、互相激励,公平竞争

⑵、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①、服从领导、忠于职守

②、协助领导、支持工作

③、监督领导、关心学校

⑶、教师与学校行政、后勤人员的关系

相互尊重、通力合作、共同发挥作用

2、尊重家长的正确方式与方法

⑴、主动加强联系,谋求共同立场(家访、召开家长会)

⑵、征求意见和建议,谋求与支持配合。

⑶、尊重家长,待人公正平等

⑷、教育学生尊重家长、提高家长的威信

⑸、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和艺术

①、更新教育观念

②、把培养孩子的高尚品德作为第一要务③、正面教育,积极引导。

第八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芭特

1、道德修养: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为磨炼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一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作用

⑴、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⑵、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自身从教事业的发展,是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需要

⑶、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自身职业理想的实现

⑷、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抵制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是当前改善师德状况的迫切需要

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⑴、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⑵、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⑶、磨练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⑷、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理想

⑸、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⑹、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5、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⑴、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⑵、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⑶、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⑷、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6、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⑴、加强理论学习

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提高自身觉悟水准。

②、注重内省慎独

⑵、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

⑶、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

⑷、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第九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含义

一般意义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教师自身,以及通过学生满意度测评、学校管理、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方式,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所作的善恶褒贬的性质及程度的判断。

2、现阶段怎样评价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⑴、坚持评价标准的方向性

⑵、坚持评价标准的时代性

⑶、坚持评价标准的民族性

⑷、坚持评价标准的层次性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

⑴、自我评价、⑵、学生评价、⑶、管理评价、⑷、社会评价

师德与教师的职业尊严

众所周知,自古中国就有“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并留下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难忘”的感人慨叹。然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却越来越多地发现,从教育理论研究者到实践工作者再到社会各界人士,从学校内到学校外,有了越来越频繁的对“教师尊严还剩多少”的忧虑、并由此发出“要重建新时代师道尊严”的呼唤。

那么,是谁、怎样让教师丢掉了职业尊严?!如何才能使其失而复得?在新时代的今天,又如何在传承与超越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永久维系这份尊严?——诸多的疑问,显然需要从诸多层面来分析去解决。但是,无论教师尊严的丧失、还是重建,教师德性即师德问题,都会成为不可回避且首当其冲要被论及的问题。

一巴掌打掉教师的尊严!?

这里是师德课上的案例讨论的一段实录:

在一次师德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报章上的一则新闻进行了讨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

有一位学生家长在老师正在上课时,跑进课室,在众目睽睽之下掌掴老师。原因是事前教师过于冲动而掌掴学生,于是,学生家长在不问是非,不分青红皂白的情况下,就替自己的宝贝儿

子“报仇”。

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事件的前因和后果,并交流对此现象的认识与对策。

首先,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那位学生家长表露出了义愤,接着,有了各自的见解——

“现在的家长就是素质太差!”

“那位家长太无理、太野蛮!”

“教师运气不好,‘秀才遇上兵’

“那位教师可能外表文弱。”

“学校管理上有问题,应确保无关人员不得随意闯入课堂妨碍教学秩序。”

教师提问:“是否那位教师就无可指责?”

“当然不是!教师打学生在先,家长打老师在后。”

“是啊,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善待学生,能伤害学生。”教师说。

学生解释说:“教师打学生一定事出有因!”“教师往往忍无可忍,才会出此下策。”……

教师再次提示学生,“那么,我们来设想后果会怎样?”

“教师只有少管学生,或说是不再敢管学生。”

“教师只管讲好课,完成教师工作任务;学得好坏是学生自己的事儿!”

“那样不也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么?!”教师反问学生。

“一味要求教师讲师德,家长就会更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有的家长还会对老师更放肆、更猖狂。”

“应该想法给那位家长一点颜色看看,让她见识一下教师的威严!”

“应由校方出面,协调家长工作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部门,给家长一些教训和制裁,使之做到下不为例!”……

从师德课上师生间热烈的讨论交流中,我们不难得出:教师

女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善待每一个学生,必然难以赢得学

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人:上的尊重和敬慕。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曾从收集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中,概括出学生心目中喜欢的好教师具有的12种素质。其中“友善的态度”,即爱学生,善待学生,被放在了第一位。

日本一家报刊,对千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的学生希望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而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只占31.1%。

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教师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即使遇见蛮横无理、骄横跋扈的家长,新闻报道中的“一巴掌”是不可能“打掉教师尊严”的,打掉的只会是家长自己做人的尊严,充其量只会是教师与家长为共同促进学生进步而应有的合作中的信任与友谊。相反,如果教师缺乏内在尊严,一味在学生面前耀武扬威,或强迫学生对教师进行缺乏“叛逆”精神的“师道尊严崇拜”——诸如,有的学校制定了不允许不交齐学费的学生考试,甚至根据学生交学杂费的高低,让学生穿颜色不同的校服、享用不同条件的硬件设施等规定,使贫穷学生遭受歧视。而另有学校惊做出让考试成绩90分以下的学生都当众跪下,用双膝走上讲台领考卷的规定。以此对待学习成绩不优的学生,虽然尚未遭至黯然神伤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公然抗争,但对学生心灵深处无疑构成了伤害,同样也损伤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之情,自然使学生淡却了对师恩的感怀和记忆,对于能忠于执行这样校规的教师,即使不用巴掌打,其独立人格以及教师尊严必然大遭贬损,甚至早已丧失殆尽、荡然无存。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下的广播电视论文

一、强力推进“村村通”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电视在农村的覆盖水平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播电视媒介对于人们观念的变革越来越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威力。同样,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渴望看到的农民观念变革也离不开媒体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深刻认识和积极参与。正是基于此目的,我们在不断推进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就是为了强化广播电视媒介在农村的服务功能,不断向农村传播现代化社会的信息和精神理念,拓展农民的视野,促使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更快地发生质的变化,以现代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农村改革发展。各村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也参差不齐,还存在覆盖“盲区”,部分地区还存在起点低、入户低和“返盲”现象,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多,实践少。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来规划和实施我们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总结经验。一是从组织体系上务必坚持“五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政府的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的考核内容。二是在技术手段和建设模式上,要因地制宜,本着“先进、安全、可行”的原则,统一建设,统一技术标准,避免各行其是。在湟源农村,应以有线联网和“村锅”、无线覆盖相结合。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手段,都要以质量高,群众满意为目的。要通过村村通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电视的覆盖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村村通实现天天通、长期通。从湟源县的实际看,广大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目标要求,在“十五五”规划期内,要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服务对象社会化、传输设施标准化、节目内容多样化、管理维护规范化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自身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农村群众切身感受广播电视媒体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调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层层责任书,明确规定乡镇、村、社相关负责人的管理、使用、维护责任,坚持责、权、利统一,确保农村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杜绝政治和各类责任事故。

二、广播应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湟源县的广播事业和全国、全省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辉煌。在当时,农村有线广播可以说是农村群众了解政令、收听新闻、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当前广播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众多媒体中,广播以其独特、方便、快捷、最具感染力等特点,在众多媒体中优势凸显,倍受青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的一枝独秀的传播方式。通过2003年“广播发展年”战略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湟源县农村广播就总体而言呈现出了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全县实施了调频广播户户通,实现了与电视同步发展,良性互动。但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衡量我们整个广播事业的发展建设仍显得不足。部分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仍然无法收听无线广播,影响中央、省、市、地方台节目的有效覆盖。二是由于投入不足,管理缺位,难以保障长期有效运行。目前,广播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因此,要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需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整个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体系通盘考虑。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解决谁来投入、谁来服务的问题。三是广播电视部门要多研究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价值与途径,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在技术手段上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可以更多采用共缆传输的办法实际不断创新。可以更多采用共缆传输的办法实现广播电视“双入户”。边远山区可采用小功率布点,不同频率发射。五是应尽快建立完善管理和维护体系,行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广播在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宏伟工程,广播电视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肩负着神圣使命。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只要我们每个广电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付出艰辛,不断耕耘,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广播电视事业才会在新农村建设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第三篇:“新县城”建设下的新农村

“新县城”建设下的新农村

摘要:县城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区,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联动的关节点,县级调控是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结合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县城/县域经济/新农村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小农农耕传统,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县域,涵盖“三农”,连接城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阵地;县城,作为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且具有一定城建规模,可以在不需要投入多大成本的基础上迅速进入城市高速膨胀期,进而直接推进农村发展。十六大期间,中央明确提出了以县域经济为切入口,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新主张。“新县城”应纳入新农村建设的体系之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行政支持、人力支持。

一、中国县一级行政区域情况概述

(一)、缺乏活力,市场竞争力不足

截至2000年底,全国的县级行政区域达到2017个。其中县1503个、县级市400、自治县11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县域面积占我国国土的总面积的90﹪,人口占70﹪,家庭户数占全国的2/3,GDP约占全国的55。然而长期以来,县城建设及县域经济长期得不到重视,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从属于大城市,而自身却无法得到有效发展,无法为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县城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作用已经基本替代了计划的作用,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县域经济的市场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制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资源的合理流动与组合依然受计划经济框架的束缚,一些原有的经济单位解体后,诸多经济资源未能合理组成新的市场主体。例如,原有的为农民产前产后服务的供销社、信用社,由于沉重的制度遗产和历史包袱而难以发挥市场中介的作用,对其进行合作制改革成本又太高,效果也未必好;废除公社体制后的乡村社区合作组织,特别是村一级的双层经营合作组织,大多名存实亡,行政职能多余经济职能,新兴的农民生产组织和为农民服务的组织发展缓慢,未能成为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以县城经济为代表的县域经济实力远不如大城市。市场化背景下,无法在与大城市的竞争中,得到自身发展所急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大量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大城市吸纳了巨额资本,拥有数额庞大的消费人群,成为现代化的“天然舞台”,而县城无可避免地成为其市场化下的附属品。缺乏活力,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县域经济在外表现为远远落后于大城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脱节,对内表现为市场凋敝,经济萎缩,无法有效刺激农民消费。这在客观上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二)、财力拮据,支农资金匮乏

县域调控作为维系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结合部,承担中观调控职能,而中观调控的能力首先又与县级财政能力息息相关。从改革开放开始到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前,除少数贫困县外,大多数县域经济大都具有与中观调控大抵适应的财力。但自94年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县级财政收入锐减。再加上上世纪90年代,作为县域纳税大户的乡镇企业和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夹击下,普遍不景气,这对于县级财政来

说更是寻雪上加霜。而国家财政要解决“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问题,最终又落实到县级财政上。在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没有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为维护并扩大其财政权力份额,往往凭借政治权力,或者平调下级政府的财政收人,或者摊派一些行政事务,以致县级财政不能不在“保吃饭”和“保建设”两大刚性支出上走钢丝,财政调控能力十分有限,从而诱发县乡政府不得不以强化行政收费方式来保证县域经济的正常运行。结果县级财政不但不能为农村建设下拨资金,反而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此外,由于县级管理手段和权限不断削弱,县级政府的中观调控缺少经济、法律的手段,也大大加重了县域经济财政和广大农民的负担。如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原来接受县级管理的地税、工商、烟草、盐务、医药、技术监督、养老保险等部门收归垂直管理后,乡镇公务员工资及办公费、乡村教师工资及办公费、村干部工资及办公费、乡村学校的修缮费等,均需从农民的农税、农特产税、“三提五统”中承担,农民负担沉重。

(三)、体制设限,等级划分鲜明

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家权利通过城乡二元分治制度把空间分为不同的等级,并用户口、就业商品粮、住房等措施规定了人们的活动地域和行为方式。空间不仅意味着地理上的区隔,而且作为法定价值区分了人群。县城包括数以千计的小城镇和乡村,在这样的二元对立中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它们像乡村一样受到大城市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多重挤压,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它们仍享有一定程度的特权。农村――县城――大城市,三种空间被建构为等级化的存在,对更高级的肯定必然是以否定下一层极为前提的,更高层级的发展是建立在抽空和剥削下一层级物力人力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国之内的殖民化”。

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不仅保留了国家权利干预的结果,还受到了商业资本的强有力操控。大城市的影响力自上而下地渗透,人员的流动却从下往上趋近。对于正在经历现代化的中国人来说,县城是一个他们从农村向大城市集散的中转站。一方面它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城市化得还不充分的一级台阶。

二、“新县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路径

(一)、历史渊源

“郡县治,天下安”。中国传统社会自废封建建立郡县制以来,国家行政权力一般只到县一级,皇权止于县政,县以下建立的正式组织是保甲制度,也就是传统意味上的乡村。自始皇起,县城就一直作为帝国中央权力在广袤东亚大陆上最地方一级的政府权力代表所在而直至近代。与自由贸易形成的城市不同,县城有着更多的地方权力中心的意味。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镇管村体制直至清末明初才逐渐产生。①因而从历史渊源上讲,县与村的关系更为亲密。

(二)、战略地位

县一级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经济联动的关节点,是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结合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县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与一般意义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不同的是,它融合城乡发展,其实力与活力不仅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县域经济涵盖“三农”、兼容城乡的区域经济,既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纽带,也是扩展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国民经济的重要板

块和重要构成部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县一级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

(三)、财力保障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县乡村干部工资开支、县乡各部门运转费用开支、农村公共用品安排开支、县乡村债务及利息开支累计达6300亿;专家估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供基础设施,比如村村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供沼气,改善饮用水等等,大概需要四万亿元,若到2020年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平均每年2700亿元;农村公路建设需财政100

②0亿元。而新农村建设所需大量的财政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又直接来源于县一级财政拨给,县级财政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财力支持。与中央财政、省地级财政相比,县级财政在支农资金调度上更显灵活、及时。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立即从县级财政上得到体现。此外,农村的社保、教育投入也直接依赖于县级财政。

(四)、国情需要

从我国国情出发,毫无疑问,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大中城市还很不发达,大城市布局分散,城市带发育不成熟。必须看到,真正最能提高本土经济、文化水平,吸收大量人口的还是县一级城市。县城分布较广,与农村联系更为紧密,它们是农村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初级农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变和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重要载体。县城的发展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的压力,一方面又可以加强其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缩小城乡差距。

(五)、西方经验

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除了少数大都市的作用外,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善的城镇体系,小城市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保障。我们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借鉴其经验,重视县级城市的作用,释放其潜在能量。

三、发展“新县城”,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也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县城为龙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县域为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是主要思路:

(一)、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活力

1、对现有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重组

现阶段,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组成成份较为复杂的经济,应该从各地现状和实际出发,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力度,努力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的组织机构。加快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改革的关键是触动产权,只有触动产权的改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机制问题。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公司制,主要形式是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应视不同企业的情况,实行一厂

一策,对符合国家产业规划的、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集聚力量,将其做大做强做好,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做不大的则靠大联强,主动“找帅当兵”;对产品无市场,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发展无望的企业,要坚决有序、稳妥地退出市场。

同时,深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路子,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飞跃,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城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创新农作制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块状经济

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围绕“特”字做文章。每个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有的有自然资源优势,有的有社会资源优势,有的则兼而有之。现实告诉我们,即使再贫困的地区,也会存在某种优势。只有充分认识并发掘好这种优势,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所以,作为县域经济的决策者,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吃透县情,理出适合本县的发展思路;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本地经济的特色。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指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只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种产品去同其他国家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样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这一理论已经得到各地经济发展实践的印证。我们过去的县域经济,包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由于忽视特色,一味追求全面发展,形成“小而全”的局面,其结果是产业结构雷同,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失去了许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机遇。因此,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一定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突出自身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毫无特色的“大而全”、“小而全”。如旅游资源丰富的,就可以突出发展旅游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就可以突出发展矿业经济;水能资源丰富的,就可突出发展以水力发电为主的产业。只有坚持特色,才能在市场对接中找到自己最佳位置。

只有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发挥规模效应,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小城镇建设,加快县城经济结构和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特色,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3、自我培育战略生产要素,完善市场体系,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全面对接 一个成熟的县域市场体系,必须包含各种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但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远弱于大城市,在人才、资本、技术的竞争上,不占优势。因而县域发展应转变策略,以以主动培育优势资源为获取要素的主要手段。一是劳动力市场培育。加快县域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用人制度改革,推行全员合同制;要大力发展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咨询等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级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逐步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福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体制性障碍。二是资本市场培育。目前的金融机构设置,非常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发展基金会被取消后,县域内中小企业几乎不再有获取贷款的可能。因此,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发展资本市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部分私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互相参股、入股等直接融资方式积累发展资金;积极引导民间借贷市

场,通过制订法规和加强监督,使民间贷款市场和民间金融公开化和合理化,并通过引入现代的金融信用工具及现代组织形式,促使其走向规范有序。三是技术市场培育。加大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投入,坚持科教兴县,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二)、改革县域财政制度,扩大税源,改善县级财政状况大力改革县乡财政体制。调整中央和各级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分配格局,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合理降低上划中央“两税”比例,多把一些财力留给基层。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不发达地区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地方财力分配与使用。加大对县乡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壮大民营经济,取消对民营经济的不合理的限制,鼓励农民创业,扩大税源,促进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国家应在在体制上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

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县域应该与城市接轨,逐步实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尤其应在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上下大功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其次,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和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赋予农民土地经营产权,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注释:

① 吴滔.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明清史[J],2007,1

② 李清香,林彰云.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县域经济、区域经济[J],2007,2参考文献:

[1].魏杰.转型中国[M]

[2].周晓虹,谢曙光.中国研究[C]

[3].吴滔.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明清史[J],2007,1

[4].李清香,林彰云.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县域经济、区域经济[J],2007,2

[5].马永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综述,县域经济、区域经济[J],2007,2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啦啦操运动

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啦啦操运动

摘 要:啦啦操在国外作为一种加油性质的运动,无论是演出或者是比赛,啦啦操展示给观众的,都是阳光般的笑容和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态度。这种态度能够感染观众、活跃气氛,使现场充满激情与欢乐。这样的一种气氛可以有效抑制自卑、抑郁、萎靡、失望等多种不良心态,从而提高自信心,促进个性的良性发展。正鉴于此,文章以“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啦啦操运动”为题,就啦啦操运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做系统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啦啦操 运动 文化建设

1、相关概念界定

1.1 啦啦操

啦啦操起源美国,是指在音乐的伴凑下,通过运动员完美高超的啦啦操特殊运动技巧结合各种舞蹈动作,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最高?F队荣誉感的一项体育运动。啦啦操运动分为: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两个项目。

1.2 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依赖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内部和外部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培训、比赛所创造出来的,并有着丰富内涵和外延的体育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2、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啦啦操运动

2.1 啦啦运动对校园文化影响

2.1.1 啦啦操运动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高校对于优化学生个性、优化学生人际、优化学生环境、优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能力,需创新更多的平台和机会给学生,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与合作学习。啦啦操运动本身要求学生有较强责任心与超高集体荣誉精神。在啦啦操运动中的托举、抛接、金字塔以及舞蹈配合都离不开队员之间相互默契配合和责任心,在队员们齐心协力下能把动作完美展现出来,其体现了一种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啦啦操运动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对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2.1.2 啦啦操运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和鲜明时代感

啦啦操从开始表演的初衷,再到后来单独成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是体育与艺术的相结合,啦啦操运动把舞蹈、体操、技巧以及当今流行、前卫的元素融入之中,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追捧。技巧啦啦操成套动作中激情、朝气、活力、振奋人心的口号是洋溢青春自信的展现;啦啦操动作结合动感十足的音乐,运动员需要理解并表现出音乐的特点和内涵,长期练习啦啦操或者大量观赏类似的体育艺术项目,能够快速提升大学生审美观并迎合当今社会的时代感;在啦啦操表演和比赛过程中,口号、音乐、肢体动作、表情、道具等元素带给观众的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激情活力的感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2 啦啦操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2.2.1 啦啦队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综合素质

啦啦操运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啦啦操是一项十分注重团队协作的体育竞技项目,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队运动员都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要求,舞蹈啦啦操中柔韧与平衡、跳步、转体三类难度以及舞蹈配合动作和技巧啦啦操中托举、金字塔、抛接、翻腾等难度动作的完美完成,都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身体素质。正是青春洋溢、激情活力、具有共同目标且极富煽动性的表演性质的啦啦操运动,激发着当代学生练习啦啦操的浓厚热情。长期坚持训练使啦啦操运动员在各方面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促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2.2.2 啦啦操运动的健身性和娱乐性

长期进行啦啦操运动的锻炼能够增进健康、改善体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改善精神状态,形成良好的气质。啦啦操运动具有健身美体的塑形功能,符合现代人追求健身美体的身心需要。动感十足的音乐声中自信的释放和展示自己。啦啦操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可以为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应的运动内容和形式,极具健身价值。啦啦操运动以团队为单位,拥有队伍文化建设和共同目标。长期一起训练、表演、比赛等活动,一起面对困难和挫折、一起解决问题、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增进同学之间交流和感情的同时又能有效地调动和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3 啦啦操运动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与创新精神

啦啦操运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在技巧啦啦操的开展上面,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个特点,技巧啦啦操项目而被其他体育项目所取代,怀化学院啦啦操队伍正是以技巧啦啦操项目为特色,打造怀化学院的特色体育项目。啦啦操运动本身具有竞技性、挑战性特点,使得优秀的啦啦操队员具备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坚强意志品质。更多学生加入到技巧啦啦操队伍中间来,反映出学生对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啦啦操运动多样丰富的运动形式和自信、活力的运动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天性,激起大学生的挑战欲望,培养的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2.4 啦啦操运动在校园体育文化舞台上的独特魅力

啦啦操是一项运动竞赛项目的同时又是一项能给观众带来精彩视觉的运动表演项目。在拥有啦啦操项目的学校,如: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开学典礼、校庆、运动会、文艺晚会、学校体育嘉年华等大型活动上均有啦啦操表演和比赛的身影,为校园其他运动项目比赛和活动增光添彩,促进整个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在校园体育文化的舞台上形成一股独特魅力。

3、结论

总而言之,啦啦操是一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极具团队凝聚力,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啦啦操运动在表演的舞台、竞赛的赛台和晚会的现场都能给观众带来其他校园体育文化项目无法比拟的视觉冲击效果。啦啦操健身、健心、育人价值以及其独具项目魅力的特点,将在校园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具有广泛表演和竞赛价值。

啦啦操的发展阵地几乎是以学校为主,啦啦操运动的青春朝气、激情活力、团队协作等元素十分贴切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啦啦操运动在学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丰富了校园体育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精神。因此,抓住啦啦操运动的育人功能和项目特征,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这将有助于促进形成健康良好的校园风貌,推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和谐的建设。

作者简介

李婷,汉族,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工作单位: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党建工作

对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究

——以资源、环境领域腐败现象为例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有权利的集中就会滋生腐败,中国共产党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大部分党员都能保持党的纯洁性,其中不乏像毛泽东邓小平一样的领导伟人,也有像焦裕禄沈浩一样的为民官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生不求回报。但是相反也有一部分人丢失了党性,在利益与钱财的诱惑下走上了歧途。这部分人就是贪污了。十八大顺利召开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春风吹进了祖国艰涩好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反腐倡廉。对于尤其突出的环境、资源、国土等方面腐败尤其严重,本文将对上述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反腐党建工作展开论述及制定相关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党建,贪污、腐败、反腐倡廉、能源、生态环境、严密

规章制度、监督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有权利就会有人滥用当然仅仅是一部分,但这部分人却会把党建的成果付之一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自十七大以来再次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新时期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发展道路的科学选择。在党建中资源环境部门同样要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

生态环境问题:已不是新鲜事务,而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环 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长期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瓶颈。腐败问题:进入转型期以来,中国的腐败状况在不断的恶化,不仅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构成了对政府合法性的严重挑战,也形成了严重的社会污染,使得腐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病。

二者关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背后必有腐败,而腐败又导致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

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1.贪污、挪用公款窃取或侵占公用或公有器材、财物;利用职务上之机会,诈取财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2.“三公”消费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

3.贿赂。要求、期约或收受贿赂或其他不正利益;藉势或借端勒索、勒征、强占或强募财物。

4.利益输送利用职权的影响力,用非法手段为他人谋取利益。

5.不作为应当行使国家权力却不作为。

保守估计每年全国国有经济投资因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800亿~2300亿元之间,约占GDP的2.4%一3.1%之间:其中政府公共投资(指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经济损失在180亿一240亿元之间,占GDP的0.24%——0.32%之间:若计入许多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标志工程”,其经济损失则更大。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就连一直排在透明国际最廉洁国家前列的挪威(第十位)、瑞典(第五位),也出现了引起轰动的腐败事件。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基础上党的一项新的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它需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反腐倡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体制转换的改革开放时期,为关注社情民生,弘扬廉政文化,营造廉洁社会氛围的宗旨所进行的一项建设。反腐倡廉,即是反对腐败,倡导廉政,它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行动纲领。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腐败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公共权力的滥用,在给少量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必然会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损失,由此产生不公平。这种分配的不公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因为拥有腐败机会和腐败条件的只能是少数

人,绝大多数人要么不腐败要么不可能腐败。因此腐败者的腐败行为就成为社会公平的巨大威胁。造成社会不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得不到推进

一个政党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身强大的合法化能力。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已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相应地,其发展方式也需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构建和谐生态的角度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怎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党的建设中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尊重、保护自然,拒绝铺张浪费的大氛围下,是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大好时机,而另一方面,大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从党员自身思想观念上、执政能力上、广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上、组织能力上有利于其带领广大人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资源、环境领域腐败是腐败的重灾区

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着土地和矿产两类稀缺资源,集行政审核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大额资金预算分配权于一身,权力运行的环境复杂、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牵涉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等多个方面。一些个人和单位借助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这个平台进行权力寻租,导致国土资源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造成了资源浪费,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政府掌握数量庞大的资源,而例如土地资源,而定价权掌握在相关官员手中加剧了某些官员经营土地,拍卖国有资产的冲动。而又有一些官员盲目追求政绩和GDP的增长,与煤商勾结,随意给煤商盖章开采煤炭资源,从中获利造成煤炭资源的迅速减少“风水轮流转”随着近年来环保部门地位提升,权力凸显,环保系统已成为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新领域,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的“高危地带”。而环保部门的不作为与贪污受贿,大大违背了保护环境的初衷。

在高污染高排放背后必然有腐败的根源,环保部门的腐败及不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是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留存的根源。一系列的贪污腐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

我们可以看到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部门随着自身权力增加,腐败现象日趋严重,极大地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文明下的党建反腐倡廉工作日趋重要。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接受东方卫视节目的独家专访时说出的并非

耸人听闻的话语:“生态的危机比金融危机来得更可怕”

三、资源、环境领域腐败问题原因

1.政治体制上权力过大利用行政职权收受回扣,项目审批时容易受贿,以及私自变卖国有资产。

一方面,政府部门掌握数量庞大的资源,直接作为一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容易滋生腐败,例如随意变卖国有资产,出售土地,使得官员又官又商。另一方面,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工业、房地产等项目的审批权。在审批的过程中,容易进行利用行政职权收受回扣,在项目审批的时候受贿。

2.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存在自相矛盾或者遗漏的地方,给腐败钻了空子。在现有的法律之中,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制约因素或者遗漏的地方,给腐败现象钻了空子,腐败分子却能安然无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我国征地制度和土地所有制的规定之间存在着一个二律背反,还有对于新形成的腐败行为没有及时的补充相应的法律制约。

3.没有有效的监督体系监督有限,而且没有很好的保障。

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民主决策,集体审查、环境知情权等监督的权力。而在有限的监督下,却在腐败的面前显得很无力。

四、资源、环境领域反腐倡廉建设与解决对策(反腐倡廉工作促进生态文明)

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复杂深刻,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还必须多管齐下,从内部建设、外部建设等许多方面入手。

1.内部建设:加强学习,转变思想增强干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我们要把解决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尤其是对于国土资源部,环保部等与资源环境紧密相关的部门,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部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更不是用于升官发财的幌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来促进党建,同时通过党建使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绿色GDP政绩考核绿色 GDP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实际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效应。绿色GDP占 GDP的比重越高,则

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度越高。绿色 GDP的领导干部政绩衡量标准,需要人们思想观念中对于发展的理解要做出较大的改变。这样一来,领导干部们以往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可能不再适用,必须建立起符合新思想、新观念的发展模式。

强化队伍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的执政理念,需要选拔一支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干部队伍,为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力量。一只廉洁的队伍才是具有战斗力的队伍,才能更好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好先锋模范作用。

2.外部建设:体制改革凝聚治腐合力,形成不易腐败的权力制约体制。健全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监督,建立官员的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公民环境知情体系,信息的公开制度等保障公众参与监督的权力。

法制建设健全治腐之章,创造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同时完善不争议的法律制度。比如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我国征地制度和土地所有制的规定之间二律背反的地方,对环评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笼统模糊的规定进行完善,明确公开信息的内容和范围。此外,通过廉政法制,加强对相关重要贪污腐败的惩治力度,从法制工作规范党建,减少由贪污腐败带来的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

机制协调,铲除腐败生存土壤,开辟行政公开透明的土地。不仅政府内要协调好工作,也要让更广泛的人民参与到集体审查、民主决策、环境知情权等,使信息更公开透明化,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五、生态文明建设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

1.思想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求夯实反腐教育这一基础,要求认识到

反腐倡廉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实质,以廉政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2.组织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要求对干部的考核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例如绿色GDP概念,通过考核来引导党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

3.作风建设: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廉政意识、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全面加强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主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者、维护者、示范者、组织者的关键角色。

4.制度建设:完善预防和监督体制,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减少由腐败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现象,在制度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毛主席说:治国就是治吏。腐败又是吏治中最大的问题。腐败是中国发展的拌脚石,反腐倡廉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反腐倡廉问题不仅是民众关心的话题,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科学推进制度创新,要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统一。反腐倡廉制度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在制度建设规划上与国家法制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安排相配套,在制度规定上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相协调,在制度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文明的政党与国家体制。

参考资料:

【1】胡能灿.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如何治理[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1

【2】张雨潇,张略钊.绿色GDP作为干部政绩考核标准的可行性分析 [J].领导科学,2010,04

【3】郑少华,齐萌.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机制:立法评估与制度重塑[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01

【4】王小文.从生态思想到生态文明[M].科学时报,2009,02,A2(资源环境)

【5】刘会军.生态党建:现代党建的必然选择[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3)

【6】蔡继明.从根源上扭转“土地腐败”[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10

下载2007师德建设下[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师德建设下[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站建设下平面设计技术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水平进步飞快,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网站建设在数量方面呈几何倍数增长。网站建设中的平面设计技术发展对网站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 摘要: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一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及对策 邮编:425306 永州市道县审章塘学校胡昌敏 小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 [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教育......

    关于新农村建设下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下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吴 继 雨 等 2006年12月3日三农协会组织了赴湾里区招贤镇的调研,从当地农民生活现状,第三产业在当地发展的体现、农民对生活的渴求与......

    生态文明建设下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 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 陈侣君 1244307203 摘要:生态意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认识、新价值判断和新的社会实践。农民具备......

    分析:大环境建设下的污水治理现状

    分析:大环境建设下的污水治理现状 【格林资讯】 随着 “水十条”和“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环保板块应声而涨,环保企业在水环境治理领域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由......

    关于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村耕地现状的调查

    关于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村耕地现状的调查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这与耕地保护在一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精选五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 摘要: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一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