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8:4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思考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教育事业发展最迅速的历史时期。三十年间,**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发展到近5000所,在校生突破150万人,被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典型、全国课程改革典型、全国唯一的地市级教育改革实验区,高等院校迅速发展到13所,教育质量持续提高,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为人力资源强市建

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教育被市委、市政府确立为全市重点提升的三大亮点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全力配合,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得益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在社会转型期,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因此,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做认真总结。

服务社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功能。作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一项最大的公众服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服务社会:对在校学生来讲,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有用人才;对经济建设来讲,就是提供足够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社会发展来讲,就是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的合格公民。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尤其是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决策,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幅度地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优越的实施条件,目的就是全面提高下一代**人的竞争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打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近,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目的不仅仅是整合资源,为全市的企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快捷式的服务,而且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育必须服务社会发展,必须服务经济建设,必须服务学生个人成长。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社会发展也是这样,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近几年,教育局构建的“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行动研究机制、推行的“中考突破、课程跟进、基地拓展、载体深化、督导保障”素质教育推进模式,实施的城乡“亲子共成长”工程,都是本着这种思想来运作的。我们高兴地看到,各级各类学校和一线的广大教师,也特别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教育界的改革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教育下一步的改革与发展赢得了先机。当然,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我们坚信:困难就是机遇,只要我们的思想再解放一点,育人方式再创新一点,发展提高的思路办法再多一点,我们**人的下一代就一定会更加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这就是我们改革创新的社会价值。

开放办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得不承认,我们辛辛苦苦十几年培养的部分大学生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因很多,作为教育部门,我们就得从自身找找原因。封闭式的办学行为,固然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节约教育管理成本,但弊端也很多。因为我们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真”才“实”学,不是培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学究”。要适应莘莘学子成才成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建立开放办学的大格局。在这方面,我们开展“千名专家进校园”活动,建立大批校外实践基地,开设“职业指导和人生规划”课程。这些举措,目的就在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倡导开放办学的新理念,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适应型的各类人才。实践证明: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育就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立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第二篇: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应代明

2010年第1期 ——文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荆州市将积极推进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努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中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习“10·24英雄集体”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感动全国的“10·24英雄集体”,是荆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批示要求,大力组织“学英雄、见行动、树正气、促发展”和以“热爱祖国、热爱荆州、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到“三大文明创建”的各项活动之中,坚持和完善“荆州好人”、“十佳公仆”等评选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力争用两年的时间,把荆州建设成“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二、以构建现代传媒新格局为着力点,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一方面,支持主流媒体做大做强。支持荆州报业集团办好《楚网》、《手机报》,实施报业印务产业园、名人馆等项目建设,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在全市形成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加大《垄上行》、《江汉风》等品牌栏目的开发力度,加快广电数字化和高清化进程,着力提升荆州电视台在鄂西生态圈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使广播影视节目通过多种网络传入千家万户。加大荆州新闻网等门户网站的建设力度,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网络文化精品,全面展现新荆州的独特魅力。积极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加强网络管理,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三、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落脚点,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春秋垄上行”、“消夏文化月”、“荆江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教育、科技致富信息、文化娱乐生活等基本文化需求。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项扶持基金,加强鼓盆歌、马山民歌、荆河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加强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的研究,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促进荆州文学、美术等文艺创作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文化荆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以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点,增强文化发展实力。积极开展与北京华力集团、北京锦辉集团、鄂西圈投公司和文物部门的合作,继续抓紧抓好十大项目:①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此馆要按照省领导提出的“国家一流、湖北品牌、地方珍宝”的要求建成建好。②荆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力争把荆州博物馆打造成鄂西生态圈内历史文化的地标。③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公园。高起点规划,使之成为中国楚文化的遗址参观区、精品展示区和考古体验区。④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努力把八岭山公园打造成休闲娱乐、探奇观光的旅游胜地。目前,已完成了三通一平、山门等基础工程,修建起仿古长城、餐饮、住宿和娱乐等旅游休闲设施。⑤海子湖旅游目的地。依托海子湖生态景观资源,以江汉民风民俗为基础,把海子湖建成集食、住、娱、购、游于一体的一流度假胜地。⑥洪湖岸边是家乡。努力把洪湖岸边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中高档生态宜居区、生态农业产业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等多样性的湿地生态旅游新城。目前,规划设计、征地等工作已全面启动。⑦荆州关公文化园。合作双方已组建开发公司,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⑧长江水文化园。目前已完成了移民搬迁、土地收购,正在与投资方中国水务集团作更深入的项目洽谈。⑨川主宫水上民众乐园。目前正在与澳门崇源国际拍卖公司洽谈投资事宜。⑩游客集散中心。此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正在着手征地、建设。同时,在剧目方面,着力打造 《荆楚风情》、《楚庄王》等一批具有浓厚荆风楚韵特色的精品剧目,促进旅游与楚乐楚舞、民间曲艺、现代演艺等艺术形式的结合,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五、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点,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二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投资扶持政策、文化税收扶持政策和文化用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三是设立四个基金,即文艺创作基金、新闻奖励基金、旅游发展基金和文物保护基金,奖励先进典型和项目,培植发展后劲。四是坚持“三个结合”,即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科学管理与大胆使用相结合,推行“双聘制”,完善“公开招考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共荆州市委书记)

第三篇: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一号文件,都对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也就此制定了具体贯彻意见和规划实施纲要。全省金融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前两个因素,但内需明显乏力。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出口持续高增长非常困难,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迫切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情况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但农村投资不足、消费市场发展滞后、消费需求不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加大对广大农村的投资,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增加全省农民收入,将几千万农民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和支撑整个**新一轮经济增长。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是成功建设现代化的前提,只有统筹发展城乡关系,经济社会才能得到迅速健康发展。2005年末,**省生产总值达到6484.5亿元,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3.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74.18亿元,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可以缓解全省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等制约,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

新农村建设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内容。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最集中和最突出的地区,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关键。**要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样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将三农放在重中之重,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社会帮扶等综合性措施,发展农业、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城乡均衡发展,为发挥**中部崛起的支点作用打好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经济决定金融,新农村建设过程也是农村综合改革以及体制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和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尤其是农村金融体制。从**农村金融实际看,存在机构萎缩、业务发展滞后、三农贷款困难等问题,表明农村金融体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对金融部门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过剩、入世后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这也为其开拓新市场、加快业务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新农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

二、高度重视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促进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其中,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出台的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加大支农力度,拓宽支农领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2005年末,全省农业贷款和农副产品贷款余额合计759亿元,较2003年、2004年末分别增加137亿元和81亿元。

支持**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既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又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还是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能否持续增收,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成效

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金融部门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要品种,不断创新推出大额农贷、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形式,直接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其扩大再生产,达到增收的目的。2002—2005年,人民银行共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282亿元,以撬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量扩面。另据对省内73个村组的抽样调查,2005年,平均每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民产生直接经济效益0.81万元。

决了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小城镇供排水、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涉农金融机构还重点支持了小城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运输、储存及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如房地产开发与装修、建材、农产品交易等领域,对小城镇具有发展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加工业也给予了积极支持,推动了全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省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国家开发银行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信贷投放和发行金融债券支持了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支持了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2005年,农行**省分行在全省共发放扶贫开发贷款33亿元,扶贫贴息贷款23亿元。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激活农村潜在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解决投资与消费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的重要突破口,是消化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提升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和优化全省经济结构、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在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引下,推出了助学贷款、购建房贷款等一系列消费信贷产品,支持农户直接扩大消费,引导农村消费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农村信用社通过发放农户贷款,除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外,也用于农民购置农机具、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生产和生活性消费。2005年,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贷款235亿元。

总之,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金融部门大有可为。今后一段时期,全省金融部门应继续将金融支农的重点放在以上环节和领域,将这些重要环节和领域的资金满足度高低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检验金融部门支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杆。

三、正确处理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应在扩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财政、金融支农的合力。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手段。从两者的关系看,金融政策体现的是市场手段,支持力度大小受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生态质量。财政政策体现的是行政手段,支持力度大小受政府财力的约束。作为政府的经济职能,财政政策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具有基础作用。因此,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对象,正确处理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发挥好财政政策的基础作用,利用好金融政策的助推作用。对于**省而言,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对金融资金的吸引力相对较低,为发挥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各地首先需要投入适当的财力投资农村基础建设,支持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吸引更

多资金投入农村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财政资金支持与银行资金支持的配合、配套工作,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促进和带动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农村,形成强大的资金支持合力。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关系:应在做好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传统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收益率低,商业性金融介入积极性不高,需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基础作用,以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相反,现代农业却是面向市场经济的农业,其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既需要也适合商业金融的支持。因此,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要有分工,对于传统农业应在稳定合作金融基本格局的前提下,依靠政策性金融来进行支持,资金供给采取“供给领先”模式,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主动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启动农村经济,创造新的金融需求;对于现代农业,则应主要依靠商业性金融进行支持,资金供给采取“需求引导”模式,通过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资金需求,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应在大力发展正规金融的基础上,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过程中,民间借贷对支持农民增收的正面作用不容忽视。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调查,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获得的资金占农户资金需求的69%,在银行和农信社力所不及的领域和范围内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开办工厂、商贸企业、各种经营专业户等进一步造成了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使得民间借贷的存在更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通过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展开合法的竞争,不仅可以促进正规金融组织提高效率,还能通过优胜劣汰使一些高效率的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被纳入正规金融组织体系。

支持传统农业与支持非农产业的关系:既要打好“农”字牌,也要打好“非农”牌。传统农业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从事的产业,其发展状况对目前农村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金融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传统农业,必须保证对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传统农业支持不能偏颇理解为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支持,要通过资金投入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又必然要大力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通过支持非农产业发展来改变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目前看,在非农产业领域,金融要重点关注乡镇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支持农民打工创业,支持农村应用科技研究和农村市场、物流体系建设。

四、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中央银行资金支持的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督促农村信用社切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产权管理和内部约束机制,增强资本实力和财务能力,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加大政策性支农力度,继续完善农产品收购融资功能,积极参与农业扶贫贷款业务,适时开办扶贫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中长期开发性业务。坚持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推动邮政储蓄小额质贷款试点,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探索开展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加强对民间融资的规

范和引导,鼓励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

积极创新,不断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发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如土地规模化经营贷款、银团贷款、仓单质贷款等,满足优质农业企业的大额信贷需求。加大对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中介组织、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信贷支持,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保证农产品价值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开办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设计与农民消费特点相适应的期限、额度、还款方式和利率定价方式。拓展信贷范围,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完善机制及时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合理的信贷需求。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对基层银行的授权授信额度,允许基层商业银行在核定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要进一步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要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引导和促进县域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加强指导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信贷投向与结构。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窗口指导”,根据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规划,制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方面、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营模式转变,切实提高信贷资金运用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等货币政策工具,解决县域金融机构的资金困难,为县域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投放提供有力保障。要积极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定价机制,使农村资金定价更为科学合理。

改进服务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提供多层次、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组织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项目,大力开发培育真正适合农民工的银行卡产品,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的覆盖面;加强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创新,开发适合农村实际的金融结算服务品种,真正方便农民的非现金支付。认真做好农村地区的现金供应工作,提高农村地区流通中现金的整洁度;继续深入农村开展反假货币宣传,提高农民的识假、反假币意识。继续实施“外汇服务网络延伸工程”,及时满足县域乃至农村地区的外汇服务需求。

突出重点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资金投入风险分散机制。抓紧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型担保机构,积极培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商业化运作程序组建的商业型担保机构,扶持中小企业自发组建、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互助型担保机构;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落实配套措施和办法,做好农业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统筹农业保险发展和政府救济,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作为贴息资金、担保资金、支农风险基金的协作辅助机制,引导、带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

加强协作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是吸引金融资源,带动资金流入的关键因素。为推动我省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各方面必须加强协作,努力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保护农村金融机构债权;要继续深入开展信用农户、信用乡镇、信用县市创建活动,打造**农村信用工程;要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中介行为,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培植诚信文化;要转变政府职能,维护金融机构经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大力培植农村优质信用载体,切实落实对优质信用主体的信贷优惠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

第四篇:发挥“微教育”功能

发挥“微教育”功能

有人说,当今时代是“微时代”。微言、微博、微信等正在进入人们的生活。某部借鉴和运用这种时尚化元素开展“微教育”活动,激活了思想工作一池春水。

“微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与活力,也对传统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如何借助时代元素为思想教育添彩,搭乘网络快车为政治工作提速,是各级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开展“微教育”的做法,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微博,新的平台交流思想感情;微谈,一点一滴凝聚无形关爱;微信,只言片语带来无声帮助;微影,原汁原味记录军旅进步。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适应青年官兵特点,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传统的教育手段,大多是一张桌子、一块黑板、一叠讲稿;做个别人的思想工作,也往往是两个小板凳,二人相对促膝而坐,你说我听,你问我答。而在网络条件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官兵可以直接参与教育,是一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有人说,如果把传统的思想工作比作一次会议,那么,网络时代的思想工作,则更像一场持续的大讨论,是从“一对多”到“多到多”的转变,教育双方全程参与、相互影响,在各种观点的交流、交融与交汇中最终形成共识。

大型教育解决共性问题,“微教育”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思想实际,解决个别问题。现在,有的单位喜欢搞大型教育活动。一项教育布置下来,成百上千号人,几堂大课一上了事。岂知人的思想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共性问题的解决,不能替代个性问题的解决。因而即使是大型教育活动,也应该化“大”为“小”、变“巨”为“微”,根据不同思想差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使教育适应不同层次官兵的特点,满足不同群体官兵的需要。

恩格斯曾说,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现代青年官兵价值取向多元,个人追求多样,有着酷肖于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微教育”作为时代的产物,适应了当代青年官兵的需要。搞好“微教育”,抢占思想教育新阵地,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其意义不可低估。

第五篇: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

使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一号文件,都对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也就此制定了具体贯彻意见和规划实施纲要。全省金融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前两个因素,但内需明显乏力。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出口持续高增长非常困难,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迫切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情况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但农村投资不足、消费市场发展滞后、消费需求不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加大对广大农村的投资,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增加全省农民收入,将几千万农民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和支撑整个**新一轮经济增长。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是成功建设现代化的前提,只有统筹发展城乡关系,经济社会才能得到迅速健康发展。2005年末,**省生产总值达到6484.5亿元,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3.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74.18亿元,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可以缓解全省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等制约,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

新农村建设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内容。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最集中和最突出的地区,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关键。**要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样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将三农放在重中之重,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社会帮扶等综合性措施,发展农业、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城乡均衡发展,为发挥**中部崛起的支点作用打好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经济决定金融,新农村建设过程也是农村综合改革以及体制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和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尤其是农村金融体制。从**农村金融实际看,存在机构萎缩、业务发展滞后、三农贷款困难等问题,表明农村金融体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对金融部门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过剩、入世后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这也为其开拓新市场、加快业务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新农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

二、高度重视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促进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其中,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出台的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加大支农力度,拓宽支农领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2005年末,全省农业贷款和农副产品贷款余额合计759亿元,较2003年、2004年末分别增加137亿元和81亿元。

支持**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既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又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还是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能否持续增收,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金融部门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要品种,不断创新推出大额农贷、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形式,直接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其扩大再生产,达到增收的目的。2002—2005年,人民银行共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282亿元,以撬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量扩面。另据对

下载关于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挥教育功能,为当地科技发展服务`

    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多渠道为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服务 黑龙江省密山市知一中学一、总体思路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

    发挥廉政教育基地功能

    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功能加强预防腐败教育力度 预防腐败加强教育。县纪检委、监察局于2002年在范村镇范村设立了廉政教育基地。自设立基地以来,我们踏踏实实开展工作,充分发......

    发挥党组织功能服务产业发展

    发挥党组织功能服务产业发展 ——香口乡蔬菜产业协会党总支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蔬菜之乡欢迎各位领导莅临香口参观指导。 我乡距县城22公里,辖22个村,2.6万人。近年来,香......

    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

    三、博物馆素质教育的特点 基于对博物馆本质、原则、宗旨、受众面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考量,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以下几点: 教育对象的全民性与社会性。博物馆在提......

    发挥教育功能 争做文明先锋

    发挥教育功能 争做文明先锋 ——区教育局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汇报 为进一步改善全区教育环境,增强师生文明素质,提高文明程度,市教育局科学统筹,在全区教育系统内广泛深......

    发挥“六位一体”功能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关于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实现人人享有初......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合力打造开放富裕文明的新丁岗 我们丁岗镇位于镇江东郊,东临新区姚桥镇,南靠丹阳埤城镇,西接京口谏壁镇,北倚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王文洪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