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
高等教育法学
第一章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
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西德、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教育法学具有时代性、边缘性、社会性、综合性等基本特征。社会性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可分为本质、实践、理论三个层面。
现代教育立法萌芽于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全球范围内,教育法学的研究以德国日本美国最强
1957年,德国黑克尔出版了《学校法学》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起点:198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率先开办的教育法学讲座和此后各地高等师范院校陆续开设的法学课程。
教育法学体系:只构成教育法学的相互衔接并有机结合的基本知识框架系统。研究教育法学的意义:健全教育法治的需要、加强教育行政的需要、完善教育法学的需要、全面依法治教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行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执行国家意志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包括国家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二是指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我们所讲的教育行政主要是指他的第二层含义。
教育行政的主要特点:国家意志性、专业性、教育行政相对方的自治性。
依法治教的定义: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第二章教育法的产生和发展
比较正式意义上的国外教育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国外教育法的发展三阶段:习惯法阶段、成文法的早期阶段、成文法的体系化阶段。教育法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称;从动态意义上讲,则是指贯穿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阶段的法治运作过程,体现了依法治教、法制教育的法治精神和原则。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要遵从社会主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程序法治原则、责任教育原则。
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教育立法的主要局限:教育立法体系欠缺完备性、教育立法机制不够健全、教育立法技术有待提高、教育立法理论指导不力。第三章 位
教育法的概念: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国家行政机关与教育机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教育行政关系和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教育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教育法调整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教育关系。依据其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
教育法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
具有纵向隶属性质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具有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关系。教育行政关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教育管理职责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教育行政关系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关系,教育行政关系的主体由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和教师,不同于一般行政关系主体之间严格的领导和服从、命令与执行的隶属关系,教育行政机关在行使教育行政职权时要尊重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体现教育民主和学术民主。
教育民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及社会组织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是教育法调整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法律调整的方法作用于主体行为的基本方式可以把法的调整分为三种类型: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所谓教育法律关系,是指国家通过教育法调整教学活动过程中发生在教育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社会主体之间依据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独有的3个特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隶属性和平等性的双重属性,教育法律关系受国家意志的主导,教育法律关系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
法律渊源,是指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或确认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各种类别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法律渊源不是法律的最初来源。
我国教育法渊源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法规,国际条约。
(二)非制定法。包括判例法、学理。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法律传统,目前我国教育法体系还是属于行政法的一个分支体系。教育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教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性又是相对的,它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即教育行政法。第四章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法的制定,又称为“立法”,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教育法的制定,是指由特定立法主体依照一定的法定权限程序,创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和解释教育法的活动。教育法制定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2..民主性原则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4.稳定性和连续性相结合原则
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提出法律议案、审议法律草案、通过法律、公布法律
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法的实施方式可分为三种: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应。教育法实施的原则遵循教育性、效力性、民主性、平等性。
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教育法的规定从事某种事武和做出某种行为的活动。教育法的遵守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法实施的重要方式。
教育法遵守的条件:法律的可遵守性、良好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法的执行,简称教育执法,狭义而言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使教育管理职权实施教育法的活动。教育执法原则:合法、合理、越权无效、应急性原则
教育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教育法适用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司法独立原则
教育法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所有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
构成教育法监督的基本要素: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方式。
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 教育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法律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二是行为人以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教育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种。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实施行政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简称“行政责任”。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民事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简称“民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受刑罚处罚的法律责任,简称“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行为人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学校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原型:
1、学校环境、学校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
2、学校提供饮食、药品、饮用水等导致学生伤害
3、学校侵犯学生人身权利
4、学生之间的伤害事故
5、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情形:1.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和挪用、克扣教育经费;2.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的法律责任;4.在考试管理和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法律责任;5.忽视教育教学设施安全的法律责任;6.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1.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侵权责任;2.非法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法律责任;3.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正常秩序的法律责任;4.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指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院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给在校学生带来人身伤亡和精神损害的事故。其特点表现在:1.主体的特定性和多样性。特定性是指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损害的主体只能是在高等学校学习、生活的在校学生,即取得国民教育体系内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学籍的在读学生。多样性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2.损害地点、时间是特定的。高校学生事故必须是在高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3.与中等教育学校和初等教育学校相比,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不具有民法规定的监护责任。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使自己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其种类包括:司法救济和非司法救济、私法救济和公法救济、程序救济和实体救济等。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3月18日由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主要对教育领域中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基本的规范,并成为其他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依据。因此,教育法又在一定意义上被称为“教育基本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大法。《教育法》不仅具有国家基本法律地位,而且在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教育“宪法”的地位。我国的教育法体系以《教育法》为主体构建而成,在《教育法》之下首先有《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家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我国《教育法》的特点:
(一)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二)规范性和导向型相结合;
(三)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意义:1.《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人新时期;2.《教育法》的颁行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3.《教育法》的颁行为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教育权和公民受教育权的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4.《教育法》的颁行为总结和巩固我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经验,解决现存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主要体现在:(1)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教育必须遵循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学制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等级。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不是免费教育。
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校教育制度;
二、义务教育制度;
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
四、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
五、扫除文盲教育制度;
六、其他教育制度。受教育者的权利:1.受教育者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2.受教育者获得奖、贷学金的权利;3.受教育者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4.受教育者享有申诉和起诉的权利;5.受教育者享有其他法定的权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合理、来源渠道不畅以及使用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拨款为
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款、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国家举办学校的教育经费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体制,并逐步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财政拨款是筹措国家举办学校的教育经费的主渠道,一般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我国《教育法》还就农村教育费附加、勤工俭学、校办产业、集资办学等事宜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以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其他渠道的畅通。
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对国家办学的补充,其办学经费则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诠释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98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等教育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高等学校设立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高等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为: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章程应规定学校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办学规模等。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序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中心、语音室、操场、体育用房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有七个方面: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权。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
《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的校长(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也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对外代表高等学校进行各种民事、诉讼活动。《高等教育法》第46条对此进行了专门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1.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人权;2.学习保障权;3.获得物质帮助权;4.获得公正评价权;5.民主管理权;6.社团组织活动权;7.课外生活方式选择权;8.救济权。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诠释 《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施行。《教育法》的立法宗旨:1.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3.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指导评价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我国私人讲学之风发端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与唐宋。
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儒家以孔子为最盛;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1794年,法国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和长周期性的特点。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体现在: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影响结果的深远性。所谓深刻,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所谓久远,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教师事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灵魂核心一切规范和范畴的依据。
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师育人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其中,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
人道主义发源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人道是道德的根基。人道主义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判)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最一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顺序不要颠倒,这是“九字”原则)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把握这个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
教书育人的原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尊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技术、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中、拓宽教育育人的空间、形成全员育人局面、进行科学管理。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全面发展原则实施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的认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特长、教育树立全面负责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是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敬业精神始于畏业。
野蛮的教育方法讽刺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罚和变相体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关系上的特殊性,角色上的差异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影响上的相互性。
“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形成互爱、互助、互进的教育合作关系。由此决定了教师在师生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权威,不是慈父,而应当是朋友、助手和导师。
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是严谨治学、博学多才。
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所谓智德,是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核心。
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未来教师的职责表现在:一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二是未来的设计者;三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协调性,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协调性是教师之间关系的主要特点。
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教师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劳动的独立性、教师个体差异学术观点差异、学生评价的差异、学校管理中采取的措施、文人相轻)
读书人往往自视清高,形成门户之见,相互排斥,相互轻视,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但“师表”一词的出现是在汉朝,第一次将“师表”二字连用的是司马迁。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在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要求: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第十二章教师道德范畴
从狭义上讲所谓教师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义务是指人们面对厉害道德主体应该做到的事情。
道德义务就是个人自觉地对社会、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一类是个人对他人的义务。
教师职业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
教师的权威有两类,一类是“制度权威”,来源于社会认可,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一类是“实际权威”,来自于学生的认可,因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同而不同。
所谓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
教师职业道德
第九章教师职业道德综述
“道德”二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有决定性作用。道德的特殊规范性表现在: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精神。
科学以真假掌握现实世界,艺术以美丑掌握现实世界,道德则通过价值方式掌握现实世界。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道德的特点为:特殊的规范性,独特的多层次性,广泛的社会性,更大的稳定性。对于道德的社会作用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道德决定论也叫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又叫非道德主义。
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维护部落氏族内的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最基本的原则。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主要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判)道德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个人的道德也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道德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在内容表达上,带有强烈的职业特征。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具体、灵活、多样;在调节范围上:有限性;在功效上:适用性成熟性。
职业道德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形成。职业道德在广度上表现在社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密,越来越明确,出现了上千种职业;在深度上注重了人的价值。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脑力劳动
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良心的主要特点:层次性高;教育性强。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有:在教师职业行为的进行过程中,能够起到选择、监督和评价的作用。
教师职业荣誉,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
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荣誉观:1.深刻理解人民教师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职业义务,赢得社会的尊重话题个人的自尊。2.正确处理跟人与集体的关系;3.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教师的幸福应具备三方面内涵:物质和精神相统一;享受和劳动创造相统一;自我索取和真诚奉献相统一。
教师职业幸福的特点为: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科目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实际上是教师应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包括对教学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等等。在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经渐渐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制约教师成功的知识瓶颈主要是文化性(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伦理学上的公正,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办事情,坚持真理,公平正直,合乎情理,不存私心。教师职业公正首要特点:教育性
教师职业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正。重点是对自己对同事的公正。教师应如何公平对待学生?
对象性公正要做到:平等对待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第十三章教师道德修养
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个人自觉地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意识和行为上所进行的自我改造和磨练的活动,以及经过长期锻炼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教师道德修养的特点集中表现为:自觉性、持久性、实践性。
教师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判)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性善恶具有可变性。
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有时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师德重在慎独,必须在“隐”“恒”“微”上下工夫。
内化三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价值判断和取舍的过程;是一个自愿、自主、自择的过程;是教师道德行为主体意志的体现;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进行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道德品质是道德关系的体现;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是主体自觉意志的凝结;是道德行为的积累;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是行为整体的稳定特征。
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最基本的要素,这就是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和教师道德习惯。
教师道德情感是以爱为基本特征的。其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的实验所取得的效果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爱可以改变一切。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道德认识是整个道德品质发展的前提。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则是整个道德品质结构中的精神支柱。
第二篇:2011年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论述
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论述 目录:
1、试述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2、国外教育法的发展趋势?
3、教育法的特征
4、教育法的作用。
5.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6.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7.高等教育基本制度。
8.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0.教师应如何贯彻教书育人原则。11.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 12.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严谨治学。13.教师应如何认识职业幸福? 14.试论教师如何做到对学生公正。15.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6.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
17.联系实际说明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
18.联系实际说明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9.联系实际说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0.联系实际说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1.论全面发展原则的实施要求? 22.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2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24.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荣誉观? 25.我国国家举办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是什么?
26.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劳动示范性特点的重要意义。
1、试述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一)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1)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即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开展活动,而不能有任何超越职权或任何滥用职权的行为。(2)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的各项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3)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
(二)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行政持续发展。(1)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有利于教育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为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3)教育行政领域内的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行政司法乃至教育行政法制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外教育法的发展趋势?
教育立法权出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趋势。
教育法调整的范围扩大,教育法规增多。
教育法的调整手段和方法不断改进。注重有关教育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定。教育法制监督体系日趋严密。
3、教育法的特征
(一)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
所谓社会整体利益,是公民对社会文
明状态的一种愿望和需要,它包含有丰富的内涵。教育是人类经济和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的产物和基础,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秩序联系密切,是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利益为其立足点的特征是由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
(二)教育法的国家主导性;
教育法是国家有意识、有目的的发展教育事业、管理和参加教育活动的产物,调整的社会关系为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关系,从而与国家的管理和干预有密切的关系。
(三)教育法的政策导向性;
我国的教育政策包括执政党的教育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我国教育立法的发展与执政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认识和教育政策有密切关系。
(四)教育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教育法既包括大量的实体法规范,又包括众多的程序法规范。
(五)教育法是行为法和组织法的结合;
行为法是指用于调整、规范和约束某种或者某类行为的法律规范;组织法是指规定某类社会组织的设立、组织机构及其运行的法律规范。教育法具有行为法和组织法的双重特征。
4、教育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实际上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对于教育法的作用,我国按照法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和内容之不同分为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和教育法的社会作用。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教育法作为行为规则而直接作用于法律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法的社会作用则是指教育法作为社会调节手段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根据教育法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等。
教育法的指引和预测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主体行为的导向、引导作用,以及主体根据法律规范预先估计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和有什么行为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教育法的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他人行为标准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和运作而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教育人们正当行为的作用。
教育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教育法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罚来维护教育法律秩序的作用。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第一,教育法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第二,教育法是保证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三,教育法是按照教育规律举办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四,教育法还是我国全面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客观要求
5.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
(一)教师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定的主管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其范围主要有:(1)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提出申诉。(2)教师对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侵犯《教师法》规定的所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进行。
(二)教师行政复议制度
教师行政复议制度是指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由受理的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请求,依照法定程序对发生争议的具体教育行政行为进行复查,裁判其是否合法、适当和责任的归属,并决定是否给相对人以救济的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制定的《行政复议法》是其根本依据。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对于教师提出的复议申请,必须在审理期限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或裁决。
(三)教师行政诉讼制度
教师行政诉讼是指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审理,作出判决,给教师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
(四)教师行政赔偿
教师行政赔偿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受害人——教师有依照《国家赔偿法》取得赔偿的权利。6.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重视德育的原则。
二、教育遵循借鉴与继承的原则。
三、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四、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五、教育的终身化原则。
六、教育的民主性原则。
七、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原则。
八、选择教学语言的原则。7.高等教育基本制度。
一、高等教育的法律形态
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非学历教育。无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教育形式。高等学历教育又可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学校可分为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二、高等教育的学业制度 1.高等学历教育的入学条件。
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
本科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取,取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硕士研究生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取,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允许特定学科和专业的本科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2.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
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3年,本科为4—5年,硕士研究生为2—3年,博士研究生为3—4年。3.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业标准。4.高等教育学业证书制度。
三、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
学位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的学术称号,表明获得者所达到的学术水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教育法即是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的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指考生自学高等教育层次的课程,参加国家统一的专门考试,考试合格,达到高等教育专科或本科的学业标准,国家发给相应的学业证书的高等教育制度。
五、继续教育制度
继续教育制度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活动。继续教育专指对“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
8.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修养的高低。例如有些教师放松道德修养,追求物欲、享乐主义、个人至上、浮躁虚华、粗野庸俗、冷漠嫉妒。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老师。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完美的道德形象。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各方面正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的需要。
有人只讲个人权利、不讲社会义务,甚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滋生泛滥,有的教师重金钱,轻事业,敬业精神下降。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首先教师的言谈既反映了教师的品德修养,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其次,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观,是可以直接被学生观察到的“教师道德”。
再次,教师的喜怒哀乐具有极强的感染性,这种感染性也具有教育性。最后,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毅性能影响学生。(2)对教育过程的调解作用。
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调节教师与
教师的关系;调节教师与领导的关系。(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通过学生影响社会;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影响社会;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教师道德的价值还表现为它能够激励教师忠于职守、认真执教。
10.教师应如何贯彻教书育人原则。★ 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的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
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无论做良师还是益友,都必须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
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教书育人的能力主要来自教师对教书育人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教师能否卓有成效的教书育人,关键在于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
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育人)
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课外育人)课外课堂又称“第二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形成全员育人局面。(全员育人)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名员工都是教书育人的参与者和执行者。6.进行科学管理。(管理育人)
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指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来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活动和日常活动。
11.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
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教师要做到;一是了解每一名学生;二是全面的了解学生;三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其次,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教师应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全体学生。
再次,严格要求学生。教师热爱学生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一致的。只有在各方面严格的要求学生,才算真正的爱护学生。要严而有爱、严而有格、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12.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严谨治学。★ 首先,树立优良学风。学风,即治学方面的风气,它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教师树立优良学风,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认真求实、勤奋刻苦、虚心踏实、科学严谨。其次,刻苦钻研业务。教师要认真研究领会和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有关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精通教学方法。
再次,强化教育能力。一是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核心。二是提高思想工作和组织管理能力。三是教育科研能力。
再次,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最后,围绕教学搞科研。
13.教师应如何认识职业幸福?
教师的幸福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物质和精神统一,享受和劳动创造相统一,自我实现和真诚奉献相统一。
教师的幸福具有给予性和被给予性。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体味构成教师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的产生又是建立在对幸福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艰苦的劳动付出之后的。看到劳动成果,实现精神享用。由于幸福本身的精神性和社会性,没有健康的价值需求和追求,不懂劳动、创造和奉献,只知索取的人,必定是远离幸福的人。教师职业具有巨大的奉献价值,但教师的教育活动又绝非是对自己生命的消耗,而是凤凰涅槃。他们的价值和才能在劳动中得到体现和展示,在劳动、创造、奉献中保持教育生命的鲜活和永生。
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
14.试论教师如何做到对学生公正。教师对学生的公正的主要含义是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权利和好恶为标准。这一教育公正称为对象性公正。
教师对学生的对象性公正最主要的是要做到:1.平等地对待学生。2.爱无差等,一视同仁。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4.长善救失,因材施教。5.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平等的对待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学所说的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的对待学生,首先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指的主要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为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所谓事实求是,赏罚分明,就是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的存在。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是教师公正的另一方面。
所谓面向全体,点面结合,是指教师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育中如何做到教育公正,这也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为目标的因材施教,点面结合。
15.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道德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第二,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三,人性善恶具有可变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第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第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教师需要进行道德修养。第三,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
修养。
(三)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第一,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第二,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第三,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16.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师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锻炼。
(一)理论学习的方法
理论学习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途径。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2.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3.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4.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
(二)实践锻炼的方法
1.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的主动性。2.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动。3.通过实践磨练道德意志。
(三)慎独的方法
1.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2.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3.慎独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师德重在慎独,必须在“隐”、“恒”、“微”上下功夫。
17.联系实际说明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
(一)学生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有异议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行政申诉,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受理。学生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序进行。
(二)学生行政复议制度
当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除了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提起申诉外,学生权益救济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寻求外部救济:向高校所隶属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行政救济。
学生行政复议制度是指学生对于学校或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向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
原教育行政机关提出复议,请求给予补救,由受理的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制度。
(三)学生行政诉讼制度
司法救济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进行救济的最终渠道。启动教育行政诉讼制度,为学生提供一条最权威、最终极的救济途径。司法审查作为高校行使公权力的外部监督,具有权威性、中立性、终极性等特征,是司法最终原则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因而司法裁决也是最具信服力的救济。18.联系实际说明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
1.受教育权。2.学习保障权。3.获得物质帮助权。4.获得公正评价权。5.民主管理权。6.社团组织活动权。7.课外生活方式选择权。8.救济权。
(二)基本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9.联系实际说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指导评价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6.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20.联系实际说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1.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2.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3.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二)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
1.侮辱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46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4.挪用国家教育经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侮辱、殴打教师给教师造成经济损失的,教师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
21.论全面发展原则的实施要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教师应树立全面负责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思想。
22.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一)高等学校自主权的内容:(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权;(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
(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制约机制:1)法律制约。高等教育法在赋予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权利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而不得滥用。2)政府的宏观监控。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监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教育标准。二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三是促进教育发展。四是规范教育活动。五是做好教育服务工作。3)义务(责任)制约。
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任何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承担的义务。4)社会(市场)制约。市场是制约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2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
(一)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定向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贯穿于教育劳动的始终,对教师行为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是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人际关系的总方针,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道德的基本特征。
(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指导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指导下,更加详细地引申出了一些对教师职业首先的具体要求,从而更加便于贯彻和实施教师职业首先原则。
(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评判作用。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具有最高约束力,是评判教师道德行为的最高道德准则。
24.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荣誉观?
(一)深刻理解人民教师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职业义务,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个人的自尊。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把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结合起来。
(三)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1)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2)正确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追求荣誉,摒弃虚荣。
25.我国国家举办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是什么?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资、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国家举办学校的教育经费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体制,并逐步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我国《教育法》还就农村教育费附加、勤工俭学、校办产业、集资办学等适宜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以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其它渠道的畅通。
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对国家办学的补充,其办学经费则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26.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劳动示范性特点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1)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研究表明,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尊重、崇拜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和向教师学习,甚至模仿教师的倾向。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叫会死能热情、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
(2)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劳动。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劳动手段在很多方面体现于劳动者主体,即教师本人的心理素质、人格和言行本身。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随时随地都在用自己那双敏感的眼睛观察着教师的一言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模
仿教师的言行。
(3)教师独特的劳动手段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点
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因素,都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任何一个教育环节,都需要教师本人各方面素质的参与并起作用。一个具有优秀品格、良好素质的教师,可以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通过自身的言行,用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品格、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手段,是任何其他手段代替不了的。
另一方面,教师分析教材、演示教学过程具有示范性。教师在分析课文、诗歌时,感情逼真的朗读,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的模仿以及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无不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第三篇:2011年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个体心理: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2.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心理学之父”。4.行为主义心理学: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不否认人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S-O-R),称为新行为主义。
5.认知心理学:标志: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6.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
7.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①描述②解释③预测④控制.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
1.心理学发展的含义: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3.心理发展内容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离学派的代表人物。关注人性格中的自我方面。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4.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
5.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婴幼儿期之后的发展中。7.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8.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9.整个青少年期又可分为:①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②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高中;③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成人期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第二节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4阶段:(记住名称)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6sui);③具体运算阶段(6-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上 2.佩里认知发展的三段论(大学生):
①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他们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大一)②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大二/三)③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第三章第一节
1.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2.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4种类型。(记名称和特点,会自己判断)5.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3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4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
第二节1.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2.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智力三元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亚理论:①情境亚理论②经验亚理论③成分亚理论。5.智力的测量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常用智商(IQ)表示智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用公式表示: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X)/S 第三节1.学习风格分为四大类别:环境、情绪、社会、生理 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焦虑对学习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的高低,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日益失去其消极作用,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都是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3.认知风格就是个人进行认知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所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体现在感知、记忆、言语、思维等。
4.认知风格中知觉风格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①场依存型:含义: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特点或优势:偏爱社会性学科,其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学习欠主动,易受暗示,喜欢讨论问题或进行合作学习,接受知识时偏爱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往往较为谨慎,不愿冒险。
②场独立型:含义: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特点或优势: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学习的内在动机高,学习自觉性高,喜欢个人独立学习,接受知识时善于分析,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意志来决定 第四章
1.社会心理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符合是锁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2.教师角色形成经历的3个阶段:①角色认知阶段:(做老师之前,未上课)、②角色认同阶段:(真正做老师了)③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3.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1、教学组织能力
2、教学的认知能力
3、操作能力
4、监控能力 4.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四个维度1成就取向2人际取向3课堂行为4组织才能
5.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主要包括: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学效能感。6.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其特征:①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②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③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四章第一节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2.冯忠良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3.布卢姆根据教育目标将学习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4.奥苏伯尔对学习的2种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5.(1)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其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试误说”;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准备率、练习率(应用率和失用率)、效果率。其中练习率和效果率是两大主率。(2)斯金纳: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以他的强化理论为依据,提出程序教学,对当时各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班杜拉,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再造过程4)动机过程。6.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定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7.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分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or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2)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据迁移的层次: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3)据迁移的先后顺序: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8.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9.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
10.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心理准备状态。11.P学习定势既可以产生正迁移,又可以产生负迁移。√ 第六章
1.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生的一种内部动力。
2.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3.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4.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1)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3个纬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纬度。
第七章 第一节 1.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②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③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系统和图示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考)陈述性知识表征:
1、命题与命题网络表象与表象系统
3、图式 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分为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
5.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②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③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第八章第一节
1.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1)定义不同
2、测量方式不同
3、表征形式不同
4、意识控制角度不同(激活速度慢;快)5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快;慢)2.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基本阶段:①陈述性知识阶段②转化阶段③元认知阶段。
4.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主要: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第九章
1.▲问题空间三个状态:
1、初始状态
2、目标状态
3、达标通路▲问题涉及4成分:
1、目标
2、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3、障碍
4、方法
2.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地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3.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6.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十章
1.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2.道德(品德)由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种基本成分构成
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服从与惩罚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俗(使他人愉悦和帮助他人的定向;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后习俗(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4.大学生品德修养方法:1学习2立志3躬行4自省
第十一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试
1.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考体的特征:
1、群体必须是一群人
2、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3、有一定的目标
4、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2.群体的种类(1)按照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全体和非正式群体。①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②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意向一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2)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亲密程度①松散群体,指人们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形成的集合体;②联合群体的成员彼此都认识到,他们同属于一个社会共同体。
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群体。
4.集体的基本特征:1对共同目的和任务的深刻认识2集体成员间相互友好3有合理的组织结构4遵守集体规范 5.大学生班集体除具基本特征,还有4个特点:①强制性②同一性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6.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制约作用。
7.大学生人际关系的3个特点:①团结友爱、平等互助;②理想色彩浓厚;③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没有利害)8.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认知上的偏差。(掌握3个即可)①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仅仅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其他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②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③角色固着。角色固着是指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第十二章
1.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六个方面:
1、环境应激问题
2、自我认知
3、人际关系的认知
4、情绪情感的不稳定
5、性适应不良
6、紧张压抑
2.环境应激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新生身上
3.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就来访者①发展方面的问题或②适应方面的问题的困难,为其提供正常进行心理交流的气氛,并运用专门的心理学方法,通过答疑解惑、忠告建议等以帮助、指导、启发来访者发现并利用其潜在的各种因素,处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困难,使心理机能得以调整和提高的活动过程。
4.根据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内容把心理咨询划分为2类:①发展性②调适性心理咨询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1、有助于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里差异的理解。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取各项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①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辨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静态→辨证.非静止)②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再造思维)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认识主体)
三、简述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与教育?
(一)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交互,每位人的能力各不相同。
1、能力的类型差异。(1)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划分(2)认知、操作、社交能力的划分(3)一般和特殊能力的划分
2、能力水平的差异(1)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学科差异(2)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性别差异
(二)大学生能力类型差异的教育含义
1、针对大学生能力类型的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2、针对大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要因人施教(1)掌握学习(2)个别知识教学(3)个人化教学系统(4)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 一教师的知识水平
二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1、教学组织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1)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子及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三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成就取向、人际取向、课堂行为、组织才能 四教师子夜的积极情感: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
五、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四个特点①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 ②学习过程的阶段性。1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专业课阶段3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③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上。④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六、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当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为了使大学生有效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掌握理想的促进迁移的方法,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者规则。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学习情景与日后应用情景的相似性。
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越能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和规律性联系,适用性越大,3、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 指导,可以明显的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能力,养成其对问题认真分析的态度,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解决方法,防止定势的干扰。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既具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这样在学习中,会有助于迁移的出现。
七、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4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5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6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八、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高校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一、动机激发策略
1、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
2、极少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
3、是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
4、教师还应该提供学生成功产生动机的机会
二、注意选择策略
1、在教科书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
2、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
3、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三复述策略。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多次重复。
四、意义建构策略。帮助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新知识
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措施:
1、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
2、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
3、抽象知识和感性知识联系
4、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九、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2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长期教学
十、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十一、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1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发展元认知3增强自我监控学习4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5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6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7问题的难度要适当8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
十二、结合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主渠道。大量研究证明,个体创造性的高低受制于许多因素,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认知、动力、人格特征和环境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
1、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2)有意识传授技法。(3)培养科学实验能力(4)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2、激发创造性动机。(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3)鼓励自我竞争。
3、塑造创造性人格。(1)、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树立学生的自信心(5)、确立创造的信念
4、创设创造性环境。(1)、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3)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4)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十三、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p310)
1、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A;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B;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C;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D;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E;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2.大学生自觉维护身心的心理健康。(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A;学习负担要适量 B;生活节奏要合理;C:用脑要科学;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1)培养个人的幽默感;(2)增强生活的适应能力;
第四篇: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论述2011
教育法与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p15 教育行政即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简称教育行政。特点:国家意志性、专业性、教育行政相对方的自治性。依法治教: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它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教重点是,规范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a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即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开展活动,而不能有任何超越职权或任何滥用职权的现象。b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只有程序上的公正、合理才能最终体现法治的精神,才能真正使教育行政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c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的持续发展。a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为依法治教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教育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b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为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教育行政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就在于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c教育行政领域内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法制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组成部分。
2论述教师、学生的权益救济:p97
一、教师权益救济制度内容:解决教师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行政机关之间的教育行政纠纷。有四条途径:
(一)教师申诉制度。其含义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定的主管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申诉制度具有以下特征:a、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b、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c、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二)、教师行政复议制度。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对不作为违法的,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对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教师都可以申请复议。
(三)教师行政诉讼制度
(四)教师行政赔偿。行政赔偿的范围主要是:a、侵犯教师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b、侵犯教师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二、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内容:当学生与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行政机关之间出现纠纷时,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有异议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后的救济问题可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因被学校开除学籍、不予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等严重侵犯受教育权以及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情形,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如对申诉结果不服,可向法院提出教育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二是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学生可以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不履行
职责的行为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行政复
4、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议或行政诉讼。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有七个方
(二)学生行政复议制度。学生对复面:(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招生自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主权是高等学校享有独立自治权的一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个基本表现。(2)依法设置学科、专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诉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主权。高等学校不仅是教学单位,也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该规定是研究机构,科学研究历来是高等学中的申诉应为行政复议。校的重要任务之一。(5)依法自主对
(三)学生行政诉讼制度 外交流权。高校对外交流既是我国社 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高
等教育发展国际化的必然趋势。(6)
3、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p114 机构设置和人事权。高等学校根据实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国家教育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方针和教育的有关客观规律制定的,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既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的总结,又是在批判继承历史遗产和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吸收其他国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发展而来的。
分配。(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高等1)教育重视德育的原则。国家在受教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使用。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高度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
重视德育工作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制约机制主要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
有以下几种:
1、法律制约。
2、政府2)教育遵循借鉴与继承的原则。教育的宏观监控。
3、义务责任制约。
4、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社会市场制约。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
优秀成果。
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161 3)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公民不分民教师权利:
1、教育教学权。教师享有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宗教信仰等到,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科学研究权。机会。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学士交流,参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要特别注意防加专业的学术团体活动的权利。
3、指止因财产状况的不同而制约教育机会导评价权。教师有权依据学生的身心均等原则实施的情况发生。
发展状况和特点因材施教,针对学生4)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活动必须的特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机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遇指导;教师有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教育制度的公正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4、获取报酬活。这一规定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原权。它主要包括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特色:a我国教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及教师育是人民的教育,教育应当面向全体聘用合同的规定,按时足额地支付工公民,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资报酬;教师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医负责;b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疗、住房、退休等各种福利待遇和优c所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具有惠措施,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d教育活民主管理权。教师有权向学校教育教动应当依法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5)教育的终身化原则;终身教育体系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既包括学校教育体系又包括社会教育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体系,即受教育者一生各个阶段分别理
6、进修培训权。
进行不同种类和形式的教育。
教师权利实现的社会保障:
1、提供符6)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国家鼓励各种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教育关系的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民备
2、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主参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建育教学用品
3、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立民主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民主平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等的师生关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助
4、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权,以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育在经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7)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原则。《国家业道德的义务
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义务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选择教学语言的原则。汉语言文字的义务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生健康成长的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觉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通用的 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角度其他教 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 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6、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P214
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a、教师的言谈既反映了教师的品德修养,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b、教育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观,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c、教师行为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d、教师的喜怒哀乐具有极强的感染性,这种感染性也具有教育性e、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毅性能影响学生
2对教育过程的调解作用a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能促进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配合默契,使教师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创造出良好的人际氛围。b对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c对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a通过学生影响社会b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影响社会c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能激励教师忠于职守、认真执教。
7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p233 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做学生的良师教师就必须有良好的专业造诣,把书教好,作学生的益友,教师就必须具有好的人品,有人生的经验,有做人的工作的热情,把人育好。
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教师能否卓有成效的教书育人,关键在于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掌握和遵循教育规律不仅是教书育人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且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每门课程的任课老师,都应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深入发掘课程中的育人资源,找准课程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教师应把教书育人的空间从课堂上扩大到课堂外,通过课外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5形成全员育人局面: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这是由教育的内涵和性质决定的。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局面,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6进行科学管理:应当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
8、教师如何做到严谨治学?p258 首先,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其次,治学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智德。严谨治学可以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推动教师的人格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
严谨治学的具体要求: 首先,树立优良学风。治学首要的一条就是树立优良的学风,学风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其次,刻苦钻研业务。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精通自身业务的专家,就不仅要具备优良的学风,还要经历一个刻苦钻研的过程。再次,强化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三是教育科研能力。最后,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教学和治学对教师来说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效和对其职责的履行。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既要兼顾二者,又要以教学为中心,只有这样才算正确摆正了教学与治学的位置,才能全面完成教师职责。
9、教师对学生如何做到教育公正p303 教育公正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道德原则。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时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自觉进行人生修养。自觉进行人生修养首先是由公正的价值依赖性决定的。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和心性修养十分重要。2提高教育素养。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法则。教师应努力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加强修养,努力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气氛,同时努力实践真正的公正。3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教师应该抵制无条件否定惩戒的教育意义的倾向,同时还要尽量控制使用惩戒的次数。滥用惩戒同样是不公平的表现。4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教师用此既可以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也可以同时教会学生做一个既公正又仁慈的人。
教育公正既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同时社会公正也为实现教育公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促进教育公正的实现。
10、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p313 教师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锻炼。具体方法如下:(1)理论学习的方法a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b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c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d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2)实践锻炼的方法a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主动性。b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为。c通过实践磨炼道德意志。
(3)慎独的方法a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b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c慎独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总之,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由教师道德的本质和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努力达到慎独的崇高道德境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师表和道德楷模。
11.教师道德品质构成及关系:p326 教育法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1、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
2、论述教师、学生的权益救济:p97 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
3、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p114 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
4、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定性倾向和一贯表现。
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161 1.教师道德认识 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6、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P214 一是认识教师道德关系,二是认识教
7、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p233 师道德原则和规范,三是认识教育教
8、教师如何做到严谨治学?p258 学的规律。首先,对教师道德关系的认
9、教师对学生如何做到教育公正p303 识,是构成教师道德认识的基础.其次,10、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p313
11、教师道德品质构成及关系:p326 对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前提。最后,教师道德
认识还包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教育法与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道德情感 教师道德情感是基于
1、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之上的,是教师
2、论述教师、学生的权益救济:p97 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形成的以爱
3、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p114 为基本特征的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情
4、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感是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161 没有道德情感,也就不能形成道德品
6、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P214
7、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p233 质,更不能产生高尚的道德行为。
8、教师如何做到严谨治学?p258 3.教师道德意志 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
9、教师对学生如何做到教育公正p303 在职业道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克服困
10、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p313 难、战胜挫折、超越自我的坚强毅力
11、教师道德品质构成及关系:p326 和精神。在教师道德品质结构中,道
德意志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依据某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果断地进行道德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
行为的抉择,确定道德价值的取舍,一、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并为实现道德目的排除一切来自内部
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p34
三、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与教育p66 的或外部的干扰。
四、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p149 4.教师道德信念 相对于教师的道德认
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p175 识、道德情感而言,教师道德信念更
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p201 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在教师道德品
七、如何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道德信念是
八、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法p251 教师道德进步中的灯塔,它内在地规
九、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P257 定着教师道德发展的方向。教师道德
十、大学生如何提高的品德修养。P277 信念深化了道德品质,使道德品质呈
十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p310 现出稳定性、一贯性、持久性的特征。
5.教师道德行为 教师道德品质结构中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 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道德信念,一、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构成了教师道德品质的意识范畴,道
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p34 德行为则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
三、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与教育p66
四、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p149 道德品质的实践范畴。教师道德行为
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p175 是教师在一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
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p201 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七、如何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行为,是衡量一个教师品质、道德水
八、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法p251平的客观标志。
九、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P257 6.教师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在道德行
十、大学生如何提高的品德修养。P277 为的反复实践中形成的,是道德意识
十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p310 和道德行为的直接的高度的统一。
教师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大学教学论
行为、道德习惯六个要素,之间有着1.2.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建构主义对大学教学的启示(P63)内在的必然联系。道德认识是整个道3.编写大学教材应注意的问题:p81 德品质发展的前提,道德情感、意志、4.信念、行为和习惯都是在一定的道德5.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怎样进行研p117 认识的知道下形成的。道德情感则使究性教学?p143 整个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注入了内在6.7.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实践教学的作用、地位p153
激情,使道德品质呈现出强烈的情感8.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和原则:p277 色彩,并由此加速了从认识到行为的 转化。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是道德品
质的外部状态,是道德品质的实践基大学教学论
础。它实现了道德品质的社会价值,1.并成为评价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道2.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建构主义对大学教学的启示(P63)3.编写大学教材应注意的问题:p81 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则是整个道德品质4.结构中的精神支柱,它们渗透于道德5.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怎样进行研p117 品质的各个层面。可见,教师道德品究性教学?p143 质中的六个要素是密切联系、不可分6.割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7.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实践教学的作用、地位p153
8.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和原则:p277 互作用,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构成 了有机统一的教师道德品质。
高等教育学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 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4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5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整合基础及渠道 6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改革重点和趋势 7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高等教育学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 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4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5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整合基础及渠道 6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改革重点和趋势 7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第五篇: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大题八号
1试述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1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即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开展活动,而不能有任何超越职权或任何滥用职权的行为。2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的各项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3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持续发展。1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权限,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限,从而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2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未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3教育行政领域内的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行政司法乃至教育行政法制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法的特征。教育法除了具有阶级性等法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特征。(1)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法的本位是指法的基本观念,或者法的基本目的。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所谓社会整体利益,是公民对社会文明状态的一种愿望和需要,它包含有丰富的内涵。(2)教育法的国家主导性。教育法是国家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教育事业、管理和参加教育活动的产物,调整的社会关系为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关系,从而与国家的管理和干预有密切关系。教育法对教育关系以纵向调整为主。人们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存在较多的限制,不能完全依赖自己的意志。(3)教育法的政策导向性。教育政策是指执政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性行为准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诞生加快了我国教育基本法的制定进程。(4)教育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法律理论上的实体法是指以规定行为主体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程序法是指以规定该种权利义务的形式和实现方式为内容的法律规范。教育法既非纯粹的实体法,又非单纯的程序法,而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有机结合。(5)教育法是行为法与组织法的结合。行为法是指用以调整、规范和约束某种或者某类行为的法律规范;组织法是指规定某类社会组织的设立、组织机构及其运行的法律规范。教育法具有行为法和组织法的双重特征。教育法调整的行为主要是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
3教育法的作用。法的作用,实际上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根据教育法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等。教育法的指引和预测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主体行为的导向、引导作用,以及主体根据法律规范预先估计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和有什么行为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教育法的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他人行为标准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和运作而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教育人们正当行为的作用。教育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教育法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罚来维护教育法律秩序的作用。教育法的强制作用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强制社会主体做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二是强制社会主体对他人或者数额会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或补偿,三是对违法者科以行政或刑事制裁。(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教育法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教育法是保证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法是按照教育规律举办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教育法还是我国全面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客观要求。
4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解决教师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行政机关之间的教育行政纠纷有以下四条途径:(1)教师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定的主管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具有如下特征: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2)教师行政复议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是其根本依据。教育行政复议是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解决教育行政纠纷的行政行为,而不是司法机关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3)教师行政诉讼制度:教师行政诉讼制度是指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审理,作出判决,给教师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4)教师行政赔偿: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其赔偿主体是国家。在我国教师管理中,行政赔偿的范围主要是:侵犯教师人身权的违法行为;侵犯教师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5联系实际说明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1)学生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有异议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2005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内部申诉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要求学校成立由学校负责人、只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专门申诉受理机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2)学生行政复议制度:当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除了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外,学生权益救济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寻求外部救济:向高校所隶属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行政救济。(3)学生行政诉讼制度:司法救济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进行救济的最终渠道。启动教育行政诉讼制度,为学生提供一条最权威、最终极的救济途径。高等学校可以成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受理范围:关于学生学位证和毕业证的颁发、授予问题,允许学生提起行政诉讼;涉及特别权力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事项,以及其他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6联系实际说明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权。(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
7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权利8:受教育权;学习保障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民主管理权;社团组织活动权;课外生活方式选择权;救济权。义务6: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8联系实际说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行政责任:1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2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3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放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2)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1侮辱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46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4挪用国家教育经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侮辱、殴打教师给教师造成经济损失的,教师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
1为什么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修养的高低。(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和最崇敬的人,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老师。(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无论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多么高的程度,教育或学校总是不会取消的;作为学校主体的老师,对社会的作用是不会削弱的;其道德素质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会消失的。(4)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诱发人的私欲,使一些人不讲市场规则,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通过损害特任和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首先,教师的言谈既反映了教师的品德修养,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其次,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现,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再次,教师的喜怒哀乐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这种感染性也具有教育性。最后,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影响学生。(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首先,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等。其次,对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不同教育观点的通识,正确对待优秀教师,正确对待新老同事。最后,对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努力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领导的工作等。(3)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通过学生影响社会;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影响社会;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能激励教师忠于职守、认真执教。有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就会有献身职业的崇高追求。
3联系实际试论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作学生的益友。做学生的良师,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造诣,把书教好;做学生的益友,教师就必须具有好的人品,有人生的经验,有做人的工作热情,把人育好。(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勇敢地在实践中探索。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法等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把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能力和艺术。(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教师要深入发掘课程中的育人资源。(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教师应把教书育人的空间从课堂上扩大到课堂外,通过课外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5)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6)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
4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严谨治学。(1)树立优良学风。学风,即学习和治学方面的风气,它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认真求实、勤奋刻苦、虚心踏实、科学严谨。(2)刻苦钻研业务。教师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业务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3)强化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4)处理好教学与治学的关系。教学和科研两者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治学促教学,以教学促治学。应围绕教学搞科研。5如何做到教育公正?。教育公正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道德原则。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时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自觉进行人生修养。自觉进行人生修养首先是由公正的价值依赖性决定的。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和心性修养十分重要。(2)提高教育素养。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法则。教师应努力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加强修养,努力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气氛,同时努力实践真正的公正。(3)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教师不仅要敢于同职业范伟内的道德弊病进行斗争,而且应当具有对社会丑恶进行批评、斗争的勇气和策略。(4)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教师用此既可以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也可以同时教会学生做一个既公正又仁慈的人。
6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教师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锻炼。
(1)理论学习的方法。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2)实践锻炼的方法。道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水平。a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主动性。b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为。c通过实践磨炼道德意志。(3)慎独的方法a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b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c慎独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
7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试述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1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即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开展活动,而不能有任何超越职权或任何滥用职权的行为。2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的各项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3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持续发展。1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权限,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限,从而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2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未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3教育行政领域内的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行政司法乃至教育行政法制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法的特征。教育法除了具有阶级性等法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特征。(1)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法的本位是指法的基本观念,或者法的基本目的。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所谓社会整体利益,是公民对社会文明状态的一种愿望和需要,它包含有丰富的内涵。(2)教育法的国家主导性。教育法是国家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教育事业、管理和参加教育活动的产物,调整的社会关系为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关系,从而与国家的管理和干预有密切关系。教育法对教育关系以纵向调整为主。人们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存在较多的限制,不能完全依赖自己的意志。(3)教育法的政策导向性。教育政策是指执政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性行为准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诞生加快了我国教育基本法的制定进程。(4)教育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法律理论上的实体法是指以规定行为主体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程序法是指以规定该种权利义务的形式和实现方式为内容的法律规范。教育法既非纯粹的实体法,又非单纯的程序法,而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有机结合。(5)教育法是行为法与组织法的结合。行为法是指用以调整、规范和约束某种或者某类行为的法律规范;组织法是指规定某类社会组织的设立、组织机构及其运行的法律规范。教育法具有行为法和组织法的双重特征。教育法调整的行为主要是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
3教育法的作用。法的作用,实际上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根据教育法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等。教育法的指引和预测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主体行为的导向、引导作用,以及主体根据法律规范预先估计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和有什么行为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教育法的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他人行为标准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和运作而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教育人们正当行为的作用。教育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教育法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罚来维护教育法律秩序的作用。教育法的强制作用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强制社会主体做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二是强制社会主体对他人或者数额会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或补偿,三是对违法者科以行政或刑事制裁。(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教育法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教育法是保证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法是按照教育规律举办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教育法还是我国全面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客观要求。
4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解决教师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行政机关之间的教育行政纠纷有以下四条途径:(1)教师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定的主管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具有如下特征: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2)教师行政复议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是其根本依据。教育行政复议是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解决教育行政纠纷的行政行为,而不是司法机关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3)教师行政诉讼制度:教师行政诉讼制度是指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审理,作出判决,给教师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4)教师行政赔偿: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其赔偿主体是国家。在我国教师管理中,行政赔偿的范围主要是:侵犯教师人身权的违法行为;侵犯教师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5联系实际说明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1)学生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有异议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2005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内部申诉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要求学校成立由学校负责人、只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专门申诉受理机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2)学生行政复议制度:当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除了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外,学生权益救济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寻求外部救济:向高校所隶属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行政救济。(3)学生行政诉讼制度:司法救济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进行救济的最终渠道。启动教育行政诉讼制度,为学生提供一条最权威、最终极的救济途径。高等学校可以成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受理范围:关于学生学位证和毕业证的颁发、授予问题,允许学生提起行政诉讼;涉及特别权力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事项,以及其他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6联系实际说明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权。(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
7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权利8:受教育权;学习保障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民主管理权;社团组织活动权;课外生活方式选择权;救济权。义务6: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8联系实际说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行政责任:1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2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3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放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2)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1侮辱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46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4挪用国家教育经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侮辱、殴打教师给教师造成经济损失的,教师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
1为什么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修养的高低。(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和最崇敬的人,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老师。(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无论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多么高的程度,教育或学校总是不会取消的;作为学校主体的老师,对社会的作用是不会削弱的;其道德素质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会消失的。(4)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诱发人的私欲,使一些人不讲市场规则,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通过损害特任和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首先,教师的言谈既反映了教师的品德修养,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其次,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现,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再次,教师的喜怒哀乐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这种感染性也具有教育性。最后,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影响学生。(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首先,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等。其次,对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不同教育观点的通识,正确对待优秀教师,正确对待新老同事。最后,对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努力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领导的工作等。(3)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通过学生影响社会;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影响社会;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能激励教师忠于职守、认真执教。有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就会有献身职业的崇高追求。
3联系实际试论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作学生的益友。做学生的良师,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造诣,把书教好;做学生的益友,教师就必须具有好的人品,有人生的经验,有做人的工作热情,把人育好。(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勇敢地在实践中探索。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法等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把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能力和艺术。(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教师要深入发掘课程中的育人资源。(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教师应把教书育人的空间从课堂上扩大到课堂外,通过课外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5)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6)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
4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严谨治学。(1)树立优良学风。学风,即学习和治学方面的风气,它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认真求实、勤奋刻苦、虚心踏实、科学严谨。(2)刻苦钻研业务。教师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业务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3)强化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4)处理好教学与治学的关系。教学和科研两者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治学促教学,以教学促治学。应围绕教学搞科研。5如何做到教育公正?。教育公正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道德原则。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时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自觉进行人生修养。自觉进行人生修养首先是由公正的价值依赖性决定的。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和心性修养十分重要。(2)提高教育素养。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法则。教师应努力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加强修养,努力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气氛,同时努力实践真正的公正。(3)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教师不仅要敢于同职业范伟内的道德弊病进行斗争,而且应当具有对社会丑恶进行批评、斗争的勇气和策略。(4)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教师用此既可以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也可以同时教会学生做一个既公正又仁慈的人。
6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教师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锻炼。
(1)理论学习的方法。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2)实践锻炼的方法。道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水平。a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主动性。b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为。c通过实践磨炼道德意志。(3)慎独的方法a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b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c慎独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
7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